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相如广成传②不相师③以黔首④故令人持璧归,至赵矣⑤填然之⑥宁许以秦曲⑦天下集响应⑧将军邓骘其才
A.①④/②③/⑤⑦/⑥⑧B.①⑦/②⑥/③④/⑤⑧
C.①③/②④/⑤⑥/⑦⑧D.①⑤/②⑧/③⑥/④⑦
2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乙】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史记 大宛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丈夫之______               (2)以顺为______
(3)募能使_________               (4)俱归汉_________
2.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3.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孟子》文章长于修辞,大量使用排比,气势磅礴,读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B.甲文:孟子善于说理,用“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增强说服力。
C.甲文是一篇议论文,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乙文是一篇人物传记,节选了张骞出使匈奴的片段。
D.张骞从汉朝出发时有一百多人,被匈奴扣留十多年,最后只有二人回到汉朝。
4.根据你对甲文孟子心中“大丈夫”的理解,你认为乙文中的张骞能否称得上是“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2022-08-25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外国语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滕定公。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之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选自《孟子•滕文公上》,有删改)

【注】①滕定公:滕国国君。②世子:指滕文公。然友:滕文公的老师。③宗国:鲁国的始封祖和滕国的始封祖是兄弟,按照宗法制度,滕国尊称鲁国为宗国。④歠(chuò):饮,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B.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C.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D.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作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古代专称诸侯死亡,后来也泛称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B.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丧、凶灾之类。这里指滕定公去世。
C.冢宰,官名,在君王居丧期间主持丧事的官员。
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用“有司”来泛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让老师然友去向孟子请教办丧事的事情,然友回国报告后,太子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但父老官吏们对此不满。
B.太子担心处理不好实行三年丧礼的事情,于是再次派然友到邹国请教孟子。孟子认为这件事处理得好不好完全取决于太子。
C.太子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没有颁布过任何命令。官吏族人都认为太子知礼。下葬时,太子面容悲伤,前来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
D.从滕国太子丧父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于丧礼的观点,但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的,还是领导人尽孝的问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2)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二)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慲,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接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知散木!”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可伐;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

注①慲(mán):液体渗出 。②柤:同“楂”,山楂。③蓏(luǒ):瓜类植物的果实。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B.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C.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D.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栎社树,是指被拜为土地神的栎树。其中,栎为树名,社为土地神。
B.文木,这里指纹理纵横交错形的树木。
C.“又恶知散木”的“恶”是疑问词,译为“哪里,怎么”,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的“恶”含义不同。
D.“奈何哉其相物也”的“相”译为“看待”,与谚语“良禽相木而栖”的“相”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B.孟子所提及的“大丈夫之道”,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是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体现。
C.“观者如市”、匠石弟子慨叹“未尝见材如此其美”,这是对栎社树充分实现其自然性的一种大美的赞赏;“匠石不肯视,行不辍”,这是对其无功无用的不屑一顾。
D.栎社树的“无所可用”是其自身努力探寻的结果。以易沉于水拒绝成为舟船,以速朽拒绝成为棺椁,以易遭虫蛀拒绝作为梁柱,这些都是栎社树长久探寻所得的种种拒绝方式。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2)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可伐;漆可用,故割之。
5.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孟、庄二人的处世之道。
2023-09-1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思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三:

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支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焉而亡

(节选自《荀子·君道》)


【注】①仪:指日晷仪,用日影度量时间的仪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B.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C.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D.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指田猎时网设三面,留一面不设,不过分捕杀。
B.豫游,指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游为“游”。
C.度,丈量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的“度”含义不同。
D.社稷,“太社”与“太稷”的合称,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后用来借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提出君王积累德义的十种具体做法,并表示唐太宗如能做到“十思”,便可“尽豫游之乐”、“鸣琴垂拱”,坐享其成。
B.文本二阐述了君王应以推己及人之心推恩,以及推恩的好处和不推恩的害处,鼓励宣王效法古人,推恩于百姓。
C.文本三用气势充沛的排比句论述了“君”与“民”的关系,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D.三则材料,都能针对言说对象的身份、地位和心理提出建议,因此容易被对象所接受,这体现了先贤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
(2)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5.三则文本都谈到了“为君之道”,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3-09-10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21-22高一上·安徽·开学考试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单于使卫律召苏武受辞。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苏武传》,有删改)


[注]①辞:口供,受辞即受审讯。②膏:肥美滋润,这里用作动词。③北海:匈奴北部边境,今贝加尔湖。④羝(dī):公羊。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
(2)尔而与之
(3)使卫律召苏武
(4)匈奴以为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单于愈益欲降,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3.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请结合甲文内容举例说明。
4.请结合甲文的内容,说说苏武是不是孟子心中坚守“本心”之人。
2021-09-03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B.《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弟子之手,现存32篇。
C.《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人。“过秦”即指出秦的过失。
D.《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欧阳修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3-14高三·安徽·阶段练习
8 . 下面的四则材料体现出同为儒家圣人的孔子与孟子在处世态度上的细微区别。你更推崇谁的处世态度?写一段话来阐明自己的理由。(要求:不少于60字)

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②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③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④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2019-07-11更新 | 183次组卷 | 12卷引用:2014-2015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选段。

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②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③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


下列各项中,对所选语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孟子看来,君子应当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
B.孔子认为,仁就在自己的身心上。修养仁德,既在于自己,更在于别人。
C.在孟子看来,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有所不同。
D.孟子认为,君子践仁存礼,是一个基于仁和礼的人,是懂得爱与敬的人。
2020-06-13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之者。”

(《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乙】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海之而已。”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①书:指《尚书》,②杵:捣物的棒槌,这里指古代战车上所用的一种长杆兵器,③深造:高深的造诣。④资:积累。⑤原:同“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好之者不如之者                  宴酣之,非丝非竹
B.必有我师                            寒暑易节,始一反
C.一日                                起,以刀劈狼首
D.是亦教诲之而已                  尔来二十有一年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节选自《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
C.【甲】文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乙】文中“策”指马鞭。
D.【甲】文“可以为师矣”与【乙】文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时间流逝,生命短暂,要珍惜时间。
B.【乙】文中演化的成语“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懒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C.【甲】【乙】两文所选的言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D.【甲】【乙】两文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认为“仁”即“爱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2023-09-3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