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孟著作知济阴

司马光

圣主焦劳意,谁云百里轻?

东州比灾害,剧令选精明。

水去良田阔,人归旅谷生。

闾阎还旧观,鸡犬变新声。

盗散疲民活,奸穷老吏惊。

政成知不日,双耳为君倾。

【注】①著作:在唐代,著作郎主管著作局,宋代沿用。②旅谷:植物未经播种而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皇帝因东州连连出现灾害而焦虑忧愁,形势的严峻衬托出朋友能力之强。
B.结尾两句写诗人不知朋友政事管理能否成功而忧心忡忡,并表示自己会倾起双耳好好打听。
C.虽是送别朋友,但从中也能看出诗人对民情的关注,暗含对朝廷任选良吏的欣慰之情。
D.诗歌紧扣送别叙事抒情,线索清晰,笔法简练,朴实无华的语言中融汇着真诚深挚的感情。
2.诗歌五到十句是如何向朋友表达真挚友情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024-04-08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和邵尧夫安乐窝中职事吟

司马光

灵台无事日休休,安乐由来不外求。

细雨寒风宜独坐,暖天佳景即闲游。

松篁亦足开青眼,桃李何妨插白头。

我以著书为职业,为君偷暇上高楼。

【注】①邵尧夫:邵雍,北宋理学家,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自名其居为安乐窝。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退居洛阳时与其成为莫逆之交。②灵台:心。休休:安闲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蕴含哲理,与邵雍诗句“安乐窝中职分修,分修之外更何求”中乐天知命的无求思想相印证。
B.诗人认为细雨蒙蒙寒风萧萧时,适宜在家安心休养;而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时,正是闲游的好时机。
C.颈联运用“青眼”的典故表现出诗人对松竹的喜爱,把桃花李花插在“白头”上,幽默风趣、寓庄于谐。
D.本诗写景、叙事、议论结合,体现诗人对邵雍高洁人格的敬佩,抒发自己独上高楼的孤寂与落寞。
2.前人评价司马光诗歌“其诗平实,有寄兴”,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你对此的理解。
2024-02-29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春同刘伯寿、史诚之饮宋叔达园

司马光

絮狂飞作团,梅小不多酸。

共惜春余好,更穷今日欢。

清流入花底,翠岭出林端。

嫩笋玉萦箸,新樱珠照盘。

邀迎嘉客易,会合故人难。

寄语门前仆,骅骝[注]任解鞍。

[注]骅骝:赤色骏马,亦名枣骝,此处泛指良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紧扣题中“暮春”二字,极写柳絮的轻狂成团、青梅的微小。
B.清清溪水流进花丛,青葱山岭高出树林,以动写静,尽显庭园山水之美。
C.九、十两句将宴饮之易和相聚之难对比,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D.末二句让仆人随意解下良马的鞍,亦表现出马主人解职后的自由不羁。
2.本诗七、八两句含蓄而有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024-02-25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

夏萤

朱淑真

熠熠迎宵上,林间点点光。初疑星错落,浑讶火荧煌。

著雨藏花坞,随风入画堂。儿童竞追扑,照字集书囊。

司马光

林塘荒湿地,向夕已飞萤。月没蛩吟砌,露凉人在庭。

随风疑落烬,过水乱疏星。学子灯前寝,谁将尔照经。


相关链接: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晋书·车胤传》)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诗首联交代了萤火虫的活动地点,同时用两组叠词展现了萤火虫的形象特点。
B.在司马光看来,萤火虫喜欢生活在偏僻之地,它们可在潮湿的林间从早飞到晚。
C.“初疑星错落”和“随风疑落烬”两句都是利用视觉错觉来表现萤火虫的光亮。
D.“月没蛩吟砌”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以蛩鸣之声来反衬当时周围环境的安静。
2.两首诗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4-02-07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师道雪夜见寄

司马光

玉树交横雪后天,银河沉着斗栏干。

笔峰微结冰丝涩,灯晕初成花烬残。

太学先生毡苦薄,公车倦客履仍单。

欲吟佳句到清晓,夜寂愁闻金石寒。

【注】①师道:陈师道,字履常,号后山居士,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历仕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②公车: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③金石:指钟磬发出的乐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玉树琼花,北斗闪烁,渲染了清冷寒寂的氛围,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B.颔联用了细节描写,因天冷墨滴和灯油凝结了,难以行笔,灯火刚旺灯芯就燃尽了。
C.颈联想象朋友在寒冷中苦读的情景,同时想到自己为求功名而孤独、疲倦地奔忙。
D.诗人最后直到天将亮也没有找到佳句,只好愁听门外清冷的钟声,言已尽而意无穷。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2023-11-20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梧州市新高考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秘校知分宁

司马光

百里大夫官不轻,莫嗟领上发垂星。

人生谷禄偏宜晚,世路艰难不厌经。

数曲秋江萦县白,几峰霁色入帘青。

于公向日多阴德,已有鹓雏在帝庭。


【注】①秘校;官职名。原指秘书省校书郎,后沿用指新擢第者。分宁,今江西修水县。②于公;西汉循吏于定国之父。《汉书·于定国传》“始定国父于公,其阊门坏,父老方共治之。于公谓曰:少高大阊门,令容驷马高盖车。我治狱多阴德,未尝有所冤,子孙必有兴者。至定国为丞相,用为御史大夫,封侯传世云。”③鹓(yuān)雏:凤雏。比喻有才望的年青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安慰友人,掌管一县,官责不轻,也不要嗟叹年龄已老,两鬓苍白。
B.颔联议论,诗人认为,官职得来晚一些,坎坷经历多一些,其实是好事。
C.七句用典,将友人比作于公,也蕴含着期待友人到任后尽心职事的意思。
D.八句将友人之子比作凤雏,意谓他已为朝官,正面颂扬了老友教子有方。
2.本诗颈联写景甚美,试简要赏析。
2023-09-19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南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堂

司马光

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

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窥园

王安石

杖策窥园日数巡,攀花摘木兴常新。

董生只被公羊惑,肯信捐书一语真。

1.下列对这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不仅敬佩董仲舒的“幽独”之举,也感慨其“三年不游目”的艰辛。
B.《窥园》中“杖策窥园日数巡”和“攀花摘木”等句含有深刻的隐喻内涵。
C.两首诗均通过对“三年不窥园”的典故的议论,阐述对于学习之道的思考。
D.两首诗均表达了诗人对董仲舒鲜明的态度,也呈现出对其相去甚远的评价。
2.《答司马谏议书》中有言,王安石与司马光“议事每不合”,请结合两首诗简要阐述两人读书观。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登观信亭

司马光

西风连夜雨,草树已萧条。

宿霭稍零落,寒山更寂寥。

林红犹带日,岸白欲生潮。

新雁来何处?离离天际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上观信亭所见之景:微寒的秋风,一夜的秋雨,草木尽显凋零。
B.颔联写天气由雨转晴,秋景由朦胧而清晰,远山显得更加冷落寂寥。
C.尾联从“新雁”着笔,诗人将视线拉向遥远的天际,含蓄地表达思乡的情怀。
D.本诗语言平实,字里行间却充溢着一种昂扬的情绪,意在言外。
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的精妙之处。
2022-08-18更新 | 18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而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登观信亭

司马光

西风连夜雨,草树已萧条。

宿霭稍零落,寒山更寂寥。

林虹犹带日,岸白欲生潮。

新雁来何处?离离天际遥。

1.下列对这首诗的川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上观信亭所见之景:微寒的秋风,一夜的秋雨,草木尽显凋零。
B.颔联写天气由雨转晴,秋景由朦胧而清晰,远山显得更加冷落寂寥。
C.尾联从“新雁”着笔,诗人将视线拉向遥远的天际,含蓄地表达思乡的情怀。
D.本诗风格质朴,语言平实,但是字里行间却充溢着一种昂扬的情绪,意在言外。
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的精妙之处。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寺丞觐知富顺

司马光

汉家五尺道,置吏抚南夷。

欲使文翁教,兼令孟获知。

盘馐蒟酱实,歌杂竹枝词。

取酒须勤醉,乡关不可思。


注释:①富顺:古代包括云南、贵州及川西南的广大地区。②五尺道:秦代修筑从四川通往云南的路,长约二千余里,宽约五尺,史称“五尺道”,还在西南夷地区设置官吏。③文翁:汉景帝末蜀郡太守,在成都设立学校。④馐:此处作动词用,“荐”的意思。⑤蒟酱:鸡棕酱,鸡棕是一种香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回顾我国古代中原王朝在广大西南地区开辟道路、设置官吏、安抚南夷的历史,笔墨简练而涵盖广远。
B.颔联两句所涉及的文翁成都设学和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典故,反映了我国古代关注边疆文化和民族团结的情况。
C.颈联两句写富顺饮食单调,文化浅俗,反映了此地物质、文化生活的落后,同时隐含了对友人赴任后生活的担忧。
D.本诗偏于议论,不铺陈文采,也不刻意求工,在质朴的语句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情感诚挚,含义深远。
2.自古以来,送别诗作常囿于个人情感圈子之内,多表达悲戚缠绵的惜别之情,而司马光的这首送别诗却不流于此俗。请结合全诗,谈谈对此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