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4 道试题
1 . “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一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既体现着中国古人对“天下”构成的认知,又寄托着我们对身处远方的亲朋的思念之情。材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①源于对世界总体结构的创造性想象          ②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核心思想理念
③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促进的成果       ④与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相互交融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选择性必修1集训
2 . 春节是中华民族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传统民俗节日,蕴含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2023年12月22日,联合国大会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得到了会员国的踊跃支持。这说明(       
A.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B.推动中外文化交流要尊重差异、求同存异
C.中华文化有独特魅力,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D.中华文化实现了由民族性向世界性的转化
2024-05-25更新 | 226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三)政治试题变式训练之哲学与文化
3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聚焦简牍出土地,通过“实地探访十实景戏剧十文化访谈”等方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简牍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节目《简牍探中华》表明(     
①文化创新有利于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益于其兼收并蓄的特质
③传播形式创新是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题中之义
④此节目促进了文明互鉴,有利于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4-05-10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押第10题 文化部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作为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辽博)以馆藏文物多、文物等级高而闻名。每次展览尽可能亮出“家底”的同时,辽博既“请进来”也“走出去”,让观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各地文物珍品,也让辽宁地域文化深入人心。在“扩圈”同时,辽博不断“破圈”,成功“出圈”。从“又见大唐”到“唐宋八大家”,再到“和合中国”特展,辽博将单一陈列的“文物展”升级“立体化的文化展”,重组单品文物背后的文化逻辑,让公众深悉其历史况味。每一次宏大主题展览后,辽博都会推出流动展览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等文化惠民活动,拓展出更具延展意义的“辽博”。此外,辽博与其他文艺院团合作,通过“文物+文艺”形式让馆藏文物“活”起来、“动”起来……辽博正持续焕发出新的文化魅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为宣传辽博,吸引更多游客来到辽博,请你为辽博写一段推介词。
要求:主题鲜明,表述清晰,逻辑严谨,字数150-200字。
2024-05-10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押第19(2)题 文化部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冬天,“尔滨”席卷各大平台的首页,哈尔滨冰雪旅游火爆出圈。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冰雪旅游十佳城市”中,哈尔滨位列榜首。黑龙江有“冰雪之冠”的美誉,冰雪资源、冰雪文化、冰雪旅游、冰雪服务在区位、市场、品牌等方面优势突出。

哈尔滨号称“冰城”,不仅有千里冰封的风土人情,还有百年积淀的人文底蕴,东西方文化交融,充满国际大都市风采,欧式建筑、音乐文化和俄罗斯风情魅力独具。但是以前该市的冰雪资源优势长期被忽视,在利用上也缺乏有效规划、创意与治理,冰雪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制约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2年3月,黑龙江出台《黑龙江省冰雪经济发展规划(2022—2030年)》,明确到2030年,将构建起“冰雪+”多元化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核心冰雪产业做强做大,大冰雪产业生态圈更加完善,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全国领先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龙江实践模式。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

近年来,哈尔滨统筹发展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四大重点冰雪产业发展集群,成为带动冰雪旅游的根底。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和冰灯冰雕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久远,在城市品牌特别是冰雪旅游品牌建设上,哈尔滨一直稳扎稳打。围绕做精做强特色文旅,黑龙江省铆足干劲,久久为功,不断创新旅游项目,赋予冰雪经济不一样的魅力。2023年哈尔滨在整个冰雪季包括群众文化活动设计多达100项,策划了很多流量IP引爆黑龙江旅游市场。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写一份宣传稿,介绍哈尔滨“冰雪文化”。
要求:主题鲜明,观点正确,逻辑清晰,表述准确,不得透露个人信息,字数150个左右。
2024-05-1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押第19(2)题 文化部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2月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正式发布了《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主题“龙行龘龘(dá),欣欣家国”,龙年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材料一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祥瑞神物。人们从自然界现实存在的动物身上“取材”,经过人脑的“综合再造”,形成了“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龙的外在形象。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代表着吉祥、力量、腾飞和智慧。

材料二   中国“龙文化”博大精深。从“龙井茶”“龙须面”等饮食文化到“九龙壁”“盘龙柱”等建筑艺术,再到“舞龙灯”“赛龙舟”等民俗文化……这些都是“龙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形式,展现了中华儿女热爱生活、奋发昂扬的精神风貌。

结合上述材料,从饮食、建筑、民俗中任选一个角度,写一份演讲稿,宣传中国“龙文化”。
要求:题目自拟,主题鲜明,观点正确,逻辑清晰,表达准确,不得透露个人信息,字数150字左右。
2024-05-10更新 | 14次组卷 | 2卷引用:押第19(2)题 文化部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典,用精妙的典故深刻阐明治国理政之道。比如,用“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说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述领导干部从自己做起的重要性;借“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凸显改革创新的意义;以“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生动阐释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初心和担当。

从精心用典中,我们可以感悟“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宗旨意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

(1)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范本,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给予说明。
(2)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阐释为什么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人民立场。
8 . 在台北,大家穿行在成都路、洛阳街、厦门街,在武汉有台北路,青岛有高雄路,上海有基隆路,南京有花莲路。过去数百年来一批批先民横渡海峡移居台湾,在海峡两岸形成众多的同名村,在台湾有9个泉州、4个安溪、6个海丰,在重庆有26个村镇与台湾的乡镇同名。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③两岸人民同根同源,有共同的创造力
④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9 . 河南卫视又出新篇了,《春分奇遇记》,不同于传统佳节时的至美大餐,二十四节气以更小而美、趣且新的戏剧样式来呈现。一位“节气先生”将贯穿全年,以古今人物“奇遇记”的形式,展开每一期的“一个节气,一段奇遇,一种情感,一首歌曲”。这一系列的操作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与追捧,同时节目也继续运用AI、XR等技术,丰富视觉呈现,讲述祭日、立蛋、吃春菜等节气传统民俗。河南卫视系列节目的推出(     
①彰显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意蕴,唤起古今共情
②不复刻传统,也不搬运历史,找到传统文化的传播密码
③继承传统,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④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以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明之光闪耀亚细亚

2023年9月23日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在浙江省杭州市隆重开幕。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前所未有。无论是应对眼下的危机,还是共创美好的未来,人类都需要同舟共济、团结合作。杭州亚运会以体育铺路架桥,为人们搭建起和平与友谊的交流平台,凝聚着亚洲人民的团结合作之心。时代召唤我们,要以体育促和平,坚持与邻为善和互利共赢,将亚洲打造成世界和平的稳定锚;以体育促团结,把握历史机遇,合作应对挑战,把共同发展、开放融通的亚洲之路越走越宽。

材料二   团结之火照亮前行之路

历经八年的筹办,杭州给全国人民、世界人民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全省形成筹办亚运会的强大合力。中共浙江省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基础设施建设、赛事活动准备、公共安保等工作进行部署;杭州市政协倾情助力、全方位参与亚运会筹备各项工作,提出多条宝贵建议;杭州市政府用法治护航亚运会,针对亚运会期间出现的风险和突发情况,果断采取行政措施,保障了亚运会的顺利进行;杭州市民积极参与亚运会的志愿服务,社区召开居民会议,对普及运动知识、建设美丽家园等工作做出部署,居民也提出不少可行性建议,从最基层有力地保障了亚运会的顺利召开。

材料三   科技之潮焕新亚运活力

杭州亚运会力求把科技与体育事业融合。杭州亚运会集思广益,首创了数字火炬:开幕式中数字人“弄潮儿”(如图)灵感来自钱塘江,全球超过1亿“数字火炬手”组成了这个巨大数字人。他穿越钱塘江,一路奔向主会场,跟现场火炬手一同点燃主火炬,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实现了同频共振;为实现绿色低碳目标,俗称“大莲花”的杭州奥体中心主场馆和游泳馆上方共设置了201个导光管,将室外自然光引入场馆内,可减少能源消耗约30%以上;杭州亚运会的烟花秀,不再局限于仰视视角,而开创了俯视看烟花绽放的美景,带给观众巨大视觉惊…杭州用科技为这场体育盛会带来不一样的新体验,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科技创造未来的前进方向。

(1)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的特征相关知识,分析举办此次亚运会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说明杭州筹办亚运会是如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
(3)结合材料三,运用“创新思维”的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
(4)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知识,以文化之美,畅谈杭州亚运会数字火炬手之美。要求:主题鲜明,表述清晰,逻辑严谨,字数150-200字。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