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4年1月5日,第40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如约而至,透骨的寒冷和暖心的激情在这一刻交汇,碰撞出充满希望的火热。

哈尔滨的冷,与生俱来。作为我国最北边的省会城市,这里冬季漫长,动辄出现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因此哈尔滨有了响亮的名号———“冰城”。

冷是阻碍,对发展构成制约。粮食作物只能种一季,基建工程也因低温、冻土等面临重重困难。由于室外寒冷,东北人曾有宅在家里“猫冬”的习惯。冷也是资源,别具特色优势。每年12月,松花江上的冰冻了,太阳岛上的雪厚了,“冰豆腐”和“大雪垛”在能工巧匠手中“华美变身”,成为美丽的冰雪胜景,吸引着不远千里络绎而来的游客大军。

以高寒为气候特质的哈尔滨,成为当下社交媒体上最热的文化符号。这座地处北疆的东北城市,正在把制约发展的“冷”转化为吸引游客的“热”,在聚光灯下焕发无限生机。今日的哈尔滨,寒冷不变,热度却“只增不减”,背后是这座城市深挖冰雪资源禀赋,突出地方特色文化,推出各种“有求必应”举措,从量变走向质变的主动作为。

让哈尔滨在这个冬天“走红”的,还有中外文化在哈尔滨碰撞、交融带给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东北大花”主题与火车、汽车融合,将冻梨改刀、切块、摆盘,用勺子吃烤红薯,路边新增温暖驿站,东北大汉学会“夹子音”,哈尔滨的建筑、饮食、洗浴文化以及市民的热情好客,也被大家津津乐道。

“土”与“洋”的对话与融合,使哈尔滨更添奇妙丰富的色彩。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映衬着白雪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很多国外游客驻足欣赏货架上的传统手工艺品。一家铺着浓浓东北风的大花布的摊位上,摆着多款俄式“大列巴”。

哈尔滨,曾经是松花江边默默无闻的小渔村。来自山东、河北、山西等地的百姓,带着开天辟地的豪迈,历尽千辛万苦“闯”到这里,成为重要的开发建设者。这座城市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埋头探索,焕发青春荣光。

“85 后”郑好是新时代“闯关东人”,2022 年,他从日本北海道大学毕业回国,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短短几个月,他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围绕寒区冰雪路面开展研究。

寒地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科研资源,也是冰雪游的宝贵财富。抓住“文旅热”的风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新经济、新业态,让城市发展尽显青春与活力。

(摘编自新华社《“冰城”缘何成“热点”? ————人文经济视野下的哈尔滨观察》)

材料二:

这个冬天,“东北冰雪游”火爆出圈,但好运气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水到渠成:北京冬奥会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推动冰雪经济蓬勃发展,让冰天雪地也能变成金山银山;伴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我国消费结构正加快从实物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转换;以哈尔滨为代表的东北地区持续扩大冰雪旅游优质产品供给,用“掏家底”的诚意,千方百计提升游客满意度和体验感,努力接住了这轮流量。

消费的潜能,藏在对美丽山河的热爱里。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自然景观奇谲壮丽,文化瑰宝灿若星辰,可以全方位满足人们对“诗与远方”的好奇与探索。2024年元旦假期,北上赏冰滑雪、南下赏花看海的“南北互跨”长线游成为热点。网络数据显示,广东、浙江、上海是冰雪游客源地前三名,贡献了全国三成左右的冰雪游预订量。更要看到的是,我国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差距意味着潜力,不断提高的城市生活品质将激发更多需求,新型城镇化带动的内需潜力将以万亿计。

消费的潜能,藏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里。现阶段,人们的消费需求不仅从“吃饱穿暖”转向了“吃好穿美”,也对价值实现和情绪满足有了更高要求,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了更高期待。居民消费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居民收入水平,要加快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消费的潜能,还藏在对身心体验的追求里。花钱消费,图的是花得高兴玩得开心,甚至期待下次再来,这也对消费环境和消费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加快城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型消费,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不断提升消费便利度、舒适度、满意度。

2024年元旦假期,国内旅游实现“开门红”,为新年消费市场开了一个好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消费潜能向何处寻? 不在别处,正是在民生所盼、高质量发展所需之中。

(摘编自赵晗、张翀《从哈尔滨“出圈”看中国消费潜能》)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粮食作物只能种一季,基建工程因低温、冻土等困难重重,加之室外寒冷导致的“猫冬”习惯,制约东北发展。
B.哈尔滨以高寒气候特质为出发点,突出自身优势,形成地方特色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
C.哈尔滨主动作为,推出各种人性化举措,因此能够深挖出这座城市所深藏的冰雪禀赋。
D.中西文化在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对话与融合带给了这片土地独特魅力。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着我国消费结构转换,冬奥带动冰雪经济发展,且哈尔滨提升游客满意度和体验感,才有了东北冰雪游的火爆出圈。
B.广东、浙江、上海是冰雪游客源地前三名;北上赏冰滑雪、南下赏花看海成为热点,占据最大旅游市场份额。
C.中国人当今的消费需求不再是“吃饱穿暖”,而是对价值实现和情绪满足的更高要求,希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D.只要在民生所盼、高质量发展中所需寻到消费潜能,就可以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
3.下列选项对哈尔滨的描述,更偏向经济视野的一项是(     
A.冰雪大世界展出青花瓷雪雕、冰雪水墨画、冰版画。
B.中央大街89号马迭尔宾馆的“阳台音乐”倾情上演。
C.老建筑具有巴洛克风格,但图案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D.开发“滨滨有礼”、冰雪服饰等100多种工艺品和纪念品。
4.哈尔滨爆火,校报“壮游天下”栏目选取了材料一,你作为小编请为其写一段富有文采的导读,概括内容,吸引读者,要求110字以内。
5.要激发深藏的中国旅游市场消费潜能尚需许多措施,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3年,随着淄博烧烤的火爆出圈,淄博从一个不知名的三线城市,一跃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对于这一文旅现象,人们进行了大量分析和总结。不管何种分析,都无法忽视游客们的共同感受:来到淄博感受到的不仅有烧烤的热度,还有城市的温度。从感性角度看,正是那种流淌在血管之中的城市温情,推动了淄博烧烤火爆出圈,让淄博烧烤不再仅仅是一炉烧烤,而演化为一道文化大餐。全国游客涌向淄博,表面上是为品尝淄博烧烤,实质是大众对淄博文化认同后产生的情感共振。

梁漱溟先生说:“文化就是过日子的方式。”当烧烤现象演化为一种过日子的方式时,淄博烧烤能火多久其实就不那么重要了。就像淄博烧烤的火与不火,淄博人说了不算一样,淄博烧烤能火多久,他们同样说了不算。但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当这一拨客人离店后,洗刷好碗筷,抹干净桌子,打扫好地面,静候下一拨客人的光临。

(摘编自周其森《淄博烧烤走红:文化认同带来情感共振》)

材料二:

近年来,网红”似乎成了东北流行文化的标签。但网红文化只能短暂吸引眼球,难有持久的生命力,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要想真正实现振兴,须重视“无烟工业”,以文化振兴促进文旅市场的繁荣,从根本上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

繁荣东北文旅市场之难,很大程度上在于人气不旺。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东北三省人口自然减少48.6万,而这一年东北三省常住人口减少86万,说明有约37万人口流出东北。怎样能让东北恢复人气?东北缺乏一个能“站出来”的城市,只要有一个“领头羊”,就会有其他城市接二连三“试水”,从而实现区域联动,为东北全面振兴带来人气。

从这个角度看。最近哈尔滨的出圈足以让人欣喜。据新华社报道,元旦期间,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全面赶超2019年,达到历史峰值。

有网友亲昵地称哈尔滨为“尔滨”,将最近哈尔滨在旅游市场上的爆火称为“尔滨出圈”。这背后是哈尔滨举全市之力支持文旅工作的不懈努力——为了欢迎“南方小土豆”们,全城上下倾其所有,许多民宿老板自发当起志愿者,许多餐厅老板从早忙到晚,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哈尔滨的付出,获得了回报。相关数据显示,全国不少城市周末飞往哈尔滨的机票一票难求,连寒假期间的机票都被“炒”出了近年来的新高。网友称哈尔滨终于可以“笑哈哈”了。

其实,哈尔滨还未到可以“笑哈哈”的时候。目前,哈尔滨借助文旅积攒了大量人气,但如何将这股人气转化为助推地方经济振兴的动力还要进一步探索。

(摘编自韩晗《冰城旅游出圈:文旅发力助推地方振兴》)

材料三:

如果说“淄博烧烤”火的是人间烟火气,“特种兵旅游”火的是青春,“CityWalk”火的是慢节奏的悠闲。那此次哈尔滨的出圈,火的便是冰雪中的人情味。热情豪爽本就是东北人的性格特点,如今东北人豪爽热情的形象在互联网语境下有了更具象的解释,成为东北旅游新的文化符号。

当下,年轻消费群体的文旅消费,注重线上口碑与线下体验相结合。这是网上口碑可以不断带动线下消费的重要原因。一个地方要形成好的网上口碑,离不开流量的加持。网友们将网络上突然集中的流量戏称为“泼天富贵”,这既彰显了互联网流量巨大的加持作用,也说明这种流量具有“从天而降”的偶然性。

细品因网络出圈而爆火的城市,无论是此前的淄博,还是如今的哈尔滨,我们不难看到它们的共性:有温度、接地气、肯倾听。面对不断释放的文旅需求,淄博和哈尔滨都加强互动意识,快速反应,在服务、监管等方面齐发力。也正是这样的特点,让它们顺利地接住了“泼天富贵”。

当然,功不在一时。今天哈尔滨旅游的爆火,离不开多年来哈尔滨冰雪产业的发展和冰雪品牌的传播,也离不开当地政府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摘编自《功夫下在平时,才能接得住从天而降的流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淄博本不是一线城市,烧烤在各地也很普遍,但淄博烧烤却跃居第一,这都是由游客们感受到的淄博城市温情决定的。
B.数据显示,东北三省无论是总人口还是常住人口,近几年减少最为明显,表明想要以文化振兴东北,就必须先恢复人气。
C.今年元旦的文旅成果使哈尔滨成为东北的“领头羊”,但哈尔滨在助推当地经济振兴方面仍然有许多方面需要深入探索。
D.哈尔滨因网络出圈而爆火,但得到良好的网上口碑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城市能够正确回应不断释放的文旅需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淄博烧烤走红的现象,侧重于文化认同的角度,认为有了文化认同才能引发情感共振。
B.材料二分析哈尔滨旅游出圈,侧重于区域振兴的角度,认为文旅振兴可以推动东北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C.材料三主要从互联网流量加持的角度,分析当下促进文旅消费的办法,指出功夫要下在平时。
D.在文旅消费方面,如果消费群体不注重线上口碑,那么他们消费的次数就会因为失去线上口碑的带动而减少。
3.材料一中提到梁漱溟先生的话“文化就是过日子的方式”,请联系三则材料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4-1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毫无疑问,公众苦网暴久矣。近年来,网暴引发的悲剧不少,有的是个人、自媒体账号或组织为了流量等利益刻意为之,有的是人们在不以为意状态下攻击他人形成的规模效应,还有的是法不责众心理驱使下的跟风讨伐、地域黑、群体黑等。

每一起网暴事件,看起来似乎都是新闻上的故事,但它其实离我们很近,不少人甚至也曾在有意或无意中充当了导致雪崩发生的一片片雪花

治理网暴,现在已有民法典、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也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电信条例》等行政法规。这些规定和要求的重点大多是在末端治理,即网暴发生后如何规制和救济。而在现实中,追责的难度依然较大,比如定性难——侮辱、诽谤的认定标准,受害与网暴的关联性,精神伤害程度认定,等等。

在此背景下,此番国家网信办的征求意见稿主要聚焦平台方的作为、责任和义务,更加强调源头治理和过程治理。这也意味着,源头治理+过程治理+末端治理,形成了更完整的治理链条,织密了治理之网,其效果值得期待。

网暴发生在网络空间,网络平台是技术和服务的提供方,离网暴最近,有技术能力去对网暴进行监测预警、发现识别和及时处置,这也是平台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

近年来,有关平台也为此做了一些技术尝试。比如,跟帖留言显示用户IP地址所在省、评论框设置友善发言提示、为遭受网暴的受害者提供便捷求助渠道,等等。要有效遏制网暴,平台还应在技术响应上多一些探索。比如,一些直播平台对诸如斗狠PK”、引导用户低俗互动、组织煽动粉丝互撕谩骂、拉踩攻击等涉嫌违法违规的主播或内容进行断播、封号,采用的技术多为机审+人工巡检,即通过热度阈值”“以图比图”“声纹识别转文字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介入处置。在治理网暴上,此类技术也应该派上用场。上述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平台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分类标准和典型案例样本库,区分舆论监督和善意批评,增强识别准确性;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及时发现、预警网络暴力风险等,这对平台提出了现实又迫切的要求。

(摘编自吴迪《治理网络暴力需要更多技术响应》)

材料二:

为切实加大网络暴力信息治理力度,营造良好网络生态,国家网信办起草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近日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提出,网络信息服务者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机制。

如今,网络暴力已成为网络生态环境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并非单纯将社会中的传统/暴力形式迁移至网络空间,而是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不断迭代升级,具有诽谤性、诬蔑性、煽动性、侵犯名誉和损害权益等特点,呈现出参与主体众多、传播链条复杂、扩散速度迅速、社会危害性大等特征。

网络暴力之所以屡屡发生,背后成因有很多。其中,一些平台缺乏有效管控是重要因素。在利益驱动下,某些平台为了追求流量和热度,对不良信息予以默认纵容甚至推波助澜。因此,治理网络暴力,强化平台责任无疑是重要环节。无论是有关部门启动的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要求网站平台认真抓好集中整治,还是《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明确要求网站平台建立网暴预警、保护、防扩散等治理机制,都说明网站平台在网络暴力治理中承担着重要责任。

其实,平台在网络暴力的治理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其一,平台作为信息中介的角色,对于形成中的网络暴力事件具有更强的动态感知力和预测力;其二,平台能够更为直接地对接网络暴力被害人,并于第一时间对网暴被害人诉求作出回应;其三,平台作为信息传输中枢,能够相对快速地追踪信息源头与流向,从而及时对传播中的涉网络暴力信息采取引流、拦截、清除等处置措施;其四,作为涉案数据的控制者或占有者,平台能够更为有效地与网络暴力治理的其他主体相对接,同时留存相关证据以备执法或司法之用。

平台只有切实履行好责任,才能把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实践中,一些平台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履行网络暴力治理责任,如对违法违规信息和账号采取禁言、屏蔽或关闭处理;建立智能过滤、一键防护等网络暴力被害人保护机制,并加强对未成年人等群体的保护等。但也有一些平台存在履职尽责不到位、制度机制不完善、管理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如对于不同形式网络暴力信息的拦截和处置能力存在差异、防护功能开启复杂程度不一、举报举证途径不畅通且响应迟缓等。

此次,征求意见稿主要围绕监测预警、信息处置和保护机制三个方面展开,核心就在于进一步明确平台的网络暴力治理义务及相关法律责任。在监测预警方面,征求意见稿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建立网暴信息分类标准、案例样本库、预警模型,并针对重点账号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从而实现对网络暴力的治早治小。在信息处置方面,进一步明确不同情形下不同类型的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可以采取的具体处置措施,使得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在处置违法违规信息时能更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提升其治理行为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在保护机制方面,对此前一些平台探索的一键防护、私信阻断等做法予以确认,有助于统一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的治理实践,提升整体信息治理效能。此外,征求意见稿还进一步明确了不同主体违反相关规定的法律责任,使其治理义务形成完整闭环。

(摘编自裴炜《遏制网暴,平台要有更大作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末端治理,指网暴发生后如何规制和救济,但在现实中却无法实施,所以要加强对网络暴力的源头治理和过程治理。
B.近年来,有关平台为治理网暴做出了一些技术尝试,建立了健全的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及时发现、预警网络暴力风险。
C.及时对传播中的涉网络暴力信息采取引流、拦截、清除等处置措施是网络平台在治理网暴中的明显优势,也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D.各个网络平台都具有超强的网络暴力信息拦截和处置能力,能够更为有效地与网络暴力治理的其他主体相对接。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指出网络暴力屡屡发生与一些平台缺乏有效管控息息相关,因此要强化平台在网络暴力治理中的责任。
B.平台在网络暴力的治理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因此遏制网络暴力只能依靠拥有高端技术的平台来提升治理效能。
C.明确平台的网络暴力治理义务、相关法律责任和不同主体违反相关规定的法律责任,是治理网暴的必要举措。
D.建立智能过滤、一键防护等网络暴力被害人保护机制,并加强对未成年人等群体的保护等,是针对网络暴力的有效治理措施。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由法律法规在治理网暴中存在的局限性引出对网络平台在治理网暴中应承担的责任和可采取的措施的论述。
B.材料一结尾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有关平台在治理网暴时所做出的一些技术尝试,并指出今后还需要更多技术响应。
C.材料二第二段详细论述了网络暴力的严重危害性,及其呈现出参与主体众多、传播链条复杂、扩散速度迅速等特征。
D.材料二第五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强调平台只有切实履行好责任,才能把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4.结合材料内容,从个人角度谈谈对于网络暴力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做法。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平台治理网暴的重要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2024-04-10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返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好奇心。他指出: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在基础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如何突破底层认知局限、激发个体创造性思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好奇心是创新型人才的典型特征,也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和原动力。

好奇心是指个体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对未知和新异事物进行积极探索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机。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个体在遇到新奇事物时,会主动提出问题,并产生通过实际行动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研究发现,好奇心不是少数人才具有的特质,而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禀赋,如同恐惧、焦虑等情绪一样,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既是本性使然,也是生存之本。在众多诺贝尔奖得主的获奖感言或传记中,人们无一例外地发现,好奇心是他们成功的内在动力,他们往往从孩提时期就对科学知识呈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产生热衷于非确定性、新奇感、复杂性以及探索的定势偏好,这种偏好是唤起和推动个体行为的内驱力,促使他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产生无穷的毅力和耐心。因而,好奇心也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

好奇心在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能够被引导、激发,也能被限制、约束。好奇心虽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但随着人的成长,在与他人、集体或社会互动过程中,好奇心会逐渐具有一定的目标性。例如,父母、老师、同伴以及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其他社会成员或集体采取各种形式的奖掖或认可,可能会激发个体对特定活动的好奇心,使其转化为求知激情、审美情趣和执着探索的精神,而各种形式的惩罚、排斥等显性或隐性的规训可能会抹杀个体天生的好奇心,进而扼杀其创造力。

(摘编自李珍《好奇心、创造性思维与科技创新》)

材料二:

同其他动物一样,我们天生具有好奇的本能。好奇心激发青少年去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哪些坚硬,哪些柔软,哪些可动,哪些固定,发现东西向下坠落,水具有称之为液体的特性,以及其他一切我们适应环境所必需的知识。据说,尚未具备精神反射的婴儿,不像成年人那样表现出攻击—逃避的反应,他们的行为反倒截然相反。到入学年龄时,我们通常已经过了这个发展阶段,那时,大部分的新知识是通过向别人学习,亦即:或是观察别人,或是别人告诉我们,或是阅读,而积累所得。我们已经具备了有关我们生活环境的实用知识时,我们的好奇心若不能成功地转移到智力方面的兴趣上,则开始减弱。

科学家的好奇心,通常表现为对他所注意到的,但尚无令人满意的解释的事物或其相互关系的探索。所谓解铎,通常是指科学家把自己的新观察或新设想,同现时的知识与信念联系起来,将其概括成为一个有规则的整体。科学家通常具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去寻求其间并无明显联系的大量资料背后的那些原理,这种强烈愿望可被视为升华了的好奇心。

我们已经看到,认识到困难或难题的存在,可能就是认识到知识上令人不满意的现状,它能够激励设想的产生。不具好奇心的人很少受到这种激励,因为人们通常是通过询问某物体为什么是现在的样子,这种样子是如何形成的等问题,从而发觉难题的存在。而当有人提出这些问题时,我们要努力自我克制才能不去回答这个问题。这一事实证明,问题就是激励。

某些纯粹主义者主张科学家只应知其然而不应知其所以然。他们认为:欲知其所以然就意味着,承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合乎目的的,宇宙中的各种物质活动都会受着超自然力量的支配而达到预先规定的目标。目的论的观点现已被现代科学所鄙弃。现代科学力求认识一切自然现象的作用过程。德尔·布吕克曾说:目的论是一位令任何生物学家缺之不能生存的女郎,同时生物学家却又以在公共场合与她为伴而为耻。在生物学上,完全有理由问其所以然,因为一切事件都有其缘由,因为结构和反应通常都履行某种对有机体具有生存价值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有目的的。问一个为什么有效地激发了对其可能的缘由或目的的想象。怎么样也是有用的问题,可引起对过程机理的思考。

科学家的好奇心是永远满足不了的,因为随着每一个进展,正如巴甫洛夫所说:我们达到了更高的水平,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见到了原先在视野之外的东西。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看看好奇心怎样促使亨特进行实验从而获得一项重要的发现。

一天,亨特在伦敦郊外的里士满公园看见一只鹿的鹿角仍在生长。亨特好奇地想知道如果切断那只鹿头部一侧的血液供给将会发生什么情况。他做了一个实验,系住其一侧的外颈动脉,顿时,相应的鹿角冷了下来,不再生长。但是过了一会儿,鹿角又暖了过来,继续生长。亨特查明,系带并未松开,而是邻近的血管扩张了,输送了充足的血液。侧支循环的存在及其扩张的可能就是这样发现的。在这以前无人敢用结扎法治疗动脉瘤,怕引起坏疽,而现在亨特看到了可能性。他用结扎处理膝腿动脉瘤。就这样确立了今天外科上称为亨特氏法的手术。强烈的好奇心似乎是亨特多产智慧背后的推动力,促使他奠定了现代外科学的基础。

(摘编自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好奇心是科研人员才具有的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的自然禀赋,也是他们获得科研成果的内在动力。
B.好奇心必须在父母、老师的引导、激发下,才能被转化为求知激情、审美情趣和执着探索的精神。
C.人在具备生活环境的实用知识后,应将其好奇心转移到有关智力的兴趣上,否则好奇心就会减弱。
D.亨特发现侧支循环的存在及其扩张的可能,并据此确立亨特氏法手术,只因为他有强烈的好奇心。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所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从孩提时代就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并始终保持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
B.在基础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要把保护和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好奇心放在第一位置,切不可用显性或隐性的规训将其抹杀。
C.好奇心激发青少年更多通过直接经验去发现和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比如东西的软与硬,事物的固定与移动等来丰富生活经验。
D.目的论认为,一切事物或物质活动都是合乎目的的,而这些活动和目的都受到超自然力量的支配,因此科学家无需探究事件缘由。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用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引出重要观点:好奇心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和原动力。
B.材料一中的画线语句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证明好奇心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存之本。
C.材料二中,作者对某些纯粹主义者主张科学家只应知其然而不应知其所以然的看法持否定态度。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着好奇心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展开论述,论证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4.下列对材料二引用德尔·布吕克的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尔·布吕克的话证实了目的论在生物学家的研究中普遍存在而又不被承认的现象。
B.德尔·布吕克的话,引出下文对生物学研究完全有理由问其所以然的论证。
C.德尔·布吕克的话证明了生物学家对有机体的缘由的追问能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
D.德尔·布吕克的话和后文巴甫洛夫的话都强调了好奇心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5.星球中学高三同学读了这两则材料后,对“科学家的好奇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对此有怎样的认识?根据文本内容加以概括。
2024-04-05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2月开学收心考试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新诠释、新解读、新创造,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才能真正让非遗文化的优秀内容在创新表达中绽放时代芳华。

②推动非遗文化的内容创新,科技手段当仁不让,尤其是艺术和科技有机融合的影像作品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将其自然地融入火热生活与时代大潮。非遗文化的荧屏亮相,既是人们对技艺之美、传统之美的再认识,也是引领观众对时代与生活的再感知、再体悟。释放非遗技艺在改善百姓生活方面的新动能,使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

③非遗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内核与价值理念,在时代进程中被传承和发扬。目前 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和 MR(混合现实)等新技术,使视听生产者突破了传统创作藩篱,给观众带来了别样的审美体验,也为非遗文化注入了创新的活力和再生的力量。例如,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借助虚拟影像技术,呈现了地上建筑复原动画。此时文物不再是静止的,观众可以在真实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的运动变化间,为鲜活的中国故事和先辈们对历史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所感动。纪录片《昆曲涅槃》则让观众透过 VR“亲临江南水榭楼台,一睹昆曲传承人穿越时空的对话。现代视听技术正在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一步步变为现实。

④当下的影像艺术创作既要深谙内容为王的真谛,也需要在全媒体传播中见真章,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故事积极走进大众视野。近年来,电视荧屏中的非遗文化吸引了不少年轻受众。未来,在知识化、情境化、活态化方面的探索尝试,是非遗作品在年轻态创作与传播方面可以发力的方向。当更多电视作品用创新表达让沉潜在岁月深处的非遗宝藏焕发光彩,以沉浸化、移动化、交互化的融媒方式让非遗项目得以全息呈现,秉持中华美学精神让更多的中国非遗感染世人之时,非遗文化便真正走进年轻人的心中,也就实现了其应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闫伟、杨阳《用影像彰显非遗文化的时代价值》,有删改)

材料二:

①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迈入了新的阶段,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多样等现实情况,文化产业如何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创新科技形式为文化新业态赋能,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②人工智能(AI)技术极大地降低了文化产业内容生产的成本,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依托数字新技术使文化内容的呈现更为生动、更具沉浸式体验感,也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随着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入融合,未来将催生更多的文化新业态和新模式,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一方面,AI等新技术能够助力文化内容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有效降低文化数字产品的生产成本,提升文化产品创新的效率和呈现效果;另一方面,AI将不断促进创造力的提升,新技术通过跨形式、多形式的融合创作,能够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

③事实上,由于人类社会对文化内容的需求一直存在,且越来越丰富,因此,无论在数字技术出现之前还是出现之后,文化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载体一直在不断升级变化。而数字时代,随着人们对高质量、个性化、有创意的文化内容需求的增加,加之受AI相关技术发展的推动——超大规模知识图谱、计算机视觉、语音、环境背景、音乐渲染等技术的融合创新发展,营造出更为震撼的效果,人们对文化内容生产的多元融合才有了更多的设想和展望。

④对于如何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打通二者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这还需要跨界合作,即需要掌握不同类型知识的人才在其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需要培养“AI +文化 的复合型人才——既懂文化产业,又能够理解创新科技的不能。有了复合型人才,还要打造面向文化产业的通用人工智能平台,通过开放新技术,让开发者无须重复创造,才能有效助力文化与科技融合。

⑤当然,科技催生的文化新业态和新模式不会是昙花一现,而是文化发展与复兴的重要一环。文化发展既要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又要能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而文化产业中的大量数据、信息、知识的运用和再创作等,都需要加强原创性,确保内容安全不被侵蚀。因此,自主创新高水平的科技体系对把握我国文化发展的主动权至关重要,我们要用科技自主为文化创新护航。

(摘编自周志军《科技力量赋能文化新业态发展》,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不断用创新的形式加以表达,让其与现代社会协调发展,这是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中站稳脚跟的基础。
B.艺术与科技有机融合的影像艺术创作需将“内容为王”与创新传播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将生动的中国故事讲好。
C.当前的创新科技形式对传统文化的呈现和传播方式产生影响,对为人民群众提供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有一定助益。
D.文化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载体的升级变化贯穿人类文化发展史,但是对文化内容生产的多元融合拥有更多的设想则是进入数字时代后才有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遗文化的内容创新需要借助新科技手段进行创新性转化,否则难以自然地融入火热生活和时代大潮。
B.非遗文化之所以能吸引当代年轻受众,是因为它在知识化、情境化、活态化方面的尝试让其走进年轻人心中。
C.当今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发展现状需要文化和科技兼顾型人才,还需要打造面向这种产业的人工智能平台。
D.传统文化无论怎样和科技融合,都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增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华佗五禽戏传承人将五禽戏的功法改编成适合年轻人的舞蹈和操课形式。
B.百度地图上线圆明园大水法三维全景模型,让游客获得更加沉浸式的观感体验。
C.故宫博物院借助数字技术将上万文化典籍数字化收藏,让典籍收藏更加安全可靠。
D.某地政府以小视频形式将当地剧种推向全国,发挥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4.两则材料都强调了科技创新对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但侧重点不同,请加以概括。
5.假如你的家乡有着优秀的民间剪纸艺术,当地政府计划利用科技创新手段对其进行大力推广。请你结合材料对当地政府提几条建议。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科目三”火爆出圈。有网友说“科目三”舞动世界,确实夸张了些,但称它人气高涨,出圈出海,还是合情合理的。据统计,在国内的短视频平台,其话题播放量达到了近120亿;在国内受到欢迎的同时,“科目三”也火到了国外,在诸多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老外”也跳“科目三”。

据报道,“科目三”始于广西某婚礼现场多人欢歌起舞的场景,后经改编和传播,迅速火遍大江南北。观看“科目三”视频,舞者跳时,脚踝内翻、扭腰、摆胯、摇花手,配合着动感背景音乐,形成一套丝滑的小连招,让人看了不禁也想跟着舞起来。

“科目三”为什么如此之火?“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每个人都能分析个子丑寅卯、说得头头是道。只要逻辑自洽,都能让人信服。

“科目三”的流行是源于中国的乡土文化。更准确地说,“科目三”来自基层,来自群众,它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也有着最接地气的特质。无论它最早出现的场景,还是它的舞蹈特点,乃至它的精神气质,都让人觉得这个舞蹈是属于草根的,是有人缘的,是来自火热的生活,是扎根于群众之间的,体现的是人间烟火气。

另一方面,“科目三”带有很强的感染力,迎合了当前流行表达的元素。它所展现的松弛心态、乐观精神,以及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为年轻人所需要、所接纳。“科目三”的舞姿很粗犷、音乐很上头,整体看很“魔性”,传递出的情绪热烈而喜庆、幽默而轻松,自然很有感染力,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尽管有人嫌弃它土得掉渣,但更多的人对此欲罢不能。千万不要嘲笑“科目三”土得掉渣,也不要认为它难登大雅之堂。“科目三”火的时机也许随机,但火起来绝非偶然。应该说,包括“科目三”在内,一切能够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文艺作品,都应该火,也会火起来。火,是水到渠成,是众望所归。

(人民艺起评《“科目三”土不土不重要,群众喜欢就足够了》有删节)

材料二:

围绕“科目三”舞蹈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声音。有人认为该舞蹈艺术价值较低,甚至有些低俗;有人认为该舞蹈“太土”“辣眼睛”;还有人认为这样的舞蹈动作可能会带来一些健康隐患,比如扭伤脚踝等。类似这样的评价并不少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种舞蹈确实“收割”了相当数量的观众,在网络大潮中持续出圈,且在持续保持甚至提升热度。面对这种文化现象,不妨让我们抱着审慎、明辨的态度来看待它。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来去伪存真、弃糟取精,获取其中有价值的经验和方法,进而为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和传播提供经验参照和启示启发。

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尽管网络文艺场域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某些文艺作品生命周期短,甚至“见光死”;一些文艺影视作品业内叫好,市场却反响平平,出现叫好与叫座倒挂的尴尬现象;部分传统优秀文化作品虽仍然具有市场竞争力,但却囿于没有适当的传播渠道导致传播受阻。鉴于此,“科目三”舞蹈的持续走红或许能给以上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在创作上既要有向上的立意,也要有向下的笔触。自古以来,优秀的文艺作品立意一定是向上的、升华的,是与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相吻合的。立意不高则好似地基不稳、根脉断连,即便有再高超的创作技巧或者华丽的辞藻都无法使之具备经典的特质。有了好的立意,如何把它表现出来呢?这就需要向下的笔触。文艺工作者要经常深入鲜活的现场,发掘第一手素材,并对之进行精准筛选、深度加工、经典赋能,创作出兼具地气与生气的优秀文艺作品。

在表达上要不断更新“词库版本”,及时适配当下语境。文艺创作者首先要认识到与时俱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要及时跟进、适度学习、熟练掌握,最后要结合自身创作特点加以融会贯通、消化吸收,以拉近作品和年轻群体的心理距离和物理距离,从而增加文艺作品的受众纵深。

在传播上要不断兼容新的媒体介质,为文艺作品的扩散注入澎湃动力。数字化时代,以抖音、快手、小红书、哔哩哔哩等为代表的数字化平台展现出了较强的后发优势,它们传播速度极快、门槛准入较易、宣发成本较低,它们内容丰富、花费低廉、方便简单、变现快捷,它们正在悄然快速改变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面对这种趋势,文艺工作者也要及时洞悉态势,转变发展思路,适配数字化新赛道,学习相关成功经验,在模仿中起步,在探索中积累,在复盘中提高,在创新中做大做强,用数字化平台的特有优势为文艺作品的传播注入强大动力。(中国艺术报《“科目三”舞蹈走红,出了道网络传播思考题》有删节)

1.下列选项中,有关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国内短视频平台上,拥有超高播放量;在诸多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老外”跳“科目三”足见“科目三”出圈出海,备受青睐。
B.“科目三”舞姿很粗犷、背景音乐动感、上头,整体看很“魔性”,让人看了不禁也想跟着舞起来,它的爆火出圈绝非偶然。
C.当下的一些流行表达的元素能为年轻人所需要、所接纳,是因其展现了松弛的心态、乐观的精神,以及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D.“科目三”在最早出现的场景、舞蹈特点以及精神气质等方面都体现着鲜明的地方特色,扎根于群众之间,体现着人间烟火气。
2.下列选项中,有关材料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对“科目三”舞蹈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声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种舞蹈确实“收割”了相当数量的观众,在网络大潮中持续出圈,且在持续保持甚至提升热度。
B.优秀的文艺作品要以向下的笔触,即同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相吻合,创作出兼具地气与生气的优秀文艺作品。
C.在当下,网络文艺场域不尽人意,一些文艺影视作品在业内与市场反响倒挂;部分传统优秀文化作品虽具有市场竞争力,但却因没有适当的传播渠道而传播受阻。
D.文艺创作者既要与时俱进,在表达上适配当下语境,也要转变发展思路,借力数字化平台为文艺作品传播注入强大动力。
3.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河南驻马店市举行抗战题材电影《打铁花行动》全国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市领导、市老促会会长出席活动,共同启动影片首映式。
B.北京市文联主办“文艺的数字化传播与智能化变革”理论研讨会,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与文艺发展的融合路径。
C.昆剧电影《邯郸记》为帮观众尽快融入剧情,采用的实景拍摄,以戏曲为本,电影为用,在虚与实、传统与现代的特征融洽中,实现从小舞台到大银幕的艺术再创作。
D.开年大剧《繁花》以勇敢坚韧、乐观积极的时代精神为底色,展示上海底层市民在时代大潮的跌宕起伏中,相濡以沫的担当和宽容,用平凡人的经历,与观众共鸣共情。
4.结合材料,概括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5.毛主席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为人民”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时代命题,结合材料分析,当下的文艺创作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024-04-05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受访基层干部的工作动机

2:基层干部工作动机对工作态度的影响(多选)

(摘编自贺胜兰《调查报告:群众眼中的基层干部与基层干部眼中的自己》)

材料二:

奋斗的过程也是幸福的过程。王传喜说,我在代村奋斗了快20年,每年都是一年忙到头,包括大年初一。别人问苦不苦,其实我们感觉不到,我们在享受着这个过程,我们一直在奋斗。看到群众期盼的目光和群众满意的笑脸,我们心里的幸福是满满的。

奋斗是时代的召唤。龙书伍所在的十八洞村是湖南湘西大山深处的一个苗族村寨,以前是出了名的穷山沟。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在国外打工的龙书伍得知消息后坚定了回乡致富的信心,说服妻子一同辞工回乡。回村后,龙书伍先后开过农家乐,当过村里的会计,2017415日,他高票当选新一任村支书。

党员干部的奋斗,是为群众谋幸福的奋斗。“4年来,党员干部和全村群众一起加油干,十八洞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均年纯收入从不到1700元增长到10180元。龙书伍说,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十八洞村先后荣获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只要我们与群众心心相印,团结奋斗,就能向党和国家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摘编自罗旭《基层干部: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有删改)

材料三:

关于国家治理,有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如果把国家比作人体,那么中央是心脏和大脑,基层政府是毛细血管,通过基层工作这种微循环,血液得以遍布全身,人体得以完成新陈代谢。从焦裕禄、杨善洲、孔繁森到杨波、余留芬等,广袤大地上涌现出的最美基层干部见证了国家的发展,续写着时代的荣光。

虽然已经干了4个驻村任期,在当初人均年收入不足1600元的穷地方扎根了7年,但因为村里还有20户村民没脱贫,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海嘎村第一书记杨波说,想在海嘎一直干下去。为了挽救村集体经济,他忍痛收了亲哥哥的矿点;创业为村民谋福利,他不捞半点儿好处;不顾血癌术后虚弱,连夜冒雨步行抢修设备。这样的基层群众带头人还有很多,如范振喜、毛丰美、程扶摇等,他们用生命的光亮为一方百姓照亮前程。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很多基层干部信心饱满,热情迸发,不少乡村振兴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相继公布,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的发展斗志。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关于基层干部的噪音、杂音,有些人对基层干部群体做出极端负面评价,这种现象值得关注。

客观地说,囿于政策水平和管理艺术等原因,加之适逢改革转型期和利益调整期,一些地方确实有个别领导干部在实践中未能妥当处理多种问题和关系,有的甚至身涉贪腐,把自己绊倒在基层。这不仅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的紧张和疏离,而且也影响了政策的执行效果和落实程度。对此,如何进一步扎紧制度笼子、畅通学习路径,让基层干部队伍素质跟得上发展的需要和群众的期待等问题,必须尽早解决。但个别人的不合格不应无限扩大为对基层干部群体的概括性评价,尤其是在某些自媒体的传播下,群体极化效应直接导致社会对该群体的观感进一步偏离真实面目,这是值得警惕的。

有意或无意的误读,对扎根大地、勤勉工作、服务群众的基层干部和工作者是不公平的,对实际工作有害无益,被误读背后,基层干部晋升空间小、压力超负荷等深层次问题也随之产生。保护好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艰苦奋斗精神,有助于消除对他们的偏见和误解,也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基层,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和效果。

(摘编自莫洁《别让基层干部被误读》,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过七成受访干部的工作动机是“从基层做起,锻炼自己”,超过六成的受访干部表示其工作动机是“工作稳定,待遇有保障”。
B.不足四成受访干部的工作动机是“为了当地群众过得更好”,这表明基层面貌的改变、当地民生的改善还需更多干部转变工作动机。
C.不足五成的为了“有权力,有资源”的受访干部,对待工作的态度不够端正,也不追求尽善尽美,他们一心只想“完成任务”。
D.相比抱有其他工作动机的基层干部,工作动机为“为了当地群众过得更好”的受访干部最不愿意把工作仅仅当作“完成任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列举了一些数据,叙述了王传喜、龙书伍等党的优秀基层干部的先进事迹,赞颂他们“好日子是干出来的”的奋斗理念。
B.材料三主要叙述了杨波等众多基层群众带头人的先进事迹,目的是说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已催生了大量优秀的基层干部。
C.材料三辩证地分析了当下基层干部队伍的长短处,指出基层干部群体被概括性负面评价的危害,并提出消除危害的具体对策。
D.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国家就像人体,焦裕禄、杨善洲、孔繁森等基层干部是毛细血管的组成部分,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和发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传喜认为“奋斗的过程也是幸福的过程”,因此在他看来为群众服务是幸福感满满的,不仅不觉得苦,反而是一种享受。
B.鉴于十八洞村是出了名的穷山沟,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后,龙书伍马上说服妻子一起回乡创业致富。
C.扎根海嘎村7年、干了4个驻村任期的基层群众带头人杨波,用生命的光亮为百姓谋幸福,在脱贫攻坚战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D.社会上关于基层干部群体的负面评价,有意无意地对扎根大地、勤勉工作等的基层干部群体造成不公平,不利于他们开展工作。
4.怎样才能成为群众认可的基层好干部?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5.基层干部被“误读”,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甩手式调研、偷懒式调研、交卷式调研……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当下,这些“应付式”调研的不正之风也在潜滋暗长。有的地方和部门背离调研初衷,为调研而调研,简单应付,敷衍了事,不注重调研成效。这不仅背离了调查研究要解决真问题的要求,也陷入了形式主义的窠臼,让基层干部群众疲于应付。

纵观这类调研,“应付”的路子无外乎以下几类:有的就像“赶场子”,座谈没时间,临走要材料,甚至把撰写报告的任务甩给被调研单位;有的专捏“烂柿子”,对问题避而不见,对矛盾调而不研,根本没有深入了解基层的真实需求;有的纯粹是“笔尖上发力”,带着框架找例子,带着论点找论据,调研成了形式上的辅助;还有的坐在车里转一转,隔着车窗看一看,走的是“经典调研线路”,只关心“门面”和“窗口”,“后院”和“角落”则不闻不问……凡此种种,貌似下基层、奔一线,实则还是“旧瓶装新酒”,流于形式。

“应付式”调查研究为何跑偏了道?根源在于调研者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上不到位,没有把发展所需、基层所盼和民心所向当回事,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把调查研究当成一项不得不应付的任务,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也有的调研者能力不足、不懂方法,在调查研究上不得要领,没有掌握有效的方式方法,下基层后只会“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轻重。

是脚踏实地真调研,还是“应付式”假调研,关键就看能否发现问题、真正解决问题。隔着车窗看基层、会议室里听汇报,这种只抓表面、只图交差的调查研究,既看不到真实的社情民意,也听不到群众的真实心声,只会给基层徒增负担,当然不受欢迎。只有真正走下去、沉下去,了解最现实的问题,形成最鲜活的思考,进而形成最有针对性的报告,一五一十、对症下药,才算把调研做到位。

调查研究不是“跑来跑去”,也不是“纸来纸往”。不走过场、不做虚功、不搞“花架子”,身挨身地“和群众坐一条板凳”,才是调查研究的正确打开方式。

(摘编自赖雅芬《“应付式”调查研究跑偏了道》)

材料二:

“身入”而“心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躬身入局,心之所至,方能深入实际、了解实际。“身入”是一种态度,要求领导干部首先要从机关大院走出来,向基层一线走进去。“心至”是一种状态,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走出来,还要心无旁骛、用心关切。倘若没有“身入”,对新思想便永远停留于表面认识;倘若没有“心至”,就无法准确把握存在的困惑和问题,把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身入基层、用心体悟、全心思考,在实践中深化对创新理论的认识和把握,善于运用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调查研究中实现理论学习向实践运用的转化。

“知题”而“破题”,完成发现向运用的转化。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调研成果能够成功地转化运用。“知题”就是要坚持系统思维,通过高质量的调查研究,全面准确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找准痛点难点堵点。“破题”就是在“知题”的前提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路径,真正实现以“调”知题、以“研”破题,知行合一。新时代新征程上,各项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各级干部深入实际,把脉问诊,解剖麻雀。要在基层一线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调查了解情况,特别是要经常到条件艰苦、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摸准真情况,发现真问题,细致剖析问题缘由,打通问题命脉,找准根治药方,落实整改措施,建立长效机制。既要走好发现问题这个“最先一公里”,更要跑赢解决问题这个“最后一公里”,真正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实际成效。

(摘编自徐光华《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

材料三:

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出入石家庄的市民有了一个舒爽的新体验——随着复兴大街主线通车,往年高速口排起的“长龙”不见了。“以前假期回来都会堵上一两个小时,今年每个路口都很通畅。”106日,自驾回石家庄的市民周增芳赞叹道,“更快更方便了,真是给咱老百姓修了一条‘民心路’!”

市民的这份便利,源于石家庄市的几次调研。

由于涉及范围广、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石家庄市复兴大街市政化改造项目面临一道又一道难题。石家庄市市委领导分包,深入项目现场开展调查研究,帮助协调解决施工中的具体问题。通堵点、解难点、消痛点,滹沱河特大桥顺利合龙,桥梁结构创国内同类型桥梁之最;迎旭门、白佛、学苑路三座隧道提前完工,创造了国内最大规模市政化改造隧道工程建设新速度。928日,承载着石家庄人期望的复兴大街通车了,成为一条贯穿城市南北的“主动脉”。

(摘编自周洁《河北石家庄:以深入调查研究破解发展难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付式”调研的不正之风潜滋暗长,导致一些调研者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上不到位,只把调查研究当成一项不得不应付的任务。
B.能否发现问题、真正解决问题,是区分真假调研的关键因素;看不到真实的社情民意,无法形成针对性报告,就算不上真调研。
C.走进基层一线,深入实际,才能加深对新思想的认识,这种“身入”的态度是调查研究中实现理论学习向实践运用转化的重要因素。
D.既要走好发现问题这个“最先一公里”,更要跑赢解决问题这个“最后一公里”,这样才能促进调查研究成果真正转化为实际成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入“后院”和“角落”,到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摸准真情况、发现真问题,这是做到了“和群众坐一条板凳”的真调研。
B.真正走下去、沉下去,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调查了解情况,了解最现实的问题,形成最鲜活的思考,才算把调研做到位。
C.石家庄复兴大街主线顺利通车解决了以往假期高速口常堵车的问题,这充分说明相关部门所做的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实效。
D.石家庄市市委领导躬身入局,深入项目现场开展调查研究,终使得复兴大街市政化改造项目面临的各项问题得以解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调研工作跑赢“最后一公里”的一项是(       
A.焦裕禄对全县120多个生产大队进行走访和蹲点调研,学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碱的办法,用于兰考县风沙、水灾治理。
B.周恩来亲自乘车体验到北京公共汽车拥挤状况后,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和制定了解决公共汽车拥挤问题的具体措施。
C.青海省委组织部主要负责同志先后赴8个市(州)、12个县(市、区)开展调研,深入到条件艰苦地区察实情、解难题。
D.黄文秀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乐业县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之初,一年内行驶约2.5万公里,走访全村195户贫困户,绘制“民情地图”。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材料三中提到“市民的这份便利,源于石家庄市的几次调研”,请结合材料并合理推断,概括梳理出石家庄市领导干部“知题”和“破题”的过程。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节来临,烟花爆竹的话题重新被捡起,是禁是放,各有说辞。有人建议,应该以立法的方式禁止中心城区燃放烟花,以缓解日益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还有人建议,至少应该严格规范行政审批,对烟花爆竹的运输、燃放等行为进行控制。

事实上,近些年来,这一话题几乎每年都会引发激烈争议。从立法和执法的角度对燃放行为进行规范,固然是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体现,同时也要看到,对于爆竹声中辞旧岁的传统风俗,还需要通过文化创新的方式来改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要改变风俗和习惯,不应当单纯依靠法律,否则便可能是一种粗暴的行为。

传统农业社会中,燃放烟花爆竹寄托了人们辟邪、行好运的心愿,也给孩子们添了乐趣,给大人带来了喜气儿。但在现代高密度生活的大都市,情况显然不同:一方面,人们已不堪喧嚣,他们更希望已经浑浊的城市空气能清爽一些,繁忙工作之后的假日能安静一些;而另一方面,物质生活的丰裕,使人们对年味儿有更高的文化期待,甚至赋予其文明传承与传统复兴的意义。过年成了现代生活中的文化乡愁,一串小小的爆竹是禁是放,也因而承载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文明的价值评判,变得沉甸甸起来。

春节的文化转型中,能不能找到一种方式让大家各得其所?能否在重建春节习俗的过程中,同时加强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 比如,在一些国家民俗中,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形式,体现出社区和团体的存在,通过不限于家庭亲人的群体活动,构建出丰富的公共生活领域,在更大的程度上培养对社会、国家、民族的归属、认同与公益心。

因此,立法者和执法者应该有更多的文化关怀,通过具体的技术手段,既维护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法定权利,又为传统文化留下生长的空间,使之成为促进民族认同和强化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节点。比如,能否通过科技手段,降低烟花爆竹的污染、噪声和火灾隐患? 舞狮舞龙扭秧歌,能否通过居民自治和民主协商的方式选择时间和地点,既保留年味又培养自治意识? 社会组织能否行动起来,举办一些体现组织性、开放性和集体性的节庆活动?

自省促进文化创新。这些看似是小事,却有助于形成开放的公共生活领域,帮助国家将社会编织起来,有助于在复杂、分化的转型社会中增强归属、凝聚共识,更好地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从而体现传统民俗正风俗、饬人心之教化正俗的美意。因此,尽管我们的民俗已经有着极为充实的形态,但完全还可以运用法治的手段和法治的方式,进行更丰富美好的文化创新,从而成为中国梦清雅却丰富的底色。

(摘编自支振锋《法律要为年俗留下空间》)

材料二:

民俗文化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紧密相关。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节日文化、日常饮食等风俗趣尚各不相同。这些民俗文化代代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品格。弘扬优秀民俗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

当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民俗也随之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特征,展现出生动、活态的变化。过去的春节,全家围着火塘听长辈讲故事,一起张罗年夜饭,亲朋好友间互相走访拜年;随着电视文化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年俗活动增加了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通过电话短信拜年等内容;当下,人们在社交媒体中祝福点赞、制作拜年表情包、发布拜年短视频。虽然年俗形式发生变化,但阖家团聚、共享天伦、祈福新年的春节文化内核并没有改变。民俗文化要增添新的时代内涵,民俗要适应新的时代语境。许多新民俗的产生,与居民消费升级、互联网蓬勃兴起的进程同步,反映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景象。民俗文化创新形式,激活了民俗中的中华文化基因。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渐趋多样,传播渠道日益丰富。文化体验类节目《2018中国记忆》探寻二十四节气和百姓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记录影像呈现文化体验,开展线上活动,立体展现立春打春牛、春分酿酒拌醋、立夏尝三鲜等节气仪式。这种极具沉浸感和互动性的表现形式,突破了传统民俗传播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在场不在场的妙合、历史与当下的连缀,观众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可以说,新的媒介形式让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彼此交流、相互对话,融入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民俗的传播主体更加丰富,民俗的接受者同时成为民俗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近年来,网络上兴起了共创新风俗画:创作者将传统文化与网络元素相结合,勾勒出市井风俗画的框架,然后邀请普通人在屏幕上创作,共同参与到民风民俗的讲述中。这样的形式融观看、参与、体验为一体,令人兴致盎然。

民俗作为精神的外化,存在于日常的器物、技艺、仪式制度中。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但是节日、仪式、图案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记忆和独特的审美符号依然持续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民俗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渐趋丰富多样,民俗的创造、传承、接受交融交汇,让传统民俗在新的时代有了多维诠释空间。

(摘编自毛巧晖《在时间长河的洗礼中闪耀着新的光彩——新媒介与民俗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重建春节习俗其实就是加强社会对春节的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从而更大程度上促进社会发展。
B.材料一指出立法者和执法者应以自省促进文化创新,在小事中继承发展传统民俗,发挥其教化正俗的作用。
C.材料二认为,我国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可以帮助增强民族凝聚力。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民俗的文化转型,并提到了要运用法治手段和方式,进行更丰富美好的文化创新。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科技的助推下,我国的民俗文化发生了很多本质变化,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的特征。
B.新的时代语境和时代内涵会催生一些新的民俗,这有助于激活民俗中的中华文化基因。
C.民俗文化的传播渠道日益丰富,不断与时俱进,甚至可以突破传统民俗的传播时空限制。
D.网络时代,作为民俗的传播主体,每个人都有可能既是民俗的传播者又是民俗的接受者。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针对烟花爆竹燃放的不同建议写起,继而直接表明要创新文化传承的形式的观点。
B.材料一第三段抓住现代都市生活这一背景,对部分城市人抵制燃放爆竹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C.材料二第二段通过介绍过去和当下春节民俗的不同,论证了互联网蓬勃兴起对民俗的影响。
D.材料二剖析了某档文化体验类节目的特色,既巧妙地衔接了上文,也有力地支撑了论点。
4.时代在发展,人们所处的环境在变化,年俗也需要改变,对此材料一提出了哪些主张?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龙年元宵节,社区准备筹办一场富有民俗意味又切合现代生活的活动。假如你是活动策划人,你认为应该怎么安排此次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的想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摘编自《国潮数据浅析——下一个十年国潮还能引领趋势吗?》,搜狐网)

材料二:

东方浮雕工艺融入彩妆产品,敦煌壁画元素作为印花出现在运动鞋上,大白兔奶糖开发出了潮流香水……这些过去与现代时尚难以搭上边的元素,如今出现在各类消费场景中,成为新潮流。

“引领这股新消费潮流的就是国潮力量。”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服贸所研究员高宝华看来,国潮就是以国有品牌为载体、以优良品质为内涵,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强劲营销下,既能满足年轻消费者个性张扬以及对时尚的追求,又有助于传统文化回归而产生的一种潮流。

“国潮是中国产品、中国品牌、中国美学、中国文化的综合呈现。”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院长王昕总结说。他认为,国潮是多种符号的统一和再现,其中包含中华传统文化认同层面的符号,比如民族图腾式标记的民族符号;还有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融合的符号;以及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符号,比如中国、中华字样等激发中华民族群体性认同的符号。“冰墩墩和雪容融就是中国形象的情感对应物,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如此高,正是看重它们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价值。”王昕说。

(摘编自邹晓菁《年轻人为何热衷国潮》,《光明日报》)

材料三:

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以动漫、美剧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受众市场,而中国的流行文化却很难突破中西方的文化壁垒。从这个角度来说,国潮立足青年群体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旨趣,不仅为未来的国际传播创造了新的中国特色的符号中介,同时也切中全世界青年人共同的“潮”“酷”等个性化诉求,为超越国家层面的文化再生产开辟出潜在空间,比如中国本土的设计师和时尚品牌已经引起海外市场的广泛关注。同时国潮在操作层面也通过激活青年群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青年主导的国际传播模式探索了可行的路径。

国潮激发作为传播主体的青年群体的民族文化自信。青年人是国潮的核心用户群,更是未来国际传播的重要主体。值得注意的是,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也是与互联网发展同步成长的一代,身处不同文化环境中的青年群体共享数字信息技术,因此更加有能力也有动力进行积极地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

国潮有助于在海外青年群体中提高中华文化的感召力。让海外青年人真正认可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有助于建构持久的国家品牌形象。国潮在这方面的独特优势在于产品的流动性和文化的持续性。也就是说,国潮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社会思潮和审美取向,虽然附着于一定的商品,却不依赖于特定的商品。因而,即使国潮的产品种类相对有限和小众,品牌的更新换代也难以预期,但它们所传递的民族文化价值并不会随之削弱。反而在产业延续的过程中不断推动民族文化的正向积累,促进更多的海外青年了解中国文化、喜欢中国文化,从而提高中华文化的海外感召力。

(摘编自刘黎明《国潮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显示,2016年中国品牌与境外品牌的关注度相差不多,而2021年人们更关注中国品牌,手机、服饰等六大品类的关注度都有大幅提升。
B.王昕认为国潮是多种符号的统一和再现,冰墩墩和雪容融作为中国形象的情感对应物,其情感内涵和象征价值使得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高涨。
C.中国本土的设计师和时尚品牌引起海外市场的广泛关注,说明国潮可以成为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的符号中介,满足全世界青年人的个性化诉求。
D.国潮产品具有产品的流动性和文化的持续性,因而在向海外青年人传播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构建持久的国家品牌形象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Z世代是与互联网发展同步成长的一代,有能力也有动力进行积极地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
B.从中西方之间存在文化壁垒、中国流行文化无法打入西方受众市场的角度来说,国潮基于青年群体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旨趣,能够开辟文化再生产的潜在空间。
C.在国潮力量引领下,当下各类消费场景中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融合成为新潮流,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劲营销,迅速占领大部分市场。
D.国潮附着于一定的商品,国潮产品能传递出民族文化价值并不断推动民族文化的正向积累,因而产品种类需要多种多样、更新换代要快。
3.请阅读上述三则材料,概括说明国潮流行有何现实意义。
2024-01-17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