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欧阳修(1007-1072)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文。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扺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呼大杜”“小杜以别之。

(节选自《唐才子传》)

材料二:

杜牧,字牧之,善属文。第进士,复举贤良方正。是时,刘从谏守泽潞,何进滔据魏博,颇骄蹇不循法度。牧追咎长庆以来朝廷措置术,复失山东,钜封剧镇,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累迁左补阙、史馆修撰,改膳部员外郎。宰相李德裕素奇其才。会昌中,黠戛斯破回鹘,回鹘种落溃入漠南,牧说德裕不如遂取之,以为:两汉伐虏,常以秋冬,当匈奴劲弓折胶,母马免乳,与之相校,故败多胜少。今若以仲夏发幽、并突骑及酒泉兵,出其意外,一举无类矣。德裕善之。

会刘稹拒命,诏诸镇兵讨之,牧复移书于德裕,以河阳西北去天井关强百里,用万人为垒,窒其口,深壁勿与战。今若以忠武、武宁两军益青州精甲五千、宣润弩手二千,道绛而入,不数月必覆贼巢。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俄而泽潞平,略如牧策。逾年,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初,牧梦人告曰:尔应名毕。复梦书皎皎白驹字,或曰过隙也。俄而炊甑裂,牧曰:不祥也。乃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

(节选自《新唐书》)

【注】①薄施尘露:效微薄之力。尘露,比喻微小的贡献。②折胶:指秋冬时节。胶是制弓弩的材料,秋季干凉胶劲而可曲,故秋季可折胶制弓。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学博士吴武陵A进谒B曰C侍郎D以峻德伟望E为明君F选才G仆H敢不薄施尘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属文”中的“属文”是写文章,其中的“属”字与“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中的“属”字含义相同。
B.“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工作的官职。
C.“累迁”,文中指多次升迁;迁,变动官职;左迁,则指降职,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即此义。
D.“墓志”,指放在墓里的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亦指墓志上的文字,主要记述死者姓名、卒年和生平事迹等内容。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才能突出,受人赏识。他考中进士科,又中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奏他担任江西团练府巡官,宰相李德裕认为他是奇才。
B.杜牧议论时局,切中要害。他反对藩王世袭,认为藩镇官员傲慢不守法度是由于朝廷对藩镇处置不当,朝廷不能轻率任命。
C.杜牧颇有谋略,献计败敌。他劝说李德裕在秋冬进攻回鹘,建议受到采纳,后又献计,提出兵贵神速的军事主张。
D.杜牧性格刚正,气节不凡。他不做谨小慎微的事,也敢于纵论天下大事,善于从中剖析利弊,进行深入的分析。
4.把材料二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泽潞平,略如牧策。
(2)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
5.两则材料都说杜牧“刚直有奇节”,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有删改)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B.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C.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D.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古代泛指德才出众的人,常与“小人”对举,与《论语》中“君子喻于义”中的“君子”意思相近。
B.汉献帝、唐昭宗:献帝,称呼的是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刘协的谥号;唐昭宗,称呼的是唐代皇帝李晔的庙号。
C.太庙是皇帝宗庙,最初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经皇帝批准也可被供奉在太庙。
D.《书》即《尚书》,儒家四书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先划清君子和小人的界限,紧接着剖析“小人无朋”和“君子有朋”的道理,最后指出朋党与兴亡的关系。
B.乙文通过叙述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先盛赞其成功,继而感叹他的迅速衰败,从而强调成败得失皆由人事的道理。
C.选文均使用了引用和对比论证,既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同时也使事理在正反两面的对比中显得更加明白清楚
D.选文均借前朝旧事劝谏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2)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第二十四章》)
5.历史总能给人以启迪,请简要概括两则选文在国家治理方面给予后人的启示。
2022-02-05更新 | 352次组卷 | 4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11课-五代史伶官传序
21-22高二·全国·课时练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五代史伶官传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
B.古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作“伶官”。
C.告庙,指古代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3.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段进一步议论评说庄宗的盛衰。
B.本段运用对比,指出庄宗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
C.本段总结的经验教训更具有普遍意义,值得当朝者借鉴。
D.本段内容与前文的结论意义相同,去掉的话也是可行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文章第三段论证了庄宗之悲剧性,请简要说明。
2022-02-01更新 | 384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1课 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课后培优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上谓宰相曰:“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教化,未能混一。宜命近臣著《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开边》各一篇。”

比部郎中王朴献策,以为:“中国之失吴、蜀、幽、并,皆由失道。今必先观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术。其始失之也,莫不以君暗臣邪,兵骄民困,奸党内炽,武夫外横,因小致大,积微成著。今欲取之,莫若返其所为而已。夫进贤退不肖,所以收其才也;恩隐诚信,所以结其心也;赏功罚罪,所以尽其力也;去奢节用,所以丰其财也;时使薄敛,所以阜其民也。俟群才既集,政事既治,财用既充,士民既附,然后举而用之,功无不成矣!彼之人观我有必取之势,则知其情状者愿为间谍,知其山川者愿为向导,民心既归,天意必从矣。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唐与吾接境几二千里,其势易扰也。扰之当以无备之处为始,备东则扰西,备西则扰东,彼必奔走而救之。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未须大举,且以轻兵扰之。南人懦怯,闻小有警,必悉师以救之。师数动则民疲而财竭,不悉师则我可以乘虚取之。如此,江北诸州将悉为我有。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行我之法,江南亦易取也。得江南则岭南、巴蜀可传而定。南方既定,则燕地必望风内附。若其不至,移兵攻之,席卷可平矣。惟河东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当以强兵制之。然彼自前败,力竭气沮,必未能为边患。宜且以为后图,俟天下既平,然后伺,一举可擒也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上欣然纳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世宗征淮南》)

(二)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
B.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
C.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
D.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策,古代称应试者对答的文字为策。也指一种议论文体。
B.比部,古代官署名。原掌稽核。后为刑部所属四司之一。
C.江北,特指长江以北。相对江南而言,主要指江淮地区。
D.檄,针对内部不同意见而发的文书,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3.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世宗致力于改革,认为当下吴、蜀、幽、并四个地方未能统一,应下令写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开边策》。
B.王朴分条列举出“收其才”“结其心”“尽其力”“丰其财”“阜其民”的具体措施,是为了说明民心所向的条件。
C.王朴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运用举例论证,以唐为例子,指出攻打敌军的战术,应从其薄弱环节入手。
D.王朴主张对于不同的地方应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如河东地区不可以用恩德诚信利诱,必须要用强大的兵力进行制衡。
4.下列对文本(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开篇即开宗明义,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此文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作者以庄宗得天下、失天下史例为论据,通过一盛一衰的强烈对比,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C.作者的笔触进一步深化,指出“忧劳”“逸豫”“忽微”“所溺”皆为人事,希望以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警醒世人。
D.文本(二)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叙事生动晓畅,描写具体形象,论证层层深入,感情深沉浓烈。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且以为后图,俟天下既平,然后伺,一举可擒也。
(2)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2022-01-29更新 | 206次组卷 | 3卷引用:分层巩固练-五代史伶官传序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失,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④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

(二)

①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②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七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
B.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
C.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
D.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牢,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牛、羊、猪俱用叫太牢,只用羊、猪二牲叫少牢。
B.太庙,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供奉皇帝先祖,后经皇帝批准也可供奉功臣的神位。
C.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舞蹈、戏曲、绘画等的官署,从唐朝开始设置。
D.刺史,又称“刺使”,古代职官名,原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后成为一州长官的称呼。
3.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以“呜呼”感叹突兀起笔,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叹,又以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一叹一问,一退一进,醒人耳目。
B.二段着力写庄宗对“三矢”的态度,“受”“藏”“遣”“告”“请”“盛”“负”“纳”等词可见其恭谨及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
C.三段对庄宗的成败之迹作了概括,“得天下”与“失天下”反差鲜明,肯定得之难、失之易的说法,进而以反问与引用强调成败由于“人事”的原因。
D.文末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来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2)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5.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伶官传》末尾直陈“庄宗好伶,可不信哉”,结合文本(二)第二段的事例加以证明。
2022-01-18更新 | 358次组卷 | 3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11课-五代史伶官传序
21-22高一·全国·假期作业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苑君璋,马邑豪也,以矫雄自奋。刘武周引兵寇,君璋曰:唐以一州兵掇取三辅,所向风靡,此殆天命,非人谋,不可争也。太原而南多岩阻,今束甲深入,无踵军,有失不可偿,不如连突厥唐合从,南面称孤,上策也。武周不听,使君璋次朔州,引众内侵,未几败,泣曰:寝君言,竟至此!即与共突厥。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高祖遣使招之,赐铁券,约不死。君璋拒命,进略代州,刺史王孝德拒之。满政劝君璋曰:夷狄无礼,可北面臣之?请尽杀其众以归唐。君璋不从。而马邑困兵,人厌乱,满政因众不忍,夜胁君璋,君璋奔突厥。满政以城归,诏拜朔州总管,封荣国公。君璋引突厥攻陷马邑,杀满政,族其党,乃去,退保恒安。其部皆中国人,多叛去,君璋穷,降,自请障虏赎罪。

(节选自《新唐书·卷十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                    陪:增加
B.又欲肆其西                       封:以……为疆界
C.即与共突厥                       趣:同“趋”,赶赴
D.刺史王孝德拒                 却:使……退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亡郑而有益                         而马邑困
B.吾还也                                      可北面臣之
C.失其所                                     不如连突厥唐合从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君璋穷,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
B.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
C.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
D.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苑君璋勇武矫捷,怀有长远谋略。他是地方豪杰,以雄健自励;在刘武周起兵攻唐时,他加以劝谏,认为天时地利不合,主张亲和突厥与唐,称帝为上。
B.苑君璋受命突厥,拒绝唐使招降。刘武周死后,突厥任命他为大行台,在夜袭代州一役中失利,唐高祖派遣元普招抚他,赐予优待的铁券,他没有接受。
C.苑君璋处境困窘,依然执迷不悟。他退保于恒安时,部下叛离很多,势孤力单之下,被迫降唐,但颉利的招抚又让他改悔,不听苑孝政劝谏,又依附突厥。
D.苑君璋率部归唐,终为一代重臣。他看见颉利政局混乱,审时度势,率部归降唐朝,并打败追兵;入朝后受到封赏,有熟悉政事的天分,得到贤能美称。
5.把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②未几败,泣曰:“寝君言,竟至此”。
2022-01-07更新 | 260次组卷 | 3卷引用:第04课《烛之武退秦师》(备作业)-【上好课】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下册)
21-22高二上·四川眉山·阶段练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C.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D.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牢:牛、羊、猪各一头。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太牢”。
B.告庙:太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C.《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D.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开头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全文立论的根据,也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B.第三段连用问句,并寓结论于疑问中,之后引《尚书》作答,引出古训,点明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即本源在于“天命”。
C.篇末引出历史教训,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使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
D.文章既用平实的语言客观地叙述事例,又引《尚书》论证,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首尾采用反问句,感叹中包含着肯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021-10-22更新 | 223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7课 伶官传序(备作业)-【上好课】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日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然时诸伶,独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义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义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人/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
B.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
C.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
D.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在(       
A.小字,指古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字,也指古人的乳名、小名,此处为前者。
B.禁中,也作“禁内”。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
C.丁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一定顺序组成干支纪元法,一百二十年为一循环。
D.刺史,官职名,汉武帝时期始设,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爱好广泛,擅长音乐谱曲。他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他亲自创作的歌在当时到处都是,还请别人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
B.庄宗宠信伶官,伶人因此当权。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景进、史彦琼和郭从谦等伶官败坏朝政、祸乱国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C.郭从谦善于钻营,鼓动士兵叛乱。他认郭崇韬为叔父,又被李存义收为养子,后因害怕被坑杀而萌生作乱之心,率军反叛,攻打兴教门。
D.庄宗勇猛善战,却落得结局凄凉。他奋力杀死了几十上百个沿城墙进入宫中的乱兵,最终被射中跌倒,伤重而亡,其遗体被人用乐器焚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时诸伶,独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
(2)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义、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5.结合所学《五代史伶官传序》,谈谈你从庄宗“好伶而弑于伶”的故事中得到一个怎样的启示。
2021-09-27更新 | 539次组卷 | 4卷引用:《课课同步练》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11课 过秦论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贾谊论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节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超然:超然远去的样子。②狷介:性情正直,洁身自好,不与人苟合。

【乙】

且以谊之所陈,孝文略施其术,犹能比德于成、康。况用于朝廷之间,坐于廊庙之上,则举大汉之风,登三皇之首,犹决壅稗坠耳。奈何俯抑佐王之略,远致诸侯之间。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

(节选自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B.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C.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D.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自称,表示谦逊的态度,谦称自己不聪明。与之相似的有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等。
B.天子玺,也称玉玺,专指古代皇帝的玉印。玺出于周,到了后来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称玺,而臣民用的只能叫印。
C.赋,汉朝时比较盛行的一种文体。最初的赋能够用来歌唱,也可以朗诵。它外形虽似散文,内部却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D.廊庙,廊指房屋前檐伸出的部分,可避风雨遮太阳,也指殿下屋;庙即太庙。文中指代朝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文开篇提出观点,接着指出贾谊的仕途遭遇,为他虽然是帝王的辅佐之臣却未能施展才华而倍感痛惜,意深沉。
B.苏文第二、三段围绕“待”与“忍”,列举孔子得君之勤,孟子惜君之厚、爱身之至等事例,反思贾谊行为,得出结论。
C.苏文第四段写绛侯、灌婴功高势大,而贾谊仅一年轻后生,地位低微,不可能使文帝采纳自己的主张,从而实现人生抱负。
D.苏文对贾谊之志未能施展详尽评论,同时提醒君主,像贾谊这样的臣子,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2)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5.对于贾谊不被重用的原因,苏轼和欧阳修的看法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1-09-27更新 | 535次组卷 | 2卷引用:《课课同步练》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11课 过秦论
10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④《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词应是(       
A.必B.则C.其D.乃
2.对第①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事物兴衰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难道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过程就可以知道了。
B.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难道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过程就可以知道了。
C.事物兴衰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D.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3.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4.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