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二中、渭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陕西 高二 期末 2022-08-03 5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它动摇了“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

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接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认为“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国内有人把它形象地推进一步: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但是,他们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用都无异于一块石头,然而要用的时候,石头不可能当斧头,废纸更不能当作品。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是不能混淆的。

其实,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毕竟,读者接受有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没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但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既然如此,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要对错误接受予以纠正。

此外,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文本是一个未确定的“召唤结构”,文本“空白”中存在某种意向,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实现文本解读的一切潜在可能。个体读者只能实现一部分可能,而读者的多元反应成为必然。因此,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而文本本身又对阅读进行基本限制。正如鲁迅所言:“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有只“看不见的手”,不管读者愿意不愿意,背后的决定者乃是文本。

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曾遭受法国主流社会的审判……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总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应该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更不应一千个都不是哈姆雷特,甚至没有了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摘编自赖瑞云《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提倡多元解读的同时造成荒腔走板的解读。
B.单个读者的理解有局限性而无法像代代相承的接受链那样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C.“召唤结构”中的“空白”召唤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阐释。
D.对作品的理解应多元,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而不能脱离作品另起炉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真正理解作品为写作动机,文章论证多元解读应避免的误区及要遵循的原则。
B.文章先从正面阐述“接受美学”的观点,又从反面批驳国内某些人的错误理解。
C.文章借鲁迅名言,论证读者在解读文本时既有想象自由又要受文本限制的观点。
D.文章以李白、杜甫诗歌的遭遇为例,论证经典文本的地位不受读者影响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找到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应注重读者能动性与作品限制性的统一。
B.对个人理解进行提高、修正并与其他读者交流,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作品。
C.由于文学普遍性的制约,读者在理解人物形象时应该做到以作者设想为主。
D.同样重视读者理解,但“读者中心论”比“读者决定论”更看重文本限制。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农业,是将数字信息作为农业新的生产要素,用数字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新兴农业发展形态。农业数字经济是发展农业、振兴乡村的重要抓手,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数字农业的发展,但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农业数字经济还是一片洼地。推动农业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效率、打通销路,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端的智慧农业,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去,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农产品生产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智慧农业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望由2015年的137亿元增长至26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4.3%,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二是消费端的农村电商,通过网络平台各种服务嫁接于农村资源,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服务领域,使之成为遍布县、镇、村的三农信息服务站,拓宽农产品销售市场。据统计,2018年,农村电商超过980万家,带动就业2800万人,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2305亿元,同比增加33.8%



(摘编自《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19418日)

材料二:

425日,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召开,数字议题再次引发大众关注与热议。智慧农业平台、“AI+农业计划、智能农业……在今天数字中国发展的大战略下,数字农业形态正在展现。近些年,随着数字农业的持续推进,新问题也接踵而至。

以养猪为例,一些龙头企业推出了生猪养殖数字农业示范园,年出栏生猪超10万头,使得当地小规模养殖户普遍担心失去价格优势、面临市场淘汰。少数有幸加入平台的养猪户为了获取平台供产销分析数据,必须按期交纳数据使用费,无疑加大了其成本负担。而更普遍令养猪户头疼的是数字平台程序使用的复杂度,这些数字化手段的使用和养猪户长期的经验技能完全没有关联。其中既有数字经济发展的普遍难题,也有农业自身特殊性的原因。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中央一号文件数字乡村战略的实现,更关系着中国的米袋子和菜篮子,亟须深究问题背后的深刻成因。

(摘编自刘志阳《塑造数字时代的农民》,《光明日报》20210426日)

材料三:

朝着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农业农村局,花农韦显辉步频加快。听说政府要帮助我们在网上卖花,还要给我们做培训,我赶紧过来看看。这段时间,广州白云区、佛山南海区里水镇等地云上花市的销售渐入佳境,让韦显辉跃跃欲试。红红火火的云上花市,是数字助农在新春佳节里的又一次尝试。

从数字助农到智慧兴农,数字红利是实现乡村振兴亟须激活的宝贵资源。记者在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采访时发现,秧苗、蔬菜、果树在温度、湿度、土质传感器的监测下茁壮成长,一旦数据异常或者摄像头捕捉到病虫害蔓延,就会启动灌溉、施肥设施加快工作程序,指挥无人机按照定位喷洒无公害杀虫剂;采收后的稻谷、蔬菜、水果直接上架电商平台……在智慧兴农的推进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将数字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数字技术才能真正地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

(摘编自贺林平《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发展》,《人民日报》202131日)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6-2018三年间,农业数字经济比重逐年提升,但是每年均低于工业与服务业的数字经济比重,说明农业数字化水平相对滞后。
B.2018年,农业各细分行业数字经济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林、渔、农、牧,数字技术转化为各细分行业增加值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C.相较于2015年,2020年我国智慧农业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新突破,这侧面反映出我国高度重视智慧农业在数字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
D.2018年农村电商规模与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巨大,就业人数增加,可见搞好消费端的农村电商能有效推动农业数字经济的发展。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农业是数字中国发展的大战略之一,数字农业与数字信息技术密切相关,而数字农业的持续推进也带来了新的农业数字信息技术问题。
B.解决好部分养猪户面临的问题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其建立起价格优势,以及利用各种平台帮助其打通销路,保护其不被市场淘汰。
C.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成功的原因是其通过发展生产端的智慧农业,充分激活了数字红利这一实现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
D.广东省“云上花市”与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的做法都是智慧兴农的有益尝试,也都很好地说明了农业数字技术能够赋能乡村发展。
6.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如何应对数字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俩老头

汪曾祺

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从前面看,像五十岁;从后面看像三十岁,他们今年都已经做过七十整寿。身体真好!郭老头能吃饭。斤半烙饼卷成一卷,攥在手里,蘸一点汁,几口就下去了。他这辈子没有牙疼过。耿老头能喝酒。他拿了茶碗上去打酒,一手接酒,一手交钱。售货员找钱给他,他亮个空碗:“酒呢?”售货员有点恍惚:记得是打给他了呀?——售货员低头数钱的工夫,二两酒已经进他的肚。俩老头“要好”——这地方的言,“要好”是爱干净爱整齐的意思。不论什么时候,上唇的胡子平斩乌黑,下巴的胡子刮得溜光。浑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一个纽扣也不短。俩老头都爱穿靸鞋,是托人在北京步云斋买的。这种鞋过去是专门卖给抬轿子的轿夫穿的,后来拉包月的车夫也爱穿,抱脚,精神!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生产队有事找他们,队长总是说:“去!找俩老头!”“俩老头”不是“两个老头”的意思,是说他们特别亲密的关系。类似“哥俩”“姐俩”。

两个老头现在都是生产队的技术顾问。郭老头精通瓜菜,也懂大田;耿老头精通大田,也懂瓜菜。

两人的身世可不一样。

我第一次遇见郭老头是在一个卖豆腐的小饭铺里。他坐在我对面,我看了看,总觉得他脸上有什么地方和别人不大一样。他的耳朵没有耳轮。他说:“是摔跤的褡裢磨出来的。”

他告诉我,他不是此地人,是北京人,——他说的是一口地道北京话。安定门外住家,种一片小菜园子,自种自卖。从小爱摔跤。那会摔跤,新手初下场子,对方用褡裢蹭你的耳朵。褡裢都是粗帆布纳的,两下,血就下来了。他的耳朵就磨出来了。

怎么会到这里来?那年大旱,河净井干。种菜没水哪行呀?逃荒到张家口,人地两生。怎么吃饭呢?就撂了地摔跤,是陪人摔。有一帮阔公子,学了一招两式喜欢下场显示显示。他陪着摔,摔完了人家给钱。阔公子们叫做“耗财买脸”。混了两年,觉得陪人家“耗财买脸”,没意思!遇到一个熟人,在这里落了户,他也搬了过来。一晃,四十年了。

我有一天傍晚从城里回来,远远听见大队的大谷仓里有个小姑娘唱《五哥放羊》。真是好嗓子,又甜,又脆,又亮。 去看看!走进门,是耿老头!

耿老头艺名骆驼旦。“骆驼”和“旦”怎么能联在一起呢?这一点我到现在还没再弄清楚。他这个“旦”是半业余的。逢年过节,成个小班子,七八个人,赶集趁庙,火红几天。平常还是在家种地。

俩老头都是在江湖上闯过的人,可是他们在作务庄稼上,都是一把好手。他们现在不常下地干活了,每天只是到处转转,看看,问问,说说。

俩老头转到一块瓜地。 西瓜才窜出苗来,长了几片蓝绿蓝绿的叶子,水灵灵的,好看得很。俩老头围着瓜地转了一圈,咬了一会耳朵,发了话:“把这片瓜都刨了吧,种别的庄稼,种小叶芥菜吧,还能落点猪食。”——“咋啦”“你们把瓜籽安得太浅了,这一片瓜秧全都吊死了!”瓜籽安浅了,根够不着下面的底肥,长不大,叫“吊死”。“看你俩说的!青苗绿叶的,就吊死啦!你们的眼睛能看穿沙层土板啦!不信。”——“不信?看吧!”过了两天,蓝绿蓝绿的瓜叶全都黄了,蔫了。刨开来看,果然,吊死了!

也许因为俩老头闯过江湖,他们不怕官。

“大跃进”年月,市里下来一个书记,到大队蹲点。在预报产量的会上,他要求一再加码,产量高得不像个话。耿老头说;“这是种庄稼?是起哄哪!你们当官的,起了哄,一走!俺们秋后咋办呢?拿什么往上交,拿什么吃呀?”胳膊拧不过大腿,产量还是按照书记要求的天文数字报上去了。措施是密植,小麦试验田一亩下了二百斤麦种!高粱、玉米、谷子,一律缩小株行距,下种超过往年三倍。郭老头、耿老头坚决不同意,书记下不来台,又不能拍桌子,气得说:“你就做一次社会主义的冒失鬼行不行”

到了锄地时,俩老头拿着小锄,下地干活。他们把谷子地过密的小苗全给锄掉了。队长知道了,赶紧来拦:“你们这是反领导呀!”俩老头说:“怕啥?他打不了我反革命!"

秋后,大田全部减产,有的地根本没有秀穗,只能喂老牛。只有俩老头锄过的地获得了大丰收。

在市里召开的丰产经验交流会上,俩老头当代表发言,题目是《要做老实庄稼人,不当社会主义的冒失鬼》。主持会议的就是那位书记。郭老头头一个发言,头一句话就是:“书记叫俺们做社会主义冒失鬼……”

俩老头后来一见书记,叫他“社会主义的冒失鬼”。书记一点办法没有。

一九八〇年一月五日写成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老头身体好,能吃饭,“他的耳朵没有耳轮”。通过和“我”的对话,回忆了郭老头的经历,突出了人物鲜明的特征。
B.耿老头拿茶碗去买酒时,一手接酒,一手交钱,在售货员找钱的瞬间他就亮个空碗,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他能喝酒。
C.俩老头都在江湖上闯过,都是生产队的技术顾问、务庄稼的好手。作品用淡淡的笔调叙述了两个人的共同特点。
D.汪曾祺的小说呈现“散文化”特点,记录民俗风情,叙写市井人生,这篇小说淡化情节,不注重情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8.小说开头一二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汪曾祺是一位语言大师,请举例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神宗万历二十年五月,倭酋平秀吉寇朝鲜。时朝鲜王李公湎于酒,弛备,吉分遣其渠行长、清正等,率舟师数百艘,逼釜山镇。五月,潜渡临津,分陷丰、德诸郡。时朝鲜承平久,怯不谙战,皆望风溃。朝鲜王仓卒弃王京,令次子珲摄国事,奔平壤。倭遂渡大同江,绕出平壤界。是时倭已入王京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库荡然一空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请援之使络绎于路,廷议以朝鲜属国,为我藩篱,必争之地,遣行人薛潘谕其王以匡复大义,扬言大兵十万,已擐甲至。贼抵平壤,朝鲜君臣势益急,出避爱州。

七月,游击史儒等师至平壤,不谙地利,且霖雨,马奔不止,儒战死。副总兵祖承训统兵三千余,渡鸭绿江援之,仅以身免。报至,朝议震动,以宋应昌为经略,员外刘黄裳、主事袁黄赞画军前。

八月,倭入丰、德等郡,我兵稍集。而行长等颇习兵,诈谓不敢与中国抗,以缓我师。兵部尚书石星亦谓诸将未得利,计无所出。议遣人探之。嘉兴人沈惟敬应募。惟敬者,市中无赖也。惟敬至,执礼甚卑。行长跪曰:“天朝幸按兵不动,我亦不久当还。当以大同江为界,平壤以西,尽归朝鲜耳。”惟敬既还奏,廷议以倭多变诈,未可信。我师利速战,乃应昌等统兵进击。

十二月,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上悯东征将士寒苦,特发帑金十万犒慰,且重悬赏格。羽檄征兵几万余,如松率军至辽阳。而惟敬自倭归,称行长愿退平壤迤西,以大同江为界。如松大会将吏,叱惟敬佥邪当斩。参军请间曰:“籍惟敬绐倭封而阴袭之,奇计也。”应昌、如松以为然,乃置惟敬标营。

二十五日,誓师东渡。我师无不一当百。是役得级千二百八十五,余死于火,及从城东跳溺无算。二十一年正月,平壤大捷。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六十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倭已入王京/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库/荡然一空/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
B.是时/倭已入王京/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库/荡然一空/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
C.是时倭已入/王京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库/荡然一空/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
D.是时倭已入/王京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库/荡然一空/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吉乃分遣其渠行长、清正等”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中的“乃”字含义不同。
B.“马奔逸不止”与“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中的“逸”字含义不同。
C.“乃趣应昌等统兵进击”与“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兰亭集序》)中的“趣”字含义不同。
D.“是役凡得级千二百八十五”与“轩凡四遭火”(《项脊轩志》)中的“凡”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倭寇侵犯朝鲜,朝鲜是明朝属国,也是屏障,于是明朝决定派兵援助朝鲜,救朝鲜于水火。
B.五月,平秀吉的军队潜水渡过临津,分别攻陷丰、德等郡,朝鲜王仓促间出逃,让次子李珲监国。
C.史儒带兵抵达平壤后,因诸多原因,战事不利而战死。祖承训带兵渡过鸭绿江援助,也遭惨败。
D.倭寇为了延缓明朝出兵时间,谎称不与中国对抗,并向沈惟敬保证不久便会从平壤撤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朝鲜承平久,怯不谙战,皆望风溃。
(2)参军请间曰:“籍惟敬绐倭封而阴袭之,奇计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1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间宠辱休惊”一句,劝导族弟辛祐之面对人间得失荣辱,无需心惊,体现了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
B.“酒杯秋吸露”一句,写了诗人在秋季用酒杯接取露水来饮用的情形,“吸露”形容一个人生活清贫。
C.下阕前两句回忆了往昔与族弟辛祐之小窗风雨、对床夜话的手足情谊,情真意切,清丽洒脱。
D.作者在下阕运用虚写、对偶、设问等多种手法,表达了离别时对弟弟祐之的深厚情意。
15.这首送别词结尾三句写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极具辛词特色,请简要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