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什么是“学”?让我们从古老的汉字说起(见下图).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学”了。到了金文和小篆,基本已具备“学”的字形结构。“学”的上面有两只手,手里拿的是“爻”,“爻”是算筹,是一种算算数的教学工具。再下面是“子”,谁来学习?当然是小朋友!在“子”的上面,还有一个类似房屋的形状,一般认为它代表古代教室。由此可见(     

①“学”字的演变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②“学”字在融汇多种文化的过程中实现形体简化
③“学”的字形结构是对学习这一实践活动的能动反映
④“学”的构字内涵表明学习要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9-20高三·全国·课后作业
2 . 培根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像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花粉原料,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个比喻所蕴含的科学思维道理是(     
A.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获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B.理性认识的获得需要在实践中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对其进行科学加工制作
C.感性认识是“香甜的蜜”,理性认识是“采集的花粉”
D.培根把抽象思维比作“香甜的蜜”,把形象思维比作“采集的花粉”
2023-07-03更新 | 397次组卷 | 41卷引用: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3 . 宇宙是否有边界呢?爱因斯坦认为,宇宙非常大,大到不存在边界,人们根本找不到它的起点和终点。霍金却提出,作为实体的宇宙存在边界。如果宇宙不存在边界,那么它的体积就是无限大。无限意味着可循环。但是宇宙不是数字,并不能循环,因此,宇宙既然是实体,就必定会有边界。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①由于知识结构等不同,人们对宇宙是否有边界的问题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②人们对宇宙是否有边界问题的争论,有待更科学的理论来验证
③受实践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④人们对宇宙是否有边界的问题的争论,有助于推动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不断发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 . 浙江大学研究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首次得到了线粒体tRNA转录后修饰基因mtu1缺陷的斑马鱼模型,从生化、细胞、整体等多层次深入研究mtul基因缺陷的影响,阐明了耳聋“元凶”mtul的分子致病机制,为遗传性聋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和治疗手段。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认识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   ②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决定了人能够获得全部真理
③实践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为了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某地一改过去“输血式”、“单一式”、“被动式”收效甚微的传统扶贫模式,创造性地探索出了“政府+企业、金融、合作社、农场主、贫困户”的“1+5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新模式,既解决了村集体经济收入问题,又能让贫困户增收,成效显著。这表明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在实践中相伴而行
②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③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是获得真理性认识的基础
④真理在实践中经过反复检验、不断向前发展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2020-01-01更新 | 743次组卷 | 22卷引用: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6 .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高级的、正确的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7 . 长霉的米饭都不能吃吗?答案是否定的,长霉的馊米饭显然是不能吃的,但有一种长霉的米饭不仅能吃,还很好吃,它就是酒酿,南方人称其为米酒,北方人称之为醪糟。随着我们的追问不断加深,生活当中的“常识”经常遭遇挑战甚至推翻,其中的认识论道理是(       
①认识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
②真理产生的过程受到实践水平差异的影响
③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认识的无限发展
④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个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异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0-11-01更新 | 301次组卷 | 21卷引用: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8 . 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对其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往往任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9 . 2018年4月1日,雄安新区在新时代的春天里迎来“周岁”。 一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围绕新区区位独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具备高标准高起点开发建设等基本条件,扎实起笔,创造了“雄安速度”、“雄安质量”。这给我们的唯物论启示是
A.意识是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
B.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实践决定认识
D.办事情要根据自身基本条件构建新的联系
10 .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经过漫长的过程终于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对我国进一步研究火星和宇宙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蕴含的哲学道理(     
①探究精神是人类认识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②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人类对火星的认识永远处于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④实践的发展能为认识深化提供新工具和新条件
A.②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