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陕西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12-10 2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成系统的汉语言材料。甲骨文数量众多,刻有文字的甲骨约有16万片,不重复的单字字头有4000多个;内容宏富,涉及战争、祭祀、田猎等诸多方面。甲骨文是研究我国殷商时期的语言、古史,乃至思想的第一手资料。甲骨文的考释,在甲骨学研究中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经过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努力,现已有1000多个字头被成功识别。但是,由于甲骨残断、拓片不清以及对字词理解的不同等因素,还有相当一部分字词的考释在甲骨学界仍然存在分歧。甲骨文考释工作任重而道远,至少应在四个维度上同时展开。

一是甲骨文的今字判定。甲骨文中的某字相当于今天的某字,这是针对甲骨文中的未识字而言的。目前已被学界所考释出的1000多个字头,均属此类。如甲骨文中的”“几乎与今字毫无二致;再如甲骨文中的”“等独体字,象形意味明显;又如”“等合体字,古今文字结构始终未变。对于熟谙金石学的学者来说,辩识出部分文字是比较容易的。在未被考释出的约三分之二的甲骨文字中,大部分是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它们大都是十分难啃的硬骨头。对这些未识甲骨文的今字判定,仍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甲骨文考释工作的首要内容。

二是甲骨文的今字确释。甲骨文中的某字究竟是否相当于今天的某字,长期以来学界对此的认识并不统一,经过深入研究后确认某一种观点可接受,这是对悬而未决之字的考释。如甲骨文中多次用在作乱方国名称前的一个字,旧无确释,绝大多数学者照摹原形作缺释处理,仅少数学者将其释为。李学勤在《释新出现的一片征夷方卜辞》一文中将其释读作禺(遇)。蒋玉斌在《释甲骨金文的兼论相关问题》一文中指出,运用对照法,经过细致的字形比对,该字可确认为,主要用为蠢动之。蒋说已被学界普遍接受。

三是甲骨文的今字改释。甲骨文中的某字,前人已考释出相当于今天的某字,但后人作出了另一种考释,这是针对甲骨文中的已识字而言的。如甲骨文中的的象形初文,左右两个竖笔不对称,一个弯曲另一个不弯曲,且不等长。, 像木桶形,是”“等字的象形初文,左右两竖笔对称等长。在敏锐观察到甲骨文中的”“二字的细微差别后,王子杨在《甲骨文字形类组差异现象研究》中指出,旧释之字绝大多数当改释为

四是甲骨文的用法考定。不管是已识字还是未识字,均有其在甲骨文中的某些用法不明,需要深入考辨、考定,这是针对所有甲骨文而言的。未识字 在今天看来其中不少可能是死文字,即这些字只是在某个历史时期使用过,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被淘汰,现在我们自然已经无法为其找到相对应的文字。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后的文字考释工作除了要继续关注甲骨文等古文字中的某个字是后世或今天的某字外,对于实在无法对应者,弄清楚其在文字材料中的具体用法也很有必要。

综上所述,正确的释文是通读甲骨文的关键,是利用甲骨文进行深入综合研究的基础。甲骨学者要继续坐稳冷板凳,充分利用大数据在搜集材料方面带来的便利,综合运用对照法”“偏旁分析法”“历史考证法等文字考释方法,发挥语法分析在疑难辞例疏通方面特有的优势,给目前运用传统手段研究陷于窘境的甲骨文字考释工作提供新思路,从而推动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深入发展。

(摘编自齐航福《甲骨文考释的四个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数量众多且内容丰富,这对学者研究殷商时期的语言和思想等均有极大帮助。
B.辨析某甲骨文字是否相当于今天某字并取得一致意见,是甲骨文今字确释的重要工作。
C.甲骨文中的部分独体字象形特征明显,从这些字中可以较容易地看出它们的构形意象。
D.甲骨文中的“未识字”仅在特定历史时期使用,导致学者现在很难对其用法进行考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提及了甲骨文考释存在分歧的原因,指出考释工作任重道远,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B.作者在论述时有自己的学术见解,并多次引用专家学者有关研究成果,增强了说服力。
C.文末提出了“历史考证法”“对照法” 等研究的新思路,体现了作者解决问题的态度。
D.文章总体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脉络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约三分之二的甲骨文未被考释出,找到其对应的今字,一直是甲骨文考释工作的首要内容。
B.因为蒋玉斌的观点已被学界普遍接受,所以意味着这个字的今字考释工作到此结束了。
C.学者如果想要充分利用甲骨文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就必须先要得到甲骨文的准确释文。
D.甲骨文考释工作已陷入困境,需要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和新方法来代替传统研究手段。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农业,是将数字信息作为农业新的生产要素,用数字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新兴农业发展形态。农业数字经济是发展农业、振兴乡村的重要抓手,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数字农业的发展,但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农业数字经济还是一片洼地。推动农业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效率、打通销路,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端的智慧农业,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去,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农产品生产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智慧农业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望由2015年的137亿元增长至26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4.3%,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二是消费端的农村电商,通过网络平台各种服务嫁接于农村资源,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服务领域,使之成为遍布县、镇、村的三农信息服务站,拓宽农产品销售市场。据统计,2018年,农村电商超过980万家,带动就业2800万人,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2305亿元,同比增加33.8%



(摘编自《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19418日)

材料二:

425日,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召开,数字议题再次引发大众关注与热议。智慧农业平台、“AI+农业计划、智能农业……在今天数字中国发展的大战略下,数字农业形态正在展现。近些年,随着数字农业的持续推进,新问题也接踵而至。

以养猪为例,一些龙头企业推出了生猪养殖数字农业示范园,年出栏生猪超10万头,使得当地小规模养殖户普遍担心失去价格优势、面临市场淘汰。少数有幸加入平台的养猪户为了获取平台供产销分析数据,必须按期交纳数据使用费,无疑加大了其成本负担。而更普遍令养猪户头疼的是数字平台程序使用的复杂度,这些数字化手段的使用和养猪户长期的经验技能完全没有关联。其中既有数字经济发展的普遍难题,也有农业自身特殊性的原因。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中央一号文件数字乡村战略的实现,更关系着中国的米袋子和菜篮子,亟须深究问题背后的深刻成因。

(摘编自刘志阳《塑造数字时代的农民》,《光明日报》20210426日)

材料三:

朝着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农业农村局,花农韦显辉步频加快。听说政府要帮助我们在网上卖花,还要给我们做培训,我赶紧过来看看。这段时间,广州白云区、佛山南海区里水镇等地云上花市的销售渐入佳境,让韦显辉跃跃欲试。红红火火的云上花市,是数字助农在新春佳节里的又一次尝试。

从数字助农到智慧兴农,数字红利是实现乡村振兴亟须激活的宝贵资源。记者在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采访时发现,秧苗、蔬菜、果树在温度、湿度、土质传感器的监测下茁壮成长,一旦数据异常或者摄像头捕捉到病虫害蔓延,就会启动灌溉、施肥设施加快工作程序,指挥无人机按照定位喷洒无公害杀虫剂;采收后的稻谷、蔬菜、水果直接上架电商平台……在智慧兴农的推进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将数字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数字技术才能真正地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

(摘编自贺林平《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发展》,《人民日报》202131日)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6-2018三年间,农业数字经济比重逐年提升,但是每年均低于工业与服务业的数字经济比重,说明农业数字化水平相对滞后。
B.2018年,农业各细分行业数字经济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林、渔、农、牧,数字技术转化为各细分行业增加值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C.相较于2015年,2020年我国智慧农业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新突破,这侧面反映出我国高度重视智慧农业在数字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
D.2018年农村电商规模与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巨大,就业人数增加,可见搞好消费端的农村电商能有效推动农业数字经济的发展。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农业是数字中国发展的大战略之一,数字农业与数字信息技术密切相关,而数字农业的持续推进也带来了新的农业数字信息技术问题。
B.解决好部分养猪户面临的问题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其建立起价格优势,以及利用各种平台帮助其打通销路,保护其不被市场淘汰。
C.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成功的原因是其通过发展生产端的智慧农业,充分激活了数字红利这一实现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
D.广东省“云上花市”与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的做法都是智慧兴农的有益尝试,也都很好地说明了农业数字技术能够赋能乡村发展。
6.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如何应对数字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素材

刘庆邦

麻小雨是县里曲剧团的演员,剧团一解散,麻小雨就失了业。

有那么十来年时间,古装戏一律不许再演。不料十年河东转河西,忽如一夜春风来,古装戏又回来了。县曲剧团得风光之先,赶紧排出了两台古装大戏。一台是《陈三两爬堂》,另一台是《卷席筒》。

在《陈三两爬堂》里,麻小雨饰演的是陈三两。在《卷席筒》里,麻小雨饰演的是苍娃的嫂嫂。麻小雨是曲剧团的台柱子。在麻小雨开唱之前,如果台下鸦也叫,雀也鸣,还乱糟糟的,麻小雨一声唱。台下鸦也息,雀也停,顿时鸦雀无声。这地方的戏迷给麻小雨起的外号叫麻瓢泼。那意思是说,麻小雨唱到高潮处,台下听众的眼泪流得可不止像下小雨,而是像大雨下得像瓢泼一样。

谁能料得到呢,也就是十几年光景,随着电视机的普及,随着老一代听戏人老成凋零,麻瓢泼的戏说没人听就没人听了。不光曲剧团是这样,县里的豫剧团、曲艺团也是如此。因麻小雨的才华和名气在那里放着,她的境况不是很差。有人在酒店里聚会喝酒,约她去包间里唱。有人家办喜事,点她去家里唱堂会。

然而新的问题来了,有一家人家死了爹,爹的儿媳请麻小雨代为哭丧,她去,还是不去?

如同代购、代驾等,代哭可以说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过去,谁家死了老人,亲人们都是要哭的,凡是沾亲带故的人,都有责任哭一哭。哭得声音越大、越痛心,越显得子女有孝心。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里死了老人,后代人不再哭了,他们哭不出来了,或者说不会哭了。他们或许认为,哭起来太难听了,太累人了,所以就算了,不哭了。可是呢,人毕竟死了,人一死如烟消云散,就再也不能复活。为了与死去的人告别一下,气氛还是要制造一些的,形式还是要走一走的。于是乎,代哭的行当就应运而生。

曲剧团原来有一个跑龙套的,因本人姓龙,人称老龙套。曲剧团散伙后,老龙套当上了代哭的经纪人,跑起了别一种意义上的龙套。找麻小雨代为那家的儿媳哭公爹,是老龙套为麻小雨介绍的第一个代哭的项目,死者的儿媳愿意出资两千元,要求代哭者的笑不能少于两个小时。麻小雨一听就拒绝了,她有些生气地对老龙套说: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

这年初冬,麻小雨再次遇到一个需要代哭才能挣到钱的机会。当老龙套把机会说给麻小雨时,麻小雨这次没有表示生气和拒绝,只是把眉头皱了起来。是什么来头让麻小雨有些犹豫不决呢?却原来,这次请麻小雨代哭的人,是一位在外地做生意发了财的女老板。女老板在老家当闺女时听过麻瓢泼的戏,流过眼泪。她不让别人代她哭娘,像点戏要点名角儿的戏一样,只点麻瓢泼一个人。老龙套对女老板说:能不能请得动她很难说。上次有人出五千块钱请她代哭,就被她拒绝了。女老板轻轻笑了一下说:五千不中,我给她翻一倍,不信请不动她!

麻小雨是个认真的人,不代哭则已,既然答应了代哭,就要哭出水平来,对得起人家所出的高价钱。麻小雨长期从事戏曲工作,对艺术规律是懂的。《陈三两爬堂》《卷席筒》,戏中人之所以能哭得荡气四肠、感天动地,那是有剧本依据的,有故事内容的。倘若没什么依据和内容,凭什么调动感情呢,凭什么哭得能引起听众的共鸣呢?若联系起来想一想,她们所唱的哪一场苦戏不是代哭呢!在戏里,她替陈三两哭过,替苍娃的嫂嫂哭过。不管她替谁哭,后面都是有苦情戏的情节推动的。

麻小雨产生了一个想法,在正式代哭之前,她要先去女老板所在的张家庄,把女老板娘家的情况了解一下。按流行的说法,麻小雨的想法是深入生活的想法,也是想为代哭搜集素材的想法。

来到张家庄时,她装作是一个路人,拐到住在村外地头的一户人家去了。这户人家只有一个白头发的老太太。麻小雨进屋说是找点水喝,一边慢慢喝水,一边跟老太太找话说,话说了一会儿,就把情况了解到了。女老板的娘是上吊自杀的,今年76岁。

麻小雨问老太太:为啥要上吊呢?

老太太说:她的三个儿子和三个儿媳妇都对她不好,现在各个家里都是女人当家,女人对婆婆不好,男人只能跟着葫芦打蹚蹚,连个响屁都不敢放。

儿子儿媳对她不好,听说她不是还有个闺女么,她闺女怎么不把她接走呢?

那老婆儿认老规矩,家有儿子,不跟闺女。听说她闺女也接她去外地住过,她去了不长时间就回来了,死活不在闺女家住。如今她上吊死了,她闺女脸上挂不住,想把后事办得排场一些。这两天庄上的人都在说,那老婆儿的闺女要请麻瓢泼替她哭一场。年年有个三月三,天上掉下个活神仙。要问神仙是哪个?她的名字叫麻瓢泼。你听说过麻瓢泼吗?

麻小雨摇头,说没听说过。

你连麻瓢泼都没听说过,看来你不是本地人哪!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处从侧面烘托麻小雨的唱功高超,比如台下观众的反应、女老板的选择及老太太的话语等。
B.小说详细介绍代哭这一行业产生的原因,在诙谐的话语里对当前人情世态也有着一定的批判意味。
C.麻小雨是个自尊心强、认真、负责任的人,但面对现实,不得不另谋生路,充满了无奈。
D.小说以“素材”为题,体现了麻小雨对艺术规律的尊重,也表明她的初心是探察人心、挖掘人性。
8.小说中,不同类型的人的哭有不同内涵,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小说结尾戛然而止,耐人寻味,你认为麻小雨还会去“代哭”吗?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少孤,鞠于外家。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厉读书。袖所著文谒戚纶,纶器重之。举进士,为濠州定远尉,再调海盐令。县东南旧有港,导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宗道发乡丁疏治之,人号“鲁公浦”。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六员,考所言为殿最,首擢宗道与刘烨为右正言。谏章由阀门始得进而不赐对,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宗道风闻,多所论列,帝意颇厌其数。后因对,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壁曰“鲁直”,盖思念之也。仁宗即位,迁户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讲、判吏部流内铨。宗道在选调久患铨格烦密及知吏所以为奸状多厘正之悉揭科条庑下人便之章献太后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帝、太后将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宗道曰:“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太后遽命辇后乘舆。时执政多任子于馆阁读书,宗道曰:“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再迁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疾剧,帝临问,赐白金三千两。既卒,皇太后临奠之,兵部尚书。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初,太常议谥曰刚简,复改为肃简。议者以为“肃”不若“刚”为得其实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宗道在选调/久患铨格烦密/及知吏所以为奸状/多厘正之/悉揭科条庑/下人便之/
B.宗道在选调久/患铨格烦密/及知吏所以为奸状/多厘正之/悉揭科条庑下/人便之/
C.宗道在选调久/患铨格烦密/及知吏所以为奸状/多厘正之/悉揭科条庑/下人便之/
D.宗道在选调/久患铨格烦密/及知吏所以为奸状/多厘正之/悉揭科条庑下/人便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中国谏官制度源远流长。
B.郎中,本为帝王的侍从,后各部皆设郎中,成为分掌各部要职的高级官员。
C.临朝,既指国君临御朝廷处理政事,又特指太后摄政称制,文中指后者。
D.赠,即追赠,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和“歌以赠之”中的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宗道勤政务实,深受百姓爱戴。他任濠州定远县尉时,派遣乡丁疏通治理了年久堵塞的河道,人们从此称这条河道为“鲁公浦”。
B.鲁宗道敢于直谏,坚持礼法制度。他直言武则天为罪人,借以警醒太后;他要求太后不能无视礼法乘辇先帝而行,使太后纠正了错误行为。
C.鲁宗道为人刚正,痛恨奸佞权贵。他多次在皇上面前指责枢密使曹利用骄横跋扈,他对滥用权力为子谋取私利的权贵们也提出严厉批评。
D.鲁宗道忠实坦诚,不肯欺瞒皇帝。面对使者的提醒,他仍将微服去酒肆饮酒的事情告诉了皇上,皇上不但没有怪罪,反而认为他可大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
(2)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