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治平三年夏,苏府君终于京师,光往吊焉。二孤轼、辙哭且言曰:“今将奉先君之枢归葬于蜀。蜀人之祔,同垄而异圹。昔者吾母程夫人之葬也,未之铭,子为我铭其圹。”因曰:“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愿闻其略。”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

光拜受,退而次之曰: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曰:“然。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卒不求。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罪。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悦。

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为大儒。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已,”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已而,二子同年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辙所对语尤切直惊人,由夫人素勖之也。

始夫人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夫人以嘉祐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享年四十八。轼登朝,追封武阳县君。呜呼,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

(选自司马光《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注释】①祔fù,合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退而次之曰          次:编次,撰述B.生十八年归苏氏   归:出嫁
C.由夫人素勖之也   勖:勉励D.振业之                 振:振作,振兴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程氏“孝恭勤俭”的一组是(       
①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              ②独夫人能顺适其志
③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              ④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
⑤夫人喜读书,旨识其大义              ⑥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
A.①②③B.②③⑥C.①④⑤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在京城去世后,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告诉前去吊唁的司马光,他们要将父亲的灵柩送回四川老家安葬,并请司马光替他们的母亲程氏写一篇墓志铭。
B.有人劝说程氏向苏家父母求得一些财物,而程氏认为虽然可以求得,但是害怕有人议论自己的丈夫而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C.苏轼和苏辙兄弟小时候,都是由程氏亲自教育的。程氏经常告诫他们,不要效仿同辈人仅仅想要让人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罢了。
D.司马光认为女子如果能做到使家族和睦,善于治理家事,就已经很贤惠了,而程氏在此基础上,还能做到勉夫教子,可谓见识高远。
2018-01-0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魏文明太后欲废魏主,穆泰切谏而止,由是有宠。及帝南迁洛阳,所亲任者多中州儒士,宗室及代人往往不乐。泰自尚书右仆射出为定州刺史,自陈久病,土温则甚,乞为恒州;帝为之徙恒州刺史陆叡为定州,以泰代之。泰至,叡未发,遂相与谋作乱,阴结镇北大将军乐陵王(元)思誉、安乐侯(元)隆等,共推朔州刺史阳平王(元)颐为主。叡以为洛阳休明,劝泰缓之,泰由是未发。

颐伪许泰等以安其意,而密以状闻。行吏部尚书任城王澄有疾,帝召见于凝闲堂,谓之曰:“穆泰谋为不轨,扇诱宗室,脱或必然,今迁都甫尔,南北纷扰,朕洛阳不立也。此国家大事,非卿不能办。卿虽疾强为我北行审观其势傥其微弱直往擒之若已强盛可承制发并州兵击之。”对曰:“泰等愚惑,正由恋旧,为此计耳,非有深谋远虑;臣虽驽怯,足以制之,愿陛下勿忧。虽有犬马之疾,何敢辞也!”帝笑曰:“任城肯行,朕复何忧!”遂授澄节、虎符、御仗左右,仍行恒州事。

行至雁门,雁门太守夜告云:“泰已引兵西就阳平。”澄遽令进发。右丞孟斌曰:“事未可量,宜依敕召并州兵,然后徐进。”澄曰:“泰既谋乱,应据坚城;而更迎阳平,度其所为,当似势弱。泰既不相拒,无故发兵,非宜也。但速往镇之,民心自定。”遂倍道兼行。先遣治书侍鲺李焕单骑入代。出其不意,晓谕泰党,示以祸福,皆莫为之用。泰计无所出,帅麾下数百人攻焕,不克, 走出城西,追擒之。澄亦寻至,穷治党与,收陆叡等百余人,皆系狱,民间贴然。澄具状表闻,帝喜,召公卿,以表示之曰:“任城可谓社稷臣也。”

魏主以有罪徙边者多逋亡,乃制一人逋亡,阖门充役。光州刺史博陵崔挺上书谏曰:“天下善人少,恶人多。若一人有罪,延及阖门,则司马牛首桓魋之罚,柳下惠婴盗跖之诛,岂不哀哉!”帝善之,遂除其制。

(选自《资治通鉴·齐纪六》,有删改)

注①魏主:与后文的-“帝”皆指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②休明:美好清明,多指政治教化好。③桓魋:春秋时宋大夫,曾有宠于宋景公,后得罪,景公要抓他,逃到卫国,司马牛是他的兄弟。④盗跖:春秋时期人,曾率众起事横行天下,侵暴诸侯。柳下惠为其兄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卿虽疾强/为我北行/审观其势/傥其微弱/直往擒之/若已强盛可承/制发并州兵击之
B.卿虽疾/强为我北行审观/其势傥/其微弱/直往擒之/若已强盛可承/制发并州兵击之
C.卿虽疾强/为我北行审观/其势傥/其微弱/直往擒之/若已强盛/可承/制发并州兵击之
D.卿虽疾/强为我北行/审观其势/傥其微弱/直往擒之/若已强盛/可承制发并州兵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州,又名中土、中原、中国,意为国之中、华夏之中,是河南省的古称。
B.犬马,古时臣下对君主自比之词,表示愿供驱使。文中是古代大夫对自己生病的一种委婉的自谦说法。
C.虎符。做成伏虎形状的兵符,是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所用的凭证。
D.社稷,是古代帝王所祭神的总称,用来代指国家;“社”指谷神,“稷”指土神。
3.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穆泰在文明太后废主一事上曾有恩于皇帝,朝廷迁都洛阳后,他以身体不适应定州当地气候为由,被改派做恒州刺史,与陆叡互换任职。
B.穆泰到达恒州之后,勾结陆叡等人想要推举元颐作皇帝,元颐假装统一,暗地里却把这种情况密奏朝廷,皇帝因此请任城王元澄出面讨贼。
C.在讨伐穆泰的过程中,元澄听从了右丞孟斌的建议,对双方形势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制定出正确的作战策略,最终取得胜利,活捉穆泰。
D.在处罚流放罪犯逃亡一事上,光州刺史崔挺与皇帝意见相左,他以司马牛和柳下惠为例进行劝谏,最终说服了皇帝,废除了先前的株连制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穆泰谋为不轨,扇诱宗室,脱或必然,今迁都甫尔,南北纷扰,朕洛阳不立也。
(2)澄亦寻至,穷治党与,收陆叡等百余人,皆系狱,民间贴然。
2017-11-2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自主练习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春,二月,曹操攻黎阳,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败走,还邺。诸将欲乘胜攻之,郭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操曰:“善!”五月,操还许,留其将贾信屯黎阳。

后袁尚果自将攻袁谭,大破之。谭奔平原,遣辛毗诣曹操请救。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群下多以为刘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荀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心;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其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操从之。

后数日,操更欲先平荆州,使谭、尚自相敝,辛毗望操色,知有变,以语郭嘉。嘉白操,操谓毗曰:“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今一旦求救于明公,此可知也。尚见谭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时也。以明公之威,应穷敌,击敝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天以尚与明公,明公不取而伐荆州,荆州丰乐,国无亡衅。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且四方之寇,莫大于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矣。”操曰:“善!”乃许谭。

冬,十月,操至黎阳。尚闻操渡河,乃释平原还邺。尚将吕旷、高翔叛归曹操,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操知谭诈,乃为子曹整娉谭女以安之,引军还。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有删改)


【注】:①辛毗(Pí),字佐治,颍川阳翟人。辛毗先事袁谭,后归附曹操,官至卫尉。谥号肃侯。
②衅:征兆。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谭意       致:转告
B.力专则难                           图:谋取
C.谭必可信,尚必可             克:克服
D.谭复刻将军印以假旷、翔       阴:暗中
2.下列句子全部是劝说曹操攻打袁尚的理由的一组是
① 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
② 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
③ 使谭、尚自相敝
④ 尚见谭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
⑤ 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矣
⑥ 尚将吕旷、高翔叛归曹操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曹操把袁谭、袁尚打得逃到邺城,但曹操听了郭嘉的建议后就没有乘胜追击。
B.袁氏兄弟内讧时,曹军将领都认为此时不须进攻,只有辛毗力主要抓住机遇。
C.曹操不愿援助袁谭的原因是认为袁谭不可信任,并且对袁尚的实力心存戒备。
D.曹操通过袁谭送印的事,明白了袁谭并非真心归降,就用联姻计稳住了袁谭。
4.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连 年 战 伐 介 胄 生 虮 虱加 以 旱 蝗 饥 馑 并 臻 天 灾 应 于 上 人 事 困 于 下 民              无 愚 智 皆 知 土 崩 瓦 解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明公之威,应穷敌,击敝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2017-11-2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雷文,完成下列小题。

九月,丙子,日有食之。上自初践祚,招选天下文学材智之士。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眩鬻者以千数,上简拔其俊异者宠用之。庄助最先进,后又得吴人朱买臣、蜀人司马相如、平原东方朔等,并在左右。

是岁,上始为微行,与左右能骑射者期诸殿门。常以夜出,自称平阳。旦明,入南山下,射鹿、豕、狐、兔,驰骛禾稼之地,民皆号呼骂詈。鄂、杜令欲执之,示以乘舆物,乃得免。又尝夜至柏谷,投逆旅宿,就逆旅主人求浆,主人翁曰:“无浆,止有溺耳!”且疑上为奸盗,聚少年欲攻之。主人妪睹上状貌而异之,止其翁曰:“客非常人也,且又有备,不可图也。”翁不听,妪饮翁以酒,醉而缚之。少年皆散走,妪乃杀鸡为食以谢客。上归,召妪,赐金千斤。后乃私置更衣,从宣曲以南十二所,夜投宿长杨、五柞等诸宫。

上又好自击熊、豕,驰逐野兽。司马相如上疏谏曰:“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责、育。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逄蒙之技不得用枯木朽株尽为难矣。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宜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橛之变,况乎涉丰草,骋丘虚,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害也不难矣。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涂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上善,纳之。

(摘编自《资治通鉴》)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逄蒙之技不得用/枯木朽株/尽为难矣
B.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逄蒙之技/不得用枯木朽株/尽为难矣
C.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逄蒙之技不得用/枯木朽株/尽为难矣
D.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逄蒙之技不得用/枯木朽株/尽为难矣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晦,农历每月末日。农历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
B.践祚,又称践极、践位,指皇帝登临皇位。践,踩踏;祚,福气,也指帝位。       
C.侯,侯爵。周代封爵有公、侯、伯、子、男,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D.更衣,文中是对如厕的讳言,也可称出恭。古人重礼,表达多用讳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惜才爱才。即位之初,就非常重视人才的甄选。先后提拔了庄助、朱买臣、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人,让他们成为左右亲信。
B.武帝喜好畋猎。常常在夜晚出宫打猎,黎明又射杀鹿、野猪、狐狸、野兔等动物,破坏了庄稼,影响农业生产,百姓敢怒不敢言。
C.武帝懂得感恩。一次他与随从夜行投宿,店主妻子见其不凡,杀鸡做饭招待他们。武帝回宫后,赏赐妇人千金。
D.武帝从善如流。司马相如上疏劝谏,提醒武帝要注意自身安全,防患于未然。武帝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接受了他的建议。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眩鬻者以千数,上简拔其俊异者宠用之。
(2)是岁,上始为微行,与左右能骑射者期诸殿门。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017-11-1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评(期中)语文试卷
15-16高三上·黑龙江哈尔滨·期中
文言文阅读 | 较易(0.8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郎中令赵高恃恩专恣,以私怨诛杀人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言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也。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陛下不如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二世用其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常居禁中。赵高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是时,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自杀;独李斯就狱。二世以属赵高治之,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复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初,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及项羽虏王离等,而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益助。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八月,沛公将数万人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八》,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B.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C.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D.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禁中,即宫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D.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3.下列对原文有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赵高专权横行,以私怨杀人。他害怕大臣们揭发他,就哄骗秦二世深居宫禁,不亲自处理朝政。而赵高自己独掌大权,事事都由他来决定。
B.赵高排除异己,手段残忍。冯去疾、李斯等进谏皇帝,恳请暂时停止修建阿房宫,减少兵役、运输等徭役,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冯去疾等,又不停地折磨李斯。
C.赵高阴险狡诈,指鹿为马。迎合他说是马的人没事,那些明说是鹿的人却被他暗中借法令陷害。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没有人敢谈他的过错。
D.赵高麻痹皇帝,专唱喜歌。他以前曾多次说关东的盗贼成不了大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项羽俘获了王离等人,而朝廷的军队也多次被打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
(2)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
2017-11-10更新 | 92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净月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智伯先后请地于韩康子,魏桓子,皆得万家之邑。智伯又求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鑙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 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决水灌智伯军。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智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德者人之所,而才者人之所爱。       严:庄重,郑重
B.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日而遣之。       期:日期
C.智伯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       行:巡行
D.韩、魏而击之       翼:从两侧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智伯亡也       先主所属也
B.三家以国人围灌之       今约胜赵三分其地
C.人事知之       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D.吾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二子阴与张孟谈约
3.下列句子中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是非反而何
B.吾何走乎
C.何伤也
D.子何以知之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
(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2017-09-07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实验四年级下学期期中形成性检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山东大水,民多饥乏。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吏民能假贷贫民者,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假予产业。使者分部护之,冠盖相望。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
       汉既得浑邪王地,陇西、北地、上郡益少胡寇,诏减三郡戍卒之半,以宽天下之徭。

上将讨昆明,以昆明有滇池方三百里,乃作昆明池以习水战。是时法既益严,吏多废免。兵革数动,民多买复及五大夫,征发之士益鲜。于是除五大夫为吏,不欲者出马。以故吏弄法,皆谪令伐棘上林,穿昆明池。

是岁,得神马于渥洼水中。上方立乐府,使司马相如等造为诗赋,以宦者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弦次初诗以合八音之调。诗多《尔雅》之文,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必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及得神马,次以为歌。汲黯曰:“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上默然不说。

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严峻,群臣虽素所爱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辄按诛之,无所宽假。汲黯谏曰:“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黯言之甚怒,上笑而谕之曰:“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黯曰:“臣虽不能以言屈陛下,而心犹以为非。愿陛下自今改之,无以臣为愚而不知理也。”上顾群臣曰:“黯自言为便辟则不可,自言为愚,岂不信然乎!”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一》,有删改)

【注】①买复:谓平民纳资免除徭役。汉制,爵位到五大夫起就可免除徭役。②八音: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音调。③便辞:善于迎合他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
B.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
C.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
D.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指战国、秦、汉时对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的通称,与当时关东含义相同。
B.冠盖,指官吏的官帽服饰和车乘的顶盖,后用以称达官贵人,本文特指使者。
C.乐府,指古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后来也成为一种诗体名。
D.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著作的合称,也就是《诗》《书》《礼》《乐》和《春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地区发生水灾,朝廷将七十多万灾民迁徙到函谷关以西及朔方郡以南的新秦中地区,由官府救济生活、帮助生产,耗资巨大。
B.汉朝得到浑邪王的辖地后,陇西、北地、上郡一带的外族入侵也减少了,为了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皇帝下令将三郡的屯戍部队减半。
C.由于战争频繁,许多百姓购买爵位来逃避兵役,导致可征调的人越来越少,于是朝廷除去他们的爵位,将他们发配去砍伐荆棘,挖昆明池。
D.汲黯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与皇帝意见相左,于是义愤填膺地进行劝谏,在皇帝拒绝之后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遭到了皇帝的讥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吏民能假贷贫民者,尚不能相救。
⑵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
治乎!
2017-08-1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岁,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庭尉。释之奏当:“此人犯跸,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它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人有盗高庙坐前玉环,得;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无道,______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至______族,而君______法奏之,非吾所以恭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帝乃太后许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汉张释之为廷尉,文帝出行,有人惊乘舆马,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奏当此人犯跸,罚金。上怒,释之曰:“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颜师古谓:“言初执获此人,天子即令诛之,______事即毕。”

唐柳浑为相,玉工为德宗作带,误毁一銙,工私它玉足之。帝识不类,怒其欺,诏京兆论死,浑曰:“陛下遽杀之则已,若委有司,须详谳乃可。于法,罪当杖,请论如律。”由是工不死。予谓张、柳之论,可谓善矣,然张云“上使使诛之则已,”柳云“陛下遽杀之则已”,无乃启人主径杀人之端乎!斯一节未为至当也。

节选自《容斋五笔》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人犯跸,罚金                 当: 应当
B.是法不于民也                    信:取信
C.帝乃太后许之。                 白:告诉
D.工私它玉足之                    市:买
2.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盗先帝器                  ②吾属廷尉者欲至
③而君 法奏之              事即毕
A.                        B.                          
C.                        D.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B.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C.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D.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4.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释之和柳浑作为执法者都能贯彻有法必依、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张柳二人据理力争能够成功,还因为都遇到了贤明的君主,可见,封建社会皇权凌驾于法令之上。
B.张释之认为即使犯同样的罪,也要根据情节轻重量刑。
C.柳浑认为,皇上当时可以杀了玉工,如果把他交给有司,有司一定会佯装调查才行。
D.《容斋五笔》 认为张柳二人依法论处的行为固然可敬,但言语上也有失当之处。
5.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2)帝识不类,怒其欺,诏京兆论死。
(3)柳云“陛下遽杀之则已”,无乃启人主径杀人之端乎!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前在河西,能节用度,勤职业,仓库充实,器械精利;上闻而嘉之,欲加尚书。张九龄曰:“不可。尚书,古之纳言,唐兴以来,惟旧相及扬历中外有德望者乃为之。仙客本河湟使典,今聚居清要,恐羞朝廷。”上曰:“然则但加实封可乎?”对曰:“不可。封爵所以劝有功也。边将实仓库,修器械,乃常务耳,不足为功。陛下赏其勤,赐之金帛可也;裂土封之,恐非其宜。”上默然。李林甫言于上曰:“仙客,宰相才也,何有于尚书!九龄书生,不达大体。”上悦,明日,复以仙客实封为言,九龄固执如初。上怒,变色曰:“事皆由卿邪?”林甫退而言曰:“有才识,何必辞学!天子用人,有何不可!”十一月,戊戌,赐仙客爵陇西县公,食实封三百户。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之。

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挺之先娶妻,出之,更嫁蔚州刺史王元琰,元琰从赃罪下三司按鞫,挺之为之营解。林甫因左右使于禁中白上。上谓宰相曰:“挺之为罪人请属所由。”九龄曰:“此乃挺之出妻,不宜有情。”上曰:“虽离乃复有私。”

于是上积前事,以耀卿、九龄为阿党,并罢政事。

(选自《资治通鉴·二百一十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才识,何必辞学                       苟:假如
B.陛下林甫                                     相:看相貌
C.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       疏:疏通
D.林甫为人                                     薄:轻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如甲申年、丁酉年等。本文中的“戊戌”即戊戌年。
B.隋唐时爵位分王、公、侯、伯、子、男。公爵是比王爵低一级的爵位,分为国公、郡公和县公。文中牛仙客被封为陇西县公的爵位。
C.庙,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社,古代指土神和祭祀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礼。庙社,用以指代国家和政权。
D.三司,东汉称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司,唐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管刑狱。武则天当政后,改为以尚书刑部、御史台、大理寺杂按为三司。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B.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C.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D.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九龄反对加封牛仙客为尚书和对其实封,李林甫向唐玄宗进谗言,最终玄宗还是加封了牛仙客陇西县公的爵位。
B.李林甫引荐萧炅为户部侍郎,但萧炅是一个白字先生,中书侍郎严挺之讥笑他为“伏猎侍郎”,于是萧炅被调出京城,任岐州刺史。
C.李林甫是一个曲意奉承的奸佞小人,张九龄反对他担任宰相,他虽然内心不满,表面上却“曲意事之”。
D.严挺之的前妻被休后又嫁给了王元琰,跟从王元琰获罪,严挺之解救了她。李林甫让人告诉玄宗,玄宗认为严挺之这样做是出于和前妻的私情。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封爵所以劝有功也。边将实仓库,修器械,乃常务耳,不足为功。
(2)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司 马 懿 与 诸 葛 亮 相 守 百 余日 亮 数 挑 战懿 不 出 亮 乃 遗 懿 巾 帼妇 人 之 服 懿 怒 上表 请 战 帝 使 卫 尉 辛 毗 仗 节 为 军 师 以 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选《资治通鉴》)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2.《资治通鉴》的作者是_____ (朝代)的_____
3.诸葛亮认为司马懿上表请战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2017-04-0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海头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