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科普文,回答问题:
玉米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如何能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中获得最大的产量,其中一种方法是寻找合理的种植模式,即给植株“排好队”。“排好队”可以避免玉米植株间相互遮阴,从而利用不同层次的光;也能改善通风条件,进一步提高玉米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产量。如何“排队”更好呢?科研人员对大垄双行种植(A组)和等行距种植(B组)两种模式进行了实验研究,如图1所示。种植一段时间后,检测发现A组玉米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B组。
利用气体分析仪能监测玉米的光合作用水平(图2)。使用时,将植物叶片夹在手柄的中央,分析仪就能够实时检测出气室中气体成分及含量,并计算出植物的光合速率结果显示A组玉米的光合速率约为B组的129%。
玉米是生产淀粉的主要原料。除了作为食品,淀粉还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纺织、造纸等产业中。科学家发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淀粉需要60余步反应以及复杂的生理调控,对太阳能的利用效率约为2%。2021年9月,我国科学家在淀粉的人工合成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仅用11步反应就可以在实验室中合成淀粉,且合成速率是玉米植株的8.5倍,对太阳能的利用效率也是玉米的3.5倍。这项研究成果使淀粉生产从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生产模式的转变成为可能,但大规模工业制造淀粉,依然任重而道远。

(1)从文中可知,合理的田间种植模式通过对不同层次光的充分利用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提升玉米的光能利用率和产量。
(2)根据文中信息分析可知,在田间使用光合作用测定仪时,应当选择天气________(填“晴朗”或“多云”)的上午。随着测定的进行,气室中的________含量逐渐升高,该气体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3)结合文章推测,农业生产上用________种植模式有利于增加玉米产量。
(4)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相比,人工合成淀粉有哪些优势?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024-04-05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2 . 阅读科普文,回答问题。
在科研界,有一种全新的“人体细胞机器人”正在悄然崛起。
2020年,科学家们将从非洲爪蛙中提取的心脏细胞与皮肤细胞“缝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细胞机器人”。与靠电力驱动的机器人不同,而是由活细胞构成。细胞上的细小纤毛来回移动,使其能够爬行和游动。
但是,人类对两栖动物细胞来源的“细胞机器人”会产生免疫排斥。能否创造出人体来源的细胞机器人呢?科学家将目光投向了具有摆动纤毛的人类气管内壁细胞,这些细胞比较容易获得
2023年,科研人员采用捐赠的气管细胞,创造出了第一个“人体细胞机器人”。在显微镜下,帮助它以不同的速度移动,其运动轨迹如图1所示。
每一个“人体细胞机器人”都是从单个细胞中生长出来的,是独一无二的,它们拥有不同的形状或者尺寸,有的被纤毛不规则地覆盖。科研人员将“人体细胞机器人”放在受损的神经组织表层,三天后,研究人员坦言目前暂不清楚这种现象背后的机制。“人体细胞机器人”的寿命只有短短的几个星期。任务完成后,它们可以很容易地被人体重新吸收。
“人体细胞机器人”的遗传物质与细胞捐赠者完全相同,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排斥反应,更有助于个性化医疗的实现。该技术的横空出世,在神经修复、癌症治疗和清除血管中的斑块等诸多领域都具有巨大的应用潜能!
   
(1)人体气管内壁(图2)中形态、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的多种细胞是通过____形成的。图2中____能够“摇动”气管内的黏液将细菌和灰尘通过气管排出,科研人员正是利用这种细胞创造出第一个“人体细胞机器人”。
(2)在显微镜下,人们发现这些“人体细胞机器人”的运动轨迹是____的(填“相同”或“不同”)。依据文中资料,其中可能的原因是____
(3)结合文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
A.目前暂不清楚“细胞机器人”能够促进神经细胞修复的生物学原理。
B.科学家可以利用电脑对“人体细胞机器人”进行操控,完成复杂手术。
C.“人体细胞机器人”来自患者自身细胞,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D.未来,利用“人体细胞机器人”消灭恶性肿瘤细胞也许会成为现实。
2024-04-03更新 | 17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3 .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为胡颓子科沙棘属落叶灌木,耐旱、抗风沙,可以在盐碱化土地上生存。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称,富含的生物活性成分黄酮,有降血脂,软化血管、抗氧化、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以沙棘黄酮为原料开发的药品如:心达康片、醋柳黄酮片等,在治疗心绞痛、冠心病、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疗效显著。
请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沙棘中的黄酮类组分主要发挥抗氧化活性,此类有机物主要存在于果肉细胞的_______(填结构名称)中。
(2)沙棘叶在生物体结构层次上属于_________水平。在显微镜下观察沙棘叶片的横切,结构如图2所示,能够观察到其叶肉细胞为[②],属于________组织,能进行光合作用。
(3)为了探究沙棘不同部位的总黄酮量,科研人员测得了沙棘叶、果实和种子中的总黄酮含量(如下表所示)。

品种

名称

总黄酮量/[mg·(100g)-1]

果实

种子

品种1

蒙古沙棘亚种

438.95

80.74

57.67

品种2

杂交沙棘亚种

441.24

81.36

57.73

品种3

深秋红沙棘

429.39

79.67

54.13


结果表明不同种沙棘不同部位中黄酮类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其中_________(填器官)中的总黄酮量最高;通过不同品种沙棘总黄酮量的比较,品种__________最适合用于药品的开发。
(4)为快速提取沙棘中的黄酮,科研人员绘制了黄酮含量随提取温度变化的规律曲线(如图3所示),由图可知________℃为最佳提取温度;本实验的结论(即描述提取温度与黄酮含量的变化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1-04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怀柔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4 . 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果糖是一种天然存在于水果和蜂蜜中的糖类。随着技术的进步,果糖可以通过玉米淀粉水解进行工业化生产,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在饮料、奶茶、糕点等食品中。
关于食物中的糖类,可能我们更熟悉的是葡萄糖。细胞进行基本生命活动离不开葡萄糖。当人体从食物中获得大量葡萄糖时,血糖浓度上升。血糖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引起下丘脑内腹侧的兴奋,产生饱腹感,停止进食活动。这种饱腹感相当于给我们带来一个提示信号。但是研究发现食物中的果糖不会引起这样的反应,果糖比其他糖类更易降低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会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
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喂食高果糖饮食时,小鼠的小肠绒毛结构发生了改变,体内脂肪含量增加。
可见,果糖与肥胖、糖尿病等疾病存在一定的关系。为什么果糖作为天然存在于食物中的糖类,过量摄入却带来不利影响呢?研究人员推测从进化角度来看,在果实成熟的秋季,动物食用大量果糖有利于获得更多的营养,以安全的度过冬天。也就是说,果糖本不是一年四季都可以随意获得,而是在特定的季节才可以享用。但是,现代食物中果糖广泛存在,我们可以随时享用,无形中增加了果糖摄入过量的几率。
世界卫生组织在《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中指出,应限制游离糖(如果糖、葡萄糖等)的摄入。来自添加糖的热量不能超过每天总热量的10%,最好控制在5%以下。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每天水果的摄入量,应该控制在200克以内。
希望这些科学研究的结论,能够让大家改变生活方式,适量摄入糖类,健康生活。
(1)______是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2)结合文中信息,以下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
A.果糖大量存在于水果、蜂蜜等天然食物中
B.果糖可以作用于神经系统,引发饱腹感
C.棕熊在秋季大量食用浆果,有助于囤积脂肪
D.糖尿病人更应该限制每日水果、饮料的摄入
(3)给小鼠饲喂高果糖玉米糖浆4周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了小肠绒毛形态,结果如图。

①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             
②由图可知,饲喂高果糖玉米糖浆组小鼠小肠绒毛发生的结构变化有______________等,从而增大吸收面积,小鼠体重_______
(4)“果糖本身并没有危害,只是要适度摄入。”针对这一观点,请提出一条在日常生活中可行的措施_______
2022-12-31更新 | 344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天地革而四时成。地球的运动导致了昼夜和季节的变化。应对这种变化,一些植物也像人类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人们很早就发现含羞草、花生等植物白天叶片张开,而到了晚上叶片合拢并下垂。在1729年,有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他把含羞草一直放在黑盒子里,发现其叶片仍然保持白天张开晚上闭合,可见含羞草叶片的开合是一种内在的节律现象,人们把生物这种内在的节律称为“生物钟”。
植物叶片开合的运动是要消耗能量的,而植物当然不会白白消耗能量,那么叶片昼开夜合一定有它的意义。对此,研究者做出了许多猜测,比如这有利于抵御害虫的侵袭,或者能够更好地保持水分和抵御夜晚的寒冷等。这些猜测都需要有证据支持。为证实以上猜测,研究者进行的其中一项实验如下:把虫子和植物做了两种处理,一个是同步化处理,就是让植物和虫子的昼夜节律相同,即虫子白天的时候,植物也是白天;另外一个是非同步化处理,就是昼夜节律不同,即让虫子白天的时候,植物是晚上。处理后共同饲养一段时间,观察植物和虫子的变化,最终获得下图所示的结果。

经过不断研究,人们找到了控制节律的遗传物质―“生物钟基因”,由此揭示了节律现象的机理,进而还发现,生物钟基因能够参与调控很多生命活动,如细胞伸长、叶片运动、叶绿体在细胞中的分布、气孔的开闭、开花的季节等。正是这种“按时而动”的特点让植物的生命活动更有效率。
(1)生物节律这种普遍的生命现象既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______,也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______
(2)根据文中对生物钟的解释分析,以下现象是由生物钟引起的有______(多选)。
A.雄鸡报晓B.北雁南飞C.春华秋实D.斗转星移
(3)1729年的实验中,研究者想要了解植物叶片开合是否由外界______的变化引起。
(4)通过文中对植物叶片开合的分析,完成这一运动需要细胞质中______(结构)的参与。
(5)通过虫子取食植物的实验,能够支持______这一猜测,其证据是:______
(6)生物钟基因这类物质位于细胞的______中,结合文中信息分析,受到生物钟调控的植物体生命活动包括______(多选)。
A.生长发育   B.繁殖后代     C.获得营养     D.物质运输
2022-12-30更新 | 300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6 . 科普阅读
中药方剂中一味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的药材—千金藤,最近颇受关注,原因就是其中的成分千金藤素。千金藤素又名千金藤碱,是一种生物碱。1934年,由日本药学家藤平三郎分离出来。它能促进骨髓组织增生,增加白细胞数量,主要用于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目前市面上的“惠而白”(千金藤素片)就是已经存在的一款升白细胞的老药。作为一种具有40多年临床应用的天然植物生物碱,千金藤碱对动物毒性低,对人体无明显副作用。
因为是通过了人体安全试验,已经被批准在临床上使用的药物,所以老药若能作为新的疾病的候选药物,将加快药物研发的进程并节省开发的成本,这就是“药物再利用”策略。我国科学家童贻刚教授和其团队采用此策略,在被筛选的2406种药物中,发现有三种能在体外有效地抑制新冠病毒对细胞的感染,其中效果最好的就是千金藤素。由此童教授开启了后续研究,并于2022年5月申请了相应的专利,让国人对新冠治疗药物的诞生充满期待。
(1)千金藤素能用于人体抑制新冠病毒特效药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千金藤素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白细胞减少症。近几年对于千金藤素的研究一直持续,不断扩大其治疗范围。某科研机构就对“千金藤素对耐药性癌细胞抗药性的影响”展开了研究。相关数据如下:
千金藤素对β细胞分裂的抑制作用
千金藤素浓度(μmol/L)抑制率%
21.21
42.46
84.31
1613.29
3224.04



①实验中的β细胞应为___________(填“正常细胞”、“癌细胞”或“耐药性癌细胞”),据表可知,千金藤素浓度在2、4、8μmol/L时,对检测细胞的抑制率均低于5%,所以选取8μmol/L的千金藤素作为后续实验浓度。
②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千金藤素能___________,依据是:β细胞的存活率随___________
(3)童教授研究团队筛选新冠特效药物的流程如下:

①实验中的编号1的细胞处理方式是___________,编号2细胞在病毒感染后不添加任何药物处理。
②72小时后,观察到编号1组的细胞如图A,编号2组的细胞如图B(出现细胞病变效应),千金藤素处理的细胞应类似于如图___________(填“A”或“B”),进而初步判断千金藤素具有抗新冠病毒效果。
2022-07-21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7 .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禾下乘凉梦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高产的一个理想追求。下表是水稻栽培实验的统计数据,若用D、d分别表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请根据表中水稻亲本的杂交试验数据分析回答:
杂交组合亲代子一代植株表现
长穗短穗
短穗×短穗226株667株
长穗×长穗858株0株
短穗×长穗423株429株

(1)水稻的长穗和短穗是一对______,通过______组杂交组合,可判断出水稻长穗与短穗的显隐关系,其中______是显性性状。
(2)试写出丙组亲代水稻最可能的基因组成是______
(3)有相关研究显示高温会使水稻减产,研究小组以两个不同品种的水稻A和水稻B来研究高温下对水稻开花受精率的影响,结果如下图。

通过以上实验结果说明:随着高温处理时间的延长,水稻______品种的受精率明显下降,高温的延长对水稻______品种影响则相对较小。因此,为了提高产量,在试验中对于不同品种的水稻高温模式的设置至关重要。
8 .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卓绝的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深入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和科研工作者们用自己的完美“逆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1)3月l6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肺炎疫苗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这是国内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新冠疫苗。以下是科学家为检验新研制的新冠肺炎疫苗效能,进行了相关的动物实验,请补充完整实验步骤,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步骤:
①分组:将品种和生长发育状况都_____________(填相同/不同)的健康小白鼠40只,平均分为A、B两组。
②处理:A组:不注射新冠肺炎疫苗,20天后注射新冠肺炎病毒。
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结果预测:若B组比A组发病率_____(填高/低),则说明该新冠肺炎疫苗具有免疫效能。
(2)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口罩成为全球需求量最大的医疗物资,其有效地控制了新冠病毒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传播。研究人员利用自动滤料测试仪对不同类型口罩进行检测,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研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防护能力最强的是______ 口罩。
(3)使用过的口罩上附着大量灰尘,细菌、病毒等污物。对于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用口罩,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
A.高温蒸煮后重复使用B.扔进专用垃圾桶C.扔进普通垃圾桶
(4)新冠病毒____(填有/无)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小晶同学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不能用培养细菌的培养基来直接培养新冠病毒。原因是________
9 .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糖尿病是一种在全球有巨大影响的疾病,它是由于胰岛素(含有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分子)分泌不足或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以持续的高血糖状态为特征,并可能引起各种组织、脏器(如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等)的长期损害、功能不全或衰竭。其中,I型糖尿病与遗传因素及免疫机制有关,先天不能分泌足够多的胰岛素,又称胰岛素依赖症,多发于青幼年。
近日,我国糖尿病的基础研究已经取得了关键性突破。由复旦大学王庆华教授领衔,参与的糖尿病最新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研究团队经过5年时间对小鼠进行基础研究发现,人类自身具有的γ-氨基丁酸具有调节胰岛B细胞的作用,通过补充γ-氨基丁酸,机体能促进B细胞增生从而分泌胰岛素,通过给小鼠注射γ-氨基丁酸,有效地预防了糖尿病的I型糖尿病是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或胰岛素应用效率不良所引起的。主要是因为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引起。我们中国人的饮食方式大都是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的饮食,即主食占比偏高,且摄入了大量的高升糖指数的食物,如精米白面、糕点甜点等。长期采用这样的饮食方式会带来很大的健康问题,使细胞对胰岛素越来越不敏感,使得体内的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水平最终升高,这些人大多数会患上I型糖尿病。
回答下列问题:
(1)复旦大学王庆华教授的科研成果主要针对______型糖尿病,通过注射_____(填物质名称)能促进B细胞增生从而分泌胰岛素,有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2)目前胰岛素主要是通过注射的方式在患者体内发挥作用,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不能口服的原因______
(3)针对II型糖尿病的病人病情缓解,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______
(4)上海农科院培育出的水稻品种——“优糖米”,口感与普通大米无异,但其中的淀粉难以在消化道内分解为葡萄糖,餐后不仅血糖稳定,还能增加饱腹感,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为探究“优糖米”是否具有维持血糖的功能,某科技小组设计了如下探究方案:
步骤甲组乙组
A选取身体和生理状况相同的患有糖尿病的大鼠10只
B连续饲喂10天连续饲喂等量的普通大米10天
C10天后,测量两组大鼠的血糖含量
①本探究方案中,甲组大鼠B步骤中“”处应填写______,起对照作用是______组的大鼠。
②若实验结果显示甲鼠的血糖含量低于乙鼠,你可以得出结论_____
10 . 根据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新华社北京2016年2月9日电:国家卫计委通报,我国确诊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的病例。寨卡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为此我国加强了机场口岸的检疫工作,确保所有的病例在入境后皆被第一时间发现、诊断和隔离。我国卫生部还提示各级单位,及时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做好蚊虫滋生地的清理工作、控制蚊虫数量。在研制出疫苗之前,严防寨卡病在我国大面积流行。
资料二:疟疾是由单细胞动物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疟原虫游到按蚊的口器中,在按蚊叮人时进入人体。按蚊身体多呈灰色,刺吸式口器,雌蚊吸取人、畜的血液,会传播疟疾和丝虫病等。
为了探究温度是否会影响按蚊的生长发育的问题,某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同批按蚊卵300粒进行研究。50粒为一组盛放在水容器中,分别放在6个不同的温度下观察其孵化情况。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其孵化个数和存活个数,结果如下图所示。

(1)从传染病的角度看,资料二中疟原虫属于________,蚊子属于________
(2)资料二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实验小组选取同批次按蚊卵的目的是控制_______,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3)由实验数据可知:在温度达到______℃时,最适宜按蚊卵的孵化和存活。在19℃-28℃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按蚊卵的孵化率和存活率逐渐________
(4)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上看,加强机场口岸的检疫工作、促进输入性病例第一时间发现、诊断和隔离,是为了______;而各级单位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做好蚊虫滋生地的清理工作、控制蚊虫数量是为了_______
(5)如果顺利研制出寨卡病疫苗,对健康人进行接种,可以使得正常人体内产生相应的_______或记忆细胞,从而提高机体对寨卡病的_______(选项: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2019-11-06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怀柔区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