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故宫博物院发布新一部虚拟现实节目《御花园》,节目利用三维特效真实呈现了御花园的全貌,结合史料研究创造性地还原了这里曾经的植物、动物、假山、建筑构成的生态系统,多层次深度解析建筑背后蕴含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在虚拟现实的世界里再现了一个生机蓬勃勃的皇家园林,为公众提供了一种感受故宫魅力的沉浸式体验方式。


分析故宫博物院的做法对文化传承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建设“美丽中国”, 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战略部署。

保护古村落和乡村的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某县W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村里的民居大都是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许多民居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列。 前几年村里要改造,村民在“全拆重建”和“修旧如旧”两种方案选择上发生争执。经过多方论证与努力,最后选定“修旧如旧”的改造方案,修建后的W村民居基本保持了传统的风格。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有关知识,分析W村选定“修旧如旧”的改造方案,保持传统的民居风格的道理。
2019-12-03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宜丰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乡村文化兴盛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A村在发展乡村文化中,坚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动员村民参与到乡村文化共建、共管、共享的建设中去,以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打造一个有着村民自 己“乡村魂”的特色文化品牌,并通过旅游进行特播,使乡村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总结A村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2019-12-0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山江湖”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浮生六记》原是清代苏州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记叙的是沈复和妻子芸娘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生活。昆曲是综合了戏剧、文学、服装、音乐等门类的古老东方艺术。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和世界文化遗产沧浪亭的园林景观创新结合,突破了传统戏剧的观演形式,让观众置身于演出实景之中,随着剧情的推进,跟随演员穿行在园林的亭轩廊窗间,且听且行、且坐且立。这一浸入式表演形式,自2018年8月首演以来,没有任何的宣传投入,只是靠着昆曲迷们在朋友圈的“圈粉”而悄然走红。


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知识,简要说明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悄然走红所包含的道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清明上河图》是举世罕见的国宝级文物,艺术水准高超。当代艺术家与设计师们纷纷尝试,将《清明上河图》中的元素用现代设计语言进行转化,创作出传承古老文化、符合当代审美的文创作品。

《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由故宫博物院和凤凰卫视联合出品,2018年5月至10月在北京故宫展出,期间累计接待观众逾140万人次。2019年暑期在香港举行。《清明上河图3.0》数码艺术香港展由“开放之城”《清明上河图》之旅、“盛世长卷”巨幅动态高清投影、“汴河码头”180°球幕影院、“宋潮游乐园”亲子民艺体验空间、图书阅览、公共活动与文创衍生等部分组成,紧密融合艺术、文化与科技元素,将原作细节和相关历史背景进行数码化转译、视觉化传达与立体化呈现,按照画作中的叙事方式、循序渐进地对长卷的内容进行生动的阐释,描绘出一个演绎人生百态的剧场、一幅理想城市的图像,让观众身临其境般赏析画作,通过全新的数码与艺术语言为广大观众带来一场展现华夏瑰宝的世界级文化、艺术与科技盛宴。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019-10-13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红色七校 2019-2020 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政治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9年4月16日,圆明园遗址公园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文明不能承受之殇》一文,文称法国巴黎圣母院这场大火让人不自觉想到中国文化曾经历的磨难,曾经那场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万园之园留下的灰烬,是中国历史耻辱柱上最疼的一根钉子。可惜圣母院,可惜圆明园,文化不应该这样毁灭,更不应该人为践踏。文物的损毁、消失不仅带走了文物本身,更带走了文物所承载的千年文明。一场文化之殇,带来世人对于文物保护的警醒与重视,文明是脆弱又坚韧的。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衷心祈愿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承。


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文物的损毁、消失是人类不能承受之殇”。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于2018年10月8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开播。该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典古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结合文化阐释和经典释义,深入浅出地解读了社会所关注的为民、修身、读书、孝道、家风等主题,让观众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之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回望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从“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爱民情怀,到“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

马革裹尸还”的精忠报国;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独善其身……这些古诗典籍如同数不尽的璀璨明珠,无不彰显出我们的文化自信,如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正是古代先贤民本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在新时代如何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材料二百名改革先锋人物之一的南仁东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上世纪80年代,面对我国天文设备落后的现状,南仁东萌生了研究中国人自己的望远镜的想法。1994年起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为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科学技术工作,2016年其主持的FAST落成启用。南仁东带领他的团队22年中足迹遍布云贵300个喀斯特地区的洼坑。常年的野外生活异常艰苦,他们喝的是天然的浑水,吃的是自带的冰冷干粮……他拒绝国外高薪聘请,带领他的团队最终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建成了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使得中国走在了世界天文界的前列。南仁东去世后,被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为时代楷模


(2)运用“人的价值”的知识,说明南仁东被授予“时代楷模”的原因。
(3)就新时代青年学生如何向南仁东学习提出三条建议。
2019-04-22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新余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秋分不仅是秋耕秋种的重要时节,更是收获的好时机。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天人合一、取物有时等传统农耕理念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于一体,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地方还保留着传统的农耕文化习俗。但社会的快速发展让基于农耕文化的生产生活习俗逐渐离我们远去。“中国农民丰收节”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是中华文明延续融合的鲜明符号。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中华文明延续融合的鲜明符号,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019-01-03更新 | 182次组卷 | 5卷引用:【校级联考】江西省吉安市几所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政治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适应多元媒体的发展和人们多样化的文化艺术需求,古老的河南豫剧工作者们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在继承河南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等不同部门的共同重视与保护下,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表演;豫剧亦通过不同途径传播到海外,积极学习国际化的舞台经验,与外国演员合作交流等等。豫剧采取种种措施,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化新模式,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

材料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新华社精心打造的微电影《红色气质》很快在多家媒体的客户端、网站,以及微信朋友圈掀起了转发浪潮。该片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法,通过历史照片讲述与三维特效结合,高度浓缩了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程,展示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信仰与追求、责任与担当、气质与情怀。影片中,故去的共产党人跨越时空,与同志“相聚”,与家人“重逢”;3D还原的历史瞬间,人物和场景“动”了起来,照片背后的故事也“活”了起来,让人们仿佛穿梭在历史长廊之中,感受红色信仰、红色气质代代传承。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谈谈豫剧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文化交流,以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微电影《红色气质》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2019-01-03更新 | 23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赣州教育发展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政治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曾几何时,学会一门手艺就是一辈子吃饭的门路。几千年来,祖先给我们留下无数让人惊叹的手艺。而随着时代发展,许多老手艺已经渐渐消失了,只留在记忆里。

记忆中,爆米花是道流淌的风景线。一个简易的小火炉、手摇吹风、旧式葫芦形的铸铁炒锅中间粗两头小,一头还连着一块压力表、自制的长筒麻袋……那个年代,爆米花很受欢迎,每当师傅来家门口做爆米花,一大群小孩都会前呼后拥地跟着。“嘭”的一声巨响,随之飘来的是淡淡的麦香味儿、米香味儿和蚕豆香,于是不由得加紧脚步,也去凑个热闹。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传统的爆米花,已经被高压锅炒的新型米花所代替,传统爆米花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在那个清贫而节俭的年代,手艺人就是手变万化的魔术师,给了孩童和生活无数的欢乐。然而随着物质的繁荣,在“传统”和“现代”的竞争中,老手艺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也许它们成了现代文明的弃儿,但却屡屡敲打我们的内心.老手艺不仅仅是一种物化的呈现,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情感,甚至宗族间深厚而绵密的传承。虽然人们自身也在古老与现代的文明撞击中作着无奈的选择,但是那些手艺依然被我们眷恋和守望。


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们为什么依然眷恋和守望那些老手艺
2018-12-2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遂川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