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2022年3月23日,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课堂”中向人们展示了太空“冰雪”实验,袋子里挤出的溶液会形成一个液体球,当球体与沾了结晶核的毛根碰触后迅速变成“冰球”。王亚平解释到,在微重力环境下饱和乙酸钠溶液只要碰到一丁点的晶体,就能迅速打破稳定状态,析出大量的晶体,从而变成了一个“冰球”。但在地球上由于受到重力等因素影响,形成的晶体形状是不规则的。据此,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①从观察结晶球形成实验到知晓其中的原理蕴含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
②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细节,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重要来源
③天宫实验呈现出的实验结果有别于地面,印证了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研究晶体形成形状的异同需要排除重力等因素干扰,这是思维抽象的分离环节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 . 几年前,意大利蒙扎市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禁止市民将金鱼养在圆形鱼缸里观赏。提案者解释说,把金鱼关在圆形鱼缸里非常残忍,因为弯曲的表面会让金鱼眼中的“现实”世界变得扭曲。可问题在于,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感知到的“现实”是真实的?金鱼看见的世界与我们所谓的“现实”不同,但我们怎么能肯定它看到的就不如我们真实?这一事例告诉我们(     
①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②感知是否真实是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思考
③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对事物的“真实”性作出判断
④感知无法对“现实”作出是否“真实”的回答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 .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现火星表面软着陆,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又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此后我们将计划于2030年实现火星的采样返回,还将探讨火星的长期改造与今后大量移民建立人类第二个栖息地的可能性。由此可见(     
①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制约
③人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认识工具的进步决定了实践发展的进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 . 近年来,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社会各界广泛热议。事实上,食品添加剂被认为是现代食品加工行业的基石,只要使用合理,不应该被妖魔化;抛开剂量谈毒性,是不对的。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理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感性认识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对同一确定对象只能有一个认识
④超出特定条件,真理会转化为谬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22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于石家庄举办。其中,以“智能创新数字未来”为主题的人工智能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论坛引起广泛关注。随着应用场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人工智能与产业的融合更加紧密,人工智能的应用迈向更高水平,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动能”。材料表明(     
A.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离不开人工智能
B.创新思维具有步骤的跨越性和思路的多样性
C.应用人工智能的实践可以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
D.新事物总是在不断克服困难与挫折中不断发展的
2022-12-05更新 | 402次组卷 | 4卷引用: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6 . 有文学评论家认为,作者内心的声音一经写成“文”后,则荡然无存,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个人诠释所赋予的,而非来自作者。读者在阅读中带着本身独有的批判、诠释、解释,用自身经验或兴趣想法等重新写了文本。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文本是作者意识的投射,这样的认识对象是不可知的
B.每个人都是孤岛,没有什么能成为连接作家和读者的桥梁
C.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不同读者对文本会有不同的解读
D.读者在阅读中再创作,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7 . 2022年4月,河北地质人员在张家口宣化南部发现大型恐龙足迹化石群,填补了河北省“燕辽”和“热河”两大中生代生物群落之间时间间断的“空白区”,对于研究两大生物群落的关联性等科学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这表明(     
①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②人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
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考古的新发现填补了科学的空白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3-01-04更新 | 294次组卷 | 4卷引用: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单元检测(A卷)

8 . 在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杂交水稻技术长期保持世界领先。但近年来,制种成本高,种植用种量不减反增,成为制约杂交水稻面积扩大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科研团队提出,研发一种可结出大粒稻谷的“小粒种”,既降低制种成本,又减少用种量。为了确定“小粒种”小到什么程度,科研团队走了不少弯路:最初,一度认为种子越小越好,科研人员找到了一个赛一个小的种子,但经过两三年的探索和实践发现种子并非越小越好,而应将每1000颗种子的重量控制在13到15克之间。确定“小粒种”之后,为了降低制种成本,科研团队发明了基于“粒厚”的机械分选技术,研制了专业分选机械,开辟了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新途径。

“小粒种,大粒稻”在有效降低农户用种成本的同时,还能让杂交水稻更高产、更优质。截至目前,项目成果累计示范推广323.5万亩,共计节约1.21亿元,助力增产稻谷9453.9万公斤。在首届全球可持续植物生产大会上,“小粒种,大粒稻”引发全球专家的广泛关注。


结合材料,从哲学角度,阐述科研团队探索“小粒种,大粒稻”的认识过程。
9 .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对于上述观点,以下哲学解释正确的是(     
①真理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在实践过程中发展规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0 . 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苦苦思索如何“振兴中华”,在《建国方略》中绘就了中国现代化第一份蓝图:建设160万公里公路、约16万公里铁路、3个世界级大海港、三峡大坝……如今,公路纵横遍布城乡,高铁飞驰领先世界,世界大港十之有七,中国的现代化程度已远远超出孙中山当初的设想。据此可知(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人们通过实践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
④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