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重庆市清华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
重庆 高二 阶段练习 2021-08-01 4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而文化自信则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文化自信,就其内涵而言,有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化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自我担当的有机统一。

当然,作为统一的中华文化,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符合规律性发展的文化之链,但是它又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客体与主体的不同方面、不同内容和不同性质的区分。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产生混乱。

那么,继承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呢?这涉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自身的文化特质问题。事实上,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自信”,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它最初萌生时的神话传说中,就是以自信、自强为精神特质的。人们所熟悉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等,不就充满了一种发奋而自信的精神吗?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以及孟子、荀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理性化、理论化了。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荀子则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这些不正充满了一种一往无前的担当、自信的精神吗?宋儒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时期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无不充满了一种无畏而自信的精神。

如果说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坚定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那么它的落脚点和目标指向就应该放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上。人是文化的主体,又是文化的创造者。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就无所谓文化,而任何优秀的文化也只能是海市蜃楼。因此,培养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才是我们要着实下功夫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唐凯麟《如何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

材料二:

《解放日报》副刊《朝花周刊》记者就“中国文化自信”这一主题专访了文化和旅游部原部长、作家王蒙,以下为访谈节选。

《朝花周刊》:您为什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时代话题?

王蒙: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活的传统,是与现代世界接轨的传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

文化的高低分野,不仅代表着公民的个人素质,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彰显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因此,不论有多么困难,我们必须面对这个时代课题。

《朝花周刊》: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它和世界先进文化可否对接?

王蒙:中国文化有一种适应的能力,有一种变化发展的能力,既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又有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能力。也许,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古老,甚至也看到了中华文化的不够用,但是我们还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适应性,它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有汲取和消化外来影响的能力。

现在我们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因为我们的国家有了巨大的发展,因为对国家前途已经有了自信,所以才有了文化自信。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传统文化中积极、优秀的方面的自信,包含了我们对自己发展模式的自信,也包含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选择能力、汲取能力、消化能力、调整能力、本土化能力以及识别能力、分析能力的自信。我们的文化不是一个脆弱的文化,不是手指头一捅就破一个窟窿的、捉襟见肘、岌岌可危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是一个能够和世界对话和打交道、能够既保持自己特色又不拒绝任何外来有益影响的文化。

《朝花周刊》:在全球化时代里,该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又怎样才能使中华文化始终焕发光彩?

王蒙: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见证,更是今天中华民族固本开新的精神动力。全球化与现代化冲击着我们的民族传统,有些人陷入了深深的文化焦虑中。这种时候,更需要文化自信、文化定力,更要勇于与善于实现引领、整合、包容、平衡与进一步提升,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为主心骨,积极构建生气勃勃、富有创新活力,又能够满足人民多方面精神需要的多彩多姿的文化生态格局。

我们中华民族确实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这不是“老大帝国”的狂妄自大,这是建立在转化与变革的举世瞩目、发展与创新的累累硕果之上的坚实自信。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加坦然地面对困难,化解矛盾。我们走过的道路让我们自信,我们创造的业绩使我们能够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由内而外的自信,是有定力的自信,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自信,是面向世界的自信。我们要以文化自信、文化复兴,托起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创造我们的文化辉煌,助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专访王蒙:中国文化自信,是从善如流的自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只有对“中华文化”这一概念有明确的整体把握并理性对待,才能有效提升文化自信。
B.材料一从文化特质和文化主体两个方面,分析了当下我国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的关系。
C.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对自身文化的调整与更新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消化两个方面。
D.两则材料都以“文化自信”为话题,前者侧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后者侧重更新与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深入到传统文化中,研究神话传说、儒家学说等体现出来的自信的文化特质。
B.把握文化自信的内涵,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助于我们明确提升文化自信的着眼点和目标指向。
C.中国传统文化不仅现在能对接世界先进文化,还能在未来焕发光彩,这与其强大的适应性特质有关。
D.两则材料对防范可能出现的虚假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乱象和消除某些人的文化焦虑具有现实意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化自信表现的一项是 (       )
A.2021年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以乐舞俑为原型,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完美呈现大唐盛世,获得空前好评。
B.近年不断有人提议在原址重建圆明园,再现这一“万园之园”杰出精美的建筑景群,重现昔日的繁华与荣光。
C.李子柒在社交平台分享田园风光和美食制作的视频,向世界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无数外国人爱上了中国。
D.许渊冲致力于翻译事业,将《诗经》《楚辞》《西厢记》等经典作品翻译成英文和法文,获得海内外高度认可。
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论证的严密性。
5.作为文化主体,青年学生面对展藏文物、古代作品等文化载体时,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提升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议。
2023-01-21更新 | 134次组卷 | 19卷引用:2021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跑警报

宗璞

弗之进了教室,站在教桌前,慢慢解开包袱,把《中国通史》的讲义拿出来。这一学期弗之开了两门课,继续讲通史,增加了断代史。

凄厉的汽笛声响了,是空袭警报。“今天接得这么紧!”有人低声说。

汽笛声从低到高,然后从高处降低下来,好像力量不够了似的,稍停一下又从低到高。弗之抬抬手臂,表示不上课了,慢慢地放好讲义,包起蓝花布。学生们陆续向外走。最初有警报时人们很慌乱,有人真的拔脚飞奔,成为名副其实的跑警报。后来习惯了,都悠闲起来,似乎是到郊外散一次步。

弗之和人群的走向相逆,尽量靠边。“弗之,你往回走?”忽听见招呼,见庄卣辰老师夹在人群中匆匆走来,遂立住脚说:“你走得快,肯定不是跑警报。”

“当然不是。”卣辰穿一件深色大衣,拿着手杖,眼光还是那样天真清澈,脸上却添了许多皱纹,大概皱纹里装了不少时事报告。他指一指几排房屋后面的实验室:“老地方。”

弗之知道,每有警报,卣辰都到实验室守护,怕电器着火,怕仪器失窃。他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还不如在实验室守着,炸弹来了也知道是怎么掉下来的。秦校长和朋友们几次告诫,他都当成耳旁风。卣辰也知道,有警报时,弗之的习惯是回家坐在腊梅林里。有些文章便是那时构思的。

“我还有个防空洞,紧急警报来了可以钻进去。”“我有铁皮屋顶呀。”两人笑笑,各奔前程。

弗之进了腊梅林,缓步而行,欣赏着阵阵幽香。走到门前,见门上挂着锁,知碧初等已往防空洞去了,遂也往城墙走来。

城墙的这一段很高,如同一个小悬崖。崖下原有一小洞,为狸牲出没之所。附近两家邻居和申大爷商议,邀了弗之参加,修了这个防空洞。其实上面都是浮土,很不结实,峨和玹子都说它只能防手榴弹。不过躲在其中有一种精神安慰,也就不细考究能防什么弹了。

汽笛猛然尖锐地响起来,一声紧接一声,声音凄厉。紧急警报!五华山的红球取下了,怕给敌机作目标。

弗之走进洞去。他只是想和妻儿在一起。离洞口几步处有一个木栅栏,栏内黑压压地坐着许多人。逃、躲、藏,这就是我们能做的吗!

“爹爹!爹爹来了!”清脆稚嫩的声音划破了黑暗。

“莫吵嘛,莫吵。”杂货店罗老板不满地轻声说,意思是怕敌机听见。

碧初和三个孩子挤得紧紧的,给弗之腾出地方。弗之挤过去,挨着嵋坐下了,另一边是罗老板。“孟先生,”罗老板还是小声说,“你说,今天飞机可会来?”“已经拉了紧急警报,照说敌机已经到昆明上空了。”弗之说。众人都不说话,注意倾听飞机的声音。黑黢黢的洞里声息皆无。

半晌,小娃忍不住了,小声在嵋耳边说:“讲个故事吧。”“莫要响,莫要响!”罗老板干涉。这时忽然一声猫叫,“喵——”声音很好听。原来昆明老鼠猖狂,猫很珍贵,老板娘把猫也装在篮子里带来。另一家邻居的孩子学着说:“莫要响,莫要响。”猫不愿待在篮子里,更大声地叫起来。罗老板喝道:“不听话!等着掐死你!”就在猫叫人呼中,远处传来“轰隆轰隆”的沉重的声音,大家,连那只猫忽然都静了下来。敌机来了。

刚刚倾听了飞机的声音,现在得注意炸弹的声音了,下一秒钟这一群人不知还在不在人世。飞机响了一阵,声音渐渐远去。“喵——”猫儿又大叫起来。众人都舒了一口气,想着今天不会扔炸弹了。

忽然飞机声又响起来,愈来愈近,似乎来到头顶上了。真像猫玩老鼠一样啊,让老鼠松一口气,再把它捺到爪子底下!猫儿配合飞机,又大声叫了,声音不那么好听了,有点像紧急警报。另一家邻居说:“咋个整?你这只猫!”这时峨忽然在角落里说:“让它叫。敌人又不会土遁,能在洞口守着?飞机远着呢。”过了一阵,飞机声又愈来愈轻,终于消失了。

约过了一顿饭时刻,解除警报响了。一声声拉得很长,没有高低。“解除了!解除了!”大家愣了几秒钟才纷纷站起。罗老板大声说着顺口溜:“预行警报穿衣戴帽,空袭警报又哭又叫,紧急警报阎王挂号,解除警报哈哈大笑。”“哈哈大笑啰!哈哈大笑啰!”别人应和着向外走。

他们出了防空洞,见天空还是那样蓝,云彩还是那样飘逸,腊梅还是那样馥郁。

(节选自《东藏记》,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的人们对于警报的态度由最初的“慌乱”到“悠闲”,说明警报出现次数频繁,人们已经习惯了“跑警报”的生活。
B.文章中的庄卣辰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选择守在实验室,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于乱世中的坚守。
C.“逃、躲、藏,这就是我们能做的吗!”展现了弗之的内心的无奈和痛苦,于警报声中能“缓步而行”的他厌倦了战火纷飞的生活。
D.飞机的声音先是“轰隆轰隆”,渐渐远去,而后又突然响起来,防空洞里的人们如同被猫玩弄的老鼠,心中忐忑、紧张不已。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卣辰“皱纹里装了不少时事报告”,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个心忧国事的知识分子形象。
B.本文以弗之的行踪为线,借助弗之的所知所感,较立体地展示了各色人物在战火中的生存及心理状态。
C.文中关于猫动静的细节描写虽着墨不多,但却传递出战争给万物带来的恐惧和伤痛,取得了深刻的批判效果。
D.文章结尾,作者连用三个“那样”,意在表现人们内心那种生活依旧美好、苦难必将过去的乐观与自信。
8.对于抗战岁月里流寓西南的知识分子群体,作者怀抱的是一种肯定、赞赏的态度。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这些知识分子身上值得肯定和赞赏的东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9.张抗抗在评价《东藏记》时说“宗璞笔下的战争,是柔性的战争”。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柔性战争”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

举进士,为祈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

熙宁初,御史中丞吕公著言其有古学,神宗方一新百度,思得才哲士谋之,召见问政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帝悦,以为崇文院校书。

移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直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因吕大防之荐,诏知太常礼院。与有司议礼不合,复以疾归,中道疾甚,沐浴更衣而寝,旦而卒。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翰林学士许将等言其恬于进取,乞加赠恤。诏赐馆职半

载学古力行,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为横渠先生。著书《西铭》曰:乾称父而坤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程颢尝言:《西铭》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自孟子后盖未之见。

嘉定十三年,赐谥曰明公。淳祐元年封郿伯,从祀孔子庙庭。

(选自《宋史·张载传》,有删节)


【注】 ①二程:即程颐、程颢,他们兄弟二人都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B.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C.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D.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六经”之一,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是传播儒家思想的著作中最古老、最深邃的经典。
B.吉,文中指“朔日”,即农历每月初一,还有吉祥、吉利或古代祭祀鬼神的礼仪等意。
C.赙,本义是不拘形式或不限定财物种类的资助,文中指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
D.从祀,即配享,宗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载天资聪明,为人谦虚好学。他年轻时投书拜谒范仲淹,范认为他能成大器,勉励他读《中庸》,多钻研儒学;他和二程谈论《易》后,让听讲之人拜二程为师。
B.张载以民为本,引导民俗向善。在作云岩县令时,处理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日召集乡里老人到县衙聚会,亲自劝酒招待,倡导社会良好风尚。
C.张载潜心苦读,教导学生。他称病隐居南山,整日端坐房中,俯读仰思,有心得就记下来,有时半夜坐起来,点上蜡烛书写,告诉弟子学习要以圣人的标准为要求。
D.张载学古力行,开宗立说。他学习古道并身体力行,在其著述中他认为天地充塞身体,百姓是同胞,万物是朋友,和孟子的性善养气说接近,被关中士人奉为宗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
(2)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翰林学士许将等言其恬于进取,乞加赠恤。
14.张载学古力行,其“学古”在文中具体表现是什么?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听段处士弹琴

方干

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

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

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

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题目是“听段处士弹琴”,全诗并没有把大量的笔墨花在摹写琴声的高妙上,却令人读来更觉意韵绵长,难以释怀。
B.诗人起笔似平,开门见山,从演奏古琴的角度切入,语言也比较通俗,实则隐含清音幽曲就在丝丝琴弦与妙指间之意。
C.颈联正面写段处士演奏技艺高超,听者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不觉时间流逝,已是圆月爬上窗棂、竹上寒蝉寂寂无声之时。
D.尾联通过对音乐的评价——只有这时候心更静,每一声每一韵都可以作为后人的示范,突出了段处士演奏技艺的高超。
16.诗的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幽咽泉流冰下难”相比,在描写乐声方面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