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严复与《天演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近代翻译家严复认为:“西人所谓法者,实兼中国之礼典。中国有礼、刑之分,以谓礼防未然,刑惩已失。而西人则谓凡著在方策,而以令一国之必从者,通谓法典。至于……刑罚,乃其法典之一部分,……而非法典之全体。”这一论述(     
A.有利于突破对法的旧有理解B.强调中国法律的适用范围比西方广
C.批评西方法律制度不够健全D.认为中国古代法律是礼仪制度集大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赫胥黎晚年出版的文集,其中第九卷是《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节选自第九卷,在译文后面他添加了大量案语,表达自己的维新立场。1898年,《天演论》出版,产生巨大影响。该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意义在于(       
A.睁眼看世界B.宣传民主共和C.思想启蒙D.托古改制
2022-06-14更新 | 4415次组卷 | 39卷引用:2022年6月浙江高考历史高考真题
3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呈现丰富的阶段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适认为“宋代到明清是中国思想史上理智与情感的再生时期”,艾江涛进一步阐发“宋代构筑起强有力的思想哲学体系,明代以后,程朱理学带来的思想禁锢较之中古佛教,不弱反强。但人们的怀疑、批判精神却并没有被压制下去。明清两代,出现了对程朱理学的反抗。”

——根据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与艾江涛《问题与方法》整理

材料二   早年的严复大力宣扬西学,通过译介大量的著作,将西方思想尤其是自由和科学传播到中国。而目睹了“一战”带来的破败景象,严复开始重新思考中西文化。正如赫胥黎所说:“适于生存与道德上完美并不必然是一回事”。此时的严复也逐渐意识到,西方发达科学背后不一定是道德高尚的社会现实,也有可能是冰冷的枪支炮弹。西学东渐的确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希望,但同时还有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最令严复担忧的就是道德观念。西方文明重在物质,而中国文明重在精神,我们追赶先进的外在世界并不意味著内在精神世界被削弱。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道德是整个社会的精神支柱,是必须承袭和弘扬的。

——樊甜甜《严复晚年文化思想的“变”与“不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适把宋代到明清称为“再生时期”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对西方文化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2022-03-26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浦江中学、长兴中学、余杭高中三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胡适在《四十自述》一书中阐述了某本书出版之后的广泛影响:“《》出版之后几年,便风行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延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和血•••••许多爱国志士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陈炯明不是号竞存吗?••••••我的名字也是在这种风气底下的纪念品。”这本书最有可能是
A.《海国图志》B.《新青年》C.《天演论》D.《孔子改制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世纪末,严复以牛和马为例阐释自己的体用观,说牛有牛的“体用”,马有马的“体用”,牛的“用”是负重,马的“用”是竞走,不能让马去负重,牛去竞走。这一观点
A.意在彻底否定中国传统纲常名教B.沿袭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观
C.旨在论证进行制度变革的必要性D.传播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6 . 1898年,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著作时对其“进化与伦理”的主题进行了选择性的取舍-精译“天演”,略去“人伦”。严复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宣传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B.阐明生物进化理论的进步之处
C.推动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D.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7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说到:“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当时在中国宣传进化论思想的是著作是
A.《海国图志》B.《孔子改制考》C.《变法通议》D.《天演论》
2021-11-07更新 | 257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17初,严复曾对友人熊纯如说:“欧洲战事日烈,德自协约国拒其和议后,乃以潜水艇为最后图穷之匕首。……此时中国,如有能者把舵,乘机利用,虽不称霸,可以长存,假其时机坐失,则受人处分之后,能否成国,正未可知。”结合所学判断,严复上述言论
A.意识到中国即将重返国际舞台并成为大国B.主张政府要静待时机并奉行对德中立政策
C.希望北洋政府能够对德宣战并取得主动权D.认为中国在战后会时机坐失而受列强摆布
9 . 19世纪末一位思想家曾说:“大抵四达之地,接壤绵遥,则新种易通,其为物竞,历时较久,聚种亦多。至如岛国孤悬,或其国在内地,而有雪岭流沙之限,则其中见种,物竞较狭,暂为最宜。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这一思想主要
A.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冲破“中学为体”观念的束缚
C.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D.带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10 . 书籍和报刊在传播新思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二十九日,户部右侍朗王茂荫《请刊发<海国图志>并论求人才折》中说:臣所见有《海国图志》一书,于海外诸国疆域形势,风土人情,详细备载,而于英吉利为尤详。且慨前此办理之未得法,为后此设种种法。于守之法,战之法,款之法,无不特详。战法虽较需时,守法颇为易办,果能如法以守各口,英夷似不敢近。

材料二   近七八年前,侯官严氏所译之赫胥黎《天演论》出,一新世人之耳目……是以后,达尔文、斯宾塞之名腾于众人之口,“物竞天择”之语见通俗之文。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

材料三   1919年1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1919年,在“马克思主义专号”上又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申报》创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商业和政局的发展,新闻信息成为人们的急迫需求,英国商人美查兄弟看到了办报的商机,在上海创办了《申报》。《申报》虽在创办之初提出“义利兼顾”的办报理念,但在涉及中英问题上出现了支持英国侵略的舆论倾向。……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在陶行知等民主人士的支持下改革《申报》积极介入国家政治生活。加大对时事的评论,引导国民参与抗日斗争,《申报》报道战争的消息可谓浩如烟海,如战争、党派活动、后方救助、募捐、难民收容、外国难民避难、社会秩序、慈善事业、国际救助等。


(1)指出《海国图志》的作者。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王茂荫向咸丰帝请求刊发《海国图志》的主要原因。
(2)指出严复《天演论》中宣扬的主要观点。分析严复等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宣扬的维新思想所具有的启蒙意义。
(3)无论是商业性报刊还是政论性报刊,在中国近代社会特殊的性质下,都不同程度关注国家事务。下列任选一题作答。①以《新青年》为例,着重阐述《新青年》如何促成中国思想文化界一次新觉醒。②以《申报》为例,说明九一八事变后办报理念的变化及其原因。
2021-11-04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