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文阅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98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文本一:

异禀

汪曾祺

①王二是这条街的人看着他发达起来的。

②他家在后街濒河的高坡上,四面不挨人家。房子很旧了,碎砖墙,草顶泥地,倒是不逼仄,也很干净,夏天很凉快。这家总是那么安静,从外面听不出什么声音。后街的人家总是吵吵闹闹的。他们家起得很早。天不亮王二就起来备料,然后就烧煮。他媳妇梳好头就推磨磨豆腐。后来王二喂了一头小毛驴,她就不用围着磨盘转了。省出时间,好做针线。

③每天下午,在人家淘晚饭米的时候,王二就在保全堂药店廊檐下,摆他的熏烧摊子。“熏烧”就是卤味,除回卤豆腐干之外,主要是牛肉、蒲包肉和猪头肉。到了上灯以后,王二的生意就到了高潮。只见他拿了刀不停地切,一面还忙着收钱,很少有歇一歇的时候。一直忙到九点多钟,他媳妇给他送饭来了,他才用热水擦一把脸,吃晚饭。吃完晚饭,总还有一些零星的生意,他不忙收摊子,就端了一杯热茶,坐到保全堂店堂里的椅子上,听人聊天,一面瞟着他的摊子,见有人走来,就起身切一盘,包两包。他的主顾都是熟人,谁什么时候来,买什么,他心里都是有数的。

④这一条街上的店铺、摆摊的,近几年,景况都不大好。只有王二的生意却越做越兴旺。后来经人说合,出了租钱,他就把他的摊子搬到隔壁源昌烟店去了。源昌烟店是个老名号,专卖旱烟,但渐渐败落了。王二来了,就占了半边店堂,他所卖的东西的品种也增加了。春天卖鹌鹑;入冬以后,就卖五香兔肉。

⑤王二的发达,是从他的生活也看得出来的。第一,他可以自由地去听书。王二最爱听书。以前去听书都要经过考虑。一是花钱,二是费时间,更主要的是考虑这于他的身份不大相称:一个卖熏烧的,常常听书,怕人议论。近年来,他觉得可以了,想听就去。下午的书一点开书,不到四点钟就“明日请早”了,这耽误不了他的生意。第二,过年推牌九。王二平常绝不赌钱,只有过年赌五天。过年赌钱不犯禁。下注时,王二把五吊钱稳稳地推出去,心不跳,手不抖。推牌九这玩意,财越大,气越粗,王二输的时候竟不多。

⑥王二把他的买卖乔迁到隔壁源昌去了,但是每天九点后他还是端了一杯茶到保全堂药店来。药店里的“先生”里分为几等,最低等的叫“同事”。“同事”每年都有被辞退的可能。像陶先生,就有三次差点被辞退。他咳嗽痰喘,人也不精明。没有辞退,是因为店伙纷纷说情,加上他也越来越勤勉谨慎了。“先生”以下,是学生意的,叫作“相公”。保全堂现有的“相公”姓陈。陈相公嘴唇厚厚的,说话呜噜呜噜地说不清楚。他老是挨打。挨打的原因大都是做错了事:纸裁歪了,灯罩擦破了。这孩子也好像不大聪明,记性不好,做事迟钝,有时,他会想一会家,想想他的守寡的母亲,想想他家房门背后的贴了多年的麒麟送子的年画。

⑦王二每天到保全堂来,是因为这里热闹。总有几个常客,其中有一个叫张汉的。这张汉有七十岁了,年轻时走过很多地方,见多识广。有一天,张汉谈起人生有命。说凡是成大事业、兴旺发达的,都有异相,或有特殊的禀赋。汉高祖刘邦,股有七十二黑子就是屁股上有七十二颗黑痣,谁有过?樊哙能把一个整猪腿生吃下去;燕人张翼德,睡着了也睁着眼睛。就是市井之人,凡有走了一步好运的,也莫不有与众不同之处。大家听了,不禁暗暗点头。

⑧张汉猛吸了几口旱烟,忽然话锋一转,向王二道:“即以王二而论,他这些年飞黄腾达,财源茂盛,也必有其异禀。”王二不解何为“异禀”。“就是与众不同,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你说说,你说说!”大家也都怂恿王二:“说说!说说!”

⑨王二虽然发了一点财,却随时不忘自己的身份,从不僭越自大,在大家敦促之下,只有很诚恳地欠一欠身说:“我呀,有那么一点:大小解分清。”他怕大家不懂,又解释道:“我解手时,总是先解小手,后解大手。”张汉一听,拍了一下手,说:“就是说,不是屎尿一起来,难得!”

⑩说着,已经过了十点半了,大家起身道别。管事卢先生向柜台里一看,陈相公不见了,就大声喊:“陈相公!”喊了几声,没人应声。

原来陈相公在厕所里。这是陶先生发现的。他一头走进厕所,发现陈相公已经蹲在那里。本来,这时候都不是他们俩解大手的时候。

(有删节)

文本二:

我初学写小说时喜欢把人物的对话写得很漂亮,有诗意,有哲理,有时甚至很“玄”。沈从文先生对我说:“你这是两个聪明脑袋打架!”他的意思是说这不像真人说的话。

不单是对话,就是叙述、描写的语言,也要和所写的人物“靠”。

小说里所描写的景物,不但要是作者眼中所见,而且要是所写人物的眼中所见。对景物的感受得是人物的感受,不能离开人物,但写作者自己的感受。作者的设身处地,和人物感同身受。小说的颜色、声音、形象、气氛,得和所写的人物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就是说小说的每一个字,都渗透了人物。写景就是写人。

有的作者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可以不用署名,一看就知道是某人的作品。但是他的各篇作品的风格又不一样,作者的语言风格每因所写的人物题材而异。

作者对所写的人物的感情态度,决定一篇小说的调子,也就是风格。《异禀》里人物很可笑,也很可悲悯,所以文体上也是亦庄亦谐。

(摘编自汪曾祺《谈语言运用》)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二发达了,街坊熟人有人羡慕他,却未见有人嫉妒他,这既能看出王二为人好,也能看出当地民风淳朴。
B.第二段对王二家居住环境的描写,突出了干净和安静的特点,表现出王二两口子与街里人不同的生活品位。
C.陈相公有时会想想他家房门贴了多年的麒麟送子的年画,这一细节表明作者对善良孝顺的陈相公的祝愿。
D.作者对张汉的出场安排别具匠心,既引出“异禀”这个话题,照应题目,又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文章的意蕴。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全堂是街里一个药店,同时它既是王二听书打牌的地方,也是其他几个人物集中亮相的地方,就是一个小社会。
B.沈从文先生对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有过指导和帮助。他让汪曾祺明白了写人物对话必须真实,不能一味追求漂亮。
C.小说中叙述、描写也要符合人物的真实形象。张汉说话时的语气、动作,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D.即使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作家,但不同作品中体现出的语言风格也不一样,这是因为所写人物的题材不一样。
3.你认为让王二发达的“异禀”究竟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今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现代戏曲这个概念有两重可能的含义:一是作为一个中性的概念,仅仅用于显示当代戏曲与传统戏曲形态有别,这里“现代”只是指其与传统的差异;二是作为具有价值内涵的概念,认为传统戏曲在新的时代行将被淘汰且必然被淘汰,因此要追求“进步”,使之演变为现代戏曲。如果在前一种意义上使用现代戏曲这个概念,它只是一种命名策略;但是在多数相关的论述中,“现代”都包含了对变化的鼓励与对传统的批评与否定。

从艺术角度看,在现代戏曲这个口号的背后,始终隐含着一个魔障,那就是从社会达尔文主义转化而来的文化达尔文主义——将自然界生物进化的模式平移到艺术的发展变化中,认为艺术也必将不断“进步”,新的艺术必将战胜和取代旧的,而且新总比旧好。在这种思潮的支配下,戏曲曾经多次遭遇死亡威胁,许多致力于戏曲“现代化”的人声称,如果戏曲在题材选择和思想意识等方面不做根本的改造,戏曲就将终结其生命,因为新社会的观众审美趣味变化了,传统戏曲“必定”会被时代淘汰。现代戏曲的倡导者就像传统戏曲命运的预言者,他们不止拥有“观众审美趣味变化”这个想当然地虚构出来的唯一利器。对传统戏曲各式各样的“历史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描述,在此前提下对传统戏曲各种弊端的激烈批判,都成为戏曲需要“现代化”的理由。

对传统戏曲的批评,也产生了不少影响,戏曲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当代戏曲已经彻底完成了从以广场艺术为主辅以少量厅堂艺术的多形态,向剧场艺术这单一形态的变化。相对隔绝、封闭的和性能单一的剧场成为戏曲呈现的主要场所。这样的变化不仅发生在城市里,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民营剧团在广场环境中的演出形态。戏曲的剧场艺术化包括戏曲演出功能的纯化,使之越来越变成可供艺术欣赏的精神创造,逐渐改变了戏曲被当成其他人类活动之附庸的现象。

戏曲的剧场化倾向还有另一个观察维度,就是戏曲舞台呈现的精致化。从创作到演出的每个环节都精心雕琢,力求完善,尽可能使之成为一个完美无瑕的有机体,这是当代戏曲作品包含着丰富内涵的新趋势。台湾地区戏曲学者曾永义提出过“精致歌仔戏”的口号,正是大陆当代戏曲演进趋势的隔空回响。传统戏曲固然在每个细部都不乏力求精致的努力,但是全面与始终如一的精致化诉求,却是近代以来戏曲转化为剧场艺术后的新取向。戏曲的演出氛围从自由松弛的表演和轻松散漫的欣赏转变为认真严肃的“纯艺术”,原有的民间性状是被刻意剔除了的。

在戏曲的当代演变中,最重要的变化还是对戏剧的整体性前所未有的强调。当代戏曲不仅在剧本的结构上注重戏剧的整一性,在舞台呈现上同样极大地提升了整一性;不仅编剧将一部戏看成一个有头有尾的整体,演员按整部戏的思维设计自己的舞台表达;在戏曲音乐领域亦是如此,全剧从每个唱段的唱腔到过门、幕间曲和情绪音乐等等,均经过认真设计,并有使之成为整体的强烈主观意识。

近代以来戏曲的演变,体现了编剧、演员、作曲(唱腔设计)和逐渐界入戏曲领域的导演等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从广场艺术和厅堂艺术向剧场艺术的转化是根本,整体化是最为全方位的演变结果,至于这些演变是否具有现代品格,实关乎我们对“现代”的定义和理解。

(摘编自傅谨《“现代戏曲”与戏曲的现代演变》)

材料二:

过去对戏曲艺术的当代发展走向的研究缺少对演剧体制历史考量和剧种特性的细致划界,因而导致当代戏曲发展呈现出濒危剧种现代化、地方小戏大戏化、戏曲艺术话剧化的弊端。传统戏曲、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并举”的戏改方针没有任何区分地在所有剧种中都加以推行,结果导致剧种特质的一律化、京剧化、话剧化。现在之所以要提出戏曲艺术未来发展的“还原生态、回归本体、政府扶持、民间主导”的多重走向问题,其出发点就是要反思百年来戏曲变革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首先对古代戏曲的审美特性重新加以确认,并从班社演剧体制上加以还原,对剧种历史的沿革、影响力、主要特征加以区分,从而真正确立不同剧种依据自身特性而自由选择发展的走向。这是重建戏曲生态的多样性的研究反思,是建立在充分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不可取代性的基础上的。

(摘编自邹元江《“戏曲现代化”焦虑与当代戏曲发展的未来走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现代戏曲”的“现代”有“对变化的鼓励,追求进步”的意思,并据此立论,提出并阐释了自己的主张。
B.现代戏曲的倡导者认为“观众审美趣味在改变”,他们描述传统戏曲的多种局限性,并对传统戏曲的各种弊端展开激烈批判。
C.近代以来,戏曲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因是传统戏曲对每个细部都力求精致,而当代戏曲则有着全面而始终如一的精致化诉求。
D.重新确认古代戏曲的审美特性,考量还原班社演剧体制、研究区分不同剧种的特性,是剧种选择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前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达尔文主义认为艺术的发展变化和自然界的生物进化是一样的,必将不断“进步”,这是戏曲需要“现代化”的客观理论支撑。
B.戏曲剧场化倾向是戏曲现代化演变的根本,戏曲的整体性是最为全方位的演变结果,这些演变体现了相关从业者的共同努力。
C.“还原生态,回归本体,政府扶持,民间主导”的戏曲艺术未来发展多重走向的理念,利于开拓或突破戏曲艺术当代发展瓶颈。
D.中国戏曲剧种丰富,应充分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和不可取代性,鼓励不同形式戏曲自由发展,促成戏曲生态的多样性。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刘崇景打妻》作为旦丑戏淋漓尽致地将楚剧极善于表现日常生活情趣的特点载歌载舞地传递了出来,具有极强的与观众沟通的亲和力。”
B.“我国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说要让所有人穿着燕尾服进剧场看越剧,这同样形象地表达了她对戏曲精致化呈现的强烈意愿。”
C.“《秋江》的舞台上既没有船,也没有水,只有手持船桨作‘行船状’的演员。‘好看’是它的‘写’,‘行船’是它的‘意’。”
D.“经过河南豫剧三团几代创演人员轮流到朝阳沟村体验生活、积累素材的努力,豫剧《朝阳沟》成为“用河南话讲河南事”的现代戏曲典范。”
4.材料二指出,要“重建戏曲生态的多样性”,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谈谈如何“重建戏曲生态的多样性”。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阿丽亚,你要跑起来

贾志红

傍晚,我们站在布瓦布古原野的蓝天下,瞅着眼前的野燕麦和玉米,也瞅着我们正在勘测的红土路。金色的野燕麦、绿色的玉米、红色的土路,在瓦蓝的天空下,色彩鲜艳得像一幅油画。

“这幅画不完美,这幅画缺一个人。”姚所长语气遗憾地说。

“缺谁呢?”我追问。

“缺一个女人,这女人要穿裙子,裙摆要飘起来,画才是灵动的,才美。”姚所长发表这番审美感言时,瞟了我一眼。我明白他眼神的意味,显然在他眼里,我不是那个能入画的女人,我从来不穿裙子,搞工程的女人哪里有穿裙子的资格呢,耐磨耐脏的牛仔裤才是标配。

小赵在这个傍晚心情大好。他看着布瓦布古原野的天空说,晚霞可真好看啊。其实布瓦布古原野几乎天天都有好看的晚霞。有时候晚霞是玫瑰色的,像是无数玫瑰花瓣被堆砌到了天边,一层层翻卷着、重叠着:有时候晚霞是一缕一缕的橙红色与橙黄色,交织着,如香浓的橙汁被某个大力士泼洒到了天上,但却没有泼洒均匀,便任由它流动、流淌。

这个傍晚,小赵不仅发现晚霞是美丽的,还发现我们基地的厨娘阿丽亚其实是个不丑的姑娘。这天,阿丽亚戴明黄色的头巾,穿明黄色的裙子。非洲姑娘都有戴头巾的习惯,也偏爱选择与头巾同色系的裙子,她们天然懂得色彩的搭配。小赵第一次开口夸赞阿丽亚,他说“若力、若力”,翻译成汉语就是“美丽、美丽”的意思。阿丽亚有些吃惊,她羞怯地一笑,给小赵盛了满满一大碗米饭,又在米饭上放了一块大大的炖羊肉,那是晚餐的一锅炖羊肉中最厚实的一块,肥瘦均匀、汤汁浸润。

愉悦中的阿丽亚不知道小赵一年前说过一句刻薄话,小赵在看见阿丽亚的第一眼就说阿丽亚的样子让他食欲大减。话虽这么说,小赵这家伙可没少吃一顿饭。在我看来,阿丽亚根本就不丑,无非是太瘦。只是阿丽亚的瘦弱显然不是她主动选择的,当她有机会选择时,她毫不迟疑地选择吃饱肚子。满满一大碗浓稠汤汁拌米饭只是阿丽亚每餐饭的第一个回合。吃完后她放下碗,不敢去盛饭,察言观色,直到大家都放下了碗筷,她才再次默默地端起碗,开始下一个回合,直到再也吃不下,才恋恋不舍地放下碗。营养不良的小丫头阿丽亚在我们基地油汪汪的饭食的滋养下,日渐丰满、妩媚,脸颊也丰腴滋润起来。

阿丽亚在我们眼皮子底下完成了蜕变,验证了“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这句中国俗语。破茧化蝶后的阿丽亚做饭、洗衣、扫除、种菜、喂猪,在院子里忙碌。只是她依旧不爱多说话,像半个哑巴。她黑亮亮的大眼睛盯着我看的时候,我像看见湿漉漉的小鹿的眼睛——一头被追捕的小鹿的眼睛,有惊惶无措的光在那双眼睛中闪烁。我知道她是个特别的姑娘,姚所长介绍她来我们基地干活的时候,说她是个可怜的姑娘。关于阿丽亚的身世,姚所长选择沉默,我们便也不问,只好好待她。工资之外,经常给她一点儿小费。但她从不乱花钱,很少去赶集。她把每月四万西非法郎的工资都藏在她的小包袱里。小包袱藏在纸箱子里。纸箱子藏在木棉树下的小屋里。而这一切都藏在布瓦布古原野。原野最擅长保守秘密,它什么也不说。小赵也只是嘱咐阿丽亚尽管放开肚子随便吃饭,只是别撑坏了胃。阿丽亚羞涩地笑,长睫毛低垂着,再抬眼时,她的大眼睛里含着泪水。从那以后,阿丽亚放松了许多,但她仍然警惕而敏感,像竖起耳朵聆听大地动静的小鹿,随时准备着跳起、奔跑。所以,当有一天我听见了阿丽亚小声唱歌时,我惊讶的程度就像听见哑巴说话。小赵说,等她不再总是吃撑时,她或许就是个正常而快乐的姑娘了。

整个白天,基地院子里只有一人一狗一猪,其他人都去各自的工地干活了,傍晚才能回来。就连木棉树上的一群鸟也是白天离巢觅食,傍晚沐着霞光归来。木棉树在三月开出鲜红的大花朵,这鲜红的花朵在布瓦布古原野的晚霞中像一盏盏跳跃着火焰的明灯,它们交相辉映,让原本有几分苍凉的黄昏具有了烟火暖意。

这天傍晚,阿丽亚从红土路那端走来,明黄色的裙子和明黄色的头巾在太阳下明媚耀眼。阿黄跟在她身后,轻摇着尾巴。阿丽亚走进野燕麦地,去拔鼠尾草,一棵、两棵、三棵……一捧紫色的花穗斜靠在她的臂弯内。姚所长所说的不完美的画面此刻似乎正在接近完美,在偶然中走向完美。那个能让画面灵动起来的人——穿裙子的女人,进入了画面。只是,这会儿风竟然停止了,野燕麦、鼠尾草停止了摇动,原野安静得如同凝固,像被某位神仙喊了一声“定”给定住了。

凝固是被我打破的,我冒犯了神仙。我朝着阿丽亚喊:“阿丽亚,跑起来!你要跑起来,你的裙摆才能飘起来。”她回头望着我,一脸疑惑。为了让她明白我的用意,我在红土路上来回跑动,示范给她看,我用双手抖动我宽大的T恤衫,让衣衫动起来。阿丽亚,她竟然明白了我的用意,她开始奔跑,长长的左腿迈出去、右腿又跟上,收腹、扭腰、送胯。

裙摆动起来了。

裙摆飘起来了。阿丽亚,聪明的姑娘。阿丽亚,可怜的姑娘。她跑起来了。她可以看不懂其他暗示,却一定能看懂奔跑的暗示。她是原野的小鹿,时时刻刻准备着奔跑。

我得意地望向姚所长,像大导演刚刚完成大作品般沾沾自喜。农业科学家姚所长开怀大笑,他说,此时应有歌声,便唱了起来。歌曲的旋律我熟悉,正是阿丽亚经常哼唱的歌,只是我不知道歌词的意思。姚所长说这是一首班巴拉民谣。他用班巴拉语唱了一遍,又用汉语唱了一遍。

卡拉多娜鼠尾草,你是穷人的香草

卡拉多娜鼠尾草,你是穷人的茶叶

卡拉多娜鼠尾草,你是穷人的蔬菜

卡拉多娜鼠尾草,你是穷人的良药

卡拉多娜鼠尾草,你是穷人的,你是穷人的

曲调有微微的忧伤但却不失明亮,像在诉说一位名叫卡拉多娜的姑娘的身世,以及她的未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初小赵对阿丽亚的外貌有偏见,当他看到晚霞中的阿丽亚时,对她的外貌予以夸赞。
B.阿丽亚在基地友好关爱的氛围下能够吃饱饭,变得丰腴、妩媚,但还有些警惕和敏感。
C.“她的大眼睛里含着泪水”既有对小赵说出那番话的感激,也有对自己身世经历的感伤。
D.“似乎正在接近完美”是对开头“不完美”的回应,也是对“这幅画”是否完美的不确定。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重在色彩的搭配与对比,很好地描绘了布瓦布古原野令人震撼的美。
B.小说以“我”和小赵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去看美丽的非洲草原和阿丽亚,更显真实而亲切。
C.小说最后的歌谣曲调忧伤而不失明亮,让画面更加丰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韵味无穷。
D.小说富有“诗化”色彩,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息,展现了自然美,也表现了人情美、人性美。
3.本文标题有何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本文的结构安排富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今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淮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抒情一直是歌谣的首要特征。道理看似浅显,歌谣的抒情性却常因其“理所当然”而被研究者忽略。学者们通常关注歌谣的语言形式、历史文化语境、传唱内容及主题,而对于抒情的动机、情感的浓度、抒情特征与价值,却少有人关注。其实,歌谣是为达到抒情的目的而存在的,人们通过抒情来缓解压力,转移注意,歌谣的演绎能够起到文学治疗的作用。《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歌谣情感抒发的特点,即使到了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谣”而“歌”的特点不变。原因很简单,歌谣是用来抒情的,抒情特征从来没有褪色。

我曾做过一个线上调查,“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在线歌曲?”选项中“民间歌谣的现代改编”获得了73%的最高占比。这至少说明,现代生活中人们排遣郁闷、打发时间、抒发情感、休闲娱乐的歌唱,最看好的还是辨识度较高的传统歌谣。我在整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歌谣·福建卷》(以下简称《大系》)的时候,关注到这样一个事实,传统歌谣之所以能被不断传唱、演绎,主要在于它的抒情功能。

但是抒情是讲究传统的。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群体,都有各自特定的抒情方式和习惯,或者说有各自的抒情传统。歌谣传承时,抒情传统需要被特别尊重。2022年底我前往观赏某县文联举办的童谣演出,原本只是念念有词的“谣”,到了舞台上都被谱上曲子来演唱,改编者说是为了传承方便,也是体现“创新”,这样做却违背了歌谣在本地的抒情传统,老百姓并不认可。座席一侧的一位长者称这些歌谣唱出来虽是新变,但不合本地歌谣“只念不唱”的传统。

歌谣是诗的先声。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四种诗的功能,其实就是歌谣的情感抒发功能。调动人的情绪、维系同仁情谊、批评针砭时弊,皆由歌谣唱诵和传播者的情感力量来推动。《诗经》以“风”指涉歌谣,有了“风闻”,必有“跟风”。歌谣之所以喜闻乐见,皆因其群体投入的抒情功能。前几年,在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群体中生出一种致力复兴“家乡”方言的演唱行为。同一个地域群体或方言群体,用其共有的“歌谣”来温暖彼此、唤醒乡土记忆并实现族群认同,是抒情传统的魅力之所在。同唱一首乡土的歌,也是对文化区域性、丰富性、多样性的“抒情性维护”。同样的方言歌谣,让同样在外打拼的家乡人找到了抱团取暖的“知音”。

这些方言抒情,既是传承的,也是创新的。这种传承,是固有抒情方式在异地的传承与延伸;这种创新,是固有抒情方式在异地以新的媒介(如歌友微信群、自发组织的电声乐队)用家乡话演述打工地新的生活内容。例如广东五条人乐队用海丰话创作的《道山靓仔》等歌曲受到广东内外潮汕话群体的热情追捧;广东九连真人乐队的客家话歌曲《凡人歌》《莫欺少年穷》等也唱出了海丰客家同乡的乡情。舞台上下的歌谣群体性唱诵,实现了“共情”。

我们在《大系》编纂过程中关注到一些乡土文人甚至还会主动搜集歌谣、记录歌词、灌制唱片、带徒授艺,来体现他们对本土歌谣的钟情。类似做法由来已久。清末民初,福建霞浦白露坑人畲族歌王钟学吉曾在霞浦开设过山民会馆,成为畲歌歌本汇集与传播的重要场所,类似于今天的民间歌谣传习中心。钟学吉不仅编写了数百首小说歌(如《末朝纲》《九节金龙鞭》等),而且自觉整理了大量畲族民间歌谣。如果缺失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和对本民族抒情传统的无限珍爱,他就不会有这种存续歌谣文化遗产的远见卓识。

说到歌谣群体性的抒情传统,必然要追溯歌谣的源与流。歌谣中最早的抒情表达或与仪式有关。人们借助抒情以调和人与神、人与人的关系,用仪式里的抒情抚慰日常焦虑与不安。《诗经》专辟“颂”诗,意在强调抒情的仪式功能:“丰年多黍多稔,亦有高廪,万亿及种。为酒为醴,燕界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周颂·丰年》)。这种去日常的仪式抒情,说明抒情(咏诗)曾经是人从世俗“分离”出来进入人神相交的“阖限”期集体约定的一种职责与义务,献上抒情(赞美)和祭品(酒醴)以表达对神赐丰年的喜悦和对荒年不安的抵御,说明仪式抒情曾是人神关系的一种调和。回到日常后,人把抒情用在人与人之间,其目的仍不脱抒情的符号建构性质。由此,可将歌谣的抒情传统区分为民间生活中的世俗抒情(如情歌、号子)和仪式抒情。其间没有截然的边界,只要生活需要它们,抒情就开始了。

与文人诗相比,歌谣的抒情是最不拘套路的。歌谣的抒情者和抒情的接受者更在乎“即兴”中非同寻常的新鲜表达,每一次抒情,都是符号的重新洗牌和建构。

“哥是山中千年树/妹是山中万年藤/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这是一首闽西客家民歌,四个句子的语词平常不过,不可能像王安石那样在“绿”的觅取上咬文嚼字,但经类似于“文字游戏”般的排列组合(“树死藤生”“藤死树生”)后,这首民歌体现出来的“诗性智慧”,却让人感受到抒情符号有序化“建构”的无穷魅力。

(摘编自夏敏《歌谣抒情传统再梳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者常常忽略歌谣的抒情性,恰恰是因为抒情一直是歌谣的首要特征这一理所当然的道理。
B.歌谣的抒情功能使歌谣被不断地传唱演绎,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从而使歌谣成为了诗的先声。
C.同样是创新,外出务工农村青年的方言歌谣都要比某县文联举办的童谣演出更受听众的欢迎。
D.对本民族文化和抒情传统的认同与珍爱,体现了钟学吉这类人存续歌谣文化遗产的远见卓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作者的线上调查,我们能够看出现代改编的民间歌谣极受欢迎,这与它的抒情功能有关。
B.民间歌谣带有地方特色,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同地区的民谣会有不同的抒情传统。
C.民间生活中世俗抒情主要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的出现晚于调和人神关系的仪式抒情。
D.相对于文人诗而言,歌谣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灵活自由,更重视对符号重新洗牌的新鲜表达。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论述歌谣的抒情性,接着主要从抒情方式和习惯、群体性等方面论述歌谣的抒情传统。
B.第五段用五条人和九连真人创作的歌曲为例论证这种用方言抒情的歌谣既是传承,又是创新。
C.第七段用《周颂·丰年》的内容证明观点,引证法的运用既增强说服力,又使文章富有文采。
D.作者将一首闽西客家民歌的用词与王安石觅取“绿”字作对比,突出了歌谣特有的“诗性智慧”。
4.下列不符合本文阐述的歌谣抒情传统的一项是(     
A.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弹铗歌》)
B.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城外土馒头》)
C.正月探妹正月正,我同小妹看花灯。看你是真的唷,看你是真心。(《探妹》)
D.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风歌》)
5.请结合原文内容,就传承和发展歌谣文化提出可行性建议。
今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淮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看见

范小青

艾可是个不戴眼镜的近视眼,因为但凡能够配到的最高度的近视眼镜,对他来说,也只是个摆设,起不了作用,所以干脆就不戴了。好在光感还是有的,身边有什么东西,也能看得到,当然看到的只是一团模糊。

他原以为人生也就这样了,可是后来忽然又冒出了希望,有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手术很顺利,拆了纱布,睁开眼睛,艾可一下子就看清了医生的脸,他这才真正知道了,人脸居然是如此生动,人的眼神是如此有光彩,五官搭配得是如此精妙。

他差点哭了。医生说,现在你是看得见了,但是手术到底是否成功,要有一个月的时间来考验,如果一个月以后,情况正常,手术才算成功。

艾可没想那么多,他还没来得及多想,现在他是吃惊、大吃惊,甚至是震惊。原来世界是这样子的呀,看得见的世界真好,五彩缤纷呀。

当然,更要命的是,他看清了所有熟悉而又模糊的同事的脸庞。

比如老许。印象中这么温柔和蔼的一个人,可他这长相,实在是有点——那眼睛瞪得跟牛眼似的、眉毛又浓又密又长,人没到你面前,那眉毛已经戳痛了你的眼睛——看起来就不像个和善的人。

艾可心里十分感慨,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其实,当艾可看清了平时看不清的同事,他吃惊的事情还多着呢。

他看到了,每次只要主任一进来,小金的脸就红起来,主任待在这里时间越长,她的脸色就越来越红,最过分的是她居然把茶水打翻了,泼了艾可一身。

艾可被烫得跳了起来,忍不住说,哎哟哟,小金,难道我眼睛好了,你眼睛不好了?

主任笑了笑,说,小艾,你眼睛不好的时候,嘴巴蛮厚道的,现在眼睛好了,嘴巴变厉害了?

艾可有点不好意思,确实不应该这么说小金,可是小金的慌乱让他十分好奇,他看了看其他同事,难道他们一点感觉都没有?

他们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心无旁骛,什么感觉都没有。

过了一天,艾可在走廊上碰见主任,主任对他说,艾可啊,有个事情跟你商量,人事处来和我们说,这一阵他们事情多,想借个人过去用几天,你看你去帮几天行吧?

艾可一口答应说行的,但说过之后又有点担心,犹豫说,可是人事处那边的工作,我不熟悉,不知道能不能——

主任说,嘿,无非就是造表格、填表格、查表格、整理表格,依样画葫芦而已,你这样一个大才子,还不是小菜一碟。再说了,又不是一直留在那里,过一阵要回来的。

在办公室所有人都忙着准备重大会议的时候,艾可却去了人事处。艾可借调人事处接手的第一件工作,就是配合工资调整,核查单位职工的工龄。核查工作并不复杂,只需将档案材料里的原始材料和现行的工资档案再核对一遍,真是应了主任那句话,对艾可来说小菜一碟,但艾可一直沉浸在眼睛亮了的激动中,工作热情高涨,他认真细心地做了这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核查工作。

工龄上的误差真的很少,可能因为这个涉及每个人的收入,即便组织上搞错,个人也一定会来纠正的。艾可还真核不出工龄上的误差,但是因为他太过认真,原始材料中与工龄无关的内容,他有时候也会多看一两眼,结果这一两眼,就看出问题来了。

是一个叫刘子葵的同事,艾可觉得他的年龄有误,因为艾可记得去年单位春节联欢会发吉祥物的时候,他上台领了一只兔子。

也不是艾可看见的,那时候他还看不见,是他听见的,他听见刘子葵说,我要这只卡通兔子,我女儿喜欢。

这是单位每年的规定,属什么属相,到年底联欢会,可以领取一只玩具动物。领了兔子,那他就是属兔子的,可是他的原始材料上填的年龄,那一年不是兔年。

艾可疑惑,找了个机会悄悄地问人事处处长,那个刘子葵是属兔子的吗?

处长正低头忙着手里的活,听到了艾可问话,却好像没有听懂,抬头看了他一眼,反问说,属兔子?刘子葵?他属不属兔子,有什么问题吗?

艾可说,可他的原始材料上是某某年的,某某年的人不属兔子呀。

处长轻描淡写地说,哦,那是他自己的事情。

艾可就奇怪,忍不住说,李处,你们不告诉他吗?不让他纠正吗?到时候他会误以为组织上要他提前退休呢。

处长说,几时退休也不是我们的事情,是档案的事情,我们说了不算——

处长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觉得艾可莫名其妙,就忍不住直接挤兑他说,艾可,从前他们都说你是个瞎子,你现在是不是以为你的眼睛比别人都亮啊?

艾可闷声不响了。在处长那里碰了钉子,不敢打扰了,只敢去麻烦另一个同事,问他怎么回事。

那同事笑道,呵呵,你以为你真的看见了哦。

艾可有些懊恼,但他也不笨,知道这里的水深,不想试水了,只可惜,已经迟了。

刘子葵在走廊里拦住了他,满脸恼怒地说,艾可,我跟你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块儿,你凭什么造我的谣言——本来我这次有希望提一级,被你一造谣,对手乘机放风说我过龄了。

艾可整个蒙了。

他不仅自己被怼,连累人事处也受了批评,没几天艾可就被人事处退回去了。

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艾可去医院检查完眼睛,回来十分沮丧地告诉大家,完了,我的手术失败了。

大家都关心他,问他是不是又看不见了,艾可说,不是马上就看不见,是会一天比一天差,最后回到原来的样子。

大家哀叹惋惜。

果然,艾可的眼睛一天比一天瞎,没几天,他就恢复到从前的那个几乎等于零的视力了。

有一天艾可去上厕所,听到有两个同事议论他。

一个同事说,哎,听说办公室的那个艾可,眼睛又不行了,手术失败了?

另一个说,是呀,他好像运气不好,都说这类手术已经很成熟了,偏偏到他就不行。

那一个的声音似乎有点疑惑,他真的又看不见了?可是我在走廊里碰到他,看他的眼睛,贼亮贼亮的呀。

这一个声音倒很果断,说,那谁知道呢?

他们一起呵呵了几声,走了。

艾可揉了揉自己的眼睛,心想,是呀,谁知道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医生关于手术能否真正成功的交待,艾可并不在意,因为他还沉浸在重获光明的喜悦和震惊之中。
B.在办公室任务繁忙之时,主任选择将艾可调往人事处,表明他对其无意中暴露出他与小金的关系的不满。
C.“你以为你真的看见了”一句颇有深意,既是同事对艾可问题的回应,又暗示出了现实社会的复杂性。
D.小说结尾借两位同事对艾可的议论,意在说明人们并不同情艾可的遭遇,体现了现实社会人情的冷漠。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艾可的视角叙事,重点展示了他由看不见到看见的经历和心理困惑,也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B.同事们对待艾可的态度形成了前后对比,眼睛不好时大家对他都很客气,眼睛好了却连续遭到他们的排挤。
C.小说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比如处长面对艾可询问时“越来越难看”的脸色,表现出对其的不耐烦。
D.小说中的对话没有冒号和引号,而是与叙述整合在一起,使情节更加紧凑,也使读者更自然地进入故事。
3.重新“看见”的哪些现实让艾可感到吃惊?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小说从“艾可看不见”这一情节开始,又以此情节结束。这样处理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今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篆刻艺术是在古代印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印章是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所孕育的实用器物,目前发现的最早印章始于商代;印章历来用作行使职权或作为公私身份的凭信,源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这一功能延续至今。印章发展的大体历程可分为以实用官私印章为主流的前期和以艺术欣赏印为主流的后期,商周古玺及秦汉印是实用印章的出色代表;而艺术欣赏印起源于唐宋,至明清达高峰,是篆刻艺术的主要表现载体。印章能从单纯的实用器物升级发展为篆刻艺术的表现载体,得益于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文字多样性和材料及制作方式的变革,而文人设计并刻制印章及印章大量应用于书画艺术则为其决定性因素。中国历代文人的审美意趣成就了篆刻艺术之美,这种美主要通过文字造型、章法布局、工艺表现及金石自然美来展现。

印章的实用价值古今未变,古代印章文字即当时所通行的书写文字,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令官方的书面文字不断演进,故先秦不同时期的公私实用印章的文字风格不尽相同;但汉代以后,书写文字逐步使用隶书、楷书等直至今日,而实用印章(主要是官印)文字则仍延续汉代以来的篆书,故书面文字与印章文字开始分野。唐宋以来,官方习惯用大印且崇尚“九叠文”,将文字笔画弯曲折叠、极难辨识,成为图案式的线条堆积,官方实用印章已无审美情调可言;而与此同时,自唐朝开始出现的文人闲章展现了印章逐步向艺术欣赏转化的趋势,与实用印章并行的艺术欣赏印即文人印开始出现。文人印其形制、文字和基本风格与实用印章已有较大差异,印文明显受汉印的影响,艺术效果强烈;而先秦及汉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篆书体系,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钟鼎镜铭文、瓦当文、鸟虫篆等装饰性文字也纷纷“穿越”出现在后世文人印中,丰富多彩的篆书体系充分展现了篆刻艺术的文字造型之美。印面文字的凹凸之别又将印章分为阴文印(常称白文印)和阳文印(常称朱文印),魏晋以后因纸张普及,印章的使用方式有所变革,朱文印成为实用印章的主流,但在篆刻艺术中,朱、白文印章皆为展现篆刻艺术文字造型美和整体美的重要形式。

篆书体系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多彩的变化形态,能充分表达出人们对文字造型之美的期待,而印章刻制的工艺技巧也是篆刻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从商周至汉代的实用印章采用金属和坚硬玉石制作,无论是铸造效果的庄重肃穆还是凿刻刀锋的酣畅淋漓,都蕴涵着工艺美,后世的文人印虽然从目的到材料、制作方式都与先秦印章不同,但篆刻刀法同样追求印面文字的古拙自然和线条中所透露出的金石韵味,十分看重工艺表现美及金石自然美,在创作理念和审美标准上与古代印章并无二致。更重要的是,古代印章使用铜玉材质,文人设计印文稿却无法自行镌刻、只能交由工匠完成,文人所期待的艺术效果难以保证;而后世文人印采用质地偏软的印石刻制,文人既是印稿设计者又是篆刻作品创造者,这二者合一的身份使得文人印能最大限度地表达文人艺术家的审美情趣,成就篆刻艺术之美。

(选自张丽《篆刻艺术之美及其审美价值》,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的篆刻是一门古老而传统的艺术,是目前少有的未被西方思潮影响到的纯粹的中国艺术。上自商周下至当世,经三千多年而历久弥新。篆刻包括篆与刻两个部分。篆的部分集中体现了书法艺术那种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而刻的部分,又集中了雕刻艺术中特殊的追求。它的构成从一开始就是复杂而有趣味的。仅仅懂得书法或仅仅了解刀法技巧,甚至已经兼而精通了两者的技巧,也还是难以真正领悟篆刻艺术之美。

韩天衡在《中国篆刻艺术》中提到了关于篆刻的两个重要特性:实用性与艺术性。印章在产生和使用的一个很长时期里,只是作为权力象征和取信的实物。从另一面看,当时的印工对印章的精心设计制作是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在秦汉时期,印章重在实用,还不是一种专门供人欣赏的艺术品,制作印章也还不属于专门的艺术创作。印章由实用品而成为艺术品,大致是起于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在见到的某些书法、绘画作品上,就钤盖着以年号为印文而制作成的联珠印“贞观”。

篆刻从艺术经典意识和创作理念上讲由三个要素组成,即篆法、章法与刀法。篆书需要相当的书法造诣与笔墨功力,但印章上的篆书又不同于纸上的篆书,其要求与难度比纸上要严谨得多,是线条艺术的精炼浓缩。这就需要章法来分朱布白,疏密挪让或变形夸张,进行空间造型组合,袁三俊在《篆刻十三略》中曾形象地说过:“章法须次第相寻,脉络相贯。如营室造庐者,堂户庭除,自有位置。大约于俯仰向背之间,望之一气贯注,便觉顾盼生姿,宛转流通也。”刀法就是刀在印章上的镌刻之法,刀法是对笔法、章法的二度创作。如果说笔法、章法是“原型”,那么刀法即是“显型”,使文字产生一种立体雕塑美,即“金石气”与“金石质感”。惟其如此,程远在《印旨》中指出:“刀有锋,善用锋者,被顿为法。”正因篆刻具有这种多重的技术组合和多元的艺术系统,它需要从艺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进行深入的思考。

(选自成玉彬《篆刻艺术的特性》,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印章是在我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孕育而出的,最早始于商代。篆刻艺术就是在印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先秦不同时期印章的文字风格不同,但汉代以后,书写文字经历了从隶书到楷书的转变,而印章文字则仍延续汉代以来的篆书。
C.除了篆刻这一门古老而传统的艺术外,中国其他的艺术形式都已经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变得不再纯粹了。
D.篆刻是一种多元的艺术系统,是篆法、章法、刀法等多重的技术组合,需要从艺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思考。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白文印章是展现篆刻艺术美的重要形式。因纸张的普及,魏晋以后朱文印成为实用印章的主流。
B.文人无法镌刻铜玉材料的印章,如果没有质地偏软的印石作为材料,印章篆刻的艺术美将无法显现。
C.篆刻艺术的构成复杂,要想真正领悟篆刻艺术之美,兼通书法艺术与刀法技巧是需具备的必要条件。
D.篆书本就需要较高的书法造诣与笔墨功力,印章上的篆书又追求线条艺术,其书写难度比纸上更大。
3.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所说的印章的“实用性”特点的一项是(     
A.《汉官仪》中规定不同职位的人群,印章的称谓不同、材质不同、钮制亦不同。
B.商业活动中应用印章,古印中“南门之玺”、“勿征关玺”等,都是关邑通行印。
C.古人有佩带玺印的习俗,印玺不仅造型上别致,内容上多为吉语,用以祈祥纳福。
D.战国时期,手工艺人在制作陶器或漆器时,会在上面钤上自己的名字作为标记。
4.某博物馆计划在馆内开设印章专区,展览各类印章。请结合材料内容,为本展区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语言简洁,句式整齐,不超过30个字。
5.印章的艺术欣赏特性是因何流行起来的?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今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7 . 文章共描写了六幅风景,请仿照示例用四字词语按顺序概括四幅风景的内容。
(1)沙漠驼铃→(2)____________→(3)延河夕照→(4)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7-1 风景谈 预习自测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卖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作“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志,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阿谀谄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多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叶三死了。

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如果不卖果子而去当一个画家,可能也会很出色。
B.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且很少应酬,但对叶三另眼相看,体现出他率性而为的名士风范,也衬托出叶三的鉴赏功力和真诚态度。
C.叶三能看出季匋民所画墨荷不妥,不仅与其果贩的身份相符合,也体现出他敏锐的观察力与独到的鉴赏力。
D.本文为读者展现了叶三和季匋民的友谊,而结尾处季匋民的画和叶三一起被埋,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带有浓厚的悲剧意味。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情节和结构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B.本文第二段按照时序用各色水果勾勒出了一幅当地的四季风物图,表现出适意、淳朴的生活,也暗含“风俗即人”的理念。
C.写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看似闲笔,却与叶三送果的情节相呼应,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本文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只择取叶三卖果赏画等零散片段,以舒缓的笔触还原生活细节,体现汪曾祺淡而有味的创作风格。
3.文章开篇先写叶三卖果,似与“鉴赏家”无关,请简要分析作者如此行文的妙处。
4.汪曾祺曾说:“我想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真实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别人,使人们的心得到滋润,从而提高对生活的信念。”请从人物美、人情美两个角度中任选一角度,探究你从本文感悟到的“美”。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从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美是难的。”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迥不相同。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者变成另外的一种美。例如西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蒙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而当杜甫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雨,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随着它与人的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有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白;谈到声,它有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由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摘编自蒋孔阳《美和美的东西》)

材料二:

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欧拉善用简洁的函数表达真理,欧拉公式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具美感、最有魅力的公式之一。他还曾写下《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这位天才给后人有益的启示:探究真理的动力中饱含着对美的追求,科学之美可诱发出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

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科学家杨振宁则用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他还以虹与霓为例描述科学之美:小时候看虹和霓,被极美的表面现象所吸引,长大懂得测量后发现这种现象的物理原因,体会到了一种极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

在这些大科学家眼里,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是人们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是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是促使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原动力。

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选择,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的。比如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美中获得启示,后来被实验证实;物理学家卢瑟福探索原子结构时有种直觉,感到原子核是一颗“小太阳”;哥白尼在观察太阳系运动时这样描述“太阳乘坐宝座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正是这些审美想象,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引导着他们前往成功的彼岸。反观我们的现实,科学美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剥夺,近乎一件奢侈品。备受推崇的奥林匹克竞赛,已异化为机械的题海战术,孩子们很难在大量做题中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在科研领域,不少人急功近利,失去了探寻更高层次的科学美的机会。

正如但丁所说,美是真理的光辉。漠视科学的美感,就很难探寻到真理的内核。在教育中,如果先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现象美,再引导他们去探究背后的科学原理,是否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科研中,少一些功利、多一份对美的追寻之心,把单调枯燥的实验变成美的探险,或许更容易到达真理的彼岸。在科普活动中,多一些日升月落、星辰闪耀、遥望火箭腾空而起的美感体验,可能会让不从事科学活动的普通人更加崇尚自然、走近科学。科学本来就是美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应是充满新奇体验的美的旅程。

(摘编自《发明与创新》)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味外之味”的第一个“味”是指人品尝到的味道,第二个“味”是指超越于具体味道之上的事物的美。
B.材料一说美的东西都各有其美,不能用以相互说明。这和我们欣赏诗词时,不能用“纤云弄巧”的婉约美去衡量“乱石穿空”的豪放美是一致的。
C.材料一中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通过探讨,最终解决了“美是什么”的问题。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美”这个话题展开,但前者意在分析“美”的概念,后者重在强调“美”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狄拉克的反粒子理论具有唐诗“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般的境界。
B.欧拉的《音乐新理论的尝试》以数学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呈现了科学美。
C.只有在科普活动中多一些日升月落之类的美感体验,才能让不从事科学活动的普通人更加崇尚自然,走近科学。
D.奥林匹克竞赛机械的题海战术使孩子们很难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也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力。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递进式的结构论证,先提出论点“美”和“美的东西”不能混为一谈,再从四个方面阐述二者不同,最后总结归纳。
B.材料一多用例证法,将“美不是美的东西”的相关抽象表述具体化,让读者易于理解的同时也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C.材料二论证中正反对照,有力地论证了“对科学之美的追求能诱发创造力,有助于探寻到真理的内核”的观点。
D.材料二第三段运用排比,表述了科学美的本质、主客体表现形式和对科学发现的作用,既论述全面,也强调了科学美的重大意义。
4.两则材料在论证过程中均引用了唐诗,请简析其作用。
5.在古诗文学习研讨中,甲同学说:“我发现同是写草木,‘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在陶渊明眼中就是美景,而‘寒烟衰草凝绿’却让王安石产生了古今兴衰之叹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乙同学说:“我觉得这几句诗词都太美了,让我感动!”请结合材料一的原理,对两位同学的发言做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

巴金

外面是火光、枪声、兽的叫喊、人的哭泣……

屋子里是黯淡的灯光,急促的呼吸。

我陪伴着躺在病榻上的弟弟。

我失掉了父亲和母亲。在我的生活里唯一的亲人就是这个十三岁的小弟弟了。

外面街上,那些新进城的高举太阳旗的兵在抢劫,在放火,在杀人。受害的就是我们那些贫苦的弟兄,也就是我常常在街上看见的那些人。我听见他们的哀号和求救声。声音响成了一片,里面也有妇人和小孩的声音。我明白我们的弟兄们遭到残酷的屠杀了。

那些血,那些尸体,那些被毁坏了的家!我不敢想。

我守住弟弟的病榻,不敢出去看一眼。

我等着太阳旗进来,我又祈祷着太阳旗不要进来,为了我的弟弟。

弱者的恐怖,弱者的耻辱,弱者的悲哀——我全感到了。

外面仍然是火光、枪声、兽的叫喊、人的哭泣……

哥哥,弟弟忽然坐起来,高声狂叫。他那只发烫的手紧紧捏住我的手。他望着我的眼睛。我连忙把头掉开,我害怕看到他眼里的强烈的火光。

哥哥,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人更高贵的生物罢,是不是?

我默默地点了点头。

那么我们算不算是人呢?为什么还有比我们更高贵的呢?

对于这样简单的问话,我平日不假思索就可以答出来。然而现在我能够说什么呢?外面街上是火光、枪声、兽的叫喊,人的哭泣……我们的弟兄们让人任意侮辱、残杀,像一只狗,一头猪。我在屋子里怀着恐怖的心情等待死亡。我能够回答弟弟说,我们是人吗?

为什么我们应当像猪似地让人宰杀呢?为什么我们应当做别人的枪靶子呢?告诉我!他不肯放松地追问下去,他用力摇我的胳膊,他战抖的声音在房里四处飘荡。我们不也是人吗?为什么我们生来就受虐待、受侮辱呢?哥哥,告诉我,为什么他们要来占我们的土地、屠杀我们呢?

我没法回答他。他的叫声刺痛了我的心,我好像受着凌迟的刑罚。

为什么不回答呢?你这个胆小鬼!弟弟狂怒地骂起我来。他捏紧小拳头朝我的身上乱打。我一点儿也不躲避。我的心痛得更厉害了。

弟弟终于拿开了手。然而他低声哭了起来,而且哭得很伤心。

弟弟的哭使我忘了心痛,我马上去安慰他:是哥哥得罪了你罢,不要气,你用力痛打哥哥好了……

哥哥,我的话还没有说完,他就这样迸出了这一声哭叫:你把我杀死罢!这种做别人的枪靶子的生活,我不要再过下去了。我迟早会被他们杀死的。……那么还是请你杀死我罢。死在哥哥的手里倒强似活着去吃别人的刀尖和子弹……他抓住我的胳膊哀求,狂叫。

轻声点,不要让日本兵听见,他们会跑进来的。我恐怖地说,就伸出手去蒙他的嘴。

他推开我的手,只管说下去:

哥哥,我们和他们不是一样的人吗?在这个世界上不全是一样的人吗?……为什么别人的孩子就有光,有热,有花,有爱,我却应当做枪靶子呢?为什么我们的亲人要被他们杀死,我们房屋要被他们烧光呢?……学堂里、教科书上明明说我们的身体构造和他们的完全一样,我们和他们都是一样的人,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好好地活下去?我们应当把自己养肥来给别人做枪靶子呢?哥哥,我不要活了,请你把我杀死罢……你哭了!哥哥,我知道你爱我。你不肯杀我。那么你愿意让日本兵来杀死我吗?

我望着我的手,我的手在打颤。我抚摩我的胸膛,我的心也在颤栗。我害怕我真会用我自己这双手杀死我的弟弟。弟弟说得对。他活着,没有光,没有热,没有花,没有爱。他活着,只是为了给别人做枪靶子。像这样地活下去,还不如死了好。与其留着给高举太阳旗的兵开刀,还不如由做哥哥的我亲手杀死。

然而我看见弟弟那张可爱的脸,那张让眼泪打湿了的、被热情烧红了的圆脸,我的心又软了。我连忙扑过去,抱着我的弟弟,我狂吻他的脸颊。我坚决地说,我要保护他,决不让日本兵来伤害他。我要用尽一切力量不让他受到丝毫的损害……

外面是火光、枪声、兽的叫喊、人的哭泣……

1931929日深夜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小见大,主要通过叙写“我”和弟弟的感受,真切地反映了日本侵略战争对中国人民的伤害,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B.“我们算不算是人”这看似幼稚的问题,表现了弟弟的痛苦与迷惑,面对“我”的无言以对,他通过乱打宣泄对“我”的不满。
C.面对弟弟让“我”杀死他的哀求,“我”内心感到痛苦,最后“我”坚定了保护弟弟的决心,要用尽力量不让他受到丝毫的损害。
D.小说的语言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如:“兽的叫喊”突出了敌人的残暴;画线句连用几个问句强化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之情。
2.这篇小说曾以“我的弟弟”为标题发表过,这两个标题的表意各有侧重,请对此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为何要再次写外面恐怖可怕的环境?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