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修辞手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的童年生活里,音乐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许多真诚而朴实的响器的歌声,强烈地感染了我,让我觉得人世间的确有美好的一些声音令人无法忘却。它渗入到你的生命中,它如种子般落在你的心上,生了根。

箫声的高低强弱很难控制,每个音节,稍一不慎,就可能从的顶峰摔下来,把乐曲摔得粉身碎骨。父亲就控制得很好,但我也只听他吹过一次。那次,父亲独自到房顶,背靠着烟囱,手拿着箫。我坐在房顶的一个角落,离父亲好远。天渐渐地暗下来,父亲的面孔已经模糊不清。我感觉到一种很轻飘的、跟夜雾的声音,静穆地,缓缓地降落在我的心上。父亲吹的是我从未听过的乐曲。那箫声仿佛是从父亲的体腔内部流泄出来的,像黑暗中的小溪流,如果你不用心去感觉,就什么也听不到。至今,那种人和箫声都不愿分离的情境,我记忆犹新。箫声是很神秘的,是连接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就像微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的关系。回想起来,我当年学着写诗,就是想找一管接通遥远世界的箫,或与箫相似的能让心灵呼吸的气管。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3-08-30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割禾抢时,晒谷抢天。此刻,村里人一个个在晒场上忙得不亦乐乎。有人在驮晒簟,有人在抬风车。和我年龄相仿的少年也不闲着,扛扫帚,扛谷耙。

一床一床的晒簟铺展开来,如画了线般整齐。晒簟是篾片编织的,铺开的面积有两块露天电影幕布拼接起来大小。家家户户将笸箩里的稻谷倒在晒簟上,用谷耙呼啦呼啦地耙开耙匀,整个晒场在阳光下,似是淌金一样。母亲站在晒簟边,一手攥住笸箩的箩沿,一手使劲拍着箩底, 生怕还有稻谷粘在笸箩之中。

晒场在土墩上,地势高于平地。我站起身,就能够看到村庄的全貌和一丘一丘的梯田。我知道,过不了几天。一丘丘稻田将会变成另一个样子,种上一畦畦的苞芦、黄豆。远远地,我还看到田埂上的禾戽在游走——禾戽半斜着,几乎看不到驮禾戽的人,好似只是禾戽在缓慢地移动。晒场上没有遮挡,即便有草帽遮住头顶上的阳光,也挡不住无处不在的燥热。倚在风车边,我忙不迭地把笸箩倒过来,底朝天,再叠上两只,这样就有了短暂的阴凉处。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B.我们都喜欢读《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C.他干了一件让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放弃武汉的一切,去上海当老师。
D.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289月,细菌学教授弗莱明发现自己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液因受到污染而发霉,实验室遇到这种情况,通常的做法就是把它一倒了之,但弗莱明没有,他要看是哪种霉菌在捣乱。于是他拿起培养皿来仔细观察,想了解为什么发霉的培养液就不能再用。对着亮光,他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青绿色的霉花周围出现一圈空白——原来生长旺盛的葡萄球菌不见了!

弗莱明立即意识到,可能出现了某种了不起的东西,他兴奋地迅速从培养器皿中刮出一个霉菌,地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透过厚厚的镜片,他终于发现这种能杀死葡萄球菌的青绿的霉菌是青霉菌。

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关于霉菌培养的杀菌作用》的论文,接着,弗莱明制取了少量青霉素结晶,先后到两家医院,请医生临床试用于人体,但遭到拒绝,青霉素被打入冷宫。青霉素打入冷宫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提取太困难了。在这种既不能做临床试用也不能批量生产的情况下,青霉素从此。弗莱明也只好在1931年暂时放弃了继续研究,但是他一直在让那个培养皿上的青霉素传宗接代。直到生化学家钱思和病理学家弗洛里成功分离出青霉素之后,青霉素才于1943年在美国投入量产。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打入冷宫”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B.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C.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2023-08-1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四中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碳纤维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为了能让航天器准确稳定送达目标,就要 ①     ,要求弹翼、弹体不能有明显的颤动、变形。因此要选择厚实的材料。可是还要保证航天器的轻巧性,因此要挑结实而轻巧的材料。目前,众多航天器会选择高强度碳纤维。但是当航天器结构的长细比很高时,高强度碳纤维就会出现强度有余,模量不足的情况。航天器在飞行过程中容易受到干扰产生振动,当振动的频率和结构固有频率接近时,就会产生共振,又会影响航天器的稳定性。为了限制共振,就要把结构的低阶固有频率提高,使得飞行过程中不出现或少出现共振。 ,就要提高结构的刚度。因此,航天器对结构刚度的要求很高,同时还有苛刻的重量和体积限制。这时候,结构设计师就要请出高模量碳纤维。使用高模量碳纤维,能够     ③     ,还可以提高结构刚度,让航天器更稳定。因此我们可以说,正是高模量碳纤维赋予了航天器的铮铮铁骨

1.下列各句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B.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C.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D.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23-08-0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猕猴桃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雌雄异株的大型落叶木质藤本植物,1903年,有一个叫伊莎贝尔的新西兰人到湖北宜昌探望她的姐妹,她携带了一批种子回新西兰。大约到了1910年,伊莎贝尔带回的猕猴桃种子终于结果实了。

猕猴桃的果形一般为椭圆状,生长期外观呈绿褐色,成熟后呈红褐色,表皮覆盖浓密绒毛。起初,新西兰人没见过这种红褐色的毛茸茸的水果,给它起名叫“中国醋栗”。但由于名字不好听,又是醋又是栗的,一看便让人觉得酸涩。因此,“中国醋栗”在新西兰的销路很差。后来新西兰人发现,这种水果与几维鸟长得差不多,都是褐色且圆滚滚的,表面都有绒毛。于是,他们干脆把猕猴桃称为“kiwi”,与几维鸟一个名字。

但销往中国的新西兰猕猴桃,并不叫“kiwi”或“中国醋栗”,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新西兰人善于做生意,他们考虑到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不论是用哪个名字,消费者可能都不会买账。于是,他们给猕猴桃起了一个高大上的商品名,让人看不懂、摸不透。几维鸟由于不会飞,天天到处遛弯,所以在新西兰又被称为“奇异鸟”。就这样,猕猴桃出口到我国的时候,顺理成章地被称为“奇异果”。

1.科普文的语言,既要求准确严谨,又讲求通俗生动,请结合两处画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它的作用。
3.猕猴桃由中国传往新西兰,与由新西兰再传往中国,有哪些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传统印象中,重庆是响当当的、       ①        的“火炉”之一,40℃以上的高温天气是重庆夏天经年不变的“主旋律”。可今夏却大有不同,入伏以来,平均气温一直在30℃以下,喜雨如酥,凉风习习,“火炉”摇身一变,成了令人钦羡的“凉都”,引得外地游客,争相探访这宜旅宜居之胜境,直接促成了重庆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幅跃居四大直辖市之首。重庆的温度走向平和的背后,蕴蓄着重庆人敢为人先的创造活力和坚韧包容的精神气度。

众所周知,重庆是山城,是江城,是桥都,也是不夜之城。站在会仙楼顶的“重庆之巅”,仿佛置身魔幻空间。但见飞机似在 ③     处飞过;路可入地,亦可直冲云端。车辆掠过一个又一个隧道,翻越一座又一座高架立交,宛若游龙,在天地间辗转腾挪,自由翱翔。在重庆,最不缺的,便是立体感带给人的惊奇与惊艳:风景是立体的,建筑是立体的,市井是立体的,一切都是立体的……什么是江山与共?走进重庆,你便能得到最好的答案;什么是刚柔并济?认识重庆,你便能体悟最具艺术质感的画面与图景。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曹雪芹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高妙的语言大师,曹雪芹的巨作《红楼梦》不仅在文学界竖立起一座历史丰碑,而且构建了一座修辞艺术的殿堂。,“谐音”的修辞运用最妙,每每读之,令人拍案叫绝。

《红楼梦》中的谐音广泛地运用在人名、地名之中,其中,。比如,贾府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人合在一起谐音“原应叹息”,暗示四人命运遭际令人叹息。又如,甄士隐的丫鬟娇杏谐音“侥幸”,她从甄家的丫鬟一跃成为贾雨村的正夫人,可见其“侥幸”;甄家千金甄英莲的名字也暗含谐音,谐音“真应怜”。

谐音还是作者表达讽刺与批判的重要方式。比如,书中贾宝玉的父亲腐朽陈旧,,其实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其名“贾政”谐音“假正”,正是作者对其为人“表面正经”的辛辣嘲讽。谐音艺术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咀嚼其中含义,每个谐音都妙趣横生,令人叹为观止。如此成功的对谐音艺术的广泛使用在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这不仅展现出作者高妙的艺术技巧,更展现出作者对于语言驾轻就熟的把控与运用。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近年来,一些政务服务平台利用“谐音”取名走红,如甘肃省政务服务平台取名“甘快办”,广东省政务服务平台取名为“粤省事”,请任选一例咀嚼其中含义及妙趣。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进洞了,甬道不宽,地上湿漉漉的,洞顶也在滴水。灯光很弱,显得有些神秘

前面的人忽然发出一阵惊叹之声,我们进入了一个大厅堂。头上是一个大圆顶,这样地高大!似乎山也没有这样高。

“那么山是空的了。”谁说了一句。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惊叹,灯光灭了,眼前漆黑一片,惊叹声变作惋惜的叹声。我们看到石的慢帐,又是这样高大!像是它撑住了黑色的天空。看到洞顶垂下的石钟乳,如同小小的瀑布。看得最清楚的是路边的一只骆驼。它站在那里,不知有几千万年了。第五厅较小,身旁石壁上积满了闪亮的雪花,头顶垂着一穗穗玉米,不知出自哪一位能工巧匠之手。等我们赶到第六厅——最后一厅时,看到了一座座玲珑剔透的山峰,在明亮的灯光下,宛如仙境,据说这里有十八罗汉像。又是正要惊叹时,灯倏地灭了,只好慨叹缘悭,不得识罗汉面。但是得睹仙山,也算是到了西天吧。

1.下列句子与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B.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C.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D.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文中多次写到“惊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虽然简略,但在表达效果方面并不逊色于下文对洞内景象的具体描摹,请简要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先生的小说中有很多篇描写湘西风景的,各不相同。

1        。翠翠感觉着,望着,听着,同时也思索着……

这是夏季的白天。

2)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嘘!转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这是夏天的夜。

……

有人说《边城》像一个长卷。其实像一套二十一开的册页,每一节都自成首尾,而又一气贯注。沈先生很注意开头,尤其注意结尾。他的小说的开头是各式各样的。

《边城》的开头取了讲故事的方式: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样的开头很(3        ,而且一下子就带起全文牧歌一样的意境。

汤显祖评董解元《西厢记》,论及戏曲的收尾,说有两种,一种是度尾,一种是煞尾度尾如(4        煞尾如(5        。他说得很好。收尾不外这两种。《边城》各章的收尾,两种兼见。

翠翠正坐在门外大石上用棕叶编蚱蜢、蜈蚣玩,见黄狗先在太阳下睡着,忽然醒来便发疯似的乱跑,过了河又回来,就问它骂它:

狗,狗,你做什么!不许这样子!

可是一会儿那远处声音被她发现了,她于是也绕屋跑着,并且同黄狗一块儿渡过了小溪,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让那点迷人的鼓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

这是度尾

……翠翠感觉着,望着,听着,同时也思索着:

爷爷今年七十岁……三年六个月的歌——谁送那只白鸭子呢?……得碾子的好运气,碾子得谁更是好运气……

痴着,忽地站起,半簸箕豌豆便倾倒到水中去了。伸手把那簸箕从水中捞起时,隔溪有人喊过渡。

这是煞尾

1.将下列5个句子填入文中第(1)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枝头新蝉声音虽不成腔,却也渐渐宏大。
②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力量。
③两山深翠逼人的竹篁中,有黄鸟和竹雀、杜鹃交递鸣叫。
④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茂,带着一种有野性的生气。
⑤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作声。
A.②④⑤①③B.②③①⑤④C.④⑤③①②D.④②③①⑤
2.文中标注(2)的段落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一处,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3.请按照下面的提示,在文中(3)(4)(5)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①请根据上下文内容,在(3)处填入恰当的形容词。
②请根据上下文内容,在(4)(5)两处分别拟写恰当的比喻句。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太多的人无暇翻开一本书仔细阅读,的是终日沉迷于手机,热衷于在网上刷微信朋友圈,习惯于在搞笑诱人的短视频里废寝忘食。大学校园里,地铁车厢里,家中卧室内,总见屏幕蓝光,总有低头一族。如今,这样的图景已是

手机、网络,俨然成为了一堵墙,一堵横亘在文化阅读与为数众多的人群之间的高墙。墙的一边,文化出版业日趋发达,各种出版物内容丰富,图书装帧越来越精美,而电子书、VR新技术的助推更是令出版业。而在墙的另一边,越来越多的人慢慢沦为手机的“奴隶”。他们也知道打开一本书去阅读的意义,但真要见之于行动时,书本大抵又敌不过手机。

有道是,“墙,推倒了便是桥”。网络以其技术支撑与渠道优势,不该是阻碍阅读的墙,反而更有条件成为引渡读者的一座宽阔通达的桥。如果说,在一些人那里阅读趋于迷失,网络信息技术成了摆布人类的“暴君”,那么,需要反省的只能是被摆布者自己。

1.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刻画出了沉迷手机者面对书本阅读的复杂心理,“也”“真”“又”等词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文中加点词“暴君”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