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高考复习质量检测卷(六)语文试题
云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0-04-17 9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语汉字的生成法则中潜藏着中国叙事传统的根源和奥秘。贾平凹以40多年手书10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形成了对汉语汉字的敏感和领悟,并由此触摸到了中国叙事传统的根脉:象。汉字通过象形、指事、会意,直接以事物的表象命名事物的本质,几乎每一个汉字都是一组由“象”组成的故事。如“秋”字, 禾、火组合,禾是庄稼的象形,火是烈焰的象形,两“象”组合,就变成了故事。

与造字的法则相同,汉语也是用“象”来表情达意的。《易传·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寄寓了中国人本初宇宙观的《易经》,本身就是以“象”推测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象征哲学。于是“象”成了汉语表意的核心元素。以“象”为核心元素也就成了汉语叙事的基本传统。这与西方以史诗为源头的叙事传统大相径庭。著名汉学家、美国人浦安迪在 《中国叙事学》中说,西方学者对中国神话“非叙述、重本体、善图案”非常不解,因为在西方人看来,“神话的定义本来就是‘叙事的艺术’,没有叙事哪里会有什么神话”。显然,西方人不了解汉语、汉字“立象以尽意”的叙事传统。这一传统不仅在文学叙事中是决定性的,即使哲学思想的表达,也没有像西方人那样依靠逻辑推演,而是一个“立象以尽意”的故事化过程。这种以“象”为基本元素构成的造字法则和语言方式, 就是中国特有的象征化叙事的思维基础。

象征化叙事传统在贾平凹小说写作中有充分的表现:

寻找心灵的对应物,也就是寻求内心世界与自然事象的感应点。即天地征候、四季运行、动物植物、山川河流,这些来自大自然的事象与自我内心相互感应、相互印证。这样的叙事在贾平凹小说中随处即是。《山本》中有一段对陆菊人心理活动的叙述:“低了头又想到刘老庚打碎了碗的事,心里说,早上过来见蔷薇都是骨朵,如果这阵花全开了,那就没事。猛一抬头朝院墙头看去,所有的骨朵全都开放了,红灿灿的耀眼,她就一下子轻松了,高声说,花生,你出来看,花全开了!”用蔷薇是否开放来测定婚事的凶吉和自己的心理走势,此类叙事在贾平凹小说中十分普遍。人的心情转换、事态的凶吉,总会通过四季的变化、草木的枯荣、风雨雷电叙述出来。

营造作为叙事支点的象征意象。意象的营造是诗歌的主要方法,但在贾平凹小说中被大量使用。这或许正是贾平凹的写作被认为是一种诗意化叙事和具有神秘主义特色的主要原因。意象的营造是贾平凹的自觉追求。《带灯》中,天生自带一盏灯的“萤火虫”被叙述为一个极具批判性的象征意象:作为一点微弱的光,“萤火虫”是对强大无边的黑暗的批判,而小说末尾处“萤火虫”的聚集,以及“萤火虫”将带灯的佛化,又成为聊可寄寓的希望。

人的意象化。贾平凹叙事中始终有一个意象化的人物序列:如《废都》的老乞丐;《秦腔》自宫的引生;《老生》的唱师;《山本》的哑巴尼姑宽展师父、盲人医生陈先生等。这些意象化的人物,一方面或残缺、或衰老、或颓废,另一方面又是通灵和全知全觉的。而残缺和全知全觉的合一本身就是大自然阴阳造化的象征。

这种源自汉语汉字思维的象征化叙事,是贾平凹习以为常的叙事基调。这赋予他的叙事诗性品质,因为象征是诗性的,意象是诗性的,汉字和汉语的构成法是诗性的。这种诗性的叙事品质,使贾平凹这位生长于秦头楚尾,横跨南方北方的作家,第一步就踏入了中国叙事传统主脉之一的诗骚传统。他早期写诗,后又写诗意化的散文和诗意化的小说。这种诗骚传统在他的写作中始终挥之不去。

(节选自李震《贾平凹与中国叙事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以“象”为基本元素的叙事传统的根源及奥秘是可追寻的,它来自汉语汉字的生成法则。
B.在西方人看来,神话是叙事的艺术,因此西方学者很难理解中国神话“非叙述、重本体、善图案”的特点。
C.把人的心情转换、事态的凶吉,通过四季的变化、草木的枯荣、风雨雷电叙述出来,是贾平凹的主要叙事方式。
D.意象化的物象和人,构成了贾平凹叙事艺术的诗性品质,让诗性叙事成为他的叙事基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从汉字汉语的生成法则谈到象征化叙事传统在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表现,环环相扣。
B.第二段中,引用了《易传·系辞上》的例子,来说明中国古代哲学以象推测天地万物运行规律,所用的是引证法。
C.文章谈到中国象征化叙事传统在贾平凹叙事艺术中的表现时,采用的是纵向结构的递进式论述。
D.文章通过《带灯》中“萤火虫”的例子,证明贾平凹在小说中自觉追求意象的营造,形成了诗意化的叙事风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是通过象形、指事、会意,以表象来命名事物的本质的,因此几乎每个汉字都有一组由两“象”组合构成的“故事”。
B.因为汉语是用“象”来表情达意的,所以即使是西方依靠逻辑推演表达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也是故事化表达的。
C.只要理解了贾平凹作品中与心灵的对应物、意象的内涵和人物的象征意义,就能够读懂贾平凹的小说作品。
D.贾平凹作为一个出生于秦头楚尾,横跨南方北方的作家,如果不能在写作中遵循诗骚传统,就不能踏入中国叙事传统主脉。
2020-04-1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高考复习质量检测卷(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服务消费一直保持较快增长。2019年上半年也是如此,旅游、文化、体育、养老、家政这些服务消费十分活跃。根据统计数据,目前我国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超过40%,占了消费的“半壁江山”。 其实,从实际数据看,反映实物消费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不算低。近年来,我国消费规模不断扩大,2019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达36.6万亿元。“在这么大的一个总盘子上,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增长 9.4%,增速是不低的。”刘宇南说,“我国消费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2019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 继续呈现温和上涨态势,说明消费品市场的供给比较充裕。”

(摘编自《光明曰报》2019年8月3曰)

材料二:

2019年五六月份,国内社会消费品出现增速有所回落的情况。相关专家解释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反映消费情况非常重要的统计指标,但是这一指标主要统计的是居民实物消费,不能完全反映居民服务消费的发展情况。

针对当前不少中国消费者对国内产品和服务信心不足、购买力外流的情况,相关专家指出,之所以会出现购买力外流、海淘,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居民对高品质、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旺盛的需求,而国内市场暂时没有办法满足居民需要;二是对国内产品和服务信心不足的问题。

(摘编自“贝格数据” 2019年8月2日)

材料三:

中国社科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鹏指出,传统领域的消费更加注重品质化、个性化,从满足基本需求转向改善需求和高质量发展,消费的被动意识逐渐被消费者为满足个人需求的主动意识所代替,消费者越来越愿意为品质付费买单。

商务部前不久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国内消费者对家居和家装用品类、电器电子类产品没有多强的进口意愿,而且呈逐年减弱的趋势。这与很少有人“海淘”这类商品相印证。这表明,在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该行业领域的一些国内企业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已经可以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高品质商品。特别是家电类产品,国内企业近些年的努力有目共睹,自主品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让曾经在国内市场不可一世的日韩家电品牌失去优势,并逐渐退出中国市场。

显然,国内消费者(也包括企业)并非是对所有国货信心不足,而是有选择性的。明白这个事实很重要,这相当于设立了一个理性的基调,接下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有了针对性。有学者认为,部分国内消费者热衷“海淘”或者直接到境外消费,用经济学“理性人原理”来解释,其实就是人们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一种现实结果。支配人们选择境外消费的第一个“理性”,当然是产品本身,是其具有优质优价的优势。这个道理简单,不用多说。需要重点说明的是第二个“理性”——包括产品和服务在内的消费环境。

学界一般将国内消费者境外消费称为购买力“流失”或“出逃”,这种表述暗含着对国内消费环境的不满和批评。说中国消费者更信赖洋货,与说他们对国货不放心,其语义是一样的。有学者认为,虽然境内企业已越来越注重品牌信誉,商品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但仍不时爆出质量安全丑闻,让消费者的心不是被打动而是一再遭受打击,这使得他们对具体的某些商品失去信任,对市场监管能力和决心也心生疑虑。在食品、药品这种经济学意义上的“信任品”(即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的质量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高度依赖于信任、声誉、口碑)领域屡出问题,这对消费者的信心打击尤为严重。一个造假事件,会毁掉无数人的信任。

同时,在一些新兴领域,消费需求正在快速上升。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与互联网相关的消费业态快速增长,网络平台与饮食、出行、购物、娱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互相渗透;游戏、短视频、直播等新兴业态,以及电子书、在线音乐、在线动漫等成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消费领域。“裹挟着新科技革命的基因,消费的形态和领域拓展,基于实物的附带服务消费和单纯服务消费逐步成为消费升级的主要特征,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广泛连接,将企业、消费者连为一体。”张鹏表示。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9月18曰)

材料四:

综合来看,上半年我国消费依然保持较好增长态势。那么,下半年,消费将呈现怎样的态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化现代化的持续推荐,人口城乡布局将发生持续改变,就业和收入将持续增长,这些必将推动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持续扩大,支持中国消费市场持续成长。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和供给的日益充裕,正在从关注数量转向关注质量。张立群说,以住房为例,根据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加快解决城镇化推进不平衡的矛盾,解决城市人口布局与住房建设布局不对称的问题,必然会释放巨大的居住型需求。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需求潜力,将对中国消费市场成长形成更为持久的支持。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司长孟庆欣表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和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传统试题零售有望保持回暖态势,新业态继续快速增长,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消费转型升级态势将会延续。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7月31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9年我国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曾超过40%,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
B.如今传统领域的消费倾向于品质化、个性化,消费者越来越愿意为品质买单,消费被动意识逐渐被消费者为满足个人需求的主动意识所代替。
C.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企业和消费者连为一体,基于实物的附带服务消费和单纯服务消费迅速成为消费升级的主要特征。
D.有专家认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化将继续推进,2019年下半年消费将会延续消费转型升级的态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传统消费的品质化、个性化意识逐渐增强,这也会促进整个市场销售的活跃和供给的增加。
B.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有所回落,主要是因为当前消费者对国内产品和服务信心不足,导致购买力外流。
C.消费需求快速上升,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促使食品饮料、家电服装等传统消费领域产品结构和质量优化。
D.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居民收入总体保持增长,居民消费力增强将会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这是发展的大趋势。
6.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如何解决我国出现的购买力外流、海淘的问题。
2020-04-1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高考复习质量检测卷(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件军上衣

宋西峰

正是盛夏三伏季节,天气酷热。

有很多战士耐不住热,索性脱了上衣,光着膀子,豹子一样蛰伏在一座山头的战壕里。每个人的枪口都冒着烟,枪管灼热。一场激战刚刚结束。鬼子又一次疯狂的进攻被击退了,他们丢下许多具尸体,退缩回了山下的树林里。

这是一场激烈的拉锯战,战斗进行得异常残酷。八路军与日军在一座山头已经相持了三天了,双方伤亡都很大。驻守山头的八路军只有一个团,而鬼子则有一个师多,可谓敌众我寡。

这座山头是军事要塞,在整个夏季战役中举足轻重,目前,双方的主力部队正在平原一带展开激战。上级要求驻守的队伍严防死守,再有半天时间,主力部队就要过来增援了。狭窄拥挤的战壕里,支前的老乡们手脚利索地忙碌着,他们从村子里送来食品、水等补给,又把受伤的战士转移走。那些轻伤的战士是绝不会下火线的,他们只简单地包扎一下,继续留下来同敌人厮杀。譬如祥子,他的左肩膀挂了彩,一块弹片擦了过去掀开了胳臂上的肌肉。由于胳膊上缠着纱布,祥子就脱了军上衣,小心地叠放好,放在战壕边上。

祥子是去年参加八路军的,今年刚满十八岁。虽然年龄小,但却长得身材魁梧、高大结实。祥子对鬼子充满了仇恨,他训练刻苦,才一年多时间,他的枪法已经练得非常精准了,是队里出色的神枪手。

祥子永远忘不了那一幕。去年春天的一天,鬼子闯进了祥子家的村庄,抢劫老乡们的粮食。鬼子遇到了有力的反抗。一些勇敢的村民对鬼子并不惧怕,他们用土枪向鬼子射击,抄起铁锹、镢 头等家伙同鬼子展开肉搏。鬼子恼羞成怒,便疯狂地向人们扫射,洗劫了整个村庄。全村三百多口人,除外出的人外,全部被屠杀。

那天,祥子碰巧外出,躲过了这次劫难。等他回到家时,禁不住被眼前的血腥场面惊呆了,村民们横七竖八倒在血泊里,村街上一滩滩鲜血直晃人的眼。整个村庄都空空荡荡的,成了一个无人村庄。祥子的亲人,一家九口全被鬼子杀害了,祥子成了孤儿。

就这样,祥子怀着对鬼子的满腔仇恨,一路追寻参加了八路军。在部队里,祥子了解到,战友大都和他一样,都是穷苦出身,同鬼子和地主、军阀等反动势力有着不共戴天的血仇。

祥子的身上淌满了汗水,他的左胳膊火辣辣地疼,可他满不在乎。他静静地伏在战壕里,两眼血红血红,等待着鬼子下一次更加凶狠的攻击。

空中不时地划过几声冷枪。鬼子躲在山下边的树林里,双方距离五百多米。眼下,双方都在抓紧时间修整,山头暂时变得文静下来。一阵大风刮了起来,凉爽无比。祥子惬意地揩了揩身上的汗水。突然,他的军上衣由于没有压紧,被风卷了起来,向着山下翻滚着。祥子急了,对身边的排长报告说,他的上衣被刮跑了,他要去捡回来。排长怒斥他,不就一件上衣嘛,命令他坚守岗位,不要擅自乱动。

祥子紧张地注视着前方,风很大,那件上衣继续向前翻滚着,离他越来越远了。他突然一跃而起,要追上那件上衣。战友们都惊呆了。祥子像一头豹子,矫健敏捷地向前飞扑而去,很快就抓到了那件上衣。这时,对面的树林里发出了排枪。子弹噗噗地钻进祥子周围的土地上,溅起了一团团灰尘。战友们焦急地喊着祥子的名字。

祥子快速地向回冲刺,二十米,十米,五米,祥子马上就要扑进战壕了。突然一粒弹头捕捉到了他,嵌进了他的后背。祥子摇晃了一下,挣扎着扑倒在地,那件上衣被紧紧压在身下。

战场变得死寂无比……

不久,八路军的增援部队就赶到了,战斗取得了胜利。战斗结束后,战友们默默地向祥子致哀。团长仔细地搜查着祥子的那件上衣。最后,从里面的口袋里找出了一张照片。那是一张全家福,一家共十口人,祥子稚气未脱地躲在妈妈的怀里,每个人的脸上都灿烂地笑着……

团长流下了泪水,战友们都流下了泪水。

(选自《小小说》,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一件军上衣”为题,为作品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联想。同时“一件军上衣”也具有线索的作用,对小说的主题有一定的暗示。
B.老乡们不顾战斗的惨烈前来支援,轻伤的战士们坚决不下火线,表现了在民族危亡面前,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绝不屈服的精神。
C.大风刮走了祥子的军上衣,祥子在被排长怒斥后依然不听从命令去捡军上衣,这一举动表现了祥子做事鲁莽冲动、不计后果的特点。
D.祥子牺牲后,“团长流下了泪水,战友们都流下了泪水”,这是一个细节描写,表明战士们为祥子而感动,可以理解祥子的行为。
8.小说中插叙了一段祥子的人生经历,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有人认为祥子为了一件军上衣而牺牲生命不值,有人认为他的牺牲是值得的,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邝野,字孟质,宜章人。永乐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成祖在北京,或奏也京钞法【注】为豪民沮坏,帝遣野廉视。众谓将起大狱,野执一二市豪归。奏曰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事遂已倭犯辽东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应死命野按问具言可矜状帝为宥之营造北京,执役者巨万,命野稽省,病者多不死。

宣德四年,振关中饥。在陕久,刑政清简。父忧服除,擢应天府尹。蠲苛急政,市征田税皆酌其平。正统十年,进尚书。旧例诸卫自百户以下当代者,必就试京师;道远无资者,终身不得代。野请就令各都司试之人以为便。瓦剌也先势盛,野请为备,又与廷臣议上方略,请增大同兵,择智谋大臣巡视西北边务。寻又请罢京营兵修城之役,令休息以备缓急,时不能用。也先入寇,王振主亲征,不与外廷议可否。诏下,野上疏言:“也先入犯,一边将足制之。陛下为宗庙社稷主,奈何不自重。”不听。既扈驾出关,力请回銮,振怒,令与户部尚书王佐皆随大营。野坠马几殆,或劝留怀来城就医。野曰:“至尊行在,敢托疾自便乎?”车驾次宣府,朱勇败没。野请疾驱入关,严兵为殿。不报。又诣行在申请。振怒曰:“腐儒安知兵事,再言者死!”野曰:“我为社稷生灵言,何惧?”振叱左右扶出。野与佐对泣帐中。明日,师覆,野死,年六十五。

野为人勤廉端谨,性至孝。父子辅为句容教官,教野甚严。野在陕久,思一见父,乃谋聘父为乡试考官。父怒曰:“子居宪司,而父为考官,何以防闲?”驰书责之。野又尝寄父褐,复贻书责汝掌刑名,当洗冤释滞,以无忝任使,何从得此褐,乃以污我。”封还之。野奉书跪诵,泣受教。成化初,谨忠肃。

(节选自《明史·邝野传》)


【注】钞法:纸币制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奏曰/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事遂已/倭犯辽东/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应死/命野按问/具言可矜状/帝为宥之/
B.奏曰/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事遂已/倭犯辽东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应死命/野按问/具言可矜状/帝为宥之/
C.奏曰/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事遂/已倭犯辽东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应死/命野按问/具言可矜状/帝为宥之/
D.奏曰/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事遂/已倭犯辽东/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应死/命野按问/具言可矜状/帝为宥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忧,父丧的婉辞。古代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必须按规定辞官为父母守制。
B.田税,指田地的赋税。最早的田税是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当时以征收实物为主。
C.百户,官名。金初设置,元代相沿,设百户为百夫之长,隶属于千户,而千户又隶属于万户,不可世袭。
D.户部,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邝野处事宽和,能为百姓着想。他监造北京城时,服劳役的人中那些生病的大多保住了性命;任应天府尹时,减免了当地百姓的苛捐杂税。
B.邝野晓畅军事,很有战略眼光。瓦剌也先势力强大,邝野建议朝廷做好防备,免除驻守京城士兵的劳役以备及时调用,可惜朝廷没能采用。
C.邝野忠心耿耿,心系社稷安危。邝野以死相谏力阻皇帝亲征,触怒宦官王振,被迫追随皇帝大营出行,最后被处死,时年六十五岁。
D.邝野廉洁正直,深受父亲影响。父亲教子甚严,邝野在陕西做官时因思念父亲,想请父亲任乡试的考官,受到父亲的严厉批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成祖在北京,或奏南京钞法为豪民沮坏,帝遣野廉视。
(2)车驾次宣府,朱勇败没。野请疾驱入关,严兵为殿。不报。
2020-04-1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高考复习质量检测卷(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故人”喻“书卷”,喻体新巧;“多情”“相亲”又用拟人手法,可以体现诗人对读书的喜爱,其手不释卷,酷爱读书。
B.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且胸无杂念。展现了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形象。
C.颈联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勤读书的好处。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
D.尾联写金鞍玉勒的“寻芳客”,从正面衬托诗人形象,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
15.读书有许多的乐趣,诗人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2020-04-17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高考复习质量检测卷(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