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欧阳修(1007-1072)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20-21高二下·全国·课时练习
1 . 阅读课文的三、四两段,完成下面小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        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所有的。
C.抑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本:本来。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2.对文中画线的两句话及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在上文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经历作了鲜明的对比之后,为照应全文的中心论点而提出的两个问题。
B.前一句以反问句的形式,排除、否定了“得之难失之易”这一着眼于现象、大而浮泛的说法。
C.后一句用“抑”字领起,目的在于使语气委婉,诱发读者深入思考;这一问句的特点是寓答案于疑问之中,即庄宗的盛衰异变、成败之迹,“皆自于人”,从而以庄宗的实例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D.这两句话之后作者用了引证法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而“忧劳可以兴国……”两句则揭示了全文中心论点中“人事”的内涵。
3.课文到第三段已完成了对全文中心论点的论证,作者为什么又写第四段,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进一步深入议论,从庄宗强弱兴亡的强烈对比中,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的深刻的历史教训。
B.“岂独伶人也哉?”意思是,哪里仅仅是溺爱伶人会如此呢?这个结尾强调了庄宗提供的教训的普遍意义,任何沉溺于逸乐(小看“忽微”)、忘记忧劳兴国至理的行为,后果都不堪设想。
C.联系这篇史论的写作背景,还可以看出作者构思这一段的良苦用心在于,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体现了这是一篇有现实针对性的史论。
D.这一段与第三段在论述上共同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提供庄宗小看“忽微”、沉溺于逸乐的史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论证的力量。
2021-03-11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时同步练》11.2伶官传序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课时同步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宗元传

宋祁

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从曾祖为中书令得罪武后,死高宗时。父镇,天宝末遇乱,奉母隐王屋山,常间行求养,后徙于吴。肃宗平贼,镇上书言事,擢左卫率府兵曹参军。佐郭子仪朔方府,三迁殿中侍御史。以事触窦参贬夔州司马。还,终侍御史。

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第进士、博学宏词科,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及得政,引内禁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侧。雅善萧俛,诒书言情。又治京兆尹许孟容然众畏其才高惩刈复进故无用力宗元久汩振其为文思益深尝著书篇号贞符宗元不得召,内闵悼,悔念往吝,作赋自儆曰《惩咎》。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时刘禹锡得播州,宗元曰:“播非人所居,而禹锡亲在堂,吾不忍其穷,无辞以白其大人,如不往,便为母子永决。”即具奏,欲以柳州授禹锡而自往播州。

会大臣亦为禹锡请,因改连州。柳人以男女质钱,过期不赎,则没为奴婢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尤贫者,令书佣,视直足相当,还其质。已没者,出己钱助赎。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世号柳柳州。十四年卒,年四十七。宗元少时嗜进,谓功业可就。既坐废,遂不振。然其才实高,名盖一时。

韩愈评其文曰:“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既没,柳人怀之,托言降于州之堂,人有慢者辄死。庙于罗池,愈因碑以实之云。

(节选自《新唐书·柳宗元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治京兆尹/许孟容然众畏其才/高惩刈复进故无用力者/宗元久汩/振其为文/思益深/尝著书一篇/号贞符
B.又治京兆尹/许孟容然众畏其才高/惩刈复进/故无用力者/宗元久汩/振其为文思/益深/尝著书/一篇号贞符
C.又治京兆尹许孟容/然众畏其才/高惩刈复进/故无用力者/宗元久汩振/其为文思/益深尝著书/一篇号贞符
D.又治京兆尹许孟容/然众畏其才高/惩刈复进/故无用力者/宗元久汩振/其为文/思益深/尝著书一篇/号贞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是古代管理军队、执行军法的官员,也是汉族复姓。文中指前者。
B.第进士,指考取进士科。元明清时,举人经殿试及第皆赐出身,称进士。
C.“内禁”是皇帝居住、视政的地方。宫中禁卫森严,外人一般不得进入。
D.“号”指古人的名和字以外另起的称呼,除供呼叫外,还可用于字画署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出生官宦世家。他的曾祖官至中书令,父亲官至殿中侍御史,他们都因为触犯上级获罪或被贬,所以他的祖母让他的父亲隐居王屋山。
B.柳宗元聪明机警,超群出众,作文卓绝精巧。王叔文、韦执谊常常惊叹他的才能。二人掌权后,把他领到皇宫中,和他商议大事,并提拔他。
C.柳宗元怜恤百姓。任柳州刺史时,革除以男女质钱的敝俗。柳宗元制定多种方案让他们赎买回家。对于那些被没收的男女,他还出钱帮他们的家人赎回。
D.柳宗元才华出众,名盖一时。南方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来向柳宗元请教。经柳宗元指点,写文章都有章法了。韩愈更是把他和司马迁相提并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
(2)宗元少时嗜进,谓功业可就。既坐废,遂不振。
5.柳宗元为什么想与刘禹锡互换被贬之地?这个想法实现了没有?请简要说明。
2020-12-23更新 | 377次组卷 | 2卷引用:11.种树郭橐驼传-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课时同步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释秘演诗集序

欧阳修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

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曼卿为人,廊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胠其囊,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庆历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庐陵欧阳修序。

【注】本文是欧阳修为自己的友人、北宋诗人秘演和尚的诗集所作的一篇序文。胠:打开。槖(tuó):袋子,口袋。崛峍:山高而险的样子。
1.对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酣嬉淋漓,颠倒而不       厌:满足
B.曼卿为人,然有大志       廓:心胸开阔
C.秘演诗集序                    释:解说、解释
D.二人欢然无所                 间:嫌隙、隔阂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
B.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
C.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
D.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京师,指国都;也可以指天子的军队,如《左传》中有“京师败,日王师败绩于某”的说法。本文中指国都。
C.四海,泛指海内之地,也泛指全国各地,即古人所谓“天下”;也可指世界各地。本文中指后者。
D.布衣,布、麻制的衣服。古时老百姓多穿麻布衣服,因此古人多以布衣借指平民百姓或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的开头说“山林屠贩”中必有“伏而不出”的“智谋雄伟非常之士”,直到死也无人知道,隐晦地揭示了一个压抑和埋没人才的社会问题。
B.石曼卿心胸开阔,志向远大,诗也写得十分清爽,因为他常常和一些平民野老一起痛饮大醉,所以不能为当世所用。
C.秘演的模样雄壮威武,胸怀阔大,能抛开一切世俗的念头,喜欢作诗来自求欢乐,他的诗作高雅雄健,受到好友石曼卿的称赞,也深得作者的喜爱。
D.作者以极其简略的笔墨叙述了石曼卿和秘演二人的经历,发出“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的感叹,寄寓着某种惆怅和不平。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2)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3)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
6.本文是一篇为秘演和尚的诗集所写的序文,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亡友石曼卿?
2020-12-18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堂堂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11过秦论 ☆ 五代史伶传序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朋党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说,自古有之,惟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欢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然而后世不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夫兴亡治乱之,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幸:希望
B.相党引以为朋者 暂:暂时
C.然而后世不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诮:嘲笑
D.夫兴亡治乱之迹:事情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闻朋党
②舜亦不疑而皆用
③大凡君子与君子同道为朋
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小人无朋”和“君子有朋”观点的一组是( )
A.①小人所好者,利禄也 ②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
B.①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 ②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C.①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 ②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D.①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 ②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文章起笔不凡,鲜明地点出全文的主旨。开头一段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人君要善于辨别。
B.第2段通过对比得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领起下面的一段文字。
C.第3段以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晚唐昭宗杀害名土的史实,阐明迫害残杀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
D.文章不讳言朋党,引用史实来说明君子之朋有利于国,小人之朋有害于国,希望人君用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伪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2)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6.请简要分析在第3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2020-12-09更新 | 181次组卷 | 4卷引用:《课堂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11 ☆五代史伶官传序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庄宗皆以为刺史               许:答应
B.周匝于马前                      谒:拜见
C.然当为我屈意               行:走路
D.乞二州以报此两人            愿:希望
2.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和课文《五代史伶官传序》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庄宗失败的原因。
B.课文《五代史伶官传序》揭示道理比本文更深刻,因为它总结了历代帝王成败的一般规律。
C.本文和课文《五代史伶官传序》揭示了同一主题。
D.本文的语言史学味浓,而《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语言文学味更浓。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2020-12-09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课堂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11 ☆五代史伶官传序
6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       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整个
C.抑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本:本来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微:极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尔无忘乃父之志             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③而智勇多困所溺             ④庄宗受而藏之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相同
C.①和②不相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相同,③和④也不相同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4.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状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含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2020-11-02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巩固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五代史伶官传序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皋,字城武,京兆万年人。皋始仕为建陵挽郎,诸帅府更辟,擢监察御史。德宗狩奉天李楚琳杀镒劫众叛归朱泚始泚以范阳军镇凤翔既归节而留兵五百戍陇上以部将牛云光督之。至是,云光谋请皋为帅,将劫以臣泚。别将翟晔伺知,以白皋。云光惧不克,率众出奔,至汧阳,遇泚奴使皋所。皋迎劳,先纳奴,伪受泚诏。即让云光曰:“既去而复,何也?”对曰:“向未知公之命,故去;今还,愿与公同生死。”皋曰:“大使固善,苟无它图,请释甲以安众,而后可入也。”云光乃命士委仗铠,皋受而内其卒。明日,置酒大会,奴、云光与其下至,皋伏甲左右庑,酒行,尽杀之,以其首徇。又驰使吐蕃与连和,陇坻遂安。

贞元初,代张延赏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初,云南蛮羁附吐蕃,其盗塞必以蛮为乡道。皋计得云南则斩虏右支,乃间使招徕之,稍稍通西南夷。皋上言:“礼让行于殊俗,则怫戾者化,愿皆封以示褒进。”诏可。又明年,云南款边,求内属,约东蛮鬼主骠傍、苴梦冲等绝吐蕃盟。

初,东蛮地二千里,胜兵常数万,南倚阁罗凤,西结吐蕃,狙势强弱为患,皋能绥服之,故战有功。西山羌女、诃陵、南水、白狗、逋租、弱水、清远、咄霸八国酋长,皆因皋请入朝。乃遣幕府崔佐时由石门趣云南,而南诏复通。

顺宗立,诏检校太尉。会王叔文等干政,皋遣刘辟来京师谒叔文曰:“公使私于君,请尽领剑南,则惟君之报。不然,惟君之怨。”叔文怒,欲斩辟,辟遁去。皋知叔文多衅,又自以大臣可与国大议,即上表请皇太子监国,又上笺太子,暴叔文之奸,且劝进。会大臣继请,太子遂受禅,因投殛奸党。是岁,皋暴卒,年六十一,赠太师,曰忠武。

(选自《新唐书韦张严韩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德宗狩/奉天李楚琳杀镒/劫众叛归朱泚/始/泚以范阳军/镇凤翔既归节/而留兵五百戍陇上/以部将牛云光督之/
B.德宗狩奉天/李楚琳杀镒/劫众叛归朱泚/始/泚以范阳军镇凤翔/既归节/而留兵五百戍陇上/以部将牛云光督之/
C.德宗狩/奉天李楚琳杀镒/劫众叛归朱泚/始/泚以范阳军镇凤翔/既归节/而留兵五百戍/陇上以部将牛云光督之/
D.德宗狩奉天/李楚琳杀镒/劫众叛归朱泚/始/泚以范阳军/镇凤翔既归节/而留兵五百戍/陇上以部将牛云光督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将指秦、汉时代,军中别部之统领官,也就是配合主力军作战的部队。
B.南诏是隋末唐初洱海地区六诏之一的蒙舍诏。因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
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起于古时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
D.谥号指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去世后朝廷给予的褒扬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皋有智慧,用计谋斩杀叛贼。牛云光与朱泚家奴想劝韦皋投降叛军,韦皋假装接受诏书,缴械了牛云光的武装,宴会中埋设伏兵斩杀了他们。
B.韦皋上疏礼让异族,教化褒进叛逆者。韦皋在计取云南斩断吐蕃右臂后,提出礼让异族,叛逆者也会归化,以封爵来褒奖进用,得到皇上赞同。
C.韦皋平定征服西南,战功显赫。东蛮依仗吐蕃、阁罗凤及善战精兵,成为边患,韦皋征讨平定,迫使东蛮、西山羌女、诃陵等与吐蕃断盟。
D.韦皋敢于揭露奸佞。唐顺宗时,王叔文等人干预国家大事,韦皋上疏请求太子监国理政,并揭露王叔文等人的奸佞,使他们得到惩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使固善,苟无它图,请释甲以安众,而后可入也。
(2)公使私于君,请尽领剑南,则惟君之报。不然,惟君之怨。
5.贞元初年,韦皋接替张延赏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为什么暗中招徕云南?请简要说明。
2020-08-12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把关卷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蒋乂,字德源,常州义兴人,徒家河南。乂性锐敏。七岁时,见庾信《哀江南赋》,再读辄诵。外祖吴兢位史官,乂幼从外家学,得其书,博览强记。逮,该综群籍,有史才,司徒杨绾尤称之。父将明在集贤,值兵兴,图籍淆舛,白宰相请引乂入院,助力整比。宰相张镒亦奇之,署集贤小职。乂料次逾年,各以部分,得善书二万卷。再迁王屋尉,充太常礼院修撰。贞元九年,擢右拾遗,史馆修撰。德宗重其职,先召见延英,乃命之。十八年,迁起居舍人,转司勋员外,皆兼史任。帝会登凌烟阁,视左壁颓剥,题文漫缺,行才数字,命录以问宰相,无能知者。遽召乂至,答曰:“此圣历中《侍臣图赞》。”帝前口以诵补,不失一字。帝叹曰:“虽虞世南默写(列女传),不是过。”会诏问神氧军建置本末,中书讨求不获,时集贤学士甚众,感亡以对。乃访乂,乂条据甚详。宰相高郢,郑珣瑜叹曰:“集贤有人哉!”明日,诏兼判集贤院事,未几,改秘书少监,复兼史馆修撰,与独孤郁、韦处厚修《德宗实录》。以劳迁右谏议大夫,裴垍罢宰相,而李吉甫恶垍,以尝监修,故授乂太常少卿,久之,迁秘书监,累封义兴县公。乂在朝廷久,居史职二十年。每有大政事议论,宰相来能决,必咨访之,乂据经义或旧章以参时事,其对允切该详。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尝裴延龄罪恶及拒王叔文当世高之 结发志学,老而不厌,虽甚寒暑,卷不释于前,故能通百家学,尤明前世沿革。家藏书至万五千卷。

(选自《新唐书·蒋乂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尝疏裴延龄罪恶及拒王叔文/当世高之
B.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尝疏裴延龄罪恶及拒王叔文/当世高之
C.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乘政/辄数岁不迁/尝疏装延龄罪恶及拒王叔文/当世高之
D.初以是被遇/终亦忤贵近/介介不至显官/然资质朴直/遇权臣秉政/辄数岁不迁/尝疏裴延龄罪恶及拒王叔文/当世高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一般在二十岁,儒家将冠礼定位于“礼仪之始”。
B.拾遗,职官名,唐代武则天时始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以救补人主言行的缺失。
C.实录,史体的一种,皇帝驾崩后,取其起居注、日录、时政记等记注之作汇编而成。
D.百家,原指秦汉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后来指各种学术流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乂天性敏锐,博览强记。他七岁时看到庾信的《哀江南赋》读过两遍就能背诵,后在做史官的外祖父家学习。
B.蒋乂融会群书,史才高超。他得到宰相张镒的赏识,进入集贤院工作,不到一年就整理出完善的图书两万卷。
C.蒋乂以史论政,才能突出。朝廷上宰相如果有不能裁决的重大政事,就会向蒋乂咨询,蒋乂引经据典,回答得当。
D.蒋乂品格高尚,学而不厌。他曾经抗拒权贵,受到人们推崇;他好学不厌倦,严寒醋暑手不离卷,因此通晓百家学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将明在集贤,值兵兴,图籍淆舛,白宰相请引乂入院,助力整比。
(2)帝前口以诵补,不失一字,帝叹曰:“虽虞世南默写《列女传》,不是过。”
2020-08-1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4单元 B 素养拓展区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徵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徵所为,促召之。徵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责力尚为密守,徵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教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责力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徵,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徵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徵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徵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徵。徵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徵平治。徵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徵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十七年,疾甚。徵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注】 ①隐大子:李建成。②秦王:李世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D.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钜鹿县男,属男爵,是古代五等爵的最末等。秦以后的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B.顿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在面见君王时,行顿首礼既表尊敬,也有请罪之意。
C.尚书省,官僚机构名,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D.特进,官名,始设于西汉后期,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之下。东汉至南北朝仅为加官,无实职,隋唐以后为散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极具才华。他精通书史术数。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于是召来魏征,魏征进献十策劝说李密,只是未被采用。
B.魏征眼光过人。他给当时李密部下李责力写信并成功劝其归附于唐,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自身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
C.魏征直言敢言。在唐初权力斗争中,李世民最终获胜。他责备魏征事先离间他们兄弟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早些听从他的意见。
D.魏征执法公允,为官清廉。他虽不熟悉法律,却能以情理来处理案件,大家都心悦诚服。虽身居高位,住宅却连正寝都没有,还是皇帝用建自己小殿的木材为他建造了正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有毁徵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徵。
(2)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
2020-05-07更新 | 248次组卷 | 2卷引用:语文统编版下册15.1 谏太宗十思疏
10 .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     )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1)

世言晋王 )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 )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 );契丹与吾 )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       )无忘      )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     )而纳之。

方其      )燕父子以      ),     )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      成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     )夜呼,乱者     )四应,仓皇 )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      )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 )国,逸豫      )可以 )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     )也,       )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3)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下面对课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引发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
B.作者否定天命,强调国家盛衰由“人事”决定的观点,是十分正确的。
C.写晋王遗嘱,充分表现其克敌复仇的殷切期望,为庄宗的忧劳兴国张本。
D.写庄宗秉承父命,矢志报仇的决心和行动,突出了“人事”的作用,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2020-03-2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二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自主赏析伶官传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