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上海市崇明区横沙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 高一 期末 2022-02-25 11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礼仪与国性

①当前,我们国内存在两种礼仪:中华传统礼仪,西方礼仪。毋庸讳言,前者历经磨难,势单力薄;后者经过近十年的经营,阵容强大。推行全民的礼仪教育,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

②毋庸置疑,中国人应该选择自己的传统礼仪。礼仪都具有民族性,每个民族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礼仪。礼仪是民族成员的相处之道,是民族文化个性的突出表现,是展示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窗口。礼仪并非新的就好,老的就坏。众所周知,西欧国家在外交活动中,都以炫耀本国的传统礼仪为豪。如英国女皇用18世纪的皇家马车迎接国宾,属于最高级别的外交礼仪;乐手身穿苏格兰格子裙,吹奏14世纪发明的苏格兰风笛。再如,奥运会点燃圣火的仪式,起源于普罗米修斯从宙斯手中偷取火种到人间的古希腊神话,现代奥运会沿袭传统仪式,在希腊奥林匹克发源地奥林匹亚举行,11位女修女从凹面镜聚光采集圣火,再由女祭司高举火炬,然后放在赫拉神庙遗迹前的粘土坛内。这些古老的仪式,欧洲人并没有抛弃,或者改头换面,使之“与时俱进”;相反,它们被作为宝贵的历史记忆,光大于世,从而引起各国人民的极大兴趣。事实一再证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礼仪尤其是如此。

③如今,中国境内的西方礼仪压倒中华传统礼仪,属于不正常的现象。众所周知,近代以来,中国人用过激的态度抹黑传统文化,礼,被视为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孔子“复辟奴隶制”的反动工具,被反复扫荡,在社会上几乎不复存在。直到2000年我国申奥成功后,举国上下都希望“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此时大家才发现,我们的社会已经普遍失范,随地吐痰、不肯排队、大声嚷嚷、说话粗俗等等,人们方才意识到礼仪的不可或缺。

④1980年,韩国获得1988年在汉城(今日的首尔)举办24届夏季奥运会的资格,韩政府将此作为向世界展示其“和平统一外交政策”的重要举措,借此提高文化形象,提升国际地位。当时韩国刚完成经济起飞,创造了“汉江奇迹”,国民富有,但文化素质一时跟不上,喜欢炫富,不排队,大声喊叫,爱贪小便宜等,国际观感很差,被时人讥为“韩国病”。此时,韩国政府决心抓住筹备奥运之机,切实改变国民形象,具体措施之一,便是要求每人每天礼让十次!经过八年的精心运作、反复要求,国民形象焕然一新,人人彬彬有礼,它随着奥运会的转播,成功地展现在全世界面前。就此而言,汉城(今日的首尔)奥运会无论投入多少经费,都是非常值得、非常成功的。

⑤如今一个错误的现象是,有人用“礼仪小姐”、“形象大使”替代十三亿民众的礼仪教育。西方礼仪经过反复炒作,备受推崇,成为许多人心中“高雅”、“现代化”的典范,西方婚庆公司、西方礼仪培训班如雨后春笋,遍地而起,成为一大产业。从政府到民间的庆典,大多采用西方礼仪。前些年,甚至有人建议将西方商务礼仪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这一切,推动了民众的文化认同转而向西,加大了民众对中华礼仪之邦的疏离感与离心力,真是触目惊心!

⑥有人认为,要有包容心,不必强分东西方文化,只要能培养中国人良好的礼仪习惯,用西方礼仪未尝不可。此说似是而非。中华是举世闻名的礼义之邦,完全没有必要到海外去进口。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事关民族特性存亡的大问题。1913年,著名学者严复先生应邀在中央教育会发表题为“读经当积极提倡”的演讲,精辟论述民族文化与国民性养成的关系。他说:“大凡一国存立,必以其国性为之基。国性国各不同,而皆成于特别之教化,往往经数千年之渐摩浸渍,而后大著。但使国性长存,则虽被他种之制服,其国其天下尚非真亡。”国性是立国的根基,它来源于本国文化的教育与浸润。国民教育的核心是“人格”与“国性”,“无人格谓之非人,无国性谓之非中国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根植于中华本位文化,培养千百万具有中国国性的中国人。

⑦推动当代中国社会文明的进步,需要千百万有识之士的无私担当与真心实干,而不是成天坐而论道。德国洪堡大学一座大楼墙上镌刻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感慨无似!

(节选自彭林《传统礼仪和当代文明》,有删改)

1.从文章中找一个能解释第①段加点词“经营”的词语是________
2.对文章所用材料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用“英女皇迎接国宾”和“奥运会点燃圣火的仪式”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论证每个民族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礼仪。
B.第④段用韩国经过八年时间来推行“全民礼让”从而改善国民形象的成功案例,论证了礼仪对于国家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C.第⑤段用当下“有人建议将西方商务礼仪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这一现象从反面论证中国人应该选择自己的传统礼仪。
D.第⑦段用马克思的名言来论证当代的中国需要千百万有识之士以无私担当和真心实干,才能推动中国社会文明的进步。
3.第⑥段论证思路很有特点,请对此进行分析。
4.有人说,本文的论题“礼仪”指的是礼节和仪式,而第③段划线句中加点的“礼”与全文论题“礼仪”不是同一个概念。你是否认同这种看法?请结合《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一章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外婆的渡船

张俊昌

①外婆早已作古了,但她那小小的渡船,却一直漂泊在我的记忆里。

②每当贴村而过的老河涨水,将河中的浮桥淹没,河面变得宽阔时,外婆和外公就会把两艘木船从村西边的花园湖上摇过来。一艘是打鱼船,临时改作渡船,形如弯弯的月牙儿,船头和船尾是两个封闭的小舱(存放渔网之类),船的主体部分是一个敞开的较大的空间,中间有十厘米高的横梁,横梁上、船帮上和舱板上可坐十多人。而另一艘则是生活船,带篷,比渡船稍大些,如绍兴的“乌篷船”。

③在老河上摆渡,主要由外婆承担。渡口旁有棵大柳树,每到逢集的日子,树下就挤满了等着摆渡的人,那时候也是外婆最忙碌的,早上把一船接一船人渡向北岸,晌午又把一船接一船人渡回来。赶集人有挑担挎篮卖蔬菜鱼虾的,下集人有抱回猪崽捎回鸡鸭鹅苗的,外婆不嫌烦不嫌脏,总是笑脸相迎。她立在船头,划动双桨,身子有节奏地前倾后仰,风吹动着她那花白的头发,汗水挂满了脸,浸透了衣衫。虽然每渡一人只收五分钱(仅能买块烧饼,还得有粮票),但她从无丝毫懈怠,在外婆看来,自渡船泊下的那一刻起,自己便负起了一份责任:不能误人家赶路。

是啊,不能误人家赶路!

⑤一个闷热的晚上,一道闪电忽然划破黑沉沉的夜空,一声炸雷把我从梦中惊醒,急促的雨点“啪啪啪啪”地敲打在船篷上和掩板上,外婆把我搂得更紧了。“摆渡的!摆渡的!”急促的呼喊声传来。外婆猛地坐起来,“他外公快起来!对岸可能有人有急事,”外公似乎也听到呼喊声,一骨碌爬起来。按常规,像这样的天气是不能行船的,弄不好会船毁人亡。但外公仍将手指粗的尼龙绳,一头系在我的腰间,一头紧紧地绑在船的横梁上(以确保我留在船上的安全);便提着马灯和外婆跨到摇晃的渡船上,我看见那马灯的光亮如一束摇曳的烛火,在风雨中上下颠簸着……第二天听外婆说,小船划到北岸的村头渡口后,见四个壮汉用凉床抬来的是一位孕妇,难产,急送公社医院抢救。外婆赶紧让他们上船,待孕妇躺好后,又和外公一起投入风雨波涛之中,艰难地驾着渡船,把他们送达河对岸。说话间,外婆连连打着喷嚏,是昨晚淋雨着凉了。那位孕妇在公社医院顺利产下一个大胖小子,十天后又出现在北岸的渡口,脚刚踏上渡船就要给外婆下跪,以谢雨夜渡河之恩,外婆赶紧上前拦阻。渡船摆到对岸,人都下了船,外婆发现我手上拿着五张一元的纸币,这五元钱在当时喝喜酒上份子也是一份重礼。外婆问明情况后,立即跑上岸去,硬将钱塞给那位产妇,并说除了过河钱,多一分也不能收,如果下回过河,带上两个红鸡蛋给小外孙讨个彩头就行了。她和陪伴她的亲人们,久久地望着外婆离去的背影。

⑥外婆摆渡的日子,也是我最开心的日子。

⑦天一擦黑,外公就会拿起长长的竹篙撑着打鱼船,外婆蹲在船头把白色的丝网依次排到河中,第二天天蒙蒙亮起网,准能收获七八斤野生鱼来,有鲫鱼、红鲤鱼、白鱼条子,还有我最爱吃的昂刺鱼。中午外婆便会按照渔家人“河水煮活鱼”的做法,烹制出一锅昂刺鱼煮面鱼来,鱼肉嫩、汤汁鲜,面鱼儿也浸透了鱼香,好吃无比,我总会胀得肚儿圆。入夜,外婆会把我搂在怀里,静坐在船头,仰望着深蓝色的夜空,悠悠地唱起民谣来:“青石板子青,青石板上钉洋钉,一颗又一颗,数来数去数不清……”此外,通点土方土法,时而外出给渔民治点小病的外公,还常给我带回小油果子之类的糕点,虽然原料极普通,做工也粗糙,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是农家孩子极少能享用的。

⑧外婆外公疼我,我也晓得讨他们欢心。当外婆一梭来一梭去地修补渔网时,我就在一旁给他们递线球;当外婆用断了几根齿的笕子篦头时,我就会上前从她花白的头发间捉出三两个肥胖的虱子;当听她喊身上痒得难受时,我就会走到她的背后,将小手伸进她的衣服里帮她挠痒痒。而对爱抽烟的外公,一见他拿出长长的烟袋在铜烟锅里装上烟丝后,我便会拿着火柴,走到近前帮他点烟,外公总会眯缝着眼一口一口地吸着,流露出很舒服的样子。

⑨三十年后,我回到故乡,走过老河。

⑩渡口上早已建起了一座横跨两岸的长桥,岸边那棵大柳树还在,静静地守望着老河。我遥望着远方,凝视着汩汩流淌的河水,不由想再听听外婆那击水搏浪的浆声,和她曾唱给我听的那些歌谣。

(节选自《散文选刊》2014年第8期)

5.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6.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和效果特征?
7.分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8.本文题目如果改为“我的外婆”或“回忆外婆”,你认为合理吗?请简述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各题。

治学

(东汉)徐干

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④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⑤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9.第①段方框处的字在传世的典籍中均已脱落,根据推测,此处的虚词可能是( )
A.兮B.哉C.夫D.矣
10.请用“/”给第②段的划线句断句。
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
11.第②段运用了设喻说理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
12.本文第④段和《劝学》第③段都用一组形式整齐的句子来阐述观点,请分析整句的表达效果,并分别写出两段的观点。
(1)整句的表达效果:
(2)《治学》第④段的观点:
(3)《劝学》第③段的观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万兜鍪,千军万马。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乡子》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内容和情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B.《南乡子》“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与《永遇乐》“望中犹记”中的“望中”意义不同,前者指中国,后者指中原地区。
C.《南乡子》“千古兴亡多少事”中的“千古”与《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的“千古”意义相同,都是“久远的年代”的意思。
D.《南乡子》中的“曹刘”指曹操和刘备。《永遇乐》中的“佛狸”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佛狸”是他的小名。
14.辛弃疾在本词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都提到了孙权,请结合作品分析作者两处用典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点。

四、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非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15. 结合课文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木直                           (2)圣人无
(3)功在不                           (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16. 选出特殊句式不同的一项(     
A.水为之,而寒于水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不拘于时D.师不必贤于弟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