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文化形态,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嬗变。近几年,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各大博物馆纷纷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文化遗产“用户体验”,利用诸如VR技术、虚拟空间技术等生成逼真、实时、三维虚拟场景,强化展览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和互动需求,加强观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理解。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都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故宫博物院等富集文史资源的国有文化单位,基于传统文化“IP”,通过与游戏、动漫、影视、文学以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器物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人们争相体验的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截至2017年底,故宫文创产品已突破10000种,文创产品收入达15亿元。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和更大影响,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还比较少,缺乏像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合适贴切的表达方法,最终呈现出既具备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进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进行“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伟大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圆圆圈圈相套的“三圆”舞台与月圆人圆的佳节寓意相映衬,新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打造如诗如画般的佳节美景……今年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中秋晚会》以兼收并蓄、多元交融的样式诠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通过《江月初照》《山河明月》《皓月千秋》三个篇章,将神州大地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实景山水完美结合,实景、虚幻、内景、外景,共同描绘了一幅“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的美好景象。在这场展现亲情、乡情、中华情的团圆盛会中,全球华人目光汇聚,共谱血脉亲情。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家庭、亲情、团聚的文化内涵。总台中秋晚会围绕月文化设题,构建了一幅中秋习俗和民风的斑斓画卷。晚会在故事化叙事传播中将深厚的传统文化凝结成民族符号,层层推进、不断深化,让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时代光彩和人文魅力。在观看总台中秋晚会的同时,观众不仅体会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科技与艺术的交融,让中华文明的瑰宝更鲜活地展现在舞台上,也为晚会增添了时代特色。总台中秋晚会首次采用超高清和三维声制作播出,借助科技力量,实现了传统文化符号与当今呈现方式的交融,扩展了传统文化的传播空间。

在节目展现形式上,构建了立体多元的多维空间,实现虚拟场景、外景拍摄和现实舞台的有机结合,使深厚文化底蕴与创新技术手段相得益彰。歌曲《声声慢》《这一生关于你的风景》中用特效展现苏绣的精美,千针万线,绣出了深植其中的匠心;《银河中的星星》通过虚拟制片技术,实现晚会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的互动,来自中国空间站的祝福声声入耳。

中秋节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外华侨华人中的影响愈发强大。总台中秋晚会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前沿科技创新融合,不仅是中华儿女相互倾诉对美好生活愿景的大舞台,也是寄托思乡之情的平台,还是一张文化名片——生动反映着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时代风采,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蓬勃生命力。

(摘编自《2022年中秋晚会:汇聚全球华人目光       共谱中华血脉亲情》)

材料三: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摘编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需要全部借助数字技术。
B.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C.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运用数字技术将中国元素与时尚表达结合起来,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
D.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因此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2.下列对材料二的内容理解及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秋晚会构建了多维空间,第一次实现了虚拟场景、外景拍摄和现实舞台的有机结合。
B.文章举中秋晚会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的互动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前沿科技居于领先地位。
C.中秋晚会汇聚了全球华人的目光,谱写了一首血脉亲情之歌,是我们民族符号的体现。
D.中秋晚会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时代风采,也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3.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作者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特色的文化形态,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B.材料二作者认为新技术和传统文化相融合,能实现传统文化符号与当今呈现方式的交融,可以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空间。
C.材料三习近平书记指出要让中华文明与多彩文明一起,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就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D.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但都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不但要创新性发展,而且还要立足于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4.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看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简要说说两者的不同。
5.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请谈谈新形势下,中华传统文化该如何更好地创新发展和传播?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奥林匹克官方旗舰店里,冰墩墩的周边产品一直处于售罄状态,即使厂家定时补货,也在巨大的消费购买力下被一秒清空;日本记者疯狂追星冰墩墩,摩纳哥亲王要带一对冰墩墩回去给双胞胎孩子,瑞士滑雪运动员要把冰墩墩送给奶奶……作为冬奥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对话的使者,冰墩墩深受海内外朋友的追捧。冰墩墩象征纯洁、坚强,是冬奥会的特点。墩墩意喻敦厚、敦实、可爱,契合熊猫的整体形象,也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强壮有力的身体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冰墩墩的熊猫角色,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向世人呈现更加自信、更加多彩的中国。

体育吉祥物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在传达体育精神和地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熊猫是中国国宝,黑白两色符合阴阳之道,温和样态堪当和平使者,大熊猫逐渐成为国家形象的代言,成为文艺创作、对外传播的不尽源泉。冰晶透亮的外壳套在大熊猫圆滚滚的身子上,将冬季冰雪运动特点、现代科技感和中国文化元素完美融合。冰墩墩既有软性文化的赋魅,也有科技感的赋能,软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使冰墩墩具备了独特的中华韵味,更让人爱不释手。

文化与物互为表征,中国设计、中国生产的冰墩墩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欢,是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表现。文化自信有多维度的意涵,也有多维度的呈现与表征方式。故宫文创横空出世、大白兔与美加净跨界联名……每一个产品都是一种文化的隐喻、一种文化精神的具象呈现。近年来,中国新国货日益崛起,新国潮逐渐流行,新国货既是中国硬实力的展示,也是中国软实力的表现。在东京奥运会上,多国运动员身上的安踏、匹克、特步等中国元素,定格成一帧帧国产运动品牌出海的生动画面,中国设计引领潮流,中国文化元素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流量密码

没有繁荣发展的文化产业,文化自信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文化自信必须落实到文化自强和文化产业发展上,近年来,文化产业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加速融合,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达11906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6.0%,两年平均增长8.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紧密融合,充满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创、旅游、博物馆等相关产业焕发出新生机,网络直播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各类文化产业业态交相辉映、互相促进,推动文化产业呈现出姿态昂扬的生动风貌。

冰墩墩的爆火,更是基于我们文化产业的繁荣,文化自信的提升。透过冰墩墩,每个人都能感受文化自信厚积薄发的力量。保持文化自觉、涵养文化内涵、挖掘文化价值,潮流可以土生土长,时尚就能风起本土。我们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冰墩墩组船出海,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选自20220212日《人民日报》,杨良柱《透过冰墩墩感受文化自信厚积薄发的力量》)

材料二

文化自信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自觉、能动、持续不竭的文化创新实践过程中建构起来的。文化创新不仅在自觉主体意识上极大地丰富着民族文化的内容,不断扩展其外延,而且为坚定文化自信培植更深厚的文化土壤,积蓄更强大的文化势能。文化创新不断地丰富和扩展着民族文化的内涵,并在新的时空维度和实践土壤上刷新人们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与认知。文化创新还可在促进传统与现代的不断融合,在增强历史与现实的密切勾联中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彼此汇通,更好地构建、打造、提升中华文化的整体样态、根本价值与突出特色,从而使文化自信保持一种开放、包容与合理的动态鲜活的精神状态,彰显和再现出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世界意义与普遍价值,展现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从而使文化主体获得更好的自我认同感。

文化创新包括纵向的文化传承创新与横向的文化交流融合创新。这两种文化创新在文化实践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都能有效地坚定文化自信。从纵向创新来说,一种文化越能在继承传统中推陈出新,就越能展现自身的生命力,形成既体现传统精神精髓,又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文化,增强自身的独特价值和生命力,由此会更加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从横向创新来说,一种文化越能以一种平等包容开放的积极心态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对话与借鉴,就越能在交流、吸收、借鉴与融合中实现综合创新,使自身文化在吸收、学习、交融中得到丰富拓展与整合提升,从而增强对自身文化特质和生命力的确认与首肯,确立起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自信。

(选自李永胜、张紫君《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创新与文化自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墩墩作为冬奥文化的传播者,软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具备独特中华韵味,深受海内外朋友追捧。
B.大熊猫是国宝,样态温和,黑白两色符合阴阳之道,在传达体育精神和地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冰墩墩在历史与现实的勾联中,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普遍价值,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D.冰墩墩既体现传统文化精髓,又具有时代气息,体现了中国的软硬实力,是文化创新的成功案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墩墩名字看似简单,却融合了冬奥会运动文化和本土文化,凸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B.冰墩墩、故宫文创、大白兔与美加净跨界联名体现了文化自信的呈现与表征方式的多维度特点。
C.材料一以安踏、匹克、特步等国产品牌具有“中国元素”为例证明了文化与物互为表征的观点。
D.材料二从培植文化土壤、刷新理解认知和获得自我认同等三个角度阐述了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将生涩难懂的《尚书论语》等典籍以电视语言和综艺形式进行呈现,一开播就备受好评。
B.“一带一路”倡议受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正在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
C.3D全景京剧电影《萧何月下追韩信》在日本冲绳国际电影节上征服了无数观众,一举斩获“最受欢迎的海外影片”奖。
D.图灵奖唯一华人获得者姚期智早期留学美国,后来毅然放弃美国国籍,回国培养了一大批计算机领域的优秀研发人才。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增强说服力的。
5.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2022-06-12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多区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如今,说起屏幕,人们已太过熟悉:无论是随身携带的手机等小屏,或是家中配备的电视、电脑等中屏,还是户外共享的影院银幕、展示投影等大屏,屏幕无处不在。它们样式纷繁、画质光鲜、功能各异,是人们视线的主导,深度参与大众日常生活。

与此同时,屏媒时代也成为高频词,成为人们观察和讨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视角。屏幕媒介是指利用现代数字成像技术与显示技术,为实现视像传载、信息交互等目的,被大众所广泛使用的现代化媒介。从1895年第一块电影屏幕的诞生,到如今能上网、能拍摄、能看视频的智能手机的普及,随着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媒体技术、高清显示技术不断发展,屏幕视觉化和交互化程度越来越高,功能日趋多元,不仅更加好看,也愈发好用。以便携式的移动小屏幕为主,联动各类屏幕进行交互,多终端设备共同运作,我们已经进入移动、多元、联动的屏媒时代

对于这种已不可或缺的媒介形式,人们既依赖于其便利性,又不免产生担忧。屏幕越来越多,快速更迭,令人目不暇接,对人的自制力构成挑战,稍加放纵便会陷入无边的虚拟现实。近期,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建议,电子屏幕使用应设置时限,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更需注意。还有人指出:屏媒时代,传播内容多了,信息吸收效率却低了;互动功能强了,真情流露却少了。这让屏幕成为一些社会问题、现代病背锅侠。针对屏幕问题的诸多争论,体现出人们在技术新旧更迭、时代变与不变中的种种思考。

新媒介、新技术会让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好吗?答案是肯定的。通过屏幕,人们能看书、读图、欣赏音乐、观看影像,甚至体验交互。屏幕为各类文化内容提供更便捷的创作条件和更充分的展示空间。为抗击疫情,不少依赖实体环境的文艺活动受到限制,屏幕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比如,在一系列数字化云展览中,人们无须踏出屋门,仅凭近在咫尺的屏幕便可体验观展,由此引发公众呼吁建设虚拟公共艺术空间。在与人工智能、大数据运算等技术相结合后,屏幕将由设备转型为更广义的界面,内容生产模式也随之革新。近期,如《全职高手》《穿越火线》等以虚拟生活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开始火起来,也出现如界面电影”“引擎电影等新的艺术形式。由此可见,屏幕的发展是一种必然,随着科技进步,媒介必将随之更新。

发挥新媒介、新技术的正向作用,关键在于,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是屏媒时代的必然选择。通过屏幕中介,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得以连接,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不可割裂的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屏媒时代推动人类再次进化:视野更大,视线更远,视角更多元。但同时也应意识到:在屏幕背后的虚拟空间里,仅仅有着真实的抽象,屏幕是工具、载体,而不是实质。在充分利用屏幕便利性的同时,既要从做起,不断学习恰当的使用方式,养成合理的观看习惯,形成更加成熟的用屏模式;也要为他人着想,助力监管平台共同净化、精化屏幕内容,疏引优质精品,给真正有价值的文化内容以充分展示空间。

(摘编自刘晴《屏媒时代更需提升媒介素养》)

材料二:

记者:科普屏媒是社区科普宣传的新阵地,它将对我省社区科普信息化建设起到怎样的作用?

郝建新(山西省科协副主席):科普屏媒是社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社区科普信息化建设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简称七个一,即一屏、一站、一员、一我、一网、一卡、一报,一块科普屏媒、一个科普益民服务站、一个科普信息员、一条科普益民服务热线96580,一个益民网站(App、微信)、一个益民e生活会员卡、一个益民e生活周利。通过这实实在在的七个一信息化内容建设,搭建社区科普信息化服务体系,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点点滴滴渗透到社区居民生活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有效地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记者:科普屏媒进社区,将对居民生活产生哪些直接影响?

刘子良(山西省科协普及部部长):社区是居民集中的地方,是科普的重要阵地。社区科普屏媒利用现代传媒技术统一控制,分区管理、定向发布、即时更新,既播放时事新闻、生活资讯,也插播社区通知、小区通告,既有科学新知识,也有社区新风尚,深受居民喜爱。许多企事业单位都把工作的重点和目光投向社区,社区也成为许多商家争相占领的要地。我们希望科普屏媒能够长期深入社区居民生活,为提高城市居民科学素质做出贡献。

记者:科普屏媒进入社区以来,您最大感受是什么?是否喜欢这样的新型传播渠道?

王伟(太原市小店区平阳路街道办事处南内环社区居民):这个大屏幕不仅让社区有了高大上的感觉,还成了社区人气聚集的新场所。尤其是屏幕上每天更新的天气预报、出行指南和穿衣建议,就连是否适合清洗车辆,都清楚地告诉了大家,确实方便了不少。它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给大家提供大量的科普知识,而且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科普知识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深和专业,都是相对比较生动、形象,比较接近生活、贴近人们衣食住行、易于人们接受的科普知识。每天出来散步,不仅锻炼了身体,也增长了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摘编自闫剑利《创新载体丰富手段助力科普信息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屏媒时代,屏幕样式纷繁、画质光鲜、功能各异,吸引着人们的视线,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大众日常生活。
B.如今屏媒呈现移动、多元、联动的特点,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也让人们产生忧虑。
C.山西省科协借助科普屏媒将科学知识和相关资讯传递给居民,发挥新媒介的正向作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D.太原市社区居民都得益于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科普屏媒内容,既锻炼了身体又增长见识,提升科学素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手机的普及,离不开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媒体技术、高清显示技术的支撑,其功能日趋多元,更加“好看”“好用”。
B.屏媒时代产生的传播内容多而信息吸收效率低、互动功能强而真情流露少等社会负面效应归根结底还是屏幕存在问题。
C.新媒介丰富了当代人的文化生活,人们通过屏幕可以看书、读图、欣赏音乐、观看影像,甚至体验交互和“云展览”。
D.社区科普屏媒属于大屏幕,虽然扩大了社区居民的科学知识视野,但因缺乏移动和交互性,仍未从“设备”走向“界面”。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现象中不能体现屏媒时代交互性特点的一项是(     
A.小明利用微信跟外公视频聊天B.员工通过钉钉软件参加公司远程会议
C.通过线上平台云游故宫博物院D.乘客通过12306官网查询火车时刻表
4.材料二中,记者关于“科普屏媒进社区”话题的采访,其问题设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5.请简要归纳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论述层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