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欧阳修(1007-1072)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送梅龙图公仪知杭州

(宋)欧阳修

万室东南富且繁,羡君风力有余闲。

渔樵人乐江湖外,谈笑诗成樽俎间。

日暖梨花催美酒,天寒桂子落空山。

邮筒不绝如飞翼,莫惜新篇屡往还。

注:①梅龙图公仪:梅挚,字公仪,为人心志淡泊。嘉祐二年(1057)九月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欧阳修赋此诗送行。②传说杭州灵隐寺中桂树是月宫之种,中秋之夜月宫常有桂子飘落,寺僧也能拾到。“桂子”遂成为杭州诗词中常见意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与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意思相近。
B.第三句“渔樵”代指隐居生活,写友人乐于“处江湖之远”,在地方上为官。
C.颈联对仗精工,清丽畅达,典型而传神地写出了杭州诗酒生活的闲雅之美。
D.尾联介绍了作者与友人虽然相隔两地,但是仍保持着频繁的信息交流的状况。

(2)赏析诗歌的尾联。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4-05-09更新 | 2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由吾不学,无为训。然重华无严父,放勋无令子,亦各由己耳。汝辈窃议,亦当云阿越不学,在天地间可嬉戏,何忽自课?幸及盛时逐岁暮,何必有所减?汝见其一耳,不全尔也。设令吾学如马、郑,亦必甚胜,复倍不如,今亦必大减。致之有由,从身上来也。汝今壮年,自勤数倍,许胜,劣及吾耳。世中比例举眼是,汝足知此,不复具言。吾在世虽乏德业,要复推排人间,数十许年,故是一旧物,人或以比数汝等耳。即化之后,若自无调度,谁复知汝事者?舍中亦有少负令誉,弱冠越超清级者,于时王家门中,优者则龙凤,劣者犹虎豹,失之后,岂龙虎之议?况吾不能汝荫,政应各自努力耳。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吾今悔无所及,欲以前车诫尔后乘也。汝年入立境,方应从官,兼有室累,牵役情性,何处复得下帷如王郎时邪?为可作世中学,取过一生耳。试复三思,勿讳吾言。犹捶挞志辈,冀脱万一,未死之间,望有成就者,不知当有益否?各在尔身,己切身,岂复关吾邪?鬼唯知爱深松茂柏,宁知子弟毁誉事?因汝有感,故略叙胸怀矣。

选自王僧虔的《诫子书》

精藏于晦则明,养神于静则安。晦,所以蓄用;静,所以应动。善蓄者不竭,善应者无穷。此君子修身治人之术,然性近者得之易也。

勉诸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虽不琢以为器,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不学则舍君子而小人,可不念哉!

选自欧阳修的《诫子书》

自汝行之后,恨恨不乐,何哉?我实老矣,所汝等也,皆不在目前,意遑遑也。 人居世,忽去便过。

日月可爱也!故禹不爱尺璧而爱寸阴。时过不可还,若年大不可少也。欲汝早之,未必读书,并学作人。汝今逾郡县,越山河,离兄弟,去妻子者,欲令见举动之宜效高人远节,闻一得三。

志在“善人”,左右不可不慎,善否之要,在此际也。行止与人,务在饶之。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违斯败矣。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杀身,其余无惜也。

选自王修的《诫子书》

【注】①重华:虞舜的名。②放勋:帝尧的名。③阿越:百越子弟。④马、郑:指马融和郑玄,才高博洽,为世名儒。⑤王郎:王羲之,是王僧虔的曾祖父。传说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他的草隶为古今之冠。琅琊王氏是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王家除了王羲之外,王僧虔和《诫子书》中提到的王志都是著名书法家。⑥王修是三国时代著名的贤士。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忽自课            谪:谴责
B.失之后               荫:庇佑
C.人之性因物则     迁:迁居
D.所汝等也            恃:依靠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由吾不学,无为训 /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区区不能废远
B.况吾不能汝荫 / 国以礼,其言不让
C.晦,所以蓄用 /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人居世,忽去便过 / 宜乎百姓谓我爱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
B.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
C.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
D.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
4.下列文中出现文化常识和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一的“重华”、“放勋”和文三的“禹”是中国历史上三位贤明的部落首领。
B.弱冠,指的是男子二十五岁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以示成年;立境,即三十岁。
C.“精藏于晦则明”中“晦”是“昏暗不明”,意同成语“韬光养晦”中的“晦”。
D.“玉不琢不成器”出自《礼记·学记》,比喻人不经过培养教育,就不能成材。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经验,在作者生活的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具有积极意义。
B.文二将诫子内容提升到“修身治人之术”高度,这是欧阳修的自身经历和人生体悟。
C.在王修的《诫子书》中,作者首先是以理服人,说到自己“恨恨不乐”“我实老矣”。
D.三位父亲对儿子要求不同,但三篇《诫子书》都提到“学习”或“读书”的重要性。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今悔无所及,欲以前车诫尔后乘也。
(2)此君子修身治人之术,然性近者得之易也。
(3)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违斯败矣。
7.同样是饱含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期盼,三篇《诫子书》的劝诫侧重点却不尽相同,请分别概括。
2024-04-05更新 | 310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通过“焚香”这一情景,写出了礼部试院肃穆、幽雅的考场环境。
B.诗的颔联借用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枚,以防喧哗,形容考生答题时安静的状态。
C.诗的颈联“乡里献贤先德行”一句表明道德品行是各地选送考生的首要依据。
D.诗的尾联陈述作者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拔人才的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完成。

(2)本诗的颔联中“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3)分析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24-04-03更新 | 235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深虑论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匹夫,而卒亡秦之社稷。汉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则岂天道哉!

(选自《古文观止》)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高理也。故方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于智力之所不及者       出:超出
B.汉秦之孤立             惩:借鉴
C.尽其兵权             释:解除
D.彼岂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       工:使……工作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常图所难             还也
B.唐太宗闻武氏杀其子孙       赵奢伦制其兵
C.虑切此而祸兴于彼       商贾皆欲藏王之市
D.用大德,结乎天心       张胜许之,货物与常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B.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C.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D.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4.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证明“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的一组是(     
①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
②不知汉帝起陇亩之匹夫,而卒亡秦之社稷。
③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④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⑤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
⑥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④⑤D.②④⑥
5.下列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孝孺认为不是谋划天下大事的人考虑不周,而是天道非人的智力所能及。
B.方孝孺举了大量例子说明各朝皆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而宋太祖是例外。
C.欧阳修用庄宗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古今盛衰的观点,并引用了《尚书》句子。
D.方孝孺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虑天下者要“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7.请梳理概括方孝孺和欧阳修关于历史教训的认知的异同。
2024-02-17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高司谏书

欧阳修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而足下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春秋》之法,责贤者备。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有删节)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顿首再拜   再拜:拜两拜
B.而足下其间   厕:置身
C.便其贤以为当黜   毁:破坏
D.亦谏臣之一   効:作用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立朝有本末   皆出于此乎
B.今不然   今其智反不能及
C.无妨他人堪其任者也   保民而王,莫能御也
D.足下犹能面目见士大夫   焉用亡郑陪邻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
B.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
C.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
D.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
4.下列六句分编为四组,都表现欧阳修“直言不讳”特点的一组是(     
①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 ②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
③信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 ④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⑤《春秋》之法,责贤者备 ⑥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
A.①③④B.②③⑤C.④⑤⑥D.①②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作者以对高司谏的耳闻和与之接触展开叙事,叙述了三次怀疑的情况,然后联系高司谏的所作所为得出“决知足下非君子”的结论,确立总的论点。
B.范仲淹虽与欧阳修政见不和,但依然不影响欧阳修对他的欣赏和推重:正直之人遭贬,这已使有识者气愤;而小人落井下石,更令人不平。
C.作者通过层层铺排对比,直接戳穿高司谏虚伪、谄媚的面皮,言辞激烈而论据充足,是书信体议论文的典范作品。
D.文章褒贬分明,直言不讳,把作者的喜怒爱憎毫无遮拦地加以表述,情愤激越,表现了一代文豪畅达的胸怀和豪迈的气节风骨。
6.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
(2)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3)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7.开篇作者叙述了“三疑”,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所“疑”的分别是什么。
2023-12-26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社稷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况赏赉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贞观七年,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愿少停銮典旬日,其毕务,则公私俱济。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弱,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升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列传》)


【注】①魏公:李密。②隐太子;指李建成。③秦王:指李世民。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项是(     
A.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             属:嘱托
B.其毕务,则公私俱济                       俟:等到
C.以征书梯                                        典:掌管,主管
D.征见秦王功高,劝太子早为计             阴:暗中,秘密地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社稷未安邪                                烦执事
B.此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        今其智反不能及
C.不早自图,大事去矣                  于其身也,耻师焉
D.隐太子引洗马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怀王左徒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D.始魏公起/叛徒报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账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下面不能体现唐太宗做到这一点的一项是(     
A.帝持掌大笑曰:“诚有是事。”
B.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
C.上赐玺书鼎纳之,/寻迁新安令。
D.王器其直,无恨意。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认为只要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帝王心中怀有对天地的诚心敬意,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泰山封禅。
B.魏征认为,不计其数的赏赐未免让远人产生厌倦心理,连续多年地免除赋税也不能补偿百姓的辛劳付出,
C.魏征给李勘写了一封信,劝说李動归附于唐。他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李勋处在必争之地,想要成就大事,应该早做打算。李勤得信后听从了魏征的意见。
D.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权力斗争中,李建成遭到失败。李世民责备魏征事前挑拨他们弟兄的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
6.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2)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
2023-09-2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四十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磨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其丧,辍视朝一日,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天下之疑                 释:消除
B.由是宰相意                 忤:违背
C.永和遣人以利动公       阴:暗中
D.天子愍然,其丧          临:临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       利乘便,宰割天下
B.边兵新败好水                    寄蜉蝣天地
C.不宜小故置之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D.贵显不忘俭约                    生,何面目以归汉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磨/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B.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磨/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C.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磨/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D.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磨/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公讳,与“私讳”相对,意谓避君王之讳。
B.夷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
C.三司,唐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
D.赠,古代皇帝为在职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称号。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       
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       ②不宜以小故置之       ③尤不可深责主将
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                 ⑤公执以为不可          ⑥公为之亦自若也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尧臣仗义执言。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而被贬官,王尧臣为其申辩,认为不应因小小的缘故弃之不用。
B.王尧臣见解独到。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建议,后得到印证。
C.王尧臣为官清正。宦官张永和为借公家之名收取百姓房钱,谋求私利,派人贿赂王尧臣,被王尧臣执意拒绝。
D.王尧臣忠心为国。临终前,他口授弟弟写下了最后奏章,建议皇上要以宗庙为重,心怀皇嗣未立的忧虑,这令皇上颇为感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2)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
8.文章第二段,对于王尧臣的建议,出现“多格不行”“悉见施行”的不同结果。请结合本文阐明原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题目

与高司谏书

欧阳修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而足下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春秋》之法,责贤者备。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有删节)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顿首再拜               再拜:拜两拜B.而足下其间        厕:置身
C.便其贤以为当黜     毁:破坏D.亦谏臣之一     効:作用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立朝有本末                       皆出于此乎
B.今不然                              弃黔首以资敌国
C.无妨他人堪其任者也          保民而王,莫能御也
D.足下犹能面目见士大夫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自戒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
B.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
C.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
D.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
4.下列六句分编为四组,都表现欧阳修“直言不讳”特点的一组是(       
①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       ②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
③信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       ④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⑤《春秋》之法,责贤者备                    ⑥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
A.①②⑥B.②③⑤C.④⑤⑥D.①③④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作者以对高司谏的耳闻和与之接触展开叙事,叙述了三次怀疑的情况,然后联系高司谏的所作所为得出“决知足下非君子”的结论,确立总的论点。
B.范仲淹虽与欧阳修政见不和,但依然不影响欧阳修对他的欣赏和推重:正直之人遭贬,这已使有识者气愤;而小人落井下石,更令人不平。
C.作者通过层层铺排对比,直接戳穿高司谏虚伪、谄媚的面皮,言辞激烈而论据充足,是书信体议论文的典范作品。
D.文章褒贬分明,直言不讳,把作者的喜怒爱憎毫无遮拦地加以表述,情愤激越,表现了一代文豪畅达的胸怀和豪迈的气节风骨。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
②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7.开篇作者叙述了“三疑”,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所“疑”的分别是什么。
2023-08-26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新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作答。

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

   欧阳修

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野棠梨密啼晓莺,海石榴红啭山鸟。

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乞身当及强健时,顾我蹉跎已衰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体裁来看,这首诗属于七言律诗,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主持编撰《新五代史》。
B.全诗用了很多入夏的典型意象,如“南风”“麦穗”等,展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风光。
C.诗中出现了“饷妇”这一人物,暗示农忙时节已经到来。
D.“乞身”一词意为请求辞官退职,表明了作者对待仕隐的态度。
(2)赏析“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一联。
(3)分析全诗表现了作者哪些情感。
2023-06-06更新 | 3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采桑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②此词是作者受诬陷、弹劾后于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
B.“老去光阴速可惊”作上片结语,语言质朴无华,斩截有力。
C.上片末二句精力弥满、笔势劲挺,下片前两句凄然欲绝、情绪低沉。
D.结尾二句紧承前句,与首句互相呼应,使全词结构完整严谨。
2.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3.本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以情语取胜,请分析下片抒发了作者那些情感。
2023-06-04更新 | 3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高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