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摘编自《国潮数据浅析——下一个十年国潮还能引领趋势吗?》,搜狐网)

材料二:

东方浮雕工艺融入彩妆产品,敦煌壁画元素作为印花出现在运动鞋上,大白兔奶糖开发出了潮流香水……这些过去与现代时尚难以搭上边的元素,如今出现在各类消费场景中,成为新潮流。

“引领这股新消费潮流的就是国潮力量。”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服贸所研究员高宝华看来,国潮就是以国有品牌为载体、以优良品质为内涵,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强劲营销下,既能满足年轻消费者个性张扬以及对时尚的追求,又有助于传统文化回归而产生的一种潮流。

“国潮是中国产品、中国品牌、中国美学、中国文化的综合呈现。”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院长王昕总结说。他认为,国潮是多种符号的统一和再现,其中包含中华传统文化认同层面的符号,比如民族图腾式标记的民族符号;还有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融合的符号;以及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符号,比如中国、中华字样等激发中华民族群体性认同的符号。“冰墩墩和雪容融就是中国形象的情感对应物,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如此高,正是看重它们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价值。”王昕说。

(摘编自邹晓菁《年轻人为何热衷国潮》,《光明日报》)

材料三:

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以动漫、美剧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受众市场,而中国的流行文化却很难突破中西方的文化壁垒。从这个角度来说,国潮立足青年群体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旨趣,不仅为未来的国际传播创造了新的中国特色的符号中介,同时也切中全世界青年人共同的“潮”“酷”等个性化诉求,为超越国家层面的文化再生产开辟出潜在空间,比如中国本土的设计师和时尚品牌已经引起海外市场的广泛关注。同时国潮在操作层面也通过激活青年群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青年主导的国际传播模式探索了可行的路径。

国潮激发作为传播主体的青年群体的民族文化自信。青年人是国潮的核心用户群,更是未来国际传播的重要主体。值得注意的是,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也是与互联网发展同步成长的一代,身处不同文化环境中的青年群体共享数字信息技术,因此更加有能力也有动力进行积极地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

国潮有助于在海外青年群体中提高中华文化的感召力。让海外青年人真正认可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有助于建构持久的国家品牌形象。国潮在这方面的独特优势在于产品的流动性和文化的持续性。也就是说,国潮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社会思潮和审美取向,虽然附着于一定的商品,却不依赖于特定的商品。因而,即使国潮的产品种类相对有限和小众,品牌的更新换代也难以预期,但它们所传递的民族文化价值并不会随之削弱。反而在产业延续的过程中不断推动民族文化的正向积累,促进更多的海外青年了解中国文化、喜欢中国文化,从而提高中华文化的海外感召力。

(摘编自刘黎明《国潮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显示,2016年中国品牌与境外品牌的关注度相差不多,而2021年人们更关注中国品牌,手机、服饰等六大品类的关注度都有大幅提升。
B.王昕认为国潮是多种符号的统一和再现,冰墩墩和雪容融作为中国形象的情感对应物,其情感内涵和象征价值使得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高涨。
C.中国本土的设计师和时尚品牌引起海外市场的广泛关注,说明国潮可以成为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的符号中介,满足全世界青年人的个性化诉求。
D.国潮产品具有产品的流动性和文化的持续性,因而在向海外青年人传播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构建持久的国家品牌形象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Z世代是与互联网发展同步成长的一代,有能力也有动力进行积极地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
B.从中西方之间存在文化壁垒、中国流行文化无法打入西方受众市场的角度来说,国潮基于青年群体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旨趣,能够开辟文化再生产的潜在空间。
C.在国潮力量引领下,当下各类消费场景中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融合成为新潮流,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劲营销,迅速占领大部分市场。
D.国潮附着于一定的商品,国潮产品能传递出民族文化价值并不断推动民族文化的正向积累,因而产品种类需要多种多样、更新换代要快。
3.请阅读上述三则材料,概括说明国潮流行有何现实意义。
2024-01-17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节日是历史性的,也是建构性的。它与过去的文化记忆相关联,又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早已存在于社会历史和民众生活中,并且持续地发挥着作用。对于传统节日,民众并不因循守旧,并非照搬沿袭,而是在传承发展、诠释研究过程中,以当下社会环境、生活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个意义上,过去的传统生活、文化延续下来,不是为保留而保留,而是将现在作为参照体系进行重新建构。端午节期间,各地民众要食粽子、划龙舟、插艾草和菖蒲等,这些传统习俗在现今的端午节里有所变化,比如粽子的食材更适合人们多样化的口味;有些地方还将端午节的节俗丰富扩充,将当代人的生活诉求付诸节日活动,这些建构的内容也会成为端午节的文化记忆。

在当代社会发展中,传统节日进入资本市场,多以文化消费、文化品牌形式出现。传统节日逐渐发展为区域性质的节庆文化,这是传统节日的转向,也是传统节日记忆方式的转向。从传统节日到节庆文化的转变,以市场为先导,以文化品牌建设为先导,其间包含了多种人文因素。节庆文化是传统节日现代性建构的表现,尽管它并非涵盖传统节日的全部。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节日需要赋予新的社会内涵,需要展现与时代相适应的形式和内容。政府、民众要以先进的思想观念、开放的文化价值、现代的管理理念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以多种方式,方法使传统节日与地方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努力追求传统节日活动在生活实践、经济发展中效益的最大化、品质的最优化,从而驱动并实现传统节日文化记忆的再建构。

无论何种力量介入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受到现代生活的影响不可避免,传统节日以多样化方式存在合情合理。以传统节日仪式为中心彰显的文化记记是有机的、建构的整体,这些传统仪式不断被唤醒、重建和解释。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重要的是时间上的连续性,它从当下出发,通过回忆方式把储存的仪式记忆唤醒回来,并且在民众生活基础上组织、重建,赋予传统节日文化记忆更多的能动性和解释空间。

(摘编自王丹《传统节日研究的三个维度——基于文化记忆理论的视角》)

材料二:

传统节日在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发挥着沟通情感、凝聚精神、传播文化的作用。我们要重视发挥传统节日潜藏的软实力,不断对接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在传承、创新与走出去中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要充分发掘传统节日和美向善的内在属性,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团圆是几乎所有传统节日的共同价值追求,而这种价值追求,是沉浸在千百年来中国人心底的美好愿望,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比如中秋佳节,主题是拜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圆月也代表了人间团圆美满的祝愿。这里浓浓的亲情、醇醇的乡情,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传统节日对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弘扬节日文化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识。

要根据时代精神不断丰富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推动节日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载体,在被继承、被发扬的同时,也要根据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不断丰富其新的内涵,赋予其新的精神,体现其新的风尚。文化是随着时代不断传承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僵化的、固守的、一成不变的。传统节日包含的各种风俗、礼节、规范、讲究,甚至是节日符号、用品、饮食等几乎所有的元素,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流行风格。唐代的繁华到了宋代就变得简约质补,到了明清两代则变得平易世俗。20世纪以来,现代元素、世界风范结合进来,传统节日的表现形式又有了新的特点。我们要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彰显鲜明时代特征的节日文化体系,不断拓展节日文化的新格局、新境界。

要重视发挥节日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特殊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实现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传统节日文化走出去要注意国际化,要采取必要的新手段新方式进行传播推介,让外国友人特别是青年人喜欢、参与,进而实现认同。古语云道不远人。传统节日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必须想办法融入当地、融入寻常百姓家,其蕴含的价值精神才能立足当地并且不断生根发芽,中华文化走出去也才能走得从容、走得稳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要积极推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在凝聚中华儿女画出同心圆的同时,让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摘编自老骥《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走出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在今天的生活中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也构成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
B.传统节日也需要与时俱进,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需要进行与时代相适应的组织与重建。
C.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传统仪式的形式传承上。
D.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文化传承、社会凝聚及实现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受多种人文因素影响,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转变为以文化消费、文化品牌形式出现的节庆文化。
B.由于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生活的影响,所以无论何种力量介入干预,传统节日都会以多样化方式存在。
C.传统节日在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发挥着重要作用,挖掘传统节日潜藏的软实力就可以提高中国地位。
D.传统节日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其所包含的各种风俗、礼节等所有元素都全然不同。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中央文明办部署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深入每个节日传说的起源地、流传地和具有特色节日习俗的乡村地区,挖掘、讲述、展示、保护和传承节日习俗。
B.各大媒体、各网络平台多角度策划中秋节文化话题,以赏灯赏月、拜月祈福、猜灯谜等传统节日活动为主要内容,追远古、品乡愁,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洗礼。
C.北京大学举行“庆元宵”活动,吸引了诸多外国留学生和外国专家积极参与,他们和中国学生一起,滚元宵,做花灯,穿汉服,切身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D.中秋节、火把节等传统节日,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以不同方式争夺相应的记忆资源,试图将其由多民族、多区域的共享记忆转化成某个民族或区域的专属记忆。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2024-01-10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庄子》中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进乎技矣。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很浓厚的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能实现突破创新。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形象。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我国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重质的提升。通过弘扬工匠精神,让每个劳动者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进而培育众多大国工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努力进取的方向。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弘扬工匠精神,还要形成相应体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注意提高劳模和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为劳模和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宽广舞台,使他们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

弘扬工匠精神,还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摘编自陈昊武《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材料二: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由于古代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国的工艺如瓷器、丝绸、家具等的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B.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匠气”,而且需要追求突破创新,这对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意义重大。
C.从社会层面而言,弘扬工匠精神应双管齐下,既要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风尚,又要构建与之相应的体制。
D.工匠们看似“躲进小楼成一统”,其实他们不仅没有脱离现实世界,而且还通过自己的工作成为改变世界的主要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工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都体现了工匠精神,我国古代尊崇工匠的社会氛围也非常浓厚。
B.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这得益于我国对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坚持。
C.或认为工匠精神是雕虫小技,或盲目神化工匠精神,或鼓励匠人与世隔绝,诸如此类都不是对工匠精神的正确认识。
D.两则材料话题相同,但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阐述工匠精神的价值及如何弘扬工匠精神,材料二侧重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A.留守女孩钟芳蓉高考获取佳绩,不顾非议选择北京大学考古专业。
B.施品芳加工大型客机C919的一个小小零件,足足做了两个多小时。
C.吴书瑞“十年磨一剑”,探索并掌握了古建筑彩绘修复的沥粉技巧。
D.顾秋亮安装深水载人潜水器的零部件,精密程度达到了0.02毫米。
4.在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的现实紧迫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5.材料一说“弘扬工匠精神,还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如何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共青团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肩负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职责,必须坚持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增强对青年的凝聚力、组织力、号召力。

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年成就梦想的时代。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当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身处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把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方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广大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要擦亮奋斗这个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见《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青春因磨砺而精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一百年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一代代中国青年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以血肉之躯、忘我情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用青春浇灌热血,用行动诠释理想信念的力量。当代青年生逢伟大盛世,肩负伟大使命,应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当代青年要传承好光荣的五四精神,以小我融入大我的历史担当,继续保持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全力以赴,以青春之火,肩负使命,不断在摸爬滚打中砥砺初心,在基层历练中坚定信仰,在火热实践中升华思想,让青春的价值在推进民族复兴伟业中充分彰显。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面对新的时代使命和改革任务,传承五四精神最好的方式就是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接受红色教育、走红色道路,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将奋斗作为青春底色。要时刻兼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紧迫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使命感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以敢闯敢争的锐气、自我超越的勇气、不懈奋斗的朝气,学会在急难险重中磨炼自己,从而更好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争先、贡献力量、建功立业,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谱写新的青春之歌。

——《让青春的价值在奋斗中彰显》,见《中国青年报》青年锐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整个社会里最有生气、最为积极的社会力量。
B.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青年要努力放飞青春梦想,谱写青春之歌。
C.共青团是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肩负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职责。
D.当代青年生逢盛世,要把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习主席的观点,突出强调了青年工作对于国家、民族当下与未来的重要影响。
B.材料一主要用道理论证,有力地论证了新时代青年须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时代的青春之歌。
C.材料二回溯青年的历史性贡献,生动形象地呈现了他们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英雌壮歌。
D.材料二指出传承五四精神,“小我”融入“大我”,是青春的价值得以充分彰显的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青春的价值在奋斗中彰显”中“奋斗”的一项是(     
A.青年人要时刻秉持“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使命感,谱写新的青春之歌。
B.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C.青年以敢闯敢争的锐气、自我超越的勇气、不懈奋斗的朝气,在踏实肯干中,实现自我脱贫。
D.在基层历练中坚定信仰,在火热实践中升华思想,让青春的价值在民族复兴中充分彰显。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躺平族青年作为一个群体代称和生活理念,正在引发讨论。与拼搏努力争取成功相对,躺平族在各种压力面前选择逃避。相比奋斗的收获,他们更愿意过与世无争的生活,甚至一躺了之。这种自外于传统主流观念的青年处世方式,引起了社会的重视。

特定文化现象的出现往往根源于经济社会的转型。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面临高失业叠加高通胀的经济滞胀危机,朋克文化在承受巨大压力的社会底层中迅速兴起壮大,年轻人以简单的音乐结构、非主流的着装和无所顾忌的言语方式等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抗争。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的破裂之后,日本开始了长时间的经济停滞,催生了不出社会、自我封闭的蛰居族,并逐渐形成了大前研一笔下的低欲望社会;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深度影响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不上学、不工作、不进修的尼特族日益发展壮大,逐步演变为当下世界性社会问题。

躺平族的兴起也有着深层次的经济社会背景。一方面,当下中国正在经历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行业发展空间受限,竞争更加激烈,最终反映到个人层面工作和生活上的内卷上。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选择创造了条件。在物质相对丰裕的当下,人们可以有选择地放慢脚步,以相对舒适的工作方式换取足够的生活条件,或者依靠前期积累安逸度日。由此,那些思维活跃、不拘泥于传统的青年,自然会想到换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躺平。而与真正付诸行动在身体上躺平的人群相比,那些在岗位上早早失去斗志,消极应对工作的精神躺平者可能也不在少数。

然而,躺平族显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多不利。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等多方面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离不开青年的创造性贡献。相较于未富先老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促成的客观趋势,未富先躺这一现实问题带来的主观倾向同样需要引起我们警惕。关注躺平族,让躺平族愿意奋斗,对于面临转型发展任务的我国尤为必要。

当然,这绝非要对躺平族进行批判与苛责。出于身心考量选择舒适生活理应得到理解,经过充分思考选择慢节奏生活也需得到更多尊重。基于现实环境自主做出适合个人的生活选择,本身就是社会发展成就的一方面体现。引导躺平族奋斗,更多是需要从培育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角度出发,通过国家、社会和学校等各方共同努力,给予这些青年更多的关怀。

(摘编自汪星余《引导躺平族珍惜韶华、奋发有为》,有删改)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从中国经济转型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两个方面论证了“躺平族”兴起的社会背景。
B.“躺平族”与英国尼特族,日本“低欲望社会”危机实质上是不一样的。
C.“未富先老”是客观发展的必然,而“未富先躺”是可以通过积极引导避免发生的。
D.对于“躺平族”,既要有批判与苛责,也要有理解与尊重,更要有关怀和积极引导。
2.有人把“躺平”等同于不思进取、浑浑噩噩;有人认为“躺平”是面对现实困难时采取的一种心理调适、休整和自我治疗,从而进行更清晰理性的人生规划。下列表现属于前者的一项是(     
A.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C.李白“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D.不工不作,不婚不生,不消不费,世事能奈我何?
3.“躺平族”作为一个群体代称和生活理念,在各种压力面前选择自外于传统主流观念的青年处世方式,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躺平族”。
2023-10-03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八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在线学习,因为少了路途时间,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厚爱。再加上通过前沿技术的使用带来更好的教学互动与体验,使教师授课效果更好。但是,由于在线教育具有网络所具有的特点,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有的甚至很令人担忧。在线教育不应仅仅是将线下教育通过录像、录音简单上传至网络,而且要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采取受教育者喜欢又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满足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在线教育者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分寸,做到想学生所想,在线教育才会更上一个台阶。不要把在线教育变成冰冷的机器人教学,也不要吸收网络隔空对话油腔滑调、想当然的手法,甚至把低俗当有趣。另外,在线教育“名师”掺假注水,技术控制不过关,会误人子弟,影响在线教育的效果。

(摘编自卞广春等《在线教育要多点温度和责任》)

材料二:

       

材料三:

在线教育的关键词仍是教育,而不是商业。教育是非常严肃的一个话题,它关系个体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一种教育模式要行稳致远,其核心要件当然是人才。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好课。好的课程一般都有好的教学体验。然而,好的教学体验不同于受学生欢迎。我们希望寓教于乐,可是别忘了,寓教于乐必须重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教应该是内容,乐应该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二者既不可偏废,其地位也不可颠倒。现在,我们有些教育机构,商业铜臭味太重,眼睛里只有人民币,没有人民和底线。它们不是在诲人不倦,而是在“毁”人不倦。这一现象尤其值得注意。

(《给教育产业戴上质量“紧箍咒”》)

材料四:

除了中国大学慕课、网易公开课等免费通识类教育课程之外,越来越多专业细分的教育平台也涌现出来,如专注于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应对雅思、托福、公务员等专门考试的线上培训等。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时间空间上的突破,更体现在教育的教、学、评、测等多个环节。在互联网模式下,学习不再只是呈现、接收、反馈的过程,而是一种全新的认知过程。课程的建设也不再只是师生传授,需要更加关注进度设计、用户感受、社会参与等。比如,当课程后台大数据显示,在课程进行到某一时段时,有超过一半的学员做出了暂停或回放的动作,那么可以就此了解课程难点所在,并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                                             

(摘编自丁雅诵等《在线教育,打开你的知识空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在线学习,有着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等特点,因此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厚爱,自身也获得了发展。
B.在线教育如果想更上一个台阶,需要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来采取更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
C.在线教育借助于互联网模式,使学习呈现出了全新的认知过程,可以更好地关注教学进度,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
D.在线教育不是商业,那些一味追求金钱的教育机构,会给学生好的体验,但由于教育底线的缺失,也在毁掉学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析材料二,可看到在线教育市场发展规模逐年扩大,到2017年突破了2000亿元大关,可推断出在线教育发展趋势良好。
B.从材料二提供的数据来看,增长率在2012—2014年增长幅度较大,且在2014年达到高峰,2014年后则较平稳增长。
C.寓教于乐中的“教”和“乐”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就会出现不和谐现象,出现教育问题。
D.在线教育有着越来越多专业细分的教育平台,如基础教育、公务员考试的线上培训,给教育带来了显著的变化。
3.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并分析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小学在线教育。
2023-10-0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红经济,诚信方有未来

何鼎鼎

随着电商新业态不断出新,一些现场直播、网红代言等互联网销售形式受到网友追捧。但与此同时,其中存在的食品安全、“刷单”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媒介形态的演进,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大量新业态、新职业,网络直播、共享经济等数字经济新模式拉动灵活就业人数快速增加。在这一背景下,许多没有知名度的普通人,靠优质内容创作赢得了关注度。2018年“双11”,有网络红人创下3.3亿成交额的纪录,某“口红一哥”5分钟内卖掉了1.5万支口红。数字经济新趋势,改变了传统商业营销格局,让人看到了社会化营销的新商机。

网红经济的本质是口碑经济、诚信经济,信用是其发展壮大的基石。比如,一个特别懂电子产品的“极客”,之所以能在垂直领域建立知名度,带动产品销量,关键是其经得起检验的专业见解。但现实中,一些网红及其身后的孵化公司,在流量价值面前打起“如意算盘”,或弄虚作假“刷单”买粉丝、买评论,制造数据假象,骗取广告客户信任;或为劣质商品代言,做一锤子买卖;或索性绕过平台点对点交易,将交易移到“桌面底下”,可能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粉丝没买到合意的产品,广告客户没买到承诺的效果,伤害了社会化营销这一电子商务新业态。

无论是保护新业态发展还是保护消费者权益,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在规范的同时加强监管。相较于线下门店,网红直播销售的即时性,无疑大大增加了监管难度。这就要求监管部门进一步畅通投诉渠道,对明确违法的行为做到“重拳出击”、以敬效尤。从平台监管角度看,一方面要保护广告客户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帮助其准确知晓相关账号的流量价值,对商业纠纷要建立常态化的处理机制;另一方面,对“买粉”“刷单”“假评论”“卖假货”等行为,也要加大打击力度。比起监管部门,平台凭借数据优势与管理权限,更容易刺破商业欺诈的面纱,理应更深入地参与到互联网发展共治中来。只有用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作为保障,让人们愿消费、敢消费,才能让消费更好地成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

新的电商模式和消费模式,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的新亮色。这背后,是大量个性化产品对人们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满足。通过更健康的模式、更好的监管,让新业态、新供给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我们就能让更多消费者放心消费,促进消费的蛋糕越做越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选自《人民日报》2019 年 10 月 25 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直播、共享经济等数字经济新模式的发展源于媒介形态的演进。
B.绕过平台点对点交易,可能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原因在于失去了信用评价的制约。
C.网红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商业模式作保障,而这需要监管部门与平台共同参与管理。
D.通过更好的监管,网络经济生产出了大量个性化的产品,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网络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层层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逻辑上不断推进。
B.2018年“双11”,有网络红人创下3.3亿成交额的纪录,“口红一哥”5分钟内卖掉了1.5万支口红,这是数字经济时代社会化营销的典型例证。
C.文章引用懂电子产品的“极客”以及“刷单”买粉丝等事例,从反面论证了网红经济的本质是口碑经济、诚信经济。
D.文章在比较、分析线下和线上经济活动的区别以及不同监管方式的特点的基础上,得出需要监管部门和平台共治共管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通过优质的内容赢得关注度,就把握住了社会化营销的新商机。
B.广告客户在网络平台投放广告时,应当审查网络平台流量数据的真实性。
C.电商等第三方平台,如果购买粉丝与好评,最终会损害自身口碑。
D.如果没有诚信的网络经济环境,人们便不再愿意消费,中国经济将缺乏新的增长点。
2023-10-0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短视频生产放大了生活意义,将日常生活、平凡人生等转化为文化中心,实现了对人的本真生活的观照。在普通大众成为短视频生产者以后,短视频生产就变成了一场文化运动,推动着大众的文化觉醒和文化生产。但是短视频生产也将文化解放推向了文化狂欢的境遇,带来不加节制的亵玩、粗俗低俗的内容等问题。因此应当对网络短视频生产进行合理引导,促使其朝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

首先,短视频充分释放了文化生产权利。在传统社会中只有文化精英才拥有文化生产权利,普通民众只能被动地服从和接受,毫无文化生产话语权。自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普通人提供了表达自我、发表观点的机会,但对于缺乏文字表达能力、不能流畅表达观点的民众而言,在书面表达能力的制约下他们并未从这场新媒体革命中获得真正意义的文化权利。网络短视频生产进一步释放了文化生产权利,普通大众可以通过影像、语言、图片等方式进行文化表达,从文化精英手中接过了内容生产的“接力棒”,成为文化产品生产者、分享者和评论者,从而释放了高高在上的文化权利。亨利·詹金斯认为,短视频生产是一种大众参与的“参与式文化”,普通网民拥有了绝对的文化话语权。尼葛洛庞帝认为,后信息时代以个人化为主要特征,网络为每个人都提供了表达需要和希望的机会。在短视频平台上,即便是传统娱乐文化下的明星也不如网红风光。

其次,短视频还推动文化生产回归生活。在短视频生产中,网络主播们以文本生产者的身份参与了声势浩大的文化革新运动,而普通网民则是这场文化产品的裁判,看与不看、何时参加、怎样评论等完全由自己说了算。网络短视频让文化生产重新回归生活,短视频平台就像能够提供数量庞大、品质各异、功能不同的文化商品“超市”,用户就像超市里购物的顾客,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同时,每个用户都可以将自己的产品(网络短视频)放到超市货架(短视频平台)上进行出售。在传统文化产品生产中,艺术是高于生活、超越常规的,欣赏艺术就是体验特殊情境、产生审美体验,但是短视频生产却是在日常生活发现美、创造美,将农村生活、农业生产、餐饮制作等加工成文化产品。

同时,短视频还带来文化亵渎与狂欢化。网络短视频生产赋予了普通大众文化权利,但随着随手转、随意评等短视频传播方式的普及,网络短视频作秀、恶搞、戏仿等开始泛滥,网民对文化等级制度的反抗超出了对文化生产的兴趣,他们以“文本盗猎”的方式创造了亵玩、同乐和起哄的大众狂欢文化,网民以亵玩的心态寻找快乐,文化生产的意义被消解。本雅明认为,简单机械的复制褫夺了传统艺术的格调、崇高和神韵,颠覆了传统艺术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短视频生产下放了文化产品生产的权利,将普通民众列入了文化生产和传播的行列,让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获得了创造和分享的快乐,但是短视频生产也将文化解放推向了文化狂欢的境遇,低俗的内容、无聊的集体围观等不仅传承了大众文化的“娱乐至死”,还将文化狂欢的感官快感、舒适度和传播效能提升到了崭新高度,从而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有网友就侃称,南抖音北快手,智障界两泰斗。这些从侧面反映了短视频传播存在的格调不高、内容粗俗等问题。

网络短视频以个体化、圈层化、广泛参与性等颠覆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大众化。但是短视频生产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因素,如低俗无聊的视频内容、大众狂欢的网络场景、猎奇恶搞的网络心态等,这些给网络文化传播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应当以辩证思维看待网络短视频,加强对网络短视频的引导和规制,促使网络短视频文化健康发展。

(摘编自赵萌《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文化新形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推动大众的文化觉醒和文化生产,使得普通大众成为短视频的生产者,短视频生产成为一场文化运动。
B.普通民众是短视频的多方参与者,人民的日常生活是短视频的主要内容,这是文化生产回归生活的重要体现。
C.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普通人提供表达自我、发表观点的机会,但并未让他们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权利。
D.网友们的“南抖音北快手,智障界两泰斗”的调侃正面反映了短视频存在的格调不高、内容粗俗等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亨利·詹金斯与尼葛洛庞帝的观点都证明了短视频将文化生产权利从文化精英手中释放出来的观点。
B.本文的论点突出,论证思路清晰,综合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C.文章既肯定短视频产生的积极影响,又指出它给文化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D.文章在讨论短视频产生的种种影响时,均与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学术视野较为开阔,论证清楚明白。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短视频推动文化生产回归生活的表现的是(       
A.新疆“网红县长”贺娇龙用短视频记录新疆生活,宣传新疆美景,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爱上新疆。
B.80后校长张鹏程用短视频记录学生学校生活,让“鸡腿女孩”“校长爷爷”的故事为人们所知道。
C.中青报一项调查显示,98.9%的受访者每天都会刷短视频,71.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刷短视频上瘾。
D.随着诸多农村生活题材的短视频走红网络,手机成为新农人的“新农具”,短视频带货成“新农活”。
2023-09-26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相比于西方国家广泛流行的分餐制,中国人更习惯聚餐。其实,中国人一开始也采取的是分餐制。

《史记》所载的“鸿门宴”故事,就是分餐制的形式。刘邦一行登门拜会,项羽留刘邦等人吃饭,席间,项羽、范增、项伯、刘邦、张良等人分坐于不同方位,这正是分餐制的典型场景。如果他们几个人围着一个桌子吃饭,项庄也就不可能通过舞剑的方式去杀刘邦了,因为那样做项羽也会有危险。

不仅史书记载如此,大量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也证明是这样的。山东诸城出土的前凉“髡刑图”画像砖,体现了汉代人用餐的场景。图中官吏列坐,一人面前放置一份盛有食物的餐具。还有四川郫都区出土的“宴饮舞乐百戏”画像砖,图中有五个人席地而坐,一人面前摆有一案,众人分餐而食。

中国人早期实行分餐制,与家具的形制有关。中国一开始没有椅子、桌子这样的家具,人们通常席地而坐。将杯盘直接放在席子上既不卫生也不雅观,于是吃饭时通常还有一种食案,只是它比较低矮。在汉墓中出土过一幅《宴饮观舞图》壁画,表现的是人们就餐的场景,图中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小食案,这种小食案其实就是食盘的变形。颜师古在《急就章注》中解释:“无足曰盘,有足曰案,所以陈举食也。”与食盘不同,这种小食案下面有足,便于放在席上。《后汉书》记载,隐士梁鸿从太学毕业后厌倦官场,还乡后娶孟光为妻,夫妻二人后转徙吴郡,靠帮工维持生计。梁鸿每次回来,“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孟光举的“案”,就是当时常见的小食案。

魏晋以后,各民族之间加快了交流与融合,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人们的服饰、家具和用餐器具有了许多革新,进而影响到用餐的形式。与汉人传统服饰不同,少数民族的“胡服”以袖窄、紧身、圆领、开衩等特点而更适合活动,在用餐时不容易碰翻杯盘,也不容易沾上油污。少数民族所使用的“胡床”,类似于人们后来一直用的“马扎”,已经是一种高足坐具了。至少在东汉末年,“胡服”“胡床”等已经传到内地,受到上层社会的喜爱。《后汉书》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京城中“贵戚皆竞为之”。

穿着越来越紧身的衣服,坐在更高、更舒服的椅子里,面前是高足的桌子,人们用餐时无疑会感到更舒服。这时,如果仍采取以前的那种分餐制形式,就需要在每个人面前放一张桌子,每个人坐一把椅子,不仅浪费家具,而且室内空间不足够大的话也难以摆开,于是人们逐渐聚拢到一张桌子上吃饭,分餐制向聚餐制悄悄转变。这种情形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发生了。在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室砖画《宴饮图》中,就有四个人并列坐在一个长方形大食案的一侧用餐的情景。到了唐代,聚餐制开始普及,在唐长安韦氏墓壁画《野宴图》中,正中间放着一张方形的桌子,食具全部放在这张桌子上,共有九名男子坐在各自凳子上分三面围着桌边聚餐。

由分餐制向聚餐制转变是一个漫长的渐变过程,除了服饰、家具、食器等方面革新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外,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也是原因之一。魏晋以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儒家学说受到玄学等思想的挑战,传统的等级、礼制等观念有逐渐淡化的倾向,用餐形式更趋向实用化,其所承载的礼教色彩有所减弱,这也影响到社会习俗的变革。

(摘编自陈忠海《分餐制在中国古代的演变》)

材料二:

中国人的饮食方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很长时间以来,围桌共食已成为普遍习惯,也是一种文化符号。筷子是传统饮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符号,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聚会,许多人都习惯以彼此夹菜的方式表达情感。围桌共食中来回“穿梭”着筷子,这种场景虽然传递着情谊,但却极大增加了病菌传播的风险。

形成新兴的餐桌文化,离不开多方协作共同努力。首先是政府要积极进行正面引导宣传。杭州建德市制作公筷公勺地方标准,并制作“前端金色、后端绿色,尾部标注有地域文化品牌”的公筷供全市使用,取得了良好成果。面对关系到公众卫生安全的“小事”,政府要拿出实际行动积极作为。再者是餐饮企业要成为分餐而食的推动者。根据《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各个餐饮企业要践行企业责任,在设施条件、服务规范、卫生条件等方面严格把关,为大众创造分餐饮食的基础设施条件,并引导人们养成正确的饮食观念。

多一双公筷、一个公勺,多一份放心安心。公筷、公勺用起来,分餐进食搞起来,这些文明小节将为广大市民的健康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每一位市民都可以从自己做起,通过每个人的努力,让“公筷意识”深入人心,让“分餐进食”成为文明标配,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彻底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摘编自薛正文《公筷公勺分餐进食引领文明餐桌新“食”尚》)

材料三: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唾液是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除了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外,合餐很可能成为肝炎、伤寒、痢疾等多种疾病以及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媒介。数据显示,成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达60%。倡导分餐制不但在疫情期间更安全、卫生,在平时也更符合健康生活的理念。

但传统观念较难改变、围餐更热闹、中餐适合合餐等是一些网民不愿分餐的主要原因。还有声音表示,推行家庭分餐制比推行聚会分餐制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更大。有建议指出,在疫情的影响下,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可以率先实行分餐制,社会上加大对分餐制的宣传力度,从服务到理念,提高公众对分餐制的接受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个人和家庭,养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韩冰玉《浙江走进公筷新“食”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上主宾分坐于不同方位,呈现的正是分餐制的典型场景,这也为项庄刺杀刘邦且保全项羽提供了便利。
B.中国历代实行分餐制的形式,都与家具的形制有关,如《宴饮观舞图》中的小食案就影响了当时人们的就餐形式。
C.汉人在魏晋以后开始受到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在服饰、家具和用餐器具上进行革新,进而影响到用餐形式。
D.魏晋时期,分餐制逐渐向聚餐制转变,究其原因,除了服饰、家具、食器等的革新外,主要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及《后汉书》有关汉灵帝的记载,旨在说明少数民族的服饰、家具等已经传入内地,并深受上层社会喜爱。
B.筷子是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且能以彼此夹菜的方式表达情感,但同时也极大增加了病菌传播的风险。
C.筷子在围桌共食中来回“穿梭”,难免沾染上唾液,而唾液是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故应该减少筷子的使用频率。
D.魏晋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代,传统的等级、礼制等观念有逐渐淡化的倾向,用餐形式也更有可能趋向于实用化。
3.你认为当前应如何有效地推行分餐制?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
2023-09-26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已不仅仅是对媒体人的一种素养要求,更是网民在互联网世界的必备能力之一。“媒介素养”是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有学者也曾指出,它更像是一个囊括人们综合能力的“大帐篷”,更强调人们在接受信息时的信息检索、识别、组织以及利用能力。

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往往被“刻板印象”和“标签符号”主导思维,影响他们对事实判断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思维定势和头脑中的偏见。只要接受到的信息符合他们的情绪需要,他们便很容易选择“相信”,并且进一步制造“舆论”,推动“事实”的发酵。比如国内舆论习惯热议“老人碰瓷”,老人在很多网民心中就有了“坏人”的“刻板印象”。至于信息源是否权威,或者事实是否完整,这些要素统统被忽略。

事实和真相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非“因我们需要”的存在。从主观认知上来讲,我们要勇于接受与自己已有认知不匹配的事实,事实就是客观证据,而非与自身道德价值观相吻合的论据。从技术层面来讲,不妨以美国新闻工作者所著的《真相》一书中的“六问”为判断标准:1.我碰到的是什么新闻内容?2.我得到的信息是完整的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3.信息源是谁/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4.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5.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6.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

稍微夸张地说,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崛起的时代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每个网民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我们比以往更容易获取信息,却未必容易看见真相。如果没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哪怕我们24小时在线,也未必能看出信息“漏洞”。尽可能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一个专业的信息捕捉者,才不会被舆论绑架,也避免自己在情绪“过山车”上颠簸。

(取材于陈方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16年,“后真相”一词因入选《牛津词典》年度英文词汇而备受关注。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与客观事实相比,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当今时代,新媒体技术使信息传播日益直观化、去中心化,受众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不明真相甚至不问是非,这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古语云:“谣言止于智者。”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要做“智者”,显然较为困难。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和无限传播,使受众的认知能力局限和知识盲点暴露无遗。同时,群体心理学和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观点往往会对个体成员施加压力,从而强化其从众行为。受网络压力的影响,网民往往没有能力也不愿详尽调查某一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而是习惯于遵从群体的感性判断,宣泄对热点事件的情绪。这也使网络谣言的传播有机可乘。

解决网络谣言问题,一种思路是从技术层面入手。网络技术虽然助长了谣言传播,但也为核实信息、阻断谣言传播提供了手段。例如,对于虚假新闻这种典型的网络谣言表现形式,脸谱公司表示,将在德国推广虚假新闻过滤工具。这样,网络用户就能向相关机构举报可疑新闻,一经核实确认,疑似虚假新闻就会被标注为“有争议”新闻。这将使虚假新闻出现的频率大幅降低,网络用户在试图分享该类新闻时也会收到警示。由于这类技术对于过滤虚假新闻、阻断网络谣言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将来可能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技术过滤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减缓网络谣言的蔓延,但我们还需追问的是,为什么一些人不再对事实感兴趣,而只愿追随个人感受?其实,一些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迎合了部分网民的心理。换言之,虽然网络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它的传播反映了部分网民的心理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在多元价值、多元利益、多元诉求相互碰撞的今天,我们既要靠技术解决网络谣言传播问题,又要着力解决各种社会现实问题,铲除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土壤。

(取材于解冰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媒介素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媒介素养是媒体人和网民在互联网世界都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
B.媒介素养专指人们对媒体信息的解读、思辨等全方位接收能力。
C.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对事实的判断会被思维定式和偏见所影响。
D.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容易相信并传播符合他们情绪需要的信息。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舆论走向会完全受制于个人的情感和信念。
B.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让受众不可能成为辨别谣言的“智者”。
C.虚假新闻过滤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阻断网络谣言传播有一定作用。
D.网络谣言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迎合了网民的心理。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民应尽可能地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独立思考能力。
B.两则材料中提到的“技术层面”的内容和作用均不同。
C.网络谣言是社会问题的反映,因而能够造成较大影响。
D.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要铲除网络谣言的社会土壤。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