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封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8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晋文公重耳继位前曾流亡多国。在流亡过程中,齐、楚、宋、秦四国君主对其礼遇有加,卫、曹、郑等国君主的招待则是“不礼”或怠慢。能够说明这一不同的是(     
A.国家实力与战略B.礼制的传承与发展
C.君主才能与品德D.宗法的亲疏与差别
2024-05-09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教育集团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卷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西周时,周王朝在西起宝鸡、东至开封一线广设都邑,建设宫馆并设置官员,供周王巡行时驻跸。周王频繁往返于列都之间,参与祭祀、宴飨、赏赐等活动,安排并检查地方的军事布防,处理重要的人事变动。这些举措(       
A.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建立了垂直管理体系
C.完善了西周的礼乐制度D.开发了王畿周边地区
2024-05-07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西周时期的士,受文武合一的教育,大部分务农、从军。至春秋晚期,士开始转变成为具有游动性质的士人,主要延续文事的传统,或仕宦,或教学。这一现象(     
A.强化了封建贵族的统治B.缘于儒家思想的传播
C.反映了阶级结构的变化D.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
2024-05-06更新 | 1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苏锡常镇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传世文献记载中,湖北随州是周朝时期随国的国都。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该地发现了13座曾侯(国君)的墓葬,因此有学者提出“曾国即随国”的观点。以下为相关证据:

组别序号史料   出处相关信息
第一组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并穴合葬墓编钟的铭文先祖南宫适因功受封南土,在曾地建邦。
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并穴合葬墓铜缶的铭文楚王将女儿芈加嫁至随国。
第二组曾侯与墓编钟的铭文曾国是周朝开国功臣南宫适的封国。春秋时期吴国伐楚,在吴破楚入郢之战后楚昭王逃奔曾国。
《左传·定公四年》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
从两组证据中选择其中一组,对“曾国即随国”的观点加以论证,并说明该组证据优于另一组的理由。
2024-04-29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下学期4月末质量检测(三模)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西周时期,疆域不断扩大,不仅囊括夏商之旧壤,而且涵盖新开拓的四裔之地,人们以“天下”“禹迹”等词语表述所居住的共同地域。由此可见,西周(       
A.分封制扩大了疆域B.形成了初步的疆域认同
C.不断扩大疆域范围D.“大一统”成为人们共识
2024-04-23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八)历史试题
6 . 早期中国纪时,殷商以纪日为主,周代普遍纪月日,西周中期确立王年、月、日记载体例。春秋时期,诸侯撰写国史采用本国王位纪年。上述变化说明(     
A.旧的政治秩序已不复存在B.政治寓意在纪年中得到体现
C.史书编写风格进一步显现D.农业发展推动纪时体系调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西周时期,周王常行至畿内大贵族的宫庙,对隶属于大族的小宗、宗子等中下级贵族加以册命赏赐;周王还常巡至畿外,裁决涉及地方族邦的诉讼,召集邦君、诸侯举行宴饮、大射等活动,借此拓展王权的影响及考察诸侯是否忠顺等。这一现象说明,西周王朝(     
A.已建成全国交通网B.具有早期国家特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统治制度比较完善
2024-04-19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据史料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可以在诸侯国设置“监”,委派史官,还任命诸侯国的上卿负责统军治民,以上措施表明当时(     
A.中央集权体制建立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国家政权趋向严密D.分封诸侯相互牵制
2024·安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西周时期,周王分封大批姬姓诸侯到黄河中下游地区,他们逐渐与东土部族相互糅合,改变了古代以地方姓族为集群的局面,形成了以姬姓为主体,异性诸族相互交融的新政权组合。这可以说明西周分封制(     
A.拓展了周天子统治的疆域B.促进了华夏认同观念萌发
C.加速了姬姓贵族群的消亡D.提高了地方行政治理能力
2024-04-1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一) 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政制由“质胜于文”进至“文胜于质”,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伸尼夫子称颂西周为“郁都乎文哉”,绝不为过。今日看来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部族民主”和联邦“共和”的成分也隐约可辨。此类政制均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集权与分权乃是一切国家权力统治必难避开的两极,相反而相成,犹如广阔光系的两极。向心力与离心力构成一种弹性张力,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以此言之,“那县”与“封建”所包含的政治学意义,细究其潜在的权力资源,远远超越我们看到的具体历史,它具有更复杂、更值得研讨的许多内涵,需要我们去体味。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利弊。
2024-04-13更新 | 236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抚州市高三下学期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