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适应多元媒体的发展和人们多样化的文化艺术需求,古老的河南豫剧工作者们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在继承河南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等不同部门的共同重视与保护下,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表演;豫剧亦通过不同途径传播到海外,积极学习国际化的舞台经验,与外国演员合作交流等等。豫剧采取种种措施,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化新模式,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

材料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新华社精心打造的微电影《红色气质》很快在多家媒体的客户端、网站,以及微信朋友圈掀起了转发浪潮。该片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法,通过历史照片讲述与三维特效结合,高度浓缩了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程,展示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信仰与追求、责任与担当、气质与情怀。影片中,故去的共产党人跨越时空,与同志“相聚”,与家人“重逢”;3D还原的历史瞬间,人物和场景“动”了起来,照片背后的故事也“活”了起来,让人们仿佛穿梭在历史长廊之中,感受红色信仰、红色气质代代传承。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谈谈豫剧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文化交流,以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微电影《红色气质》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2019-01-03更新 | 23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同步单元AB卷》人教版必修3第02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单元测试(A卷基础篇)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4月20日,乌鲁木齐市第十九中学高一年级师生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深深吸引下,举办了以“诗词绣中华,经典咏流传”为题的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比赛活动。在舞台上,孩子们身着体现作品时代的服饰,或唱或舞,时吟时诵,将经典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课堂教学、学生活动和实践体验等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增长文化知识和文学功底,更重要的是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锻铸民族文化品格。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分析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合理性。
(2)当下传统文化热潮涌动。假如你是某校高二某班学生,请为传统文化不仅热起来更要传下去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2018-11-30更新 | 254次组卷 | 3卷引用:2018年12月30日 《每日一题》 人教必修3-每周一测

3 . 山东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提到,一些中小学开展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强烈关注。为此,要求中小学要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


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说明山东省教育厅这一举措的合理性。
2018-10-1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活页作业8-2018年政治同步优化指导(人教版必修3)

4 . 近年来,网络直播行业火了。据相关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网络直播用户共3.43亿,占网民总体的45.6%。相比文字、图片、传统视频,网络直播可以随走随看随拍,极大的丰富了应用场景,增加了参与感。从明星、网红直播发展至今,不少普通市民也加入了网络直播大军。某知名大学的老教授通过直播平台讲授微积分,吸引了万人同时上课。南京云锦、龙泉青瓷、古琴艺术、昆曲等多项世界级非遗项目通过网络直播,让“高大上”的文化活起来;农业生产、教育课堂、国粹艺术等“正能量”内容纷纷走进直播间,为网络直播带来新内容、新活力。直播为各种“民间高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成为更多网民表达自我和休闲娱乐的新方式。

然而,网络直播在传递文化和价值、推动文化消费升级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有的网络主播为追求新奇内容,以低俗内容作为吸睛手段,大打“擦边球”,甚至逾越法律底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网络直播行业快速发展的积极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观点,说明我们对待网络直播行业发展的正确态度。
(3)请你结合实际,就如何规范网络直播活动提出两条具体建议。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的民俗,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端午节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节日,它的核心和灵魂,是代代相承的文化与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是炎黄子孙的身份标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传统节日呈现出更为多元的特征,但端午节蕴含的家国情怀、凝聚意识、道德风尚始终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内涵,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滋养。
但是,受商业文化的冲击和现代生活挑战的影响,很多人感觉传统节日已经没有太多节日的味道。要使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就必须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喜闻乐见的日常活动中体验传统民俗节日风情,让节日有滋有味、丰富厚重。同时,还应该注重创新,把历史传统和现代元素相结合。除了传统民俗活动之外,还要在深挖节日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开发设计一些文创产品等,用现代元素给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推广带来更多新意。因此,要包好传统文化的“粽子”,既需要让各种民俗活动深入人心的“粽叶”,也需要家国情怀等民族精神的“馅料”,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持久飘香。
(1)传统节日文化要持久飘香,离不开民族精神的“馅料”。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说明如何让传统节日文化回归原来的味道。
2017-11-23更新 | 115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B)

6 .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开启了中国民法法典化的新时代。

民法总则编撰过程中,尊重民事立法的历史延续性,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道德理念融入到民法总则中,让民法总则体现鲜明的民族高尚情操。在继承民法通则、民事单行法规的基础上,民法总则总结提炼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经验,还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抓住新的时代特征,例如,增加了保护胎儿利益的规定,对网络虚拟财产、数据信息等新型民事权利客体作出规定,这些都鲜明体现出立法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法律文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时代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知识,分析民法总则的编撰过程。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2017年开始,文化类节目火爆荧屏,《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些“高而不冷”的优秀文化节目唤起了我们心灵深处的那份对家、对国、对传统文化的情愫。
  这几档文化类节目的制作者创新思路,克服文化灌输与道德规训的“积弊”,紧紧抓住中国受众的传统文化情结这个文化的痛点,用人间情感突显文学之美,用人文情怀加深节目厚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给予了精准的电视阐释,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诉求,不仅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诗和远方,更是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和反思。
  材料二   但也有网友对这些节目提出了批评:有网友指出,这些节目的制作形式基本停留在背诵、记忆层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不甚紧密。还有网友认为主持人“尽说些漂亮而毫无营养价值的话”,或者吐槽其把“备课材料”念出来。网友们的不同评价,对文化类节目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
  (1)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阐释材料中的文化类节目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和反思的原因。
 (2)针对网友的批评意见,请你就如何改进文化类节目的制作提出两条具体建议。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祠堂是联络宗亲的场所,是祠堂文化的重要载体。W村也曾有祠堂,在村民教化、乡村治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有时也被人用来排斥外姓。新农村建设以来,W村把老祠堂翻修扩建成宽敞的新礼堂,开展创建“文化礼堂”系列活动,敬先贤、诵村训、普法讲座、评选孝老爱亲家庭等。去年,该村被评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级示范村。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W村成功建设礼堂文化所包含的道理
9 .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是我国南北方常见的植物。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术《五十二病方》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它的抗疟功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古人为何“绞取汁”,而不用水煎熬煮?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终于在1972年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为了治疗疟疾,屠呦呦科研团队500名科研人员,筛选2000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00种抗疟方剂,经历了190次失败。 1992年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效果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屠呦呦团队成功的原因。
10 . “经常为父母拍照”,“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这些颇具时代特色的新“24孝”标准一面世便引发争议。
支持者认为,这些标准契合老龄时代的中国现状,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突出对老人的心理关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行为指向性。
反对者认为,这些标准背离了现代子女的现实。在房子、教育、医疗的高压下,新“24孝”的要求无疑奢侈而残酷,标准中的大多数条款难以实现。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答。要求:理论运用得当,逻辑清晰,论述合理。
(1)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新“24孝”标准引发争议的原因。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请就如何让孝文化更好传承提出两条具体的建议。
2017-03-01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2016学年北京市朝阳区普通高中高二下学期会考模拟政治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