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0年5月11日至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西考察。习近平在山西大同的第三个考察点是城西武州(周)山南麓的云冈石窟,它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距今已近1600年。这是北魏王朝定都平城(大同)之后精心打造的皇家佛教圣地,历时近70年完成。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云冈石窟按照石窟形制、造像内容、样式发展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的“昙曜五窟”(第16-20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冈石窟考察。习近平仔细察看雕塑、壁画,不时向工作人员询问石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情况。他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同时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同时具有世界意义”这句话的认识。

2 . 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械的主要构成方式。榫卯结构,其不用一钉一铆,一凹一凸之间即可将构件稳固连接。早在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的原始居民建筑中便运用了多种形制的榫卯结构。在钢筋水泥密布的现代生活中,榫卯工艺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精巧别致的微缩版世博会中国馆、美观实用的“鲁班凳”、结实环保的木拱桥……近来,木工匠人“阿木爷爷”的木工视频在海内外圈粉数百万,收获上亿播放量。通过他的短视频,更多人见识了中国传统木匠精湛的技艺,以及蕴藏在榫卯结构中的“天人合一”“和谐”等古老文化和智慧。


有人认为,传统榫卯工艺因现代传媒的广泛传播而具有价值。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3 . 苏绣发源于江南苏州吴县一带,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苏绣集苏州文化之大成,没有桑基、织造就不会有苏绣;没有秀美山水的孕育,也不会成就今日的苏绣。这表明(       
①苏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脉相承
②苏州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苏绣文化的独特性
③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苏绣文化发展的源泉
④苏绣文化发展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结果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020-09-18更新 | 140次组卷 | 32卷引用: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练习:必修3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4 . 对作者而言,诗是“瞬间幸福的记录”“强烈感情的自然迸发”,散发着“成熟的理性”;对读者而言,“诗如禅机、在于参悟”,而“有灵魂的人可以在诗中找到知己”,形成新的自我。材料告诉我们(       
①应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③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发展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0-09-06更新 | 543次组卷 | 49卷引用:2019届高考政治总复习单元质检卷:必修二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高度赞誉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希望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

大时代提供大际遇,大舞台成就大梦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新时代的浩浩大势,吹响了为建设强国伟业再立新功的新号角。身处强国时代的中国青年,将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亲手成就这个人类发展奇迹、这个世界大势变局、这个民族复兴伟业,何其幸哉!这是一场更持久更艰巨更伟大的复兴之战、民族之战和英雄之战,前进的道路必将布满荆棘和挑战,就像习近平总书记生动比喻的那样,这是新时代的长征路。需要青年人和革命前辈们一样,去摆脱围追堵截、去克服重重封锁,去攀登绝顶雪山、去走过泥淖草地,去传承起流淌于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自强基因,去担当起属于这一代青年人的责任使命。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分析中国青年怎样才能担当新时代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6 . 有分析人士指出,“颜色革命”给相关国家、国际地缘战略格局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颜色革命”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西方文化入侵在“颜色革命”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抵御西方“颜色革命”需要我们(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
②坚持“以我为主”,抵制西方文化在我国境内传播
③加强中华文化对外输出,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④发挥“主心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020-08-18更新 | 221次组卷 | 38卷引用:《202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练测》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测试
7 . 在庚子岁首、辞旧迎新的冬春之交,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战场上,一批又一批来自祖国各地的“白衣天使”,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已救人,肩并肩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赢得了全社会高度赞誉,被称为“最美逆行者”。这些“最美逆行者”(     
①生动诠释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总是以精神的明起为基础
②弘扬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展现了植根于心的家国情怀
③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的要求
④已然成为我们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主心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8 .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国家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是一夜之间的事,而思想领域演化则是个长期过程。一旦思想领域防线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这启示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
①坚持开放的态度,尊重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和差异性
②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③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④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呈现文化方式的多样化
A.②③B.①③
C.②④D.③④
9 .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种革命精神,主要内容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本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延安孕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的精神动力。“延安精神”
①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基本内涵
②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③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
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始终是民族精神的主体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贫困问题,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近年来,某省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振兴传统工艺为抓手,探索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在非遗衍生品开发、旅游商品开发、文旅扶贫、乡村振兴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实现竹艺这项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破销售瓶颈,当地政府引导人们通过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其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使传统工艺更好地融入生活,走进千家万户。一年的时间,当地创新推出20余种竹艺产品。其中,车挂“竹报平安”、皮影灯具等已开始批量生产,广受市场好评。这些举措激活了非遗产品的生命力,助力脱贫攻坚。非遗扶贫为脱贫攻坚开辟了新道路,注入了新活力,让非物质文化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成为扶贫“亮点”。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在非遗扶贫中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