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一 期中 2023-12-14 20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字却用得很好。字的基本义是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凡是从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说: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

②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在乡下,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是土地,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③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一位在张北研究语言的朋友说,这一带不但语言上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④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⑤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会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先生以看起来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为调查研究的对象,认为他们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
B.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从而遭到城里人的藐视。
C.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这是乡土社会的一个特性。
D.乡土社区的单位村落是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人们生于斯、死于斯,形成了一个熟悉的社会。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的说法,说明中原人除了耕种没有利用土地的其他方法了。
B.奶妈塞给灶上泥土并叮嘱“我”服用的故事,有力地证明了“土是靠种地谋生的乡下人的命根”这一论断。
C.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所以张北地区的农民,虽然地域上邻近内蒙,但很多方面没有受到影响。
D.文章认为乡土社会里熟人不打招呼就行的办法,没法应付陌生人组成的现代社会。
3.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     
A.井水河水两相分,凡事讲理不讲亲。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选文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乡土社会”特性的两个概念,请你简要分析两个概念的形成缘由。
2023-12-14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月香雪

铁凝

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写过一篇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一个关于女孩子和火车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叫香雪。

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山区农村有过短暂的生活。还记得那是一个晚秋,我从京原线(北京-太原)出发,乘火车在京冀交界处的一个小村下了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就看见了村口那个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纸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做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猪白猪就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禁锢了这里的百姓和他们的日子,他们不知道四周那奇妙峻美的大山是多么诱人,也不知道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这里无法播种小麦,白面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携带挂面到这里换鸡的奇特交易:一斤挂面等于一只肥鸡!这小村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

③我在一个晚上发现房东的女儿和几个女伴梳洗打扮、更换衣裳。我以为她们是去看电影,问过之后才知道她们从来没有看过电影,她们是去看火车,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为了这一分钟,她们仔细地洗去劳动一天蒙在脸上的黄土,她们甚至还洗脚,穿起本该过年才拿出来的家做新鞋,也不顾火车到站已是夜色模糊。这使我有点心酸——那火车上的人,谁会留神车窗下边这些深山少女的脚和鞋呢。然而这就是梦想的开始,这就是希冀的起点。她们会为了一个年轻列车员而吃醋、不和;她们会为没有看清车上某个女人头上的新型发卡而遗憾。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高大的火车,火车也会借了这一分钟欣赏窗外的风景——或许这风景里也包括女孩子们。火车上的人们永远不会留神女孩子那刻意的打扮,可她们对火车仍然一往情深。

④于是就有了小说主人公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来火车上乘客的一只铅笔盒的惊险。为了这件样式新颖、带有磁铁开关、被香雪艳羡不已的文具,她冒险跳上火车去交易,火车开动了,从未出过家门的香雪被载到下一站。香雪从火车上下来,怀抱铅笔盒,在黑夜的山风里独自沿着铁轨,勇敢地行走三十华里回到她的村子。以香雪的眼光,火车和铅笔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火车冲进深山的同时也冲进香雪的心。

⑤三十五年过去了,香雪的深山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景区,火车和铁路终于让更多的人发现这里原本有着珍禽异兽出没的原始次生林,有着可与非洲白蚁媲美的成堆的红蚁,有着气势磅礴的百里大峡谷,有着清澈明丽的拒马河,从前那些无用的石头们在今天也变成可以欣赏的风景。从前的香雪们早就不像等待恋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价值……而香雪们的下一代也已成人。

⑥如今,养育我们的山川大地已是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为什么许多读者还会心疼和怀念香雪那样的连什么叫受骗都不知道的少女?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中写到,纯净的香雪涤荡了我们心头征战生活多年的灰尘。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审视心灵的能力。追远的香雪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清新的美德,就依然值得我们葆有和珍惜。

⑦1983年3月的《人民日报》在我手上已经发黄发脆,但我面前呈现的却是一场晶莹的香雪过后,如云如烟的山桃花怒放之后,鸟儿鸣唱,满目青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6月16日,有删节)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三月香雪”在文中的含义就是实指三月里一场带着清香的、洁白的雪,文章结尾以“一场晶莹的香雪”对标题做了照应。
B.文中写“北京入乘一百公里火车,到山村用一斤挂面换得一只肥鸡”的情节,借夸大的物品间的价值落差,突出了山村的拮据寒酸、封闭落后。
C.第⑥段写“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看似闲笔,实则表现了人们对温暖清新的美德的珍惜,深化了主题。
D.作者讲述了小说《哦,香雪》的创作缘起,开头写《哦,香雪》在《人民日报》发表,结尾又写到那张发黄发脆的《人民日报》,首尾照应。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20世纪八十年代初发表的一篇小说《哦,香雪》为线索,串联起三十多年来一个小山村的巨变,构思独特而巧妙。
B.“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高大的火车”,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少女们对火车到来的热切渴望。
C.文章描绘了“香雪们”梳洗打扮赶着去看七点钟只停靠一分钟的火车的细节,突出了她们对火车在“这一分钟”所呈现的东西的期盼。
D.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山村鸟鸣山青图,以景结情,寄托了作者对山村巨变的喜悦欣慰。
7.在《三月香雪》中,作者分享了讲好“乡村的时代巨变”故事的创作理念。请结合文本对此简要分析。
8.在铁凝的《哦,香雪》和《三月香雪》中,“火车”这一物象被寄寓了丰富的内涵,极具象征性。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该物象的理解。
2023-12-14更新 | 2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陆澄)问:看书不能,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

一日,论为学功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捡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利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靡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节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乙]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

9.甲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涂黑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凡A明不得B行C不去D须反E在自心F上G体H当I即J可通。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明”,指懂得,用作动词,“亲贤臣”的“亲”指亲近,两者用法相同。
B.文中“间”,指间断,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间”,两者词义相同。
C.文中“廓清”,与下文“克去”相近,指把私心杂念彻底清除,即“拔去病根”。
D.甲文“永不复起”中“复”与乙文“不复挺者”中“复”词义相同,都是“再”。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认为,做学问不仅要看得多、解得通,更要在内心上苦下功夫、仔细体会。
B.治学者的心绪安定后,就不要一味地悬空静坐,而要有意识地反省体察克制私欲。
C.扫尽心中杂念,在自我反省与自我审视上下功夫,达到意念专诚,才能天理纯全。
D.荀子与王阳明都是儒学大家,二者在思想上一脉相承,都强调初学者应“静心学习”。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
13.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结合材料对此简要分析。
2023-12-14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杜甫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沈。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注】①这首诗作于公元759年秦州。杜前本欲前往洛阳,无奈安史叛军攻陷洛阳,被迫逃回秦州,有家不能回。②迢遰:遥远。③曾阴:重叠的阴云。曾,同“层”。④兼:连着。⑤迥:远。
14.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写澄澈的流水与《登高》“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同样表达了时间的流逝。
B.颈联“叶稀风更落”一句,劲风吹拂稀疏的落叶,更增加了秋景的空旷。
C.首联的“曾阴”、颔联的“隐雾”、颈联的“日初沉”共同渲染了阴沉晦暗的景色。
D.尾联诗人借助“鹤”与“鸦”关系的描述,暗喻自己有家不能回的痛苦。
15.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描述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6. 根据情境,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为喻,从正面说明学习上坚持不懈的重要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唤起我们对“活到老学到老”的思考。
(2)“词中之龙”辛弃疾登临京口北固亭,怀古伤今,以“____________________”自况,忧国忧民亦忧己。
(3)《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由琵琶声想到珠玉声,这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4)“烟”意象富有美感,受到诗人背眯。像陶渊明笔下“__________”这句就有飘升炊烟;李白笔下“__________”一句也出现了渺茫烟涛。
2023-12-10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