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迁(前145-前90)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樊 哙 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B.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C.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D.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是司马迁对刘邦的称呼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故称高祖”。后世多沿用之,史称太祖高皇帝”、“汉高帝汉高祖”。
B.参乘,又称骖乘,陪乘或陪乘的人。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又一人在右,称车右或骖乘。由武士充任,负责警卫
C.禁中表示禁令所及范围之内指帝王所居宫内,也作禁内”。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有此称。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出身低微,以杀狗为生,当初和高祖在丰县起兵,高祖为沛公,樊哙为舍人,跟从沛公攻打沛县、胡陵、方与。
B.樊哙有勇有谋。鸿门宴上,项庄舞剑,威胁沛公安全时,樊哙毅然闯入军帐,面对项羽慷慨陈词,明为责备项羽,实则为沛公开解。
C.樊哙生性豪爽。在项羽帐中,大口喝酒,生食猪腿,不仅没有被项羽治罪,反而赢得了项羽的称赞。
D.樊哙胆识不凡,衷心为君。高祖一度病重,不肯见人,樊哙率众闯入,以赵高作乱之事警示高祖。高祖一笑而起。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文言文阅读 | 较易(0.8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杀人不能举               沛公起
B.刑人如恐不               沛公不
C.去不义                      广故数言欲
D.常在沛公也            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字长,与北宋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
B.古人通常表示抬高自己身份地位时称自己的字。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字,表示自己的尊贵地位。
C.“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D.“跽”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也叫“长跪”。
3.从句式的角度判断,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今日之事何如?
B.客何为者?
C.沛公安在?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017-12-0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3 . 文言文阅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帏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人如恐不                      胜:尽
B.先破秦入咸阳者之。            王:封„„为王
C.为大王不取也!                  窃:通“切”,意思是急切
D.项王按剑而曰。                  跽:挺直身子跪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饮之/拔剑切啖之
B.还军霸上,待大王来/项王未有
C.其意常在沛公/备他盗出入与非常
D.故遣将守关/然而不胜,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樊哙智勇的一组是()
①今日之事何如?②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③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④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⑤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A.①③④B.①④⑤
C.②③④D.②③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手总是软的,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B.樊哙不仅能吃能喝,还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C.樊哙闯入军营中,只引起了项羽的一点本能的“按剑而跽”的反应,可见项羽的确小看了刘邦及其手下。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而抬举一番,难怪项羽愿听。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017-11-2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参始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归,闲,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参曰:“与窋胡治乎? 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君休矣!”

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注]①乃者:往日,上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始时,与萧何善                      微:卑微
B.即召为丞相史                    除:免去官职
C.参辄饮以醇酒,之,欲有所言     间:不久
D.窋既洗沐归,闲,谏参               侍:陪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表明曹参“清静无为”的一组是
       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②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   
       至者,参辄饮以醇酒                    ④吏舍日饮歌呼
⑤ 亦歌呼与相应和                              ⑥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
A.①④⑥B.①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参起初的时候,跟萧何交好;等到后来一个做了将军,一个做了相国,有了深交。 萧何在临终时,   向皇上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B.曹参代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令,办事无所变更,日夜痛饮醇厚的美酒。
C.汉惠帝惊怪相国不理政事,怀疑是轻视自己,于是叫曹参的儿子回家后试着私下问问他的父亲怎么回事。
D.曹参认为现在的皇帝与自己分别不及高帝与萧何,所以主张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这也得到   惠帝的认可。
4.翻译上面文言文段中划线和选自课文的句子。
(1)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
(2)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
(3)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大悦。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舍,攻域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而何之勋烂焉。

(节选自《史记》)

【注释】①无害:无比,无人能胜。②厄塞:险要之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所上必益信君。
B.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C.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D.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祖刘邦死后,群臣议定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庙号全称为“汉太祖高皇帝”,简称为“汉太祖”,谥号简称为“汉高帝”。
B.布衣,指麻布衣服,古代衣服的质料主要是丝与麻,丝织品价格昂贵,富贵人家才能穿用,平民一般只能穿布农,因以布衣借指平民。
C.汉代的爵位共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常见的写法是xx王、xx公和xx侯这三等。封爵一般是需要有贡献的,比如扶保刘邦的都侯萧何。
D.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它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但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何擅长文书,无人能比,曾经是沛县县令手下的官吏。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就多次凭着官吏的职权保护他。
B.沛公进入咸阳以后,为了犒劳将领任他们争抢瓜分珍宝钱财,唯独命萧何接受秦朝丞相府御史府的法律文献,并把它收藏起来。
C.平定了天下,论功行赏。群臣争功,对高祖封萧何为都侯,给予的食邑最多,功臣不服。高祖以猎人与猎狗比喻,以及追随自己打天下的人数来说服功臣。
D.司马迁对萧何做了评价,认为萧何在秦时充当刀笔吏,表现平平,“未有奇节”;到“汉兴”之时,萧何才施展抱负,大有建树,堪称“勋烂”。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2)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急甚。良乃更名姓,匿下邳。

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①。

沛公入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②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霸上。

项羽至鸿门,欲击沛公,项伯夜驰至沛公军,私见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语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良曰:“沛公欲背项王邪?”沛公曰:“鲰生说我距关毋诸侯,秦地可王也,故听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王乎?”沛公默然,曰:“今为奈何?”良因要项伯见沛公。沛公与伯饮,为寿,结婚,令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项王,所以距关者,备它盗也。

汉六年,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未尝有战斗功,乃言于高帝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良从上击代,出奇计下马邑,及立萧相国,所与从容言天下事甚众。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道,欲轻举。高帝崩,吕后德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良不得已,强听食。后六岁薨,谥曰文成侯。及良死,子不疑嗣侯。

(选自《汉书 张良传》)

【注】①厩(jiù)将:主管马匹的军官。 ②缟素:白色的衣服。这里是朴素之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匿下邳                            亡:逃跑
B.沛公乃还霸上                  军:驻军
C.沛公欲背项王邪               诚:诚然
D.鲰生说我距关毋诸侯        内: 接纳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
B.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
C.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
D.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重情重义。张良年少时,不曾在韩国做官,但韩被灭之后,家人惨遭不幸,他用尽家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报仇。
B.张良敢于劝谏。刘邦因宫室有数以千计的帷帐、狗马、珍宝、妇女,他想留下住在秦国。樊哙劝谏,刘邦没有听他的,后听取了张良的劝谏。
C.张良为官正直。汉高帝想要封他三万户人口的封地,张良因为自己没有功劳推辞,被封为留侯。
D.张良急流勇退。张良跟随皇上攻打代时,劝谏皇上封萧何为相,自己跟从赤松子出游,但后来遭到吕后的干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其将,罪六。……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病愈,西入关,至栎阳,问父老,置酒,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关中兵益出。

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田横往从之。项羽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

(取材于《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广武:城名,故址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北广武山上。山上有东西广武二城,中隔广武涧。②卿子冠军: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宋义。③新安:秦县,故地在今河南渑池县东。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其将,罪六                                王:封王
B.存问父老                                        存:问候
C.主约不信                                        信:相信
D.项羽数击彭越等                           数:屡次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汉王善用谋略的一组是(          )
①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
②何苦乃与公挑战
③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④汉王出行军
⑤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
⑥割鸿沟而西者为汉
A.①③④B.②③⑥C.③④⑤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历数项羽暴掠、弑主、杀降王、坑秦卒等罪行,以便使刑余罪人能击杀项羽。
B.刘邦与项羽共同接受怀王的约定,先入定关中者在关中称王,但项羽背负了盟约。
C.汉王被弩箭射中了胸部,却摸着脚谎称只是脚趾受伤,其主要意图在于稳定军心。
D.汉王虽然受了重伤,但痊愈之后在彭越、韩信的配合下,迫使项羽主动立约休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
(2)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
2017-08-26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芒市国际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①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舍,攻域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而何之勋烂焉。

(节选自《史记》)


【注释】①无害:无比,无人能胜。②厄塞:险要之地。
1.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所上必益信君。
B.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C.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D.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刘邦死后,群臣议定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庙号全称为“汉太祖高皇帝”,简称为“汉太祖”,谥号简称为“汉高帝”。
B.布衣,指麻布衣服,古代衣服的质料主要是丝与麻,丝织品价格昂贵,富贵人家才能穿用,平民一般只能穿布农,因以布衣借指平民。
C.汉代的爵位共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常见的是xx王、xx公和xx侯这三等。封爵一般是需要有贡献的,比如扶保刘邦的都侯萧何。
D.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它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但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何擅长文书,无人能比,曾经是沛县县令手下的官吏。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就多次凭着官吏的职权保护他。
B.沛公进入咸阳以后,为了犒劳将领任他们争抢瓜分珍宝钱财,唯独命萧何接受秦朝丞相府御史府的法律文献,并把它收藏起来。
C.平定了天下,论功行赏。群臣争功,对高祖封萧何为都侯,给予的食邑最多,功臣不服。高祖以猎人与猎狗比喻,以及追随自己打天下的人数来说服功臣。
D.司马迁对萧何做了评价,认为萧何在秦时充当刀笔吏,表现平平,“未有奇节”;到“汉兴”之时,萧何才施展抱负,大有建树,堪称“勋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
(1)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2)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9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10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捍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县)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梁内史之缺也,孝王新得齐人公孙诡,说之,欲请以为内史。窦太后闻,乃诏王以安国为内史。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及杀故吴相袁盎,景帝遂闻诡、胜等计画,乃遣使捕诡、胜,必得。汉使十辈至梁,相以下举国大索,月余不得。内史安国闻诡、胜匿孝王所,安国入见王而泣曰:“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 。”王曰:“何至此?”安国泣数行下,曰:“临江王,适长太子也,以一言过,废王临江;用宫垣事,卒自杀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语曰: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有如太后宫车驾,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孝王泣数行下,谢安国曰:“吾今出诡、胜。”诡、胜自杀。汉使还报,梁事皆得释,安国之力也。

丞相田蚡死,安国行丞相事,奉引堕车蹇(跛脚)。天子议置相,欲用安国,使使视之,蹇甚,乃更以平棘侯薛泽为丞相。安国病免数月,蹇愈,上复以安国为中尉。岁余,为卫尉。……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B.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C.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D.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宫车驾”,“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
B.“岁余,为卫尉”,“徙”,此处意为贬谪。如《后汉书•张衡传》中“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徙”即为此意。
C.“大王自改”,“幸”,希望。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中的“幸”含义相同。
D.“元朔二年”,“元朔”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三个年号。以纪念前129年卫青打击朔方(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龙城。同时“元朔”也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楚等国叛乱时,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韩安国和张羽因此名声显扬。
B.韩安国在狱中被狱吏田甲侮辱。等到从囚徒被任命为梁国内史,韩安国不计前嫌,坚持让田甲回来就职。可见,韩安国是个宽厚大度的人。
C.公孙诡、羊胜蛊惑梁孝王争取做皇位继承人并增加封地,甚至为此行刺当权的谋臣。景帝得知后派使者捉拿他们,因梁孝王藏匿,没抓到。韩安国援引临江王之事,告诫梁孝王要痛下杀手,去除毒瘤。
D.田蚡死后,韩安国代理丞相职务时,因给皇帝导引车驾而掉下车,跌跛了脚。天子本打算任用韩安国为丞相,因安国脚跛得很厉害,于是改任平棘侯薛泽任丞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
(2)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