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0 道试题
1 . 19世纪70至80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前者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后者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钦?”这反映出当时
A.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
B.对西学的探索完成了由格致之学向政治之学的转变
C.“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
D.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本无任何向西方文化观摩的意思,现在打了败仗,知道西方船坚炮利的厉害,才不得不急起直追,想学到西方的科技。这就决定了中国学习西方纯出于功利观点。这个观点基本上支配了思想界、知识界……当时所译之书主要为科技与法律(国际法),并没有接触到西方文化本身的特质,特别是没有接触到西方的宗教……而士大夫则只想学西方的船坚炮利。由于自始即不注意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中国人对西方人的“自我”或“个人”的意识便无从了解。

——摘编自余英时《近代中国个人观的改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指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并加以说明。(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指出一种特点即可)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材料二   “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经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材料三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为“内学”的“中学”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内容。
(2)材料二从哪一视角否定“中体西用”思想?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并加以说明。
(3)材料三中陈旭麓的观点启示我们学习西方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4 . 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在士大夫阶层中逐渐流传。如梁廷楠认为!西方火炮,始自明初,夹板舟,亦郑和予之。”恭亲王奕䜣也说!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有关“西学中源”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代表顽固派的思想主张
B.为学习西方提供理论依据
C.认为中学始终优于西学
D.与“中体西用”根本对立
2019-11-1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5 .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一再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等都是从中国学来的,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认为:孟子言治天下,皆曰与民同之,此真非常异议,全与西人议院同,这两人有如此认识是基于
A.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B.打破华夷之辨的需要
C.推动政治变革的需要
D.减少运动阻力的需要

6 . 材料   下表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早期中国社会出现的主要口号:

时期口号
1861—1899中体西用;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实业救国;变法自强,君主立宪
1900—1909预备立宪;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10—1919尊孔复古;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920—1929打倒列强除军阀;以俄为师;打土豪,分田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对表中这一时期口号的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19-11-06更新 | 373次组卷 | 20卷引用:2020年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三9月摸底历史试题
7 . 清流派在晚清政坛上十分活跃,他们品评人物、抨击时政、弹劾权贵,多洁身自好,操守廉洁,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代表。李鸿章评价说:“此辈皆少年新进,毫不更事,亦不考究事实得失、国家利害,但随便寻个题目,信口开河,畅发一篇议论,藉此以露头角;而国家大事,已为之阻挠不少。”这表明他认为
A.清流派是晚清时期先进的政治派别
B.清流派的作为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C.清流派对晚清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
D.清流派推动了洋务运动的深入开展
8 . 19世纪60年代末,满清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这表明作者
A.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
B.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
C.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
D.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
2019-09-07更新 | 371次组卷 | 2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的自我保持是文化生存的必要条件。这种自我保持不可能在封闭的、非生命的方式中完成,而只有通过与范围不断扩大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环境进行新陈代谢,达到必要的文化补偿点,才能得以实现。文化的自我更新是文化是在生命运动中不断通过自调节和被调节,完善发展自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文化流行的勃勃生机,开创文化的新生面。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根据材料信息,概括指出其关于文化发展方面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只需明确写出一种看法,阐释时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期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卬象深刻。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清政府开始了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D.“详晰甄核,仿行宪政”
2019-08-07更新 | 189次组卷 | 19卷引用: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