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西南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三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广西 高三 模拟预测 2022-10-14 73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尽管不偏不倚的中和美是中国传统艺术追求的理想境界,平庸和单调却是艺术的敌人。“中和”并不是简单的缺少变化的“同”,而是各种丰富的情感糅杂形成的冲淡含蓄的审美境界。在整体的和谐中蕴藏着变化,变化中又体现着统一。钱锺书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谈论文学艺术的时候始终贯穿着“和而不同”、一与多彼此统一的思想。

如果把事物比做一,那么,这个一中包含着无限的多。古今中外的人们都曾参透过这个上帝创造世界的秘密。为了能让我们有更清晣的认识,钱先生在《管锥编》里把古希謄和古中国放在一起,显示了他广泛搜罗中外例证的眼界和中西贯通的学术视野。赫拉克利特(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说:“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和谐的……绘画在画面上混合着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部分,从而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象。音乐混合不同音调的高低、长音和短音,从而造成一个和谐的曲调。”“结合物既是整个的,又不是整个的,既是协调的,又不是协调的,既是和谐的,又不是和谐的。”无独有偶,中国古代也有过类似的论述,《左传》里说,声音好比味道,有“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彼此配合而成,“清浊、大小、长短、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融合在一起,如果只有琴或瑟的一种声音,谁还愿意去听呢?古希腊的诗人还概括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争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两善相争,一种是两恶相争,前者可以互补互利,后者则是互相残杀。钱先生解释说,两善相争与“和”的意思是差不多的。古人说:“和而不同”,“和”就是有差别的统一。

清朝人刘熙载写过一本文学评论方面的书叫《艺概》,谈到对文学的看法,作者和前人颇有同感。前人曾说,不同的事物互相交织才产生花纹,又说,两个不同的事物彼此对峙,才有文产生,如果失去一个,就不能成文了(在文字学里,“文”和“纹”相通,“文”最初的意思就是鸟兽身体上的花纹)。写文章的人可曾考虑过文章是怎样写出的吗?刘煕载继续解释说,虽然大家都明白“物一无文”,事物没有差异就没有“文”的诞生,但更应当明白“物无一”也无文,统一是文章真正的主宰,必须得有一个统一的东西贯穿其中,各个有差异的部分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钱锺书认为,刘熙载提出的“物无一也无文”是十分精妙的道理,这与古希腊人所说的“一贯于万殊”正是一个意思。

一与多的统一,在一致中见出变化,是生活和艺术共同的辩证法。前人谈论杜甫的诗歌时说,杜甫的诗每一篇都是朴拙和工巧相结合。如果完全朴拙当然无所取,如果全诗都写得工巧,那么又会过于新奇而少了浑厚的古风,古人的文章大多是这样的。有人想删掉苏轼的诗歌里不够精湛的部分,被别人劝住说,在不整齐的诗句中经常有高妙的意思显现不是更好吗?对这种情况,钱忡书解释说,满眼的繁花似锦,络绎不绝,会让人得疲惫,大鹏搏击九万里长空,每年都要休息六个月,就是一张一弛之道啊!

(摘编自李莫谦《听钱锺书讲文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和美能够形成冲淡含蓄的审美境界,是因为在整体和谐中蕴藏着变化,丰富情感中体现着统一。
B.在赫拉克利特看来,自然是通过联合对立物达到整体和谐的,这体现出他对“一包含多”奥秘的领悟。
C.“两善相争”与“两恶相争”的差异在于前者是互补互利的和谐统一,后者是互相残杀的矛盾对立。
D.虽然“文”的诞生是由于不同事物彼此对峙,但刘熙载认为只有差异而没有统一也无法真正成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述赫拉克利特的见解及《左传》中的事例,是为了论证古希腊和古中国对“一包含多”存有共同认识。
B.文章通过古中国与古希腊文艺观点之间的对比论证,得出了“和而不同”“一与多统一”在古今中外都相通的结论。
C.作者使用道理论证的方法,阐述了“一”因为“多”丰富且不单调,“多”也因为“一”统一而不杂乱的文艺观。
D.末段引用钱锺书对大鹏搏击高空需要一张一弛的观点,来类比对杜甫诗歌的鉴赏也应遵循朴拙和工巧结合的规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统一差别且在一致中见出变化,才可以避免艺术上的平庸单调,达到中国传统艺术“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B.只要具有广泛搜罗中外例证的眼界和中西贯通的学术视野,中国传统艺术观就能够和西方文艺理论展开广泛对话。
C.钱锺书认为刘熙载提出的“物无一也无文”与古希腊人“一贯于万殊”的观点如出一辙,都揭示了统一的主宰作用。
D.文中前人对杜甫、苏轼诗歌的评论启示我们,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可以彻底消解追求工巧精湛带来的审美疲劳。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动物一样,植物每时每刻也在进行着新陈代谢,思考着如何生存的现实问题。而与动物不一样的是,植物没有四肢,只能在固定的区域里生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面临着不同的生存考验,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积累了自己的生存智慧。

水是生命之源。植物对环境中水分的利用和适应是其维持生存必不可缺少的技能。在这方面,不同植物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等“奢侈”环境中的植物,为了克服缺氧环境进化出了长在地表能“呼吸”的根或气生根。然而,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生活在极端干旱区荒漠植物的命可没这么好。在有着“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巨大的潜在蒸发量(年均2500~3400毫米)使年均17.4~66.3毫米的降水显得微不足道,表层土壤的含水量极少。尽管如此,依然有许多多年生植物在此生存繁衍,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维持着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保障着绿洲内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多年生草本植物——疏叶骆驼刺便是极端干旱区的建群种之一,因其是戈壁滩和沙漠中骆驼唯一能吃的草料而得名。骆驼刺为了获取宝贵的水资源,在种子萌发后,根系就拼命地向下扎,向深层潮湿的地方延伸,发展出了深达地下水的庞大根系。骆驼刺将来之不易的水分输送到地上的枝叶进行光合生产。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部分用于可溶性糖、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维持了细胞的正常运转,同时,部分叶片退化成了刺(同化枝),减少了体内水分的散失。刺的演化还可以通过减少昆虫与动物的采食行为来保存自己。

骆驼刺的根系不仅是吸收水分的重要器官,还能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在适宜的地方破土长出新的植株,这种家族扩大的策略被称为“克隆生殖”,是一种无性繁殖方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荒漠——绿洲过渡带上,经常看到一丛丛骆驼刺彼此分离生长,但实际上它们的地下部分是相互连接的,彼此间交换着水分和养分。

那么,骆驼刺为什么会进化出这种繁殖方式呢?这是因为在极端干旱的环境中,表层土壤含水量极低,种子萌发十分困难。即使能幸运地被季节性洪水滋润并生根发芽,但洪水过境后,幼苗还没来得及向下扎根,体内水分就被炙热干燥的空气剥夺了。生下来容易,活下去难。因此,种子繁殖根本无法满足骆驼刺扩大种群的目的。故而,一根根横向生长的根系悄悄地出现了,它们伺机而动,寻找适宜的机会破土而出,最终形成了由一株株地下部分彼此相连的植株组成的大家庭。这种繁殖方式一方面扩大了地上部分光合作用的面积,使骆驼刺能生产更多的能量和物质用于根系生长,另一方面,在面对地下水位下降等不利环境时,生存空间的拓展也为整个家族增加了生的希望。

既然克隆生殖这么好,而种子繁殖全靠命,那为什么骆驼刺依然保留着开花结果的行为呢?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种子的产生或许是骆驼刺对种群扩大的“备选方案”。

独脚难行,独木难支。骆驼刺不仅能化解“吃水难”的问题,而且也积极寻求与微生物建立合作,在它们的帮助下解决“营养不良”的问题。氮(N)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养分,虽然占据大气成分的78%,但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而一些具有固氮作用的微生物类群(根瘤菌),以植物提供的有机物为能量来源,开启了被动技能,不仅能够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所能利用的形式,而且还能促进植物对其他养分的吸收与利用。这种植物——微生物跨界合作的方式在包括骆驼刺在内的豆科植物中较为常见,使它们在极度贫瘠的荒漠中生存了下来。骆驼刺在解决自己温饱问题的同时,也为周边其他植物提供了养分,促进了整个群落的繁荣。

(摘编自张志浩《骆驼刺的生存智慧》)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上的动植物都面临着生存考验,每一种动植物都在努力地为活下去积累着自己的生存经验。
B.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是因为降水量小、潜在蒸发量巨大,表层土壤含水量极少。
C.骆驼刺的根系不仅是吸收水分的重要器官,还是骆驼刺为扩大家族而进化的“克隆生殖”的主要器官。
D.骆驼刺能够通过与微生物合作吸收到氮,解决沙漠中“营养不良”的问题,这是豆科植物独有的特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介绍骆驼刺的生存智慧前,先介绍一些生活在水中或潮湿地区的植物的生存之道,主要是为了说明骆驼刺的生存环境更恶劣。
B.骆驼刺不仅是戈壁滩和沙漠中骆驼唯一能吃的草料,还能够防风固沙,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大规模种植骆驼刺就可以治理沙漠。
C.文章在说明骆驼刺为了生存而做出的努力时,多处运用了拟人、设问的修辞方法,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体现了科普文的特征。
D.由于荒漠中极度缺水,种子萌发十分困难,骆驼刺主要是靠其根系“克隆生殖”的方式繁殖,种子繁殖的方式是无法实现的梦想。
6.骆驼刺的生存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剪网

丰子恺

大娘舅白相了大世界回来。把两包良乡栗子在桌子上一放,躺在藤椅子里,脸上现出欢乐的疲倦,摇摇头说:

“上海地方白相真开心!京戏、新戏、影戏、大鼓、说书、变戏法,甚么都有;吃茶、吃酒、吃菜、吃点心,由你自选;还有电梯飞船、飞轮、跑冰……老虎、狮子、孔雀、大蛇等……真是无奇不有!唉,白相真开心,但是一想起铜钱就不开心。上海地方用铜钱真容易!倘若白相不要铜钱,哈哈哈哈……”

我也陪他“哈哈哈哈……”

大娘舅的话真有道理!“白相真开心,但是一想起铜钱就不开心”,这种情形我也常常经验。我每逢坐船,乘车,买物,不想起钱的时候总觉得人生很有意义,对于制造者的工人与提供者的商人很可感谢。但是一想起钱这一种交换条件,就减杀了一大半的趣味。教书也是如此:同一班青年或儿童一起研究,为一班青年或儿童讲一点学问,何等有意义,何等欢喜!但是听到命令式的上课铃与下课铃,做到军队式的“点名”,想到商买式的“薪水”,精神就不快起来,对于“上课”一事就厌恶起来。这与大娘舅的白相大世界情形完全相同。所以我佩服大娘舅的话有道理,陪他一个“哈哈哈哈……”。

原来“价钱”这种东西,容易使人受到限制又减小了事物对于人的意义。譬如像大娘舅所说:“共和厅里的一壶茶要两角钱,看一看狮子要二十个钢板。”规定了事物的代价,这事物的意义就被限制,似乎吃共和厅里的一壶茶等于吃两只角子,看狮子不外乎是看二十个铜板了。然而实际共和厅里的茶对于饮者的我,与狮子对于看者的我,趣味决不止这样简单。所以倘用估价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见的世间就只有钱这一种东西,而更无别的意义,于是一切事物的意义就被减小了。“价钱”,就是使事物与钱发生关系。可知世间其他一切的“关系”,都是足以妨碍事物本身存在的真意义的。故我们倘要认识事物本身存在的真意义,就非撤去其对于世间的一切关系不可。

大娘舅一定能够常常不想起铜线而白相大世界,所以能这样开心而赞美。然而他只是撤去了“价钱”这一种关系而已。倘能常常不想起世间一切的关系而在这世界里做人,其一生一定会有更多欢慰。对于世间的麦浪,不要想起是面包的原料,对于盘中的橘子,不要想起是解渴的水果;对于路上的乞丐,不要想起是讨钱的穷人;对于目前的风景,不要想起是某镇某村的郊野。倘能有这种看法,其人在世间就像大娘舅白相大世界一样,能常常开心而赞美了。

我仿佛看见这世间有一个极大而极复杂的网。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种事物的时候,总要牵动无数的线,带出无数的别的事物来,使得本物不能孤独地明晰地显现在我的眼前,因之永远不能看见世界的真相。大娘舅在大世界里,只将其与“钱”相结的一根线剪断,已能得到满足而归来。所以我想找一把快剪刀,把这个网尽行剪破,然后来认识这世界的真相。

丁卯(1927)年十月

(选自作者《缘缘堂随笔》,有删改)


【注】①白相,苏州方言,游戏、戏耍的意思。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随笔性散文,文风平实亲切,语言干净自然,含义隽永,引人深思。
B.文章开篇通过对大娘舅动作语言的描写,展现了上个世纪初上海城市生活的众生相。
C.传授知识并与学生共同学习,使作者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感受到莫大的快乐。
D.作者认为不能够看到事物单纯而明晰的本质,使我们的生活失去了很多应有的乐趣。
8.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关系”妨碍了人们认识到事物本身存在的真正意义?
9.有人说丰子恺先生的诗句最能体现他散文的特点:“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康熙元年,迁水师提督。二十年,郑锦死,子克塽幼,诸将刘国轩、冯锡范用事。内阁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谕相机进取。琅至军,疏言:“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给事中孙蕙疏言宜缓征台湾。七月,彗星见,户部尚书梁清标复以为言,诏暂缓进剿。琅疏言:“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足破灭海贼。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诏从之。

二十二年六月,国轩踞澎湖,环二十余里为壁垒。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旋以百船分列东西,遣总兵陈蟒、魏明率兵东指鸡笼峪,西指牛心湾,分贼势。琅自督五十六船分八队,以八十船继后,扬帆直进,取澎湖,国轩遁归台湾。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台湾平,自海道报捷。上旌琅功,曰:“朕特加擢用,尔能不负任使,举六十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琅疏辞侯封,乞得如内大臣例赐花翎,部议谓非例,上命毋辞,并如其请赐花翎。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明季设澎水标於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然其时中国之民潜往生聚,已不下万人,及崇祯元年,芝龙就抚,借与红毛为互市之所。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此地原为红毛所占,乘随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琅又疏请克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与刘国轩、冯锡范等俱诣京师。诏授克塽公衔,国轩、锡范伯衔,俱隶上三,馀职官及桓等于近省安插垦荒。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三十五年,卒于官,年七十六,赠太子少傅,赐祭葬,谥襄壮。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B.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C.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D.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翎,清代的一种冠饰,多为皇室贵族和朝廷高官所佩戴,是“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
B.互市,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贸易的通称。隋唐以后,各王朝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C.旗,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统辖。
D.太子少傅,教习太子的副职,与太子少师、太子少保合称“东宫三少”,为“九卿”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琅精于谋略,长于用兵。面对台湾守军的严防死守,施琅联络旧部作内应;澎湖之战中,他精心谋划,排兵布阵,大获全胜。
B.施琅骁勇善战,厥功甚伟。攻台过程中,施琅被流箭射中眼睛也毫不退缩;他平定台湾,使之回归清廷,稳定了东南局势。
C.施琅坚持己见,力排众议。面对是否缓征台湾的不同意见,施琅坚持攻台;面对台湾弃留的争论,他说服朝廷将其纳入版图。
D.施琅深明大义,尽忠为国。平定台湾之后,他将国家利益置于私仇之上,释放郑克塽,并劝其投诚,为其请封,安抚了人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
(2)琅又疏请克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与刘国轩、冯锡范等俱诣京师。
2022-10-10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三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怀

陆游

万里驰驱坐一饥,自怜无计脱尘鞿。

身留幕府还家少,眼乱文书把酒稀。

客路更逢秋色晚,故山空有梦魂归。

芋羹豆饭元堪饱,错用人言恨子威


【注】①子威:西汉乐昌侯王商的字。王商为人敦厚,因不满大将军王凤专权,二人心生罅隙。后皇帝听信王凤谗言,免去王商官位。三日后,子威去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诗人长途奔劳不能坐下来吃一顿饭的悲苦处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从“身留幕府”和“眼乱文书”两个角度,概括了诗人常态化的生活样貌。
C.颈联上下两句一实一虚,虚实相生,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诗歌想象空间。
D.末句用典,揭示了想粗茶淡饭果腹尚不能遂愿的原因,照应前文,深化了感情。
1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面对美好景致,心有所感,却无法用言语表达,此时你也许会想起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解释了老师不一定要比弟子贤能的原因。
(3)猿啼高而急,似哭似号,给人以凄哀之感,让人听了伤心,所以诗人们常用猿啼表达哀音,比如:郦道元《三峡》中“____________”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
2022-10-10更新 | 20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三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5月,①“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西藏珠峰地区开展。“珠峰科考实际上是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重要内容,我们已筹划多年。从科学角度来讲,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变化对世界其他地区而言,可谓      。”科考队队长姚檀栋说。

顺利冲击世界之巅,并创下架设世界②“海拔”最高气象站的纪录,是这次珠峰科考的      。此次珠峰科考整合了一个10余人的登山团队,他们接受过长期系统训练,能熟练掌握气象站安装、调试的各项步骤。

攀登之路并非      。5月3日晚,登山队员们比预计提前一天抵达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4日凌晨,他们就踏上了征途。哪怕队伍里有曾16次攀登珠峰的③“老将”,这趟路也并不轻松。因为要在珠峰架设科研设备、操作仪器等工作,每个登山队员都需要背负15公斤左右的物资,是平日寻常登山任务的近两倍多

“每天都忙得      ,全身心投入气象保障中。知道次日就要冲顶,心情紧张,连日来工作成果全在于此,我们都在密切关注结果。”队员姚楠感慨。

很多科考队员手上都戴着一个电子④“戒指”,上面的电子屏幕实时展现心跳、血氧等身体指标。这个研究项目,可探寻低压缺氧和高浓度臭氧共暴露对高原急进人群的健康影响。

17.文段中标序号处的词语不需要加双引号的一项是(     
A.①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B.②海拔
C.③老将
D.④戒指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牵一发而动全身     耀眼时刻     一路顺风     不可开交
B.树欲静而风不止     高光时刻     一路顺风     疲于奔命
C.树欲静而风不止     耀眼时刻     一帆风顺     疲于奔命
D.牵一发而动全身     高光时刻     一帆风顺     不可开交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要在珠峰完成架设科研设备、操作仪器等工作,每个登山队员都需要背负15公斤左右的物资,是寻常登山任务的两倍。
B.因为要在珠峰架设科研设备、操作仪器等工作,每个登山队员都需要背负15公斤左右的物资,是寻常登山任务的两倍。
C.因为要在珠峰完成架设科研设备、操作仪器等工作,每个登山队员都需要背负15公斤左右的物资,是平日寻常登山任务的两倍。
D.因为要在珠峰完成架设科研设备、操作仪器等工作,每个登山队员都需要背负15公斤左右的物资,是寻常登山任务的近两倍多。
2022-10-13更新 | 26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三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陆上丝绸之路主要运输丝绸,,因此,很多人称海上丝绸之路是陶瓷之路。汉魏之后,每个朝代都有代表性的陶瓷,其中。唐越瓷与当时的饮茶风尚相关。为文人学士所喜用,并传播至东西洋。唐三彩与盛唐的恢宏气象契合,如三彩马体现了唐朝的国力的强盛,三彩骆驼,三彩人俑展示了唐朝生活的富足。唐三彩在唐朝盛行并广泛使用,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唐朝国力强盛,对外交流频繁,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文学艺术百花齐放,工艺制造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有一种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的陶瓷非常盛行,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瓷称为“唐三彩”。它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唐代以前,陶瓷一般只有单色釉,最多是两色釉,而唐三彩出现,才有了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时运用的实例。它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形态自然。色泽艳丽多变,有原色、复色、兼色。如今,随着人们对唐三彩等传统艺术越来越重视,以及唐三彩复原工艺的发展,唐三彩已成为家居装饰、馈赠亲友的良品。

20.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请对上文第二段内容进行压缩,给“唐三彩”下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50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2019430日,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②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共青团员、少先队员代表响亮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这是新时代中国青少年应该有的样子,更是党的青年组织必须有的风貌。

2022510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请结合自身实际和新时代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作家作品
2
阅读与鉴赏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学术论文
4-60.65科普-自然科学类实用类文本
7-90.65丰子恺  其他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陆游(1125-1207)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一般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标点符号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20-210.65情境补写  压缩语段表达题组
六、作文
220.4青春 使命  责任 担当  引语式材料  国家情愫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