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0届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高三5月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三 一模 2020-05-22 11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互联网的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但有一些人对网络空间主权存在模糊认识。有人认为,主权具有天然排他性,强调网络空间主权与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精神相冲突,将导致全球互联网碎片化;有人认为,网络空间主权与网络自由相对立,一些国家出于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需要设立防火墙,会阻碍信息的自由流动。这些观点事实上并没有正确把握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的关系,不利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网络空间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从这个角度说,网络空间主权无疑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和维护各国网络空间主权,就是尊重和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国家主权以及国家核心利益。正因如此,以窃取他国公民甚至国家领导人通讯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棱镜计划”,不仅被视为对他国网络通讯自由的侵犯,而且被视为对他国国家主权的侵犯。因此,认为网络空间不应该存在主权,并不利于全球互联网治理。

主权国家是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主要力量。传统的国家主权确实具有天然排他性,它对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对外具有不可侵犯的独立性。与之相反,网络空间具有全球性和开放性,强调信息共享、通讯自由等。这也是一些人排斥网络空间主权的理由。但是,在看到互联网发展无国界、无边界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当今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主体仍然是主权国家。如果一味强调网络互联互通与网络自由,忽视甚至不承认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各主权国家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中就会丧失话语权、主导权,就无法承担起治理主体的职责和义务。因此,维护全球互联网秩序、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必须承认和尊重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与此同时,各主权国家在网络空间治理中也应深刻认识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维护全球网络空间秩序的主体责任,携手应对网络安全问题。

网民承担着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责任和义务。网民都生活在一定的主权国家中,作为主权国家的国民,都承担着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核心利益的义务,因而也承担着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义务。这就要求网民不能一味强调自身的网络通讯自由。实践中,网民要维护网络空间主权,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能任意发布涉密信息或通过网络渠道泄露国家机密。从现实情况看,一些网民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触犯了国家法律,教训十分深刻。广大网民应切实增强保密意识、国家意识,切实维护网络空间主权。

(摘编自洪谊雅、林怀艺《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主权具有天然排他性,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势必导致全球互联网碎片化,阻碍信息自由流动。
B.网络空间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权威性、独立性、全球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C.网民作为主权国家国民,有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责任和义务,但并不否定其网络通讯自由权。
D.信息的自由流动会严重危害到国家利益,所以应该对各国网民加强网络安全应对与保密教育。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一些人存在的模糊认识及误区展开,使说理更具有针对性,富有说服力。
B.深化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确立本文核心观点的重要前提条件。
C.文章第二段阐释网络空间主权与国家主权的紧密关系,有利于下文进一步展开论述。
D.文章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论述尊重网络空间主权的必要性,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尊重和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国家主权及国家核心利益,就必须尊重和维护各国网络空间主权。
B.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任“棱镜计划”这类事件发生,就谈不上维护健康的国际互联网新秩序。
C.主权国家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中的话语权、主导权得到保证,它们才能承担起应有的职责和义务。
D.各国进行网络空间治理不仅需要加强国际的交流合作,更重要的是保持各国相对的独立性。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慕课是由英文缩写MOOC音译而来,翻译成中文意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的目的并不是实现师生的“一对一”交流,而是推广优质教育的学者和专家,为有心学习但缺乏想要的教育资源的学习者提供学习平台。慕课不仅打开了学者或专家与学习者进行交流的途径,还可以引导学习者按照自己的步骤进行学习。因此,在慕课平台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就需要通过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来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慕课自我学习的教学理念。与传统课堂相比,慕课的设计者与讲授者在内容选择上更加自由,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从擅长的领域出发,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使其更具专业性。此外,慕课打破了传统线下课堂40到45分钟的授课节奏,他们的讲课视频一般10分钟左右,每次课程均以数个短小的视频课程和相关学习资料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

(摘编自巩博、沙建定《慕课的教学发展分析》)


材料二: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MOOC教学流程示意图

(选自《中国慕课行业研究白皮书》)


材料三:

4月9日,参加中国慕课大会的600位代表汇聚北京,为办好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中国高等教育,就中国慕课的更快建设、更好使用、更有效学习、更有序管理,共同发表《中国慕课行动宣言》。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建设者,代表们达成三点重要共识: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奔腾而至,作为人才摇篮、科技重镇、人文高地的中国大学必须超前识变;提高质量、推进公平是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时代命题,进入互联网+教育新时代的中国大学必须积极应变;网络改变教育、智能创新教育,担负着中国创新发展引领作用的中国大学必须主动求变。

六年前,在教育部大力推动下,中国慕课建设开始起步。2018年,教育部认定推出首批490门国家精品慕课。2019年,教育部认定推出第二批801门国家精品慕课。六年来,中国慕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目前,12500门慕课上线,超过2亿人次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学习慕课,6500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中国慕课为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提供400余门精品慕课,供8900多万党员干部选学;为中央军委军职在线提供700多门精品慕课,服务于全军指战员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中国慕课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人民网2019年4月10日《中国慕课大会在京召开》,有删改)


材料四:

互联网是慕课运行的重要载体,它必然强调过程的自组织性。慕课兴起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对于面对面教学和考核的要求,凡是能够使用互联网的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时空选择和学习相关的慕课,这对于人类求知欲望的满足是一种极大的促进。从理论上看这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与革新,但从现实来看这种自组织的网络学习效率却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大多数人认为,在网络上开展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同伴之间的高效交互几乎是不可能的,完全依赖自我组织管理的教育很难满足当前环境下的学生与求知者,即使是求知欲望甚强且自觉性较高的学生,也难以保证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慕课赖以强调的学生自发性与客观需要的他组织性之间是矛盾的。

慕课产生之初,其价值目标是通过互联网让更多接受不到或接受不了高等教育的人获得更多的文明精髓。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这是高等教育公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人们不分种族肤色、地位等普遍平等地接受慕课模式的高等教育。在人类文明中慕课这一初始的价值目标牢牢占据着道德制高点,是一种具有普适价值的文明模式。然而慕课高潮发展的过程却遭遇到道德上的抵制与谴责,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后期慕课功利性的表现。从学生角度看慕课参与的成本虽然低下,但其现有的教学模式对于知识的传授效率与其低成本是成正比的。低成本换取知识学习的低效率,因此归根到底是不利于部分学生的。从大学教师的角度来看,慕课使大部分大学教师的存在价值受到质疑,因为慕课使教师易于沦为慕课明星教授的助手,这是大部分大学教师难以释怀的因素。从教育企业来看,他们在将慕课作为商品进行生产与销售后,课程商品化与利润最大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慕课的质量,这样初始的道德性与后期的功利性成为当前慕课在发展中难以调和的主要矛盾。

(摘编自朱庆峰《我国高等教育“慕课”发展的困境及理路选择》)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在线开办课程后,要提供课程介绍及课程评估报告,以供学习者参考。
B.学习者在注册课程后,可通过在线讨论组和线下见面会与教师互动交流。
C.视频、作业和测试是慕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构成学与教双向互动的中心环节。
D.学习者要获取学分,需完成相应学习任务并参加课程考试,拿到结业证书。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慕课以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学习者,其课程内容、授课模式均优于传统课堂。
B.中国高校识变,应变,求变,以庞大的慕课资源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公平发展。
C.慕课促进了人们求知欲的满足,但存在难以保证高效完成学习任务的弊端。
D.不欢迎慕课的大学教师,既是考虑到自身存在价值,也是为学生的发展担忧。
6.从数据看,中国慕课经历了飞速发展期。你认为未来慕课要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需要做好哪些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霍乱之乱(节选)

池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大雨将至的迹象。

那天是我和秦静在防疫站值夜班。流行病科室里的人都走了,只有科室主任闻达在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对各种流行病怀有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

写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小时下班。他的妻子认定他这么做是为了逃避做晚饭,有一次吵到单位来了,闻达闻讯仓皇地向楼顶逃窜。他的妻子在顶楼逮住了他,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第二次闻达又逃到了顶楼,他的妻子又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凑巧的是,这两只皮鞋正好都被扔在了飞驰的大卡车上。从此闻达只好穿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但他还是照样在下班之后写他的报告。

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口中念念有词。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这哪里像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

闪电穿过了云层,接近了我们抬头可见的天空,暴风雨就要来了。闻达骑上他那破旧的自行车,摇晃不定地回家去了。秦静幽幽地叹了一口气,我说:“难怪人家说:远看是个要饭的,近看是个烧炭的,一问才知道是防疫站的。”

闪电如游蛇窜行在楼房的玻璃窗之间,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忽隆隆黑压压地横扫了过来。大马路上的汽车都打开车灯,纷纷地揿喇叭。

晚上八点多,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是第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我和秦静不约而同地对着电话大叫:“什么?请大声重复一遍!”

洪大夫扯着嗓子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霍乱来了,在一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我们对它的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

我们傻了眼。大学教材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我们也就把书本上的这几种病哗哗地翻了过去。幸好秦静好学,总是随身带着当年的教材,她把课本翻到霍乱这一章,我们俩急急地浏览,高频率地摆动着头。

我们终于冷静下来,叮嘱洪大夫赶快把病人隔离,把疫情卡和粪样送到我们站里来,有情况及时打电话。秦静守电话,我另找电话向站领导报告。

张书记和祈站长接到电话都大吃一惊,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张书记说:“你赶快去医院的车库带车,把闻主任立刻接到站里来。”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马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满怀恐怖感,其他一无所知。一百多号人在站里挤来挤去,雨水在地上被踩得吧叽作响。张书记和祈站长被大家大呼小叫地扯去询问,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都非常地不满意,到处是寻找闻达的声音:“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

大雨喧哗着下个不停,站里比大雨更加喧哗。我大喊一声:“闻主任来了。”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了过来,有人自动地往后传达说:“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张书记和祈站长见到闻达如见救星,与他紧紧地握手:“现在就看你的了。”闻达看见一把椅子,便一把拖过来,不假思索地蹬了上去。闻达的举止并没有像平日一样遭到大家的嘲笑,所有的人都仰望着他,心情悬悬地等待他说话。

闻达首先表扬了我和秦静,说我们作为年轻医生,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对疫情处理得既迅速又正确。然后说:“如果大家都沉着冷静,一切行动听指挥,以最快的速度扑灭这次疫情,祖国和人民将会感谢你们,历史将会铭记你们,我闻达一定为你们请功!”大厅里爆发出的掌声掩盖了外面的雷雨声。

闻达站在椅子上,脚上两只不同的皮鞋显得格外醒目,不过依然没有人发出嘲笑。他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

第一,以流行病室为核心,组成一个紧急行动小组;其他各科室都听从紧急行动小组的分管班长指挥,有令则行,无令则止。

第二,化验室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再一次确认霍乱弧菌,具体操作由闻达指导。

第三,流行病室连夜出发,追踪病人,隔离病人并确定疫点。

第四,消杀科立刻准备好所有的喷雾器和充足的百分之五的来苏消毒液,同时准备大量漂白粉和生石灰。

第五,党办负责接待领导,上传下达,发出红头文件。协调车辆,保障疫情用车。

第六,站办负责后勤,协同专业部门购买一切所需的用品以及保证值班人员食物和冷饮的供应。

第七,指定专人二十四小时守候电话,疫情立刻上报国家卫生部,对外严守秘密。

第八,在处理霍乱疫情期间,各科室全部三班倒,一律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闻达说完,大家都像吃了定心丸。祈站长有心思开玩笑了,他说:“老闻好像经过了多少次霍乱似的,出口成章啊。好比老母鸡,屁股一撅就下了一个蛋。”大家开心一笑,各就各位,回到自己的科室去做准备工作。


注:小说《霍乱之乱》的主要情节是武汉郊区一场霍乱的发生和消灭,背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里节选的是小说的开头部分。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半部分采用反面衬托的手法,极力写闻达的生活窘迫、形象寒酸,为后文表现他在疫情到来时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作了很好的铺垫。
B.主人公闻达总是穿着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这一细节在文中多次出现,从侧面强化了闻达的处境和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饱满。
C.文中有多处生动的景物描写,这些描写既自然形成了时间推移的线索,也营造了霍乱发生之夜特有的混乱、恐怖和紧张的氛围。
D.张书记和祁站长在霍乱疫情发生之时紧张无措,完全依赖闻达,这既是对他们官僚作风的讽刺,也揭露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社会弊端。
8.作者不惜用较大篇幅把闻达的“八条意见”一一列出,有哪些用意?
9.小说《霍乱之乱》的结尾处有段表达作者对人生看法的话:“有些自己热爱的事情,值得一个人‘为了不可知的结果而长久地等待,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请根据上面节选部分的内容,分析小说主人公闻达身上是怎样体现这一观点的。
2020-05-2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高三5月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良嗣,京兆武功人。祖振,周宕州刺史,建威县侯。高宗时为周王府司马,王年少不法,良嗣数谏王,以法绳府官不职者,甚见尊惮。帝异之,选荆州长史。帝遣宦者采怪竹江南,将莳上苑。宦者所过纵暴,还过荆州,良嗣囚之,因上疏切谏,称:“远方求珍异以疲道路,非圣人抑己爱人之道。又小人窃弄威福,以亏皇明。”言甚切直。疏奏,高宗下诏慰勉,遽令弃竹于江中。徙雍州,时韦安石举明经,调乾封尉,良嗣器之。关内饥,人相食,良嗣政上严,每盗发,三日内必擒,号称神明。垂拱初,迁工部尚书,拜纳言,封温国公,留守西京,赏遇尤渥。尚方监裴匪躬案诸苑,建言鬻果蔬,储利佐公上。良嗣曰:“公仪休一诸侯相,拔葵去织,未闻天子卖果蔬与人争利。”遂止。迁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遇薛怀义于朝,怀义偃蹇,良嗣怒,叱左右批其颊,曳去。武后闻之,戒曰:“第出入北门,彼南衙宰相行来,毋犯之。”永昌元年,安石迁雍州司兵参军。良嗣当国,谓安石曰:“大才当大用,徒劳州县可乎?”荐于武后,擢膳部员外郎。载初元年,罢左相,加特进,仍知政事。与韦方质素不平,方质坐事诛,引逮之。后辨其非,良嗣悸,谢不能兴,舆还第,卒,年八十五。诏百官往吊,赠开府仪同三司、益州都督。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在荆州时,州有河东寺,本萧詧为兄河东王所建,良嗣曰:“江、汉间何与河东乎?”奏易之,而当世恨其少学云。

(选自《新唐书·苏良嗣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
B.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
C.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
D.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史,最早设于秦代,唐代州刺史下亦设立长史官,名为刺史佐官,其实却无实职。
B.雍州,位于西北,与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合称九州。
C.左相,唐代开元时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相国,一般不理政事,文中的左相即是左相国。
D.仪同三司,始于东汉,指非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而给予与三公同等的待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良嗣为政严明,治理有方。他严肃法纪,维护社会秩序,每次有盗贼出没,必能三日破案,被百姓称为神明;数次劝谏皇帝要鼓励官员自给自足,不与民争利。
B.苏良嗣扣押皇使,直言切谏。宦官借采办竹木之机到处恣行暴虐,后被苏良嗣扣押。苏良嗣又上书称小人擅权,有损皇帝圣明。皇帝抚慰他并下令将竹子投入江中。
C.苏良嗣知人善任,举荐贤才。苏良嗣调任雍州时,就非常赏识韦安石,后来执政时,认为他不应当久做地方官,于是在武则天面前举荐,将其擢升为膳部员外郎。
D.苏良嗣擅改寺名,学识浅陋。河东寺是西梁皇帝萧詧为纪念兄长所兴建,而苏良嗣却不知其来历。他上奏皇帝,将河东寺改名。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学问不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年少不法,良嗣数谏王,以法绳府官不职者,甚见尊惮。
(2)遇薛怀义于朝,怀义偃蹇,良嗣怒,叱左右批其颊,曳去。
2020-05-2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高三5月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安万善吹觱篥中歌(节选)

李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注]①觱篥(bìlì),簧管古乐器,似唢呐,以竹为主,上开八孔,管口插有芦制的哨子。汉代由西域传入,今已失传。②渔阳掺:渔阳一带的民间鼓曲名。③杨柳:指古曲名《折杨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与《李凭箜篌引》一样都是古体诗,题目中的“歌”是诗体标志。
B.前四句用不同的喻体描写了吹奏觱篥的曲调特点,将抽象的乐音具体化。
C.诗人善于借曲写曲,用《渔阳掺》和《折杨柳》唤起读者对觱篥曲的联想。
D.除夕之夜,诗人听到美妙的觱篥曲,悲从中来,流露出借酒浇愁的情绪。
15.安万善吹觱篥的乐曲旋律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