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9 道试题
1 .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多年来,依托河南文化大省的优势,河南博物院征集、征调一大批文物精品不断丰富藏品;丰富展览方式,不仅有常设展览还有线上展览、外展交流等;组建华夏古乐团,通过音乐文物复原展演使人们领略到中华古乐的辉煌与灿烂。河南博物院的建设(     
①旨在全面恢复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厚重的文化积淀
②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③发挥河南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助力河南文化发展
④为人们创造有意义的文化体验,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 . 2023年7月,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的“新时代文明E+公益广告网络征集展示活动”正式在网上启动。本次活动广泛宣传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和主流价值。开展此次活动旨在(     
①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
③不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向心力
④引导人们自觉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2-03更新 | 265次组卷 | 16卷引用: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五)文科综合政治试题【河南卷】
3 .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离开中华传统文化,文化创造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综合形成
③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2-03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车城中学、永寿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网络文学产业规模增势强劲,网络文学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重要内容源头。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28亿,中国网络文学作家数量累计超2278万,短视频用户已超10.2亿。

但由于种种原因,网络文学也出现了质量粗糙、内容低俗等很多问题。部分网络文学以玄幻、仙侠、武侠等题材为主,暴露出作者缺乏历史观、篡改历史、价值观扭曲等问题;不少网络写手习惯套用一些模式化的写作方式,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场景描写等方面给人雷同之感,重压之下,浮躁之中,写出来的可能不是文学,而是粗糙、牵强的文字堆砌。网络写手对小说创作充满了梦想,但却缺乏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思想深度。

青少年是网络文学作品的主要读者群体之一,新时代强烈呼唤网络文学经典力作的出现。近期,136位知名网络作家联合发出《提升网络文学创作质量倡议书》,呼吁全国网络作家坚持正确创作导向,传承中华文脉,承担时代责任,加大现实题材创作力度,推进网络文学的精品化。


如果你是一名网络文学创作者,结合材料从实现人生价值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撰写一篇短文,为推动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提出你的建议。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哲学,文化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两个结合”。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你对“第二个结合”的理解。
2024-02-02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6 . 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会议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八个字对这一思想的重大意义作出总结。“体”指本体,即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优秀文化,亦指科学的思想理论;“用”指实践。这八个字(       
①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体”,“用”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②以世界优秀文化为“体”,“用”于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
③以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为“体”,“用”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掌握“体用贯通”的科学方法,做到学以致用、学思贯通、知行合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1-2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 四川省眉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3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和阐释,为我们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经济发展新引擎、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

黑龙江省文化资源丰富,以文化赋能振兴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我们要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中西文化交融、创新创业文化等特色资源。要坚持守正创新,推进艺术精品创作,建立健全扶持优秀剧本创作、促进剧目创作演出机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生活,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1)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原因。
(2)有人认为,“只要坚持守正创新,就能筑牢文化自信根基”。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3)青少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承者、践行者。请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生活提两条建议。
2024-01-14更新 | 2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I)政治试题
8 . 2023年10月,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会议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也具有丰富的现代意义。由此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       
①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路径
③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必须保证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④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当代华章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9 . “君且看,今日长安!”。2024年春晚《山河诗长安》借助AR技术将“李白”直接“邀”至现场,与现场观众对诗、共舞,古今交融,虚实结合,沉浸式体验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古今对话间感受到中华优秀诗歌的不朽魅力。《山河诗长安》的成功在于(     
①用新的表达形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②现代技术手段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文化需求
④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立场增强中华儿女文化认同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4-05-01更新 | 18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汉中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检测文综试卷-高中政治
10 .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这表明,进行理论创新必须(     
①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
②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③在词句上标新立异、逻辑上自洽自证
④立足传统文化,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