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材料二: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被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B.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C.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D.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端,即“四心”,为孟子思想的重要概念;“四端说”是其“性善论”和仁政学说的基石。
B.四海,指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四海或海内。
C.圣人,本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完美境界的人,或指称某一领域出类拔萃者,如“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文中此处“圣人”之意是指后者。
D.子贡,孔门十哲之一,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善经商,有“端木遗风”之典传于后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孟子以人性为前提,以政治为指归,由仁心推导出仁政:不忍人之心是人固有之仁心,因而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材料一中,孟子在讨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时,以“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一事为例进行分析论证。
C.材料一中,孟子以“人之四体”喻“仁德之四端”,生动贴切,强调了“四端”与生俱来的特性,同时又为后文论述张本。
D.材料二全文通过公孙丑与孟子的问答,讨论了“何谓浩然之气”这一问题;这种问答体的形式,在后来的赋体文中经常出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5.在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养吾浩然之气”?请逐条陈述。
2022-11-27更新 | 278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十六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于之言:“君子学道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煮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

(二)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即于心,则候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①公孙丑:孟子的学生。②恶:同“乌”,疑问词,哪,何。③慊:同“惬”。快心,满意。④告子:孟子同时代人,两人所持观,点不同,有过辩论。⑤诐辞:偏颇的言辞。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遇之          卒:同“猝”,突然B.谈笑而            麾:指挥
C.皆于文行       笃:专一D.今日               病:忧虑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学道爱人                         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
B.潮人事公也                            师道不传也久矣
C.其外之也                                 加之师旅
D.其子趋往视之                           蟹六跪二鳌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C.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D.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结合(一)(二)两段内容,全都能够体现孟子“浩然正气”之说的一组是(     
①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③留将正气冲霄汉,著成信史照尘寰。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⑤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A.①③⑥B.②④⑤C.③④⑥D.①②⑤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语段(一)中,首段议论纵横捭阖,明写先贤的生死踪迹,暗写韩愈是参天地、关盛衰、生有来、死有为的非凡哲圣,可与先贤比肩为伍。
B.所谓“天人之辨”,就是分清天意和人为两个方面的情况,苏轼认为韩愈受到贬谪、遭遇诽谤、不能安身于朝廷,全是天意的结果。
C.有人认为在潮修建韩庙并无意义时,苏轼直接出面,以“如水之在地中”来比喻韩愈之神“无所往而不在也”,说明韩愈影响之广大深远。
D.“浩然正气”是孟子对个人最后精神境界的描述,它对约束人心、塑造正直而坚毅的人格功莫大需。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2)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7.结合语段(一),概括韩愈的“浩然之气”体现在哪些方面?
3 . 阅读下面的甲、乙、丙三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周。”鲁君与之一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B.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C.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D.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与孔子                 适:到,往
B.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诗》可以,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D.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通“纳”,结交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句中的“乘”意为“古代的车辆单位‘辆’”。
B.“君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强调地位的崇高,春秋战国时期,“君子”也指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
C.《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孔子评价《诗经》“思无邪”。
D.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春秋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4.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给孔子的临别赠言体现了老子一贯的立身处世的思想主张,“谦虚”“不争”“尚柔”“善为下”“无为”等。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中可见孔子的义利观,孔子主张个人在面对利益的时候,应舍利取义。
C.孔子积极倡导读《诗》,他认为读《诗》就算不能实现修身治国之大用,至少也可以达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致知之小用。
D.孟子认为人禽之别在于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这四心如同四肢一般与生俱来,体现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主张。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6.《论语》和《孟子》在论述道理时各有特点,请结合材料乙、丙加以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被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B.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C.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D.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是我国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孔子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
B.《春秋》是我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
C.处士指那些本来有很高的才能,但因为官场黑暗或未被朝廷重用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D.禹,后人称其为夏禹、大禹,是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传说其治理过洪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处在大道败坏的年代与社会中,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B.孟子将杨、墨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无君无父”的人是禽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5.上文中,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2022-09-26更新 | 260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汤池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段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出疆必载质,何也?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B.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C.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D.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人。女子十五及笄,表示成人。
B.传,解释经书的著作,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意思相同。
C.夫人,指诸侯之妻,也可是对已婚妇女的尊称,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D.牺牲,古代供宗庙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后泛指祭祀用的牲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这样的人,对天下有着很强的威慑力,一举动都举足轻重,是当之 无愧的大丈夫。
B.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践行世间的大道,如果得志就与百姓一同实现自己的志向,如果不得志就应独守其道。
C.孟子认为古代君子愿意做官,他们失掉官位就像诸侯失去封国一样, 所以传上说孔子几月没有君主召见也会焦急不安。
D.孟子认为,如果祭祀的祭品、器皿、衣服等不完备,就不敢祭祀、不敢宴饮宾客,这种人是不值得同情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2)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5.孟子以“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作类比,其目的是什么?
2023-02-12更新 | 2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等所作,为礼学家戴圣所编,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B.《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
C.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D.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2024-02-05更新 | 202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五石之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脆易                                        泮:同“判”,分离
②不难得之货                                 贵:珍贵
③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恻隐:哀痛、怜悯
④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通“纳”,交纳
⑤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   贼:伤害
⑥苟能充之,足以四海                    保:安定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⑥D.④⑤⑥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B.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C.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D.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四章》中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认为,人与禽兽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人。
C.《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D.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孟子善用夸张、对比,文章思路简洁明晰;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5.《五石之瓠》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两个故事。请你概括这两个故事。
2023-09-13更新 | 20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内史侍郎虞世基以帝(隋炀帝)恶闻贼盗,诸将及郡县有告败求救者,世基皆抑损表状,不以实闻,但云:“鼠窃狗盗,郡县捕逐,行当尽,愿陛下勿以介怀。”帝良以为然,或杖其使者,以为妄言,由是盗贼遍海内,陷没郡县,帝皆弗之知也。杨义臣破降河北贼数十万,列状上闻,帝叹曰:“我初不闻,贼顿如此,义臣降贼何多也!”世基对曰:“小窃虽多,未足为虑。义臣克之,拥兵不少,久在阃外,此最非宜。”帝曰:“卿言是也。”遽追义臣,放散其兵,贼由是复盛。

治书侍御史韦云起劾奏:“世基及御史大夫裴蕴职典枢要,维持内外,四方告变,不为奏闻,贼数实多,裁减言少,陛下既闻贼少,发兵不多,众寡悬殊,往皆不克,故使官军失利,贼党日滋。请付有司结正其罪。”大理卿郑善果奏:“云起诋訾名臣,所言不实,非毁朝政,妄作威权。”由是左迁云起为大理司直。

帝至江都,江淮郡官谒见者专问礼饷丰薄丰则超迁丞守薄则率从停解。江都郡丞王世充献铜镜屏风,迁通守;历阳郡丞赵元楷献异味,迁江都郡丞。由是郡县竞务刻剥,以充贡献。民外为盗贼所掠,内为郡县所赋,生计无遗;加之饥馑无食,民始采树皮叶,或捣囊为末,或煮土而食之,诸物皆尽,乃自相食;而官食犹充牣,吏皆畏法,莫敢振救。王世充密为帝简阅江淮民间美女献之,由是益有宠。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记七》)

【注释】①阃(kǔn)外:指京城或朝廷以外。牣(rèn):满。

文本二;

邹与鲁関。(邹)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其长矣。”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閧(hòng):即哄,古时形容战斗的声音,这里指战争。②上慢:在上位的人怠慢。

1.下列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的答题标号涂黑。
江A淮B郡C官D谒E见F者G专H问I礼J饷K丰L薄M丰N则O超P迁Q丞R守S薄T则U率V从W停X解Y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行当殄尽”的“殄”与成语“暴殄天物”中的“殄”词义相同,都是“灭绝,竭尽”的意思。
B.文本一中“左迁云起为大理司直”与《琵琶行(并序)》“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都是贬谪或降低官职之意。
C.文本二中“而民莫之死也”“壮者散而之四方者”与《项脊轩志》中“儿之成,则可待乎”三句中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各不相同。
D.文本二中“死其长矣”的“死”与《过秦论》中“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的“死”含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史侍郎虞世基为迎合隋炀帝,擅自处理了有关盗贼的表章,使皇帝不了解实情。
B.杨义臣战绩颇丰,受到隋炀帝的赞许,在虞世基的推举下入京城为官,并且遣散了他的士卒。
C.治书侍御史韦云起弹劾虞世基和裴蕴欺瞒皇帝,应当治罪。此举不但没有得到封赏,反而遭到朝臣的诋毁。
D.邹穆公与隋炀帝治国都有“上慢而残下”的弊端,这种弊端可以通过“施仁政”加以改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寡悬殊,往皆不克,故使官军失利,贼党日滋。
(2)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5.历史对隋炀帝的评价褒贬不一,请结合文本一概括其被人诟病之处。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B.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C.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D.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治其国家”与“欲治其国者”(《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
B.“由是观之”与“自是者不彰”(《老子》)两句中的“是”字含义相同。
C.“贼其君者也”与“贼爱其身,不爱人”(《墨子》)两句中的“贼”字含义不同。
D.“不足以事父母”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武力假借仁义征伐天下,虽可以称霸,但一定要凭借强大的国力;而用道德来实行仁义却可以使天下归心,不必凭借强大国力。
B.在国家没有内忧外患时去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C.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D.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最后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5.请简要概括孟子在第二段中提出的主张。
2022-11-10更新 | 248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比: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④穿窬(yú):穿墙(偷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迁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通“横”。
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D.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更简洁明了,易懂易行。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5.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