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科目三”火爆出圈。有网友说“科目三”舞动世界,确实夸张了些,但称它人气高涨,出圈出海,还是合情合理的。据统计,在国内的短视频平台,其话题播放量达到了近120亿;在国内受到欢迎的同时,“科目三”也火到了国外,在诸多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老外”也跳“科目三”。

据报道,“科目三”始于广西某婚礼现场多人欢歌起舞的场景,后经改编和传播,迅速火遍大江南北。观看“科目三”视频,舞者跳时,脚踝内翻、扭腰、摆胯、摇花手,配合着动感背景音乐,形成一套丝滑的小连招,让人看了不禁也想跟着舞起来。

“科目三”为什么如此之火?“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每个人都能分析个子丑寅卯、说得头头是道。只要逻辑自洽,都能让人信服。

“科目三”的流行是源于中国的乡土文化。更准确地说,“科目三”来自基层,来自群众,它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也有着最接地气的特质。无论它最早出现的场景,还是它的舞蹈特点,乃至它的精神气质,都让人觉得这个舞蹈是属于草根的,是有人缘的,是来自火热的生活,是扎根于群众之间的,体现的是人间烟火气。

另一方面,“科目三”带有很强的感染力,迎合了当前流行表达的元素。它所展现的松弛心态、乐观精神,以及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为年轻人所需要、所接纳。“科目三”的舞姿很粗犷、音乐很上头,整体看很“魔性”,传递出的情绪热烈而喜庆、幽默而轻松,自然很有感染力,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尽管有人嫌弃它土得掉渣,但更多的人对此欲罢不能。千万不要嘲笑“科目三”土得掉渣,也不要认为它难登大雅之堂。“科目三”火的时机也许随机,但火起来绝非偶然。应该说,包括“科目三”在内,一切能够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文艺作品,都应该火,也会火起来。火,是水到渠成,是众望所归。

(人民艺起评《“科目三”土不土不重要,群众喜欢就足够了》有删节)

材料二:

围绕“科目三”舞蹈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声音。有人认为该舞蹈艺术价值较低,甚至有些低俗;有人认为该舞蹈“太土”“辣眼睛”;还有人认为这样的舞蹈动作可能会带来一些健康隐患,比如扭伤脚踝等。类似这样的评价并不少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种舞蹈确实“收割”了相当数量的观众,在网络大潮中持续出圈,且在持续保持甚至提升热度。面对这种文化现象,不妨让我们抱着审慎、明辨的态度来看待它。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来去伪存真、弃糟取精,获取其中有价值的经验和方法,进而为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和传播提供经验参照和启示启发。

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尽管网络文艺场域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某些文艺作品生命周期短,甚至“见光死”;一些文艺影视作品业内叫好,市场却反响平平,出现叫好与叫座倒挂的尴尬现象;部分传统优秀文化作品虽仍然具有市场竞争力,但却囿于没有适当的传播渠道导致传播受阻。鉴于此,“科目三”舞蹈的持续走红或许能给以上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在创作上既要有向上的立意,也要有向下的笔触。自古以来,优秀的文艺作品立意一定是向上的、升华的,是与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相吻合的。立意不高则好似地基不稳、根脉断连,即便有再高超的创作技巧或者华丽的辞藻都无法使之具备经典的特质。有了好的立意,如何把它表现出来呢?这就需要向下的笔触。文艺工作者要经常深入鲜活的现场,发掘第一手素材,并对之进行精准筛选、深度加工、经典赋能,创作出兼具地气与生气的优秀文艺作品。

在表达上要不断更新“词库版本”,及时适配当下语境。文艺创作者首先要认识到与时俱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要及时跟进、适度学习、熟练掌握,最后要结合自身创作特点加以融会贯通、消化吸收,以拉近作品和年轻群体的心理距离和物理距离,从而增加文艺作品的受众纵深。

在传播上要不断兼容新的媒体介质,为文艺作品的扩散注入澎湃动力。数字化时代,以抖音、快手、小红书、哔哩哔哩等为代表的数字化平台展现出了较强的后发优势,它们传播速度极快、门槛准入较易、宣发成本较低,它们内容丰富、花费低廉、方便简单、变现快捷,它们正在悄然快速改变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面对这种趋势,文艺工作者也要及时洞悉态势,转变发展思路,适配数字化新赛道,学习相关成功经验,在模仿中起步,在探索中积累,在复盘中提高,在创新中做大做强,用数字化平台的特有优势为文艺作品的传播注入强大动力。(中国艺术报《“科目三”舞蹈走红,出了道网络传播思考题》有删节)

1.下列选项中,有关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国内短视频平台上,拥有超高播放量;在诸多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老外”跳“科目三”足见“科目三”出圈出海,备受青睐。
B.“科目三”舞姿很粗犷、背景音乐动感、上头,整体看很“魔性”,让人看了不禁也想跟着舞起来,它的爆火出圈绝非偶然。
C.当下的一些流行表达的元素能为年轻人所需要、所接纳,是因其展现了松弛的心态、乐观的精神,以及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D.“科目三”在最早出现的场景、舞蹈特点以及精神气质等方面都体现着鲜明的地方特色,扎根于群众之间,体现着人间烟火气。
2.下列选项中,有关材料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对“科目三”舞蹈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声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种舞蹈确实“收割”了相当数量的观众,在网络大潮中持续出圈,且在持续保持甚至提升热度。
B.优秀的文艺作品要以向下的笔触,即同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相吻合,创作出兼具地气与生气的优秀文艺作品。
C.在当下,网络文艺场域不尽人意,一些文艺影视作品在业内与市场反响倒挂;部分传统优秀文化作品虽具有市场竞争力,但却因没有适当的传播渠道而传播受阻。
D.文艺创作者既要与时俱进,在表达上适配当下语境,也要转变发展思路,借力数字化平台为文艺作品传播注入强大动力。
3.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河南驻马店市举行抗战题材电影《打铁花行动》全国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市领导、市老促会会长出席活动,共同启动影片首映式。
B.北京市文联主办“文艺的数字化传播与智能化变革”理论研讨会,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与文艺发展的融合路径。
C.昆剧电影《邯郸记》为帮观众尽快融入剧情,采用的实景拍摄,以戏曲为本,电影为用,在虚与实、传统与现代的特征融洽中,实现从小舞台到大银幕的艺术再创作。
D.开年大剧《繁花》以勇敢坚韧、乐观积极的时代精神为底色,展示上海底层市民在时代大潮的跌宕起伏中,相濡以沫的担当和宽容,用平凡人的经历,与观众共鸣共情。
4.结合材料,概括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5.毛主席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为人民”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时代命题,结合材料分析,当下的文艺创作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024-04-05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今天我们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就是要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是千千万万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贡献的杰出人士的代表。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对全党全社会而言,对英雄模范历史功绩的最好铭记,对他们英雄风范的最好尊崇,就是学习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转化为兴党兴国兴军的强大动力。

忠诚是事业之魂。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身上闪耀着一个共同特征,这就是心中洋溢着对祖国的深沉大爱,生命里盛装着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从两弹一星到杂交水稻,从防沙治沙到巡边护边,英雄模范之所以能够以非常之品格成就非常之事业,最大的精神支撑就是家国情怀,最大的事业支撑就是许党许国的忠诚担当。

执着是动力之源。英雄模范不是一天炼成的,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英雄模范向人们展示着执着和朴实的价值……英雄模范所展现的执着,就是为国为民奉献的志向坚定不移,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坚守无怨无悔。这种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这种积跬步、至千里的坚持,既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呼唤的品质,也恰恰是每一个人实现精彩人生的必需品格。

朴实是立身之本。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顾大家,是英雄模范们所共有的品质。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的张富清,60多年来刻意尘封功绩,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充分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选自20199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儒家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现实主义态度造就和凸现了儒家英雄主义精神,这一精神继承了原始人顽强生存的人性力量,以及春秋战国时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在社会与自然的复杂情态中艰苦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民族精神传统,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演变中形成了儒家独特的理性精神。

从相传为伊耆氏的《蜡辞》开始,人类无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指挥自然服从人的愿望:土反其宅,水归其昼,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性》)在古代神话中,如《山海经》所记载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神话,生动反映了原始人在实际生活中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决意志。他们在劳动的经验中坚信人的力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丧失战胜困难的信心,显示出人类所具有的英雄主义气概。

儒家总结了人的自强不息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周易大传·彖传》说: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又云: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彖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的意思。刚健自强的思想驳斥了依赖上天拯救的奴化观念,充分尊重和发挥人的内在意志和人格精神。这在民族精神史上如跃上地平线的太阳,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真理为理想为人生前赴后继,壮怀激越,无畏进取。

孟子把刚健思想衍化为一种大丈夫精神,即英雄主义人格。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是对历史的简明总结。孟子对此见解卓越: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因此,他提倡英雄主义的浩然之气,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公孙丑上》)浩然之气构成了儒家特质,培育了许多以死报国的民族英雄。

司马迁非常赞赏孔子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推崇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思想,倡导儒家主张的砥砺名节、慎于死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又说: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理义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己也。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多为悲剧式英雄,但大都具有一种豪迈进取、积极奋发、建功立业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史烙下了慷慨悲壮、豪迈辉煌的刻痕。

英雄的内涵在今天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中都涌现出了时代的英雄和榜样。因此,我们的艺术创作应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摘编自李明泉《儒家英雄主义精神——儒家艺术精神的当代启示(四)》)

1.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对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弘扬他们身上忠诚、执着、朴实品格的践行。
B.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神话反映了原始人同自然斗争的坚决意志,显示了英雄主义气概。
C.孟子总结了“刚健”思想,并将其衍化为“大丈夫”精神,也就是英雄主义人格。
D.新时代的艺术创作应该通过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书写时代的英雄和榜样,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层进式结构,分别从忠诚是事业之魂、执着是动力之源、朴实是立身之本逐层深入,论述新时代英雄观内涵。
B.于敏隐姓埋名突破氢弹关键技术、屠呦呦经过30余年成功研制出青蒿素,可作为材料一的论据,论证观点。
C.儒家英雄主义精神继承了前人强调的人性力量和主体作用,造就了积极入世的现实主义态度,形成了独特的理性精神。
D.司马迁笔下的人物多为慷慨悲壮、豪迈辉煌的悲剧式英雄,既是因为他倡导儒家的英雄主义精神,又和他个人际遇有关。
3.结合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儒家英雄主义精神的一项是(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B.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C.乾坤许大无名姓,疏散人中一丈夫。(钟离权《题长安酒肆壁二绝句》)
D.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刘禹锡《蜀先主庙》)
4.材料二论证方法很有特点,请举出两种进行简要分析。
5.新时代英雄观与儒家英雄主义精神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与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12-19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诗歌,如今人们常常说到的一个关键词是回暖升温。这个关键词表达了人们对当下诗歌基于共同感受基础之上的一种判定,也有种种现象可以证实着人们的这种判定。

其实,新诗文体形式的发展,从来没有停滞,也从来没有脱离它所处的时代。同时,不只是新诗,当代旧体诗词的写作人数及作品数量同样得到了几倍的增长,旧体诗词的采风、研讨、吟诵等活动也是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社会在进步,思想在演进,人们在改变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形成的对于诗歌的成见,能够重新以一种客观、冷静、正常的眼光去看待诗歌和诗人了。越来越多的人,在以诗歌为载体,非常便捷地交流感情,传递智慧,散发温馨,乐享生活。在诗歌面前,人们似乎打破了年龄、职业、地域等种种限制,实现了平等并超越于尘俗之上。

诗歌与新媒体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亲密。如果说10年前网络诗歌海量涌现时,不少人发出的网络媒体的勃兴挽救了诗歌之类的断言不无道理的话,那么,今天的微信传播平台,让诗歌进一步活得更加自由、自在和舒适了。诗歌的短小、快捷等文体优势,遇到微信平台,可谓如鱼在水。

还有,电脑与手机的结合、联动,让诗歌呈现了崭新的景观和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中国诗歌网一开始就拥有电脑端、手机端、APP三个端口,随后又申请开设了微信公众号传播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全方位的立体多向传播。中国诗歌网以建设诗歌高地、诗人家园为宗旨,以繁荣诗歌创作,发现和培养青年诗人,引领网络诗歌发展方向为己任。中国诗歌网的问世,结束了多年来没有官方诗歌网站的历史。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到前些年的梨花体、羊羔体,诗歌常常遭人诟病,许多诗人也常常不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诗人身份。羊羔体遭媒体热炒的时候,许多人甚至连诗歌文本读都没有读过,就想当然地认为羊羔体完全是不好的、负面的、应该否定的东西。殊不知,一旦接触羊羔体作者车延高的诗歌文本,平心而论,其中不少诗作还是颇具诗意、内涵和境界的。

综上所述,当下诗歌回暖升温的氛围我们不难感受到,其原因也不难找出:有科技发展和新媒体的因素,有诗歌和诗人自身的因素,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有人心变化的因素。有人对新媒体与诗歌发展的关系看得很重,认为技术革命因素对今日诗歌回暖起了决定性作用。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个人觉得技术力量仍然是一种外部因素,最重要的应该是社会环境和人心变化所致。尤其值得欣喜和令诗歌界振奋的,是政府对诗歌文化的高度重视,这对当下诗歌气候的回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诗歌的复兴与再度辉煌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摘编自杨志学《当下诗歌回暖与升温》,有改动)

材料二:

诗歌在社交媒体的火热发展固然可圈可点,但火热的背后理应给予冷静的思考。

首先,在消费主义的驱动下,诗歌的商业化现象不可避免,主要表现为资本进驻与广告投放。诗意生活只不过是一种数字幻境,除去第一条推送,诗歌公众号剩下的内容均是以诗意为名的商品营销。正如阿多诺所言:文化工业为了追逐利润和文化的同质性,不惜剥夺‘本真’文化所具有的批判功能和协商方式,使其丧失了‘说不的勇气’。商业化的过程导致了‘本真’文化的贬值,通过将它变成待售商品的方式降低了准入的门槛。

其次,诗歌变得娱乐化。在社交媒体中,长久压抑的诗歌在自由、自我的媒介语境中得到释放,无论是精英还是大众,都有一种快感重拾的体会,这种快感的失而复得驱使受众对诗歌进行过度消费,诗歌被娱乐化为一种日常的消遣。特别是诗歌与明星的结合,加重了诗歌的娱乐性质,使诗歌被当成日常生活的娱乐符号被受众消费,忽略诗歌内容、深层意义,而去消费读诗的明星,或者仅是对读诗人的声音进行消费。

诗歌依托社交媒体得到推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让诗歌重新回归生活的中心,却也使诗歌陷入庸俗化的陷阱。作品不再按照年代、流派等标准划分,而是被拉到了同一水平,成为均质、庸俗的内容物。它们能否出场,取决于是否与当下生活状况乃至舆论热点相匹配。诗歌创作与传播的把关人缺失,导致诗歌作品主题分布不平衡、质量良莠不齐。除了付费阅读的诗歌专辑外,诗歌公众号中每天一篇诗歌主题的选择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寻,无论是读诗的人还是诗本身的质量都得依据不同受众的喜好具体分析。这实质是一种将诗歌庸俗化传播的表现,是一种对受众心理的顺从。换言之,诗歌公众号并没有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或者通过对某一类诗歌的传播达到一个效果,其只是做诗歌的搬运工,这样就很难保证传播的质量。

(摘编自柳家旺《社交媒体中的诗歌传播研究》)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传播平台、中国诗歌网站的出现足以证实人们对诗歌“回暖”的判定。
B.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演进,人们重新以一种客观、冷静、正常的眼光看待诗歌。
C.阿多诺认为文化商业化,导致了“本真”文化贬值,将其变成了商品。
D.依托社交媒体的诗歌作品质量良莠不齐,这与诗歌创作与传播的“把关人”缺失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中国诗歌网的例子证明了由于电脑与手机的有机结合、联动,诗歌呈现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景观和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
B.在当前,新诗和当代旧体诗词的创作队伍都在不断壮大,诗歌数量迅猛增长,可以想见,这一形势可能会持续。
C.诗歌公众号的受众常常会忽略诗歌的内容,而去消费读诗的明星,若将诗歌与明星分离,就能够避免诗歌娱乐化。
D.除付费诗歌专辑外,诗歌公众号推送的诗歌主题依受众喜好而定,这显示了它们并没有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诗歌的商业化”观点的一项是(     
A.某市开展体验“诗歌诗情”主题活动,推介乡村诗歌文化体验旅游线路。
B.某公众号以“快乐王子——苏轼”为主题,策划了一系列专题推送。
C.某食品节以古代名人诗句为特色小吃命名,商品销量大幅度提高。
D.某APP将往期诗歌内容制作成有声作品,放在固定栏目,进行展示。
4.结合材料一,请简要谈谈诗歌回暖的原因有哪些。
5.人民日报指出:“滤清一切浮华,诗歌的本质和初心不会改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10-0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七县市一中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虽然当代艺术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权威的定义,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毫无疑问,当代性是其最大、最根本的特征,这一点已成为业界共识。当代艺术的当代性主要通过反思传统、针对当下和批判现实的方式来实现,并且具有清晰的个人立场与未来指向。因此,专业角度所谈的当代艺术,并非一般意义上理解的所有在当代产生的艺术都是当代艺术,所有在当代生活的艺术家都是当代艺术家,那只能叫泛当代,抑或称之为当代的艺术(家),而与学术层面强调的当代性”“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家不是同一回事,却常常被一些人有意无意地加以混淆、乱用。

当代艺术是一个新的艺术史阶段,它有着明确的界限和特质,尽管它源于西方,但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它已不仅仅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有学者称其更是一个美学概念、形态概念,对于这一说法我十分赞同,而且当代艺术的确有着它极为清晰的发展脉络和东西方互认的、特指的一些共有属性与价值判断。简单说就是它从现代主义走来,但已完全超越了现代艺术的逻辑和框架,更加突出观念的作用,作品的观念性异常被看重,也更加强调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媒介乃至不同地缘、不同意识形态等的跨界与融合,更加注重个人体验、经验和当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诸多方面的关联与互动,更加提倡创作思想、题材、形式、语言等的自由和解放,更加追求艺术身份的独立、艺术表达的自主、艺术手段的创新、艺术审美的多元,以及艺术生态的平衡等,而这些也正是当代性的集中体现。所以即便创作在当代,生活在当代,倘若不具备以上所说的这些特质、特点,还总是停留在固有的、传统的圈子里、思维里徘徊、打转,可以肯定地说,你从事的一定不是当代艺术,你也一定不是一个合格的当代艺术家。

换句话讲,判断是否为当代艺术,是否属于当代艺术的范畴,主要看你的创作观念是否具有当代性,你的主题表达是否具有当代性,你的形式语言是否具有当代性,你的呈现方式是否具有当代性,再具体点说,就是主要看你的创作是否具有不同于从前的新的尝试、新的特征、新的视角、新的理念、新的手法,以及新的影响等,总之它必须是原创的、实验的、先锋的,必须标新立异、别开一格,而非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更不能与时代脱钩,与生活脱节,不关注当下,不探求真相,不揭露本质,这些都不是一个当代艺术家所应该具备的起码素养、所理应呈现的基本状态,也都不是谈论和从事当代艺术的正常语境与恰当模式。

现实中的确有很多自称为当代学者、作家、艺术家的人,总爱谈反思,讲批判,逢人也便会聊一些关于道义、人性、战争等的话题,以此来显示自己所谓的大爱、耿介和正直,可一旦面对发生在身边的现实问题和一些不公正的社会事件时,却不见发声,一个个全都缺席失语,不约而同地选择明哲保身、置身事外,平时的那份正气凛然,这时全都成了泡影!须知,作为一名当代艺术家,有着天生的社会使命和职责担当,面对一些现实问题,不应也不能和普通人一样表现得若无其事或者逆来顺受,否则便不配做艺术家,尤其对于从事当代艺术的艺术家,在创作上及时、深刻地介入社会、反映现实、呼应关切、发出呐喊,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这也是判定是否为当代艺术、是否为当代艺术家最为重要的标尺。

(摘编自王进玉《当代艺术应该具有哪些特质》)

材料二:

近年来,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成为文艺创作的新风尚。从流行的各类文创产品到非遗进课堂等活动,从《只此青绿》到《唐宫夜宴》,从文创热、汉服热到传统生活美学的讨论……可以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多方位、多层次的。这些成果正在滋养着当代文艺创作。

如今,传统文化的营养日益构成当代文化的底蕴,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社交礼仪等。当然,也包括当下的文艺创作和文化生产。基于此,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更要善于发掘中华文化资源,立足时代语境和文化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创意和技术的融入。因而,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艺术创作,不是对古典艺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是融入当代文化视野和审美理念的一种艺术创造,其形态和意蕴既是古典的又是时尚的,彰显的是当代人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表达力。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戏曲研学创演节目《拿手好戏》,以沉浸式体验为主,设计闯关谜题,锤炼学员们的唱念做打与手眼身法功夫,开播以来受到观众好评。这个节目正是通过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通过唯美的视效,展现传统戏曲的隽永魅力。沉浸式体验、影视化呈现、时尚化表达,使大众对戏曲有了深刻的认知和真切的感悟。引发观众感慨美哉的,是历史情怀,是中华传统美德与价值观念,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密码。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知易行难,是一条考验认知、考验审美、考验技术的路。这条路只要走通畅,一定会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大有裨益。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审美意蕴的中国当代艺术,让受众更生动地感知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同时,有助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彰显中华美学风范。

(摘编自范玉刚《传统文化应有当代表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艺术的“当代性”是通过反思传统、针对当下和批判现实的方式来实现的,十分重视作品的观念性。
B.材料一中作者也认为“当代艺术”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美学概念、形态概念,它有着明确的界限和特质。
C.判断是否为当代艺术,是否属于当代艺术的范畴,要看你的创作观念、主题表达、形式语言、呈现方式是否具有当代性。
D.《只此青绿》《唐宫夜宴》等艺术作品,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也体现了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并非所有产生于当代的艺术都能叫“当代艺术”,如果缺乏“当代性”,只能称之为“泛当代”或“当代的艺术”。
B.当代艺术从现代主义走来,它已完全超越了现代艺术的逻辑和框架,而且必须是原创的、实验的、先锋的。
C.材料二中以《拿手好戏》为例,论述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创意和技术的融入。
D.要想更好地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艺术创作,就要杜绝对古典艺术的复制和模仿,重视当代文化视野和审美理念的融入。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表达的一项是(     
A.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根据21世纪的审美观,保持昆曲抽象写意,以简驭繁的美学传统,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再现了一段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
B.音乐唱片《三星堆·神鸟》,将三星堆文化与民族音乐、电子音乐等表达形式结合起来,实现了传统演奏与现代科技的交互融合,让听众爱上了民族音乐。
C.《岁时令》动漫IP,将传统节日人格化,用17个二次元的人物性格去表达节日的风韵和特色,以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语言体系重新拓展了传播广度。
D.2020年,一位中国大爷走红网络,他让别人手举宣纸,自己手持几支灌满墨汁的注射器,以魔幻的舞步,边走边用注射器在纸上射出一个个汉字。
4.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当代艺术家,必须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请结合材料一加以概括。
5.近年来,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成为文艺创作的新风尚,对此,我们应注意些什么?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
2023-07-0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暴力,实际是一种舆论暴力。这其实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存在的。在没有互联网的社会,流言蜚语带来的伤害,同样不少见。但是,互联网的出现,将这种扭曲的舆论力量前所未有地放大,它对个体的伤害,很多时候可能是“毁灭性”的。

网暴为何会如此流行?这方面的分析其实已经非常多。有人说,互联网的虚拟性,让一些人放弃了言论责任,从而导致“口不择言”的现象变得更多;还有分析说,在网络上输出语言暴力的人,都是生活中的失败者,他们在网上谩骂他人,实际是为了追求一种心理上的补偿。这些分析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同时也要看到,多数网暴者也就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在线下可能同样是善解人意的,甚至,一些网暴本身还是打着“主持正义”的名号出现。这背后对应着的两种社会心理结构可能仍需要被重新认识。

其一,互联网的普及,或者说线上生活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丧失对“远方”及遥远的他者的共情,缺乏对“远方”世界的多元理解。这两年,社会学家项飙的“附近的消失”概念很火,它指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只关心自己和更遥远的世界,而对自己所身处的环境缺乏应有的体认。但就网暴现象来说,可能很多人对于遥远世界的关心,也同样是有隔膜的。因为他们只是带着自己的固有偏见去“认识”远方的世界和人,而没有表现出该有的包容与共情。

其二,由部分网友正义感“爆棚”所制造的网暴,或许与现实中维护正义的力量没有让足够多的人产生信赖有关。作为个体,有正义感是好事。但是,当“正义感”在网络上集体输出,变成一种私刑,无疑就越过了界限。其带来的结果,不仅与正义无关,还制造了更多的伤害。

网暴流行的原因,总结起来,可能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互联网的传播介质特点,为网暴的输出提供了便利,并强化了网暴的“威力”;另一方面,它是真实世界的一种投射。换句话说,它发生在互联网上,却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与真实的社会土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如何通过改造后者来实现对网暴的釜底抽薪,注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对人心的涵养,也有赖于现实治理的优化。

(节选自光明网《网暴频繁出现,我们该如何反思》)

材料二:

网络同心,文明同行。8月29日,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社会共建论坛在天津举办。有关政府主管部门、部分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平台负责同志,以及正能量网络名人、青年好网民代表等共同围绕论坛主题“争做网络文明使者共建网上精神家园”畅所欲言。

东风浩荡,无边波浪拍天来。30余载时光,曾经“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万里神州,现在正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阔步迈进。今天的中国,网民规模突破10亿,网络空间已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好,心情好,生活工作好。我们越发深刻认同于这个最朴素的道理:“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文明的网络世界,是人民之福、发展之要、时代之光。

网络文明,须凝聚“上善之力”。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同样也来自于一个风清气朗的互联网空间。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也是为党育人的重要载体。文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说到底,来自于两个层面的努力:一是正面引导,二是负面纠偏。比如在今年网络文明大会上发布的《共建网络文明天津宣言》提及,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网络文明新格局”又比如2021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累计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2200万余条,处置账号13.4亿个,封禁主播7200余名,下架应用程序、小程序2160余款,关闭网站3200余家。该引导的引导,该整治的整治,网络生态环境自然气清景明起来。

网络文明,须倡导“共享共建”。文明不是一触而就的,更不是可以突击完成的。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需要的是朝夕之功、春秋之力,需要的是韧性和坚持。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网络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建立、健全,依法治网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网络安全法到数据安全法、再到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陆续出台,网络文明的基座越筑越稳。共建文明环境、共享文明新风——对于亿万网民来说,文明互动、理性表达,争做新时代好网民;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重信守诺、科技向善,践行社会责任;对于网络社会组织来说,健全规范、自律互律,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人人争当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者、网络素养的培育者、网络诚信的践行者、网络文明的弘扬者,逐渐把“最大变量”变为“最大增量”、将“最大流量”转为“最大能量”。

键盘间有星辰大海,鼠标上有日月山河。就像网友说的,每一个代码背后,都有一场跨山越海的奔赴。是的,2022年的中国互联网,成长许多、勇毅许多。天朗气清、风清气正,是人民对网上家园的美好向往。网聚正能量、共画同心圆,是时代对网络强国建设的深情呼唤。有专家认为,新时代中国网络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为净化全球网络环境、修复全球网络生态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为深入推进全球网络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而其实,这智慧、力量和方案,恰是新赶考路上全球命运共同体共振之频率、共鸣之和弦。

(节选自中国青年网《2022,奔赴网络文明的星辰大海》)

材料三: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创造了新的社会交往空间,不仅改变了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也给公共事务治理带来重要变化。近年来,城市基层治理运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了“互联网+党群”“互联网+政务”“互联网+居民”等服务平台,实行在线办事,兼有信息采集、利益表达、民意征集功能,提高了政府效率,便利了公众参与,增进了社会福祉。随着智能感知技术的普及应用,一些城市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开发了多样化的系统平台和应用终端,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水平。

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把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作为根本目的。“互联网+”属于一种技术治理路径,将技术治理嵌入公共治理过程,目的在于依靠科技赋能,及时识别、回应并解决问题,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技术治理具有天然的工具理性导向,然而,过于强调技术因素则会忽略人的价值。引入技术治理需要重视人的价值,注重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在基层治理中,以人为本具有明确的价值规定性,就是要关注人的需求,坚持为民服务,及时识别基层问题,协调相关责任主体有效解决问题。

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需要秉持公众参与的价值导向,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构建社区论坛,支持居民参与社区事务。从政社互动的视角看,互联网技术扩展了居民参与、需求表达和监督行政的渠道。借助社区APP等应用软件,居民可随时提出服务需求,并在第一时间传递给相关责任主体。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公共部门只能对共同需求作出回应。基层治理需要基于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分工,合理界定公共部门的职责边界,做到政府有为而不越位,不能凡事都由政府包办。

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需要坚持协商民主的价值导向,通过议事机制来增进利益协调。基层治理主体包括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社会组织、居民等多方行动者,各自的利益诉求具有差异性,基层治理需要运用协商民主机制,围绕普遍关注的民生实事和重要事项,构建集体论坛,让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各方在论坛中表达诉求,同时也倾听他人意见,在对话中调整各自偏好,在互动中增进共识,形成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进而组织集体行动。

(节选自人民论坛《“互联网+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行动路径》)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的虚拟性,让网民放弃了言论责任,他们变得不再善解人意,常常打着“主持正义”的旗号,口不择言,在网络上输出语言暴力。
B.今天的中国,网民规模突破10亿,网络空间已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是我们的福祉。
C.网络文明的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的是朝夕之功、春秋之力,需要的是韧性和坚持。
D.“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把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作为根本目的,一方面需要技术治理,同时也需要重视人的价值,注重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为流言蜚语创造了温床,使得越来越多的个体受到伤害,这些伤害很多时候可能是“毁灭性”的。
B.多数网暴者也就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在线下可能同样是善解人意的,甚至,一些网暴本身还是打着“主持正义”的名号出现。如果不幸遭遇网暴,可以点燃网民的“正义感”,使之在网络上集体输出。
C.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明建设说到底,来自于两个层面的努力:一是正面引导,二是负面纠偏。
D.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需要坚持协商民主的价值导向,通过议事机制来增进利益协调;参与议事各方只需要维护自身利益,不必考虑其他方面的建议。
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用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田家庵区城管局便民服务窗口,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B.工商管理部门严抓网红直播间卖货,坚决不让假货进入市场。
C.政府网站开通政务公开栏目。
D.光明村,通过网调为修建公路集思广益。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读了上面的三则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奔赴网络文明的星辰大海”。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2022-11-25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普通高中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等。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经鼓舞过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材料二:

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也要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当然,我们不能只注意社会生活化的表象,我们要多注意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

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才能写好诗,让诗歌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神灯。在创作中,要把“写什么”和“怎么写”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

诗歌写作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性强调的是独有的个性体验,共性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能够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去表现具有社会性的对象与内涵。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应时刻保持自省,在自己的矢志追求中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当前的一些诗人要么缺钙,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轻飘飘的,远离生活的本质;要么玩“捉迷藏”,把神圣的诗歌艺术当作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这样的诗人缺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在一种自己酿造的怪圈里玩弄所谓的诗歌艺术,诗人们照亮的只是自己,其结果是人们把他们遗忘。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近40年来,不少诗人还坚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和反映,体现了很好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深刻的记录,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心灵信史。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诗歌作品虽然反映了现实,但只是表现了生活的表象,是简单的事项罗列,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

(摘编自刘晓平《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年来,中国新诗的崇高美是多姿多彩,诸多优秀作品为新时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B.当下某些诗人鼓吹欲望性“个人写作”,把自己缩进了自我的狭小天地,远离了社会人民。
C.当前一些诗人的诗歌创作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
D.诗人应该对新时代有深刻的认知,超越“小我”,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只要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创作的诗歌就一定具有崇高美。
B.崇高美的诗歌不仅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而且让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
C.当前的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D.诗歌创作既要关注社会生活表象,也要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二者同等重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在新时代,我们要写出更多敢于承担社会历史责任、对艺术风骨负责的好诗。
B.伟大的诗人一定有伟大的抱负,即使遇到人生逆境,也会勇敢地去搏击。
C.新时代诗歌与互联网的联动,是诗歌不断打开自我空间、走进百姓生活的新路径。
D.诗人在语言技艺上的精进和成熟,一定是在和时代的回应关系中完成的。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任选两种,进行分析。
5.结合两则材料分析新时代伟大诗人要具备哪些必需素养。
2021-12-0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1】一直以来,中方积极支持并参与新冠疫苗实施计划,致力于推动新冠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今年上半年,中国医药集团、科兴公司疫苗获得世卫组织紧急使用认证后,相关企业第一时间组织协调生产保障,同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积极洽谈供苗事宜,并于今年7月列入新冠疫苗实施计划采购库。根据双方签署的采购协议,两家企业将于10月底前向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提供1.1亿剂疫苗,由新冠疫苗实施计划综合考虑各国采购意愿后确定具体分配方案。同时,双方已就未来长期供苗达成意向,目前正就后续供货的具体时间和方案进行商谈。据悉,首批约900万剂疫苗已于8月上旬运抵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8月底,由中国科兴公司向新冠疫苗实施计划供应的首批近57万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运抵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这批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采购的新冠疫苗也是阿尔及利亚在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框架下收到的首批中国疫苗。由于新冠疫苗全球分配不均,阿尔及利亚长期面临新冠疫苗供应不足。今年7月,中国同阿尔及利亚达成疫苗供应协议后,情况逐渐改善。今年初,中方向阿方提供了20万剂疫苗援助,成为最早向阿捐赠疫苗的国家。当前,中国是向阿方提供疫苗数量最多的国家。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2】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中国不仅对外提供疫苗成品,还积极推动实现疫苗在其他国家的本地化生产。中国疫苗企业已在阿联酋、埃及、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启动合作生产。

9月9日,欧洲地区首家中国疫苗工厂的奠基仪式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表示,在中国和阿联酋伙伴的帮助下,塞尔维亚将建设一家现代化疫苗工厂,这对塞尔维亚乃至本地区的抗疫行动具有重要意义。此前,中国医药集团、塞尔维亚政府、阿联酋G42集团签署新冠疫苗合作生产备忘录,就疫苗本土化生产达成共识。生产中国国药新冠疫苗所需的设备和原料已运抵贝尔格莱德。根据塞尔维亚总统府发表的声明,这家工厂将于明年4月开始生产中国国药新冠疫苗,除保证塞尔维亚需求外,还将供应巴尔干及欧洲地区其他国家。

9月7日,乌兹别克斯坦副总理穆萨耶夫在有关新冠疫苗接种的研讨会上表示,中国新冠疫苗安全有效,在乌抗击疫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乌卫生部统计,目前在乌接种的新冠疫苗绝大部分是中国重组蛋白疫苗。今年8月,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与乌制药企业祖拉贝克实验室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在乌联合生产中国新冠重组蛋白疫苗。在初期阶段,该款疫苗原料药由中方合作伙伴提供。8月中下旬,乌政府批准祖拉贝克实验室有限公司生产的这款疫苗在乌兹别克斯坦注册。

日前,在本土化生产中国新冠疫苗的埃及工厂视察时,埃及卫生部部长哈拉·扎耶德对媒体表示,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2亿剂,已能满足埃及当地的疫苗需求。今年5月,埃及从中国采购的首批科兴疫苗原液运抵开罗。今年7月,埃及完成首批中国科兴疫苗的生产,埃及总理马德布利表示,埃方对中国帮助埃及进行疫苗本土化生产表示感谢。世卫组织驻埃及代表纳伊玛·加西尔也发表声明说,中国与埃及合作生产新冠疫苗,世卫组织对此表示赞赏。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3】意大利和中国位于古丝绸之路两端,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这让两国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具有必然性。

新冠肺炎疫情让意大利经济社会受到严重影响。关键时刻,中国向意大利提供巨大帮助,彰显了两国之间的伟大友谊。2020年3月,中国连续向意大利派出三批抗疫医疗专家组,专家组在罗马、米兰和贝加莫等多个城市,分享抗疫经验,为全球抗疫合作树立了典范。中国对意大利抗疫的支持,充分表明中国致力于和其他国家一道共同解决全球性挑战的意愿和决心。

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向沿线国家提供大量抗疫物资,并向不少国家派出抗疫医疗专家组,使一带一路成为名副其实的健康丝绸之路。作为第一个与中国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的七国集团国家,意大利正在公共卫生领域与中国通力合作,共同打造健康丝绸之路。

早在2017年1月18日,中国政府就与世界卫生组织签署了关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旨在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健康卫生水平。这其中包括沿线国家加强卫生体制和政策、卫生领域相关国际标准和规范的磋商和沟通,增强重点传染病防控、人员培训等多个方面卫生医疗合作,造福沿线国家人民。

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有助于各国共同应对疫情,也点亮了世界经济复苏之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合作伙伴积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经济政策协调,不断开辟新的合作领域,将在贸易、投资等领域朝着可持续的多边合作方向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有助于打造重要的沟通对话平台,促进全球均衡发展。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十四五规划为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不仅努力振兴国内市场,而且不断向世界敞开怀抱。巨大的中国市场对全球商业贸易格局越来越重要。中国的合作伙伴通过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获得了喜人的红利,并看到了未来巨大的增长前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数据有力证实了这些趋势。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提出8年。8年来,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硕果累累,向世界证明了共建一带一路的价值和意义。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将释放沿线国家和地区更大的发展潜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医药集团、科兴公司相关企业第一时间组织协调生产保障,同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积极洽谈供苗事宜,获得了世卫组织紧急使用认证。
B.阿尔及利亚之所以长期面临新冠疫苗供应不足的局面,是因为新冠疫苗全球分配不均。
C.中方向阿方提供了20万剂疫苗援助,成为最早最多向阿方捐赠疫苗的国家之一。
D.乌兹别克斯坦副总理穆萨耶夫表示,中国新冠疫苗安全有效,目前在乌接种的新冠疫苗就是中国的重组蛋白疫苗。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共建“一带一路”打造了重要的沟通对话平台,中国政府与世界卫生组织签署了关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旨在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健康卫生水平。
B.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应对疫情耗费的巨大人力物力必将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沉重负担。
C.材料2重在介绍中国推动实现疫苗在其它国家的本土化生产。
D.由中国科兴公司向“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捐赠的近57万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运抵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极大地缓解了阿尔及利亚的抗疫压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之所以向意大利提供抗疫支持,是因为意大利与中国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两端,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友谊源远流长。
B.第一则材料采用的表达方式主要为记叙,第三则材料采用的表达方式主要为议论。两则材料展现了中国对世界抗疫工作的巨大贡献,阐明了抗疫与“一带一路”建设密不可分的关系。
C.中国积极推动实现疫苗在其他国家的本土化生产,虽然有利于全世界的抗疫工作,但是会损害中国医药企业的经济利益。
D.坚持改革开放,中国敞开怀抱,然而人员的流动将导致疫情的不可控制。所以,中国目前的首要任务应为紧锁国门,斩断外来的传播源。
4.分析材料3的论述思路。
5.根据材料和你掌握的知识,你认为应如何应对全球新冠疫情?
2021-11-18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生长,虽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提供了更多的教育选择,但其背后的乱象给学生、家长及学校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收费高,扩大了教育“内卷”现象。调查数据表明,47.8%的学生表示每月用于校外培训的费用超过1600元,近20%的学生表示每月培训费用超过3200元。

然而,在学生培训内容覆盖面不断扩大的情形下,这一数字仍在不断上涨。在目睹了身边其他家庭的校外培训投入不断增长时,家长往往会选择“盲从”。即使家长清楚孩子是否能够成才主要靠自己,但在这一氛围的裹挟下,也只好“被卷入”到这一场无形的竞争中,而报班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家长的焦虑。

此外,调查数据表明,是否参与校外培训与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显著正相关: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其子女参与培训的机会更多,而离异、再婚、丧偶等特殊家庭结构的子女参与校外培训的机会较少,留守学生参与校外培训的机会显著低于普通学生。

课程安排满,造成校内减负校外加压的怪象。不少校外培训机构采取各类措施规避有关政策规定,机构多将学科名称重新包装,赋予其素质教育的“外衣”,但实际内容依旧是超出课程标准的学科知识,或是通过双线转换,将原本线下讲授的内容转为线上,进而规避部分监管。

此外,部分家长并非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培训项目,而是盲目跟风,海量的兴趣班充斥着学生的假期及课余时间,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再削减,直至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

资本大量涌入,行业内商业氛围过于浓厚。不少校外培训机构采用互联网商业营销模式,将大量资金用于广告宣传、同行竞价,甚至利用学费做投资,致使整个行业内商业氛围浓厚,而教育氛围微乎其微。部分校外培训机构不计成本地大肆营销,在网络平台、电视节目、综艺晚会上,都不乏其充满噱头的赞助广告,这一举措势必挤占了教学投入,最终为其埋单的还是学生。

以应试分数为导向,严重破坏了教育生态。当下的校外培训市场对教育及学生成长认知不足,为了迎合部分家长的诉求,违背教育规律,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应试、超纲、超前等问题。以唯分数论为导向,将系统的知识缩减为零散的考点,将科学的学习方法简化为投机的套路,将以生为本的观念转变为“以分为本”的态度,囿于眼前的一时之得,却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严重破坏了素质教育的发展生态,造成很多学生“高分低能”,善于考试但难出大师。

摘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05月21日07版)有删改

材料二:

“培训乱象,可以说是很难治理的顽瘴痼疾。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别的孩子都学那么多,咱们不学一下还行啊?于是争先恐后。这个问题还要继续解决。”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超前教学、价格虚高等问题引发了很多社会讨论。前不久,因在收取费用、广告宣传等方面存在问题,北京、重庆等地接连通报多家校外培训机构。校外培训机构,本应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者”,有助于满足孩子们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但如果失范失序,就会成为“教育焦虑制造者”“教育秩序干扰者”甚至“教育公平破坏者”,导致“校内减负、校外增负”。

治理行业顽疾,大力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特别是从孩子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引导各教育主体为孩子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政策制定的着力点。这段时间以来,从出台《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严格禁止家长批改家庭作业,要求家庭作业充分体现“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到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以体育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均是从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出发,为孩子们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建构科学、理性的教育理念与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如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写进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扫除唯分数、唯升学等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制造教育焦虑的土壤,也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在全社会营造对待教育的理性平和心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成长规律,让孩子在没有超前教学、过度负担的情况下,获得更高质量的教育和成长。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们把教育办得更好,以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能为明天的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05月27日05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校外培训机构,虽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其给学生、家长及学校带来的弊大于利。
B.校外培训机构如果失范失序,就会制造教育焦虑,干扰教育秩序,甚至破坏教育公平。
C.当下的校外培训市场囿于眼前的一时之得,而忽视学生的长远发展,造成很多学生“高分低能”,善于考试但出不了大师。
D.是否参与校外培训与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显著正相关,留守学生受经济条件限制,极少参与校外培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外培训机构若过分注重商业营销,势必会挤占教学投入,最终为其埋单的还是学生。
B.“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少培训机构为规避有关政策规定,将学科名称改头换面,学生依旧不堪重负。
C.家长即使清楚孩子是否能够成才主要靠自己,但仍主动报班,借以缓解自身的焦虑。
D.治理校外培训机构行业顽疾,特别要从孩子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引导各教育主体为孩子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半月谈》发表一篇《课外班花掉全家一半收入!补课老师年收入200多万,家长陪课连奶茶都舍不得喝》的文章。
B.邻居刚上一年级的孙子,下午三点半放学后就被爷爷直接送进校外培训班,巩固提高知识。
C.原价几百元甚至几千元的课程实际售价仅为1元,校外培训机构的“优惠折价”看似给消费者带来实惠,实则诱导大批家长去买单。
D.家长与其四处接送孩子上培训班,还不如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倾听他人、自我管理等良好的生活习惯。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如何治理校外培训乱象?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世界慕课大会上,北京理工大学邓玉林教授团队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实现中韩两国四地同上一堂实验课。韩国又松大学学生、云南大学学生、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养老照 料中心的老人与线上线下嘉宾一道,同步学习,实时协作。这堂实验课,再次展现出慕课打破时空限制、让知识无远弗届的魅力。

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正是本次世界慕课大会的背景之一。2020年,面对疫情,教育部依托前期慕课建设积累及在线教育形式,发动全国所有高校成功实施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今年春季学期,全国所有普通本科高校全部实施在线教学,108万教师开出110万门课程,合计1719万门次;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达 2259万人,合计35亿人次;教师在线教学认可度达80%,学生在线教学满意率达 85%……大会上,中国慕课与在线教育的抗疫成绩单引发广泛关注。

如今,在全球教育创新实践中,慕课正在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不仅助力中国高校成功应对疫情,而且为未来高等教育课堂带来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催生着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改变了教师“教”、学生“学”、学校“管”的现状,改变了教育的形态,基本实现了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质等效。截至2020 年10月,我国主要慕课课程平台有30余家,上线慕课数量已有3.4万门,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学习人数达到 5.4亿人次,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人数发展到 1.5亿人次,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已居世界第一。质量为王、公平为要、学生中心、 教师主体、开放共享、合作共赢,已成为中国慕课的经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慕课与在线教育的优势,有利于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目标。随着中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如今,以国家级一流课程为代表的慕课资源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优质学习资源。随着优质慕课登陆各大主流平台,从学生、在职者到老年人,慕课覆盖人群日益拓展,全民终身学习蔚然成风。

慕课催生变革,教育塑造未来。“扩大慕课平台开放度和优质资源覆盖面”“创新慕课学习内容、模式和方法”“规范慕课的开放、共享、应用与管理”……此次大会上,《慕课发展北京宣言》描绘的愿景让人期待。以慕课促进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还需要进一步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增强慕课吸引力,使学习者进行更有价值的深度学习。同时,应推动中国慕课担当起服务终身学习的责任,面向社会开放更多更优的学习资源,提高服务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水平,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摘编自《人民日报》时评2020年12月28日 《慕课打开教育更多可能》)

材料二

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慕课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打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慕课上“别人家的老师”无形中成为线下授课老师的参照对象,压力也是动力,从“以老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课堂形式的日趋丰富和信息密度的加大,很难说与慕课建设浪潮毫无关系。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认识的不断深入,慕课于教育改革的意义和价值更加凸显。

但处于快速成长期的慕课并不是没有烦恼。从诞生初期,慕课建设就始终伴随着完成率不高的质疑声。早前,就有统计报告指出,中国慕课的课程完成率可能只有4%~15%。有媒体援引中国慕课大会的消息称,在2亿多的学习人次中,有近一半是社会学习者。虽然没有更多数据表明,社会学习者比在校学习者的完成率更高,但考虑到平均教育程度和互联网使用水平,前者的完成率或更不乐观。按照传播学的知沟理论,经济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正是造成知识差距的主要因素。慕课建设确实带给我们更多玫瑰色的希望,但在这之下掩藏的知识鸿沟,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

从热推“(慕课是传统教育的)颠覆者”概念到对“(慕课)不能取代传统教育”成为共识,更为理性的审视必将推动慕课建设行稳致远。而对于每个学习者来说,收藏、报名一门精品课程确实可以疏解快节奏社会中的焦虑感和失控感,但好饭也需要一口一口吃,所以与其做着玫瑰色的梦,不妨先登录打卡,学起来。

(摘编自《光明日报》时评 2019年4月11日 《理性审视推动慕课建设行稳致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疫情,我国教育部依托前期慕课建设积累及在线教育形式,发动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为抗疫作出了巨大贡献。
B.慕课改变了教育的传统形态,打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为未来高等教育课堂带来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它正成为推动中国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
C.本次在北京召开的慕课大会发表了《慕课发展北京宣言》,描绘“扩大慕课平台开放度和优质资源覆盖面”“创新慕课学习内容、模式和方法”“规范慕课的开放、共享、应用与管理”等美好愿景。
D.慕课下掩藏着知识鸿沟,因为经济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较低,社会学习者比在校学习者的慕课课程完成率要低。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是本次世界慕课大会的背景,也是中国的慕课数量和规模在现阶段位居世界第一的原因之一。
B.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改变了教师“教”、学生“学”、学校“管”的现状,改变了教育的形态,实现了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质等效。
C.根据中国慕课的课学习效率可能只有 4%~15%的统计报告可以推知慕课中学习者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它最终无法取代传统教育。
D.通过对比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篇文章虽然在论述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肯定了慕课的价值并看好慕课的发展前景。
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慕课”特征的一项是(     
A.某语文老师提前制作PPT,学生在家里先依照PPT上的要求,初步完成学习任务,到了学校之后再共同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答疑和完成相关练习。
B.一位 85岁的老先生通过线上学习拿到中国大学“针灸学导论”课程结业证书,又接着学习厦门大学“针灸学”课程。
C.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深山里的一名11岁小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学习了吉林大学“奇异的仿生学”、武汉大学“古文字学”等课程。
D.由专家团队打造,为中小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学校同步教学及专项提高视频课程,形成新课预习、复习巩固、课后习题智能检测的学习闭环。
4.两则材料都引用了数据,请任选一处说明引用数据的作用。
5.材料二谈到“慕课建设确实带给我们更多玫瑰色的希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慕课”从哪些方面给我们以希望。
2021-04-3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普通高中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链式数据库,是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打个比方,某村庄村民每次发生交易,即通过村中广播向所有村民播送交易信息,经村民核实,把此信息记在各自账本上,就形成数据区块,这些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记录下来的一个个区块串成一条链就是区块链。

目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划分为三类场景:一是价值转移类,如虚拟货币的创生及其在不同账户间的转移;二是存证确权类,将信息记录到区块链上,如电子合同和版权确权;三是授权管理类,如利用智能合约控制数据访问。此外,随着应用需求的不断升级,还存在多类型融合的场景。由于区块链具有点对点、无国界、无主权及无特定法律责任承担主体等特征,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亦带来很多风险。当前,金融相关领域区块链的应用最为集中,涉及区块链的法律风险也主要发生在这个领域。

(摘编自邓建鹏《区块链的法律监管必须跟上》)

材料二:

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点,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存证”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只要能够确保上链信息和数据的真实性,那么区块链就可以解决信息的“存”和“证”难题。比如在版权领域,区块链可以用于电子证据存证,以保证不被篡改,并通过分布式账本链接原创平台、版权局、司法机关等各方主体,可以大大提高处理侵权行为的效率。

区块链“分布式”的特点,可以打通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和数据共享。与中心化的数据存储不同,区块链上的信息都会通过点对点广播的形式分布于每一个节点,通过“全网见证”实现所有信息的“如实记录”。

区块链形成“共识机制”,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真正实现从“信息互联网”到“信任互联网”的转变。比如说,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里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任问题。区块链恰能在供应链金融中弥合信任鸿沟。区块链可以增强供应链上下游的信息可信度,通过链上可拆分的电子凭证实现资金的流转融通,打通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解决多级供应商的融资难问题。

总体而言,区块链通过创造信任而创造价值。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区块链难懂?评论员讲给你听》)

材料三:

在安徽省农贸市场上买一盒香菇,扫一扫产品标签上的数字身份码,就可以查看香菇从生产到流通环节的全部信息,其中还有政府的监管信息、专业的检测数据和企业的质量检验数据等,所有的溯源数据都可以在浙江甲骨文超级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满天星区块链上进行查询。

安徽省农业信息化产业技术体系区块链试点工作,从“一朵菇”的区块链应用开始,由点到面稳步推进,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朵菇”基于满天星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入棚时,每个架子上的菌包就拥有了一个记入满天星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的唯一的身份码。菌菇从培养到销售的整个过程,如人工剥袋、智能增湿、智能通风和施肥、菌菇采摘、鲜菇销售、冷藏存储、精选分拣、干货销售等所有环节的操作信息,都加密写入满天星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库进行存证。

“一朵菇”区块链应用,只是浙江甲骨文超级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服务的600多个满天星区块链应用客户中的一个,此类应用还有安吉白茶、中宁枸杞、明德中药材等。

(摘编自中华网《区块链成国家战略   十亿商品低调上“满天星区块链”》)

1.下列对“区块链”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区块链是一种链式数据库和分布式账本,具有不可篡改、不可伪造、分布式等特点。
B.区块链的技术应用可以划分为价值转移,存证确权,授权管理,多类型融合四类场景,其中存证确权最重要。
C.区块链带来了巨大便利,当前在金融相关领域应用最为集中,涉及相关法律风险也主要在金融相关领域。
D.区块链上的信息通过点对点广播的形式分布,可以有效避免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篡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心化的数据存储有缺陷,部门间数据不能共享,而区块链通过“如实记录”打通了这样的“数据壁垒”。
B.区块链可解决信息“存”与“证”的难题,但这需要有个前提,即保证上链信息和数据的真实性。
C.区块链能解决供应链金融中的信任问题,所以它能解决因信任问题造成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D.区块链通过创造信任而创造价值,满天星区块链应用客户已有600多个,展示了区块链广阔的应用前景。
3.作为区块链应用中的一个成功案例,“一朵菇”是如何赢得消费者信任的?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分析。
2020-06-1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