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明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20-21高二上·全国·单元测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异乡

(美)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得到勋章。

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

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都不敢同他交谈了。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②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③“RATELLANZA”“ABNEGAZIONE”:意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故事真实可信,同时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
B.很多伤兵都得了勋章,意大利为了表示友谊,授予了“我”这个美国兵勋章,其他人因此改变了对“我”的态度,“我”感到很伤心。
C.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少校怒气冲冲地告诫“我”,表情可怕,少校这种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表达了他的无限悲愤。
D.作者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洗练传神的语言、简单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反战思想和对和平的向往。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作者精心对死狐、死鹿和一串串的死鸟进行逼真描绘,意在与四肢残疾的伤病形象形成对照,具有生动的象征意义。
B.少校因遭受悲痛的丧妻之苦,所以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才流露出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显得非常恼怒。
C.小说结尾写少校对墙上的那些照片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这一细节表现了他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
D.小说以《在异乡》为题,揭示了战争的创伤导致那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主题。
3.小说开头所描写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小说的标题“在异乡”含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2-12-16更新 | 579次组卷 | 32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老汉晕乎得难受,看不清东西。但他还是抖开叉绳,从两只蹭掉了皮的手里慢慢往外放。当眼前不发黑的时候,他看见鱼仰翻着,银亮的肚子朝了天。叉把子成斜角地从鱼的前背伸出来,海也给它心脏里流出的血染红了。这血起先在一英里深碧蓝的水里黑沉沉的,像一片沙洲。随后它就云彩似的铺了开来。鱼身银亮,静静地随着波浪漂摆浮沉。

在眼前清楚的一阵子,老汉四下里仔细看了看。然后他把叉绳在船头缆桩上绕了两圈,便低下头来用两手捧着。

“叫头脑一直清楚着吧,”他靠着船头木板说,“我是个累坏了的老头儿。不过我扎死了我这个鱼兄弟,现在我得干苦活啦。”

这会儿我得备下绳子跟活套,好把它绑到船帮上,他想。即便只有我们两个,即便先给船里灌水装上它再舀出水去,这只小船也容不下它。我得样样备齐了,才拽它过来绑瓷实,然后支起桅杆扯上帆,往回路去。

他动手去拉,要把鱼拽到船边上,这样就可以给它穿根绳子,打鳃里进去,从嘴里出来,把鱼头贴着船头绑牢。他心里在说,我想看看它,碰碰它,摸摸它。它是我到手的财运,他想。不过我想摸模它倒不是因为这个缘故。看来我第二次往里推叉把的时候,就碰到它的心脏了,他想。现在拽它过来拴紧,给尾巴套个结,再给身子当中套一个,把它顺着船绑上。

“干活吧,老头儿。”他说,喝了很少的一点儿水。“现在仗打完了,还有好些苦活得干呢。”

他抬头望望天,望望水里他的鱼,又用心看了看太阳。晌午才过不多会儿,他想。在起信风哩。这些绳子现在都不必管了。回家我跟孩子再把绳子接好。

“鱼,过来。”他说。但是鱼不来,却给海浪颠得打滚。于是老汉把船朝它划过去。

等船跟它并排,鱼头碰着船头了,他看它那么大,真难相信。但他从缆桩上解了叉绳,从鳃里穿进去,从颌缝儿里抽出来,在长剑嘴上绕一圈,然后穿过另一边鳃,再在嘴上绕个圈,把两股绳子打了结,系到船头缆桩上。末了,他截下一段绳子,上船后艄去拴紧鱼尾巴。鱼已经从原来的银里带紫,变成一色银白了。身上的条纹,跟尾巴一样是淡紫的,比人伸开五指的一只手还宽。鱼的眼睛有种遗世独立的神气,像潜望镜里的斜面镜,或者像宗教游行队伍里的一名圣徒似的。

“当时只有那么办,才能叫它送命。”老汉说。喝了水,他觉得好些,知道自己不至于昏过去,头脑也清楚。看它那模样,有一千五百多磅重,他想。没准儿还重得多。拿出三分之二来,切洗干净,卖三毛钱一磅,一共多少钱呢?

“得有支铅笔才好算,”他说,“我的脑瓜子还没有那么清楚。不过大球星狄马吉欧今儿想必会为我得意的。我打这条鱼,倒没有骨刺的麻烦,可是手啊背啊也疼得够呛。”不知道骨刺是什么滋味,他想。说不定自己长了骨刺还不知道呢。

他把鱼绑到船头上、船尾上、当中的座板上。鱼那么大,像是在小船旁边绑了一条大得多的船。他割下一截儿绳子,把鱼的下颌顶着上颌扎紧,这一来鱼嘴就不会张开,一船一鱼就可以尽量利索地往前航行。随后他竖起桅杆,打满补丁的布帆既有一根棍子做上桁,又安了下桁,便随风兜满,船也开始移动,带着他半躺在船后艄,径向西南去了。

用不着罗盘来告诉他哪儿是西南。他只消觉出信风吹着,看见船帆鼓着就成。我最好扔一根小绳子到水里,上面拴个勺儿钩,试试捞点儿吃的,也吸收些水分。但他找不着勺儿钩,他那些沙丁鱼都坏了。因此路过马尾藻的时候,他用拖钩捞些来一抖,藻里的小虾就纷纷掉到船板上。有十好几只虾,都像沙蚤似的又蹦又踢。老汉伸出拇指和食指掐掉虾头便吃,连虾壳虾尾都嚼进肚里。虾很小,但他知道有滋养,味儿也好。

老汉的瓶子里还有两口水,他吃完虾喝了半口。要是把拖累和碍障算上,船走得不慢了。他在胳肢窝里夹住舵把子,掌着方向。鱼在旁边,看得见的,而且他只要瞅瞅他的两只手,感觉到背脊靠着船艄也疼,就明白这番经过一点儿不假,不是做梦。先前事快结束,他晕得难受的那一阵,他以为没准儿是场梦吧。接着,看见鱼跳出水来,在跌落以前那么一动不动地悬空挂着,他实在觉得太离奇,不相信是真事,现在他看东西虽然跟往常一样清楚,当时可看不清。

现在他知道鱼就在眼皮底下,知道他的手、他的背都不是梦影儿。手上的伤很快会收口,他想。我让两只手出血都出干净了,咸水会把手治好的。地道的海湾水,蓝得发乌,是天下再灵没有的药了。我必须做到的事,不过是保住头脑清楚。两只手已经尽了本分,我们走海路也走得不错。鱼的嘴巴闭着,尾巴上下笔直地竖着,我们像哥儿俩似的一路往前去。这时候他的头脑有点儿糊涂起来了。他想,是鱼在带我回去呢,还是我带它回去呢?要是我把它拴在后面拖着走,那就没有问题。要是鱼给弄得毫无尊严地窝在船上,那也没问题。但鱼跟老汉的船是并排捆着,一起航行的。所以老汉想,它要乐意就让它带我回去吧。我只是耍了花招才比它强,其实它没安心要害我。

赵少伟译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汉说的“现在仗打完了,还有好些苦活得干”,前一句指大鱼被扎死了,后一句指接下来把大鱼绑到船帮上。
B.从老汉用叉绳对大鱼“穿”“抽”“绕”“系”等一系列的动作如行云流水般娴熟,可以看出老渔夫打鱼技能娴熟。
C.老汉称大鱼为“兄弟”,是因为大鱼可以为他换来不菲的金钱,所以他对大鱼特别尊重,让它跟船“一起航行”。
D.老汉钓到特别大的一条鱼简直不敢相信是真的,但大鱼就在眼皮底下,加之手伤和背痛证明之前的搏斗不是梦。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像是在小船旁边绑了一条大得多的船”,这一比喻让读者知道了老渔夫不把大鱼装到船里的客观原因,同时也反衬了小船的小。
B.小说中对老汉的语言描写,是老汉的自言自语,既展示了人物的内心的活动,有的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现在我得干苦活啦”。
C.小说中多处写“他想”,不写他怎样想,不做评判,这样就需要读者仔细阅读他想的内容,从中联想和把握人物的想法与情感。
D.《老人与海》的“冰山”风格在语言方面也充分体现,如节选部分句子简洁精炼,多用名词和动词,少用形容词和副词。
3.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被称作是“硬汉形象”,节选的这部分中通过哪些情节可以表现出来?请简要概述。
4.小说节选部分写老汉扎死大鱼后的处置过程,虽然是以老汉的视角写的,但老汉却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024-02-05更新 | 24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异乡

(美)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得到勋章。

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

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都不敢同他交谈了。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

“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②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③“RATELLANZA”“ABNEGAZIONE”:意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故事真实可信,同时拉近了故事中的人物与读者的距离。
B.很多伤兵都得了勋章,意大利为了表示友谊,授予了“我”这个美国兵勋章,其他人因此改变了对“我”的态度,“我”感到很伤心。
C.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少校怒气冲冲地告诫“我”时表情很可怕,少校这种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表现出他的无限悲愤。
D.作者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洗练传神的语言和简单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反战思想和对和平的向往。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作者精心对死狐、死鹿和一串串的死鸟进行逼真描绘,意在与四肢残疾的伤病形象形成对照,具有生动的象征意义。
B.少校因遭受悲痛的丧妻之苦,所以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才流露出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显得非常恼怒。
C.小说结尾写少校对墙上的那些照片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这一细节表现了他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
D.小说既通过对话、神态和动作描写来正面刻画少校形象,又从医生的介绍侧面揭示他心灵隐痛的缘由,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3.小说开头所描写的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小说的标题“在异乡”含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异乡

(美)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得到勋章。

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

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都不敢同他交谈了。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②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③“RATELLANZA”“ABNEGAZIONE”:意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故事不受时空限制,更加自由灵活地讲述客观内容。
B.很多伤兵都得了勋章,意大利为了表示友谊,授予了“我”这个美国兵勋章,其他人因此改变了对“我”的态度,“我”感到很伤心。
C.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少校怒气冲冲地告诫“我”,表情可怕,少校这种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表达了他的无限仇恨。
D.作者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洗练传神的语言、简单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反战思想和对和平的向往。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对话使用了大量的简单句和省略句,极少使用连接词,这样处理加快了行文的节奏,使整个故事的结构更加紧凑。
B.文中交代了伤残军人的理想,同时又介绍他们的伤势,身体的残缺与理想的破灭形成反差,以夸张的手法表现战争的残酷。
C.小说结尾写少校对墙上的那些照片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这一细节表明了他已经知道自己的手无法康复。
D.小说没有直接描写战场的血腥与暴力,但可以通过探寻伤残的内心世界体会到战争的残酷,符合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3.文章第一段画线部分的描写有怎样的特点?有何作用?
4.本文标题“在异乡”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2-12-24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美]海明威

时间很晚了,大家都离开了这咖啡馆,只有一个老人还坐在树叶挡住灯光的阴影里。白天里,街上尽是尘埃,到得晚上,露水压住了尘埃,这老人就喜欢坐得很晚,因为他是个聋子,现在是夜里,十分寂静,他感觉得到跟白天有所不同。咖啡馆内的两个侍者知道老人有点儿醉了,虽然他是个好主顾,他们可知道如果他喝得太醉了,会不付账就走,所以他们一直在留神他。

“上星期他想自杀来着,”一个侍者说。

“为什么?”

“他绝望啦。”

“干吗绝望?”

“没来由。”

“你怎么知道没来由?”

“他有很多钱。”

他们一起坐在咖啡馆大门边墙根里的一张桌子旁,眼睛望着露台,那儿的桌子全都空无一人,只有那老人坐在随风轻轻飘拂的树叶的阴影里。

老人坐在阴影里,用杯子敲跋茶托。那个年纪较轻的侍者走到他身边。

“你要什么?”

老人朝他看看。“再来杯白兰地,”他说。

“你会喝醉的,”侍者说。老人朝他看了一眼。侍者走开了。

“他会通宵待在这里,”他对他的同事说。“我现在很困。我从没在三点前上床过。他该在上星期就自杀算了。”

侍者从咖啡馆内的柜台上拿了一瓶白兰地和一个茶托,大步走出咖啡馆,来到老人桌边。他放下茶托,把杯子倒满了白兰地。

“你该在上星期就自杀算了,”他对这聋子说。老人抬起一指示意。“加一点儿,”他说。

侍者又往杯子里倒白兰地,弄得溢出来,顺着酒杯的高脚淌进下面一叠茶托的第一只。“谢谢你,”老人说。侍者拿着酒瓶回进咖啡馆。他又同他的同事在桌旁坐下。

“他这会儿喝醉了,”他说。

“他每天晚上都喝醉。”

“他干吗要自杀呀?”

“我怎么知道。”

“他上次是怎么自杀的?”

“他用绳子上吊。”

“谁把他放下来的?”

“他侄女。”

“干吗要把他放下来?”

“为他的灵魂安宁担忧。”

“他有多少钱?”

“他有很多钱。”

“他该有八十岁了吧。”

老人从酒杯上抬起头来眺望广场,然后望望这两个侍者。

“再来杯白兰地,”他指指杯子说。那个在着急的侍者跑了过去。

“结了,”他不顾什么句法,简短地说,这是蠢汉在对醉汉或外国人说话时会用的说法。

“今晚上没啦。打烊啦。”

“再来一杯,”老人说。

“不。结了。”侍者拿块毛巾擦擦桌沿,一边摇摇头。

老人站起来,慢慢地数着茶托,打口袋里摸出一只装硬币的小皮袋,付了酒账,还放下半个比塞塔作小费。

那侍者瞅着他顺着大街走去,只见这老迈年高的人脚步不稳地走着,却是神气十足。

“你干吗不让他待下来喝酒呢?”那个不着急的侍者问。他们这会儿正在上铺板。“还不到两点半呢。”

“我要回家上床了。”

“晚一个钟头算啥?”

“得啦。别讲废话了,把门锁上吧。”

“我是属于那种喜欢在咖啡馆待得很晚的人,”那个年纪大些的侍者说。“我同情所有不想上床睡觉的人。同情所有夜里要有亮光的人。”

“我要回家上床睡觉去了。”

“我们是不一样的,”那个年纪大些的侍者说。这会儿,他穿好衣服要回家了。“这不光是个青春和信心的问题,虽然这些都是十分美妙的。我每天晚上很不愿意打烊,因为可能有人需要咖啡馆。”

“老兄,通宵营业的酒店有的是。”

“你不懂。这是家干净愉快的咖啡馆,十分明亮,灯光很美妙,这会儿还有树叶的阴影。”

“再见啦,”那个年轻的侍者说。

“再见,”另一个侍者说。他关了电灯,继续自言自语。灯光固然重要,但这地方必须干净愉快。你不需要音乐。你当然不需要音乐。你也没法怀着尊严站在酒吧台前,尽管时间

这么晚了,这里能提供的也只有这份尊严了。他害怕什么?那不是害怕,也不是发慌。那是他深深体会到的一场空的感觉。全都是一场空,一个男人也只落得一场空。只是这一场空,而少不了的只是灯光,还得有一点干净和有序。有些人生活于其中,却从来感觉不到,但他知道一切都是虚无缥缈。虚无缥缈,因而是虚无缥缈。我们在虚无缥缈中虚无缥缈,愿人都尊你的名为虚无缥缈,愿你的国虚无缥缈,愿你的旨意虚无缥缈。虚无缥缈如同行在虚无缥缈。赐给我们虚无缥缈,我们的虚无缥缈,如同我们行在虚无缥缈。人的虚无缥缈不虚无缥缈,我们遇见虚无缥缈,拯救我们脱离虚无缥缈;因而是虚无缥缈。欢呼一场空,满是一场空,一场空与你同在。

他含笑站在一个吧台前,台上有架亮光光的气压煮咖啡机。

“你要什么?”酒吧招待问。

“虚无缥缈。”

“又是个神经病,”酒吧招待说,便转过头去。

“来一小杯,”那个侍者说。

酒吧招待倒了一杯给他。

“灯光十分明亮,也很愉快,可惜这只吧台没有擦得很光洁,”侍者说。

酒吧招待看看他,但是没有答腔。夜深了,不谈。

“要再来一小杯吗?”酒吧招待问。

“不,谢谢你,”侍者说罢,便走出去。他不喜欢酒吧和酒店。一个干净明亮的咖啡馆可是个天差地远的去处。现在他不再去想什么了,他要回家,到自己屋里去。他要去躺在床上,等天亮了,他终于会入睡的。到头来,他对自己说,也许只是失眠吧。好多人都免不了害这个毛病呢。

(选文有删改)


【注】①《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发表于西班牙内战时期,是海明威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部分,两位侍者围绕老人自杀的事情一问一答,用非常随意的方式交谈,说明他们两人关系密切、心情轻松惬意。
B.年轻的侍者不能理解老人的处境及心灵的需求,面对老人的请求,他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表现了他对生命的漠视。
C.“树叶的阴影”出现了多次,阴影遮挡了刺眼的光线,提供了一个暂时的庇护所,使人暂离孤寂,寻得一份淡泊与宁静。
D.“愿你的国虚无缥缈……”第二人称的使用,把读者拉进故事中,虽是个虚拟的读者,却形成了一种“读者在场”的阅读体验。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在两位侍者的对话中,省略了类似“谁说”和“谁问”的字样,加快文章节奏,使情节紧凑。
B.小说将年轻侍者的麻木冷漠、年老侍者的忙碌充实进行对比,还将酒馆和咖啡馆的环境进行对比,凸显小说主题。
C.小说用景物烘托、象征,语言凝练含蓄,对话中大量使用短句、散句,甚至是不完整的句子,极少使用连接词。
D.小说运用简洁生动的场景描写,简短而真实的对话以及独特的心理独白,体现了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创作风格。
3.请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
4.海明威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迷惘的一代”,请结合年长侍者内心独白中重复了十几次的“虚无缥缈”以及文中反复提及的“干净”“明亮”,分析文中“迷惘的一代”的精神世界的特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搭火车记(节选)

[美国]海明威

爸爸把我轻轻一推,我醒了过来。乌黑之中,只见他在床铺跟前站着。我感觉到他的手还按在我身上,那时我的脑子已经完全清醒,眼睛看得见,感觉也清楚,可是身子的其余部分却都还在熟睡之中。

“吉米,”他说,“你醒了吗?”

“醒了。”

“那就快把衣服穿好。”

“是了。”我嘴上应着,人却还躺着不动。后来睡意消散了,我才从床上爬了起来。“这才是好孩子,”爸爸说。我踩在地毯上,手探到床后头去找衣服。

“衣服在椅子上,”爸爸说,“把鞋子袜子也一起穿上啊。”说完便走了出去。天气冷了,穿衣服成了件麻烦事;我一夏天没穿鞋袜了,如今穿上去觉得真不自在。爸爸随即又回到了屋里,在床铺上一坐。

“鞋穿着疼吗?”

“紧得很。”

“鞋紧也得穿啊。”

“我这不是在穿了嘛?”

“改天给你换一双吧,”他说,“刚才这话算不上是什么至理名言,吉米,不过是有这么句老话罢了。”

“我明白。”

“就好比‘两打一,没出息’,也是一句老话。”“我倒觉得这句老话比‘鞋紧’那一句有些意思。”我说。

“这几句却不一定有道理,”他说,“所以你才听得入耳。听得入耳的老话就不一定有道理。

天很冷,我系好了第二只鞋的带子,就穿戴齐全了。

“知道我们这是去哪儿吗?”

“要出远门。”

“去哪儿呢?”

“加拿大。”

“加拿大倒也是要去的。”他说。我们走到了厨房里。厨房里窗都上了窗板,桌子上点着一盏灯。地当中是一只手提箱、一只行李袋和两只帆布背包。“来吃早饭吧,”爸爸说着,从炉子上端来了长柄平底锅和咖啡壶,到我的旁边坐下,于是我们就一起吃火腿蛋,喝加了炼乳的咖啡。

“尽量放开肚子吃。”

“我吃饱了。”

“还有一个蛋也吃了吧。”平底锅里还剩下一个蛋,他拿翻饼夹子夹起来放在我的盘子里。这蛋叫肉油煎得都起了脆皮了。我一边吃,一边四下打量。我这一去要是不再回来的话,对这厨房还真该多看几眼,道别一番呢。角落里的炉子是生了锈的,热水槽上的盖子已经掉了半个。炉子顶上的屋面下,橡木缝里嵌着一把木柄的洗碗刷。那是一天傍晚爸爸看到有只蝙蝠,扔过去正好卡住在那儿的。他始终没有去取下来,先是想以此提醒自己刷子该更新了,后来大概又觉得见了这把刷子倒可以想起那蝙蝠。那蝙蝠是让我用袋网给逮住的,逮住后先关在个笼子里,蒙上了布幔。这小东西小眼睛、小牙齿,在笼子里拢起了翅膀缩成一团。待到天黑,我们就把它带到湖边去放了。只见它一出笼子就飞到湖上,拍拍翅膀,显得轻盈极了。先飞下来紧贴着水面掠过,随即又冲天而起,打了个回旋,越过我们的头顶,飞回那茫茫夜色中的树丛里去了。厨房里共有两张桌子:一张是吃饭的,一张是洗碗的,两张桌子上都铺着破布。一只白铁桶是提湖水用的,那水槽里贮的就是湖水;还有一只仿花岗石纹理的搪瓷桶,里面盛的是井水。食品柜门上有一条擦手毛巾套在滚筒上,炉子上方的毛巾架上挂的是擦碗毛巾。扫帚靠在壁角里。柴箱内还有半箱木柴,锅子一律靠墙挂起。

我把厨房上下左右都打量到了,好记住在心里。我是非常喜欢这厨房的。

“怎么,”爸爸说,“你将来真不会忘记?”“我想该不会忘记。”“不忘记些什么呢?”“我们都有过些什么样的乐儿。”

不光是搬柴提水的苦差?

那些也不好算什么苦差。

“对,”他说,“是不能算苦差。你要走了,心里不难过吗?”

“要是去加拿大,就没有什么可难过的。”

“我们又不是搬到加拿大去住。”

“也不在那儿待一阵?”

“不会待很久的。”

“那我们上哪儿去呢?”

“到时候看吧。”“对我来说去哪儿都好。”我说

“好,应该保持这样的态度。”

他说,“那你就先到外边,爬梯子上去把烟囱口拿桶给堵住,我来锁门。”

我就走了出去。天色还黑,不过沿着山峦的轮廓线已透出了一点微光。梯子已经靠在屋顶边上了,我在柴棚旁边找到了采浆果用的那只老提桶,便提着上了梯子。平底鞋踩在梯子的横档上觉得滑溜溜的,有点悬乎。我把桶在烟囱管顶上扣好,这样一可以挡住雨水,二可以不让松鼠和金花鼠钻进去。站在屋顶上居高下望,过了树丛就是湖。回头再看另一边,见到下面是柴棚顶,栅栏,再往外就是山峦了。此刻的天色已经比刚登上梯子时亮了些,拂晓时分,寒飕飕的。我又看看树丛,看看湖,好把这些都记在心里,我把四外的景物都一一看到了:背后一带的山峦,屋后远处的树林子,眼光收回来,又落到了下面的柴棚顶上,这些都是我挺喜爱的,柴棚、栅栏、山峦、树林,我哪一样不爱啊,我真巴不得这一回不是远走他乡,而只是出门去钓一次鱼。我听见门关上了,爸爸已经把箱包行李都搬出来放在地上了。他随即锁上了门。我扶着梯子准备下来。

“吉米!”爸爸唤了。

“嗳。”

“在屋顶上觉得怎么样啊?”

“我这就下来。

“不忙下。我也上来待会儿。”说着他就爬上来了,一副慢吞吞挺小心的样子。跟我一样,他也把四面八方都看到了。

“我也真不想走啊。”他说。

“那我们为什么还是得走呢?”

“我也说不清楚,”他说,“反正我们就是非走不可。”

我们下了梯子,爸爸就把梯子收起来放进柴棚里。我们把行李一直搬到码头上。汽艇就系在码头边。其布罩上是一层露水,引擎、座椅也都被露水沾湿了。我揭去了罩布,拿一团废纱头擦干了座椅。爸爸把行李从码头上一一搬到汽艇里,放在船艄。我这就解开了船头船尾的缆绳,又重新回到汽艇里,手却还攀住了码头。

“开船吧,吉米。”爸爸一声吩咐,我放开了缆绳,于是我们就离开码头出发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在叮嘱完吉米穿鞋后又回来,他注意到吉米的鞋可能小了,体现了父亲对孩子的关心。
B.父亲之前说要去加拿大是一句善意的谎言,实际上是父亲在刻意隐瞒要去其他地方的清晰规划。
C.吉米父子生活的地方有山峦、湖水、树林、柴棚、栅栏,可以推测出他们居住的地方大概在郊外。
D.吉米在屋顶看四周,父亲也爬上去,表明了父子同样不舍得这个家,父亲理解孩子隐藏的不舍。
2.下列对文中画线对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②表明父亲并不赞同这两句老话中蕴含的人生道理,父亲希望孩子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B.从句子③④中可推测吉米以前经常抱怨被要求做搬柴提水的事,但离别在即,苦差也成了美好回忆。
C.句子⑤⑥中孩子这么说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失望,体现了他的倔强,而父亲欣赏孩子的坚强的人生态度。
D.句子⑦⑧中孩子觉得父亲是催促他下来,其实父亲问的是在屋顶上看到的风景怎么样,他也想上去看。
3.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厨房的陈设有什么作用?
4.海明威认为“一部作品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1/8,而有7/8是在水面之下,写作只需表现水面上的部分”,请你试分析,在这篇小说中,海明威专门写了“椽木缝里嵌着一把木柄的洗碗刷”和蝙蝠的故事有何作用。
2024-04-08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份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雨中的猫

海明威

旅馆里只住有两个美国人。他们的房间在二楼,面朝大海,也正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

公园里有高大的棕桐树和绿色长椅。雨在下着。雨水从棕桐树上滴落下来。石子路上积了一汪汪的水。在雨中,海水呈一条长长的线,猛冲上来,又顺着海滩退回去,一会儿又在雨中滚滚而来,形成一条长长的线。停在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一个侍者站在餐馆门口望着空荡荡的广场。

那位美国太太站在窗口往外看。就在他们的窗子底下,一只猫蜷缩在一张滴水的绿色桌子下面。猫极力缩起身子,好不让雨淋着。

“我要下去把那只猫捉来。”美国太太说。

“我来吧。”丈夫在床上自告奋勇地说。

“不,还是我去吧。外面那只可怜的小猫想躲在桌子下面避雨呢。”

丈夫于是继续看书,身子靠在床脚的两个枕头上。

“别淋湿了。”他说。

太太下了楼,她经过办公室的时候,旅馆老板站起来向她鞠了个躬。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

“下雨啦。”太太说。她对这个旅馆老板颇有好感。

“是啊,是啊,太太,真是坏天气。天气真糟糕。”

他站在昏暗的房间那头的写字台后面。这位太太很喜欢他。她喜欢他听到任何抱怨的时候所表现出的那种郑重其事的态度。她喜欢他那种尊贵的气度。她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姿态。她喜欢他作为旅馆老板的自我感觉。她也喜欢他那上了年纪、沉沉下垂的脸和一双大手。

她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那只猫大概在右边。也许她可以顺着屋檐底下走过去。她正站在门口时,身后张开了一把伞。那是给他们收拾房间的女侍。

“您可不能淋湿了。”她面带微笑,用意大利语说。当然,这是旅馆老板吩咐她来的。

女侍撑着伞为她遮雨,她沿着石子路一直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下面。那张桌子就在那儿,被雨水冲刷成鲜亮的绿色,可猫却不见了。她一下子感到大失所望。女侍抬头看着她。

“您丢了什么东西吗,太太?”

“刚才这儿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猫?”

“是的,有只猫。”

“猫?”女侍扑哧一笑,“雨里有只猫?”

“是呀,”她说,“在桌子底下。”她接着又说:“噢,我真想要那只猫。我想要只小猫。”

她用英语说这几句话时,女侍者紧绷着脸。

“走吧,太太,”她说,“我们得回到里面去了。你会淋湿的。”

“我看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了门。女侍留在外面把伞收拢起来。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的时候,老板在写字台后面朝她欠欠身子。太太心里感到有些闷闷不乐。这个老板让她感觉自己非常渺小,同时又很重要。她一时觉得自己是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她上了楼梯,打开房门,丈夫正在床上看书。

“捉到那只猫了吗?”他放下书,问道。

“它跑了。”

“天知道跑到哪儿去了。”他把眼睛从书本上移开,说道。

她在床上坐了下来。

“我太想要那只猫了,”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想要它。我真想要那只可怜的小猫。做一只可怜的小猫待在雨里,可不是什么好玩的事儿。”

丈夫又看起书来。

她走过去,坐在梳妆台的镜子前,拿起手镜来照照自己。她仔细端详着自己的侧影,先看看这边,又看看那边。接着又仔细打量自己的头颈后面。

“要是我把头发留长,你觉得好吗?”她问道,又瞧了瞧自己的侧影。

丈夫抬眼看了看她的后脖子,头发剪得短短的,像个男孩。

“我喜欢你这样子。”

“我已经厌烦了,”她说,“看上去像个男孩子,我厌烦极了。”

“你看起来漂亮极了。”他说。

她把镜子放在梳妆台上,走到窗边,向外张望。天渐渐黑了。

她说。“我想把头发往后梳得又紧又光滑,在后面挽个大髻,可以让自己感觉得到。”

“是吗?”丈夫在床上说。

“我还想用自己的银器坐在桌边吃饭,我还想点上蜡烛。我希望现在是春天,我想对着镜子梳头。我想有只小猫,还想有几件新衣服。”

“哦,别说了,找点儿东西看吧。”丈夫说着,又开始看书了。

太太朝窗外张望着。此时天已经很黑了,雨还在敲打着棕榈树。

“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只猫。”她说,“我想要只猫。现在就想要。要是我不能留长发,不能有什么开心的事儿,总可以有只猫吧。”

丈夫没听她说话。他在读自己那本书。太太朝窗外望去,广场上已亮灯了。

有人敲门。

“请进。”丈夫说着,从书上抬起眼睛。

门口站着的是那个女侍,她紧紧抱着一只大玳瑁猫,那猫顺着她的身子纵身一跃而下。

“打搅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给太太送来。”

(有删改)


【注】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她们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扮演受男性庇护并服从于男性的角色。小说反映了海明威当时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明威称女主人公为“美国太太”,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这位“妻子”代表美国女性,她的命运也就具有了普遍性。
B.小说借女主人公对猫的情感态度的叙写,表现了她作为新女性渴望改变处境并且得到极大满足的喜悦心情。
C.猫的形象映射了女主人公的境遇,女主人公想救雨中的猫,隐含了她在男性掌握主导权的世界中内心的某种愿景。
D.文中借“妻子”这一形象反映了美国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彷徨、困惑和挣扎,以及女性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与追求的社会现象。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猫为行文线索,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一对美国夫妇在国外旅馆发生的故事。
B.小说开头部分对雨景进行了描写,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C.小说没有性格多变的人物,不追求情节的完整,也不展示具有因果关系的情节链条。
D.本文中的“美国太太”,体现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玩偶之家》中的娜拉相似。
3.文中“猫”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借助“猫”反映了“美国太太”怎样的心理状态。
4.契诃夫说,“一个人写得越冷静,越不露声色,作品产生的感情就越深刻、越动人”。请从小说语言、情节等多角度分析本文是如何做到冷静深刻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丧钟为谁而鸣(节选)

海明威

顺着绿色的山坡,罗伯特·乔丹望向下面的公路和桥。我就这样挺好,不比别的差,他想。还犯不着这就冒险翻身去趴着,没那么快,比不上那东西戳破皮肉那么快。再说了,这样我看得更清楚。

经历了这一切,他们也离开了,他只觉得整个人都虚脱了,精疲力竭,嘴里泛着胆汁的味道。现在,到了最后,终于没问题了。无论发生了什么,无论此刻还将发生什么,对他来说,都不是问题。

他们已经全部离开,剩下他,独自一个,背靠着一棵树。他望着脚下绿色的山坡,看见灰马倒在奥古斯丁开枪打它的地方,再往下是公路,公路那边是树林覆盖的山野。然后,他看到桥,越过桥,看到桥上和公路上的动静。现在,他看得见卡车了,全都沿着公路下段一溜排开。卡车的灰色透过树林露出来。他收回目光,看了看翻过山头的上半段公路。他们快到了,他想。

皮拉尔会好好照顾她的,比谁都照顾得好。你知道。巴勃罗肯定有个可靠的计划,否则他不会出手。你不必担心巴勃罗,想玛利亚也没好处。试着相信你对她说的,那样最好。谁说那就不是真的呢?反正不是你。你没说,最多,你会把发生的事说成没有发生。事到如今,继续相信吧,不要愤世嫉俗。时间太短,你才刚刚把她送走。每个人都要尽自己所能。你没法为自己做什么了,可也许还能为别人做点事。很好,我们有过四天的好运。不是四天。我是下午到这里的,现在还不到中午,一共不到三天三夜。要精确,他告诉自己,要很精确。

“我看你最好还是趴下来,”他想。“你最好还是换个有用点的姿势,别像个流浪汉似的瘫在树下。比这糟糕的事多了,人人都逃不过这种事,早一天晚一天罢了。从知道逃不过了开始,你就不害怕了,不是吗?不怕,他说,真的。不过,幸亏神经断了。从断处往下,我什么都感觉不到。”他摸了摸下半截腿,那好像不是他的身体了。

他又望了望山坡下,想,我恨自己要离开这个世界,仅此而已。我很不想离开它,但愿我还是在这世上做了点好事的。我努力过了,尽我所能。你的意思是,做了。没错,做了。

这一年来,我为我的信仰战斗。如果我们在这里能赢,在其他地方就也能赢。这世界是个好地方,值得为之战斗,我恨自己要离开,非常恨。可你够幸运了,他告诉自己,有过这样一段美好人生。你的人生和祖父的一样好,虽说没那么长。有了最后这几天,没人能比你的人生更美好。你是这么幸运,压根不想抱怨。只是,真希望能把我学到的传递出去啊。基督啊,我最后这段时间学得多快。我想和哈尔科夫聊聊,在马德里。只要翻过这些山,穿过平原。下山,走出灰色的石堆、松林、石楠和金雀花丛,穿过黄色的高原,你就会看到它,拔地而起,洁白、美丽。这一段路,和皮拉尔说的在屠宰场喝血的老妇人一样真实。没什么比这更真实的了,绝对真实。飞机这个样子真漂亮,无论我们的还是他们的。漂亮得要命,他想。

现在,放松点,他说。趁还有时间,现在就翻身吧。对了,有件事,你还记得吧?皮拉尔和手相?你相信那些胡扯吗?不,他说。事情都发生了,还不信?不,我不相信。今天清早,行动开始之前,那时候她是好心。她怕我会信,可我不信,她信。他们察觉了什么,或者感觉到了什么,就像捕鸟犬,有超感知能力又怎样?满嘴脏话又怎样?他说。“她不说再见,”他想,“是因为她知道,如果说了,玛利亚就再也不肯走了。那个皮拉尔。翻个身,乔丹。”可他不想动。

他想起屁股口袋里还有一小壶酒,我先好好喝上一口这强力止痛剂,然后再来试。他伸手去摸,可酒壶不见了。他越发觉得孤单了,因为他知道,就连这个也没了。我猜,我本来还指望着它呢,他说。

你说,会不会是巴勃罗拿走的?别傻了。肯定是在桥上弄丢的。“好了,来吧,乔丹。”他说,“翻个身。”

他双手捧住左腿,吃力地向脚尖方向抻,身体贴着背后的树干往下溜。一点点儿躺平,用力抻住大腿,这样,断骨就不会戳穿大腿支出来,他屁股抵着地面,慢慢放平后背,直到头顶对准山下。现在,他的断腿对着山上,用两只手捧住,右脚鞋底蹬在左脚脚面上,用力往外蹬,一边扭转上半身,大汗淋漓,脸和胸膛先侧过来。然后,支起胳膊肘,两手扶稳左腿往后拉,保持平直,右脚继续向外搬,又是一身大汗。就位了。他伸出手指,检查了一下左腿,没问题。断骨没有刺穿皮肤,好好地缩回肌肉下面去了。

“那该死的马摔倒时肯定彻底压断了我的大神经,”他想,“真的一点儿也不痛,除了翻身的那一下,那是骨头碰到其他地方了。你看?他说。你看多幸运?你根本用不着什么强力止痛剂。”

他伸手拿过轻机枪,从弹仓里取出子弹夹,又从口袋里摸出备用弹夹,把枪筒一折,拆开,往枪管里瞄了瞄,重新把弹夹推进弹仓,直到听到“咔”的一声响,才转头看向山坡下。“也许半个小时,”他想。“现在,放松些。”

他望向山脚,望向松林,试着什么都不想。

(摘编自杨蔚译本《丧钟为谁而鸣》)

[链接]《丧钟为谁而鸣》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4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讲述的是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在敌后搞爆破活动。在参加西班牙政府军的几天中,罗伯特经历种种考验,人性不断升华。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伯特在打算翻个身的时候,想起了屁股口袋里还有一小壶酒,他打算先好好喝上一口来止痛,但是酒壶不见了。
B.文段的心理描写呈现了混乱、碎片化的特点,但真实地呈现了罗伯特受伤后内心的空虚、孤独和镇静的复杂情绪。
C.对皮拉尔和手相相关的一段心理描写,把罗伯特不愿意相信命运,不愿听从命运摆布的情绪表现得自然又淋漓尽致。
D.“翻身”一段的细节描写,使用了大量的动词,写出了罗伯特翻身动作的吃力、疼痛,显现了罗伯特的“硬汉精神”。
2.关于本篇小说叙事人称变换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人称“我”的叙述,便于袒露人物内心真实的想法,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B.第二人称“你”的引入,便于小说人物间的对话交流,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C.第三人称“他”的使用,以全知视角叙述故事进程,补充交代了人物的状态。
D.三种人称的变换使用,既使文章行文有变化,也有利于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
3.罗伯特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文段是从海明威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节选的一部分。海明威的小说总能让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请根据所选文段情节推知节选部分故事的前因后果,并简要概述。
2023-03-14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农村重点高中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异乡

(美)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医生拿来一张照片,上面拍着一只萎缩的手,几乎同少校的一样小,那是整形之前照的,经过治疗后就显得大一点了,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

工伤,医生回答,你该有信心了吧?

不。少校答道。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得到勋章。

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

我们谁都不知道战事将如何发展,只知道仗还在打,一直在打,不过,我们再也不用上前线了

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都不敢同他交谈了。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谁都不信这玩艺儿。有一天,少校甚至说,这些东西全是胡闹。那时,那种医疗器刚问世,我们正好去作试验品,这真是白痴想出的花样。

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他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注】①“RATELLANZA”“ABNEGAZIONE”:意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表达了战争还在继续,而“我们”再也不用参战了的意思,说明了“我们”伤残严重,同时也包含着不能再上战场杀敌的遗憾。
B.很多伤兵都得了勋章,意大利为了表示友谊,授予了“我”这个美国兵勋章,其他人因此改变了对“我”的态度,“我”感到很伤心。
C.小说结尾写少校对墙上的那些照片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这一细节表现了他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
D.作者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洗练传神的语言、简单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反战思想和对和平的向往。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作者精心对死狐、死鹿和一串串的死鸟进行逼真描绘,意在与四肢残疾的伤病形象形成对照,具有生动的象征意义。
B.海明威不喜用深奥的大词,他使用英语中的基本词汇,准确地表情达意。文中出现的意大利词汇,为作品增添了异国国色彩,使故事更具真实感。
C.小说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对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叙述,叙述者似乎是不加修饰和改变地把人物对话原原本本记录下来,让人几乎感觉不到叙述中介的存在。
D.小说以全知视角,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故事真实可信,同时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
3.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小说的标题“在异乡”含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边的老人

[美]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注】埃布罗河: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②托尔托萨:西班牙塔拉戈纳省城市。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再现了战争中的真切场景,这种逼真而恢宏的战争场景描写与作者曾到欧洲战场采访和参战的经历分不开。
B.“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没赶上去巴塞罗拉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C.尽管文中的“我”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但是通过与老人的谈话以及“我”催促老人离开等细节可以看出,“我”既同情老人又厌恶战争。
D.通过老人好似不断在重复着同样内容的质朴语言,表现出一个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一个简简单单的饲养员,一个最普通的人在战争时的心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具有写实效果的画面。
B.小说对话设计很具张力,我的“劝离”和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内在原因是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C.本文作者主要描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主人公——桥边的老人,一个是线索人物——“我”。这种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给了读者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D.“我一直在照管那些家畜”。这句话在全文中多次出现,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老人对家园的热爱,直接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使小说充满了力量。
3.阅读小说的最后一段,试结合原文分析结尾一段的作用。
4.海明威曾提出“冰山理论”:“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却能为读者感受到。”试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11-16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