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万章下》)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注释]①接淅:捧着已经淘湿的米,指行色匆忙。
1.“临事而惧”的“惧”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结合第一、二则材料,可以看出孔子的处世态度是________。(用四字短语概括)
2.第二则材料主张“可以仕而仕”,第三则材料则说“不仕无义”,两者矛盾吗?请结合后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2022-02-17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诸暨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禧中,有二人犯罪,法当死,真宗皇帝恻然怜之,曰:“杀之则不忍,舍之无以励众。”乃使人持去,笞而遣之,以斩讫奏,既为善,亦励人。又祀汾阴日,见一羊自踯道左,怪问之,曰:“今日尚食杀其羔。”真宗惨然不乐,自是不杀羊羔。资政殿学士韩维因奏言:“此真宗皇帝小善耳,然推其心以及天下,则仁不可胜用也。昔孟子论齐王不忍杀觳觫之牛,以为是心足以王。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及于百姓,岂不能哉?盖不为耳!臣愿陛下推此心以及百姓,则天下幸甚!”轼时为右史,奏曰:“臣今月十五日侍迩英阁,切见资政殿学士韩维读《三朝宝训》至真宗皇帝好生恶杀,因论皇帝陛下在宫中不忍践履虫蚁其言深切可以推明圣德益增福寿臣忝备位右史,谨书其事于册,意望陛下采览。愿君无忘此心,臣不胜大愿!”

(节选自《东坡志林·第二卷(官职篇)》)

材料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庶民子来。’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与民偕乐故能乐者,此贤者之谓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此不贤者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篇》)

【注】①觳觫(hú sù):恐惧得发抖。②《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时的誓师词。传说夏桀曾自比太阳,说太阳灭亡他才灭亡。此为百姓诅咒夏桀的话。③时:这。④害:同“曷”。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因A论皇帝陛下B在宫中C不忍D践履虫蚁E其言深切F可以推明G圣德H益增福寿。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食”,官名、官署名,主要掌管供奉皇帝膳食。汉初沿置,东汉后,其职并入太官署。
B.“此特真宗皇帝小善耳”中“特”与“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答司马谏议书》)中的“特”意思不同。
C.“顾鸿雁麋鹿”中的“顾”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中的“顾”意思不同。
D.“经始勿亟,庶民子来”中的“亟”与词语“亟不可待”中的“亟”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维认为,恩惠可以施与禽兽却不能推及百姓,不是做不到,是不去做罢了。
B.苏轼引述韩维读《三朝宝训》一事,其目的也在于劝谏君主推广其恩德。
C.真宗见到一只羊在道边徘徊,得知原因后命令不要再杀羊羔,可见他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君主。
D.孟子指出,百姓之所以愿意为文王修建灵台、灵沼,是因为文王能够做到与民同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人持去,笞而遣之,以斩讫奏,既为善,亦励人。
(2)臣忝备位右史,谨书其事于册,意望陛下采览。
5.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苏轼和孟子谏言的主要目的有何相同之处?两人谏言的方法有何不同之处?
3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

(万章问曰:)“何以谓之狂也?”(孟子)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

(《孟子•尽心下》)

1.孔子说的“中行”指的是_________。孟子认为,狂者以古代贤人为榜样,而行为上却难以做到;而狷者指的是_________的人。
2.在与人交往问题上,孔子和孟子对狂者、狷者的态度有何异同?
2021-02-03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题

4 .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日,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注释】①:地名,在渭水边。②钓莫钓:身子在钓鱼,心不在钓鱼上面。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辞让之心   辞让:谦逊推让B.自者也   贼:伤害
C.于是旦而之大夫曰   属:聚集D.为学者日   益:好处
2.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为无以为            吾尝终日思矣
B.人皆有不忍人     有是四端也
C.不足取天下         作《师说》贻之
D.而钓莫钓               皆出于此乎
3.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文王观于臧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请买其方百金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D.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2023-01-2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材料二】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材料一中的画横线语句与孔子谈到君子修养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话)意思是一致的。
2.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人”“言”关系的理解。
2021-10-30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浙江省高三高考模拟卷(二)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后稷教民稼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朋友有信。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文本二:

凡谷:成熟有早晚,苗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耗。地势有良薄,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良地,非独宜晚,早亦无害;薄地宜早,晚必不成实也。山泽有异宜。山田,种强苗避风霜;泽田,种弱苗以求华实也。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违道,劳无获。入泉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坂走丸,其势难。

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谷田必须岁易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凡种谷雨后为佳:遇小雨,宜接湿种;遇大雨,待薉生。春若遇旱,秋耕之地,得仰垄待雨。夏若仰垄,匪直荡汰不生,兼与草俱出。凡田欲早晚相杂,有闰岁,节气近后,宜晚田;大率欲早,早田倍多于晚。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秽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早谷皮薄,米实而多;晚谷皮厚,米少而虚也。

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是故人君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为治之,务在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反其所受于天之正性也。未有能摇其本而清其末,浊其源而清其流者也。

(节选自《齐民要术》卷一、卷三)

【注】①②后稷、契:古人名。③薉(huì):古同“秽”,杂草。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幼有                                 叙:叙述。
B.粒实有                                 息:增益。
C.艺五谷                                 树:种植。
D.为治之                                 本:根本。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率欲早                                  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B.种强苗避风霜                           作《师说》贻之
C.劳无获                                 不仁,不知其可也
D.有闰                                 恨晨光熹微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谷/田必须岁易/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
B.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谷田必须岁易/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
C.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谷/田必须岁易/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
D.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谷田必须岁易/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稼穑”是古代对农事的总称。春耕为“穑”,秋收为“稼”,泛指播种与收获等农业劳动。
B.“五谷”是古代稻(或麻)、黍、稷、麦、菽等五种谷物的合称,后泛指粮食类作物。
C.司徒,“三公”之一,春秋时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汉时,主管教化,后世沿用。
D.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是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种植庄稼时,百姓需根据田地的肥沃或贫瘠、山田或泽田的情况,选择适合的种植措施,以期获得应有的收获。
B.种植庄稼要顺应四季变化,如果听凭主观情感去做,如同潜入泉水中砍树,只会空手而归;就像逆风泼水,形势艰难。
C.国家是君主的根本,所以明君必须要对天时地利了如指掌,教导百姓耕种收割,指导他们养育六畜,按季节种植树木。
D.后稷教百姓生产劳动之法,栽培的谷物成熟了,百姓便得到了养育。百姓不仅要吃饱穿暖,住得舒服,还需要接受教育。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2)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秽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
7.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历代重视稼穑的好处。
2023-10-12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材料二: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其伪也。

故枸①木必将待櫽栝②、烝矫然后直,钝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注】①枸:弯曲②櫽栝yǐnguā:矫正弯木的工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B.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C.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D.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指求取、博取,与《鸿门宴》中“要项伯”的“要”用法不同。
B.“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与“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两句中的“而”意义不同。
C.金,文中指金属类器具,与“金就厉则利”中的“金”意思相同。
D.君子,文中指遵守礼义的人,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君子”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人见到孩子要掉到井里时都会产生惊惧同情之心,而且这种惊惧同情之心是非功利的,以此论证人性本善。
B.孟子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如果能够扩大并充实它们,人就拥有仁、义、礼、智四种品行。
C.荀子认为人天生就有贪私利、爱嫉恨、好声色等恶性,辞让、忠信、礼义等美德善行是通过后天努力才获得的。
D.荀子认为古代圣王制定礼义法度就是为了整治人的恶,让社会安定,由此可知,荀子的性恶论比孟子的性善论更合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5.孟子、荀子都擅长比喻说理,请结合材料加以具体分析。
2024-04-0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二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终必衰。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晋文公见咎季,其庙傅于西墙,公曰:处而西?对曰:君之老臣也。公曰:西益而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公出而告之仆,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3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子务本A本立B而道生C夫本D不正者E末必倚F始不盛者G终必衰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殷代叫序,周代称庠,后人又用庠序概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B.《尚书》,即上古之书,亦称“书经”,与《诗经》《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C.“与”,在此处为连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中的“与”用法不同。
D.“孰处而西”中的“孰”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孰与城北徐公美”的“孰”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却有长久不变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
B.河间献王“仓廪实,知礼节”的主张,契合了孟子先发展生产再兴办教育的王道理念。
C.晋文公能颁布相关法令,说明他真正理解了住在咎季西边的老臣墙坏不筑的根本原因。
D.两则材料的共同点都侧重于重视农业生产,对于今天治理国家而言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2)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2023-10-13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阅读

孟子曰:人皆有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父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皆有不人之心                                忍:容忍
B.治天下可之掌上                                运:运转
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恻隐:怜悯
D.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结交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B.非恶其声而                                   然:这样
C.若火之始                                          然:这样
D.犹其有四体                                      四体:四肢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者也                                               贼:偷窃
B.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辞让:谦逊推让
C.仁之                                               端:发端
D.不足以父母                                        事:侍奉
2022-09-29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统一调研检测(一) 语文试题

10 . 阅读以下文言选段,回答问题。

选段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选段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修身为本。

(《礼记·大学》)

选段三: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选段四: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博学之,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礼记·中庸》)


【注】①为:治理。经:常,纲常,准则。②柔:怀柔,使归顺。
1.下列选段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        归:归顺
B.致知在格物                    格物:探究事物的原理
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
D.博学之,问之                 审:详尽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治天下可运掌上             人皆有不忍人
B.壹是皆修身为本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C.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
D.敏于事而慎               为之于未有,治之未乱
3.选段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B.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C.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D.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2023-10-2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