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报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乡村振兴不能停留在农村发展只是农业发展”“农村功能只是提供农产品的固有思维上,而应该从乡村文化这一内生动力的角度,去推动社会主义乡村的全面发展。乡村振兴首先意味着乡村传统产业文化的创意升级。乡村振兴依托于乡村别具一格的原真文化特质与独特文化创意,也离不开乡村文化产业的勃勃生机与乡土本色的品牌形象塑造。因此,传统产业文化的创意升级,应将文化创意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动能,与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创新宣传引导和示范引导机制,引导多元资金和人才进入乡村文化产业;创新乡村文化资源整合机制,形成地方文化产业品牌,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的良性互动,恢复乡村自主造血的能力与动力。

良好的自然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它不仅直观反映乡村发展的内在文明程度,也是彰显美丽乡村魅力的外在表现。因此,乡村振兴也需要体悟与践行绿水青山的生态文化。一方面,要激发乡民对乡村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深厚感情,增强乡民对自然人居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村风文化,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另一方面,需要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在治理体系上,乡村振兴既要传承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治理文化,也要依托于现代社会治理思想的浸润实践。要筑牢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需要尊重乡村秩序,结合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激活与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古以来,乡村文化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赋予乡贤以声望权威,赋予乡村以自治功能。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治理体系中,须将传统的乡贤文化与现代治理思想有机结合,让德治成为支撑,法治成为保障。

乡村振兴还要注意城乡教育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一体化,正视乡村现实的文化需求,加大投入推进与城市均等的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为此,需要把各项资金切实用在乡民最渴望、最需要的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上;发展乡村教育,兴盛乡村文化,改变乡村学校的式微状态,发挥文化的引领力量,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乡民,让乡民用科学思维来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还要站在乡民立场上,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以乡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培育优良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引导乡民孝老爱亲、勤俭持家、向上向善、重义守信。

(摘编自王慧姝《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现实文化指向》)

材料二: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尤为重要的一环。千村千面,其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各不相同的乡风与文化。乡风文明建设,在润物无声中植入了民淳俗厚的新风尚,造就了千姿百态的美丽乡村。

通州区仇庄村从一个有名的贫穷落后村,变成现如今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乡村和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这一变化,始于以文化人。曾经的仇庄有三多:矛盾多,吵架多,上访多。如今的仇庄早已变了模样,最直观的就是村庄环境的变化。柏油马路宽敞笔直,高耸的路灯上悬挂着各种孝道宣传标语,街头巷尾干净整洁,绿植遍地。村民三两成群地聚在路边的长椅上晒着太阳唠家常,一片和谐温馨。在仇庄,每年腊月二十是老人节,这天,全村人都要为6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祝福。不仅如此,每逢七一、国庆、重阳等重要节日,村里会邀请老党员、老干部现场为村民讲述仇庄故事,每年开展活动20余次,村民参与达5800余人次。村里还成立了以村贤为主要力量的村民宣讲团,定期在孝道文化馆内与大家分享自家故事。此外,村里还创建了家福学堂夜间学校,聘请传统文化专家,每周六晚为村民集中授课,共同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畅谈家庭之道、幸福之道,并通过仇庄学习书院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介,每天与村民分享传统文化小故事,提升了大家的文化水平。

与仇庄村相距70公里的密云区西邵渠村,同样是一浪祥和景象。村民文化活动室里,太阳透过落地窗晒得满屋热气,几位身穿大红色棉袄的村民正在排练节目。临近元旦佳节,他们正在为演出做准备。西邵渠,我爱你,我爱你这绿水青山……,用高粱秆制成的荆笛乐声悠扬,几位村民激情满怀地唱起村歌《我爱我的西邵渠》。这首歌正是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地在这间屋子里创作出来的。自从村里建了这处文化中心,每天最热闹的就是这儿,扭秧歌、唱大戏、练模特步、学广场舞,每到冬季农闲时节,村民就扎根在这里不走了。村里还不定期邀请老师过来指导,丰富的文化活动让村民们乐坏了。每天都有文化活动,这日子可有盼头了。76岁的老人戴德瑞说。西邵渠村党支部书记赵青山告诉记者,村子的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村北原来有一处废弃坑塘,占地两千余平方米,如今改造一新,添了绿树红花和亭台楼阁,成了村民遛弯儿的好去处。

像仇庄村和西邵渠村这样的美丽乡村越来越多,人们欣喜地看到,乡村振兴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摘编自王可心《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助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现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振兴,不仅要大力发展农业,还要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为乡村的全面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B.将乡村熟人社会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并赋予乡村以自治功能,就能建立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
C.乡风与文化决定了乡村之间的差异,因此乡村振兴应当依托于乡村别具一格的原真文化特质,并进行文化创意升级。
D.西邵渠村村民在文化活动室彩排节目,农闲时节不愿离开,这表明该村村委正视乡民的文化需求,并得到大家支持。
2.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五里界街推行“村民议事日”制度,把重大事项的决定权交给了村民。
B.十八洞村改善村居环境,打造特色山寨,村貌焕然一新,吸引了远近游客。
C.红寺堡区为乡村学校招聘一批高水平教师,让村里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D.明月村大力发展晚红血橙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现了村民收入的增长。
3.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以仇庄村为例简要说明乡村文化振兴的策略。
2021-11-27更新 | 143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和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又称新“限塑令”)规定:到2020年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处处长吴宪坦言,作为一个大型输入性城市,如果全国不能实现一盘棋统筹限制超薄塑料袋,北京监管机构的压力会非常大。“北京有200万市场主体,用超薄塑料袋的估计得有一半。这么庞大的量,市场监管人员所有的力量加一起,人盯人都盯不过来。好在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产业调整目录已经明确,在全国范围内限制超薄塑料袋的生产,为我们减轻了一部分压力。”

在电商、快递和外卖领域,塑料制品的使用也非常广泛。新“限塑令”要求到2022年,在塑料污染问题突出领域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凯表示,今后电商、快递企业可以从仓储、包装、运输、末端配送等环节入手推广可循环包装、免胶带纸箱、瘦身胶带、全生物降解袋等,减少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塑料编织袋、塑料胶带等,并逐步扩大可循环快递包装使用范围。

对于公众关心的替代品价格成本问题,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翁云宣表示,目前塑料制品的替代产品尚处于产业发展前期阶段,规模小而分散,且需要大量的研发、设备和试验投入,相对成本较高。“随着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逐步推进,相信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全产业将对环境友好型材料达成共识,市场需求量和生产规模会越来越大,替代产品的生产成本会越来越低,相关制品的价格也有望变得越来越便宜。”

(摘编自张亚雄《从“限塑”到“禁塑”,还有多远》,《光明日报》2021年4月24日)

材料二:

(摘自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材料三:

薄膜塑料袋是“限塑”的长期难点领域。我国每年消耗手提塑料袋约550万吨,减量潜力巨大。目前,塑料袋减量有两大关键场所——城市小规模的零售场所和农村地区。年初我们对农村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人均年使用塑料袋394个,73.2%的家庭去年单独购买过塑料袋。长三角消保委联盟发布的《长三角禁限塑新规消费侧研究报告》显示:仅有32.5%的消费者去超市购物会自带购物袋。

快递包装是我国“限塑”的另一个新兴热点领域。根据相关调查,我国快递业年使用塑料85万吨,其中,薄膜袋、内部缓冲物(气泡柱、气泡袋)、胶带是消耗量最大、数量增长最迅速的塑料类快递包装品。对于这些包装,可以减量一部分,替代一部分。

(摘编自曹淑艳《关于“限塑”,还有哪些认识误区和热点领域》,《光明日报》2021年4月10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快递业务量显著提高,2020年业务量突破800亿件,快递包装成为我国“限塑”的一个重点关注领域。
B.2016~2020年,快递业务量增长速度虽连续多年都超过25%,但总的看来,增长速度呈现整体下滑趋势。
C.对于薄膜袋、内部缓冲物、胶带等消耗量大、数量增长迅速的塑料类快递包装品,可以进行减量或替代。
D.可循环包装、免胶带纸箱、瘦身胶带、全生物降解袋等的使用,对促进快递业塑料减量很有必要,值得推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到2022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这是新“限塑令”专门对电商等新兴领域提出的要求。
B.翁云宣表示,塑料制品的替代产品尚处于产业发展前期阶段,相对成本较高,相信不久的将来替代产品的生产成本会越来越低。
C.薄膜塑料袋是“限塑”的长期难点领域,消耗量巨大,目前,城市小规模的零售场所和农村地区是塑料袋减量的两大关键场所。
D.曹淑艳等对农村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人均年使用塑料袋近400个之多,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去超市购物会自带购物袋。
3.不可降解的超薄(薄膜)塑料袋严重污染环境,我国目前是如何进行治理的?
2021-11-26更新 | 151次组卷 | 3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指的是在手机、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环境下,用儿童和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从小全面认识和正确辨别无处不在的媒介,能够对所接收和创造的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合理享用大众传播信息,趋利避害,从而将其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力量。媒介素养教育的要义是培养儿童和青少年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它作为一种养成教育,应该贯穿于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网络信息的需求不同,家长不妨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对8岁以下的低年龄段孩子以制定规则、养成习惯为主,如不泄露个人隐私、拒绝网络不文明行为等。对8岁以上的孩子以沟通交流为主,引导他们学会判断信息的真假;拒绝与不认识的网友见面;鼓励他们用新媒介学习新知识,规避负面影响。同时,家长要放下身段,善于向孩子学习新媒介知识和技能,以沟通代替权威,不露痕迹地实施媒介素养教育。

(摘编自陈若葵《提高孩子媒介素养需从家庭入手》,《中国妇女报》2018年10月21日)

材料二:

(摘编自《新媒体时代家庭媒介素养认知现状调查报告》2019年5月5日)

材料三:

被称作数字原住民的青少年对网络有着与生俱来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一代。面对泥沙俱下的新媒体网络环境,家长们需要从疏还是堵这个问题直接跳到如何疏导上来,引导青少年提高对媒介的辨别鉴赏能力,构筑健康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营造亲子共享新媒体的良好氛围。

不少家长担心使用新媒体带来的风险,将孩子的自制能力差、学习不好都归咎于接触媒介。其实,使用智能手机对青少年的发展既有可能产生危害,也有潜在的益处。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手机方式得当会让青少年的理解和共情能力更强,有可能会让青少年觉得线上交流比线下交流更令人满意和有意义。

作为家长,既要不断地学习和完善媒介素养的系统知识,以信息理解能力、预防网络诈骗和信息获取能力的教育为重点,又要尊重孩子的上网权,注重对子女信息质疑能力和信息发布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引导孩子有效地使用网络,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家长应通过高质量的陪伴,及时发现孩子可能存在的网瘾隐患,提高孩子抵御互联网的不良影响的能力。家长还应鼓励子女发表新构想,形成自己的立场,发展不必屈从权威的多元型家庭沟通模式,帮助孩子解释有歧义的信息和排除干扰性的信息,鼓励孩子对媒介信息进行解读和批判,寓媒介素养教育于娱乐中。

(摘编自唐守伦《提升家庭媒介素养是当务之急》,《中国教育报》2019年5月15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介素养教育属于养成教育,它采用儿童和青少年喜欢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有益于孩子自身的发展。
B.在家庭媒介教育中,家长要有选择地学习和完善媒介素养知识,且要放下身段向孩子学习新媒介知识和技能。
C.父母每天使用电子媒介的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占多数,而子女每天使用电子媒介的时间在60分钟以下的为多数。
D.家长要陪伴、鼓励孩子,尊重其上网权,注重引导,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及质疑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青少年出生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对网络的认同和接受度是天生的,缺乏对媒介的辨别鉴赏能力。
B.家长和孩子中都有一小部分人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超过6小时,可见父母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C.父母和子女在新媒体端浏览信息时都较为关注新闻和时政,然而子女更偏向于娱乐消遣性的内容。
D.智能手机是“双刃剑”,孩子自制力差、学习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是使用新媒体。
3.请结合材料分析提升家庭媒介素养的意义。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疫情影响,多国出台了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农产品出口限制政策,全球粮食供应受到明显影响,国际粮食市场出现了价格波动。多个国际组织担心,这会引起“示范效应”,进而演变为全球粮食危机。

我国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国,粮食需求量大,但是稻谷、小麦、玉米这三大粮食作物的产量在常规年份还是能够达到供需平衡的,都能保持在98%以上的自给率。2020年,大米和小麦全年进口量仅占当年产量的1.8%和2.3%。所以即便是危机年份,主粮安全方面也是有所保障的,主要影响还是体现在价格波动上。在粮食供应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大豆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外进口,以及小品种粮食国内供应的丰富性不足。大豆每年达九千多万吨的进口量,占总供应量的70%;大麦目前进口占比也达到60%以上,高粱进口占比也接近60%。

衡量粮食安全的关键指标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以下简称“粮农组织”)提出的“库存消费比”,反映紧急时刻库存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份。粮食作物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大,生长期最短的早稻也需要约90天,所以这个指标非常重要。“粮农组织”认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所必要的起码水平是库存占消费量的17%—18%。目前,我国粮食库存持续高位运行,库存消费比远高于安全警戒线水平,谷物、小麦库存均能满足一年以上需求。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2021-5-12

材料二:

“粮农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全球主要粮食人均消费量从313.76千克每年增长至2020年的352.83千克每年,约967克每人每天,远高于正常人类所需的400500克每人每天的水平,表明全球人民平均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同时结合2020年全球粮食库存消费比,预计2021年全球库存粮食仅够全球人口吃124天左右。

近年来尽管全球粮食产量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粮食生产全球分布不均,当前世界仍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非洲发展较为落后,许多所处非洲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深受贫困威胁,因此处于粮食危机之中。疫情之前,非洲的粮食不安状况就在恶化;而新冠肺炎疫情,无疑又让非洲雪上加霜。贫困人口通常是最容易遭受因突然的冲击而失去粮食供应的威胁的。FAO、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纷纷警示各国政府要格外关注贫困或脆弱群体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间的粮食获取能力。就这个意义上讲,疫情之下,中国粮食安全的底气正来自脱贫攻坚的显著成就。

我国要特别加强对非洲等粮食极端短缺国家的农业发展支援,帮助其加快农业发展。一方面尽国际义务,与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帮助其逐步缓解饥饿困境,实现其温饱,从而促进粮食的国际供给稳定。另一方面,与其建立良好的农业开发关系,改变目前我国粮食进口主要依靠南北美洲两个支点的局面,建立新的战略支撑点。

(摘自前瞻产业研究院《非洲是粮食危机重灾区》2021-9-24

材料三:

20189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查调研。建三江地处三江平原腹地,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把合作社进一步办好”保障粮食安全离不开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想提高农民生产积性,就要富裕农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黑龙江生木斯节东北水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春回忆40年来依靠种地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历程时感万千:“初田不成田,路不像路,设配套不足,种地非常苦……传统方式种地,辛劳一年赚不了多少钱。”2013年,刘春带领当地人民成立了合作社,流转土地10858亩,实行集约化生产,取消一家一户的散户经营模式,打造了佳木斯市现代农业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

北大荒集团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农场——七星农场,发挥黑土带的生态优势,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多年来,农场围绕“良种、良法、良田”开展实验示范,形成了一整套符合当地种植的寒地水稻栽培模式。2019年,七星农场全体职工克服了洪涝灾害的严重影响,粮食总产量达15亿斤,够14亿中国人一天的口粮。七星农场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名副其实的一块“压舱石”。

(摘编自《求是》杂志2020·13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我国粮食供应情况是,主粮基本能够自给,但是大豆和部分小品种粮食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国外进口。
B.目前我国粮食库存消费比远高于“粮农组织”划定的17%-18%警戒线,这说明我国暂不易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C.导致非洲出现粮食危机的最主要因素,不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贫困。
D.七星农场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创新栽培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疫情、恢复粮食进出口秩序,那么国际粮食价格还会因为供应链得不到保障而持续波动。
B.虽然近年来全球粮食产量不断提升,但是综合当下的不利因素看,目前全球粮食安全整体上是没有保障的。
C.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是东北地区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促进粮食稳产高产的必然趋势。
D.为了切实全面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我国今后还将面临着优化国产粮食结构、拓展进口战略支撑的紧迫任务。
3.根据材料分析概括目前我国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优势。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几乎同时推出了以落户优惠主导的人才政策,其意图显然在于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些城市之间正进行着一场空前的抢人大战

近年来,总有人觉得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实在是太大了,甚至主张控制城市的人口规模。但实际上,中国的一线城市不是偏大而是偏小了。

就人口而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东京,有3700万居民;首尔都市圈有2300万居民,而且还在增长过程中。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韩国的27倍。然而,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上海和北京,分别只有2400多万人和2100多万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创新中心来说,这样的规模实在太小了。未来应该以上北广深为中心发展连片的3个都市圈,形成京津都市圈、上海—杭州湾都市圈和广深珠都市圈。同时也应该让二线城市大幅度扩容,这样才能把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出来。

整体而言,中国城市人口占比越来越高已成为必然趋势。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以及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目前出现的抢人大战,会导致更多的优秀人才集中到一起,然后在创新创业等领域内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对此,我们完全可以报以乐观的态度。

但另一方面,正当抢人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各地对于集聚效应和人口规模的意义却未必有充分认识。就在努力争取高端人才的同时,却还存在着用行政指令来限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做法,给人以一种自相矛盾的感觉。而且,目前抢人的城市大都侧重于争夺顶端的人才,但城市不仅需要位于金字塔尖的人力资源,也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者。金融和高科技行业离不开餐饮、保洁、安保、快递等服务业的支撑。

要知道,中国目前的现实人口分布距离理想状态还有很大差距,一二线城市也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限制大城市发展的做法,非但不符合经济规律,还可能导致高房价、留守儿童等一系列问题。

当然,城市的不断扩容,也不能只是从外部吸引人才,更需要在根本上提高生育率。中国现在的生育率只有1.3左右,这个数据意味着每代人减少40%的人口规模。长此以往,以后无论一二线城市都将面临无人可抢的困境,中国在人口规模和集聚效应方面的优势也会被不断减弱。

(摘编自梁建章、黄文政《从抢人大战看中国城市发展格局》)

材料二: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放眼世界,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纵观国内,人才竞争更是城市实力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2017年以来,国内人才竞争持续升温,由新一线城市率先发起,随后蔓延至全国几十个城市。这些城市先后颁布人才新政,为争夺人才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唤起了一场空前的人才争夺战。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后,人才竞争愈加激烈,各地方政府拿出真金白银”“珠宝软玉表达对人才的满腔热情和强烈渴求。

在这场席卷全国的人才争夺战中,是否该去争夺人才?争夺什么样的人才?争夺来的人才能留得住吗?该如何用和留?这都是值得各地政府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政策的激励与吸引带来的是短期效应,而引进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建立长效的人才工作机制,才能使人才争夺战的积极效应更好地发挥出来,城市才能获得长远发展优势。人才政策不能流于表面,做表面文章,先把人引进来再说,而应该科学、精准地规划一系列可持续的政策措施。人才工作也不应是政绩工程,在短时间内吸引大批人才不是最终目标,不应用人才引进的绝对数量来衡量人才争夺战的战果和成效,在关注人才引进数量的同时还应关注人才贡献率。应该看到学历落户并不等同于获得了相应的就业工作岗位,新增就业岗位数量是否与新落户人才数相匹配、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与新落户人才的专业特长是否对口等,还需要就业市场的进一步检验。

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人才政策时,过于强调户籍政策和各类补贴,认为拿出户口、房子和待遇才能引进人才,片面地将人才与金钱、住房等物质利益挂钩,扭曲了人才政策的本质,偏离了人才引进的初衷。事实上,本土人才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要摒弃只有外来和尚才会念经的观念。在精准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发掘、培养和使用本土人才,整合优化已有的存量人才。要以平等的原则对待外来人才与本土人才,将本土人才的各项保障工作做好、做到位,注意不要过于拉大两者之间收入、住房等待遇的差距,造成不公平感而引起本土人才的流失,或因内部排挤导致外来人才留不住。只有内外兼顾,才能充分调动本土人才和引进人才的积极性,达到互补互持的双赢效果。

总之,如火如荼的人才争夺战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风向标,是地方政府在内外因的双重推动下谋求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才竞争,关键不在于出台多少政策,而在于政策的速度与温度。对于城市来说,引才政策起催化作用,城市经济起强化作用,生态环境起固化作用,三者有机结合,才能让人才自由有序流动,才能使人才为城市发展所用。

(摘编自张晓明等《人才争夺战之冷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一线城市人口规模尚未达到东京和首尔的规模,因此应大力发展以上北广深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并让二线城市大幅扩容。
B.要想把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出来,未来既需以上北广深为中心发展连片的3个都市圈,也应让二线城市大幅度扩容。
C.党的十九大以后,各地方政府拿出“真金白银”“珠宝软玉”表达对人才的满腔热情和强烈渴求,人才竞争愈加激烈,唤起了一场“人才争夺战”。
D.外来人才与本土人才在金钱、住房等物质待遇上的差距,扭曲了人才引进政策的初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有推进空间,我们应该更乐观地看待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以及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不应过早进行限制。
B.材料一列举了我国当前人口生育率的数据,既直观具体,提高了可信度,又指出了当下我国人口对城市发展的制约问题。
C.材料二第一段是文章的论述背景,点明了人才决定着城市竞争力、关乎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性。
D.“人才争夺战”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风向标,是地方政府谋求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才竞争的政策速度与温度格外重要。
3.下列各项所述措施中,不符合材料二作者主张的一项是(     
A.郑州发布政策:只要符合全日制本科(含)以上学历、副高级(含)以上职称、高级技师(含)以上职业技术资格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即可按规定购买住房。
B.上海浦东某街道办辖区内高新企业较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迫切,录用了多名来自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的研究生。
C.浙江某高校在经过公开招聘筛选后招收了两位浙江大学统计学博士,进入学校国际处负责学生出国交换申报材料政治审核工作。
D.某医院对新入职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医院科室轮岗制,轮岗期满后,组织部门通过考察,再根据个人意愿分配科室。
4.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人才争夺战”中需要兼顾哪些因素。
5.驳论是一种很有力的论证方式,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材料一的哪几段使用了驳论,用的是哪种驳论方法?请简要分析其驳论过程。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医的科学性和普效性已被公认,中医药的伟大历史作用和重要现实意义不容否认,两者各具优势。但长期以来,医疗领域普遍重西医轻中医,中医地位不断下降,发展遇到困境。

一是中医人员数量增长与中医机构发展缓慢,中医力量薄弱。据统计,全国中医医生1949年27.6万人,到2002年还是27万余人,53年没有增长;同期西医医生分别为8.7万和157万人,增长17倍;中西医医生比例由3.2:1变为1:5.8.现全国共有医务工作人员520万人,中医药工作人员约50万人,不足1/10。

二是中医教育日益衰退。语言上,古汉语训练缺乏,许多学生基本不看、也看不懂中医古籍;课程安排上,中医理论培训严重不足,甚至《黄帝内经》等经典也不研读;技能培养上,中医望、闻、问、切等训练不多。

三是民间中医的发展面临困境。我国不少师徒传承的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但大都得不到正式承认。现行执业中医师考试制度要求考西医知识,民间医生大都因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考试关,民间医生多因无法领到行医执照不能公开行医,若行医即属非法。

四是中医医院存在西医化倾向。目前全国有2800多家中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为了生存,大量购买西药与医疗设备。西药进出价差大,检测化验收费高,医生创收、医院盈利、医院评等级均要靠它。中医药虽然简便廉俭,若靠它收费,医院无法养活,医生只有受穷。

(摘编自陈永杰《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严重困境》)

材料二: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

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源远流长。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医药的精华,沉淀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中,流传在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中,散落在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中,这是中医药学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命脉。传承不足,让多种中医技艺面临失传,让中医医道艰难延续。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当前,院校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中医教育西化、中医思维薄弱、中医技能缺失等问题。师带徒,出名医,中医独具特色的技艺需要活态传承。中医临床功夫、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二代一代口传心授。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才之基。

守正创新,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只传承,不创新,捧着金饭碗也只会越吃越穷。让中医药老树发新芽,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二部创新史。丛《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癌病学的产生,再到现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医药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学科、跨行业合作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广阔空间。我们不能因为创新而忘记守正也不能因为守正而不去创新,必须把守正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新动力!

(摘编自白剑锋《守正创新,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

材料三:

近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曾在武汉一线指导和参与救治的专家回顾总结了用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经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全小林院士说,武汉疫情出现社区传播之后,我们将中医药治疗和干预纳入四早内容,第一时间为集中隔离点的发热、疑似、已确诊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以及一些密切接触者发放药物,发放通治方寒湿疫方的药72.3万服,覆盖5万多人,使很多病人在早期就得到控制,不向重症发展。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带队接管的江夏方舱医院,通过以中医药为主的中西医综合治疗,564名患者均没有转为重症。

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阻止了疫情的蔓延,是我们取胜的基础。张伯礼说,在向其他方舱医院推广经验后,1方多名患者普遍使用中药,各个方舱医院的转重率基本在2%至5%左右。

不少专家表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减缓、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就我们在武汉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救治经验来说,一般的病人都有发热、咳嗽、气喘、乏力的症状,还有氧饱和度降低的表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叶水安介绍,采取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后,这些病人症状都有明显好转,发热、乏力、咳喘缓解率都在90%以上,说明综合救治能够有效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

治愈出院的患者中,有一部分虽然核酸检测已呈阴性,但身体还未完全康复,需要持续的医学于预和心理康复。在这方面,中医药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和干预的技术手段。

有时乏力、咳嗽或精神不太好,肺部炎症没有完全吸收,免疫功能没有完全修复……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办法,做一些呼吸锻炼,同时配合中医药针灸、按摩等综合疗法,可以改善症状,促进肺部炎症吸收,对脏器损伤的保护、对免疫功能的修复都有积极作用。张伯礼说。

目前,仝小林院士团队正在针对恢复期康复的中医药干预开展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在临床中得到推广和使用。

(摘编自新华社《中医药为新冠肺炎防治作出重要贡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发展面临严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古汉语训练缺乏,学生读不懂中医古籍是其根本原因。
B.要培养大批中医“专才”,就必须建立以师承教育为主、院校教育为辅,二者相结合的中医教育新体系。
C.“守正”指传承中医药的精华,“创新”指在坚守中医药精华的基础上为其发展注入动力,二者不可割裂。
D.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病人早期控制、阻止重症转危和康复干预等方面,都独立发挥了重大作用,优势显著。
2.根据材料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医院之所以存在西医化倾向,并非因为中医药不如西药好,而是因为中医药不如西医盈利高。
B.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正式承认。
C.研究中医古籍、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是传承中医精华的重要途径。
D.只有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并保其发展源远流长,清流激荡。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乃至世界人民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B.要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不断弘扬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
C.康源全自动中药调剂系统生产线对几千年手抓戥称的传统调剂方式进行了创新,极大提高了中药饮片配药、取药效率。
D.要充分发掘中医不同学术流派的特色优势,实现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确保中医药在时代有新作为。
4.材料二在论证思路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反映着城市的特质品位和形象风格,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近年来,哈尔滨以文化创城为牵动,打造冰城符号。通过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培育出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精神,展现出生机勃勃、大气厚重的文化新境界和文明新高度。

哈尔滨是一座音乐之城。19世纪末,歌剧、芭蕾、爵士乐等传入哈尔滨,与本地文化交融,诞生了中国最早一批音乐学院和交响乐团。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数以百计的业余合唱团定期、定点活动,音乐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音乐,是哈尔滨深入骨髓的文化印记,也是哈尔滨文化创城的发力点。2019年6月至10月,哈尔滨音乐厅、老会堂音乐厅等演出场馆及专业文艺院团,陆续推出135台264场国内外经典演出。

从今年起,道里区提出打造具有冰城音乐文化特色的10公里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带。将东起中东铁路公园、西至松花江公路大桥的沿江10公里地带打造成集休闲、活动、学习、展示于一体的文旅融合观光带。

(摘编自姜雪松《文化创城打造冰城符号,滋养一座城市》)

材料二:

文化符号是记载人类发展历程的重要工具。文化是由多种多样、五彩缤纷的符号组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符号体系,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地选择并运用文化符号。对于文化符号的提取可以从当地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礼仪等方面入手,也可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深入挖掘具有代表象征意义的符号。

建筑本身就是凝结的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恰到好处的文化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赋予了建筑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城市文化符号包罗万象,如文字符号、色彩符号、图象符号等多种形式。城市文化符号是构成城市文化的最外层,当人们提及北京这座城市时,我们就会想到胡同、四合院、天坛等。法国作家雨果曾讲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位于黄河中游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在这座拥有浓厚文化的古城中有一条西大街,西大街的建筑体现的是仿唐建筑的风格。经过多年的岁月洗礼,现代人发现了西安西大街珍贵的文化内涵,将其进行新的改造。整个建筑立面的改造上延续着传统的历史文脉,对沿街原有的和新建的建筑都采用以唐风为主的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并下大功夫恢复了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城隍庙牌坊,大大增强了古城的历史特色。

建筑立面的设计也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手段,它通过色彩、形态、均衡、比例等造型元素,体现着建筑外立面对城市文化符号的表达。建筑美不美观,好不好看,它需要经历岁月的检验,这些都是与建筑的色彩、形态、光影、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的,往往这些就是设计师们所要表达的。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历史需要不断地传承与弘扬,即通过对建筑立面的设计运用象征”“引用等表现手法来展现它深刻的寓意。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那些缺乏寓意的造型符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那些蕴涵着丰富文化内涵、代表着城市文化的城市文化符号应用于建筑立面的设计中才有真正的深刻寓意。一座城市的建筑立面体现着城市面貌的特点和视觉连续性,体现着城市文化特征,也可以说城市建筑设计的改造重点是对建筑立面的改造。在改造中,以尊重原有年代风格和特点为核心,保留结构,改变外观,将城市文化符号运用到现代建筑立面的设计上。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应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在大和谐中寻求小变化,以城市文化符号为设计手法进行改造设计,让现代建筑立面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的实用艺术。

(摘编自李梅红《浅谈城市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

材料三:

每天一份报纸,每月固定的《读者》和《知音》,这些许的文字信息需求,在小区门口的报刊亭就能逐一实现。作为城市重要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承载着许许多多海口市民以及阅读爱好者的美好回忆。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猛普及,这一原本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风景线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而正在逐渐消失。在第24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记者对海口市的多家报刊亭进行了实地走访。

以前的报刊亭很多,相隔一公里就有一个,现在两、三公里都不一定能见到一个,甚至有些新的小区周边乃至整条街上都没有一个。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报刊亭没有那么深的需求,但像他们这拨人都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阅读习惯了,每天一份报纸是必不可少的。

经营者也普遍反映生意不好做,读书看报的人越来越少,收入也就相应的少了很多。经营者章女士告诉记者:原来一天从早到晚开门12个小时,现在能有4、5个小时就不错了。没有生意守着也白守,你看现在好多人都增加了很多‘副业’,要不然真没办法。

每天在报刊亭购买报纸的人鲜而有之,记者蹲守海口某处报刊亭2个小时,才有一人路过购买一份报纸。市民李女士也表示,定期阅读的那些杂志和期刊,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了。现在工作都比较忙,能闲下来阅读一下自己喜欢的书籍和杂志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虽然现在网络发达,很多人是手机不离手的,加上电商的出现也对传统书店和报刊亭等行业的冲击很大。但对于我们普通市民来讲,回家的途中路过报刊亭,买上一份读物,很方便的,这对于我来说才是‘生活’。李女士说,现在的报刊亭少了,没有以前那么方便了,但就算多走两公里也还是希望到店里翻一翻、看一看,这是一种情怀。

希望这一抹充满文化魅力的城市风景线不会消失,而是更好地为那些心存情怀的阅读爱好者们营造一个文化驿站、一个心灵港湾,也为这个城市,留下充满人情味的无限美好与遐想……

(摘编自《海口城市文化符号--报刊亭现状:经营难副业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哈尔滨通过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进一步提升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
B.音乐是哈尔滨的文化印记,哈尔滨的演出场馆及专业文艺院团每年都推出大量的经典演出。
C.西安西大街的建筑改造延续了其仿唐建筑风格,赋予了西大街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D.作为海口“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承载着很多美好回忆,但是近年来正在逐渐消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同、四合院、天坛等都是北京的城市符号,它们象征了北京的城市精神文化内涵。
B.城市的发展、互联网的迅猛普及和电商的出现是海口文化符号报刊亭逐年消失的三大原因。
C.某些阅读者很留恋报刊亭,就算多走两公里也愿意去报刊亭翻一翻,看一看,是情怀使然。
D.材料三以记者实地调查的形式报道海口文化符号报刊亭的现状,比材料一更具权威性。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北京四合院的屋檐上有时会出现蝙蝠或寿字等传统的文化符号。
B.中国古代的一些器物上同时雕刻蝙蝠和桃子,寓意福寿双全。
C.呼和浩特市成吉思汗广场,五组雕塑展现了蒙古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D.北京保利博物馆在建筑外立面上采用灯笼元素,命名为“特色吊楼”。
4.将城市文化符号运用到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上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5.作为海口城市“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近年逐渐消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分析。
2021-08-27更新 | 138次组卷 | 9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海南鑫源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1高一下·全国·课时练习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非常荣幸在这里接受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一生物医学领域最负盛名的奖项,衷心感谢评委会对我在发现青蒿素及其治疗疟疾的功效等方面贡献的肯定。

我在童年的时候,曾经目睹民间中草药治病救人的事例。那时候,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生命会和这些神奇的中草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也从没梦想过有今天这样的隆重时刻,我的研究被国际科学界称颂。

1955年,我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开始了富有意义的工作,特别是在全脱产学习中国传统医学的那两年半中,我对中草药从好奇转化为热衷。那两年半的训练,使我发现了中医药学的丰富宝藏,领悟了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人体和宇宙的精妙思想。在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科学紧密结合的原则下,我的团队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了中医药学的精髓,成功地从青蒿中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基于青蒿素的联合疗法(ACT)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方案,对此我深感鼓舞和欣慰。为此,我也衷心感谢为青蒿素发现和应用作出诸多贡献的中国同事们和国际友人们。长久以来,中医药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我呼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对中医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使之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药研究工作。我带领有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的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之,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10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100%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从分子到药物

20世纪70年代的历史环境下,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为了战胜疟疾,我和我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以确认其对人体的安全性。随后,我们赴海南对疟疾病人进行临床治疗,结果振奋人心:病人疟疾症状迅速消失!

受临床疗效的鼓舞,我们转向分离提纯,得到了抗疟的有效成分,于1972118日,终于找到了这个熔点在156157℃的无色晶体——C15H22O5。后来我们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的发现是我们研究进展的第一步,我们随即转向第二步:将这个天然分子变为药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生长在北方的青蒿的青蒿素含量比较低,药物生产需要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523”项目的大团队成员在四川找到了含量高的青蒿。

1973年秋,我们在海南疟疾疫区试用青蒿素胶囊,取得了明确的疗效。这样,我们终于打开了新抗疟药物的大门。

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奎宁”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
B.疟疾威胁人的生命长达数千年。上世纪50年代,由于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失败,疟疾重新开始肆虐。
C.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全国范围的“523”项目抗击疟疾。1969年,屠呦呦被任命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表现了她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
D.屠呦呦因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受到启发,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便成功发现青蒿素。
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屠呦呦从小立志其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表现了其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
B.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数字,可以让材料更真实、准确,增强说服力。
C.屠呦呦查阅大量文献,并勇敢做尝试青蒿素的志愿者,表现了她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D.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3.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上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021-07-30更新 | 447次组卷 | 4卷引用:第09课《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备作业)-【上好课】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下册)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要求开展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强化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等八个专项行动,确保到2025年每年持续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到2030年实现中国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据悉,光明行动聚焦近视防控的关键领域和核心要素,与中小学生手机、作业、睡眠、读物、体质五项管理相结合,对重点环节提出要求。比如要求引导家庭配合学校切实减轻孩子学业负担,不盲目参加课外培训、跟风报班,根据孩子兴趣爱好合理选择;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确保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等。

(节选自《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2021年05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材料三

国际眼科科学院副主席、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家良表示,家庭对孩子的视力防控至关重要。家长要尽早开始关注孩子的眼睛,做好近视防控工作,如果发现孩子的一只眼或双眼视力不好,应当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包括眼屈光度的检查,以便证实是否有近视眼。对于家长来说,应当定期关注孩子的视力,防止发生近视。如果发生近视,应当到正规医院就诊,及时矫正,防止近视程度加深,避免发生高度近视眼。一旦发生高度近视,应当定期复查,防止因高度近视产生的各种并发症。

(《高度近视可致盲   近视防控要趁早》,2020年09月01日《人民网-舆情频道》)

材料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主任视光师李岩建议,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们走出室内,沐浴阳光,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为什么阳光下户外活动可预防近视?户外活动时,孩子们的眼睛和身体接触到的太阳光可促使人体分泌更多的化学物质——多巴胺,研究表明多巴胺可有效地抑制眼轴的增长,从而防止近视的发生、发展。其次,户外活动时光照强度高,使瞳孔缩小,景深加深,从而增加视物清晰度,延缓近视发展。此外,户外活动时视野开阔,理论上所观察到的物体都在远点,例如放风筝,风筝飞的位置相当于将视点放在远处,使眼睛处于与长期视近距离物体时正好相反的状态,此时睫状肌处于松弛状态,能充分放松睫状肌,有效缓解视疲劳。李岩介绍说。

在学校层面,要按要求设置充足的体育课程,丰富体育活动内容,保证学生每天至少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类似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的小球运动,双眼以运动的球为目标,要求眼睛跟随球的运动轨迹不停上下、远近调节,促使睫状肌不断收缩和舒张,眼球组织的血液循环,强化眼部肌肉,会改善因长时间近距离阅读等造成的视疲劳。但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乒乓球、羽毛球及网球等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快、力量大,临床中常见因羽毛球、网球等撞击造成视网膜脱落、眼底出血等的患者,请大家在此类运动过程中,尽量佩戴防护镜,避免意外造成伤害。

(《多方携手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2021年3月18日《中国体育报》)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明行动”将开展八个专项行动,目标是确保每年持续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有效提升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
B.提高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关键在学校,学校要形成有利于视力健康的生活学习方式、教育管理机制和良好学习环境。
C.家庭对孩子的视力防控至关重要,家长要尽早、定期关注孩子的视力;如果发生近视,应当到正规医院就诊,及时矫正。
D.每天保证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近视,已患近视的孩子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也能延缓近视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中小学生近视率较高,过半学生近视度数在300度以下,高度近视的比例较低。国家卫健委拟定2030年将6岁儿童的近视率降至3%左右。
B.随着年级升高,近视比例不断增加。与2014年相比,2018年全国小学、初高中近视比例有一定回落,已提前完成了2030年小学近视率38%以下的目标。
C.由于户外活动可预防近视,家长只要积极引导孩子们走出室内,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就可以有效缓解视疲劳,防止近视的发生、发展。
D.小球运动可以促使睫状肌不断收缩和舒张,眼球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视疲劳,但此类运动也可能因撞击造成视网膜脱落、眼底出血等眼部伤害。
3.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快速攀升,原因何在?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惩戒是具有教育意义的。

首先,历史证明,在教育史上,惩戒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或教育方法是必要的。

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当头棒喝”对人的警醒教育作用曾经得到特别强调。中国乡间私塾先生手中的“戒尺”,在一仰一俯之间,是惩戒,也让学生在“疼痛”中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少年邹韬奋在父亲面前背书,一想不起来就要挨一下打,身旁的母亲还要哭着说“打得好”。

杜威是主张尊重儿童的教育家。但杜威仍然认为“儿童必须接受有关领导能力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马克·吐温家里有一条规定:如果孩子犯错误,就必须受到应有的惩戒。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合理的惩戒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戒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并战胜引诱的能力。”

其次,从文化形态上看,对教育中惩戒现象有文化性的解释。在传统文化,尤其是在中国等东方文化中,教师常被认为“只是执行父母的权力而已”,在这种文化形态中,惩戒产生的负面影响被降低到很低的程度。如果我们心平气和地审视整个人类的历史和我们自己的文化特点;对惩戒的教育性的认可可能就会容易得多。

第三,从教育伦理上说,惩戒不一定意味着不尊重,而不惩戒也不一定意味着尊重。马卡连柯说:“如果没有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教育。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有了这一原则的存在,即使是采取严厉的惩戒措施,对那些可以提出更高要求的学生来说,即使是受处罚,他们也容易理解这一惩戒体现的尊重和教育意义。同样,不惩戒也不一定意味着尊重。最主要的理由:如果没有教育性的惩戒以制止某些错误行为,学生在许多事情上将只能通过成本更大的“自然惩戒”去学习。此外如果没有适当的惩戒,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切身利益的教育秩序将难以有效维系。所以,“凡是需要惩戒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戒。在必须惩戒的情况下,惩戒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惩戒比那种无条件放任学生的“人道主义”更加“人道”。

必要的惩戒有利于学生整体、健康地发展,比那种无条件放任学生的抽象的“人道主义”更加“人道”;而且最“现代”的国家如欧美诸国的教育实践也存在不同形式的惩戒。现代教育观意味着对惩戒实施的限制、规定,并未否定惩戒存在的必要性。合理的惩戒应被看作是教师对学生的善意和爱。

(摘编自中国教育智库网)

材料二: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立法方式规范教育惩戒权的行使,明确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教师对违规违纪、言行失范的学生进行制止、管束或用特定方式予以纠正。惩戒是为了教育,使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

在征求意见稿中,根据程度轻重,教育惩戒分为三类。一般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轻微的学生,包括点名批评、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增加额外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等;较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较重或者经当场教育惩戒拒不改正的学生,包括德育工作负责人训导、承担校内公共服务、接受专门的校规校纪和行为规则教育、被暂停或者限制游览等集体活动等;严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严重或者影响恶劣,且必须是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包括停课停学、法治副校长或者法治辅导员训诫、专门人员辅导矫治、给予处分等。秩序是社会生活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秩序是良善生活的特征。若缺乏必要的秩序,教育活动将无法正常进行。因此,纪律的强化与秩序的维持是教育惩戒的直接诉求。

当然,我们需要认识到秩序的维持并非教育惩戒的根本目的,仅具有工具性价值,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惩戒的本体性价值。教育惩戒不是为了实现对学生的压迫与羞辱,而是为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一种良善的纪律与秩序。教育是以学生形成善良的人格为价值追求,惩戒的使用必然是出于善的目的,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指向学生的成长,追求学生的自律与自觉。教育惩戒要体现其教育性,不是简单地给予消极的否定,而应以其人格发展为旨归,引导学生建立善恶、是非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

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教育惩戒时,不能仅仅着眼于维持秩序这一工具性价值,而要时刻思考惩戒的本体性价值,惩戒到底是为了什么?教育惩戒要以正义为内在精神。缺失正义,惩戒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首先,给出惩戒理由且允许学生申辩。作出一个教育惩戒决定后,要明确向被惩戒学生陈述违规行为、具体原因与惩戒依据,使被惩戒的学生认识到惩戒行为出于公共理性,而非教师个人的主观好恶。同时,教育惩戒要允许学生申辩,倾听学生的意见。惩戒不是教师或学校的单方面的行为,学生享有为自己辩护、澄清事实与阐明动机的权利,必要时也需要听取家长的意见。

其次,要一视同仁,惩戒不是“差生”的“专利”。惩戒是所有犯错学生必然要承受的结果,没有学生(特别是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享有免于惩戒的特权。”教师不能因主观好恶或个人利益有意夸大或无视部分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这种主观的偏私不仅会使教师丧失公信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犯错学生及时改正过错、实现成长的机会。

再次,完善教育惩戒中的权利救济。在推动教育惩戒依法实施的同时,通过完善的救济机制使教师与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是正义的重要体现。教师享有惩戒权,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教师不能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一方面,面对现实中存在的由于教师滥用惩戒,导致学生权益受损的情况,应建立相应的救济机制,学生及其监护人可以通过学校内部的投诉,也可以寻求进一步的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来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权利的救济不限于学生,也要针对教师建立相应的权利救济机制,以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和职业尊严不受侵犯,确保教师行使惩戒权。

(摘编自胡金木《教育惩戒的学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教育惩戒被教育学家们认为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即使站在教育伦理的角度看,教育惩戒也是必要的。
B.教育惩戒只是工具和手段,教育惩戒要体现其教育性,让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引导学生建立善恶、是非观念,形成健全人格。
C.《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对违规违纪情节较重的学生,可采用增加班级或校内公共服务等惩戒手段。
D.教育惩戒中的权利教济,包括学生和教师双方,既要保障学生的权益,也要维护教师的权益和尊严,这是教育惩戒正义性的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等东方文化形态中,教师常被认为“只是执行父母的权力而已”,这有助于我们对武惩戒的教育性的认可。
B.教师的所有惩戒都是必要的,这有利于学生整体、健康地发展,现代教育观并没有否定教育惩戒存在的必要性。
C.惩戒的使用应该出于善的目的,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指向学生的成长;教育惩戒不是简单地给予消极的否定。
D.两则材料在内容上各有侧重:材料一强调教育惩戒的必要性,材料二强调教育惩戒的本体性价值及遵循的原则。
3.张老师任教于某高中,担任班主任。下列选项中,张老师运用教育惩戒恰当的一项是(     
A.学生王某上学迟到,张老师觉得他一向学习不认真,没有询问原因,就严厉批评了他。
B.自习课上,学生李某和江某说笑,因李某成绩较好,张老师只找了江某谈话,批评江某。
C.张老师安排学生成某参加演讲比赛,成某不愿意,张老师不听解释,让成某停课一天。
D.学生蒋某上课玩手机,严重违纪,张老师请其家长来校协商,德育处给予蒋某记过处分。
4.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用一句话给“教育惩戒”下定义。
5.材料一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2021-07-11更新 | 213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