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文阅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阴道中

楼钥

捲上疎帘莫放垂,迎眸景色自淋漓。

有云更觉千山秀,不雨争知万壑奇。

古道经行尽遗迹,群贤风度想当时。

奚囊莫怪新篇少,应接山川不暇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诗人行走在山阴道中的即兴之作,通过自省与深思表达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B.首联“捲”“迎”二字极有兴味,巧妙地写出了人与自然之间情感上的遥相呼应。
C.尾联交代自己作诗少的原因,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以及重视实践的精神。
D.诗歌主要运用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既写所见之美景又阐述自己对风物的认知。
2.这首诗颔联和颈联阐述了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2023-09-01更新 | 23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模考(一)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

〔清代〕曹雪芹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容”,指海棠花素淡的姿容。五行中秋色属白,“秋”既点明花开的季节,又指花容素淡美好,吻合“浅淡”二字。
B.“攒”,簇聚。“七节攒成”说花在枝头层层而生,形容海棠枝节繁茂;“雪满盆”,以“雪”借代花,也写海棠花开繁盛之意。
C.“独倚画栏”,独自斜倚画栏像是默默思念。这里以花喻人,把海棠喻为独守空闺的女子,“独”指写出其孤苦。
D.“清砧怨笛”,清砧,清冷捣衣声。古时常秋夜捣衣,女子为远行人作寒衣,故砧声多用于怀念远人;“怨笛”也与悲感有关。
2.曹雪芹擅用隐语,《红楼梦》中诗作多半“寄兴寓情”,往往让诗与文中人物相关,此诗是红楼梦三十七回中海棠诗社结社之前,贾宝玉所作,分析颔联中影射的人物分别是“金陵十二钗”中的哪两位,试分析原因。
3 . 对下列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春雨

粒粒音符掉进土里

寂静的田野

拱出一行行绿色的诗芽

A.本诗巧妙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既有听觉感受的表达,也有视觉印象的描绘,寥寥几笔就生动地写出了春天田野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B.本诗独具匠心,用“粒粒”“行行”“诗芽”等词语将春雨和田野劳作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既清新自然又含蓄蕴藉的意境,诗意盎然,富有韵味。
C.本诗用词精巧,一个“拱”字不落俗套,赋予静态的景物以一种可感的动态形象,真切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对春雨和田野的独特感受,读来令人欣喜、振奋。
D.短短三行诗,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对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景的精彩描写,由衷地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田野和劳动的赞美之意。
2021-09-12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浙江省单独招生文化考试语文试题(职高)
4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954年7月25日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一开始用“无休止”来形容海浪发起冲击的次数之多,动词“扑”写出了海浪的汹涌、猛烈、势不可挡。
B.“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间接地刻画了海浪的坚不可摧,不肯屈服的特点。
C.“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将“累累伤痕”与“面带微笑”进行对比,突出礁石不畏风浪的勇敢、自信。
D.诗歌第一节描写海浪,是通过海浪来表现礁石;第二节直接描写礁石。诗歌用了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使意象更集中、凝练。
2.诗歌运用了象征手法,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象征意义。
2020-11-17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冬(之一)

穆旦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

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

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

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

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

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

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

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

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

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

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1976年12月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第一节写诗人在一个冬日里平淡平凡的生活,但从这平淡平凡中又可看出诗人坚忍不屈的身姿和激昂慷慨的情怀。
B.如果说第一节写的主要是“我”所做的,那么第二节主要写“我”所见的,如“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冰冻的小河”等。
C.第三节写冬夜生活的乐趣,有“温暖的炉火”,有“好友”,有“回忆”,屋内小环境中的温暖压倒了冬日的严寒,快乐驱赶了忧伤。
D.第四节中,“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流露出诗人心迹,写出诗人面对苦难的坦然之情。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各节均为五行,前面具体展开,最后以感叹作结:各节二四五行押韵,一三行不押韵,显得错落有致,回环有序。
B.诗人在“冬”这个核心意象的统摄下,通过“北风”“茫茫白雪”等意象,营造出昏黄、凄冷、死寂而又悲凉的意境。
C.穆旦的诗歌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诗中意象的内涵具有开放性,如“严酷的冬天”和“冰冻的小河”均有象征意义。
D.诗中的“冬天”融合视觉、听觉,带给读者强烈的官能感受,如“昏黄”“茫茫白雪”等视觉和“门窗沙沙地响”等听觉。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古江山”一句中,“千古”有时代感,照应题目中的“怀古”;“江山”有现实感,照应题目中的“京口北固亭”。
B.词的上片使用了两个典故。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先写刘裕的丰功伟绩再写瞻仰他的遗迹。
C.“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用刘义隆“急于事功,轻启兵端”的失败提醒当朝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
D.“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比,词人以此正告朝廷收复失土刻不容缓。
2.这首词的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三句的理解。
2020-08-29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七律二首·送瘟神》

毛泽东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注释】①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报道《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毛泽东读到这则“棺材田”变丰产田、“寡妇村”变幸福村、枯木又逢春、百姓得新生的报道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②“人遗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人遗矢”用廉颇故事写出人体弱多病的状态。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首联写到中国南方向来以鱼米之乡著称,可血吸虫竟使大好河山萧杀黯淡,但由于旧中国社会腐败黑暗,即使神医华佗再世也对血吸虫病这一顽疾无可奈何。
B.第一首诗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在血吸虫病的肆虐下,村落不见庄稼,到处杂草丛生,千家万户人丁稀少,人民群众体弱多病,死气沉沉的阴森惨状。
C.第二首诗颈联运用借代的手法,五岭泛指山脉,三河泛指河流,代表了整个中国。“银锄落”,写农民在山上劳动,“铁臂摇”写工农大力兴修水利,通过描绘改天换地来反映送瘟神的伟大实践。
D.第二首诗尾联点题,试问瘟神,你要到哪里去呢?人们已焚化纸船,点燃蜡烛,火光照耀天际,用这些来送走瘟神,表达了对瘟神的敬畏之情,表现了胜利者的自豪和喜悦。
2.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8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九月初九的酒

潘洗尘

千里之外   九月初九的炊烟

是一缕绵绵的乡愁

挥也挥不去   载也载不动

我看见儿时的土炕和半个世纪的谣曲

还挂在母亲干瘪的嘴角

摇也摇不动的摇篮,摇我睡去

摇我醒来

我一千次一万次地凝视

母亲   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喜

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忧

千里之外   九月初九的炊烟

是一群不归的候鸟

栖在满地枯叶的枝头

我看见遍野的金黄和半个世纪的老茧

都凝在父亲的手上

三十年了   总是在长子的生日

饮一杯朴素的期待

九月初九的酒,入九月初九老父的愁肠

   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杯

   愁老母零乱的白发满头

饮九月初九的酒

饮一缕绵绵的乡愁

饮一轮明明灭灭的新月

圆也中秋

缺也中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叙写了九月初九的傍晚,作者站在千里之外的他乡,望着村野的炊烟袅袅,引出了内心浓浓的乡愁。
B.诗歌回忆了幼小的“我”在母亲的歌谣中甜美睡去的场景,母亲坐在炕边,轻推摇篮,哼着催眠曲,写出了母亲的慈爱。
C.诗歌回忆了父亲弯曲着脊背在田间劳作的场景,双手布满老茧,总是喜欢在儿子的生日默默饮酒,表达对儿子的思念。
D.诗歌结尾说“圆也中秋/缺也中秋”,意思是中秋节这天,月如圆盘,要和亲人团聚,新月如钩,也要和家人共度。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题目“饮九月初九的酒”用词造意相当讲究,七个字精准、生动地勾勒了诗的内容,并且贯穿始终。
B.诗歌说母亲“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喜”,又是“生我时的忧”,“喜”是因为“我”的出生,“忧”是忧“我”漂泊在外。
C.诗歌化形象为抽象,酒入愁肠,愁绪化作了父亲眼前破碎的月光,化作母亲零乱的白发,读起来令人动容。
D.诗歌画面感极强,抓住父母的典型细节加以描绘,把辛劳、朴实、慈爱、忧愁的父母形象刻画得真实可感。
3.这首诗感情真挚,思故乡、念亲恩,引起了游子的共鸣。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020-04-16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9 . 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轿子进入荣国府后,换了小厮,后又有丫头来迎,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2020-03-1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 高二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
10 . 理解下列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
2020-03-1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 高二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