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千百年来中医不仅在治病救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中医在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哲学智慧更是令人惊叹。中医讲究脉络相通,从来都不是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且“上工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中医告诫人们不要低估了小草的力量,“是药三分毒”,患者正是在不断与病毒抗争中,机体得以恢复健康的。更神奇的是中医讲究“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培养了津巴布韦第一批本土中医针灸人才,湖湘中成药走进非洲市场,银黄清肺胶囊成功上市,助力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在健康中国行动指引下,多少人领悟了平衡互补之道,穿越历史长河,领略中华瑰宝,见证了小草的力量,运用“中国智慧”造福故土。同时中国中医药为世界医疗事业提供更多中国方案,作出更大中国贡献。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中国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积极意义。
(2)中医讲究“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从特殊性的具象中概括出普遍性的本质,然后进行分类。这种思维方式运用了什么推理方法?体现了认识发展的什么历程?
昨日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洋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政治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最近,“新中式”服饰、妆容、发型、装修甚至旅游正在中国掀起一股热潮,形成时尚趋势。“新中式”把传统中式元素与现代时尚巧妙地融合,呈现出独特的魅力与吸引力。“新中式”被消费者热捧,也成了商家竞相追逐的“泼天富贵”。

可以预见,随着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持续增强,传统文化将不断赋能消费新业态、激活消费新动能。同时,也要看到“新中式”方兴未艾,还存在产品质量水平参差、创意创新不足、功能性不够等问题。未来,“新中式”发展要深挖文化内涵,探索创新融合,追求审美与实用平衡,才能避免昙花一现,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专家认为,简单照搬传统文化而没有考虑产品实用性、盲目跟风的产品可能会有一时的流量,但终究会被市场抛弃。只有找准传统文化和产品功能的契合点,做出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的优质产品,才能打造爆款。要做出真正的“新中式”产品,需结合自身特点找准定位,发挥品牌原创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

(1)“每一种潮流兴盛的背后,都少不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新中式”发展为时尚潮流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观知识,说明我们怎样才能实现“新中式”的可持续发展。
(3)优秀传统文化是有待深入挖掘的宝藏,“新中式”的兴起是对保护好利用好这一宝藏的积极探索。请选择一个熟悉的领域(如体育、旅游、游戏等),借鉴“新中式”模式为该领域的发展提出两条建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典,用精妙的典故深刻阐明治国理政之道。比如,用“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说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述领导干部从自己做起的重要性;借“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凸显改革创新的意义;以“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生动阐释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初心和担当。

从精心用典中,我们可以感悟“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宗旨意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

(1)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范本,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给予说明。
(2)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阐释为什么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人民立场。
4 . 河南卫视又出新篇了,《春分奇遇记》,不同于传统佳节时的至美大餐,二十四节气以更小而美、趣且新的戏剧样式来呈现。一位“节气先生”将贯穿全年,以古今人物“奇遇记”的形式,展开每一期的“一个节气,一段奇遇,一种情感,一首歌曲”。这一系列的操作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与追捧,同时节目也继续运用AI、XR等技术,丰富视觉呈现,讲述祭日、立蛋、吃春菜等节气传统民俗。河南卫视系列节目的推出(     
①彰显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意蕴,唤起古今共情
②不复刻传统,也不搬运历史,找到传统文化的传播密码
③继承传统,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④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以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框景是建筑艺术园林构景方法之一,空间景物不尽可观,或则平淡间有可取之景。利用门框、窗框、树框、山洞等,有选择地摄取空间的优美景色,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的门、窗、洞或者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让园林每一处都成为一幅画、一首诗。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古典园林艺术具有历久弥新的文化特质和价值禀赋
②框景设计艺术给人的诗意感受源自游客的主观意象
③自然景观与建筑风格相互交融构成独特的人文景观
④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 . 2023年12月,联合国第78届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将中国的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官方假日;2024年1月,联合国发行中国农历龙年特特别版邮票,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的到来。这说明(     

①中国春节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价值     
②春节文化是中国人民实践创造的成果
③文化交流交融有利于保持文化多样性       
④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4-2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政治试题
7 . 2024年龙年春晚,西安分会场赢麻了。西安分会场以独特的开场掀起“山河诗长安”的篇章:伴随着一声嘹亮的“开城门,迎宾”,西安永宁门缓缓开启,   “诗仙”李白跨越历史长河“穿越”而来。流光溢彩的大唐不夜城,舞狮、舞龙、秦腔、社火表演……民俗杂耍令人目不暇接。以大明宫、秦腔脸谱等地域特色为元素的主舞台上,国风文化魅力扑面而来;国潮表演掀起现场年轻观众的热情。龙年春晚西安分会场震撼全场的原因是(     
①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②植根于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包容性
③以新颖的表现方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④有利于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 . 2023年9月17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此次申遗成功,对于进一步弘扬传播中国茶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极其重要。由此可见(       
①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②中国茶文化得到教科文组织认同
③申遗成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④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4-17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3-2024学年河南省普通高中高三阶段性检测政治试题(一)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9月,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中国考古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历史中国、鼎铸文明”为主题,分为“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大专题,重点展示从旧石器时代到近代不同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状况。在“宅兹中国”展区,你会见到被誉为“超级国宝”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全长约70厘米,由2000多片形状各异的细小绿松石片组合而成,龙身曲伏有致,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是十分罕见的;在“大国一统”展区,历代疆域变化、中国古代都城一脉相承的规划布局等展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和融万方”展区,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文物以及场景模拟,共绘一幅文化多元交汇、文明包容共存的博大画卷……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中国考古博物馆是如何展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的。
(2)中国考古博物馆用考古成果讲好了中华文明故事。请你运用创新思维的知识,对如何传承发展中华文明提出两点建议。要求:主题鲜明,具有创新性、合理性。
10 . 随着甲辰龙年的到来,“Loong”火了。在很多场景中,“龙”不再被翻译为Dragon,而是被翻译为Loong。比如,2024年央视春晚吉祥物“龙辰辰”的官宣英文名是“LoongChenchen”。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有学者对中国龙的英文翻译提出过质疑,质疑原因很简单,中国龙与西方龙不仅形象完全不同,而且在各自语境中的寓意也南辕北辙。
资料卡片:
在中国,龙的形象非常正面,它是一种帮助人类的动物,是尊贵的;在西方,龙的形象几乎都是负面的,非常糟糕,它是残暴的野兽。
从“Dragon”到“Loong”的变化(     
①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②能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中增强文化自信
③能准确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④说明文化发展需坚持胸怀天下的心态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