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列夫·托尔斯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八五五年八月的塞瓦斯托波尔(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那几条黑带子在硝烟中移动,越来越近了。射击声越来越猛烈,汇合成一片连续不断的轰响。硝烟也越来越多,迅速地扩展到整条战线上,终于合成一片越来越大的紫云,中间还夹杂着闪闪的火光和斑斑的黑点,各种声音混合成一个天崩地裂般的巨响。

他们进攻了!军官脸色发白,把望远镜递给水兵,说道。

哥萨克们在大路上奔驰,军官们骑着马,司令坐在车上,带着随从,纷纷从旁边驰过。人人脸上都露出焦急和恐怖的神色。

不可能被占领的!一个骑马的军官说。

啊呀,旗子!你看!你看!另外一个军官撇下望远镜,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马拉霍夫陵上扯起法国旗来了!

不可能!

柯捷尔卓夫老大夜里刚捞回本钱,接着又把钱输光,连缝在翻袖里的几个金币都输掉了。黎明之前,他正躺在第五棱堡的守备兵营里,睡得很熟,但梦魂颠倒。这当口,忽然传出一声不祥的叫喊,接着就有几个声音跟着喊道:

警报!

您怎么还在睡觉,米哈依尔·谢苗内奇!敌人进攻了!有人喊道。

准是哪一个开玩笑。他睁开眼睛,怀疑地说。

但他忽然看到一个军官,脸色吓得发白,茫无目的地东奔西窜,他立刻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一想到人家可能把他当作胆小鬼,在紧要关头不肯下连队,他紧张极了。他一口气跑到连队里。炮击已经停止,但步枪声非常激烈。子弹不是一颗颗地嘘嘘飞着,而是一大批一大批地从头上呼啸而过,好像秋天的鸟群。他的营昨天驻扎的地方弥漫着硝烟,听得见敌人的呐喊和呼叫声。一路上他遇到一群群负伤的和没有负伤的士兵。又跑了三十步光景,他看见他的一连人贴墙排列着,还看见一个士兵吓得脸色发白。其他的人也一样。

柯捷尔卓夫不禁也感染了恐惧的感觉,浑身上下掠过一阵寒战。

施华尔茨被占领了。一个青年军官说,他的牙齿碰得咯咯发响,全完蛋了!

胡说!柯捷尔卓夫怒气冲冲地说。他拔出短小的钝铁刀以壮声势,接着大声喊道,前进,弟兄们!冲啊!

他的声音很威武很洪亮,使他自己也受到了鼓舞。他沿着避弹障向前冲去;约莫有五十名士兵嘴里呐喊着,跟在他后面。他们跑出避弹障,向一片开阔的野地跑去。这里子弹密得简直像冰雹一样;有两颗子弹打中了他,但中在哪里,伤得怎么样,是挫伤还是打伤,他可没工夫琢磨。就在前面,在硝烟中,他看见许多穿蓝军服和红裤子的人,听到非俄国话的呐喊;一个法国人站在胸墙上,挥着帽子,嚷着什么。柯捷尔卓夫相信这回他免不了一死,这种想法反而增添了他的勇气。他一直向前冲,向前冲。有几个士兵赶上了他;另外有几个在旁边出现了,也冲上去。穿蓝军服的兵纷纷回头向自己的战壕跑去,始终同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可是脚下到处都是伤兵和尸体。当他们跑到外围的壕沟时,柯捷尔卓夫觉得眼前一片模糊,什么也看不清。他感到胸口一阵疼痛,在踏垛上坐下来。透过炮眼,他满心欢喜地看到,穿蓝军服的人群乱糟糟地往他们自己的战壕跑去,整个战场上横满穿蓝军服红裤子的尸体和在地上爬行的伤兵。

半小时以后,柯捷尔卓夫躺在尼古拉耶夫兵营附近的担架上,知道自己负伤了,但几乎一点也不觉得痛。他只想喝一点凉东西,躺得更舒服些。

一个满脸黑色络腮胡子的矮胖医生走到他跟前,把他的外套解开。柯捷尔卓夫垂下眼睛,瞧医生怎样检查他的伤,又打量着医生的脸,但还是一点也不觉得痛。医生用他的衬衫盖住伤口,手指在外套前襟上擦了擦,也不向柯捷尔卓夫瞧一眼,默默无言地向另一个伤员走去。柯捷尔卓夫无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他记起第五棱堡上的战斗,十分快慰地想,他已经出色地尽了他的责任,而这是他服役以来第一次干得那么漂亮,他觉得问心无愧。医生一边给另一个军官包扎伤口,一边指指柯捷尔卓夫,对拿着十字架站在旁边的留着红色大胡子的神父说了几句话。

怎么,我要死了吗?神父走近时,柯捷尔卓夫问道。

神父没回答什么,做了祷告,把十字架递给他。

死亡并没有吓倒柯捷尔卓夫。他伸出软弱的双手接住十字架,把它贴在嘴唇上,哭了起来。

怎么样,法国人全部被打退了吗?他问神父。

我们处处都胜利了。神父回答,故意不让他知道马拉霍夫陵上已经飘扬着法国旗,免得他难过。

感谢上帝!感谢上帝!柯捷尔卓夫喃喃地说,也没感觉到眼泪簌簌地在颊上滚动。他想到自己干了一番英雄事业,心里有说不出的快活。

他有一刹那也想到了弟弟,心里默念道:但愿上帝也赐给他这样的幸福!

【注】1854年11月,列夫·托尔斯泰从多瑙河部队调到克里米亚俄土战争前线,担任炮兵连长,几乎从头至尾参加了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在炮火连天的环境中,他一边指挥炮兵连,一边写作塞瓦斯托波尔故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进攻了”,哥萨克们、军官们、总司令带着随从纷纷从旁边驰过,写出了敌人进攻的突然以及自己一方临战的慌乱和紧张情形。
B.“不可能被占领的!”“不可能!”军官的对话,写出了战场形势的快速发展,己方阵地被敌方占领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
C.从在睡梦中被叫醒,到看见“脸色吓得发白,茫无目的地东奔西窜”的军官,他立刻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表明柯捷尔卓夫战场经验丰富。
D.医生检查完柯捷尔卓夫的伤以后,也不向他瞧一眼,就默默无言地向另一个伤员走去,写出了当时医生对下层官兵的冷漠态度。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反复写军官和士兵被吓得脸色发白、牙齿碰得咯咯发响,既给人真实感,又对后文表现战士们的勇敢进行了衬托。
B.选文在重点刻画柯捷尔卓夫的英雄形象的同时,也注意刻画普通战士的群像,表达了对普通士兵和底层军官的赞美。
C.柯捷尔卓夫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底层军官形象,他勇敢,他也赌博,临死之时,依然不忘兄弟亲情,祝福兄弟幸福平安。
D.小说运用了大量对话描写,在人物对话中,刻画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同时,这些对话还准确反映了战争的进程。
3.本文是如何描写激烈的战场情境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4.选文集中刻画了下层军官柯捷尔卓夫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俄罗斯民族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1高三下·河南·阶段练习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死亡和疾病

【俄】列夫·托尔斯泰

这是一个流传在南美洲印第安人中间的故事。

那里的人们说,上帝最初造人时,不是非要他们劳动不可的。他们既不需要房屋,也不需要衣食。他们都能活到百岁而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疾病。

过了一段时间,上帝想去看看人们生活得怎样,他看到的是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而且互相争吵,只顾自己,不仅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反而诅咒起生活来。

此时,上帝对自己说:“这是因为他们都能独立生活的缘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上帝做了重新安排:人们要活下去,就不能不劳动;为了避免受冻挨饿,人们就不得不建造房屋、耕种谷物。

“劳动会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上帝心想,“要是他们不合作就造不了工具,伐不了树,盖不了房子,种不了地也收不了庄稼,纺不了纱,织不了布也做不了衣服。”

过了一些时候,上帝又来查看人间的生活情形,看看他们现在是否幸福了。

可是他发现,人们生活得比以前更糟了。他们在一起劳动是出于不得已,而且也不是大家全在一起,而是一伙一伙的。每一伙都想把另一伙的活儿抢去干。他们互相倾轧,把精力和时间都浪费在争斗之中了,所以他们的生活还不如从前。

上帝看到自己的安排并没有使人们的生活好起来,于是便决定让人们都不知道自己的死期,人们随时都会死亡,并向他们宣布了这一安排。

“要是人们知道自己随时都会死亡,”上帝心想,“也许就不会为争夺那些身外之物而浪费自己的年华了。”

但是事情还是与上帝的意愿相反,当他再次来视察时,发现人们的生活还是同以前一样不幸。

那些强有力的人,利用人随时会死的事实,降服了一些软弱无力的人,杀掉一些,用死亡去威胁另一些。结果,强者及其后代都不劳动,闲得百无聊赖,而弱者则不得不拼死劳动,终生不得休息,两种人互相害怕,彼此憎恨,人的生活变得更加不快活了。

看到这种情况,上帝决定用一种补救方法,他把千奇百怪的病魔打发到人间,上帝认为,当人们都受到疾病威胁时,他们就会懂得,强者应该怜悯并帮助那些弱者。

当上帝再次回来查看人们有了得病危险以后的生活情形时,他看到人们的生活甚至比以前更糟了。上帝的本意是要让疾病使人们能够互相同情关照,岂不知,如今疾病,反使人们陷入更大的分裂。那些强壮得足以强迫别人劳动的人,得病时就强迫他们来侍候自己,但临到别人生病时,他们就置之不理。那些被迫劳动、在别人生病时又得去侍候他们的弱者,其劳累程度便可想而知了,他们有了病就只能听天由命。为了不使病人影响健康人的精神状态,人们把病人和健康人的住宅远远分开。其实健康人的同情本来是会使那些可怜的病人的心情快活起来的,这些病人只好待在他们的房子里受煎熬,死在那里。那些雇来看护他们的人,不仅没有热情,反而还厌恶他们。此外,人们还认为有许多,病是传染的,由于害怕传染,他们不仅躲着患者,甚至把自己同照看病人的人都隔离开来。

上帝自言自语道:“如果连这样都不能使人们懂得他们的幸福所在,那就是咎由自取。”于是,他撇下人们不管了。

过了许久,人们逐渐明白,他们是应该而且也是可以过得幸福的。只是到了近代,才有少数的人懂得,劳动不应该成为人生中的苦差事,也不应该认为是服苦役,而应该是使所有人联合起来的共同事业。他们开始懂得,死亡时刻威胁着每个人,人类唯一合乎理性的事,就是在团结和友爱中度过有生之年的每一分钟。他们也开始懂得,疾病不应该把人们分开,恰恰相反,它应该为人类相爱提供机会。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佳作选》,春风文艺出版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简单质朴,情节多有起伏,层层推进,揭示出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引人深思。
B.对比、反语手法在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有集中体现,本文也多处运用这两种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讽刺和批判力度。
C.“上帝心想”“上帝认为”等语句在文中多次出现,以上帝的心理活动来推动情节发展,构思巧妙。
D.本文看似虚构,实则有很强的现实性,是现实生活中人性及社会性的缩影,这很好地诠释了“文学是生活的浓缩’’这一观点。
2.有人认为,本文尾段显得赘余,你认为呢?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3.本文作为寓言体微型小说,艺术特色鲜明,试简析其中特色。
2021-03-13更新 | 430次组卷 | 7卷引用:第四单元 (能力提升)-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单元测试定心卷(人教版必修4)
20-21高二上·全国·单元测试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穷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一间渔家的小屋里,渔妇冉娜在灯前织补一张旧帆。屋外,风在呼啸,轰鸣的海浪冲击着岸崖,溅起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但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暖和而舒适。土铺的地面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还燃着余烬,搁板上的碗碟被映得闪闪发光。在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大海风暴的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打鱼的丈夫一早就驾着船出海了,到现在还没有回来。听着海浪的轰鸣和风的呼啸,冉娜真感到害怕。

老旧的木钟嘶哑地敲过了十点、十一点……丈夫仍然没有回来。丈夫是不顾惜自己的,冒着寒冷和风暴还去打鱼。她自己也是从早到晚地干活。可结果呢,不过是勉勉强强地维持生活。孩子们仍旧没有鞋穿,无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也不是白面包——黑麦面包够吃就不错了,下饭的菜也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倒都健康,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冉娜想着,又倾听起风暴声来。“他现在在哪儿呢?保佑他吧,上帝啊,发发慈悲吧!”她一边说一边划着十字。

睡觉还早。冉娜站起来,往头上披了一条厚围巾,点上提灯就到外面去了,她想看看大海是不是平静些了,天是不是快亮了,灯塔上的灯还亮着吗,能看见丈夫的渔船吗?可是,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风掀起了她的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拍打着邻居小屋的门。于是冉娜想起来,打今天傍晚起她就想去看看生病的女邻居。没人照顾她啊!冉娜想,接着便去敲门。听了听,没人回答。

“寡妇的日子多困难啊!”冉娜站在门前想,“虽然孩子不算多,两个,可是什么事都只有她一个人操心。何况又病着!唉,寡妇的日子困难啊!进去看看吧!”

冉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还是没人回答。

“喂,大嫂子!”冉娜喊了一声,心想,别是出了什么事吧,便推开了房门。

破屋子又潮又冷。冉娜把灯举起来,想看看病人在哪儿。头一眼就看见一张床,正对着房门,女邻居静静地、一动不动地仰面躺在床上——只有死了的人才是这个样子。冉娜把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就是她。头往后仰着,那冰冷、发青的脸上呈现着死亡的安静。就在离死了的母亲不远的地方,睡着两个卷发、胖脸蛋的孩子,他们盖着一件破衣服,蜷曲着身子,两个淡黄色的头紧紧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前,还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孩子们的脚,又把自己的衣服给他们盖上。孩子们睡得又甜又香,呼吸均匀而平静。

冉娜抱起睡着的孩子们的小摇篮,用头巾围上,带回了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是怎样把孩子带回家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可能不这样做。

回到家,她把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急忙把帐子撂下来。她很激动,脸都变白了,好像做了什么亏心事似的。“丈夫会说什么呢?”她独自默默地想,“自己已有五个孩子了,闹著玩儿的吗?……他会揍我一顿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他会这样?不会!唉,这样倒更好!……上帝啊,我干嘛做这件事呢?……现在,我怎么当面对他说呢?……”冉娜沉思着,久久地默坐在床前。

突然屋门大开,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里。“冉娜,我回来了!”一个身材高大,面孔黝黑的渔夫,身后拖着一张湿漉漉的撕破了的渔网,边说边进了屋。

“啊,是你!”冉娜说了一句话就停住了,不敢抬头看丈夫。

“瞧这一个晚上,真可怕!”

“是呀,天气真坏!鱼打得怎样?”

“糟透了,简直糟透了!什么也没打着,还把网给撕破了。嗨,真倒霉!告诉你说,像这样的夜晚我大概从来没有碰到过。还打鱼呢?活着回来就谢天谢地了!天气真够呛,可有什么办法呢!”

夫妇俩都不做声了。

“你知道吗,”冉娜说,“女邻居西蒙死了。”

“是吗?”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死的,可能昨天就死了。唉,死得真痛苦。一定放心不下孩子,不知心里多难受啊!两个孩子,都还是小不点儿,一个还不会说话,一个刚会爬……”冉娜不做声了。渔夫皱起了眉头,神情变得认真而忧虑。

“嗯,是个问题!”渔夫说着搔了搔后脑勺。“你看怎么办?我看抱过来吧,要不然孩子醒来看到死去的母亲会是什么情景?对,就这样,想个法子抱过来!快点去呀!”

可是,冉娜一动也不动。

“你怎么,不愿意吗?你怎么啦,冉娜?”

“他们已经在这儿了!”冉娜说着掀开了帐子。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大作家的小作品,是不可多得的短篇佳作,它以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鲜明可感的人物形象,打动着读者的心。
B.小说十分讲究情节构思,开头以平常的生活场景起笔,结尾则陡起波澜,出人意料,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C.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写女主人公将孩子抱回家中后激烈的内心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
D.渔夫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在收养邻居孩子问题上他跟妻子不谋而合,这一情节强化了小说的主旨。
2.小说开头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起着怎样的作用?请作具体分析。
3.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探究作者以“穷人”作为小说题目的用意。
2020-11-13更新 | 276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01 第一单元(A卷基础篇)-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必修5同步单元AB卷(人教版)
20-21高二上·全国·单元测试
4 .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可怜的米考伯太太!她说她曾尽过最大的努力,我毫不怀疑,她的确如此,想过一切办法。朝街的大门正中,全让一块大铜牌给挡住了,牌上刻有“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学舍”的字样,可是我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青年女子在这一带上学,没有见到有什么青年女子来过这儿,或者打算来这儿,也没见过米考伯太太为接待什么青年女子作过任何准备。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上门来的人,只有债主。这班人没日没夜地找上门来,其中有的人凶得不得了。有个满脸污垢的男人,我想他是个鞋匠,经常在早上7点就挤进过道,朝楼上的米考伯先生大喊大叫:“喂,你给我下来!你还没出门,这你知道。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别想躲着,这你知道,那太不要脸了。要是我是你,我绝不会这样不要脸面。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反正得还我们钱,你听到了没有?喂,你给我下来!”他这样骂了一通后,仍旧得不到回答,火气就更大了,于是就骂出“骗子”“强盗”这些字眼来。连这些字眼也不起作用时,有时他就跑到街对面,对着三楼的窗子大声叫骂,他知道米考伯先生住在哪一层。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我碰巧提前在6点钟回家,只见她躺在壁炉前(当然还带着一对双胞胎),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我从未见过她的兴致有比那天晚上更好的了。

我就在这座房子里,跟这家人一起,度过我的空闲时间。每天我一人独享的早餐是一便士面包和一便士牛奶,由我自己购买。另外我还买一个小面包和一小块干酪,放在一个特定食品柜的特定一格上,留作晚上回来时的晚餐。我清楚地知道,这在我那六七个先令工资里,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了。我整天都在货行里干活儿,而整个一星期,我就得靠这点儿钱过活,从星期一早晨到星期六晚上,从来没有人给过我任何劝告、建议、鼓励、安慰、帮助和支持,这一点,就像我渴望上天堂一样,脑子里记得一清二楚!

米考伯先生的困难更增加了我精神上的痛苦。我的处境这样孤苦伶仃,也就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节选自《大卫·科波菲尔》)

文段二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

“行,行。”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夹子。

她急促地瞅了一眼正在屋里踱步的副典狱长。

“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

等副典狱长一转过身去,聂赫留朵夫就掏出皮夹子,但他还没来得及把十卢布钞票递给她,副典狱长又转过身来,脸对着他们。他把钞票团在手心里。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同时望着这张原来亲切可爱、如今饱经风霜的浮肿的脸,以及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

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

“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他心里这样想。

不过,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儿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 ,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身上有一样东西,同他水火不相容,使她永远保持现在这种样子,并且不让他闯进她的内心世界。

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节选自《复活》)

1.《大卫·科波菲尔》和《复活》都是带有自传性质的“成长”小说。请结合选文情节分析大卫和聂赫留朵夫的“成长”变化。
2.两篇选文各采用第几人称叙述?分别有什么效果?
3.两篇小说都深刻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请结合选文分别作简要概括。
4.文段一叙述了“我”和米考伯一家的交往,文段二叙述聂赫留朵夫到监狱向玛丝洛娃请求赎罪。请分别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5.福斯特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两类,即“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是“基于某一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圆形人物”更类似于现实中的人,性格复杂、发展。福斯特认为,狄更斯的人物几乎全是扁平的,托尔斯泰笔下都是圆形人物。请以米考伯太太和聂赫留朵夫为例,谈谈你对“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理解。
2020-09-27更新 | 210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检测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1高二上·全国·单元测试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被惩罚的天使

(俄)列夫·托尔斯泰

“家里没剩多少面包了吧!”他如此想着。

“这个冬天,一刻比一刻更冷。”他忍不住打了个哆嗦,拉紧他唯一一件薄薄的外衣。

街角那月儿眷顾不到的地方,仿佛有一个白色的东西在蠕动,他走向前去。

“哎呀!是一个人呢!”

凛冽的寒风中,他竟然是光溜溜的一丝不挂!

“不行啊!这样下去,你会冻死的!”鞋匠脱下了自己的外套,披在他身上。

“走吧!到我家去!”鞋匠说着,却不敢相信自己的舌头。

门,“咿呀”一声,开了,鞋匠太太迎了出来。

“给他一些食物吧!”鞋匠这样对他的妻子说。

“你疯了吗?我们只剩一块面包当今天的晚餐了!”鞋匠太太大声抱怨着。

压低了声音,鞋匠说:“给他吧!我们一餐不吃算不了什么,他要是再不吃些东西,会死的。”

他听见了,第一次露出笑容。就这样,鞋匠夫妇收容了这个倒在雪地上的年轻人,并且教他做鞋子和修补的技巧。

他有一双巧手,做的鞋子既坚固耐穿又美观。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小村子都知道鞋匠的店里来了一位手艺精湛的大师。自此以后,鞋店的生意越来越兴隆。

一天,一辆豪华的马车在鞋店的门口停了下来,车门开了,走出来的是整个小镇最有钱的人。他走进店里,丢给鞋匠一块皮革,不可一世地说:“这是一块上好的小牛皮,我要你帮我做一双长筒马靴,要坚固的,你要给我保证能够穿一年!”

奇怪的是,年轻人看到了富翁,脸上竟然出现了笑容。

这是他的第二个微笑。

富翁走了之后,鞋匠把牛皮交给了年轻人,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年轻人裁好了样式,鞋匠接过去一看,天啊!那是一双短靴的格式!

“我,我不是告诉你要做一双长筒的靴子吗?我的天啊!你要我怎么赔给人家?”

就在这个时候,富翁的仆人气喘吁吁地跑回来,一进门就大声嚷嚷:“不用做了!不用做了!方才在回家的路上,因为马车失去了控制,我的主人跌出了车外,当场死亡。所以他的家人想要求你改做短靴,才好当他的陪葬品。”

就这样,匆匆的,六年的岁月消逝了,年轻人一直留在鞋匠家中。有一天,鞋店来了一位妇人带着对双胞胎,其中的一个跛了腿。坐在窗边的年轻人看到她们,站了起来,他笑了。

这是他的第三个微笑。

“我想替她们各做一双鞋子。”妇人说。

“那是你的女儿吗?真是可爱啊!”鞋匠称赞着。

“不是的,我只是代她们的母亲照顾她们。”

“那可怜的女人在六年前生产的过程中去世了,而她们的父亲也早就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孤苦无依的她们。于是我便收留了她们。”

送走了妇人和那对可爱的姊妹,年轻人对鞋匠说,这也是他头一遭开口:“我要走了,回到我原来的地方。”

“为什么?”难掩脸上的惊讶,鞋匠问,“你从来不曾告诉我们你从哪里来,叫什么名字,有什么家人,现在你要离开,往哪儿去呢?”

“我是一个天使,来自天上。我原来的工作是带领离开了身体的灵魂去他们该去的地方。六年前,我带走了一位妇人的灵魂,她就是刚才那对双胞胎的母亲。她在生产过程中去世,压到了其中一个婴儿的脚,所以造成了孩子的残缺。

“那位母亲苦苦哀求我,不要带走她。因为她的孩子们已经没有了父亲,要是再失去母亲的照顾,她们一定没办法生存下去。我一时心软,答应了她的请求。上帝知道后,非常愤怒,他取回了母亲的灵魂,也把我贬下了人间。于是我来了。就在六年前你发现我的那个夜晚。

“上帝要我亲自体验人类的生活,希望我能从中了解他的旨意。而当我见到那对姊妹的时候,我知道,上帝已经原谅我了!因为他已告诉了我那三个问题的答案!当你的妻子将你们橱柜中仅有的那块面包递到我的手中时,从她的眼神里,我解决了第一道难题。人们的心中,有爱!因为‘爱’,使他们甘愿付出所有。

“当我见到那位富翁时,我解决了第二个疑惑。人们不知道自己的下一刻钟会遇上什么!我知道,因为我看到我的一个同伴正站在他的身后。因为‘无知’,使他们无所畏惧。

“当我见到那两个小女孩的时候,我心中赞美主,因为他使我清楚地了解了第三个问题的答案:‘人,可以仰赖陌生人的帮助而生存。’”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第8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鞋匠在凛冽的寒风中发现光溜溜的一丝不挂的年轻人,并随口说让他跟自己回家,可是说完后,他很后悔,但已经晚了。
B.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被上帝惩罚的天使,上帝认为他犯错是因为“不了解人类”,便把他贬下人间,让他自己到人间去寻找答案。
C.文章运用动作、语言、心理、肖像等描写刻画鞋匠的鲜明形象,词约意丰,如心理描写:“家里没剩多少面包了吧!”
D.小说开头写鞋匠夫妇收留年轻人的情节,表现了鞋匠夫妇有回报之心,为后面情节发展作铺垫,暗含本文的主题思想。
2.文中天使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3.文中三次写到天使的“笑”,每次“笑”都有怎样的内涵?
2020-09-18更新 | 179次组卷 | 3卷引用:(新教材)单元综合测评3—2020年秋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