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8 道试题
1 .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属于语录体散文。
B.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战国末期人,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被尊为“道教始祖”,世界文化名人。
C.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提出了以“非攻”为核心的“兼爱”“非攻”“节用”等观点。
D.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雾都孤儿》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聂赫留朵夫则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阿·托尔斯泰的作品《复活》中的主人公。
2021-10-20更新 | 46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也。匠人斲而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材料二:

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以游神也。然晚世之人莫能,闲居心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友贤大夫,学问讲辩,日以自虞,疏远世事,分明利害,筹策得失,以观祸福,设义立度,以为法式,穷追本末,究事之情,死有遗业,生有荣名,此皆人材之所能逮也。

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辟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任;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士苟欲深明A博察B以垂荣C名D而不好问讯之E道F则是G伐智本H而塞智原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文中指职责,与“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任”含义不同。
B.“匠人斲而小之”与“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两句中“小”的用法相同。
C.女,文中通“汝”,指你,与“唯闻女叹息”(《木兰诗》)中的“女”含义不同。
D.干将,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造,其妻莫邪造的剑称为“莫邪剑”。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向认为人在幼小的时候很愚昧,会有荒诞的行为,所以要拜师学习以正根本。
B.孟子用“人皆知以食愈饥”来论证学习的重要性,使得论证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C.刘向认为如果人丧失了做人的根本,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
D.刘向认为虚心请教的读书人,每天磨砺精神,增长见识,能使得他立身处世安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
(2)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
5.孟子是怎样阐述君主的治国之道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B.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
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5.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2-10-31更新 | 19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澜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鹦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有删改)

材料二:

臣致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臣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囿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褒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节选自《韩非子·初见秦》,有删改)

【注】①爵:通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A臣闻之曰B削株C无遗D根E无与祸F邻G祸H乃不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畜,文中是“积蓄、储备”的意思,与《苏武传》“马畜弥山”中的“畜”意义和用法都不同。
B.三晋,在文中是韩、赵、魏三国的合称。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所以后人称为三晋。
C.朝,文中指“使……朝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中的“朝”用法不同。
D.固,指“使……牢固、稳固”,与《谏太宗十思疏》“必固其根本”中的“固”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指出得天下之道在于得民心,得民心之道在于施仁政。民众归附于仁君,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是必然的趋势。
B.韩非子以齐国为例进言,齐国在强大的时候,威服四方,但最后却因一次战斗失败而破灭,论证了战争胜负对于一国的重要性。
C.秦国攻打楚国,几乎要灭掉楚国之时,却退兵与楚国讲和,错失成就霸业的良机。同样的事情又在攻打魏国的时候再次发生。
D.韩非子认为秦国本来可以早就一统天下,但前后三次错失称霸天下的机会,追究其原因,韩非子归结为秦国谋臣的不作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2)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
5.《荀子》曰:“王者富民,霸者富士(指兵士)。”请据此对两则材料的核心观点做简要评析。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乙】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鎰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平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B.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C.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D.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面朝齐”,齐国在列国的东方,就是说各诸侯国向东来朝拜齐国。
B.“合从连衡”,也称“合纵连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合纵”;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连衡”。
C.“先子”,古人用以称其已逝世的长辈。这里的“先子”指父亲曾参。
D.“置邮”,亦作“邮置”、“置传”,用车马传递文书讯息,相当于后代的驿站传递,因之古代的驿站也叫“置”或“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齐宣王、魏惠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曾西不愿意同管仲相比,他认为管仲受到齐桓公绝对的信赖,行使国家政权是那样的长久,而功绩却那样少。孟子也不愿意跟管仲相比,他认为以齐国当时的国力,管仲助齐桓公统一天下,易如反掌。
C.公孙丑认为周文王活了将近一百岁,推行的德政没有遍于天下,是不值得效法的。孟子认为周文王能凭借纵横一百里的小国创立丰功伟业,我们谁都不能和他相比。
D.孟子认为齐国土地广阔,人口稠密,国土不必再开拓,人口不必再增加,现在的时势想要实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止得了。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双倍的功绩,“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2)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5.孟子认为周文王灭殷是很困难的,请简述原因。
6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恐惧)
B.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伤害)
C.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有不忍人之政矣(这)
D.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之矣(充实)
2022-10-27更新 | 22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以乱整,不武                      易:容易
B.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C.五亩之宅,之以桑               树:种植
D.老者帛食肉                         衣:穿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故民之从也轻                            今臣刀十九年矣
B.提刀立,为之四顾                      夜缒出,见秦伯
C.阙秦利晋                                 樊哙侧其盾
D.百亩之田,勿夺                    还也
3.下列各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其无礼于晋
B.臣之所好者道也                    是寡人之过也
C.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夫晋,何厌之有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晋文之事》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文章欲擒故纵,层层深入,反复诘难,句式不断变化,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表现出孟子散文逻辑缜密、气势磅礴的论辩特色。
B.《庖丁解牛》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庖丁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以及成功后的志得意满。文章用寓言的形式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迎刃而解。
C.《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临危受命,他洞悉当时的形势,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终于以一己之力,使郑国免于灭亡,他临危不惧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D.《鸿门宴》记述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剑拔弩张、险象环生的全过程,塑造了项羽恃勇骄横、深谋远虑、随机应变的形象,也写出了刘邦善于采纳意见、知人善任、有奸必肃的性格。
5.翻译下列句子。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23-03-19更新 | 20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十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后稷教民稼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凡谷:成熟有早晚,苗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地势有良薄,良田宜种晚,薄田种早。良地,非独宜晚,早亦无害:薄地宜早,晚必不成实也。山泽有异宜。山田,种强苗以避风霜:泽田,种弱苗以求华实也。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违道,劳而无获。入泉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坂走九,其势难。

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谷田必须岁易。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凡种谷雨后为佳,遇小雨,宜接湿种,遇大雨,待薉生。春若遇早,秋耕之地,得仰垄待雨。夏若仰垄,匪直荡汰不生,兼与草薉俱出。凡田欲早晚相杂,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然大欲早,早田倍多于晚。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薉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早谷皮薄,米实而多;晚谷皮厚,米少而虚也。

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是故人君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为治之本,务在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反其所受于天之正性也。未有能摇其本而清其末,浊其源而清其流者也。

(节选自《齐民要术》卷一、卷三)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良地A一亩B用子C五升D薄地E三升F谷G田H必须岁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文中指种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树之以桑”的“树”意思相同。
B.宜,文中指适合,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所宜深慎”的“宜”意思不同。
C.匪直,指不只,其中的“匪”与成语“获益匪浅”的“匪”意思相同。
D.率,文中指都,与《六国论》中“率赂秦耶”的“率”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稷教百姓生产劳动之法,栽培的谷物成熟了,百姓便得到养育。在百姓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后,需对他们进行教育。
B.种植庄稼时,百姓需据情况而定。田地肥沃或贫瘠,需选择相应的秧苗种植;山田或泽田,需选择相应的时间种植。
C.种植庄稼要顺应四季变化,如果听凭主观情感去做,如同潜入水中砍树,只会空手而归;就像逆风泼水,形势艰难。
D.如果国君能顺应四季的气候条件,开发地理上的有利形势,利用人的力量,那么一切生物顺遂生长,各种谷物繁殖。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2)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薉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
5.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历代重视稼穑的好处。

9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公孙丑曰:)“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选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丁父忧,未终丧,复以吏部尚书召,力辞不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拜住袖A其疏入B谏C其略D曰E世祖临御F三十余年G每值H元夕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敢”一样,都是古汉语中的谦辞。
B.方,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方六七十”的“方”意思不相同。
C.朔望,指朔日和望日,分别指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有时也指每逢朔望举行的朝谒之礼。
D.疏,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类似体例还有传、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等。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年纪还小的时候,从早上到晚上不停地读书,父母曾经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
B.英宗想在宫内张灯结彩堆成鳖山,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英宗最终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还保证了粟米的供给。
D.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丁父忧,未终丧,复以吏部尚书召,力辞不起。
(2)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5.古人的“名”与“字”往往可以互训,吴师道在《张文忠公云庄家集序》中说:“故滨国文忠张公,名养浩,字希孟,庶几学孟子者。”请结合材料概括吴师道这样说的原因。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与“凶年不免于死亡”(《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凶”意思相同。
B.“邻国之民不加少”与“加之以师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加”意思不同。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与“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中的“发”意思不同。
D.“退而与万章之徒……”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意思相同。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
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C.太史公认同孔子的“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好利的弊病有所不同。
D.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5.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从哪些角度提出了使民加多的办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