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0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文以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概念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即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或者说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可谓登高一呼,山鸣谷应。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自不待言。君子一词,在《孟子》中出现82次、在《荀子》中出现了304次,其推波助澜,可谓不遗余力。与儒家学派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说君子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墨子·尚贤》);韩非子说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韩非子·内储说上》)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影响深远的道家学派,虽然诸多思想观念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如何看待君子人格这一点上,两者却颇为一致。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道德经·三十一章》);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凡此种种,无不表明道家学派对君子人格的认同和称许。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推崇备至。其中广为人知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最佳概括。

由孔子孕育培养、诸子百家呵护成长的君子人格,在此后中华文化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景从。

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不仅在汪洋浩瀚的历代典籍中星罗棋布,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缘于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礼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诗经》)的观念。

君子概念历久而弥新,至今仍保存着旺盛的生命力。当今社会尽管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不论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哪怕是目不识丁的山村老农,也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人群,包括社会底层老百姓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今天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做人做君子,这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祖训,像血液一样涌动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不夺人所好”“君子动口不动手等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

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聚焦之点和闪光之源,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材料二:

如果说圣徒、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权力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所推崇,并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新君子群体产生。新君子群体通过推广六经,强调仁爱精神,播下了人文思想的种子。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从《诗经》起,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等等。

当然,君子毕竟是楷模、典范和高标,做个君子自然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于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当然,对于君子的内在要求更为恢弘、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哪里有君子的身影,哪里就播撒了君子文化的种子。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一些人因为与世俗生活完全同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过是半人。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或者说,不少人不过是一次性活着,只有具有君子人格的人才可能让精神传承,才可能不朽。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的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

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培养新一代有操守、有担当、有襟怀、有胆识、有雅趣的新君子,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悲悯情怀、生命意识和人文素养。传承君子文化的优良基因,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同时,应该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失去了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源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最好的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

(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概念的内涵经孔子的改造不断丰富,很多学派虽然与孔子的主张不同,但对君子人格也表示认同赞许。
B.孔子在构思和传布儒家学说时,改造了“君子”概念的内涵,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
C.有人认为,君子是百无一用的文弱书生,是腐儒书生的代表,缺乏血性和勇武,这是对“君子”的误解。
D.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使“君子”从政治上的统治者变为被儒家推崇的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而成为济世的高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一词历久弥新,生命力旺盛,做人做君子已成为我们的祖训,至今人们都把君子人格奉为自己做人行事的信条。
B.古往今来,君子人格对人们影响深远,它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认同和尊崇,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君子文化。
C.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大行其道才使得当下的君子文化日趋衰落,所以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D.君子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剔除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成为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
3.结合材料,下列说法中属于“君子文化对于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的一项是(     
A.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B.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C.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2024-01-0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①数据正在成为组织的财富和创新的基础,大数据在催生一个更加智能的社会。那么,又该如何理解我们正在迈进的这个智能型社会呢?

②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信息、知识还是智能,在我们这个时代,都是以数据为载体存在的。信息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智能的基础,当电脑、网络能够利用某种知识作出自动判别,采取行动为人类服务的时候,机器智能就产生了,这些过程都依赖数据分析。

③目前,人类记录周围世界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过去,我们是决定记录什么;现在及将来,我们要进入决定不记录什么的时代。数据分析的能力不断增强,这将加快我们迈向智能时代的步伐。智能时代的特点,是无处不在的计算机和网络将像有智商的人一样为人类工作和服务。换句话说,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计算机或者机器人代替。环环相扣,齿齿吻合,日常管理通过数据更加优化,各种任务、合作可以无缝对接,社会运行的成本可大幅降低。

④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生了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也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 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并先后启动两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中央网信办等八部门联合认定一批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包括19个教育领域特色基地,研究智能时代各种教育场景下智能治理机制;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将智能教育纳入首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人工智能+教育”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为教育变革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⑤我国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具备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比如,语音识别、视觉识别等技术世界领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汇集了海量的数据资源,2.91亿在校学生和1844.37万专任教师展现出丰富的应用需求;教育领域数字化基础条件全面提档升级,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学校配备的师生终端数量超过2800万台。

⑥“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就在身边。音乐课上,虚拟数字人“元老师”跨越时空限制,带领多所学校学生同唱一首歌;体育课上,学生开始跳绳项目测试,智能终端上实时显示心率变化、跳绳次数、平均速度等数据。技术改变课堂,潜力无限。比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学生能够模拟穿上太空服行走在宇宙,感受浩瀚星河的魅力;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体验川剧变脸,平面的课本知识变得可感可知。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开设或正在筹备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

⑦“人工智能+教育”,变革教育生态。教、练、考、评、管各环节均有人工智能辅助,让教师教得更好;虚实融合多场景教学、协同育人,让学生学得更好;海量线上数据和逐渐 强大的算力,让学校管理更加准确。

⑧“人工智能+教育”,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或方案,而不只是一个概念,应该可以规模化推广和应用。服务于学校的智慧教育产品,不是个例,不是定制化,不是只能 在这个学校用,而是能够聚焦大多数学校的共性需求,最终要把产品或服务推广到更多学校去。规模化应用才是新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必经之路,也是构建智慧教育生态的基石。技术于教育本质而言,是工具,不能本末倒置。智慧教育产品或服务应用之后,能够有可以用数据来说明的成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这也应该成为规模化应用的前提。

⑨着眼未来,应携手打造高质量、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人机协作如何更聪明,人机对话如何更友好,是“人工智能+教育”的长期课题。一方面,技术应服务育人,在让其“授业”“解惑”的同时,必须坚持教师“传道”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数字鸿沟”可能将部分学生排除在智能教育之外,数据收集、使用、分析等环节存在安全隐患,相关公共政策制定较为滞后,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现代化,这些都是需要回答好的课题。

⑩教育是动态的、发展的,理性思考人与技术的关系,把握教育规律、用好技术手段、凝聚各方力量,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赋能教育现代化,培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

(摘编自涂子沛《大数据》及《人民时评》相关文章)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使我们进入一个更加智能的社会,我们要尝试理解这个智能型的社会。
B.更多的工作被计算机或者机器人代替,使人们可以不劳而获,这是智能时代的优势。
C.第⑥段列举音乐课“元老师”和体育课跳绳测试等例子,说明“人工智能+教育”离我们并不遥远。
D.打造高质量、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使人机协作更和谐,是着眼未来的长期课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机器智能是为人类服务的,电脑、网络能够利用某种知识作出自动判别并采取行动。
B.启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试点工作将成为教育变革创新最重要的措施。
C.“教、练、考、评、管”的过程有人工智能辅助,有利于教学,具有无限潜力。
D.国家大力支持人工智能发展,许多学校已经开设或正在筹备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⑧段观点的一项是(     
A.支付宝公益基金会、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中国妇基会启动了“AI 豆计划”,这个计划通过在贫困地区培训相关职业人才、孵化社会企业,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
B.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为每位视障学生量身定制了阅读终端产品“阳光听书郎”,帮助视障学生畅听任何电子书籍。
C.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构建了一套“人工智能+X”中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与澳门培正中学、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倡导在每年的10月组织开展“世界人工智能周”活动,初步构建起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圈。
D.在教育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支持指导下,第二届海岛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共同研讨中国海岛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理念、方法,致力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特色鲜明的海岛教育。
4.根据材料内容,我们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教育”?请简要概括。
2023-12-3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商业和资本领域,IP(知识产权)这个概念已被延伸为多维度的文化产业资源。在数字时代,IP的开发与运用已成为全球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全球各大文化机构,比如博物馆、美术馆,都热衷于活化馆藏和开发文创产品,通过现代技术和创意方法对文化资产进行再创造,从而得出具有高传播性和高附加值的文化和创意融合产品。如今,中国正站在世界发展的前沿,在继续发展和强化自身硬实力的同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和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变得尤为重要,而文博机构在当今社会与IP结合的背景下呈现出新的传播和发展动力。

中国的文博机构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传统上主要注重其学术和教育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机构意识到,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可以被大众传播和消费的形式会给机构带来更大的价值。2015年公布的《博物馆条例》提出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博物馆不应只满足于传统的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功能,而应更进一步满足公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需要思考如何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生产吸引人的文创产品,并通过这些产品让大众感受文化。虽然文博机构本质上是非营利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能通过合理方式实现经济效益。文博IP可以理解为携带观众情感、有多种产品开发潜力的原创文化作品。这样的原创文化作品,通过跨媒介推广可以实现更有效传播和商业价值最大化。这对于文博机构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如今的文博展览形式和内容正经历着深入且深刻的变革。现代技术的融入为文博机构的文化传播打开了新的天地。对于文博机构来说,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已经不只是发布新闻、介绍展览、组织活动的平台。众多文博机构基于微信等平台的语音导览服务,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互动式的观展体验。而公众对于博物馆的期待也在不断升级,他们不只是希望在博物馆中看到古老的文物,更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体验与众不同的文化之旅。一个成功的博物馆不仅要展示历史和艺术,还需要与当代观众产生互动与连接。它在社会教育领域的角色也在历史和文化的守护者之外得到了重新定义和提升。博物馆与学校、企业及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之间的合作愈加紧密,它们结合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出一系列教育和文化公共产品,加强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还为其带来了实质性的IP价值。可见,文博IP及其对文化传播的革新已经深刻影响了当代社会,它们正在重新定义公众对于文化、历史和教育的认知和期待。

山间流水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既有原始的纯净,也有不断前行的勇气。文化的传播亦如此,它需要留有原味、真实、可互动、能共情,才能深入人心。文博IP的塑造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坚守文化的根本,同时敢于创新。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性。从数字化的博物馆,到虚拟现实中的历史场景,再到各种多媒体展示,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我们可以将经典美术作品变为动画,让故事更加生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观众创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使他们仿佛亲身经历那些过去的日子。历久弥新的文化元素与现代的科技相结合,为观众展现出一幅幅独特的画面,引起现代人深深的共鸣。

但流水前行并非总是平坦,它会遇到障碍,可能需要绕过石块,可能需要跨越悬崖。这恰似文化传播面临的诸多挑战:时代变迁、文化差异、技术升级等。然而,技术只是手段,真正的核心在于内容的创新与重塑。文博IP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将传统故事、人物进行现代化的重构,使其既不失原味,又具有当下的吸引力。这也是我们需要始终如一坚持的原则。如此,文化的力量就能像流水一样,穿越障碍,流向更远的地方。

再者,鼓励公众参与也是汇溪成河的关键。当每个人都成为文化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比如鼓励年轻人通过自己的方式,以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来重新诠释古籍中的故事。传统经典就不仅会被更多的人知晓,也会得到更多的诠释和延续。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与时代对话。流水在行进中融合了雨露、山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气质。同样,文博IP在传播过程中也应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借助现代科技,以新的形式、新的角度呈现,使之更具时代感,更具吸引力。最终,当山间流水汇入大海,它不再是那条小溪,而是成为海的一部分,拥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广的视野。同样,当我们的文化成功地跨越时代、跨越文化,与全球的观众产生共鸣,它也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认可。

(摘编自杨蕾《浅论文博IP塑造与文化传播新思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IP(知识产权)概念在商业和资本领域产生了内涵的演变,现代技术和创意方法让文化资产拓展为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
B.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文博机构应当将文化资源传统的学术和教育价值转化为可以被大众传播和消费的形式。
C.文博IP及其对文化传播的革新,是文博机构和广大观众共同的需求,并重新定义着公众对于文化、历史和教育的认知和期待。
D.流水前行需要勇气,也需要克服障碍的方法和能力,这正如文博IP塑造过程中既要敢于创新,又要有创新的正确途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全球各大文化机构都热衷于活化馆藏和开发文创产品,所以中国文博机构也呈现出新的传播和发展动力。
B.近年来,文博机构获得了一个巨大的机遇,通过跨媒介推广可以实现其自身更有效的传播和商业价值最大化。
C.文博IP的塑造既要坚守文化的根本,同时又要敢于创新,现代技术为后者的实现提供了更为重要的助力。
D.参与文博IP重构者可以有不同文化背景,但其成功一般都坚持做到了重构后既不失原味,又具有当下的吸引力。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美术馆通过“美时美刻”项目,特别是其中的“美术名作中的二十四节气”系列,使更多观众感受到文物与艺术审美的融合。
B.上海博物馆“西周鲁侯尊”数字资产火热上线,让观众可以成为任何次元的收藏家,拥有全新的文化选择自由。
C.湖南省博物馆增设“马王堆符文之谜”解谜游戏活动,借助实物道具和手机APP端,开创全新的博物馆参观体验组合。
D.故宫博物院基于故宫内生活的猫群,开发出文创商品“猫主子”系列,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的目光和购买欲望。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5.三星堆的考古新发现震惊世界,请你结合从本文得到的启示,为三星堆博物馆提供文博IP塑造的建议。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曾几何时,红楼IP[互联网界的“IP”可以理解为所有成名文创(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作品的统称]的开发与传播出现了影视改编、电视讲坛、图画动漫、网络空间、消费物品等多样化传播形式。现在我们不得不思考经典IP《红楼梦》如何转化为当下现象级”IP,这就需要红楼IP影视开发者转变观念,注重年轻化、时尚化、商业化。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经历了消解严肃、快餐文化、读图时代等一系列时代现象,《红楼梦》的传播方式和审美批评理念不再适用于当下新兴的大众需要。尽管学院源红学依然况漫在文字文本里,但精英红学与大众红学的区别在于,精英红学体验的是经典的厚重与高贵,而大众红学需要的是普适与通俗,需要的是娱乐与快感。

新近发展起来的大众媒介传播技术,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在强势地巩固着经典文学作品的经典地位。对于文学经典而言,大众传媒的市场力量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使经典地位更牢固,用得不好,却会把经典变得畅销却庸俗,甚至恶俗。确实,媒介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利用其动机却有好有坏,而正是这有好有坏的动机,会使得搭乘媒介技术这一便利之车的文学经典驶向两个完全相反的境地。

(摘编自刘继保《红楼IP影视开发为何越来越冷》)

材料二:

①一部经典首先只有被阅读,然后才会产生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哲学价值等。《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从当年的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到新文化运动时期首推的长篇白话文小说,2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情感认知与审美判断。

②然而,随着科技迅猛发展,阅读环境改变,纸质阅读越来越少,一批批曾经昂首怒放在国人案头和心中的经典文学著作,在与电子技术、网络世界的博弈中,逐渐败下阵来。《红楼梦》将如何披挂上阵再展雄风,继续传递价值,人们如何有兴趣再回到文本阅读,这部文学经典中的文化资产如何得以传承并继续成为植根于国人心灵和生活中的审美情志等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关注。

③在碎片化、娱乐化、图像化、去经典化的时代,借助于新媒体平台,以《红楼梦》中的若干文化、情节元素的传播点为经典巨著热场宣传,无疑是一个吸引人们关注甚至回归文本的极佳途径。

④《红楼梦》书中存在着大量的审美文化元素。近百万字,四大家族,五代人,一部《红楼梦》说尽了历史、时间与生命的模样,记录了青春、梦想与失败的忧伤,作者不慌不忙地讲着人生的希望与放弃、美好与毁灭、宿命与抗争。合上书本无论多久,我们都会记得那些美好的情感和生活印记:题诗帕、酒令签、玉簪粉、葬花词;吃螃蟹时温热的酒、结诗社中风雅的笺,芦雪庵的鹿脯肉、醉眠时的芍药稠;还有红楼夜宴、元春省亲、黛玉葬花、共读西厢、海棠结社、晴雯补裘等经典场面。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变化会瓦解很多故事,然而这些美好的情感和文化却可以跨越时间的限制,长久地为读者所需要和传承。

⑤多年以来,《红楼梦》的传播主要是依托文本阅读和影视戏曲,现在又多了自媒体、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那么,在新媒体时代《红楼梦》如何形成更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无可置疑,使用新兴媒介、挖掘传统媒介的全新传播形式最为直接有效,网络文学、影视剧、电视栏目、讲座直播及短视频等都具备现实操作性。

⑥最强跨次元伏黛CP(网络流行词‘配对的简称)将《哈利·波特》中偏执极端的大反派伏地魔与娇弱灵性的林妹妹组成CP,显见的是,这已经与经典流传的《红楼梦》相去甚运了,但充分证明了年轻人群体中《红楼梦》的读者群仍在可观地延续,也为其他方式的传播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许多短视频就是年轻人通过《红楼梦》同人小说,影视作品跨次元编辑制作的小作品,若将其看作《红楼梦》的文学衍生作品,单从元素化传播来讲未尝不可。

⑦电视剧的拍摄制作能力提升和国产剧集的海外影响力增大,为《红楼梦》创造新时代经典国风电视剧提供了可能。电影形式虽不容易展现完整,但更适合经典故事元素的传播。现在电影剧作的改编模式很多,多节选经典情节拓展影片,若将《红楼梦》改编成电影版《木石前盟》,以神话+历劫+爱情+家族的模式串联故事情节,也不失其传奇性。

⑧电视栏目可操作性强,在一般受众中影响广大。2017年,传统文化类节目集群开始在电视上出现。其实,像《朗读者》《经典咏流传》《上新了·故宫》《声临其境》等电视栏目模式,也非常适合《红楼梦》文化元素的传播。《朗读者》的节目模武适合深度解读作品的文字魅力,文化魅力、情感魅力,以细节带动书籍,形成完美的古典文学与当代文化的对话、《红楼梦》文本与现代读者的对话。

⑨总之,我们应当努力寻找经典读本与当下受众的衔接渠道,以文化元素—传播—关注—回归原著的方式,尝试以经典文化元素传播调动年轻人回到文本阅读的兴趣,使《红楼梦》在全新时代仍然以活的经典的方式存在,并以此重新建构《红楼梦》的影响力,将这部经典名著的文化元素传递给新一代,使其成为我们生生不息的民族情感和审美态度。

(摘编自夏晓宁《新媒体时代<红楼梦>的文化元素传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研究不能故步自封,而必须转变观念,注重年轻化、时尚化、商业化。
B.大众传媒的市场力量对文学经典有利有弊,它可能巩固经典的地位,也可能使其流于庸俗。
C.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红楼梦》中的文化元素,目的在于克服碎片化等时代弊端。
D.传统文化类的电视栏目更适合经典故事元素的传播,有利于形成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英红学体验经典的厚重与高贵,而大众红学需要普适与通俗,不过材料一的作者并未评价二者的高低优劣。
B.材料二的作者认为,虽然目前其他传播方式也可以代替阅读体现经典产生的价值,但仍有必要回归文本。
C.材料二的作者对“伏黛CP”的评价甚高,认为它提供了以其他方式传播《红楼梦》文化元素的多种可能性。
D.材料二的作者认为,虽然电影展现的完整性有限,但根据现有模式将《红楼梦》改编成电影,也能有传奇性。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由《红楼梦》曾经出现过的多样化传播形式切入,前一段侧重大众红学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后一段侧重大众媒介传播技术的两面性。
B.材料二①②两段主要是背景介绍,中心论点在第③段,即利用新媒体加强《红楼梦》文化元素的传播是吸引人们关注甚至回归文本的极佳途径。
C.材料二第④段是本论部分的第一个层次,叙述了《红楼梦》书中所存在的大量的审美文化元素,从为什么和怎么办两个角度阐述中心论点。
D.材料二第⑤至⑧段是本论部分的第二个层次,第⑤段先作概述,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出多种传播途径,第⑥至③段再从三个方面作具体说明。
4.材料二第②段使用“怒放”“博弈”“披挂”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据悉,有人在演唱《黄河大合唱》时表情夸张滑稽,女指挥则随着音乐节奏作出不雅观甚至低俗的动作,引来台下哄笑不断。这种恶搞抗战经典歌曲的做法遭到人们的批评。那么,跨次元改编《红楼梦》的做法是否也应该加以抵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公共图书馆正面临一场逐渐显现的危机,访问实体图书馆的人数比例持续下滑,图书馆数量也不断减少。

影响图书馆到访率的最大因素无疑是互联网和移动数字设备的普及,然而英美书业、图书馆业资深人士的调查报告对此得出了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结论:与其说是电子书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不如说是公共图书馆受到数字化发展理念的过多影响,没有更好地优化传统的纸质书服务。

现在,公共图书馆变得越来越像数据库和新媒体公司,数字化服务当然有利于文化服务均等化,但不应以牺牲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为代价。图书馆大幅削减纸质图书预算,把资金投入到数字化建设中。由于购书预算紧缩,许多图书馆无法及时更新库存,在库书籍总量大幅下降,人们找不到想看的图书,以致访问实体图书馆的兴趣进一步降低。

公共图书馆到访率下降过程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经济越发达、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地区,实体图书馆到访量下降越快,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对图书馆的需求基本保持稳定水平。调查报告表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社区图书馆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除了提供基本的图书借阅服务,它还是所在社区的综合服务中心,承担了部分学前教育、业余教育、社区交际功能,为不发达地区提供了公共空间、设备和资源,因此对当地居民具有持久的吸引力。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通常拥有多种获取文化信息的渠道和资源,因而在数字时代减少了对实体图书馆的访问次数。

(取材于陈镭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发展,读者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正面临转型。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普通读者最大的痛点不是找不到图书来读,而是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不知道哪些适合自己。上海图书馆东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最合适的图书最合适的读者建立联系,帮助供需双方实现精准对接。借助大数据分析、云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图书馆为每位读者绘出精准画像,推荐最合适的图书。

苏州第二图书馆率先建成国内首家大型智慧书库,可容纳700余万册藏书。书库配备了自动存取系统,通过自动存取和分拣传输,实现便捷的读者借阅和图书调配功能。通过线上下单、线下社区投递,解决了大量上班族无暇到馆借书的问题。图书馆还在App“苏周到上开通书香借阅功能,实现一网通办,并准备对接上海图书馆平台,促进沪苏同城资源共建共享。此外,苏州第二图书馆努力打造明亮温馨的市民书房,利用开放空间营造舒适的阅读环境,将阅读学习与文化休闲有机结合。整个借阅区有开架图书8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000余种,报纸200余种,呈现开放式布局,实行借阅一体。

苏州第二图书馆有致力于推动地方文化交流与传承的苏州文学馆,有满足少儿阅读、学习等需求的少儿图书馆,有为公众提供高品质音乐鉴赏推动全民艺术普及的音乐图书馆,有运用先进数字技术为公众近距离感受科技魅力而打造的数字体验馆……

当然,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图书馆服务如何转型,都需要以优质的阅读空间为基础。毕竟,阅读是图书馆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图书馆服务向大文化领域延伸的基础。

(取材于王伟健、金武刚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202010月,巴西国家图书馆迎来210岁生日。作为拉美地区最大的图书馆和巴西最古老的文化机构,在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图书馆见证着巴西的历史变迁,守护着国家的历史文化记忆。

早期,国家图书馆主要通过购买和接受捐赠等方式丰富藏品。如今,根据法律规定,巴西全国的出版物都要向国家图书馆提供副本。图书馆以这种方式对国家知识产品进行注册、保管和传播。现在,图书馆馆藏超过1100万件,包括书籍报刊、手稿、地图、文件、画作、照片和音像制品等。

为更好实现馆藏的全民共享,图书馆于2006年创建了数字国家图书馆。为此,图书馆设立数字化实验室,由专业团队对藏品进行高、中、低三种画质的数字化处理,以适应图书馆馆藏、出版物印刷和网上展示的不同需求。民众点击图书馆官方网站的相关链接进入数字馆,即可免费查看里面的所有内容。

此外,图书馆通过举办展览等文化活动,向民众讲述国家历史。在举办实体展的同时,图书馆还利用数字馆免费开放线上展览。1880年,为纪念葡萄牙诗人路易斯德·卡蒙斯逝世300周年,图书馆曾举办建馆以来的首场展览。如今,数字馆中仍保留着当年印刷的展览目录,访问者可以看到当时近500件展品的详细介绍。图书馆将近年来举办的一些重要展览都以这种方式保存在数字馆中。人们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欣赏珍贵藏品。

图书馆的多种创新举措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民众来访。巴西国家图书馆基金会执行董事玛丽亚·马克斯说:在巴西的发展历程中,国家图书馆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希望民众能通过了解国家历史,增强认同感。

(取材于朱东君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化阅读的发展使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正面临转型。
B.“市民书房”以文化休闲为主,兼以阅读学习。
C.传统服务功能的弱化影响了实体图书馆到访率。
D.巴西国家图书馆数字馆能使民众跨时空欣赏藏品。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发达程度与对实体图书馆的依赖度正相关。
B.图书馆提供数字化服务有利于文化服务均等化。
C.苏州第二图书馆开通了线上下单线下社区投递借阅服务。
D.提供优质阅读空间应是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基础。
3.面对数字化发展,材料一、二中的图书馆采取了应对策略,以下不属于其中的相关策略的是(     
A.削减纸质图书预算,优先保障数字化发展。
B.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发展智能服务。
C.设立数字化实验室,由专业团队进行管理。
D.优化传统服务,提供优质阅读空间。
4.材料一和材料二虽然出自不同文章,但放在一起具有了内在联系。请简要说明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
5.某市图书馆为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的作用,向社会征集改进建议,请你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给相关部门提三条建议,并说明理由。
2023-12-29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游戏是快乐的,这种快乐在释放用户主体性的数字时代得到充分体现,从人们对文学的消费活动来看,它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种基于玩乐心理的游戏。

英国学者威廉·斯蒂芬森主张从游戏范式来理解传播,认为大众传播研究严重忽视游戏元素,应从传统信息理论走向游戏理论。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传统传播效果研究,将信息刺激与受众反应之间看成线性关系,忽视其个体差异与精神复杂性。在斯蒂芬森看来,用户在传播中是体验快乐的主体,比如人们看报纸,并非必需任务,也无明确目标,而是随心所欲浏览,成为自主性游戏。

斯蒂芬森强调从信息范式走向游戏范式,这种范式转换显然在当下具有很大阐释力。当代社会是闲暇社会,网络兴起后,数字化休闲更是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聊天、角色扮演、自拍展示、操控、互动、恶搞、玩梗……网民种种行为都带有游戏性。斯蒂芬森所在的时代还没有网络,传播中的游戏行为主要基于想象,而现在人们可以充分互动、操作,更有参与、行动的游戏感。这也表现在文学上,网民对文学的态度主要基于游戏心理,对文学的阅读、“代入”、戏仿、分享、玩梗、吐槽,以及二次创作,主要是为了“好玩”。需要注意的是,游戏性并不限于娱乐性较强的大众文学的消费活动,而是指整个数字时代的文学,不管是大众文学还是精英文学,只要它在网上消费时,都会出现游戏行为,比如传统经典《红楼梦》,网络上有大量关于它的角色扮演、玩梗与二次创作,又比如超文本文学、超媒体文学,对它们的阅读与互动本身就带有游戏性。

文学消费活动的游戏化实际上是历史趋势。游戏与艺术、文学的游戏性与社会性早期处于交融状态,此后开始分离,或强调文以载道,或走向感官游戏。书面文化制约了交互的游戏性,不过也有一些文学实验试图突出读者的主动性,尤其是后现代文学让阅读走向游戏化。在理论上,读者反应批评、接受美学、阐释学、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都将游戏视为开放性文本的原型。数字技术兴起后,人们可以随意操作文本,文学消费进一步凸显了游戏性。

数字时代文学消费的游戏性不只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关系,还在于主体之间的群体交往。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的不同在于,论坛环境可以随时交流,社交媒体强化了这种倾向,人们边看故事边讨论,实现了“沉浸”与“交互”两者转换的自由。“文本作为游戏”概括的是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及实践,如果说作为“世界”的文本主要是大众化文本,作为“游戏”的文本则是精英化的超文本、视觉诗歌、后现代小说等。然而数字时代并不只是后现代小说、超文本的精英文学,也可能是中国网络文学、日本轻小说这种流行文艺,后者具有二元性:一方面不是精英文学,而是大众化文本;另一方面又非传统“沉浸”式欣赏,而是因社交而不断打破沉浸,具有游戏性。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论也有“以文为戏”的说法,并提供了西方理论之外的思考路径。“以文为戏”的说法源自中唐,韩愈在《毛颖传》中为毛笔写传记,裴度批评了这种游戏写作:“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经后世学者阐发,“以文为戏”渐成中国文论重要概念。“以文为戏”就是以游戏态度对待阅读与写作。韩愈以史传笔法为毛笔立传,充满戏拟与反讽,读者也心领神会,视其为游戏之作,而韩愈的文人身份与案头化写作,也让“以文为戏”类似于精英化的文本嬉戏。

不过,“以文为戏”还指涉其它情况,被古人用来形容传统文学“跨进跨出”的艺术特征。在《水浒传》第三十回,武松杀了一个丫鬟,另一个见状欲走,却“惊得呆了”。叙述者此时插话:“休道是两个丫鬟,便是说话的见了,也惊得口里半舌不展!”金圣叹评点道:“忽然跳出话外,真是以文为戏。”叙述者的评论打破了沉浸,具有游戏性。脂砚斋在评点《红楼梦》中的“跳出话外”时,同样认为这是文学的游戏化:“又忽作此数语,以幻弄成真,以真弄成幻,真真假假,恣意游戏于笔墨之中。”“跨进跨出”是中国艺术较为突出的特点。中国小说时常有干预叙述,人物视角与说话人视角呈现流动性。这种跨层在中国戏剧、曲艺表演中也相当常见,戏谚“一人多角,跳进跳出”,指的就是这种特点。

中国文学“跨进跨出”的叙述程式,与说唱艺术初始对小说、戏曲的影响有关,这与当下数字媒介重建口头文化经验具有相通性,契合了数字时代社交性、群体性的游戏化消费活动。

(选自黎杨全《“文本作为游戏”:文学的阅读动机与活动机制》,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技术兴起后,人们可以随意操作文本,文学的消费活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种基于玩乐心理的游戏。
B.斯蒂芬森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忽视个体差异与精神复杂性,从而将信息刺激与受众反应之间看成线性关系。
C.游戏与艺术早期处于交融状态,此后开始分离,而后在接受美学等理论影响下形成文学消费游戏化的原型。
D.传统文学艺术中的“跨进跨出”是指干预叙事,人物视角与说话人视角呈现流动性,主要出现在小说体裁中。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化时代网络阅读环境可以随时交流,这使得文学消费逐渐游戏化,所以在前数字化时代书面文学不具备游戏化特征。
B.书面文化制约了交互的游戏性,但数字技术兴起后,人们可以随意操作文本,“以文为戏”不再有制约性。
C.韩愈的《毛颖传》以史传笔法为毛笔立传,充满戏拟与反讽,所以“以文为戏”是一种针对精英文学的文本嬉戏。
D.中国文学“跨进跨出”的叙述特点,受到说唱艺术的影响,对当下数字媒介重建口头文化可能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3.在视频网站上,以下视频标题最能体现“数字时代文学消费的游戏性”的一项是(       
A.《××教授〈西游记〉人物形象解读》
B.《××大学公开课:〈西游记〉孙悟空的性格内涵》
C.《西游局中局——与你一起揭秘红孩儿身世》
D.《细说从头——溯源〈西游记〉故事的原型》
4.结合文本简述中国传统理论中的“以文为戏”和“数字时代文学消费活动的游戏性”的区别。
5.根据文本内容,阐释下列材料中文学消费游戏化的现象。

日前,在某地招聘会上,有企业把招聘服务员、洗菜工的广告带进了大学校园,让众多大学生为之感慨唏嘘。有网友吐槽:“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这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共鸣,网络上出现了各种跟贴和评论,有说“少年不识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有说“如果当时的孔乙己脱下长衫,或许他只能当村里的闰土”……一时间,“孔乙己文学”成为网络热潮,无数的年轻人借此来表达高学历却找不到心仪工作的困顿苦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10月29日,“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京举办。清华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中国未来能否回到科学的制高点?对此,施一公说:“中国在过去的两三百年间科学技术没有领先过,一直是受惠于世界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现在的年轻一代应该有危机感,中国的科技水平与国家命运__________。”潘建伟表示,量子研究在二十年前是做梦都不敢想的。许晨阳称,是时代造就了他今天的成功,“作为年轻的获奖者,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从事科学研究,在科学中实现自我价值应该成为当代更多年轻人的选择。”

当代世界正处于从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未来社会,科学将作为“社会中轴”起决定性作用。科学在塑造人类思维方式和完善人类理性方面将持续发挥作用。

中国要成为世界科学强国,必须进行文化上的推陈出新。这不仅要求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觉意识,还要求进行爱因斯坦所说的“真理的再发现”,即“真理必须一次又一次地被强有力的人物重新加以雕刻,使之适应雕刻家为之工作的那个时代的需要”。

(取材于“中国日报网”相关报道)

1.填入材料一第2段横线处最恰当的成语是(       
A.相辅相成B.不离不弃C.息息相关D.并行不悖
2.根据材料一,我们“为之工作的那个时代”最本质的特征是(       
A.中国在未来重回科技制高点
B.由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转型
C.自觉认识本民族文化的长处
D.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材料二

这几个中国年轻人正在致力于用科技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随着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智能驾驶已经慢慢从“概念化走向了”实用化,吴甘沙就瞄准了这个对很多人来说完全陌生的领域,他要颠人们对无人驾驶的认识,完成一个全天候,全区域、全速度的无人驾驶过程,一辆真正的无人驾驶汽车应该像一个舒适的移动包厢,没有方向盘,刹车、仪表盘,使用者只需“告诉”汽车自己的目的地即可,“无人驾驶”值得所有人期待,试想一下,如果实现了无人驾驶的话,那么车与车、车与路会形成完善的网络。每辆车都会按照待定的次序,待定的速度通行,车辆在十字路口不用等待,也不会撞上其他的车,这将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大变革,交通事故以及交通拥堵大幅下降,城市的通行效率不断提升。可以想象,未来10年到15年,无人驾驶将重构未来的城市,给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便利,也会解决很多社会问题。

最近,全球第一部人工智能配音的纪录片《创新中国》播出,为配音提供技术支持的就是科大讯飞集团。“讯飞超脑计划的主要负责人魏思,领导着一个被称为“超脑小组的团队,目标是实现”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魏思带领他的团队在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机器学习等领域取得多项成果,并拿下国际权威比赛的冠军,科大讯飞翻译机操作起来十分简单,只要连接网络,按住蓝色按钮,对着翻译机讲中文,它就可以立刻翻译成英文。按住红色按钮,就能把对方的英文翻译成中文。最神奇的是它还能分辨各种方言,比如:东北方言“干哈呢以及河南方言恁弄啥呢”,都能准确地翻译成“What are you doing”。因为操作简单,所以对小朋友和老年人来说十分便利。魏思和他的团队更希望制造出可以“思考”的翻译机,可以分辨谈话对象细微的表达变化。展望下一个10年,他们表示,“希望我们能触及智能的本质,解开智慧之谜”。

很难想象,脚下的土地会和天上环绕的卫星有什么关系,它们的相遇源于一位年轻人,他叫张弓,曾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大数据科学家。两年前,张弓返回中国并意识到中国土地碎片化的问题,希望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驱动中国农业向数据化方向转化,解决中国农业发展的难题。张弓和他的团队表示,“太空和土地并不是完全无关的两个领域,卫星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耕作,获得更大的产出,通过卫星,我们可以获得每一块土地的数据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决策。比如北京75%的蔬菜都来源于山东寿光,先让卫星拍摄下这个地区的图片,再通过机器自动计算大棚的数量。然后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当地农场提供一系列服务,如:种植面积测算、作物长势监测、生长周期估算、产量预估、自然灾害预测、病虫害预警等,从而实现科学种地。张弓提出了一个概念: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只有了解外界环境的各种信息,充分掌握各种数据,才能给出最合理的规划。

(取材于“科技前沿”相关报道)

3.根据材料二,无人驾驶技术能解决很多交通问题,对此评价最恰当的一项是(       
A.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B.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C.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D.举直错诸枉,可使枉者直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智能翻译应用前景的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退休老夫妇可以没有任何语言障碍地畅游世界
B.不会外语的人也能欣赏各个国家的原声影视剧
C.智能机器人在与人类交流时善于“察言观色”
D.促使方言消亡,人们用同一种语言交流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知天而作的成果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利用卫星数据解决中国土地碎片化问题
B.通过卫星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系列服务
C.将太空设备用于蔬菜种植
D.通过大数据分析消除自然灾害

材料三

现代科学诞生在欧洲而未诞生在中国,但是这并不表明中国科学传统也失去了其未来的意义。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中国文化传统中保存着内在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好于道”则“进于技”,道是客观规律,技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道高于技。他并不把传统中国科学视为近代科学的一个失败的原型。

《庄子·天地》一篇中写道:“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中国传统科学的学科是各自独立的,天文学家在朝廷里计算历法,医生在社会上为人治病,道士在山中炼丹,并不感到有必要彼此发生技术上的联系。但是各个学科都有大体一致的宇宙观。《易经·系辞》说“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战国楚人甘德的《天文星占》和魏人石申《天文》合称《甘石星经》,作为世界最早的天文著作记录了800个恒星的名字,测定了其中121颗恒星的方位,描述了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约成书于西汉时期的《九童算术》,划分为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和勾股九童,包括了现在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数学成就并确立了中国数学的发展范式,即从实际问题出发建立模型的数学观、形数结合的数学理论体系和逻辑与直观结合的数学推理方法。后世中国数学著作多宗《九童算术》体例,成为汉代以降2000年之久数学之研究和创造的源泉。《九童算术》中有关分数、比例和正负数的概念和运算早印度800和早欧洲千余年,它与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相媲美而东西辉映。东汉张衡著《灵宪》并制浑天仪,阐述宇宙如何从混沌的元气演化出浑天结构的物理过程,其中包括天地的生成、天地的结构以及日月星辰的本质及其运动等诸多问题。它把中国古代天文学水平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一直指引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在世界天文学史上《灵宪》亦属不朽之作,它所代表的思想传统与同一历史时期托勒密的《至大论》所代表的西方古代宇宙结构古不变的思想传统大异其趣,却与现代宇宙演化学说的精神契合相通。

一个民族的国际地位决定于它对于人类事务所做出的贡献。中华民族曾经在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为人类做出举世公认的重要贡献,而在创造和发展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则贡献甚少。中华民族振兴的关键在于为文明的进步做贡献,并克服当代世界所面临的文明危机。

(取材于《中国科学院院刊》)

6.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易经》与《诗》《书》《礼》《乐》《春秋》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B.“天人合一”指人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C.庄子,名周,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
D.张衡博学多才,在天文、地理、改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所建树。
7.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科学没有诞生于中国,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是一种失败的原型。
B.虽然中国古代没有一个整体的科学形象,但各学科的思想基础基本一致。
C.《灵宪》一书所代表的宇宙观与西方古代宇宙观不谋而合,交相辉映。
D.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科技发明与贡献将保证我们永远屹立5世界强国之林。
8.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试说明中国未来回到科学制高点的条件。
2023-12-2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对话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

记者:您刚刚提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国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文明。您认为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存续的力量何在?

伍德:简而言之,就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的著名论述。这个理念一直风雨无阻地伴随着中国人,即使有汉末或唐末那样的天下大乱。

尽管文化和语言种类繁多,但人们相信汉文化和文明,尤其是作为基石的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

记者:杜甫在中国被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您为何认为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呢?

伍德:我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其诗作既有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也有他在三峡对于人与自然、风景以及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还有关于亲情、友情的亲切描述,聚餐、画纸为棋局等生活场景的再现。杜甫广阔的想象力,不仅表现在他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杜甫信奉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我们说,这些因素使社会运转

尽管杜甫寂然离世,但他以美妙的语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一直流传到今天。

记者:您认为以杜诗为代表的中国古诗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何特殊意义?

伍德:在我们这个时代,过去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从我们身边退去。但是,人们依然可以在当下的中国寻找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因为在这表面之下,所奔流的依然是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深深的源泉,其中诗歌就是中华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一大源泉。

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今天人们依然公认,杜甫的言语从某些角度告诉我们,何为中国人。

但杜甫的诗作不仅仅是为中国人而写的——在我们这个动荡的时代,这位生活在8世纪之人的思索、关于友情的主题、唐诗的世俗视野、禅宗的宇宙人文主义,即使是通过翻译,也仍然具有当代意义。因此,随着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确实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我们今天追随杜甫当年的足迹并且了解其背后的深意,愈加凸显其重要性。

(摘编自《通过杜甫感受中华文明精神特质——对话英国历史学家、制片人、作家迈克尔·伍德》)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写照。古代文学史上的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现代文学史上的鲁、郭、茅、巴、老、曹等,他们所以赢得后人的尊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含蓄内敛,坚强乐观,渊源有自,历久弥新。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与家人离散,在与妻子儿女分别三个年头后,杜甫终于可以去探望妻小,到家里写下著名的《羌村三首》。第一首写道: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战争年代,死,也许是一种常态,而活着,哪怕苟且偷安,也不容易,反成偶然。夜深人静,这对饱受磨难的老夫老妻,执手相看泪眼,依然感觉像是梦一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简单的十个字,蕴藏着多么深厚的情感。这不正是我们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吗?

我们的文学艺术,就是在这些平凡的细节描写中,充分展现中国人的美好心灵、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力量,并由此得到升华。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头讲章,在朴素平凡的生活中,苦干实干,勇敢顽强,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用孔子的话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坚强乐观,充满理想。

这种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和坚强乐观的民族精神,源于我们的礼乐文明传统,知行合一,家国一体,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魏晋时期王弼解释《周易》说: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这里强调一个字,上善若水,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以文化天下。它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强调真、善、美的完整统一,而不是刻意追求科学的而忽略人伦的和艺术的

从中国文学作品中不难发现,我们的文化重视个人修养,强调责任意识,倡导奉献精神,坚持合作理念。这种精神特质,与西方文化以利益为核心价值,强调天赋人权,崇尚个人主义,信奉丛林法则有着本质区别。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解决这些时代难题,中华文明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刘跃进《文学视野中的中华文明精神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德认为中华文明能长期存续,并且中国人始终信守“斯文”,源自于作为基石的汉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
B.杜甫的作品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是迈克尔·伍德认为他能成为中国最伟大诗人的原因之一。
C.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屈原、李白、曹雪芹、鲁迅等文学大家创作出传世佳作的根基和前提。
D.鲁迅所谓“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他们就是中国人美好心灵、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的生动诠释。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的结尾以一对鸳鸯相向而鸣象征爱情的永久不渝,将悲剧的题材处理成爱与生命的胜利,这是坚强乐观民族精神的体现。
B.“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这句话恰恰体现出儒家的仁义道德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所具有的以文化人的基础性作用。
C.虽然现代生活的步伐越来越快,但是我们依然能在当下找到古代文化的含义,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杜甫的诗歌就是最好的证明。
D.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文学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往往需要通过平凡的细节描写来完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文学力量。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孙犁《荷花淀》中约水生嫂探望丈夫的一个女人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对天发誓:“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如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
C.沈从文《边城》翠翠成熟的生命觉得好像缺点什么,于是胡思乱想“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点了灯笼火把去找”。
D.茹志娟《百合花》中新媳妇明知道小战士已经牺牲,“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4.为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迈克尔·伍德使用了哪些事实性论据,结合原文简要概述。
5.孙犁小说《嘱咐》描写水生在参加战争八年之后回家时的情景。有人曾质疑这种描写过于小气,无法叫西方人理解。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材料二阐述你的理由。

水生的家在白洋淀边上。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的家就住在村边上。他看见房屋并没有烧,街里很安静,这正是人们吃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的关闭那外面的梢门。

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

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一抽一抽一搭搭地哭了。

(节选自孙犁《嘱咐》)

2023-12-27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奇谭》由8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的故事组成,故事纵览古今、展望未来,从乡土眷恋到科技幻想、从生命母题到人性思考,展现着中式想象力,承载着中国民族文化与哲学,缔造出奇境入梦,我在其中的沉浸式体验感。影片涵盖多种美术风格以及制作手法,既有传统的二维、剪纸、偶定格动画,又有CG、三渲二等现代技术,还有将素描与中国水墨韵味相结合的创新尝试,是创作者们对中国美学一次多视角的诠释。

《小妖怪的夏天》从小妖怪的角度,别开生面地反向讲述西游世界中无名小妖的故事,用新世代语境搭配幽默风趣的画风,以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带给观众惊喜。《鹅鹤鸩》改编自古典老怪小说《捣笼书生》,采用第二人称视角强化观众的情绪体验,从中继承的引而不发的朦胧情感,也留给观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善学想象空间。

第三部《林林》的灵感源于大兴安岭深处原始森林的三维动画。通过苍莽白雪、清幽河谷、写意森林等林海雪原的肃飒意象营造水墨意境,对CG技术运用与传统绘画审美的平衡度把握,贯穿创作始终,故事背后是对成长所经历的阵痛的隐喻与表达。

二维动画《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民俗文化气息浓郁,勾勒出中国乡土变迁图景。剪纸定格动画《小满》展现极致中国风格,记录儿童成长故事,将传统文化的符号意象与工匠精神互为表里,从构思、美术、镜头细节,再到配乐,都体现着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衍生。偶片定格动画《玉兔》,脱胎于古代神话故事,上演了未来世界一场月球上的绝地逃生。三渲二动画《小卖部》讲述胡同大爷因为一张神秘奖券,进入了神秘的世界,民俗文化与绮丽的异次元碰撞出赛博朋克的火花。《飞鸟与鱼》以如诗如诉的东方浪漫,探讨爱与生命这一人类永恒的命题。

在创作过程中,制作团队精益求精的匠心打磨,将不同主旨的动画融通古今,监制团队在分镜、编审、宣推等方面与制作团队紧密协作,为内容创作方向与细节处理提供创新视角与叙事建议,结合对互联网表达的丰富经验与理解,在宣推与排播等维度助力作品给观众更美好的呈现。《中国奇谭》无论在生命关怀还是哲学思考,无论在乡愁书写还是童年叙事。都以青春态、年轻化的审美视角,完成了对传统文化重要母题的深层解读,全面展现了中国动画赓续历史而不失创新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

(摘编自新华财经《<中国奇谭>开年热播,国创动画的传承与创新》)

材料二:

《中国奇谭》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是一个很贴合中国式审美的故事。

《小妖怪的夏天》的故事,取材于《西游记》。但它并不拘泥于某一个具体的章节,既因为中国观众对《西游记》实在太熟悉,也因为它的主角根本不是有名有姓的主角。它的主角,就是英文片名说的Nobody(小人物),亦即在故事结尾,不惜豁出性命也要向唐僧师徒四人通风报信的小猪妖。

在浪浪山的妖怪集团里,小猪妖是最底层的角色。为实现集团大王吃唐僧肉的终极目的,被中层领导熊教头使唤得团团转,因为集团大王许诺了:有功的小妖,可以喝一勺唐僧肉汤。就在小猪妖努力工作,以求喝一勺唐僧肉汤的过程里,观众领略到当代打工人的各种心酸——社会层级越来越严苛,个人努力得不到认可;领导仗着身份瞎指挥,员工提意见就会被穿小鞋;更残酷的是,小猪妖眼里威风凛凛的大王、以及集团最高机密般的陷阱,和他兢兢业业为之努力的奋斗,在孙悟空面前,原米就是弱鸡般的存在。

《小妖怪的夏天》借着一个中国传统故事,勾勒了一个当代打工人的处境。它在故事外形上是,中国传统审美的,但内核却极其现代化。

相较而言,第三集《林林》无论在外形还是内核上,都跳脱在中国式审美之外。尽管它也隐喻着人与人之间无法打破隔阂的无奈这一深刻主题,但是从这个隐喻本身,到它的画风设定,更多是西方式的狼人的设定。人与狼截然对立的划分,以及人与人因为隔阂发生冲突的惨烈,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套路里,都比较少见。

不过一次争议不能说明什么,毕竟后边还有5个故事。比如剪纸动画:《小满》,同样富有中国传统美学特色。

(摘编自后浪电影《3集飙到9.5,这部国产黑马,凭啥霸榜热搜!?》)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我们增强国际话语权有信心和底气。话语是一定观念、理论、文化等的表达,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叙事体系包含多个层面,如叙事主体、叙事文本、叙事技巧、叙事逻辑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是精彩的叙事文本,对应着现实中的好故事;二是叙事逻辑,就是故事背后的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要深刻阐明中国故事蕴含的中国道理。

(摘编自人民网《以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新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鹅鹅鹅》这部作品不仅内容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情感特征也可从中找到源头。
B.《小满》以剪纸与定格动画为形式依托,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世界的衍生。
C.《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和《小卖部》两部作品都散发出民俗文化的气息。
D.《中国奇谭》霸榜热搜的一个原因是制作团队能够对中国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林林》的灵感来自大兴安岭深处的原始森林,画面营造了中国式水墨意境。
B.材料二认为《林林》从镜头细节、技术运用,到故事隐喻和主题等都不符合当下国人审美。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林林》表达了对成长阵痛的无奈和对打破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期待。
D.对《林林》的画风设定是否是“中国式”的,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不同判断,两者观点相反。
3.下列选项,与《中国奇谭》制作团队“融通古今”创作思想不一致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会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和中华书法完美结合。
B.《典籍里的中国》用“戏剧+影视化”的方法讲述了典籍在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故事。
C.歌剧《张骞》以汉代张骞凿通西域开创丝路的传奇故事,传扬团结互信、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
D.《只有爱·戏剧幻城》通过别具一格的演出形式,营造出一种“我在其中”的沉浸式观赏体验。
2023-12-26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新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便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思想,家国一体思想随之成为国家架构与治理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政治上的理念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文化习俗与价值取向,使得中国社会弥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个人、家庭(族)、国家三者均受其影响。

第一,从个人来说,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人生价值的核心。在家尽孝,不仅是外在的道德约束,更是个人内在的道德自觉。其实,早已成为中国人内心自发衍生出的一种情感。这种发自内心的被后世儒家推崇到极高的地位,在儒家的推崇与统治者的宣传下,就不再是外在强加的道德约束,而成为个人自觉的价值追求。

为国尽忠,是在家尽孝观念的扩展,是个人面对国家这个大时的价值情怀。爱国如饥渴,道出了个人对国家最朴实、最真挚的情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道出了身居高位者必须为国担当,为民请命,不考虑个人之利弊祸福。位卑未敢忘忧国,道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平民布衣,也应有担当意识,在家国危难之时,敢于挺身而出。每一次抗击外来侵略,都有无数人为此浴血奋战、奉献牺牲。

第二,从家庭(族)来说,助个人成才,助国家治理,是家庭(族)的价值核心。传统社会的家庭(族),都将儒家思想作为家规族训的指导思想,将抚育儿女、凝聚社会力量和尽忠报国作为其存在的价值所在。

家庭(族)对于中国人而言,实在有太多的内涵和无限的意蕴。个人对家庭(族)的眷恋和奉献,除了缘于血缘亲情外,还与家庭(族)倾力培养、扶持个人成长有密切关系。家庭(族)为个人的生存、成长不遗余力地提供支持、帮助,个人与家庭(族)荣辱与共,休戚相关。

在家国思想的影响下,传统家族文化的主流,均将国家利益和中华大一统摆在首位。许多族训中均强调国难尽忠,当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家庭(族)选择舍家报国。

第三,从国家来说,民为邦本,君主以天下之心为心,成为治国理政最基本的指导思想。从家国思想出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与此同时,作为天下最大的操持者,治国理政者必须对天下人负责,为天下人谋福。也就是说,君主也必须受到相应制约:必须以民为本;必须严于律己,做天下人的榜样;必须以天下为公,公私分明。

上述三方面对统治者的道德诉求与制约,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政治思想之一。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和封建专制文化的禁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里,对的概念主要理解为两点:一是疆土,二是君主。而第二种理解往往使人们把连在了一起,君是国的代表和象征。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不断宣扬和强化这种认识,统治者打着家国同构的幌子,强调忠君就是爱国,不仅要求民众对君主从理性上绝对服从,而且诱使民众作感情上的父权认同。这种君国一体的理念,把的真正意义异化了。

(摘编自刘紫春、汪红亮《家国情怀的传承与重构》)

材料二: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几千年斗转星移,家国情怀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情感长河,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栉风沐雨、砥砺奋进的历程中,流淌在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血脉里,成为中华民族战胜艰难险阻、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精神动力。进入新时代,实现宏伟蓝图,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家国情怀,自觉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努力投身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家庭和顺美满,整个国家和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一个家庭的梦想才有最坚实的依靠。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家庭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这就是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弘扬家国情怀,要求我们注重家风建设,弘扬优良家风,自觉将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共融互通,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涵养全社会的好风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每个人都要敢于担当,主动奉献,至死不渝,这是一种对国家、民族的大爱,也是真正的家国情怀。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秉持这种家国情怀,恪守兴国之责,舍小家为大家,让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无论是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豪情,还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取义,都生动诠释了家国情怀的内在要义,体现出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为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前仆后继,奋斗不止。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奇迹,需要更多的人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

新时代是属于奋斗者的时代,是心怀梦想、奋力追梦的时代。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我们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奋力担当兴国之责,勇立潮头,奋勇搏击,让自己的人生在为国家、为人民的服务奉献中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摘编自陈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孝”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经过儒家的持续推崇和统治者的积极宣传,逐渐成为中国人内心的一种情感。
B.“爱国如饥渴”“国难尽忠”都直接表现了当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将国家利益摆在首位,舍家为国。
C.抚育儿女、凝聚社会力量和尽忠报国都为儒家所提倡,因此它们成为传统社会的家庭(族)的家规族训的指导思想。
D.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从个人来说,要做到为国尽忠;从国家来说,治国理政者要以天下为公,以民为本。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无数人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前仆后继,可见,无论是位高者还是位卑者,都需要勇于担当,尽职履责。
B.君主作为大“家”的主政者,应超越一家一族的利益,以天下为家,如此才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护,从而治国、平天下。
C.家庭扶持个人成长,个人以“孝”回报家庭,就会形成和睦的家庭氛围,这样一来,社会的良好风气也就形成了。
D.“孝”培育感恩情怀,“忠”体现担当精神。当今的“孝”与“忠”表现为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建设好小家,服务好大家。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古诗文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表面上是在批评“商女”,实际上谴责了只关心家庭幸福美满而漠视国家前途命运的达官显贵。
B.“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愿意为国家效劳,表现出个人对国家朴实而又真挚的情感。
C.“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李密通过乌鸦反哺的故事委婉表达了报养祖母的愿望,晋武帝被李密的孝心感动,这表明“孝”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情感。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主在国家中并无至高无上的地位,治国理政者只有为天下人谋福利,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这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家国情怀”下定义。
5.学期结束,学校将举行以“家国情怀,感动2023”为主题的校园活动,拟邀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驰援各地的医护人员参加。请你据此写一段抒情性文字,作为本次活动宣传海报的一部分。要求:主题明确,感情真挚;120字左右。
2023-12-2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