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1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10月29日,“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京举办。清华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中国未来能否回到科学的制高点?对此,施一公说:“中国在过去的两三百年间科学技术没有领先过,一直是受惠于世界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现在的年轻一代应该有危机感,中国的科技水平与国家命运__________。”潘建伟表示,量子研究在二十年前是做梦都不敢想的。许晨阳称,是时代造就了他今天的成功,“作为年轻的获奖者,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从事科学研究,在科学中实现自我价值应该成为当代更多年轻人的选择。”

当代世界正处于从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未来社会,科学将作为“社会中轴”起决定性作用。科学在塑造人类思维方式和完善人类理性方面将持续发挥作用。

中国要成为世界科学强国,必须进行文化上的推陈出新。这不仅要求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觉意识,还要求进行爱因斯坦所说的“真理的再发现”,即“真理必须一次又一次地被强有力的人物重新加以雕刻,使之适应雕刻家为之工作的那个时代的需要”。

(取材于“中国日报网”相关报道)

1.填入材料一第2段横线处最恰当的成语是(       
A.相辅相成B.不离不弃C.息息相关D.并行不悖
2.根据材料一,我们“为之工作的那个时代”最本质的特征是(       
A.中国在未来重回科技制高点
B.由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转型
C.自觉认识本民族文化的长处
D.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材料二

这几个中国年轻人正在致力于用科技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随着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智能驾驶已经慢慢从“概念化走向了”实用化,吴甘沙就瞄准了这个对很多人来说完全陌生的领域,他要颠人们对无人驾驶的认识,完成一个全天候,全区域、全速度的无人驾驶过程,一辆真正的无人驾驶汽车应该像一个舒适的移动包厢,没有方向盘,刹车、仪表盘,使用者只需“告诉”汽车自己的目的地即可,“无人驾驶”值得所有人期待,试想一下,如果实现了无人驾驶的话,那么车与车、车与路会形成完善的网络。每辆车都会按照待定的次序,待定的速度通行,车辆在十字路口不用等待,也不会撞上其他的车,这将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大变革,交通事故以及交通拥堵大幅下降,城市的通行效率不断提升。可以想象,未来10年到15年,无人驾驶将重构未来的城市,给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便利,也会解决很多社会问题。

最近,全球第一部人工智能配音的纪录片《创新中国》播出,为配音提供技术支持的就是科大讯飞集团。“讯飞超脑计划的主要负责人魏思,领导着一个被称为“超脑小组的团队,目标是实现”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魏思带领他的团队在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机器学习等领域取得多项成果,并拿下国际权威比赛的冠军,科大讯飞翻译机操作起来十分简单,只要连接网络,按住蓝色按钮,对着翻译机讲中文,它就可以立刻翻译成英文。按住红色按钮,就能把对方的英文翻译成中文。最神奇的是它还能分辨各种方言,比如:东北方言“干哈呢以及河南方言恁弄啥呢”,都能准确地翻译成“What are you doing”。因为操作简单,所以对小朋友和老年人来说十分便利。魏思和他的团队更希望制造出可以“思考”的翻译机,可以分辨谈话对象细微的表达变化。展望下一个10年,他们表示,“希望我们能触及智能的本质,解开智慧之谜”。

很难想象,脚下的土地会和天上环绕的卫星有什么关系,它们的相遇源于一位年轻人,他叫张弓,曾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大数据科学家。两年前,张弓返回中国并意识到中国土地碎片化的问题,希望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驱动中国农业向数据化方向转化,解决中国农业发展的难题。张弓和他的团队表示,“太空和土地并不是完全无关的两个领域,卫星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耕作,获得更大的产出,通过卫星,我们可以获得每一块土地的数据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决策。比如北京75%的蔬菜都来源于山东寿光,先让卫星拍摄下这个地区的图片,再通过机器自动计算大棚的数量。然后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当地农场提供一系列服务,如:种植面积测算、作物长势监测、生长周期估算、产量预估、自然灾害预测、病虫害预警等,从而实现科学种地。张弓提出了一个概念: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只有了解外界环境的各种信息,充分掌握各种数据,才能给出最合理的规划。

(取材于“科技前沿”相关报道)

3.根据材料二,无人驾驶技术能解决很多交通问题,对此评价最恰当的一项是(       
A.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B.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C.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D.举直错诸枉,可使枉者直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智能翻译应用前景的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退休老夫妇可以没有任何语言障碍地畅游世界
B.不会外语的人也能欣赏各个国家的原声影视剧
C.智能机器人在与人类交流时善于“察言观色”
D.促使方言消亡,人们用同一种语言交流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知天而作的成果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利用卫星数据解决中国土地碎片化问题
B.通过卫星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系列服务
C.将太空设备用于蔬菜种植
D.通过大数据分析消除自然灾害

材料三

现代科学诞生在欧洲而未诞生在中国,但是这并不表明中国科学传统也失去了其未来的意义。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中国文化传统中保存着内在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好于道”则“进于技”,道是客观规律,技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道高于技。他并不把传统中国科学视为近代科学的一个失败的原型。

《庄子·天地》一篇中写道:“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中国传统科学的学科是各自独立的,天文学家在朝廷里计算历法,医生在社会上为人治病,道士在山中炼丹,并不感到有必要彼此发生技术上的联系。但是各个学科都有大体一致的宇宙观。《易经·系辞》说“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战国楚人甘德的《天文星占》和魏人石申《天文》合称《甘石星经》,作为世界最早的天文著作记录了800个恒星的名字,测定了其中121颗恒星的方位,描述了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约成书于西汉时期的《九童算术》,划分为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和勾股九童,包括了现在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数学成就并确立了中国数学的发展范式,即从实际问题出发建立模型的数学观、形数结合的数学理论体系和逻辑与直观结合的数学推理方法。后世中国数学著作多宗《九童算术》体例,成为汉代以降2000年之久数学之研究和创造的源泉。《九童算术》中有关分数、比例和正负数的概念和运算早印度800和早欧洲千余年,它与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相媲美而东西辉映。东汉张衡著《灵宪》并制浑天仪,阐述宇宙如何从混沌的元气演化出浑天结构的物理过程,其中包括天地的生成、天地的结构以及日月星辰的本质及其运动等诸多问题。它把中国古代天文学水平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一直指引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在世界天文学史上《灵宪》亦属不朽之作,它所代表的思想传统与同一历史时期托勒密的《至大论》所代表的西方古代宇宙结构古不变的思想传统大异其趣,却与现代宇宙演化学说的精神契合相通。

一个民族的国际地位决定于它对于人类事务所做出的贡献。中华民族曾经在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为人类做出举世公认的重要贡献,而在创造和发展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则贡献甚少。中华民族振兴的关键在于为文明的进步做贡献,并克服当代世界所面临的文明危机。

(取材于《中国科学院院刊》)

6.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易经》与《诗》《书》《礼》《乐》《春秋》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B.“天人合一”指人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C.庄子,名周,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
D.张衡博学多才,在天文、地理、改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所建树。
7.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科学没有诞生于中国,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是一种失败的原型。
B.虽然中国古代没有一个整体的科学形象,但各学科的思想基础基本一致。
C.《灵宪》一书所代表的宇宙观与西方古代宇宙观不谋而合,交相辉映。
D.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科技发明与贡献将保证我们永远屹立5世界强国之林。
8.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试说明中国未来回到科学制高点的条件。
2023-12-2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对话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

记者:您刚刚提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国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文明。您认为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存续的力量何在?

伍德:简而言之,就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的著名论述。这个理念一直风雨无阻地伴随着中国人,即使有汉末或唐末那样的天下大乱。

尽管文化和语言种类繁多,但人们相信汉文化和文明,尤其是作为基石的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

记者:杜甫在中国被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您为何认为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呢?

伍德:我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其诗作既有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也有他在三峡对于人与自然、风景以及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还有关于亲情、友情的亲切描述,聚餐、画纸为棋局等生活场景的再现。杜甫广阔的想象力,不仅表现在他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杜甫信奉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我们说,这些因素使社会运转

尽管杜甫寂然离世,但他以美妙的语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一直流传到今天。

记者:您认为以杜诗为代表的中国古诗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何特殊意义?

伍德:在我们这个时代,过去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从我们身边退去。但是,人们依然可以在当下的中国寻找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因为在这表面之下,所奔流的依然是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深深的源泉,其中诗歌就是中华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一大源泉。

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今天人们依然公认,杜甫的言语从某些角度告诉我们,何为中国人。

但杜甫的诗作不仅仅是为中国人而写的——在我们这个动荡的时代,这位生活在8世纪之人的思索、关于友情的主题、唐诗的世俗视野、禅宗的宇宙人文主义,即使是通过翻译,也仍然具有当代意义。因此,随着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确实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我们今天追随杜甫当年的足迹并且了解其背后的深意,愈加凸显其重要性。

(摘编自《通过杜甫感受中华文明精神特质——对话英国历史学家、制片人、作家迈克尔·伍德》)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写照。古代文学史上的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现代文学史上的鲁、郭、茅、巴、老、曹等,他们所以赢得后人的尊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含蓄内敛,坚强乐观,渊源有自,历久弥新。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与家人离散,在与妻子儿女分别三个年头后,杜甫终于可以去探望妻小,到家里写下著名的《羌村三首》。第一首写道: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战争年代,死,也许是一种常态,而活着,哪怕苟且偷安,也不容易,反成偶然。夜深人静,这对饱受磨难的老夫老妻,执手相看泪眼,依然感觉像是梦一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简单的十个字,蕴藏着多么深厚的情感。这不正是我们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吗?

我们的文学艺术,就是在这些平凡的细节描写中,充分展现中国人的美好心灵、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力量,并由此得到升华。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头讲章,在朴素平凡的生活中,苦干实干,勇敢顽强,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用孔子的话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坚强乐观,充满理想。

这种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和坚强乐观的民族精神,源于我们的礼乐文明传统,知行合一,家国一体,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魏晋时期王弼解释《周易》说: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这里强调一个字,上善若水,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以文化天下。它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强调真、善、美的完整统一,而不是刻意追求科学的而忽略人伦的和艺术的

从中国文学作品中不难发现,我们的文化重视个人修养,强调责任意识,倡导奉献精神,坚持合作理念。这种精神特质,与西方文化以利益为核心价值,强调天赋人权,崇尚个人主义,信奉丛林法则有着本质区别。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解决这些时代难题,中华文明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刘跃进《文学视野中的中华文明精神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德认为中华文明能长期存续,并且中国人始终信守“斯文”,源自于作为基石的汉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
B.杜甫的作品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是迈克尔·伍德认为他能成为中国最伟大诗人的原因之一。
C.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屈原、李白、曹雪芹、鲁迅等文学大家创作出传世佳作的根基和前提。
D.鲁迅所谓“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他们就是中国人美好心灵、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的生动诠释。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的结尾以一对鸳鸯相向而鸣象征爱情的永久不渝,将悲剧的题材处理成爱与生命的胜利,这是坚强乐观民族精神的体现。
B.“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这句话恰恰体现出儒家的仁义道德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所具有的以文化人的基础性作用。
C.虽然现代生活的步伐越来越快,但是我们依然能在当下找到古代文化的含义,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杜甫的诗歌就是最好的证明。
D.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文学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往往需要通过平凡的细节描写来完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文学力量。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孙犁《荷花淀》中约水生嫂探望丈夫的一个女人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对天发誓:“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如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
C.沈从文《边城》翠翠成熟的生命觉得好像缺点什么,于是胡思乱想“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点了灯笼火把去找”。
D.茹志娟《百合花》中新媳妇明知道小战士已经牺牲,“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4.为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迈克尔·伍德使用了哪些事实性论据,结合原文简要概述。
5.孙犁小说《嘱咐》描写水生在参加战争八年之后回家时的情景。有人曾质疑这种描写过于小气,无法叫西方人理解。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材料二阐述你的理由。

水生的家在白洋淀边上。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的家就住在村边上。他看见房屋并没有烧,街里很安静,这正是人们吃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的关闭那外面的梢门。

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

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一抽一抽一搭搭地哭了。

(节选自孙犁《嘱咐》)

2023-12-27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奇谭》由8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的故事组成,故事纵览古今、展望未来,从乡土眷恋到科技幻想、从生命母题到人性思考,展现着中式想象力,承载着中国民族文化与哲学,缔造出奇境入梦,我在其中的沉浸式体验感。影片涵盖多种美术风格以及制作手法,既有传统的二维、剪纸、偶定格动画,又有CG、三渲二等现代技术,还有将素描与中国水墨韵味相结合的创新尝试,是创作者们对中国美学一次多视角的诠释。

《小妖怪的夏天》从小妖怪的角度,别开生面地反向讲述西游世界中无名小妖的故事,用新世代语境搭配幽默风趣的画风,以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带给观众惊喜。《鹅鹤鸩》改编自古典老怪小说《捣笼书生》,采用第二人称视角强化观众的情绪体验,从中继承的引而不发的朦胧情感,也留给观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善学想象空间。

第三部《林林》的灵感源于大兴安岭深处原始森林的三维动画。通过苍莽白雪、清幽河谷、写意森林等林海雪原的肃飒意象营造水墨意境,对CG技术运用与传统绘画审美的平衡度把握,贯穿创作始终,故事背后是对成长所经历的阵痛的隐喻与表达。

二维动画《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民俗文化气息浓郁,勾勒出中国乡土变迁图景。剪纸定格动画《小满》展现极致中国风格,记录儿童成长故事,将传统文化的符号意象与工匠精神互为表里,从构思、美术、镜头细节,再到配乐,都体现着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衍生。偶片定格动画《玉兔》,脱胎于古代神话故事,上演了未来世界一场月球上的绝地逃生。三渲二动画《小卖部》讲述胡同大爷因为一张神秘奖券,进入了神秘的世界,民俗文化与绮丽的异次元碰撞出赛博朋克的火花。《飞鸟与鱼》以如诗如诉的东方浪漫,探讨爱与生命这一人类永恒的命题。

在创作过程中,制作团队精益求精的匠心打磨,将不同主旨的动画融通古今,监制团队在分镜、编审、宣推等方面与制作团队紧密协作,为内容创作方向与细节处理提供创新视角与叙事建议,结合对互联网表达的丰富经验与理解,在宣推与排播等维度助力作品给观众更美好的呈现。《中国奇谭》无论在生命关怀还是哲学思考,无论在乡愁书写还是童年叙事。都以青春态、年轻化的审美视角,完成了对传统文化重要母题的深层解读,全面展现了中国动画赓续历史而不失创新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

(摘编自新华财经《<中国奇谭>开年热播,国创动画的传承与创新》)

材料二:

《中国奇谭》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是一个很贴合中国式审美的故事。

《小妖怪的夏天》的故事,取材于《西游记》。但它并不拘泥于某一个具体的章节,既因为中国观众对《西游记》实在太熟悉,也因为它的主角根本不是有名有姓的主角。它的主角,就是英文片名说的Nobody(小人物),亦即在故事结尾,不惜豁出性命也要向唐僧师徒四人通风报信的小猪妖。

在浪浪山的妖怪集团里,小猪妖是最底层的角色。为实现集团大王吃唐僧肉的终极目的,被中层领导熊教头使唤得团团转,因为集团大王许诺了:有功的小妖,可以喝一勺唐僧肉汤。就在小猪妖努力工作,以求喝一勺唐僧肉汤的过程里,观众领略到当代打工人的各种心酸——社会层级越来越严苛,个人努力得不到认可;领导仗着身份瞎指挥,员工提意见就会被穿小鞋;更残酷的是,小猪妖眼里威风凛凛的大王、以及集团最高机密般的陷阱,和他兢兢业业为之努力的奋斗,在孙悟空面前,原米就是弱鸡般的存在。

《小妖怪的夏天》借着一个中国传统故事,勾勒了一个当代打工人的处境。它在故事外形上是,中国传统审美的,但内核却极其现代化。

相较而言,第三集《林林》无论在外形还是内核上,都跳脱在中国式审美之外。尽管它也隐喻着人与人之间无法打破隔阂的无奈这一深刻主题,但是从这个隐喻本身,到它的画风设定,更多是西方式的狼人的设定。人与狼截然对立的划分,以及人与人因为隔阂发生冲突的惨烈,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套路里,都比较少见。

不过一次争议不能说明什么,毕竟后边还有5个故事。比如剪纸动画:《小满》,同样富有中国传统美学特色。

(摘编自后浪电影《3集飙到9.5,这部国产黑马,凭啥霸榜热搜!?》)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我们增强国际话语权有信心和底气。话语是一定观念、理论、文化等的表达,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叙事体系包含多个层面,如叙事主体、叙事文本、叙事技巧、叙事逻辑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是精彩的叙事文本,对应着现实中的好故事;二是叙事逻辑,就是故事背后的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要深刻阐明中国故事蕴含的中国道理。

(摘编自人民网《以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新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鹅鹅鹅》这部作品不仅内容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情感特征也可从中找到源头。
B.《小满》以剪纸与定格动画为形式依托,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世界的衍生。
C.《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和《小卖部》两部作品都散发出民俗文化的气息。
D.《中国奇谭》霸榜热搜的一个原因是制作团队能够对中国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林林》的灵感来自大兴安岭深处的原始森林,画面营造了中国式水墨意境。
B.材料二认为《林林》从镜头细节、技术运用,到故事隐喻和主题等都不符合当下国人审美。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林林》表达了对成长阵痛的无奈和对打破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期待。
D.对《林林》的画风设定是否是“中国式”的,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不同判断,两者观点相反。
3.下列选项,与《中国奇谭》制作团队“融通古今”创作思想不一致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会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和中华书法完美结合。
B.《典籍里的中国》用“戏剧+影视化”的方法讲述了典籍在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故事。
C.歌剧《张骞》以汉代张骞凿通西域开创丝路的传奇故事,传扬团结互信、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
D.《只有爱·戏剧幻城》通过别具一格的演出形式,营造出一种“我在其中”的沉浸式观赏体验。
2023-12-26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新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便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思想,家国一体思想随之成为国家架构与治理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政治上的理念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文化习俗与价值取向,使得中国社会弥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个人、家庭(族)、国家三者均受其影响。

第一,从个人来说,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人生价值的核心。在家尽孝,不仅是外在的道德约束,更是个人内在的道德自觉。其实,早已成为中国人内心自发衍生出的一种情感。这种发自内心的被后世儒家推崇到极高的地位,在儒家的推崇与统治者的宣传下,就不再是外在强加的道德约束,而成为个人自觉的价值追求。

为国尽忠,是在家尽孝观念的扩展,是个人面对国家这个大时的价值情怀。爱国如饥渴,道出了个人对国家最朴实、最真挚的情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道出了身居高位者必须为国担当,为民请命,不考虑个人之利弊祸福。位卑未敢忘忧国,道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平民布衣,也应有担当意识,在家国危难之时,敢于挺身而出。每一次抗击外来侵略,都有无数人为此浴血奋战、奉献牺牲。

第二,从家庭(族)来说,助个人成才,助国家治理,是家庭(族)的价值核心。传统社会的家庭(族),都将儒家思想作为家规族训的指导思想,将抚育儿女、凝聚社会力量和尽忠报国作为其存在的价值所在。

家庭(族)对于中国人而言,实在有太多的内涵和无限的意蕴。个人对家庭(族)的眷恋和奉献,除了缘于血缘亲情外,还与家庭(族)倾力培养、扶持个人成长有密切关系。家庭(族)为个人的生存、成长不遗余力地提供支持、帮助,个人与家庭(族)荣辱与共,休戚相关。

在家国思想的影响下,传统家族文化的主流,均将国家利益和中华大一统摆在首位。许多族训中均强调国难尽忠,当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家庭(族)选择舍家报国。

第三,从国家来说,民为邦本,君主以天下之心为心,成为治国理政最基本的指导思想。从家国思想出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与此同时,作为天下最大的操持者,治国理政者必须对天下人负责,为天下人谋福。也就是说,君主也必须受到相应制约:必须以民为本;必须严于律己,做天下人的榜样;必须以天下为公,公私分明。

上述三方面对统治者的道德诉求与制约,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政治思想之一。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和封建专制文化的禁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里,对的概念主要理解为两点:一是疆土,二是君主。而第二种理解往往使人们把连在了一起,君是国的代表和象征。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不断宣扬和强化这种认识,统治者打着家国同构的幌子,强调忠君就是爱国,不仅要求民众对君主从理性上绝对服从,而且诱使民众作感情上的父权认同。这种君国一体的理念,把的真正意义异化了。

(摘编自刘紫春、汪红亮《家国情怀的传承与重构》)

材料二: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几千年斗转星移,家国情怀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情感长河,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栉风沐雨、砥砺奋进的历程中,流淌在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血脉里,成为中华民族战胜艰难险阻、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精神动力。进入新时代,实现宏伟蓝图,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家国情怀,自觉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努力投身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家庭和顺美满,整个国家和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一个家庭的梦想才有最坚实的依靠。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家庭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这就是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弘扬家国情怀,要求我们注重家风建设,弘扬优良家风,自觉将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共融互通,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涵养全社会的好风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每个人都要敢于担当,主动奉献,至死不渝,这是一种对国家、民族的大爱,也是真正的家国情怀。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秉持这种家国情怀,恪守兴国之责,舍小家为大家,让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无论是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豪情,还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取义,都生动诠释了家国情怀的内在要义,体现出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为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前仆后继,奋斗不止。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奇迹,需要更多的人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

新时代是属于奋斗者的时代,是心怀梦想、奋力追梦的时代。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我们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奋力担当兴国之责,勇立潮头,奋勇搏击,让自己的人生在为国家、为人民的服务奉献中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摘编自陈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孝”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经过儒家的持续推崇和统治者的积极宣传,逐渐成为中国人内心的一种情感。
B.“爱国如饥渴”“国难尽忠”都直接表现了当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将国家利益摆在首位,舍家为国。
C.抚育儿女、凝聚社会力量和尽忠报国都为儒家所提倡,因此它们成为传统社会的家庭(族)的家规族训的指导思想。
D.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从个人来说,要做到为国尽忠;从国家来说,治国理政者要以天下为公,以民为本。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无数人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前仆后继,可见,无论是位高者还是位卑者,都需要勇于担当,尽职履责。
B.君主作为大“家”的主政者,应超越一家一族的利益,以天下为家,如此才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护,从而治国、平天下。
C.家庭扶持个人成长,个人以“孝”回报家庭,就会形成和睦的家庭氛围,这样一来,社会的良好风气也就形成了。
D.“孝”培育感恩情怀,“忠”体现担当精神。当今的“孝”与“忠”表现为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建设好小家,服务好大家。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古诗文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表面上是在批评“商女”,实际上谴责了只关心家庭幸福美满而漠视国家前途命运的达官显贵。
B.“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愿意为国家效劳,表现出个人对国家朴实而又真挚的情感。
C.“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李密通过乌鸦反哺的故事委婉表达了报养祖母的愿望,晋武帝被李密的孝心感动,这表明“孝”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情感。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主在国家中并无至高无上的地位,治国理政者只有为天下人谋福利,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这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家国情怀”下定义。
5.学期结束,学校将举行以“家国情怀,感动2023”为主题的校园活动,拟邀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驰援各地的医护人员参加。请你据此写一段抒情性文字,作为本次活动宣传海报的一部分。要求:主题明确,感情真挚;120字左右。
2023-12-2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石化机械四机公司,90后数控车床技师孙野已算是个“老师傅”了。从一名普通的大专毕业生成长为数控操作领域的青年能手,他十年磨一剑,用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

大学时参加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训项目,孙野第一次来到江汉油田。如今,他已在荆楚大地深耕11个年头。这一路,孙野走得并不容易。袖口隐隐约约的毛边,操作台上细细密密的刻痕……高压管汇事业部1号车间就是他的第二个家。孙野回忆,刚进单位那段时间,年轻气盛的他有些浮躁,工作也相对没那么积极。后来,他看到组里一位老师傅每天都早早到岗清理好周边工作环境,抢着干本来可能不需要他负责的事,对大家一视同仁,在工作各个方面精益求精。孙野为此深受触动,干起活也越来越认真踏实。

在研究175兆帕超高压活动弯头时,对于压裂管汇的要求,正常的误差可能是两个丝,但是孙野和团队经过多次调整,专门定制出7种不同的特殊刀片,将误差控制在了一丝五分,甚至是一丝以内,也就是0.01毫米,六分之一头发丝的精度。高压活动弯头的位置精度、形状精度、尺寸精度都达到了更高标准。这几块元件体量不大,却是目前全球压力等级最高的高压流体控制元件。175兆帕,相当于一个指甲盖大小的面积要承受1750公斤的重量。这一突破不仅提高了深层页岩气压裂作业中管汇元件的安全性、可靠性,进一步奠定了中国石化机械四机公司在高压管汇技术方面的“领跑者”地位,也为中国油气开采深度从千米级提升到万米级提供了支撑。

孙野不仅在自己的专业数控技术上深耕,还在工作之余自学了三维绘图、计算机编程等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闲暇时,他喜欢看短视频平台上涉及航空航天、新型材料等领域的科普内容,开阔视野的同时,也从其他角度观察机械行业的发展。他说,作为新时代的四机人,固步自封是走不长远的,要时常产生新念头,不断尝试新技术,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突破。

2021年,中国石化机械四机公司成立了“孙野创新工作室”。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两年间共有16名优秀员工陆续加入,致力于新产品试制和复杂工件加工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工作室成立以后,他不仅需要承担生产任务,还要定期组织部门内的一些培训、交流,工作范围从自己的岗位扩大到了整个车间,工作室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踊跃加入进来。孙野说:“要培养更多的新人还是蛮有压力的,但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挑战、一个动力源泉,只有不断给自己这种压力,才能不断地往前走。”

(摘编自杨雅楠《九〇后“老师傅”诠释工匠精神》)

材料二: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全面崛起,在长期实践中,广大技能人才养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从“北斗”组网到“奋斗者”深潜,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这些科技成就、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执着,离不开大国工匠的奉献。

工匠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折射着各行各业一线劳动者的精神风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首次将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与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相提并论,成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彰显了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彰显了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

高技能人才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他们高超的工艺和技术,更因为他们凭着“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比如,宁波技师学院“00后”学生蒋昕桦,在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技术项目中,实现中国“零的突破”,登上国际领奖台;南方电网广东东莞供电局职工何满棠,工作30多年来,拧螺丝逾20万颗,在户外工作可以随手扭出“国标”螺丝,成为全国劳模……

当然,技能成才的道路并非坦途,需要搭建发展通道,不断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宣传引导,多开展技能人才表彰等活动,让“技能改变人生”的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政府要完善政策,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相应的培训中心,“正向激励”技能人才,提供更多展示技能和切磋技艺的平台,给追梦者更多出彩的机会。

(摘编自徐根凯《弘扬工匠精神,培育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野的工作态度从浮躁不积极到越来越认真踏实,主要是受到了组里一位老师傅对待工作精益求精态度的影响。
B.孙野率领团队精心研制出的175兆帕超高压活动弯头,为中国油气开采深度从千米级提升到万米级提供了支撑。
C.我国的广大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决定性力量,他们在长期实践工作中培育形成了工匠精神。
D.要想成为高技能人才,除了要有高超的工艺和技术,还要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90后数控车床技师,孙野能够成为数控操作领域的青年能手,与他用实践行动诠释工匠精神密切相关。
B.除了深耕专业数控技术,孙野还积极“跨界”学习,自学三维绘图、计算机编程等技能,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C.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提到高技能人才,并将其和大国工匠与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相提并论,说明国家对高技能人才极为重视。
D.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不断优化技能人才的成长环境,企业和政府都应为人才提供展示技能和切磋技艺的机会。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段浩杰带领团队研发出厚度0.02毫米、宽度600毫米的“手撕钢”,打破了这一工艺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B.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甘愿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三十年如一日地为太行山区林业发展、农民生产致富殚精竭虑。
C.钳工郑志明刻苦练习,手工锉削平面可将零件尺寸误差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手工画线钻孔的位置误差能控制在0.05毫米以内。
D.无锡一线技术工人何光华率领团队攻克“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技术”,解决了电缆检测的行业难题。
4.材料一是人物通讯,材料二是新闻评论。两则材料都列举了相关事实材料,但表达特点和表达意图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假如孙野入选“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请结合材料二中对“工匠精神”的论述,给材料一中的孙野写一段颁奖词。(100字左右)
2023-12-26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浩瀚的海洋,拥有数不胜数的宝藏,驱动着人类孜孜不倦地探索,其中,深邃的海底世界更是充满了神秘与未知。15世纪,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们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人类探索海洋的大幕,也由此影响了之后数百年的世界格局。如今,海洋再度成为世界大国关注乃至争夺的焦点,而从大洋表面深入到海底,成为关注与竞争的新特征、新趋势。

如果问深海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就是黑,一片漆黑。我们坐进一个深潜器,潜到海里去,在进入水层的时候,会发现上面是有光的,下面就逐渐暗下来,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整个就黑了。在不到200米深的地方,基本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全靠深潜器的灯光照亮。直到今天,人类对深海的了解也十分有限。以前都以为泥牛入海无消息,什么东西到海洋就是终点。人类到了20世纪末期才明白海底是漏的。海底有东西下去,有东西上来,这是人类从前不认识的一个地方。

深部生物圈的科学发现,揭开了黑暗世界的神秘面纱。虽然科学界对于深海海底来自地球内部核裂变产生能量的过程十分陌生,更不清楚这类过程在人类社会里的应用前景,但是,对深海的探索和发现逐渐打开了人类的视野,不断改变着我们对海洋的认知,围绕海洋资源利用形成的经济模式更是不断拓展、深化。究竟还有多少未知的宝藏深藏在大洋之中?为什么说深海产业既有巨大的潜力,又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现在海洋四大支柱产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中,海洋油气业是居第一位的,这就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一个巨大的变化。世界上的原油、天然气,差不多1/3是来自海底的,所以差不多一半的海洋经济都跟石油、天然气有关。

1947年人类开始在海里勘探石油,到了20世纪70年代能够采300米、500米水深的石油,到了1980年以后可以开采超过1000米水深的石油,现在最高可以开采3000多米水深的石油。伴随技术进步,60%新发现的油气都在海底,其中最重要的是深水油气,这个改变是非常重要的。

有专家认为,世界上现在剩下的石油的25%在北冰洋底下,所以现在一些国家对北冰洋的争夺是非常厉害的。油气能够带动一系列的产业,因为现在在海上开采石油、天然气,不可能靠一个直通通的管子,因此海上的海底工程等一系列的产业都被带动起来了。

人类对深海的认识已今非昔比,然而深海资源的开发,实际上还处于准备阶段。深海的资源宝藏琳琅满目,但究竟该如何开发深海,人类知之甚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深海资源的开发将会带来惊人的消息和光明的前景。21世纪人类在垂向上深入海洋,主要依靠高科技,如果没有下海深潜的能力,即便是坐拥大片海域,也只能望洋兴叹,而拥有高科技的国家才有资格参与开发深海的国际竞争。

深海技术从探索来讲就三条——深潜、深钻、深网。我们国家已经发展了深潜技术,蛟龙号之后是深海勇士号,它们都是我们国家的深潜器。深潜器有载人的,也有不载人的。

关于深钻,有一个大洋钻探计划,这是一个国际计划,进行了50多年,中国参加大洋钻探是在1999年,我们在南海进行了第一个大洋钻探。

大洋钻探在全世界打了3000多口井,取了40多万米的岩芯,引领了深钻技术的发展。2004年三条破冰船在北冰洋打钻,打到了5000万年前的地层,发现5000万年前这里不是北冰洋,而是一个温带的湖,里面有满江红满江红是一种水藻,在当时生长很茂盛,今天在湖泊和稻田里也有生长。北冰洋深处出现大量的满江红,让我们对此处发现石油寄予希望,因为这里曾经是一个富含营养的湖泊,里面堆积了很多有机物质。这种发现,不用大洋钻探是没有办法的。

还有一个是深网,深网就是海底观测网。从前海洋研究是在船上测,一个一个点去测,后来发现这种方式是错误的,海水不断地在变化,这个地方测了,过一会儿不是这个数据了,现在的办法是要在一个点上长期观测。人类对于地球的观测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地面上、海面上;第二个阶段到空中去,就是遥感;第三个阶段到海底去,就是海底观测网。现在我们要做的海底观测网,相当于把气象站放到海底去,在陆地上的实验室,可以收到洋底的信息。而长期观测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厄尔尼诺暖流这种反常的自然现象现在能够预报了,原因就是在太平洋放了70个多个锚系来进行长期观测,后来发现,厄尔尼诺的根源不是在美洲边上,而是在西太平洋,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发现。海洋与地球的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气象预报和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我们对海洋的深入探索和研究。

深潜也好,深钻也好,都是在20世纪产生的,唯独深网到了21世纪才真正地开展,加拿大、日本、美国先行一步,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日本在2011年东北大地震之后,在2015年就建了一个世界上最长的海底观测网,这条缆线长5700公里。中国也有了。类似的国家计划,2019年,由同济大学牵头的国家大科学工程——海底科学观测网正式动工;现在正在建造两个部分,一个在东海,一个在南海,计划5年要建起来,建起来以后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底观测网之一。这是很难办的事情,技术上还不够成熟,挑战很多,困难很多。但是我们还是要坚持自主发展。

中国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现在我们已经完全具备了开展深海探索和开发的能力,在人类向深海进军当中,我们需要大力发展海洋装备,推动深海科技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深海力量。

(摘编自汪品先《我们为什么要挺进深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深部生物圈”的发现揭开了黑暗世界的神秘面纱,才改变了我们对海洋的认知。
B.“深海勇士”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载人深潜器,可用于我国对深海的探索。
C.“厄尔尼诺”暖流是一种过去较长时间内气象部门难以预报的反常的自然现象。
D.“满江红”是一种水藻,今天还有生长,海洋深处有“满江红”的地方就有石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洋油气业居海洋四大支柱产业之首,接近一半的海洋经济都与油气有关,油气产业的发展还能带动其他三大海洋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
B.海洋中蕴含的无数宝藏,驱动着人类不断地探索海洋。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曾影响了世界格局,直到今天,海洋仍是世界大国争夺的焦点。
C.深海探索有深潜、深钻、深网这三种技术,在深钻方面,在全世界打了3000多口井、取了40多万米岩芯的大洋钻探引领了发展。
D.深网是在21世纪才真正开展的,加拿大、日本、美国先行一步,我国直到2019年才由同济大学牵头建设海底科学观测网。
3.人类为什么要不断深入地对海洋进行探索和研究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西方,人们都习惯于把西方的现代化当作是现代化的唯一形态,要么接受,要么就是拒绝现代化,但那已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之时的概念了。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二十大报告中大家热议的关键词。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了系统阐述,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叙事、理论探索和生动实践中不断生发出来的,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文化根基。与西方长期以来“国强必霸”和“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观念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坚守的是“和为贵”的观念,从天下的宏阔视野去理解、观照世界,把世界和万事万物看成一个“共生”的过程,从而超越了自私、偏狭的西方式现代化的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注重人的价值。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会理想,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注重自然价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反对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以自我为中心的独断专行观点和以牺牲他人利益满足自己私利的唯我独尊观点,从历史话语上破除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藩篱,升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根基。

和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串联式”的过程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遵循“并联式”现代化逻辑。“串联式”的现代化发展中,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是依次顺序发展,而“并联式”现代化中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实现工业文明、知识文明、生态文明等协调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到目前水平经历了200多年的时间。中国要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必须超越沿着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过程亦步亦趋的模式,必须发挥后发优势,立足中国实际,走自己的路,全面推进现代化。事实证明,我们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在发展的很多方面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乃至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并不断从现代化的“迟到者”“追赶者”成为“开拓者”“引领者”。

当然,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不仅仅指“并联式”发展战略,还涉及“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诸多中国特色方案。它让想发展、要发展的国家认识到:坚持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是可行的、可及的。长久以来,因占据现代化发展早期红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现代化话语霸权。国际学术界很多人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甚至认为现代化只能在西方文化土壤中发生。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证明,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又决定了现代化理论的多样性。由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并非只有华山一条路。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遵循客观规律,走好自己的路,就一定能够实现现代化。

(摘自《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也是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华民族的重要载体。作为青年,我们应该用心用情向世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会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认同。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人民在漫长岁月中曲折探索出来的,如何在国际上通过话语表达本国意愿、展示国家形象、影响国际舆论以及主导国际事务、维护本国利益,是新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巨大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认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让世界更好地读懂新时代中国。在客观“陈情”的同时,要从理论上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让世界看到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要打造高素质全媒体国际传播队伍,充分用好“外脑外嘴”,凝聚国际传播“Z世代”(指出生年代在1995——2010年之间的青年群体,也被称为“95后”)青春力量,守正创新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纬和世界意义,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

(摘自曲莹璞《对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之所以超越自私、偏狭的西方式现代化的观点,是因为它根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坚守的是“和为贵”的观念。
B.西方发达国家体现的是“串联式”现代化过程,依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顺序发展的。
C.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主要是指采取了“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诸多中国特色方案。
D.用心用情向世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认同,是我们当代青年人的责任。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解释了“串联式”现代化和“并联式”现代化的不同,然后通过发展历程对比,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性。
B.由材料一可知,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一直认为其他国家只有沿着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亦步亦趋才能实现现代化。
C.由材料二可知,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也是新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D.材料二中,作者首先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重要意义,然后指出了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原因和方法。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我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速铁路网,但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还常态化保留多对公益性“慢火车”。
B.安徽省黄山市聚焦产业丰美、环境优美、乡风纯美、社会和美、生活甜美的“五美”目标,全方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C.韩国针对人口分布极不均衡的国情,确立“新村运动”和小城市相对均衡发展的格局,让韩国最大限度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D.美国总统拜登签署总额高达2800亿美元的《芯片和科学法案》,以帮助美国在生产先进芯片方面独占全球价值链高端。
4.中国进入“二十大时间”后,“中国式现代化”一词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请结合材料一说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
5.在今年两会上,有3名“Z世代”代表首次亮相,假如你是其中一名代表,就“对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提交建议,请结合材料列出你的建议提纲。
2023-12-23更新 | 248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寒假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媒介业态,促使广播电视受众群体观影习惯发生变化。新媒体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多元的平台、多样的传播渠道,使传统纪录片在新媒体的影响下,衍生出了微纪录片。微纪录片以短小精悍而著称,在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叙事特征。

微纪录片在5~25分钟内,以微观视角,采用小切口阐述单一的主题,简化了微纪录片的内容,精简事件发生的过程,完成对主题的完整叙事。主题是微纪录片制作的核心所在,是微纪录片的思想与灵魂,负责传递微纪录片的思想、内涵、价值观念等。在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的主题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新媒体语境、群体审美特性、受众阅读消费习惯,以及微纪录片本身的轻体量、风格纪实、诉求单一等特点,进而使叙事主题选择呈现出了以下特征。第一,主题单一。微纪录片不仅仅是单集只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整部微纪录片也是一个主题。其主要原因是微纪录片的单集时长较短,形成多线性表达的制约,无法良好地承载多主题及多内容,且在新媒体语境下受众阅读时间较短,阅读碎片化,不适合大体量与多主题内容的传播。第二,符合主题审美特性。微纪录片的制作是为了呈现给观众,以获取文化的传播价值与制作的经济价值。在主题选择时应基于当下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并对消费群体进行全面、深度的市场调研,获取消费群体的审美特性、阅读习惯、阅读消费需求等,迎合市场需求,制定微纪录片的主题,围绕主题精心策划内容,使目标消费群体在观看微纪录片后可有所得、有所悟,产生满足感和获得感,以实现微纪录片的传播价值。第三,微中见大。基于微纪录片的平民化、真实化的本质,叙事主题选择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入手,尽可能贴合受众的生活实际,使微纪录片微中见大,以小切口折射大主题,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并引发受众的深度思考。

镜头是微纪录片叙事的基本要素,镜头语言的运用直接带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直击受众的心理与情感。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的叙事镜头语言着重强调微纪录片中的“微”字,不仅仅是叙事微、体量微,还涵盖了视端微,这使得镜头语言的运用更加注重微处理。微纪录片受到时长压缩的带动,每一帧画面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镜头的处理。通过有效把握镜头画面的细节以及运用小景别镜头,实现微观的精准把控,从而达到以小博大的目的。微纪录片的镜头语言之所以发生“微”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轻体量的限制。微纪录片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整、准确、高质量地完成叙事,首先要在微时长下完成内容与情感的表达,通过镜头细节的有效控制,实现微中见大的目的。从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镜头语言在人物刻画中的应用来看,全景镜头适用于营造画面的氛围,中景镜头适用于人物交流交际,给人物以近景镜头则可以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特写镜头的运用可充分地展示出人物的情绪。所以在微纪录片镜头语言运用中,大量运用除全景以外的小景别镜头,可从微处更好地细化处理画面,细化情感的表达,更加易于感染及影响受众。从新媒体语境的角度来看,受众使用小屏智能终端较多,采用细化的镜头语言,补齐小屏细节丢失的短板,有利于微纪录片传播效果的提升。

声音是微纪录片叙事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主要包括了人声、现场音、音效、音乐等。声音在微纪录片叙事中不是独立存在的,需要与镜头画面相互配合,使叙事更加生动、饱满,防止单一画面的枯燥无味。画面为视觉体验,声音为听觉体验,通过视觉、听觉的调动,构建微纪录片与受众之间的情感交流通道,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微纪录片的人声简单生动,通常采用个人视点的诉说模式,由人物承担讲解的功能,增强叙事的真实感与亲切感。微纪录片目前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进行叙事,第一人称运用较多。现场音与音效在微纪录片叙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用现场的声音能增强代入感与体验感。根据画面选择使用合适的音效,能营造微纪录片的现场氛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增强观众的参与度,并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展示出微纪录片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音乐与画面之间高度契合,能够传递与抒发情感,将微纪录片中人物的情绪充分地展示出来。而音乐也可以用来表现事件的剧烈程度,以感染人、影响人。音乐与微纪录片叙事相配合,从而带动叙事的节奏,推动叙事的进度与走向,促使观众情绪跟随叙事节奏而变化。且不同的音乐类型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悲凉的音乐使人感到伤感,轻松活泼的音乐使人感到愉悦。微纪录片叙事声音的运用,能够营造出与画面相匹配的环境与氛围,为主题情感的表达提供有力支撑。

(摘编自李春华《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的叙事特征》)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纪录片虽时长短、视角微、主题单一、事件发生过程简略,但表达的主题是完整的。
B.所谓“微纪录片的传播价值”,主要在于给观众带来精神上的启迪,让观众有所收获。
C.微纪录片的声画配合充分调动了观众的视听感官,有利于人与微纪录片的情感沟通。
D.微纪录片主要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能使故事真实可感,但这也使其不能进行多线性表达。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纪录片的出现表明任何艺术形式都需要与时俱进,只有不懈创新,才能不断发展。
B.小景别镜头语言有利于提升微纪录片的传播效果,这主要表现在它能细化情感表达。
C.微纪录片中的人声和音效主要分别指人物解说旁白和为营造现场氛围而加入的声音。
D.从文本中的内容可以看出,艺术产品的制作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但都是为主题服务。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微纪录片《理想的乡村》聚焦关于乡村的温暖故事,以强烈的人文关怀展现普通人闪光而有趣的精神内核。
B.微纪录片《插旗》通过大量的特写镜头和全景镜头,营造出悲伤肃穆的气氛,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颇具感染力。
C.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用微距镜头代替传统长焦镜头呈现文物,以细节体现古人智慧,以便观众欣赏。
D.微纪录片《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福建土楼篇)》开头用航拍手段展现出青山绿水间的福建土楼建筑群的全貌。
4.为了适应微纪录片“时长短”的特点,制作时应采取哪些方法?结合原文内容简要概括。
5.请结合原文第二段的内容,根据下面的三则材料写一个微纪录片的策划简案,包括标题、集数及时长、拍摄内容和主题。

①宝丰汝瓷大师王君子,反复实践、探索,形成独特技艺特点。

②上海旗袍匠人褚宏生,风尚来来去去,不变的是对手艺的历练。

③瑞安木活字印刷艺人王超辉,宗师没有捷径,愚公亦见匠心。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你有多久没有完整读过一本书了?

数字时代,信息如海。阅读的载体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看书到读屏,从电脑屏、平板屏到手机屏,从文字到图像、声音,从微博、微信到长短视频。如今,纸质书、电子书、有声书已经成为主流的三种知识载体,我们到底该如何阅读?

全媒体时代带来了阅读载体的多元化,同时也为内容表达和呈现方式提供了变化创新的可能,因此,阅读方式的改变不仅是载体不同,还意味着阅读效率和效果可能有差异。一般而言,纸质阅读适合深阅读,电脑屏阅读适合研究性阅读,手机阅读更适合快阅读和碎片化阅读,听书可以是休闲阅读。这些并非定论,每个人对于不同的阅读方式一定有自己的体验与感受。

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有人说读书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了解资讯、休闲娱乐、思考人生、学习专业知识。如果要实现这些阅读目的,既需要浅阅读、泛读,也需要深阅读、精读。至于阅读方式,那就因人而异了。因为无论浅阅读还是深阅读、泛读还是精读,与读屏还是读书、看报刊还是看书并无一一对应关系。读书也可以“随便翻翻”,手机刷屏也能够引发“深思熟虑”。

“读屏时代”其实是一个大阅读时代——阅读几乎可以在所有场景中发生,几乎所有内容都可以被阅读,所有人都需要阅读陪伴终身。无论读屏还是读书,千万不要忘了阅读的初心,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兴趣去阅读。你可以选择“忙时读屏,闲时读书”,也可以选择从“纸上”到“指间”的“复合阅读”。只要你有真兴趣,你就会深阅读。

(摘编自陈超《“读屏时代”我们怎样阅读》)

材料二:

影视媒介继承自图像和色彩的那种天然的、强势的吸引力,是读者们选择视频阅读的首要原因。视觉研究认为,我们已经进入读图时代,无须任何文字辅助就可以理解投射到视网膜上的所有图形信息,因为图形是客观事物所能投射的最直观的形象。从这一点出发,文字和言语,均是基于这种图形投射进行抽象化后得出的成果。

影视语言几乎毫无保留地继承了图形直接、有力的吸引力和冲击力,在彩色影像几乎完全普及的当下,又将色彩这种能够表达情感基调的因素加入其中,使得视频这种“能动的图像”所具备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几乎达到巅峰。无可置疑的是,具象的、鲜活的图像显然比抽象的、凝练的文字更趣味盎然,尤其是对于成长在大众传媒熏陶之下的一代人来说,图画和视频是比纸张文本更加亲切的媒介载体。

在工业化和信息化不断加速的时代里,人类在阅读上也追求越来越快的速度。在广播电视“一统天下”的时代,读书总是会被老一辈说成复古而有品位的活动,因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全然不像电视节目那样简单易得。

而在智能设备越来越普及、流媒体内容不断抢占媒体市场的当下,坐在电视机前、定时定点地收看将近40分钟的电视节目对大部分学生和工薪阶层来说,似乎都成了节假日限定娱乐。也正因此,视频阅读才能够挤进现代人的花边时间,替他们阅读、为他们讲述藏在文字里的秘辛。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更有趣、更生动又更“速食”的视频阅读,在这个世代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摘编自陆嘉《三分钟读完一本名著,这些视频靠谱吗?》,2022年5月12日)

材料三:

《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显示,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经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8秒。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数据也显示,一个人每天面对屏幕至少150次,平均每6.5分钟看一次手机。

不经意中,智能手机已经改变了人的生活、学习状态。一方面,各种生活“刚需”移到了手机上;另一方面,人频繁地使用手机,每天不停刷屏,必然导致专注力下降。专注时长,说的是人一天平均下来的“单位专注时长”。人专注时长只有8秒,连金鱼(9秒)都不如,很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做事质量打折,最终造成获得感、劳动快乐感严重缩水。

专注力下降的直接原因,或许就来自手机带来的学习、娱乐、生活方式“多元化”。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当下年轻人的学习途径多种多样,看教学视频(48.5%)是使用最多的途径,然后是看书(47.0%)。受访者还在广泛利用平台和工具学习,如搜索引擎(39.5%)、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39.2%)、短视频(39.1%)、贴吧和兴趣社区(31.9%)等。以往在周末,抱着一本书一看就是一下午,这种沉浸式阅读意味着“专注时长可达数小时”,其得来的满足快乐感无与伦比。而如今即使有这样的阅读心境,也会被习惯性地回微信、看短视频、刷朋友圈打断。那种酣畅淋漓专注做一件事的快乐正在离我们而去。

专注力是人类最宝贵的能力和资源。科学家长期专注一个领域,产生划时代科学成就和文明成果。文学家伏案疾书长达数年,写就不朽名作。学生从专注中收获学习快乐,为一生能力素养打下扎实基础。人类要学会与无聊、片段、碎片作斗争,多一些完整连接性,才能赋予生活以逻辑和意义。手机正在偷走我们的时间,撕扯生活固有的意义,专注力下降成为一种危险的趋势。但是我们还可以自救,以自制克制对抗“生活碎片化”,要立下远大理想,不断为生活设下小目标,用“专注带来的快乐感”对抗“反复看屏带来的空闲无聊感”,生活和学习终将会“阳光穿破雾”。

(摘编自程振伟《别让专注力被“无意识刷屏”偷走》,2022年4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者选择视频阅读的首要原因是其继承自图像和色彩的那种天然的、强势的吸引力。
B.专注力是宝贵的能力和资源,在各领域都能直接转换为成果、收获,提升劳动快乐感。
C.调查结果显示,专注力下降,或许跟手机带来的学习、娱乐、生活方式“多元化”有关。
D.图形是客观事物投射的最直观的形象,所以我们无须任何文字辅助就可理解其信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分析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提问,并列举数字时代的多种阅读载体以引出话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B.材料一中大量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分析了读屏与读书的区别及联系。
C.材料二主要从影视媒介、人类生活、智能设备等角度分析了读者选择视频阅读的原因。
D.材料三选用了不同的调查报告,并列举了大量数据,使论证过程更具说服力。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某幼儿园每天利用固定时间给孩子们播放喜马拉雅音频《如果历史是一群喵》,孩子们非常喜欢听。
B.股民李先生最近关注了几个新媒体公众号,他利用上下班坐地铁的时间浏览这些信息,很有收获。
C.王女士坚持每个周末都带着孩子到市中心图书馆看书,她表示这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幸福的时刻。
D.某家装品牌开展“百万多彩活动”,用户通过手机游戏可改变游戏剧情,兑换真实的“家易涂”服务面积。
4.材料三的论证结构是怎样的?请简析之。
5.三则材料都涉及“读屏”(视频阅读)的话题,请分别概括各则材料对“读屏”的观点。
2023-12-21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百年苦难走向百年辉煌

金一南【注】

A上课前,大家呼喊的口号中最后一句是敢于胜利,不但追求胜利,还要敢于胜利,这是中华民族每一份子心中,都需要腾起的一团火焰和光明。

我常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中华民族从哪里来?有一个最好的回答——毛泽东主席起草的,周恩来总理书写的,刻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三句话:

第一句话: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第二句话: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第三句话: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我们从1840年那苦难深重的旧中国走过来,东洋东洋打不过,西洋西洋打不过,当时的中国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

就在国家面临危亡、民族深陷苦难,却无人挺身而出、无人横刀立马之时,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我经常讲,中国共产党的这个不是什么好运,那是国家最黑暗、民族最无望的时候。那时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没有资源、二没有名望、三没有影响、四没有地位,就只有一腔热血,他们就凭一腔热血浴血奋斗,民族救亡。

B中国革命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而是从惨败走向胜利: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两万两千五百人,两个月后就剩一千;1927年,秋收起义,五千人,二十天后只剩不到一千。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候,很多人怀疑,红旗到底可以打多久?毛泽东的回答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美国人托夫勒把人类的力量归结为三种:一是暴力,谁拳头大谁称王;二是金钱,金钱买通一切;三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

但是,托夫勒忘记了第四种力量——信仰,中国共产党人以信仰表现出来的极大的、改天换地的、摧枯拉朽的力量!

C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里写到:亲爱的朋友们,不要悲观,不要畏馁,要奋斗,要持久地,艰苦地奋斗!把个人所有的智慧才能,都提供于民族的拯救吧!无论如何,我们决不能让伟大的可爱的中国,灭亡于帝国主义的肮脏的手里!

这就是我们先辈的信仰。这支队伍之所以能够五次反围剿,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跨过鸭绿江,这支中国共产党锻造的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队伍,凭着的就是信仰的力量!

最初是一小部分人,几支火炬;凭着信仰,燃烧成熊熊大火,最终点燃整个中华民族内心的火炬,实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今天,在座官兵就是这支队伍的接续,你们就要像先辈那样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就像毛主席讲的那样——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所以,你们说的敢于胜利令我印象特别深刻。

有这么一句话:多数人因看见而相信,少数人因相信而看见。真正的领袖、真正的领导者,就是这样的少数人。中国共产党因相信而看见!他们坚信,所以他们最终看见了!

1949年建国的时候,我们一穷二白,一颗钉子叫洋钉,一袋水泥叫洋灰,一盒火柴叫洋火,全是从外国来的。而今天,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短短几十年就完成了其他国家两三百年的现代化进程。

D今天,我们是世界最大的制造国。原先,世界制造业里我们只占2%、3%;2009年,我们上升到18%;2016年,我们就已经占世界制造业比重26.7%,世界第一!按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39个大类,191个中类、552个小类的国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虽然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但你看我们的追赶速度。

你说,这是怎么做到的?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自强不息、吃苦耐劳、拼搏奋斗出来的!

前不久,我到江南造船集团访问,我们第三艘航母的总建造师是1980年出生的。我非常感慨:八零后开始担当国家建设的大梁,更厉害的是,我们还有九零后,以后,我们还有零零后、一零后,还有一代又一代建设者成长起来,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回想一下,我们百年救亡、百年复兴:从1840年到1949年的一百来年,无数的、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中国三个字浴血奋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的命题开始——复兴!

1949年到2049年,这一百年,我们要完成伟大的民族复兴,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一次新的长征。复兴不是一句口号,而要凭实力,我们每一个人正在参与。

过去,长征就是信仰;今天,拼搏同样是信仰。追求胜利!敢于胜利!除了胜利,我们无路可走!

(摘编自《一堂好课》演讲稿)

【注】 金一南:国防大学教授。《当代贵州》杂志的顾问。
1.演讲要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整内容,文中A、B、C、D四个段落最可能是演讲者现场添加的一段是(  )
A.AB.B
C.CD.D
2.若给选文另拟一个标题,下列选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民英雄永垂不朽B.伟大的第四种力量
C.苦难深重的旧中国D.努力实现民族复兴
3.演讲中,称呼与情感表达密切相关。如文中加点的“他们”指代中国共产党人,演讲者深情追述那时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向革命先辈表达由衷的崇敬和赞美。请简析文中另外两处加点的称呼所指代的对象以及相关句子表达的情感。
4.好的演讲结语能有效调动听众的情绪。请从内容呼应和句子语气两方面简要分析选文末段的表达效果。
2023-12-20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第五单元达标检测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