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小题,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兴起于北欧的简约主义理念,其本质意义是一种思想方法,即寻找事物的本质,就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而言则是寻找和研究对象、材料、形式及空间的真正价值和本质。这种设计理念与中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提倡的反对过多雕饰和纹饰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不谋而合。

中国的艺术和工艺设计以朴素为美的审美倾向,首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论语》中的“绘事后素”,意为绘画先以素粉地为质,后施五彩,再以素色粉底以修正和定稿。据《考工记》记载:“凡画绘之事,后素功。”可知“素”(即着以素色,古代所谓“素色”就是纯净单一的颜色,“白则正白,黑则正黑”)是“功”(即完成作品)前的最后一道工序。着素之后,全部工艺也至此完成。《诗经》中还提到“素以为绚”,就是以“素”为“绚”,它包含着用“素”代替“绚”,“素”胜于“绚”的思想。即在美学层次上重朴素而不重浮艳、重本质而不重形式、重功能而不重装饰。

中国艺术以“天真、自然”为关,主要是受到道家“贵真”思想的影响。老子说:“信言不关,吴言不信”,认为未经雕饰的朴者的语言才具有真关,才真实可信。因此,“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成为中国艺术的最理想的目标了。

同时道家学说主张“天人合一”。“天”即是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应顺天而行。从而“清静无为”“返璞归真”。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亲密无间互通互融的。在中国的设计观中,好的设计应像自然一样生息自由、灵动变化而又朴素无华。设计和设计实践都应该“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即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道家认为自然的一切是最和谐、最完善、最关的,人们只能去顺应它、“效法”它(“道法自然”)。“大巧若拙”就是“大巧因自然以成器,故拙也”。

道家贵真也贵淡。庄子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平淡是关中之美,是大美。以绘画为例,水墨画以墨为彩,是通过墨色浓、淡、深、浅、干、湿的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光与色的韵律和画者的思想情感,以平淡、朴素、幽远而含蓄的方式表现一种高雅脱俗的情调。作画要求笔简意赅,要以最简练的笔墨塑造生动的形象,表现丰富的内容。庄子说:“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就包含了这个意思。这里的“纯素”决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中有至味。

“疏简”也是道家所倡导的一种审美意境。“尚简”的渊源可以追溯至老子的“少则得,多则惑”。这与简约主义的先驱米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家的另一个重要代表——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法贵天真”“虚静恬然,寂寞无为”,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崇尚和效法。道家思想跟简约主义重视环境、尊重自然,致力于可持续发展,重材质自然之关是有许多相同之处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朴素、简约之关》)

材料二:

在“双奥之城”北京,精彩纷呈的冬奥盛会正如火如荼进行。“简约、安全、精彩”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

用“简约”理念造就“精彩”——在北京冬奥会筹办过程中,这样的例子可以信手拈来。比如,大到直接服务于竞赛的压雪机、浇冰车、雪地摩托、全地形车、高山滑雪的防护网等体育器材,小到餐饮、交通、火炬接力、医疗防疫等赛事运行和保障所需物资,北京冬奥组委均坚持“能借不租,能租不买,能合并采购就合并采购"的原则,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

开幕式历来是奥运会重头戏之一。不同于此前,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时间相对缩短,把艺术表演自然融入流程和仪式中。相比2008年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更温暖、更从容,简约的同时不失美感。“它的规模不是最大、表演不是最多,但体现出人类在艰难时刻的温暖和一起面向未来的勇气。”谈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如是说。

开幕式的简约,只是北京冬奥会“节俭办会”理念的一个细节。作为北京冬奥会重要的仪式和活动,本届冬奥会火炬接力计划同样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要求,呈现新特点。

“火炬接力计划落实简约办奥需求,在保证接力活动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展示国家形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激发群众关注、支持和参与热情等作用的同时,从实际出发,适应疫情下奥运筹办的新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简化规模,突出特色,努力把传递活动办得‘简约而精彩’。”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王向豫说。

颁奖仪式是奥运赛事中获奖运动员的高光时刻,是向获奖运动员表达祝贺和敬意的最好形式。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仪式以“冰雪荣光”为主题创意,颁奖元素总体设计体现了外观简洁大方、功能贴心实用、材料环保可持续等特点,配合熠熠生辉的奖牌,展现出中国礼仪文化的独特魅力。

(摘编自韩秉志《简约办赛呈现精彩冬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欧简约主义理念的本质意义即寻找事物的本质,这与中国古代所提倡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一致。
B.《论语》《诗经》等儒家经典中的“绘事后素”“素以为绚”等语句体现了朴素为美的审美倾向。
C.道家认为自然的一切最美,人们只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就能创造朴素之美,不必有人为因素。
D.北京冬奥会用“简约”理念造就“精彩”,体现了老子思想中“少则得,多则惑”的审美理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在美学层次上重朴素、重本质、重功能,反对一切浮艳、装饰等艺术形式。
B.简约风格的设计尽管体现自由、灵动、朴素之美,但并不符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C.“能体纯素,诩之真人”,“纯素”是淡中有至味,与水墨画的淡远意味不同。
D.北京冬奥会在筹备过程、开幕式、火炬接力、颁奖元素等多方而凸显“简约”理念。
3.请简述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简约”内涵的异同点。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短视频行业发展迅速,广受喜爱。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占网民整体数量的85.6%。受众群体广、影响范围大、用户黏性强,使得短视频成为新的传播风口,持续收获流量热度。

短视频人气骤升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视频平台为炒热度、博关注,以媚俗表演为噱头,频频打擦边球;有的视频主播为赚流量、得点赞,上演暴饮暴食的吃播奇观……凡此种种,对短视频生态造成破坏,给广大用户尤其是青少年用户带来负面影响。

无论技术条件、市场环境如何改变,传播真善美,信守公序良俗,坚守法律、道德底线,都是短视频制作的基本要求,是内容生产者和平台方共同的职责。纵观位处头部的短视频平台和广受欢迎的主播网红,其得以长久活跃、被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坚持传递积极、健康、乐观的内容,努力将有意思有意义相结合,借助有创意的艺术风格进行广泛传播。

对于更广大的短视频生产者和用户来说,短视频的魅力除了具有操作容易、短小精悍、趣味性浓、交互性强等特点,最关键的是可以通过鲜活的形式、广阔的视角,展现人们各自多彩的生活:农民展示自己耕耘的收获,健身达人用视频记录充实、自律的一天……娱乐、分享也好,科普、带货也罢,短视频的要义是同时运用好镜头、配乐和剪辑技巧,展现真实健康的生活,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

除了内容生产者和平台方要切实增强主体责任,从源头上杜绝低俗恶俗甚至违法违纪的内容生产,还要充分发挥他律的作用。近年来,从开展清源”“净网”“护苗等专项行动,到明确平台资质要求、建立违法违规上传账户名单库、推进账户实名制管理等政策规定出台,一系列举措及时整治短视频行业乱象,为短视频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今电子商务方兴未艾,用短视频形式介绍地方特产、传播老字号文化、助农兴商、有力纾解商品销路问题,成为脱贫攻坚的有力帮手。针对线下聚集不便的问题,内容生产者打造知识分享云空间,将线上演讲的精华内容精编成一条条短视频,让更多的人足不出户就可以收获知识的启迪……丰富多样的短视频产品,开阔了我们的生活视野,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塑造了我们更具网感的生活体验。

充分发挥独特优势,以正能量为价值底色,短视频成为凝心聚气的重要抓手。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诸多精彩阅兵短视频刷爆朋友圈。精彩利落的剪辑、激昂雄浑的配乐、整齐一致的步伐,一个个爆款短视频让人看后不禁壮怀激荡,由衷生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2020年,各地遭受洪涝灾害,短视频记录下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广大干部群众全力救灾的片段,人们从中看到真实的现场、真切的细节,更能从一行行的鼓劲留言、数以万计的网友点赞中,感受到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坚定信念。这样的短视频,洋溢着满满的正能量,激励人心。

当下,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广应用,网民数量持续攀升,短视频发展前景广阔。当此之时,更需要我们以积极健康内容赋能短视频,以主流价值导向引导行业发展,凝聚更广的社会共识,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惠及更多百姓的幸福生活。

(摘编自王子潇《以积极健康内容赋能短视频生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短视频用户占网民整体数量的80%以上,使短视频成为新的传播风口,持续收获流量热度。
B.传递积极健康内容,将“有意思”和“有意义”相结合的主播网红,才可能长久活跃、被人喜爱。
C.娱乐、分享、科普和带货的短视频同时运用好镜头、配乐和剪辑技巧,展现了真实健康的生活。
D.切实强化内容生产者和平台方的主体责任,就能够从源头上杜绝低俗恶俗和违法违纪的内容生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行业发展迅速,文章运用具体的数据向读者证明了短视频用户规模之大。
B.文章通过举例论述了短视频出现的问题对短视频生态、用户和青少年造成的影响。
C.文章论述了短视频应达到传播真善美的要求,语言客观,结构清晰,角度灵活。
D.文章分析了短视频的特点和魅力,展现了短视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具有操作容易的特点,不受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影响,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B.短视频产品能让我们足不出户就收获知识的启迪,使我们获得更具“网感”的生活体验。
C.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短视频激励人心,说明了以积极健康内容赋能短视频能凝心聚气。
D.以主流价值导向引导行业发展的短视频能凝聚社会共识,创造社会价值,让百姓生活更幸福。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就业形态这一概念本质上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从生产力的角度理解,新就业形态描述了在新一轮工业革命带动的生产资料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条件下,通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互动,实现虚拟与实体生产体系灵活协作的工作模式。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理解,新就业形态指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与大众消费升级出现的去雇主化、平台化的就业模式。这种就业模式呈现出关系灵活化、工作碎片化、工作安排去组织化的特征,这与传统就业形态中,由雇主组织生产的、工作时间与工作场所相对固定的就业形态有较大差异。

(摘编自张成刚《就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及影响分析》)

材料二:

新就业形态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有助于减缓经济与就业的波动。面对新生代农民工回流农村的人数减少,城市就业压力增加,新就业形态不仅接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而且兼职比例很高,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新就业形态有助于培养从业者自我负责精神与工匠精神。劳动者直接接受客户的服务评价,有助于从业者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不断提升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塑造专业精神,这对于创新发展非常重要。

新就业形态正在不断改变工业经济主导的就业格局,这对政府的就业政策也提出了挑战。首先,政策决策部门需要考量新就业形态的性质,我们不能以传统雇佣模式来审视新就业形态,更不能让新就业形态成为劳动者权益保护缺失的代名词。其次,我们需要创造更多更好的新形态工作,并通过培训促进劳动者新工作技能的提升与迁移,帮助劳动者顺利转换就业形态。最后,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也很重要,在反复研究模拟之后,在特定形态、特定领域与特定地区的就业人群中开展试点工作,以获取实践数据与政策经验,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的新社会保障体系,这是未来一项重要且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随着经济新形态与就业新形态的推陈出新,社会认知需要不断适应。政府不仅需要积极包容这一变化,更需要寻求劳动者自我负责与社会保障的平衡,不断地调整优化我们的就业政策。

(摘编自杨伟国《让新就业形态更好地生长》)

材料三:

新就业形态面临着种种烦恼,这些烦恼有思想认识滞后导致的用老办法处理新问题,也有现存劳动关系制度无法适应新就业关系。例如,现存法律对于新型劳动关系尚未有明确的界定,相关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社保机制无法全面覆盖等。这就需要我们用辩证眼光来看待新就业形态中的不足,尽快完善法律体系和制度建设上的不足。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家公布的一批新职业,涵盖了新就业形态中出现的部分职业工种,包括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社区网格员、互联网营销师等。这些新职业纷纷转正,不仅解决了相关从业者职业身份上的困扰,更向打造规范化、法治化的就业环境迈出了坚实一步。这无疑对新就业形态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成长中的烦恼须在成长中化解。只要找准方向、审慎包容、政策支持、多方发力,新就业形态就能释放出更大潜力。

(摘编自陈嘉《化解新就业形态成长的烦恼》)

1.下列对新就业形态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就业形态是在新一轮工业革命背景下产生的能实现虚拟与实体生产体系灵活协作的一种工作模式。
B.新就业形态是一种关系灵活化、工作碎片化、工作安排去组织化的就业模式,有别于传统就业形态。
C.新就业形态在提供工作机会、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还有助于培养从业者的自我负责精神与工匠精神。
D.新就业形态能有效调整优化国家就业政策,社会认知需不断发展以适应经济新形态与就业新形态的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确理解新就业形态不仅需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角度综合考虑,还需要结合新就业形态的作用及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考虑。
B.新形态工作能促进劳动者新工作技能的提升与迁移,帮助劳动者顺利转换就业形态,从而使其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发展。
C.社会保障体系在未来面临诸多挑战,它需要在实施试点的基础上获取实践数据与政策经验,以应对变化,实现创新性发展。
D.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新就业形态发展中的不足之处,要靠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促使新就业形态释放出更大的潜力。
3.国家需要实施哪些措施来让新就业形态更好地发展?请结合“新就业形态”概念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方行动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这是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对中国抗击新冠肺炎严重疫情给予的高度评价。中国抗疫工作的成绩再一次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一是强大的制度动员能力。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恰逢中国的传统佳节——春节,是中国人回家团圆的日子。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疫情,整个社会被迅速动员起来:政府层面,各地各部门各司其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社区、学校、医院等防控主体积极配合、协调联动;企业方面,防疫企业抓紧开工复产,相关企业产业迅速转产以新增产能。2月初,中国社会口罩生产就达到最大产能2000万只的60%以上,并且以每天3个多百分点的速度提升;居民方面,14亿人民过年不串门,上千万人的城市封城和全部自我隔离,这只有中国能做到!这一切,靠的是强大的制度动员能力。

二是强大的制度协调能力。面对突发的严重疫情,医疗防护器材出现结构性短缺:一方面,通过建设国家重点医疗物资保障调度平台,科学兼顾各方利益需求,既做到抗疫一线的保障无虞,又兼顾各个方面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协调解决医疗企业在用工、原料、运输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保质保量保障供应。

三是强大的制度组织能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湖北、武汉缺什么,各地就支援什么。令人惊叹的是雷神山医院建设,其总体规模超过两个火神山医院,而工期要求与火神山医院一样,仍然是十天完成,其速度让世界对中国又有一次新的认识,其奇迹的背后是强大的制度组织能力。

环视宇内,没有哪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为了人民美好生活殚精竭虑,也没有哪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全国一盘棋,上下齐心、协力奋进,一次次将“不可能”变成“一定能”!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个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集中力量办大事就有了主心骨和向心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摘编自何清《从新冠疫情防控看中国的制度优势》)

材料二:

社会风险对于国家和民族是一个考验,对于青年一代也是考验。中国青年经历“非典”和“新冠”疫情及其防控的过程,就是体验和锻炼、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在“非典”“新冠”疫情突发的前期阶段中,个人及家庭的健康安全成为青年群体考虑的首要问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青年的关注点就从个人、家庭不断延伸,更多考虑国家与民族、地区与群体的安危,也愿意为此做出努力,贡献力量。青年的关注焦点从个人安危延伸到家国情怀,其视野不断扩大,内涵不断丰富,增强了青年一代的国家责任感。

纵观“非典”和“新冠”疫情及其防控过程,都可以看到青年的体验和心态变化。最初是对于疫情信息延误的愤怒,随后是对于“非典”“新冠”疫情的惶恐,担心被传染和得病。这些心态和情绪,都属于青年的正常反应。一般经过十天左右的适应,青年的恐慌心态逐渐转变为“临危不惧”“镇定应对”,并主动参与宣传推广,维持秩序。

“非典”和“新冠”疫情,对于青年参与的冲击最大,这也促使青年创造了非常多元的新型社会参与方式。例如,青年喜欢以网络聚集和线下聚群的方式,分享和传播喜好、个性、趣味、理态。尤其是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就完全通过网络方式实施,包括6000万人围观“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1400万人围观央视直播探访湖北省红十字会仓库等。同时,青年志愿者更多在网络和传统媒体进行志愿服务的传播、社会心理的辅导等。

2003年,青年在“非典”期间学会遵守规定;2020年,青年在“新冠”期间学会自我隔离。这些看似简单、平凡的自觉防控措施,恰恰是现代社会治理需要遵守的规则和共识。两次疫情尤其是“新冠”疫情让青年率先认识到破坏规则、破坏秩序将会付出极大代价,造成极大损害。为此,青年率先领会和接受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同时影响并引导中老年群体接受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这样,从青年传导到中老年,创造社会治理发展的良好基础。

(摘编自谭建光《中国“防疫战”: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特殊方式》)

材料三:

纵观历史,无论是经济危机、社会动乱、自然灾害,还是重大瘟疫,重大冲击倘若仅仅局限于一国、两国之内,那么除非由此激发推动该国组织动员能力、经济与政治效率产生质的飞跃,否则通常只是给当事国带来净损失而导致其在国际经济政治体系中地位下降;但如果重大冲击蔓延波及众多国家,特别是波及众多主要经济政治大国,甚至全球化,那么,这样的冲击将加速推动应对高效有力的国家脱颖而出,使其在国际经济政治体系中地位上升。

(摘编自梅新育《新冠疫情全球化冲击下的国际格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口罩生产能力短期大幅提升,这都是中国制度动员能力优势的体现。
B.雷神山医院的总体规模是火神山医院的两倍多,但同样是十天就建成了,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工人的奉献精神。
C.在“非典”“新冠”疫情突发的前期阶段中,青年群体首要考虑个人及家庭的健康安全,这属于青年的正常反应。
D.仅仅局限于一国之内的重大冲击,很可能只是给当事国带来净损失而导致其在国际经济政治体系中地位下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为人民美好生活殚精竭虑的中国共产党这个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集中力量办大事便有了主心骨和向心力。
B.青年面对处理社会风险的过程,也是体验和锻炼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因此,应让青年经历更多的社会风险以促进其成长。
C.网络成为青年参与疫情防控的新渠道,比如在网络和媒体开展志愿服务的传播、社会心理的辅导,围观抗疫医院的建设,等等。
D.在重大冲击变成全球化的危机后,应对重大冲击高效有力的国家,更容易脱颖而出,提升其在国际经济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3.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中国青年经历“非典”和“新冠”疫情后有哪些方面的成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出门、洗澡、如厕……这些对于常人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却是残疾人面临的现实难题。家里有无无障碍设施,直接关系到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残疾人家庭有强烈的无障碍改造需求。针对肢残人、盲人、聋人等不同残疾人群,改造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具体来说,肢残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住宅门口建设无障碍坡道,房间内实现无障碍通行;卫生间安装抓杆、扶手;改造浴室,加装浴凳,浴室门便于轮椅通行;卧室沿墙及床头安装扶手;低位灶台。聋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安装闪光门铃,配备闪光开水壶和振动闹钟等聋人无障碍产品。盲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包括但不限于:楼梯口、门口铺设盲道系统,安装语音对讲门铃,灶台有煤气泄需报警装置。

(摘自长城网《关爱残疾人一一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

材料二:

无障碍电影,是针对视障群体,把“看不到”的画面通过声音解说的方式实现“可视化”,让视障者也能“看”的电影。但要实现“无障碍”,先要获得影片版权方授权。第28个“国际残疾人日”,中国残联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人民出版社等多家机构共同践行文化助残理念,向中国残联捐赠纪录片《这里是中国》及同名图书无障碍版权。日前,我国有1700万盲人,他们有着和健全人一样甚至更为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无障碍影视作品让盲人能够通过“听”来“看”影视节目,成为提升他们文化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之一。另外,阅读能在很大程度上缩小盲人与时代的“信息鸿沟”。通过此次捐赠,《这里是中国》能够被更多国内外残障人士“看到”,具有了更为深远的社会效益和公益价值。

在“国际残疾人日”举行捐赠活动,为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形成良好的助残氛围起到了良好示范效应。随着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残疾人在精神层面会有更多需求,希望广大文化单位能够给予更多关注,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精神文化产品支持。

(摘自央广网《第28个国际残疾人日: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

材料三:

2019年国际残疾人日主题为“无障碍的未来”,号召所有人参与创造一个不再有人因健康原因在生活中受限的无障碍的未来。信息无障碍,指的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无障碍地获取利用信息。一直以来,人们期待科技的力量能改变残疾人群体的生活:可以和普通人一样通过智能手机社交、获取新闻资讯、点外卖、网购……随着移动互联网高度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在设计产品和服务时会考虑到残障人群的庞大需求,加入信息无障碍功能。比如一些主流的智能手机和操作系统都具有读屏功能、信息无障碍交互系统。但无障碍功能的普及率并不高,普及存在难以攻克的技术难题。

如今,全社会处在一个被AI技术改变的历史节点。AI技术的到来,给信息无障碍带来了巨大助力,也将解决更多技术难题。比如,原来微信、QQ发送一张图片,读屏软件只能读出“图片”这两个字,无法获取到图片里面的信息。有了AI图像识别技术,读屏软件将可以识别出图片里面的内容,虽然无法描述每个细节,但至少可以让视障者大概知道图片的内容。这将是一个颠覆性的体验提升,AI的到来,将让视障人士“看”到图片。还有很多的科技公司正在利用AI技术研发智能眼镜、智能轮椅等可穿戴设备。如果视障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智能眼镜等AI智能硬件,调用到高精地图,再配合AI视觉识别的技术,说不定视障者就可以也像普通人一样,到大街上很轻松地逛街,去餐厅吃饭,拿纸质菜单点菜,甚至是自己去游乐园游玩。相信自动驾驶技术从研发到落地,也将为更多的残障人士提供独自出行的可能。

(摘自新浪网《AI与善:国际残疾人日特别策划》)

1.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装无障碍设施,对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有助于解决残疾人面临的现实难题,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但改造方式需要有针对性和差异性。
B.无障碍影视作品是能够通过“听”来“看”的影视节目,要实现“无障碍”首先要获得授权,授权后还需通过声音解说的方式才能实现“可视化”。
C.纪录片《这里是中国》及同名图书被残障人士“看到”,有助于满足视障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形成良好的助残氛围。
D.信息无障得,指的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无障碍地获取、利用信息。科技的发展、AI技术的到来有望帮助残疾人实现“无障碍的未来”。
2.依据材料三,下列各项中不属于AI技术助力“无障碍的未来”的一项是
A.智能手机加装读屏功能、信息无障碍交互系统
B.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识别图片里的主要信息
C.使用智能眼镜、智能轮椅等可穿戴智能设备
D.自动驾驶技术落地后帮助残障人士独自出行
3.如何帮助残疾人创造“无障碍的未来”?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并简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