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一1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一 阶段练习 2021-01-20 3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时空观的演变及其意义

①文学特别是叙事文学,有两个基本的构成要件,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空间。所谓的时间是指什么呢?任何一部叙事文学作品,都必须经历一个时间的长度量,它必须有起始、发生、发展、高潮、结尾,要经历一个时间的跨度。作家正是通过时间的变化,来展现人物的命运,并以此表达他的某种道德判断、他对读者的劝告、他提供的意义。什么是空间呢?空间是在时间变化当中出现的片段,比如场景、画面、人物的装束、衣服、帽子、肖像——包括戏剧性的场面,所有这些都在空间的范围内。

②过去的文学,是时间和空间两个部分构成的,这两个部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传统的文学里,空间永远是附属于时间的。空间不是没有意义,它有意义,但是它的意义从属于时间的意义。也就是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当年告诫我们的,文学作品要提供意义,要提供道德训诫,要对人对己有所指教。可是到了18、19世纪以后,空间性的东西开始急剧上升,加速繁殖,然后空间性开始慢慢取代时间性,并压倒时间性。在传统的文学里,空间是时间化的;在今天的文学里则相反,时间是空间化的。而且,空间最后碎片化了。我们都是碎片化空间的俘虏。

③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文学时空观的巨大变化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本身发生了变化,因为文学从总体上来说是在模仿这个社会,它是对社会的一种反映。那么,这个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近代科学带来巨大的变化,呈现了太多空间。旅行变得太容易了,你可以随时经历无数个空间。在旅行当中,你不经历时间变化,你经历的是空间,从一个宾馆搬到另外一个宾馆。这样一种变化,跟近代科技的进步有非常大的关系。碎片化的空间,在以几何级数加速繁衍。我们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事情,这是古人远远不敢想的,这构成了我们物质生活也是文化里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同时,它也造成了另外的后果,就是恍惚中,我们都忘了时间。

④有的人也许会说,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空间化的碎片中也挺好。我自己有时候也很爱读那些空间化的小说,比如说类型化的小说,我喜欢读侦探小说,也喜欢读金庸的武打小说。疲劳的时候你读一读,确实非常有趣。这都是很正当的娱乐行为。

⑤可是,因为我们过度地沉湎于这样一些空间性的行为中,我们忘掉了文学最根本的目的,它要提供意义,它要阐述对这个世界的深刻理解,它有个巨大的情感上的诱惑力——这些东西本来是文学最核心的东西,而我们现在把它排除了,文学变成一种简单的娱乐。今天有个口号叫娱乐至死,这很可怕。

⑥如果你真的能把时间忘掉固然挺好,但问题就在于,我们忘记不掉。我们还是时间的动物,我们只不过是假装忘记了时间,时间一直在那儿,它从来不停留。《红楼梦》里写道,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说得很清楚。我认为,没有对时间的沉思,没有对意义的思考,所有的空间性的事物,不过是一堆绚丽的虚无、一片绚丽的荒芜。

⑦如果作家不能够重新回到时间的河流当中去,也过度地迷恋这些空间的碎片,那么我们每个人就都会成为这个河流中偶然性的风景,成为一个匆匆的过客。

(选自格非《文学时空观的演变及其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实现对人物命运的抒写、道德情感的表达以及对读者的劝告。
B.较之于传统文学中的时间,传统文学中的空间没有实质意义。即便有意义,也是从属于时间的意义。
C.文学是社会的一种反映,从总体上模仿这个社会,所以导致空间的碎片化,并以几何级数加速繁行。
D.作者认为,我们无法忘掉时间,如果没有对时间和意义的思索,所有空间性的事务都将是虚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解释文学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再指出二者关系的演变并分析变化原因,最后指出空间化的危害。
B.文章第二段将传统文学和今天的文学的时空关系进行比较,得出我们都被碎片化空间所俘虏的结论。
C.文章第四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指出若偶尔读读自己喜欢的空间化小说,也是很正当的娱乐行为。
D.文章第六段中引用《红楼梦》“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诗句,证明我们无法也不能忘记时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文学里,时间和空间两个部分紧密相连,空间也永远附属于时间。
B.在旅行中,我们从一个宾馆搬到另一个宾馆,更多感受到的是空间的变化。
C.文学若想不变成简单的娱乐,就需要将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置于首要地位。
D.作者用“时间的河流”、“偶然性的风景”来提醒作家要重视时间的重要意义。
2021-01-2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一1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新农情调度显示,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总体不错。尽管今年局部旱涝灾害较重,但灾后生产恢复及时有效,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秋粮长势普遍好于上年。

国家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对维护粮食安全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曾几何时,面对国内粮价高于国外粮价的情况,有人提出自己产粮不如从国外买粮。面对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收购和仓储面临甜蜜的烦恼,有人提出种粮储粮越多,财政负担越大。在这些议论面前,中央始终重视粮食生产,没有改变支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政策取向。

从长远来看,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依然存在。良田、良法、良人是构成粮食安全的三要素。一是耕地保护形势比较严峻。未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势必将占用部分农田,要加强耕地保护,落实好占补平衡政策,发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二是粮食单产提高面临瓶颈。这就要求不断攻关占领科研高地,不断推广新技术,把成果送进田间,实施藏粮于技战略。三是种粮效益较低影响农民积极性。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让农民种粮有必要的利益激励,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

(摘编自乔金亮《把粮食安全这根弦再绷紧些》,《经济日报》2020年8月31日)

材料二:

节约粮食,浪费可耻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一些人往往难以做到。有的觉得点菜必须满满一桌才够排场,有的认为光盘会被人瞧不起,还有的感觉打包食物跌份儿……在面子文化的驱使下,吃什么成了身份的象征,点多少有了攀比的意味,助长了浪费现象。

事事顾面子,难免丢里子。点一桌菜、铺张浪费并不是餐桌礼仪的一部分。相反,勤俭节约、合理消费才是现代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

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四川成都一些餐馆开展了光盘即送优惠券的活动,陕西西安将存在浪费严重的单位列入黑名单,并通过媒体曝光。多措并举,树立起让浪费者丢面子、让节约者有面子的新理念,这必将推动形成反对浪费、节约粮食的好氛围。

(摘编自孟祥夫《破除面子文化》,《人民日报》2020年8月21日)

材料三:

法治是解决食物浪费、树立节约新风的重要方式。必须加强防治食物浪费立法,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日常食物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减少和杜绝粮食收储过程中和食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中的浪费现象、以法治方式进行综合治理,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和各相关环节中的粮食、食物浪费行为,改变餐饮消费陋习,倡导以节约节俭为核心理念和价值导向的文明消费方式、生活方式。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要求的必然要求和实际行动,也是得民心、顺民意之举,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反对餐饮浪费、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尚。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8月27日18版)

4.下列对“粮食安全”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年我国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总体不错,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秋粮长势普遍好于上年,即使如此,粮食安全这根弦也需要再绷紧些。
B.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之一,在国内外一些不当议论面前,中央始终重视粮食生产,从来没有改变支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政策取向。
C.未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部分农田将被占用,实行“藏粮于地”战略可以缓解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是应对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的战略之一。
D.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不论形势如何变化,对维护粮食安全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其战略眼光可见一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未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势必将要占用部分农田,所以我国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对此,除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外,还要发力建设高标准农田。
B.目前,农民种粮积极性较低,国家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让农民种粮有必要的利益激励,并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
C.“破除面子文化”需要多措并举,除了公民自身加强修养外,媒体也可以对浪费严重的现象予以曝光,使得全社会形成反对浪费、节约粮食的氛围。
D.法治是解决食物浪费、树立节约新风的重要方式,是得民心、顺民意之举,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尚的重要途径。
6.三则材料的核心词汇都是“粮食”,它们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按顺序回答。
2021-01-1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一1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吹端午

南风一吹,端午就近了。南风徐来,穿枝拂叶,高的艾草,低的菖蒲,还有屋后的粽叶,门前的小雏菊……层层浸染之后,空气也变得密密匝匝起来,氤氲开来,猛吸一口,那叫一个舒坦!

故乡的端午,总和艾草连在一起。风把艾草味儿,从春弥漫到夏。艾草生命力旺盛,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一丛丛,一簇簇,郁郁葱葱地长成一片。掐一片艾叶,放在鼻尖,馥郁的芬芳,一下子钻进肺腑,人就会变得格外安静,仿佛连空气都一点点变了颜色,有一种清朗的明净。

夏至来临,百毒之虫、湿气浊气开始横行。端阳佳节,艾蒲簪门,虎符系臂,这是家乡的传统习俗。艾草和菖蒲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兄弟,一个带有浓郁的香味,一个是青绿的宝剑,有它们驻守门楣,大鬼小鬼都会退避三舍。每临近端午,奶奶都会早早起床,趁太阳还没出来去割艾草。新鲜的艾草挂着露珠,散发出浓郁的清香。奶奶教我用绳子一捆一捆地绑好,挂在门的两边,每个房间的门上都挂,连厨房也不例外。

端午近了,梅雨季节也随即到来,正是捂豆豉的季节。奶奶煮熟黄豆,准备做豆豉了。她把割回来的艾草,在木屉上铺开一层,再在上面铺一层厚厚的黄豆,之后再盖上一层艾草。煮熟了的黄豆像躺在舒服的温床上,开始抽出丝丝缕缕的霉菌,把艾草顶得高高的。失了水分的艾草散发出一种异香,一直渗透并融进豆子里去。奶奶笑眯眯地说:艾草这东西,透气性好,霉东西时不会变得黏乎乎的。奶奶用一物降一物的自然之法,集天地之灵气,把豆豉做得喷香喷香。

有谚语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叶在门楣上收了水分,敛了绿气,一日日淡白。奶奶会把叶子摘下来,用一个干净袋子收好;把艾秆折成小段,用稻草捆成一小把一小把。每逢阴雨天,奶奶的风湿必发,腿就疼得走不动路。这时候,艾叶就派上了大用场。奶奶把艾叶塞进竹筒里,然后点燃,一缕细小的烟缓缓上升。奶奶将腿平搁在椅背上,拿艾烟在腿下熏。屋里弥漫着艾香,奶奶半闭着眼,说这艾一熏,骨头缝里的虫子就吓跑了。那艾火沿着穴位游走,穿透肌肤深入每一道经络,消融那些痛点与病灶里的血滞淤堵,唤醒全身的能量,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们以修行的耐性抵达,水滴石穿,才有修复完整的那一天。奶奶真是深谙其中之道,才能活得如此从容。

高中时感染上了疥疮。买了硫磺皂洗,抹了疥疮膏,痒还是止不住,恨不得把身上这层皮扒了。我不得已请假回家。奶奶一见我消瘦得脱了形,皮肉溃烂,心疼得不行。她连忙去屋里取了艾草来,熬了一大锅水,等水煮成深褐色,倒在木盆里,让我泡在里面,还用艾水煮了几个鸡蛋,让我吃下蛋,喝下水。几天下来,那痒痒劲还真就神奇地消失了。

如今,再没有人给我收艾叶了。每年的端午,我都会买一把回家,挂在门上。顺着艾草的清香,思绪就漫溯回旧日时光:晴空之下,软软的河滩上一片葱茏。奶奶麻利地割倒艾草,用野草打个绺子,捆好,我背着,她握着镰刀跟在我身后。我放慢了脚步,回头瞥见她步履蹒跚,满头的银发在风中飘舞,像极了枯萎的艾草。艾草黄了有再青的时候,而奶奶不能。千阳灿烂,我只能循着风的踪迹,追寻她为我们倾尽了一生的爱。

端午到了,奶奶又要忙碌起来了。糯米要提前淘洗干净,然后泡上几个时辰。趁此间隙,奶奶赶快清洗粽叶,又宽又亮的叶子,青葱逼人。一直忙到糯米泡好沥干,她才直起腰,拽着筲箕边走边喊,快来包粽子哟!听到喊声,我们连忙搬来几把木椅,排在院子中间,此刻,风摇动一朵花撞到另一朵花。阳光轻挪它的脚,与我们撞了一个满怀,木椅长长的斜影和花影交织,浓淡相宜,错落有致。我们围坐在奶奶身边,看她用拇指与食指从一叠洗刷得干干净净的粽叶中抽出绿油油的一片,然后轻轻一旋一转,便卷成了喇叭状,抓些糯米放进去,再用手指压了压,收口,紧扎,一气呵成,一个漂亮的粽子就诞生了。奶奶的巧手,随着飘香的粽子,齐齐留在了小院光影静谧的午后。

有一年,旱灾席卷了家乡,远远近近的田地荒得厉害,第二年村子里吃饭都成了问题。我们家因吃商品粮而得以勉强维持。那年端午前夕,奶奶要我和弟弟去粮库买五十斤糯米。日落时分,又差我去喊隔壁的阿姨们来包粽子。粽子包好了,奶奶给每人都送上二十个粽子。

另外,奶奶还用两只木桶装了粽子,专门送给彭奶奶。彭奶奶八十多岁了,家里人口多,总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他们一家大小吃着我奶奶送的粽子,说不出有几多欢喜。

几十年后,彭奶奶的几个孙子先后发迹。有一年,在出差的路上,我碰到了彭家的三华。他乡遇故人,我激动地拍了拍他的肩,说:三华,还认识我吗?三华把我的手从他肩上拿下,说:拍我肩干什么,你不就是万家的老大吗?说完,转身就走了……

我愤愤不平,把这事告诉了奶奶,后悔当年给彭家送粽子。奶奶却笑了:你帮助过的人现在过得很好,这就是让人高兴的事,善良何必求人回报!人哪,别把好的东西泄漏了,跟包粽子漏米似的……

奶奶的话,像阳光,也像风。

(取材于万华伟的同名散文,有删节)

7.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艾草形似宝剑,又有浓郁的香味,一直以来被人们视为祈福祛毒的佳物。
B.文中引用谚语,既提示了艾草的药效,也表明这样的认识其实由来已久。
C.如今“我”还会在端午时往门上挂艾草,其中包含着一种对奶奶的思念。
D.文中把奶奶的话比作“阳光”“风”,是说这些话能给人以温暖和抚慰。
8.结合文意,分析作品中画线文句的表达效果。
9.作品中奶奶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请依据作品内容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2021-01-20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一1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太祖将迎天子。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二月,太祖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仪及其众皆降。天子拜太祖建德将军,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后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吕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十三年春,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B.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C.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D.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指史官给历史人物写传记的一种写法,符合古时候对历史人物的名字避开不直接称谓的习惯。
B.孝廉:根据儒家的思想,汉代察举孝廉被确定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
C.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朝廷授与官员或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授予符节、节钺的过程仪式常被称为“假节”,被授予符节的大臣被称为“持节”。
D.三公: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西汉时一般指司马、司徒、司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年少之时不被人们所重视,主要是因为他尚义任侠、放荡不羁,但是梁国桥玄、南阳何颙二人却认为当时曹操非同常人。
B.曹操为官有方,而又不贪恋官职。在济南相职位上,全郡治理肃然;而董卓擅权之后,想要重用曹操,曹操却改名换姓暗中离去。
C.曹操在乱世之中被反对董卓的盟军举荐为盟主,以奋武将军的名号率军讨伐。
D.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东平毕谌因为亲人被挟持而离开曹操,也没回到曹操身边,后来曹操打败吕布生擒毕谌,又任命毕谌担任鲁国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2)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夜咏怀①

【唐】刘禹锡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屡遭贬谪的刘禹锡老母病逝,在护送灵柩途中又接到好友柳宗元去世的消息。诗人闻讯异常悲痛,此后两年在洛阳守丧,《岁夜咏怀》约写于居丧期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应该是写于除夕之夜。首联中“新岁又如何”句表明作者虽然遭遇多年来的坎坷不得意,但对新年来临仍会寄寓新的希望。
B.颔联中“昔”与“今”的对比,“有几多”表明朋友所剩无几,这两句蕴含着作者伤悼众友早逝,更主要的是对挚友柳宗元的痛悼。
C.颈联写作者闲居,自由自在,只想长寿,是以反语抒发愤懑之情。
D.尾联表面是说年年的春色皆同,在贬谪幽居时也是如此。真正的含义却是:自然界的春天是无所谓的,可惜的是看不到政治的春天降临人间,看不到国家兴旺景象的来临。
15.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1-01-20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一1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