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者,鹤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中使韩、魏,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臣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伏于陈。当此时也,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军华阳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节选自《韩非子·初见秦》,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之A欲B王者C犹七年之病D求三年之艾也E苟为不畜F终身G不得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文中同“雀”,指鸟类。该词也是古代区分地位高低和身份贵贱的一种封号。
B.随,文中是“追逐”的意思,其中的“随”与成语“随遇而安”中的“随”意思相同。
C.弱,指“使……变弱”,“必先苦其心志”的“苦”表示“使……痛苦”,两者用法相同。
D.固,指“本来、确实”,与《谏太宗十思疏》“必固其根本”中的“固”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列举水獭驱赶鱼、猛鹰驱赶鸟雀、桀和纣驱赶老百姓的事例,证明仁德的君主即使不想统一天下,也是不可能的。
B.韩非以齐国为例进言,说明了战争关系到大国的存亡,主张秦军应该向楚发兵,利用楚地的地理优势逐步控制韩、赵、魏国。
C.韩非通过回顾几次战败经历,说明因为谋臣不为,秦国不能更早兼并各诸侯国,称霸天下,以此证明谋臣做法的错误。
D.秦国谋臣前两次放任敌国收复失地、聚集逃散百姓、重建社稷宗庙,而第三次兵力不足却发动战争,导致士兵和百姓疲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2)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5.《荀子》曰:“王者富民,霸者富士。”请根据材料内容对“王者富民”作简要分析。
2024-03-10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考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勿施尔也。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凡治之大者,非谓其赏罚之当也。赏无功之人罚不辜之民非谓明也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人者也,非能生功止过者也。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凡术也者,主之所以执也;法也者,官之所以师也。然使郎中日闻道于郎门之外,以至于境内日见法,又非其难者也。

(节选自《韩非子说疑》)

材料三:

(宋)太祖之置将也,隆之以恩,厚之以诚,富之以财,小其名而崇其势,略其细而求其大,久其官而责其成。每朝必命坐,赐与优厚,抚而遣之。尝令为郭进治第,悉用筒瓦,有司言非亲王公主不得用之,上曰:“郭进控扼西山十余年,使我无北顾忧,我视进岂减儿女耶?趣作,无复言。”此可谓隆之以恩矣。郭进在西山,尝有军校其不法。上曰:“进驭下严,是必罪人惧进法,欲诬进以自免也。”使中人执以赐进,令诘而杀之。此可谓厚之以诚矣。李汉超、郭进皆终于观察使,所居不过巡检使之名,终不以大将处之,然皆得以便宜从事。郭进在西山,上每遣戍卒,必谕之曰:“汝等谨奉法,我犹赦汝,郭进杀汝矣。”其假借如此,故郭进所至,兵未尝小衄。此可谓小其名而崇其势矣。夫宠之以非常之恩,则其感深;待之以赤心,则其志固;养之以关市之租,则其力足;小其名而不挠其权,则在位者有赴功之心,而勇智者得以骋。略其过则材能进,久其任而功利悉,自古用将之术,不易于是。拱挹指麾,而天下一定,不知封疆之忧,盖太祖用将之术如此,故养士少而蓄力多,操术简而收功博也。

(节选自曾巩《本朝政要策任将》)

【注】①筒瓦:筒瓦一般用于殿、阁等建筑物。②趣作:加快建设,继续建设。③衄(nù):错误,失误。④拱揖指麾:从容安舒,指挥若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赏无功之人A罚不辜B之民非C谓明也D赏有功罚E有罪F而不失其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所恶勿施尔也”中的“恶”与“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中的“恶”的含义相同。
B.材料二中“其次禁其言”中的“其次”与“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其次”含义不同。
C.讼,意为在法庭上争辩是非曲直、打官司、为人辩冤、自责等;材料三中“讼其不法”的“讼”有“状告”“揭发”之意。
D.关市,《国语》《周礼》等都有对关市的记载,原指关隘与集市的合称,后指设在边关的交易场所,也指在边关上的通商。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要想获得天下,就要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要想得到老百姓支持,就要施行仁德,与民所欲,去民所恶,方能获得民心。
B.韩非《说疑》认为权术是君主用来掌握的,法令是官吏应该遵循的,派官员到朝堂外国境内传达法令给民众,民众才能信服。
C.宋太祖对有人反对郭进在西山超标用材建造府邸直接否定,对有人举报郭进有违法行为就下令让中人把告状者抓起来,交郭进处理。
D.宋太祖任命将领,采取厚以恩宠、待以真诚、崇以威势、略细而求大、位久而求功的方法,因此,养士少实力强、策略少效果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驭下严,是必罪人惧进法,欲诬进以自免也。
(2)小其名而不挠其权,则在位者有赴功之心,而勇智者得以骋。
2024-01-25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后稷教民稼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文本二:

凡谷:成熟有早晚,苗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地势有良薄,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良地,非独宜晚,早亦无害;薄地宜早,晚必不成实也。山泽有异。山田,种强苗以避风霜;泽田,种弱苗以求华实也。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入泉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坂走丸,其势难。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谷田必须岁易。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凡种谷,雨后为佳:遇小雨,宜接湿种;遇大雨,待秽生。春若遇旱,秋耕之地,得仰垄待雨。夏若仰垄,直荡汰不生,兼与草秽俱出。凡田欲早晚相杂,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然大率欲早,早田倍多于晚。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秽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早谷皮薄,米实而多;晚谷皮厚,米少而虚也。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是故人君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殖桑麻。为治之本,务在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未有能摇其本而靖其末,浊其源而清其流者也。

(节选自《齐民要术》卷一、卷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A春B种C欲D深E宜F曳G重H挞I夏J种K欲L浅M直N置O自P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稼穑,种植叫“稼”,收割叫“穑”;“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B.树,文中指种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树之以桑”的“树”意思相同。
C.宜,文中指适合,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所宜深慎”的“宜”意思相同。
D.匪,文中指“不”,其与《诗经·氓》中“匪我愆期”的“匪”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稷教百姓生产劳动之法,栽培的谷物成熟了,百姓便得到了养育。百姓不仅要吃饱穿暖,住得舒服,还需要接受教育。
B.种植庄稼时,百姓需根据田地的肥沃或贫瘠、山田或泽田的情况,选择适合的种植措施,以期获得应有的收获。
C.种植庄稼要顺应四季变化,如果听凭主观情感去做,如同潜入泉水中砍树,只会空手而归;就像逆风泼水,形势艰难。
D.国家是君主的根本,所以明君必须要对天时地利了如指掌,教导百姓耕种收割,指导他们养育六畜,按季节种植树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2)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秽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
5.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历代重视稼穑的好处。
2023-05-24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河北省部分学校高三考前模拟演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秘书监侍讲傅尧俞始召赴资善堂,对迩英阁。尧俞致,上遣人宣召答曰:“卿以博学参预经筵,宜尊所闻,以辅不逮。”尧俞讲毕曲谢,上复遣人宣谕:“卿讲义渊博,多所发挥,良嘉深叹。”是日,上读《三朝宝训》,至天禧中,有二人犯罪,法当死,真宗皇帝恻然怜之,曰:“此等安知法,杀之则不忍,舍之无以励众。”乃使人持去,笞而遣之,以斩讫奏。又祀汾阴日,见一羊自掷道左,怪问之,曰:“今日尚食杀其羔。”真宗惨然不乐,自是不杀羊羔。资政殿学士韩维读毕,因奏言:“此特真宗皇帝小善耳,然推其心以及天下,则仁不可胜用也。真宗自澶渊之役却狄之后,十九年不言兵而天下富,其源盖出于此。昔孟子论齐王不忍杀觳觫之牛,以为是心足以王。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及于百姓,岂不能哉?盖不为耳!外人皆云皇帝陛下仁孝发于天性,每行见昆虫蝼蚁,违而之,且来左右勿践履,此亦仁术也。臣愿陛下推此心以及百姓,则天下幸甚!”轼时为右史,奏曰:“臣今月十五日侍迩英阁,切见资政殿学士韩维因读《三朝宝训》至真宗皇帝好生恶杀,因论皇帝陛下在宫中不忍践履虫蚁其言深切可以推明圣德益增福寿。忝备位右史,谨书其事于册,又录一本上进,意望陛下彩览,无忘此心,以广好生之德,臣不胜大愿!”

(节选自《东坡志林·第二卷(官职篇)》)

材料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篇》)

【注】①觳觫(hú   sù):恐惧得发抖。②麀鹿(yōu   lù):母鹿。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因论皇帝A陛下在宫中不忍B践履虫蚁C其言深D切E可以推明F圣德G益H增福寿。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俞致谢”中的“谢”与“旦日不可不蚤来自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谢”含义不同。
B.“违而过之”中的“过”与“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中的“过”词性和含义均相同。
C.“忝”与“备位”都是谦辞,前者有“惭愧、有愧”之意,整体为“愧居其位,聊以充数”。
D.“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与“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两句的“为”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皇上对侍讲傅尧俞经讲义的大肆赞扬中可以看出皇上对待贤才谦虚尊崇的态度。
B.韩维认为,宋真宗近二十年不谈及战事仍能使天下富裕,与他的仁德之术是分不开的。
C.韩维在讲读《三朝宝训》后,借孟子劝谏齐王不杀牛一事上奏,希望皇上能善待百姓。
D.孟子指出文王修建灵台、灵沼时,民众很乐于出力,是因为文王能够做到与民众同乐。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特真宗皇帝小善耳,然推其心以及天下,则仁不可胜用也。
(2)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5.请结合两则材料,比较苏轼和孟子劝谏君主的内容和策略。
2024-01-14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B.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C.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D.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人称“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B.吊,指祭奠死者或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与《陈情表》中“形影相吊”的“吊”同义。
C.尧舜,远古部落联盟的重要首领,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两位圣明的君主,现在经常用来指圣人。
D.《礼》,中国古代礼学的经典,指的是儒家经典《士礼》,后来又被称作《礼经》《仪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来要朝见齐王的孟子不愿意完全听从召令而去朝见,推说自己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廷上去。
B.孟子告诉景子,自己给齐王讲的都是明君之道,远比那些不给齐王讲仁义道理的人更敬重齐王。
C.孟子借曾子的话告诉景子,自己无财富无爵位,但有仁德道义,自己的所作所为符合礼的规定。
D.君王要想有所作为,就得首先尊重每一个臣子,然后再向他们学习,不要随便召唤、教导臣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2)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5.景子从哪两个方面批评孟子不去朝见齐王?请简要概括。
2023-06-15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冲刺训练题 (二)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今也滕有仓廪府库,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故曰:劳心,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教以人伦。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注】①许行:先秦农家代表人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B.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C.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D.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踵门而告文公曰”中的“公”指爵位,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固不可耕且为也”与“固前圣之所厚”(《离骚》)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C.“北方之学者”与“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两句中“学者”含义相同。
D.“或劳心,或劳力”与“所守或匪亲”(《蜀道难》)两句中的“或”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滕文公接纳了许行、陈相等人,但他没有真正推行许行、陈相主张的儒家“仁政”,不能与人民一起耕作来养活自己。
B.孟子认为,既然农夫拿粮食交换器具,不是侵害陶工冶匠;那么陶工冶匠拿他们的器具交换粮食,也不是侵害农夫利益。
C.孟子反对农家的主张,但并没有先提出自己的主张,而是从日常生活问起,摆事实,讲道理,阐明了社会分工的必然性。
D.孟子最后痛斥陈相兄弟,认为他们背叛了老师陈良,若按照许行的主张行事,会使大家都走向虚伪,不能治理好国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2)今也滕有仓廪府库,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

材料二:

孔某穷于蔡、陈之间,藜羹不糂。十日,子路为享豚,孔某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号人衣以酤酒,孔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哀公迎孔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进请曰:“何其与陈、蔡反也?”孔某曰:“来吾语女曩与女为苟生今与女为苟义。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鲍,则伪行以自饰。污邪诈伪,孰大于此?

(节选自《墨子·非儒下》)

【注】①非儒:批评儒家。非儒下部分是针对有关孔子的一些传闻进行批评的,其文多见于《晏子春秋》,与史实有不合之处。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来A吾语B女C曩与女D为苟生E今与F女G为H苟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自言冒昧之谦辞,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敢”词义相同。
B.远,在文中活用,属“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与“不远万里”中的“远”用法相同。
C.闲,通“娴”,熟习,在文中引申为“捍卫”,与“闲云野鹤”中的“闲”词义不同。
D.三圣、有时指“尧、舜、禹”,有时指“禹、周公、孔子”,本文指“禹、周公、孔子”。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尧舜死了之后,圣人之道逐渐衰微,残暴的君主一代又一代地出现,他们毁坏住宅来修筑深池,毁坏农田来作园林。
B.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出于不得已,就像夏禹治理洪水、周公驱逐猛兽、孔子著《春秋》一样,是为了天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C.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认为“无君无父”的人导致了“百姓面有饥色,郊野有饿死的人”的后果。
D.墨子讥讽孔子,在困厄受饥时,子路给他蒸了一只小猪,又剥下别人的衣服去给他沽酒,结果他不问肉和酒的来源就吃了喝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2)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鲍,则伪行以自饰。
5.墨子在材料二中主要批评孔子什么?请概括。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太宗曰:“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曰:“世必有才随时听用岂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治乎?”太宗深纳其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联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成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隋日远矣。”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也。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仁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世A必B有C才D随E时F听G用H岂I待J梦K傅L说M逢N吕O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与“圣人之所以为圣”(《师说》)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B.“以仁义为治者”与“明于治乱”(《屈原列传》)中的“治”字含义不相同。
C.“胜隋日远矣”与“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中的“胜”字含义不相同。
D.“而群下怨叛故也”与“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中的“故”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分析总结了唐以前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认为诚信和仁义是君王治理国家的正道,有助于铲除虚伪之风。
B.王珪赞赏唐太宗谈到的政治主张,进一步提出施行仁政的关键是要任用贤能的人才,这样才能将仁政的理念付诸实施。
C.唐太宗与侍从的大臣们改变了原来对风俗习惯的看法,认为恩威并举、顺应民心就可以使社会自然的平定安静下来。
D.唐太宗为了说明多施仁义的意义,举了林和鸟、水和鱼的例子,还强调要坚持推行仁义,就像饮食需要持久饱腹一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
(2)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
5.唐太宗选择“仁”作为治国之道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3-05-20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三)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懷,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注】①比: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B.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C.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D.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又名《南华经》,书中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D.《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后与《论语》《中庸》《孟子》合为“四书”,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B.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C.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D.文本(三)中的“诚意”,即人们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诚于中,形于外”就是告诉人们做人做事要“表里如一”。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5.在文本(二)中,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异人音。少进,见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车而下问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对曰:吾有三失。孔子曰:愿闻三失。丘吾子对曰: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事君奢骄,谏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后绝,三失也。树欲静乎风不定,子欲养乎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则自刎而死。孔子曰:弟子记之,此足以为戒也。于是弟子归养亲者十三人。

(选自《说苑·敬慎》)

材料二: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万章曰:(曾子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恕,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

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选自《孟子·万章上》)

【注】①万章:孟子的弟子。②舜往于田:相传舜曾在历山耕田。③旻天:即天。④怨慕:怨,怨恨;慕,思慕、依恋;朱熹注:(舜)怨己不得其亲而思慕也。据《史记》记载,舜的父亲不喜欢舜,和舜的弟弟象多次加害于舜,舜却不计前嫌。⑤长息:公明高的弟子;公明高,曾子弟子。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使其子九男二女A百官牛羊仓廪B备C以事D舜于畎亩之中E天下之F士G多H就之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指打开,《促织》中“唇吻翕辟”中的“辟”表示张开,两者词义相同。
B.不我爱,指不爱我,和苏轼的《赤壁赋》中“而又何羡乎”句子结构相同。
C.迁,基本义指变动,本文中“迁之焉”是指尧将整个天下都禅让给了舜。
D.妻子,和现在的“妻子”词义相同,和“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不同义。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和弟子出行,听到悲伤的哭泣声,孔子前去探看,看到了抱着镰刀哭泣的丘吾子。孔子询问丘吾子,家中并非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伤悲。
B.丘吾子认为他的人生有三次过失,一是没有来得及向亲人行孝,二是没有极力劝谏自己的君主不要骄奢,三是与朋友交情深厚但最终又绝交。
C.舜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欢心,而像困穷不得志的人一般心无归所;即使尧帝将天下都交给舜来管理,但这也不能解除舜因为父母而生的忧愁。
D.树想要静下来而风却不停止,孩子想要孝顺父母而父母却已离世,丘吾子感念于此;舜到了五十还依恋父母,舜和丘吾子都是重孝的伟大之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
(2)不可得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
5.请分析孔子的弟子为什么要归养亲人?
2024-04-01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娄底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