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共青团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肩负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职责,必须坚持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增强对青年的凝聚力、组织力、号召力。

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年成就梦想的时代。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当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身处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把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方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广大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要擦亮奋斗这个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见《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青春因磨砺而精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一百年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一代代中国青年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以血肉之躯、忘我情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用青春浇灌热血,用行动诠释理想信念的力量。当代青年生逢伟大盛世,肩负伟大使命,应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当代青年要传承好光荣的五四精神,以小我融入大我的历史担当,继续保持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全力以赴,以青春之火,肩负使命,不断在摸爬滚打中砥砺初心,在基层历练中坚定信仰,在火热实践中升华思想,让青春的价值在推进民族复兴伟业中充分彰显。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面对新的时代使命和改革任务,传承五四精神最好的方式就是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接受红色教育、走红色道路,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将奋斗作为青春底色。要时刻兼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紧迫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使命感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以敢闯敢争的锐气、自我超越的勇气、不懈奋斗的朝气,学会在急难险重中磨炼自己,从而更好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争先、贡献力量、建功立业,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谱写新的青春之歌。

——《让青春的价值在奋斗中彰显》,见《中国青年报》青年锐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整个社会里最有生气、最为积极的社会力量。
B.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青年要努力放飞青春梦想,谱写青春之歌。
C.共青团是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肩负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职责。
D.当代青年生逢盛世,要把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习主席的观点,突出强调了青年工作对于国家、民族当下与未来的重要影响。
B.材料一主要用道理论证,有力地论证了新时代青年须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时代的青春之歌。
C.材料二回溯青年的历史性贡献,生动形象地呈现了他们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英雌壮歌。
D.材料二指出传承五四精神,“小我”融入“大我”,是青春的价值得以充分彰显的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青春的价值在奋斗中彰显”中“奋斗”的一项是(     
A.青年人要时刻秉持“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使命感,谱写新的青春之歌。
B.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C.青年以敢闯敢争的锐气、自我超越的勇气、不懈奋斗的朝气,在踏实肯干中,实现自我脱贫。
D.在基层历练中坚定信仰,在火热实践中升华思想,让青春的价值在民族复兴中充分彰显。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做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亡、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地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在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摘编自《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这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摘编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的言论虽各不相同,但其观点完全一致。
B.材料一引用《礼记·大学》的观点,说明了个人发展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后者危害程度大于前者。
D.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容易导致人生和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是幸福的重要内容,但与之相比较,精神快乐更重要。
B.先秦诸子认为,认清幸福的本质,领略精神的高贵,就会自觉修身行道。
C.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人,必然会导致心理上的恶性循环,让心灵不堪重负。
D.将资源占有当作幸福本身和人生目的来追求的人,会成为贪欲的奴隶。
3.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北京快递小哥刘阔起早贪黑、风雨无阻,2019年送出去5万多件包裹,为大家生活带来了便利。虽然一直奔跑在送快递的路上,但是他觉得特别骄傲。
B.有人谈退休后的理想,说:只要有几位能常相聚的老友,有一位长相厮守的老伴,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老巢”,有一份稳定的劳保,余生足矣!
C.习近平说: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D.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静成说:“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攻克疑难疾病后让病人好转时的难以言表的成就感。”
2022-12-2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线上定时练习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让文物修复师这个有点冷门的职业成为大家顶礼膜拜的对来。儒雅睿智的钟表修复师王津喜提“故宫男神“称号,吸引越来越多的网友想去故宫拜师学艺。

8月30日,国家级非遗项目古钟表修复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王津在成都参加活动,分享故宫修钟表的那些事儿。当他展出了一小段宫廷钟表修复完成之后的视频,清脆悦耳的报时声音,潺潺流水的仿真造型,让全场观众情不自禁地鼓掌,向大国工匠致敬。

1977年,王津来到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从事文物钟表修复与保护工作,与此同时,故宫第一代钟表修复师徐文磷儿子,第二代钟表修复师徐芳洲正式退休。站在徐芳洲先生的工作台前,摸索着使用对方留下的工具,王津静下心来,对抗时间在钟表上留下的痕迹,成为一个“修复时间”的“魔法师”。

择一事,“钟”一生。王津在多个演讲中这样概括自己的职业生涯。工艺繁复的钟表,钟爱一生的职业,同时,用坚持,匠心和技艺与时光抗衡。用43年的岁月,坚持做一件事——修复钟表。传承技艺,王津的工作是与时间为友,静下心后,慢慢就不觉得枯燥了。“透过文物,你可以看见前人的匠心精神,也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兴衰更迭。”

从事钟表修复工作39年之后,2017年,因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儒雅睿智的王津突然变成“网红”,出门不仅经常会被人认出,还收到了录制综艺的邀约。不过,王津对自己的“走红”非常淡然:“谢谢大家的喜爱,故宫的文物比我更加吸引人,吸引大家的是我手里的钟表,那是几代人修复的成果。”

43年来,王津修复的各类文物钟表多达300多件,其中修复过最为复杂的数十件馆藏钟表一级文物。在王津看来,钟表修复比较枯燥,要想修好一件馆藏古钟,耗时少则两个月,多则一年,只有真正喜爱这项事业的人,才可能耐得住寂寞。“首先要热爱这份工作,其次就是要心细。我们特别想做得精益求精,把文物恢复到最好的状态,清理到最干净,让它延年益寿,再过200年还能看到它。”这是王津对自己的职业要求,打碎的齿轮要一点点组装,锈住的零件要用煤油一点点浸泡,把每一道工序、每一次修复都做到极致。让时光留下痕迹的钟表重新绽放光彩,王津和他的徒弟们用时光对抗时光,用极致、坚守致敬前辈的工匠精神。

英雄关羽还有败走麦城的时候,修复大师是否有修复不成功、很挫败的经历呢?王津回答“目前还没有”,隔着屏幕都能想象到他自信的微笑。著名编剧、策划人、影评人史航形容王津看着钟表跳动时的笑容:那是一个人看着丰收的稻田的喜悦。

(摘编自曾洁《故宫男神王津:“修复时间”的“魔法师”》)

材料二:

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研发下线,打破了国外公司对大飞机产业的垄断,对我国航空产业乃至高端制造业带来深远影响。高铁通车里程位居世界第一,赢得国内外一片惊赞;C919大飞机试飞成功,民航之花含苞待放;家电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大步走出国门……近年来,“中国制造”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消费者认可。在此过程中,一大批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以及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巧夺天工”“匠心独运”“技近乎道”等典故都是对这种精神的高度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新中国工人阶级不断为工匠精神注入新的内涵。也正是在工匠精神的激励下,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口、中国核电等,成为一张张让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国名片”。

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级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讲究生活品质。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经济发展方面需要重视产品品质,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服务领域同样需要精益求精,这样才可能提供更加丰富、更能满足群众期待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因此,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矢志创新,戒除浮躁,为“中国制造”提供坚强支撑。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政府部门、广大企业和每一名社会成员共同营造有利于创造精品的“土壤”。如今,“工匠精神”已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社会各界对其广泛讨论并达成普遍共识……一个有利于弘扬工匠精神、推动制造业品质革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形成,制造强国建设目标必将实现。

(摘编自马洪超《工匠精神支撑“中国制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讯标题注重体现价值性信息,材料一标题既生动形象地点明了王津的职业,也突出了他的卓越贡献。
B.材料一最后写到王津没有失败的修复经历以及史航对他的评价,是为了多角度塑造王津的匠人形象。
C.材料二首先列举近年来我国取得的成就,引出话题,接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从现实角度论证文章观点。
D.只有我国经济发展不断重视产品品质,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的要求。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更高要求,我国多行业都需要摒弃功利和浮躁之风,沉下心来做一名“工匠”。
B.材料二“巧夺天工”“匠心独运”等典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匠人精神,可见工匠精神是中国人一直追求的。
C.材料二选取了多个标志性事件,彰显了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为了论证科技的重要性这一中心论点。
D.近年来,中国产品已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工匠精神已为“中国制造”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3.下列事例不能用来论证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王树军耗费数年心血攻克进口高精加工中心光栅尺气密保护设计缺陷的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
B.河南省开封市线象艺术研究院苗炜精心设计和参与绣制的大量刺绣作品,畅销国内外,创造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C.武汉的快递小哥汪勇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期,组织志愿者队伍义务服务,解决医务人员的困难,被评为“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
D.北京铁路局北京西电务段丰台车载设备车间首席技师王振平,认真钻研业务,填补了和谐机车车载设备理论上的空白。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大数据和AI等技术的普遍应用,构筑了一个数字化的信息空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短视频成为互联网用户日益依赖的内容产品,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现象也越发普遍。如何更好激发短视频的正向社会价值,防止短视频沉迷,值得全社会共同探讨和努力。

短视频既有生活的记录和抓取,也有类似原创短剧的展示,还有各种知识的普及,满足了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视频的长度又非常符合注意力法则,往往具有顺畅的用户体验。此外,短视频平台还能根据算法,按用户偏好推送相应的内容。对那些缺少时间管理观念和自我约束意识的用户尤其是青少年来说,短视频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造成大量的时间浪费,专注力受损;观看大量无意义的内容造成生活本身的空洞化;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现实感欠缺,等等。

针对短视频沉迷产生的负面影响,国家版权局积极推动短视频平台以及自媒体、公众号运营企业全面履行主体责任。当前,一些短视频平台已经推出了青少年模式,对短视频的观看行为进行相对可行的管理。监管部门还需拿出相应的办法,让防止短视频沉迷有规可依,让平台和创作者、发布者有所遵循。此外,短视频的内容制作者也需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努力避免出现低俗无价值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相互配合,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观,养成更强的自主、自觉意识,形成正常多样的爱好和积极合理的社交,培养对学习和工作的专注力,从而更加自信地拥抱正向、有更高文化含量的数字化时代。

(摘编自张颐武《激发短视频的正向社会价值》)

材料二:

近年来,数字伦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所谓数字伦理,是指立足以人为本,在数字技术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应该遵循的要求和准则(如造福人类、可持续发展、共享科技红利等),涉及数字化时代人与人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比如,在社会层面,如何弥补数字鸿沟,让数字技术的发展更加公平可持续;在企业层面,怎样避免技术滥用、不当采集用户数据;在个人层面,应该怎样区分现实与虚拟,化解网络成瘾、短视频沉迷等困扰。总之,重视数字伦理,提升数字素养,正确应对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挑战,才能让人们成为数字化时代的主人,而不被数字和算法驱使。

对于生活在数字化时代的个体而言,数字素养意味着如何更好面对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数字化。今天,每个人的关注点和行为数据都已成为数字技术持续获取的目标。这一趋势不仅产生了隐私保护、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与陷阱等问题,还造成了注意力缺失、游戏与短视频成瘾等心理与行为失调。改变的关键,在于个体能够在数字生活实践中反思数字技术对人的认知与行为的影响,学会自我调适、适度节制,让自己掌握信息获取和遨游数字世界的主动权,而不是被碎片信息所淹没,甚至沉溺于数字娱乐不能自拔。要让数字娱乐和虚拟生活成为现实生活的补充,进而借助虚拟生活改善现实生活的质量,让数字技术服务于现实所需。

(摘编自段伟文《数字化时代需要数字素养》)

材料三:

2019年6月国家卫健委制定《健康中国行动》,要求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屏幕产品,养成信息化环境下良好的学习和用眼卫生习惯。2019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从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等6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安排。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确保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运用制度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才能更好解决游戏沉迷等问题。

目前,游戏沉迷的危害性及规制的必要性得到了普遍认同。世界卫生组织已把游戏成瘾列入了成瘾行为导致的障碍疾病项下。因此,针对以游戏为主的电子产品上瘾问题,我国有必要制定和完善以科学为基础的、系统的制度体系,不仅着眼于个体的自我约束,而且要强化对相关产品及其营销的直接规制。《未成年人保护法》第75条规定: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作出适龄提示,不得让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未来,需要进一步明确如何分类、以什么标准分类等问题。此外,针对网络游戏广告及销售等营销行为,有必要根据分类结果作出禁止、限制或许可的规定。通过明确的规范,引导相关责任主体切实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能有效遏制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过度消费等行为,在数字化时代更好守护未成年人健康上网。

(摘编自应飞虎《以制度效能守护健康上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化时代青少年游戏、短视频上瘾等网络沉迷现象普遍,说明这类青少年缺少时间管理观念和自我约束意识。
B.防止短视频沉迷,国家及短视频平台都应有所作为,尤其是家长,需要担负起帮助青少年走出短视频沉迷的主要责任。
C.数字伦理涉及多个层面,内容复杂。滥用技术,不当采集用户数据只是我们要规范的多种不当行为中的一部分。
D.从2019年到2021年,国家层面先后出台多个文件,说明相关制度对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短视频的正向社会价值和负面影响,指出防止短视频沉迷值得全社会共同探讨和努力。
B.材料二“数字伦理”概念的提出,是基于“数字素养”存在着某些问题,两个概念既对立又统一。
C.材料三列举诸多政策性文件甚至法律法规,意在强调游戏沉迷的危害及规制的必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同。
D.三则材料围绕青少年网络沉迷的共同话题,提出了数字化时代防沉迷的不同策略,并强调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4.在数字化时代如何提升个人的数字素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学校“科技活动周”,如果要求你做主题为“营造健康向上的数字生活”的发言,请结合材料写出发言要点。
2022-08-16更新 | 344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立春到大寒,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参照天象、气象和物象等自然现象,总结一年中时令、气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对自然时间与农耕生产关系的精准把握,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农耕社会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记忆,蕴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二十四节气如何融入当代生活?花知时而开,人顺势而为,与天地唱和,与万物相谐——二十四节气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理念,如何助益当代人的生活?多年来,有关部门从多层面、多维度深入实施二十四节气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促进各地活态传承节气文化。尤其近年来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温,人们文化自觉意识日渐增强,二十四节气以多种面貌和形态在当代生活中展现出蓬勃生机。

结合节庆民俗,实现价值聚力。二十四节气不仅自身内涵丰富,而且与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庆、传统民俗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应结合重要节庆与各地民俗,拓展文化内涵,强化情感纽带。每到立秋,湖南省花垣县都会迎来盛大的赶秋节。庄稼成熟,丰收在即,人们吹笙、歌唱、舞蹈,庆丰年、祈幸福。而今,花垣赶秋活动丰富多彩,周边群众也纷纷聚集在“秋场”,观赏和参与舞龙舞狮、八人秋千、上刀梯、武术等活动。花垣赶秋还与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域旅游等相结合,吸引众多游客参与其间。在礼敬“秋”的节气文化基础上,焕发更多文化活力,创造更多经济价值。“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安仁赶分社是湖南省安仁县群众于春分社日举办的节令文化活动。集会演出、赶场交易、食药开耕,人们交流农事经验和养生之道;唱社戏、踩高跷、放河灯,文娱活动精彩纷呈。这些活动释放了农村生产生活的活力,也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内涵。

着眼群众需求,融入日常生活。博物馆中的文物要“活起来”,体现中华民族独特智慧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如此。二十四节气只有着眼群众需求,和当下生产生活有机交织,才能焕发生机。立夏之际,暑气来袭,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不仅保持着在立夏时节吃乌饭蚕豆、喝立夏茶等传统习俗,而且转化创新,进一步发挥立夏习俗在休闲娱乐、饮食养生等方面的功用。比如,举办“跑山迎夏”活动,将立夏习俗融入大运河节气和旅游发展中;传承创新“送春迎夏”仪式,对传统立夏仪式展示内容进行选择提取;建设二十四节气主题公园,对立夏习俗进行旅游资源的转化,等等。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有助于加强社区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借力文艺形式,实现多元传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渗透在诗歌、绘画、音乐、舞蹈以及传统工艺中。近年来,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文化产品日渐丰富。电视节目《二十四节气》讲述人与自然的相处智慧,把二十四节气的知识画面化、具象化;图书《黄小厨的春夏秋冬》以讲述美食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化故事为亮点,受到人们喜爱;纪实节目《24节气生活》采用实景场地拍摄的记录方式,呈现日常生活中的二十四节气文化。二十四节气在物候、风景、人文等层面上的丰富内涵,更是让它成为文创设计青睐的主题。二十四节气主题的折扇、书签等文创产品层出不穷,在日用中展现岁时节令之美。发挥不同文艺形式所长,利用多媒体传播格局,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传播的形式、内容和渠道得以拓展,其内蕴的文化生命力也得到激活。

丰富教育形式,深化育人内涵。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青少年群体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将知识融于通俗晓畅、朗朗上口的童谣中,深受欢迎。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古典诗词、传统绘画、刺绣、编织等,也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未成年群体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2013年起,采用民族曲调说唱的贵州石阡“说春”传承人,走进当地学校,举办创作展演及传承活动,教学生制作土牛、编写“说春”教材。这些活动不仅生动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知识,而且培养了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自2006年开始,“农历二十四节气”“内乡打春牛习俗”“石阡说春”“班春劝农”“梅源芒种开犁节”“半山立夏习俗”“送大暑船”“三门祭冬”等,相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适应时代变迁的过程中不断再创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重要任务。二十四节气正是通过与各地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自身样貌,焕发出活泼泼的生命力。

(摘编自林继富《二十四节气在当代:让古老智慧绽放生机》)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是一个时间知识体系,它与农耕生产关系密切,既是生活经验也是生存智慧。
B.近年来二十四节气在百姓生活中焕发出蓬勃生机,主要得益于人们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
C.每到立秋,庄稼成熟,花垣群众欢聚秋场,参与民俗活动,礼敬“秋”日,是谓“赶秋”。
D.电视节目、图书、童谣等多种形式对激活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生命力都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要真正做好二十四节气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就必须让二十四节气扎根人心,结合各地民俗,回归生产生活。
B.二十四节气不仅自身内涵丰富,又与传统节庆、民俗关系密切,如“清明”对应了清明节,“秋分”对应了中秋节。
C.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智慧与哲学,可以解决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难题。
D.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以“着眼群众需求,融入日常生活”的方式体现了对节气文化的传承。
3.《二十四节气歌》中的每一个节气,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都有灵动的反映。下列选项中,没有表现某种节气的一项是(     
A.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
B.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韦应物)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4.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材料为各地活态传承二十节气文化提供了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5.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青少年群体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请结合材料和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理解。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我国分享经济方兴未艾,已经渗透到交通出行、营销策划、资金借贷、餐饮住宿等方方面面,深刻改变着经济形态和生活方式。然而,社会各界对以分享经济促进绿色发展的探讨相对不够,在实践中分享经济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得不充分。因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与探索。

分享经济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经济。人们通常认为,生活要舒适方便,就必须取得对物品的所有权;物品拥有越多,生活就越舒适、越方便。这是我们熟悉的拥有经济的概念。与此相对,分享经济是只求所用、不求拥有的经济,它把物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予以分离,消费者可以使用物品,但不必拥有物品。这一方面可以使消费变得更加灵活,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物质生产。从这个意义来看,分享经济并不是全新的概念,而是早已存在于经济活动之中,如汽车租赁、图书借阅等。未来,虽然大多数人还将具有占有者和分享者的双重身份,但传统的个人不断购买、占有物品的消费文化将逐渐被提倡分享的消费文化所取代。

分享经济能够用较少的物质存量满足较多的服务需求,这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分享经济通过产品的分享和循环,能够盘活原先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物质存量,满足比原先更多的服务需求,进而降低物质消耗、促进绿色发展。分享经济主要包括生产者对消费者(B2C)的分享和消费者对消费者(C2C)的分享两种类型,它们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促进绿色发展。例如,在城市交通中,B2C的共享单车可以减少私人对自行车的购买;C2C的汽车分享可以盘活闲置的私人汽车,减少城市汽车保有量。这些都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过去30多年里,我国的城镇化主要是通过土地等要素投入实现城市规模的扩张,与之相伴随的是物质消耗显著增长。今天我们大力推动绿色城镇建设,就是要实现从增量发展向存量优化的转型,发展分享经济可以为这一转型提供重要的实现路径。

分享经济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分享是一种清洁的、有机的、人文的生活方式,是绿色发展的努力方向之一。让分享经济更好促进绿色发展,需要在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政府应为从拥有经济向分享经济的绿色转型提供物质、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有利条件。例如,为促进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可以在城市规划中设置相应的自行车道路、合理划分路权。企业应从供给侧提供更多既时尚舒适、又好用耐用的产品,同时从销售产品向销售服务转变,即通过发展产品服务系统,用较少的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消费者应改变传统的以拥有为导向的消费方式,形成以物质循环、分时租赁、分享利用为特点的绿色生活时尚。

(节选自2017年2月《人民日报》,有删减)

1.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我国分享经济方兴未艾,已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深刻改变着经济形态和生活方式。
B.人们熟悉的拥有经济的理念是,生活要舒适方便,就必须取得对物品的所有权。
C.社会各界对以分享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探讨相对不够,实践中分享经济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得不充分。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分享经济的研究与探索。
D.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分享经济才能更好促进社会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四段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作者提出“分享经济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的观点,然后分别从政府、企业、消费者等角度进行论证。
B.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式,论证了分享经济的价值。
C.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式,比较了分享经济和拥有经济的特点,指出分享经济更有优势。
D.分享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之中,深刻改变着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这是本文立论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某种角度看,分享经济早已存在于汽车租赁、图书借阅等经济活动之中,如今又扩展到多个社会领域。
B.发展分享经济能够帮助我国城镇化进程实现从增量发展向存量优化的转型,进而推动绿色城镇建设。
C.传统的消费文化表现为通过不断购买而获得所有权,而提倡分享的消费文化则看重使用权,所以分享经济中人们就剩下分享者的身份了。
D.分享是有机的生活方式,如果政府不在制度上支持分享经济,或消费者坚持拥有经济理念,分享经济就不可能充分发挥促进绿色发展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