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明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下列有关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老人与海》中,主人公一直自言自语,这说明长期的孤独与困境的压力,使老人深感悲苦无处倾诉,只能自己说给自己听,作者对其寄予了极大的同情。
B.《大卫・科波菲尔》通过一个孤儿的不幸遭遇描绘了一幅广阔而五光十色的社会画面,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司法界的黑暗腐败和议会对人民的欺压。作品塑造了不同阶层的典型人物,特别是劳动者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深切同情。
C.《大卫・科波菲尔》中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有美好的理想,渴望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但是小小年纪遭人遗弃,沦落为货行的童工。
D.在《复活》中,尽管玛丝洛娃让聂赫留朵夫帮自己请律师,但是她丝毫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的出现会使她服苦役的命运有所改变,她对聂赫留朵夫是不抱有幻想和希望的。
2022-02-13更新 | 356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1高二上·全国·单元测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异乡

(美)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得到勋章。

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

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都不敢同他交谈了。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②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③“RATELLANZA”“ABNEGAZIONE”:意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故事真实可信,同时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
B.很多伤兵都得了勋章,意大利为了表示友谊,授予了“我”这个美国兵勋章,其他人因此改变了对“我”的态度,“我”感到很伤心。
C.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少校怒气冲冲地告诫“我”,表情可怕,少校这种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表达了他的无限悲愤。
D.作者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洗练传神的语言、简单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反战思想和对和平的向往。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作者精心对死狐、死鹿和一串串的死鸟进行逼真描绘,意在与四肢残疾的伤病形象形成对照,具有生动的象征意义。
B.少校因遭受悲痛的丧妻之苦,所以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才流露出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显得非常恼怒。
C.小说结尾写少校对墙上的那些照片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这一细节表现了他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
D.小说以《在异乡》为题,揭示了战争的创伤导致那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主题。
3.小说开头所描写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小说的标题“在异乡”含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2-12-16更新 | 579次组卷 | 32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的猫①

(美)海明威

这家旅馆里只住着两位美国旅人。他们住在二楼,面朝大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大棕榈树和绿色的长凳。意大利人大老远跑来看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青铜铸的,在雨里泛着光。这会儿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榈树上滴下来。石子路上出现一汪汪积水。雨水滂沱,海浪裹着雨水像一条长长的线涌上岸,又沿着沙滩滑下去,然后再裹着雨水涌上来。泊在战争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有个侍者站在咖啡馆门口,正朝着空荡荡的广场张望。

美国人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

我要去逮那只猫咪。妻子说。我去。丈夫躺在床上说。

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 丈夫靠在床头的两只枕头上,继续看书。

别淋湿了。他说。

他的妻子下楼去了。经过旅馆营业处的时候,店主起身向她哈哈腰。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

下雨了。妻子说。

是啊,是啊,太太,坏天气,真是个坏天气。

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接到任何投诉时都那么认真的态度;喜欢他的修养,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模样;喜欢他作为店主的那种感觉,喜欢他那张苍老、严肃的脸和他那双大手。她怀着对他的喜爱,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那只猫应该就在右边。她站在门口还没迈出去,背后有人为她撑开一把伞。原来是负责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

您可千万别淋湿了。她面带笑容,用意大利语说道。毫无疑问,是店主派她来的。女侍者撑着伞,美国太太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底下。那张桌子就在这儿,被雨水冲洗得鲜绿鲜绿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大失所望。女侍者望着她。

您丢东西了吗,太太?

刚才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有只猫?

对,一只猫。

一只猫?女侍者哈哈一笑,雨里的猫?

对。她说,就在这张桌子底下。她又加了一句,噢,我可真想要它,我就想要只猫咪。

来吧,太太。她说,我们该回里面去了,要不您会淋湿的。”“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门后,女侍者在外面收了伞。那个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时,店主在写字台那头向她哈哈腰。太太从心里觉得某些东西又渺小又麻烦。这个店主让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却又十分重要。她一时觉得自己太重要了。

她走上楼梯,打开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书。猫逮到了吗?他放下书问道。

跑了。

奇怪,会跑到哪儿去呢?他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

我真想要那只猫。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巴巴地淋着雨对一只猫咪来说有点悲惨。

乔治没有说话,目光又挪到了书上。

她站起身,在梳妆台前坐下,拿起镜子左照照右看看,从这一侧看到那一侧,又照照后脑勺和颈窝。

你觉得我把头发留长好不好?她一边再次端详自己的侧影,一边问。乔治抬起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她的头发很短,像个男孩儿。

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

这个样子,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子,真够恼人的。”“你看上去漂亮极了。他说。

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坠在后面沉甸甸的。她说,我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

是吗?乔治躺在床上应道。

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还要几件新衣裳。”“亲爱的,别说了,还是去读点什么吧。乔治说着,又继续读他的书。

天很黑了,雨点敲打着棕榈树。

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一只猫。她说,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什么别的好玩儿的,总能有只猫吧。

乔治没有注意听,他在读自己的书。太太又望着窗外,广场上的灯都亮了。有人敲门。

请进。乔治说着,抬眼望去。

女侍者站在门口,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大花斑猫。

不好意思,打扰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送给太太。

(有删改)


【注释】①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她们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扮演受男性庇护并服从于男性的角色。小说反映了海明威当时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巧妙运用公园、战争纪念碑等空间场景,展示出不同场景所蕴含的象征意象和深层话语内涵,传递出了主人公无法言传的复杂而微妙的内心变化。
B.小说中的“美国太太”不顾下雨、拒绝丈夫帮助而执意要去抱回雨中的猫,是典型的美国新女性的代表;与之相反的是旅店侍女,她则是传统女性的代表。
C.雨敲打棕榈树的场景在文中一共提到了两处,分别在小说的开头和后半部分,都渲染了压抑的氛围,暗示了女性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进行抗争面临极大困难。
D.当妻子提出要留长发,他说他就喜欢她现在的样子,由此可见丈夫对妻子的欣赏与爱;而旅馆老板将另一只猫送回的行为也反映了当时对新女性的肯定。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叙事视角来说,该小说采用的是全知视角,由一个无所不知的第三人称叙述者进行讲述,客观、真实地展示了故事的发展过程。
B.小说写妻子抱不到窗外桌下的小猫,坐在梳妆台前拿着小镜子仔细地端详自己,这一系列动作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这个女子的鄙夷。
C.女主人公在寻猫不得回到旅店之后,作者又对其进行了一系列地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细腻地表现了她找不到猫而产生的烦闷情绪。
D.小说中有多处的人物对话,贴合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用语简洁明了,极富口语特点,体现海明威小说“电报式”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3.在“至乐无如读书”的阅读分享会上同学们共同研读海明威的作品,有同学认为,该文若以“一个寂寞的美国妇人”或“不幸的婚姻”为标题,效果会更好。你的看法如何?请谈谈你的看法。
4.在刚刚学习的《老人与海》中我们了解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冰山”理论认为文学作品要像冰山一样只将它的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七由读者深入挖掘。这篇小说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论。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在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踩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一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描写车和人“涌过桥去”的情景,既表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又反衬了老人对故乡的依恋。
B.老人提到他的故乡,“便高兴起来,微笑了。”这一处神态描写表现了老人对战争胜利后重回故乡充满信心。
C.“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说明老人已经陷入绝望,似乎想以尽快中断谈话的方式谢绝“我”的好意。
D.“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中“只得”表现了老人内心的无奈和怨愤,作者对战争的控诉也由此可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构思独具匠心,内容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但却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这一宏大的主题。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带给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
C.小说一直渲染敌人的飞机即将轰炸的紧张气氛,而结尾写“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暗示着法西斯必然失败,老人也将逃脱劫难。
D.小说的人物除了对话很少有对话描写,这些对话简单高效,蕴含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
3.小说中的“我”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海明威将文学作品中人物思想情感的表现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举例说明你对“冰山”理论的理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被斗败的人(节选)

海明威

公牛追着帆布,刚冲了一半,就停了下来。它又采取守势。曼纽尔拿着剑和红巾,朝它走去。曼纽尔在它面前挥动红巾。公牛就是不冲。

曼纽尔侧身朝着公牛,顺着下垂的剑锋瞄准地方。公牛一动不动。仿佛站在那儿死掉了,再也不能向前冲似的。

曼纽尔踮起脚尖,顺着钢剑瞄准,猛扎下去。

又是一下冲撞,他只觉得自己给猛的一下顶了回来,重重地摔倒在沙地上。牛在他上面。曼纽尔躺在那儿,像死了似的,头伏在胳臂上,牛在抵他。抵他的背,抵他那埋在沙土里的脸。牛角抵穿他的一个袖子,牛把袖子扯了下来。曼纽尔把袖子给挑了起来甩掉了,牛便去追披风。

曼纽尔爬起身,找到剑和红巾,用拇指试了试剑头,跑到围栏那儿去换一把剑。

牛站在那儿,在一场搏斗以后,又变得迟钝和发呆了

曼纽尔拿着红巾朝它走去,挥动红巾。牛没有反应。他在牛嘴跟前把红巾从右到左,从左到右地摆动。牛用眼睛盯着红巾,身子跟着红巾转动,可是它不冲。

曼纽尔着急了。除了走过去,没别的办法。又快又准。他侧着身子挨近公牛,把红巾横在身前猛地一扑。他把剑扎下去的时候,身子往左一闪避开牛角。公牛打他身边冲过去,剑飞到了空中,在弧光灯下闪闪发光,带着红把儿掉在了沙地上。

曼纽尔跑过去,捡起剑。剑折弯了,他把它放在膝头上扳扳直。

他朝牛奔过去。他从手里拿着披风站在那儿的埃尔南德斯面前经过。

它全身都是骨头那小伙子说。

曼纽尔点点头,一边擦擦脸。他把血污的手帕放进口袋。

公牛就在那儿。它现在离围栏很近。该死的牛。也许它真的全身都是骨头。也许没什么地方可以让剑扎进去。没地方?他偏要扎进去让他们瞧瞧。

他挥动着红巾试了试,公牛不动。曼纽尔像剁肉似的把红巾在公牛面前一前一后地挥动着。还是一动不动。

收起红巾拔出剑,侧身往牛身上扎下去。他感到他把剑插进去的时候,剑弯了,他用全身力量压在上面,剑飞到了空中,翻了个身掉进观众当中。剑弹出去的时候,曼纽尔身子一闪躲开了牛角。

黑地里扔来的第一批坐垫没打中他。接着,有一个打中他的脸,他那血污的脸朝观众看看。坐垫纷纷扔下来,散落在沙地上。有人从附近扔来一个空的香槟酒瓶。它打在曼纽尔的脚上。他站在那儿望着扔东西来的暗处。接着从空中呼的一声飞来一样东西,擦过他身边,曼纽尔俯身把它捡起来。那是他的剑。他把剑放在膝头上扳扳直,然后拿着它向观众挥了挥。

谢谢你们,他说,谢谢你们。

呸,这些讨厌的杂种!讨厌的杂种!他跑的时候,脚底下给一个坐垫绊了一下。

公牛就在那儿。跟以前一样。好吧,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杂种

曼纽尔把红巾在公牛的黑嘴跟前挥动着。

牛一动不动。

你不动!好!他跨前一步把杆子的尖头塞进公牛的潮湿的嘴。

他往回跳的时候,公牛扑到他身上,他在一个坐垫上绊了一下,就在这时候,他感到牛角抵进了他的身子,抵进了他的腰部。他双手抓住牛角,像骑马似的往后退,紧紧抓住那个地方。牛把他甩开,他脱身了。他就一动不动地躺着。这没关系。牛走开了。

他站起身来,咳嗽着,感到好像粉身碎骨,死掉了似的。这些讨厌的杂种!

把剑给我,他大声叫道,把那东西给我。

埃尔南德斯拿着红巾和剑过来。

他用胳臂搂着他。

上医务所去吧,老兄,他说,别做傻瓜了。

走开,曼纽尔说,该死的,给我走开。

他挣脱了身子。埃尔南德斯耸耸肩膀。曼纽尔朝公牛奔去。

公牛站在那儿,庞大而且站得很稳。

好吧,你这杂种!曼纽尔把剑从红巾中抽出来,用同样的动作瞄准,扑到牛身上去。他觉得剑一路扎下去。一直扎到其护圈。四个手指和他的拇指都伸进了牛的身子,鲜血热乎乎地涌到他的指关节上。

牛踉踉跄跄似乎要倒下,接着他站到了地上。他望着,公牛先是慢慢地向一边倒翻在地;接着突然就四脚朝天了。

然后他向观众挥手,他的手刚给牛血暖得热乎乎的。

好吧,你们这些杂种!他要说些什么,可是他咳嗽起来。又热又闷。他低头望望红巾。他得过去向主席行礼。该死的主席!他坐了下来,望着什么。那是公牛。它四脚朝天,粗大的舌头伸了出来。他挣扎着站起来,又开始咳嗽了。有人过来,扶他站直。

他们抬着他,穿过场子到医务所去。医生和两个穿白衣服的人正等着他。他们把他放在手术台上,给他剪开衬衣。曼纽尔觉得很疲乏。他整个胸腔感到发烧。他咳嗽起来,他们把一样东西放在他嘴跟前。人人都十分忙碌。

一道电灯光照着他的眼睛。他把眼睛闭上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加点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又采取守势”“又是一下冲撞”“又变得迟钝和发呆了”,暗示选文之前曼纽尔和公牛之间就有过多次决斗,公牛以守为主,曼纽尔以攻为主。
B.“它全身都是骨头”,通过对旁观者埃斯南德斯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与曼纽尔决斗的公牛瘦骨嶙峋的特点,在提示曼纽尔的同时也暗含了对他的担忧。
C.“挥动着”“收起红巾”“拔出剑”“扎下去”“身子一闪”“躲开”等动作一气呵成,体现出了曼纽尔斗牛技术的高超以及骨子里的坚强与勇敢。
D.“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杂种”“你这杂种”“你们这些杂种”,前两者是对狡黠而顽强的公牛的愤怒和蔑视,后者则是对观众的愤怒的反击与蔑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线索清晰、情节集中,以曼纽尔多次对牛的进攻为线索,集中选取典型的决斗情节,在多次失败与最后成功的情节中凸显出了曼纽尔对斗牛活动的热爱。
B.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侧面烘托,通过埃尔南德斯的言行正面塑造曼纽尔的形象。
C.小说善于制造反差,从曼纽尔一次次的失败到最后的成功,从观众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鼓励欢呼,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突显了勇者的力量和人性的张力。
D.小说使用多种叙述人称,第三人称与第二人称交替,将写作者的客观叙述与主人公的主观情感相融合,既客观冷静地再现了故事,又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
3.“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论”。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4.本文和《老人与海》均塑造了硬汉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两个硬汉形象的异同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边的老人

[美]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注]①埃布罗河: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②托尔托萨:西班牙塔拉戈纳省城市。③巴塞罗那:西班牙最大的港市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谈到家乡的时候,老人“露出笑容”“高兴起来,微笑了”,表现出老人的朴实、憨厚,以及对家园充满热爱。
B.从“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只是体力不支和对家园的留恋之情。
C.这篇文章通过“我”与老人的谈话以及“我”多次催促老人离开等细节可以看出,“我”既同情老人又厌恶战争。
D.通过老人不断重复同样内容的质朴语言,表现出一个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一个最普通的人在战争时的心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我”凝视着浮桥,寻思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并且一直期待着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爆发,表明“我”既期待战争快点到来又厌恶战争的残酷。
B.“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在人们竞相逃命之际,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
C.本文作者主要描写了两个人物,桥边的老人和“我”。这种角度给了读者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D.本文旨在反映战争的罪恶,既有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又通过一个年老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3.文章开篇描写车和人“涌过桥去”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4.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结合这一观点,请指出文中画线的语句里所隐藏的语言和情感内涵。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异乡

(美)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医生回到后面的诊所里,拿来一张照片,上面拍着一只萎缩的手,几乎同少校的一样小,那是整形之前照的,经过治疗后就显得大一点了。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

“工伤,”医生回答。

“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着便把照片递还给医生。

“你该有信心了吧?”

“不,”少校答道。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得到勋章。

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

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都不敢同他交谈了。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

“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②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③“RATELLANZA”“ABNEGAZIONE”:意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伤兵因战功获得勋章,“我”获得勋章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其他人因此改变了对“我”的态度,“我”感到很伤心。
B.文中的对话描写使用了大量的简单句和省略句,极少使用连接词,简洁凝练传神,使得行文节奏更舒缓。
C.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少校怒气冲冲地告诫“我”,这种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表现出他对我的不耐烦。
D.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能按时上医院,这看似矛盾的叙述,正好体现了他内心对康复的期待和康复遥遥无期的绝望之间的冲突。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首段点明故事发生在秋季,下着雪,伴着冷风,一幅灰蒙蒙、凄冷的画面,为全文奠定了沉重的悲情基调,环境的冷与人物内心的冷达成一致。
B.小说延续了海明威一贯的“冰山原则”风格,用简洁的语言直接描写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控诉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与痛苦。
C.小说结尾写少校对墙上的那些照片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这一细节表现了他深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却依旧淡然处之。
D.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叙述,直接而生动地记录人物的话语,从而客观地介入对人物和事件的评价。
3.“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战了”。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标题“在异乡”的理解。
4.有人说海明威的作品总能让人感受到“硬汉精神”,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文中的少校身上有哪些“硬汉精神”。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海明威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中贯穿着一种不屈不挠、绝不服输的硬汉子精神。然而,他笔下的硬汉子的个性通常伴随着孤独,高傲的下面隐埋着寂寞,勇敢的行为中折射着悲怆凄凉的情调,淡淡的乐观中掩盖着深深的悲哀。

悲剧是海明威一生中一再出现的主题,他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弥漫着一股浓厚的悲剧氛围。其中,《老人与海》这部作品是海明威的悲剧意识和抗争精神的最强有力的反映。圣地亚哥是海明威笔下硬汉子形象的集合。他经过八十多天在海上的辛劳,他却没有表现出沮丧,而是从容待之。这种对待失败和厄运的举动显现出来的正是人类内在的力量与意志。老人敢于挑战厄运,在大海上与之展开博弈。老人双手伤痕累累,血肉模糊,在感觉快要垮下去的时候,他忍住一切疼痛,抖擞当年威风,拼尽全力,与鲨鱼苦战五大回合,他的渔叉丢了,就用刀子;刀子断了,就用短棍;短棍被打掉就拽下舵柄去打、去砍、去劈;舵柄打断了又用断裂的手柄去刺……他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会战斗到底。圣地亚哥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直面厄运的勇气可以说完美地演绎了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硬汉子的悲剧精神。

文本二:

等了一整天

海明威

我们还睡在床上的时候,他走进屋来关上窗户,我就看出他像是病了。他浑身哆嗦,脸色煞白,走起路来慢吞吞,似乎动一动都痛。

怎么啦,沙茨?

我头痛。

你最好回到床上去。

不,没事儿。

你回床上去。等我穿好衣服就来看你。

可是等我下楼来,他已经穿好衣服,坐在火炉边,一看就是个病得不轻,可怜巴巴的九岁男孩。我把手搁在他脑门上,就知道他在发烧。

你上楼去睡觉吧,我说,你病了。

我没事儿。他说。

医生来了,他给孩子量了量体温。

几度?我问他。

一百零二度。

在楼下,医生留下三种药,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药丸,还吩咐了服用方法。一种是退热的,另一种是泻药,第三种是控制酸的。他解释说,流感的病菌只能存在于酸性状态中。他似乎对流感无所不知,还说只要体温不高过一百零四度就不用担心。这是轻度流感,假如不并发肺炎就没有危险。

回屋后我把孩子的体温记下来,还记下吃各种药丸的时间。

你要我念书给你听吗?

好吧,你要念就念吧。孩子说。他脸色煞白,眼睛下面有黑圈。他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似乎超然物外。

我大声念着霍华德·派尔的《海盗集》;但我看得出他不在听我念书。

你感觉怎么样,沙茨?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我坐在他床脚边看书,等着到时候给他吃另一种药。本来他睡觉是轻而易举的,但我抬眼一看,只见他正望着床脚,神情十分古怪。

你干吗不想法睡一会儿?要吃药我会叫醒你的。

我情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要是你心烦就不用在这儿陪我,爸爸。

我没心烦。

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

我以为他也许有点头晕,到了十一点我给他吃了医生开的药丸后就到外面去了一会儿。

那天天气晴朗寒冷,地面上盖着一层雨夹雪都结成冰了,因此看上去所有光秃秃的树木,灌木,修剪过的灌木,全部草地和空地上面都涂上层冰。我带了一条爱尔兰长毛小猎狗顺着那条路,沿着一条结冰的小溪散散步,但在光滑的路面上站也好,走也好,都不容易,那条红毛狗跳一下滑倒了,我也重重摔了两跤,有一次我的枪都掉下来,在冰上滑掉了。

一群鹌鹑躲在悬垂着灌木的高高土堤下,被我们惊起了,它们从土堤顶上飞开时我打死了两只。有些鹌鹑栖息在树上,但大多数都分散在一丛丛灌木林间,必须在长着灌木丛那结冰的土墩上蹦几下,它们才会惊起呢。你还在覆盖着冰的、富有弹性的灌木丛中东倒西歪,想保持身体重心时,它们就飞出来了,这时要打可真不容易,我打中了两只,五只没打中,动身回来时,发现靠近屋子的地方也有一群鹌鹑,心里很高兴,开心的是第二天还可以找到好多呢。

到家后,家里人说孩子不让任何人上他屋里去。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我上楼去看他,发现他还是我离开他时那个姿势,脸色煞白,不过由于发烧脸蛋绯红,像先前那样怔怔望着床脚。

我给他量体温。

几度?

好像是一百度。我说。其实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说的。

你的体温还好,我说,没什么好担心的。

我不担心,他说,不过我没法不想。

别想了,我说,别急。

我不急,他说着一直朝前看。显然他心里藏着什么事情。

把这药和水一起吞下去。

你看吃了有什么用吗?

当然有啦。我坐下,打开那本《海盗集》,开始念了,但我看得出他没在听,所以我就不念了。

你看我几时会死?他问。

什么?

我还能活多久才死?

你不会死的。你怎么啦?

哦,是的,我要死了。我听见他说一百零二度的。

发烧到一百零二度可死不了。你这么说可真傻。

我知道会死的。在法国学校时同学告诉过我,到了四十四度你就活不成了。可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原来从早上九点钟起,他就一直在等死,都等了一整天了。

可怜的沙茨,我说,可怜的沙茨宝贝儿,这好比英里和公里。你不会死的。那是两种体温表啊。那种表上三十七度算正常。这种表要九十八度才算正常。

这话当真?

绝对错不了,我说,好比英里和公里。你知道我们开车时车速七十英里合多少公里吗?”“哦!他说。

可他紧盯着床脚的目光渐渐轻松了一些,一直绷着的那股劲儿也终于缓了下来。第二天,他轻松极了,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

注:①霍华德·派尔(1853-1911):美国作家、画家、插图家,为杂志工作多年,作品大多取材美国殖民地时期及内战时期史实及传说,除撰文外,并亲自作画。

文本三:

冰山原则,是海明威于1932年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首次提出的一种文学创作原则。他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川,认为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就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了似的。显而易见,他在这里强调的是省略,主张水下面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去感受,根据海明威的解释,所谓冰山原则,即在文学创作中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隐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感受鲜明的形象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这一原则既是海明威对自己多年创作经验的形象总结,也是他处理艺术和生活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根据文本一的内容可知,小沙茨身上符合海明威价值观的“硬汉形象”,“不用在这儿陪我”等语言表现了他等待死亡时的勇敢、坚强、镇定与孤独,小沙茨身上寄托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忧虑。
B.小说结尾小沙茨“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表明他经此打击已变得敏感而脆弱。
C.该小说故事情节简洁明快,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颇费作者匠心,如在楼下医生的解释就很好地为下文父子误解做好了铺垫。
D.小说中沙茨脸色煞白,不愿睡去,不愿提起死亡,总怔怔望着床脚等细节刻画了他等待死亡时的紧张与恐惧,对死亡的隐忍与抗争。
2.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和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对话,中间省去了过渡词,使得对话非常流畅,一气呵成,也更加真实,贴近现实生活。
B.这篇小说内容简洁明快,内蕴丰富,符合文本三提到的“冰山原则”,思想深沉,隐而不晦,表达了深刻的主题。
C.“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句中“这事”沙茨的意思是“面对死亡”,这句表明沙茨已经意识到父亲误解了自己的意思,心中焦虑而孤独。
D.海明威选择第一人称角度,以孩子父亲“我”的身份来叙述,让读者感到自然逼真,故事中“我”一直以一种成人的心态平静地对待孩子的病情。
3.本文以对话为主,用语极简,体现了海明威“电报式”语言的特点。请分析对话描写的效果。
4.结合文本三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他小说的深邃思想往往寄寓在简明的形象文字当中,请结合文本说说本小说主题是怎样的?
2023-03-14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文博中学2022-2023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的猫

(美)海明威

这家旅馆里只住着两位美国旅人。他们住在二楼,面朝大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大棕榈树和绿色的长凳。意大利人大老远跑来看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青铜铸的,在雨里泛着光。这会儿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榈树上滴下来。石子路上出现一汪汪积水。雨水滂沱,海浪裹着雨水像一条长长的线涌上岸,又沿着沙滩滑下去,然后再裹着雨水涌上来。泊在战争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有个侍者站在咖啡馆门口,正朝着空荡荡的广场张望。

美国人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

“我要去逮那只猫咪。”妻子说。

“我去。”丈夫躺在床上说。

“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

丈夫靠在床头的两只枕头上,继续看书。

“别淋湿了。”他说。

他的妻子下楼去了。经过旅馆营业处的时候,店主起身向她哈哈腰。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

“下雨了。”妻子说。

“是啊,是啊,太太,坏天气,真是个坏天气。”

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接到任何投诉时都那么认真的态度;喜欢他的修养,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模样;喜欢他作为店主的那种感觉,喜欢他那张苍老、严肃的脸和他那双大手。她怀着对他的喜爱,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那只猫应该就在右边。她站在门口还没迈出去,背后有人为她撑开一把伞。原来是负责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

“您可千万别淋湿了。”她面带笑容,用意大利语说道。毫无疑问,是店主派她来的。女侍者撑着伞,美国太太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底下。那张桌子就在这儿,被雨水冲洗得鲜绿鲜绿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大失所望。女侍者望着她。

“您丢东西了吗,太太?”

“刚才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有只猫?”

“对,一只猫。”

“一只猫?”女侍者哈哈一笑,“雨里的猫?”

“对。”她说,“就在这张桌子底下。”她又加了一句,“噢,我可真想要它,我就想要只猫咪。”

“来吧,太太。”她说,“我们该回里面去了,要不您会淋湿的。”

“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门后,女侍者在外面收了伞。那个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时,店主在写字台那头向她哈哈腰,太太从心里觉得某些东西又渺小又麻烦,这个店主让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却又十分重要。她一时觉得自己太重要了。

她走上楼梯,打开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书。

“猫逮到了吗?”他放下书问道。

“跑了。”

“奇怪,会跑到哪儿去呢?”他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

“我真想要那只猫。”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巴巴地淋着雨对一只猫咪来说有点悲惨。”

乔治的目光又挪到了书上。

她站起身,在梳妆台前坐下,拿起镜子左照照右看看,从这一侧看到那一侧,又照照后脑勺和颈窝。

“你觉得我把头发留长好不好?”她一边再次端详自己的侧影,一边问。

乔治抬起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她的头发很短,像个男孩儿。

“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

“这个样子,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子,真够恼人的。”

乔治的目光就一直停留在她的身上。

“你看上去漂亮极了。”他说。

“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坠在后面沉甸甸的。”她说,“我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

“是吗?”乔治躺在床上应道。

“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还要几件新衣裳。”

天很黑了,雨点敲打着棕榈树。

“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一只猫。”她说,“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什么别的好玩儿的,总能有只猫吧。”

太太又望着窗外,广场上的灯都亮了。

有人敲门。

“请进。”乔治说着,抬眼望去。

女侍者站在门口,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大花斑猫。

“不好意思,打扰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送给太太。”

(有删减)


【注】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她们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扮演受男性庇护并服从于男性的角色。小说反映了海明威当时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美国太太”不顾下雨、拒绝丈夫帮助而执意要去抱回雨中的猫,是当时美国典型的新女性,但她却又是一个渴望回归传统的女性。
B.小说中的“丈夫”对妻子的冷漠表现了当时男性对女性传统角色的否定,旅馆老板将另一只猫送回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对新女性的否定。
C.小说中的猫是当时女性的象征,小说借女主人公对猫的情感变化反映出当时渴望改变处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的新女性内心的喜悦心情。
D.女主人公冒雨外出寻猫,失望而归后,却意外收到了旅店老板派人送来的猫。小说故事简单明了,但因作者巧妙的安排而起伏跌宕,意味深长。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借助大海、公园、广场等空间场景的象征意义,拓展了作品的意义空间,把女主人公无法言传的、复杂而微妙的内心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
B.小说写妻子抱不到赖以摆脱寂寞的小猫,坐在梳妆台前拿着小镜子仔细地端详自己。这一系列动作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这个女子的鄙夷。
C.小说的结尾写侍女送了只猫给太太后,只说了一句话,小说就结束了。对之后的事,作者什么也没说,情感含而不露,思想隐而不晦,很吊读者胃口。
D.“雨中的猫”这一题目高度体现了海明威创作“冰山原则”的特点,浓缩了作品的中心思想,映射了女主人公的不幸境遇,并留有余地,言简意赅。
3.有人认为,小说若以“一个寂寞的美国妇人”或“不幸的婚姻”为标题,效果会更好。你的看法如何?请谈谈你的看法。
4.海明威关于写作的“冰山”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含蓄而不能太直露,要像冰山一样只将它的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这篇小说正是这种理论得很好体现。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美)海明威

时间很晚了,大家都离开了这咖啡馆,只有一个老人还坐在树叶挡住灯光的阴影里。白天里,街上尽是尘埃,到得晚上,露水压住了尘埃,这老人就喜欢坐得很晚,因为他是个聋子,现在是夜里,十分寂静,他感觉得到跟白天有所不同。咖啡馆内的两个侍者知道老人有点儿醉了,虽然他是个好主顾,他们可知道如果他喝得太醉了,会不付账就走,所以他们一直在留神他。

“上星期他想自杀来着,”一个侍者说。

“为什么?”

“他绝望啦。”

“干吗绝望?”

“没来由。”

“你怎么知道没来由?”

“他有很多钱。”

他们一起坐在咖啡馆大门边墙根里的一张桌子旁,眼睛望着露台,那儿的桌子全都空无一人,只有那老人坐在随风轻轻飘拂的树叶的阴影里。

老人坐在阴影里,用杯子敲敲茶托。那个年纪较轻的侍者走到他身边。

“你要什么?”

老人朝他看看。“再来杯白兰地,”他说。

“你会喝醉的,”侍者说。老人朝他看了一眼。侍者走开了。

“他会通宵待在这里,”他对他的同事说。“我现在很困。我从没在三点前上床过。他该在上星期就自杀算了。”

侍者从咖啡馆内的柜台上拿了一瓶白兰地和一个茶托,大步走出咖啡馆,来到老人桌边。他放下茶托,把杯子倒满了白兰地。

“你该在上星期就自杀算了,”他对这聋子说。老人抬起一指示意。“加一点儿,”他说。侍者又往杯子里倒白兰地,弄得溢出来,顺着酒杯的高脚淌进下面一叠茶托的第一只。“谢谢你,”

老人说。侍者拿着酒瓶回进咖啡馆。他又同他的同事在桌旁坐下。

“他这会儿喝醉了,”他说。

“他每天晚上都喝醉。”

“他干吗要自杀呀?”

“我怎么知道。”

“他上次是怎么自杀的?”

“他用绳子上吊。”

“谁把他放下来的?”

“他侄女。”

“干吗要把他放下来?”

“为他的灵魂安宁担忧。”

“他有多少钱?”

“他有很多钱。”

“他该有八十岁了吧。”

“不管怎样,我算准他有八十岁了。”

“但愿他回家去。我从没在三点钟前上床过。那是个什么样的上床时间呀?”

“他迟迟不回去是因为他喜欢这样。”

“他孤孤单单。我可不孤单。我有个老婆。”

“他从前也有过老婆。”

“我才不要活得这么老。老人可邋遢呢。”

“不一定都这样。这个老人干干净净。他喝起酒来不会往外洒。哪怕这会儿喝醉了。你瞧他。”老人从酒杯上抬起头来眺望广场,然后望望这两个侍者。

“再来杯白兰地,”他指指杯子说。那个在着急的侍者跑了过去。

“结了,”他不顾什么句法,简短地说,这是蠢汉在对醉汉或外国人说话时会用的说法。“今晚上没啦。打烊啦。”

“再来一杯,”老人说。

“不。结了。”侍者拿块毛巾擦擦桌沿,一边摇摇头。

老人站起来,慢慢地数着茶托,打口袋里摸出一只装硬币的小皮袋,付了酒账,还放下半个比塞塔作小费。

那侍者瞅着他顺着大街走去,只见这老迈年高的人脚步不稳地走着,却是神气十足。

“你干吗不让他待下来喝酒呢?”那个不着急的侍者问。他们这会儿正在上铺板。“还不到两点半呢。”

“我要回家上床了。”

“晚一个钟头算啥?”

“得啦。别讲废话了,把门锁上吧。”

“我是属于那种喜欢在咖啡馆待得很晚的人,”那个年纪大些的侍者说。“我同情所有不想上床睡觉的人。同情所有夜里要有亮光的人。”

“我要回家上床睡觉去了。”

“我们是不一样的,”那个年纪大些的侍者说。这会儿,他穿好衣服要回家了。“这不光是个青春和信心的问题,虽然这些都是十分美妙的。我每天晚上很不愿意打烊,因为可能有人需要咖啡馆。”

“老兄,通宵营业的酒店有的是。”

“你不懂。这是家干净愉快的咖啡馆。十分明亮。灯光很美妙,这会儿还有树叶的阴影。”

“再见啦。”那个年轻的侍者说。

“再见,”另一个侍者说。他关了电灯,继续自言自语。灯光固然重要,但这地方必须干净愉快。你不需要音乐。你当然不需要音乐。你也没法怀着尊严站在酒吧台前,尽管时间这么晚了,这里能提供的也只有这份尊严了。他害怕什么?那不是害怕,也不是着慌。那是他深深体会到的一场空的感觉。全都是一场空,一个男人也只落得一场空。只是这一场空,而少不了的只是灯光,还得有一点干净和有序。有些人生活于其中,却从来感觉不到,但他知道一切都是nadanada,因而是nada。我们在nadanada,愿人都尊你的名为nada,愿你的国nada,愿你的旨意nadanada,如同行在nada。我们日用的nada,今nada赐给我们。nada我们的nada,如同我们nada人的nada,不nada我们遇见nada,拯救我们脱离nada;因而是nada。欢呼一场空,满是一场空,一场空与你同在。他含笑站在一个吧台前,台上有架亮光光的气压煮咖啡机。

“你要什么?”酒吧招待问。

“Nada。”

“又是个神经病,”酒吧招待说,便转过头去。

“来一小杯,”那个侍者说。

酒吧招待倒了一杯给他。

“灯光十分明亮,也很愉快,可惜这只吧台没有擦得很光洁,”侍者说。

酒吧招待看看他,但是没有答腔。夜深了,不谈。

“要再来一小杯吗?”酒吧招待问。

“不,谢谢你,”侍者说罢,便走出去。他不喜欢酒吧和酒店。一个干净明亮的咖啡馆可是个天差地远的去处。现在他不再去想什么了,他要回家,到自己屋里去。他要去躺在床上,等天亮了,他终于会入睡的。到头来,他对自己说,也许只是失眠吧。好多人都免不了害这个毛病呢。

(有删改)

①Nada是西班牙语中 nothing(乌有、虚无)的对应词。从“我们在nada的nada”起,海明威把基督教的《主祷文》(天主教名为《天主经》)中的一些实词都用nada来代替。《主祷文》出自《圣经·路加福音》第11章第2到第4节:“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赦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赦免了人的债,不叫我们遇见施探,拯救我们脱离凶恶。……”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部分,两位侍者围绕老人自杀的事情一问一答,用非常随意的方式交谈,旨在说明他们两人关系密切、心情轻松惬意。
B.年轻的侍者不能理解老人的处境及心灵的需求,面对老人的请求,他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表现了他自私冷漠的态度。
C.小说几次出现“树叶的阴影”,阴影遮挡了刺眼的光线,提供了一个暂时的庇护所,使人暂离孤寂,寻得一份淡泊与宁静。
D.“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亮着灯的咖啡馆,是人们渴求的精神慰藉处,但正如咖啡馆终要打烊,这宁静而温暖的地方难以拥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两位侍者对话内容紧凑但余韵悠长,作为旁观者讲述了老人的经历,还把他们各自对生活的感受表现了出来,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B.小说中的年长侍者在黑夜追寻“干净明亮的地方”,此处对比显示了人们渴望精神被抚慰却仍生活在无边的黑暗里的主题。
C.小说开头反复使用“晚”字不仅在时间层面有指示性,而且以夜晚这一特殊时间为背景,烘托出人在现代生活的失落感。
D.“你不需要音乐。……他害怕什么?……一场空与你同在。”年长侍者的独白中第二、第三人称的转换使用,充分表达他对年轻侍者精神空虚的批判。
3.年长侍者下班到酒吧时和酒吧招待有一段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4.读书小组要以《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为题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以《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老人与海》为选文素材,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3-09-24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