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哲学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1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7年6月16日,第2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中,《朗读者》荣获最佳幸福电视节目。《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该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节目不仅展现出传统文化蕴含的魅力,更是让无数观众为文化痴迷。这种返璞归真的制作方式,让人眼前一亮。节目播出后备受好评,不少网友表示:“这是文化传播的又一股清流。”

材料二 《朗读者》第一期压轴出场的是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他在国内外出版译著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六十本,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文的唯一专家。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许老先生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似无止境。对于未来的时间,他是这样设计的:两个多月翻译一本,计划有生之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知识,简析《朗读者》节目播出后备受好评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中外名著互译共存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0年,上海浦东新区迎来开发开放30周年。30年的奋斗,浦东从一片滩涂之地,发展成为今日中国经济版图上闪亮的明珠。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浦东一直在努力。

“”20世纪90年代,浦东率先实现土地、资金等要素的市场化,形成较为稳定的市场环境。21世纪初,浦东新区率先进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着力转变政府职能与经济运行方式。党的十八大以后,面临国内外发展环境的转变,在浦东建立了上海自贸区,探索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模式。

30年间,浦东一直努力发挥“窗口作用、示范意义”。浦东要做“苗圃”而不做“盆景”,始终代表中国队在国际舞台争“金牌”,奋力站上“C位”,也让浦东样本可复制可推广。这“窗口”和“示范”,不断推高中国开放层次。

30年间,浦东一直以敢闯敢试改革开放精神,继续走在新时代发展的前列。这是浦东30年来发展繁荣最强劲、最根本的推动力,是决定未来能否实现既定目标的关键所在。

浦东开发开放走过“而立之年”,成就值得骄傲,未来更加可期。后疫情时代,浦东将大力推进文化强区战略。7月,举办了“浦东重点电竞游戏项目集中签约活动”,30个重点项目签约落地,将带动全区电竞游戏产业新增百亿营收。9月,“美术大师”评选活动也正式启动,意在通过树立“大国工匠”的标杆,培育和集聚一批尊崇工匠精神、高素质的美术人才,推动工艺美术产业蓬勃发展。目前,浦东正在着力打造“世界设计之都”,旨在通过创意与设计服务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为把上海建设成为卓越全球城市做出贡献。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相关知识,分析上海浦东发展成为今日中国经济版图上闪亮的明珠的成功经验。
(2)运用“文化的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未来浦东大力推进文化强区战略的意义?
(3)借鉴浦东新区文化强区发展战略,就“后疫情时代,助推哈尔滨冰雪文化产业发展”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3 . 2020年,站在历史的重要节点上,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得到激发,中国的文化强国之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提出要扎实推进革命文物工作,深化革命文物价值挖掘阐释传播,进一步发挥革命文物服务大局、资政育人和推动发展的独特作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红军长征过广西的纪念设施、遗址遗存持续进行抢救性保护。2019年是红军长征湘江战役发生85周年,广西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设施落成,将成为缅怀革命先烈、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成为红色旅游新的资源。

材料二   为了弘扬红军精神、继承广西革命传统,广西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编写了中小学地方教材——《红色广西》,突出介绍了湘江战役等广西红色革命文化内容,宣传革命战争历史事件的深刻意义和现实价值,通过“红色革命文化进校园”,引导广大中小学生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继承红色基因,学习艰苦奋斗、勤劳勇敢、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社会”的有关知识,谈谈发掘保护革命文化的重要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广西推进“红色革命文化进校园”的原因。
2022-11-06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峨眉第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
4 . 材料   2016年9月15日中秋佳节之际,中国的“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再次引起了国民对中国航天的关注和热情。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以此为标志自2016年起,我国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设立“中国航天日”,旨在宣传我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科学普及航天知识,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设立“中国航天日”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材料一 2016年9月1 5日中秋佳节之际,中国的“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再次引起了国民对中国航天的
关注和热情。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以此为标志自2016年起,我国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设立“中国航天日”,旨在宣传我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科学普及航天知识,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
材料二 80年前的1936年1 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今年数十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关于长征路线申报世界文件遗产和长征精神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议案》。代表们认为,红军长征不仅锤炼了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军队,还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长征精神作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表现,具有伟大昀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l)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设立“中国航天日”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申报长征路线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征精神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性。
2017-02-08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6 . 材料一2017年是高考制度恢复四十周年。四十年来,无数个令人感奋的高考故事,已经积淀为深刻的集体记忆。


时代在变,高考也在变。高考不断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取人”的窠臼,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教育部决定,到2020年全面建立新高考制度,更好地发挥高考作为教育改革“指挥棒”的作用,进一步破解科学性、公平性等时代课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教育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教育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的理解。

材料二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该法指出,公共图书馆是指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缩微制品、数字资源等)并提供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设施,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通过开展阅读指导、读书交流、演讲诵读、图书互换共享等活动,推广全民阅读。


(2)“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需要国家层面立法。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公共图书馆立法的文化意义。
(3)中国人有热爱读书的传统。请写出两个中国人热爱读书的典故或两句古诗。
2018-09-06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校级联考】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统考实验小班加试政治试题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孝老爱亲、兄友弟恭、妯娌和谐、克勤克俭等传统家庭美德早已融入血脉,化作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家庭的生活依托、社会功能以及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

注重家庭,就是要深刻认识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方面,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另一方面,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庭梦才能梦想成真。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号召,广大家庭都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用我们4亿多家庭、13亿多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影响”的知识,分析开展家庭文明建设的意义。
(2)请为某社区“动员居民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撰写两条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
2018-10-13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8 .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外交的新征程,也赋予主场外交更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主场外交亮点纷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于2017年接任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领导人会晤轮值主席国,并于2017年9月在福建厦门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就国际和平、世界金融、经济合作、文化交流……这些影响全球方方面面的议题进行讨论。金砖国家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原则,加强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拓展“朋友圈”,谋求共同发展。
材料二 9月4日晚,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外文艺晚会以“扬帆未来”为主题,在厦门闽南大戏院拉开帷幕,晚会分为“《海风》《海天》《海韵》《海湖》《海梦》”五个篇章,融合了闽南特色民俗文化。晚会以中国古典文化形式与西方交响乐和音乐剧的形式,呈现出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达出“共同开启新的‘金色十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的愿望。整台晚会具有鲜明的金砖主题和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既有浓浓的“中国范”又充满闽南风情;同时又将许多国际化的表达和中国元素有机统一,凸显了国家品质,闽南特色、厦门风情,为与会嘉宾奉献了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1)结合材料一和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说明在金砖会议期间举办这样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的重要意义。       
(3)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是福建历史上承办的最高规格的国际大型会议。请你结合会晤的议题拟两条宣传标语。
2018-03-24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双流中学2018届高三2月月考试文科综合政治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3年10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遵循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聚焦保障和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广泛深入持久有效开展,在规定面向全体公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突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并对公职人员、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村居民等不同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分别作出相应规定。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旨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民族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运用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材料二   2023年暑期,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热出圈。整个影片就是一场充满文化底蕴的穿越旅行,李白、高适、杜甫等大唐豪杰群贤毕集,唐风唐韵、诗词歌赋、音乐绘画、舞蹈书法陆续呈现,让整个大唐都活了过来。对于孩子来说,《长安三万里》提供了“打开传统文化”的另一种方式。全片出现的48首唐诗均入选中小语文课本,当《静夜思》《登黄鹤楼》等唐诗在片中展现时,影厅立刻热闹起来,不少孩子情不自禁跟着吟诵,大银幕内外的“对诗”成为独特的观影体验。《长安三万里》上映近一个月累计票房破16亿,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和骄傲是其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关键,也激励了更多动画电影创作者们参与相关题材的创作。

(2)《长安三万里》口碑和票房双丰收,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运用矛盾同一性的知识对此加以阐释。
(3)中国古诗词中往往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请写出两句包含哲学思想的中国古诗词,并分别指出其体现的哲理。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2024数字“一带一路”文化出海高峰论坛,旨在通过数字化的技术创新,把展现大国气质、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在海外线上渠道传播,让更多的海外民众听到中国声音。

技术革新、载体更新、话题创新,文化出海成果丰硕。良渚、宋韵、诗词,从风雅颂歌到梅兰人竹菊……借助第19届亚运会等国际赛事平台,向世界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魅力。同时,网文、网剧、网游等新载体,承载着东方神韵,在全球刮起“中国风”,成为文化出海“新三样”。

电视剧《人世间》反映了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真实的变迁和飞跃,满足了当下世界迫切了解和认识当代中国的需要。全球风行的《三体》系列小说,借用古典文学、神话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展现了对于人类未来的忧患意识与历史担当。在某网游中,全球玩家可以在游戏世界里体验“彩鹞栉春风”的浓浓中国风情。这些能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文化作品,本质上诉诸的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及最朴素的、最具通约能力的情感。这些作品既有民族性又有跨语言跨文化的全球性视野,受到全球欢迎。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情况令出海有着不同的策略,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是“最大公约数”。文化出海,并不是单一维度的传播,而是要真正在世界范围内直抵人心,跟全球用户形成情感共鸣。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分析中国文化是怎样成功出海的。
(2)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我国文化出海的意义。
(3)如何通过更多优秀文化产品,讲好中国故事、反映中国时代变革,始终是文化出海的重要使命。请从唯物论的角度为文化出海走得更好更远提两条方法论建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