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高邮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江苏 高二 期中 2020-05-24 38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 、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作为文学意象最早出现于《诗经》,但其意象所蕴含的涵义更丰富和深刻,则是自唐代开始。
B.“柳”又作“杨柳”,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慕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层次清晰,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之后,进而对古诗词中“柳”这个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C.文章最后三段从初春写起,然后按照朝代的顺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柳”这一意象的丰富含义。
D.文中引用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区分较大,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合称“杨柳”的做法确实不妥。
B.如果没有冯延巳、刘禹锡和刘昚虚等人笔下的“柳”的诗句,就没有柳这一意象在古诗中的丰富的情感意蕴。
C.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丝绸印花古代名叫“染缬”。染缬的沿起,《二仪实录》以为“秦汉间始有,陈梁间贵贱通服之。隋文帝宫中者,多与流俗不同。”此书记载史事常多以意附会,不可尽信,惟谈及染缬在六朝流行,隋代宫中亦重视,还不太荒谬。染缬盛行于唐代,技术也成熟于唐代。目前可知唐代至少已有三种染缬技术普遍流行:蜡缬、央缬和绞缬。

“蜡缬”,就是我们常说的“蜡染”。它又分单色染和复色染两种。复色染有套色到四、五种的。因不同颜色容易相互浸润,花头多比较大,无论是串枝花或团科花,构图饱满,别宜于作幛子帘幕。近来常听人说现代西南蜡染从唐代渠缬发展而出,事实或者正相反,唐代蜡染技术上的成就,很可能是从西南兄弟民族方面传入中原加以发展的结果。

“夹缬”的制法是用镂空花板把丝绸夹住,再涂上一种浆粉混合物,待干后投入染虹加染,染后晾干,刮去浆粉,花纹就明白现出。这样作成的染缬,花色必浅子其他部分。如用花板夹住,直接于漏空处用颜色刷染,花色就深于其他部分。后者虽也叫染缬,但材料可并不曾入过染缸。这种染缬必用花板。

“绞缬”是把成匹丝绸或衣裙成品,照需要把某部分用线缚着、缝着或作成一定策折,用线钉固,染后晒干,再剪去钱结,就自然形成一定图案,有湖蝶、海棠、腊梅、水仙等等简单小簇花样。一般说来,铰缬作法不受纈板限制,并且能随心所欲作成个人爱好的花样,因此在当时人应用上也就相当普遍。

染缬多宜于用在熟软薄质丝绸上。一般染缬多用青碧地,但唐人已习惯用红色,由退红到深红胭脂红,红色实包括了许多种不同等级。部分花缬必然是要利用这不同等级的红色形成美丽效果的。古代红色染料主要是紫草和红花,到唐代红花种植已遍全国。染缬图案不断在发展中,到北宋时还流行深色地的花蝴,后来被政府用法令禁止,技术才失传。一种日用生产品由政府用法令禁止,可知成品流行必相当普遍,生产又相当费工。吉州窑烧造的紫褐釉印黄白花鸟三凤或四合如意的茶盏花纹,图案基本上还是唐代样式,和染缬完全相通。一般认为是染缬流行,同时或稍后具体反映到陶瓷制作上。

(选自沈从文《谈染缬》,有删改)

[材料二]蜡染,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印染工艺,常以蜂蜡等作防染剂,对工具、技艺的要求都非常高,程序也比较复杂。

首先,要将蜂液熔化。蜡,具有受热熔化、受冷凝结的特性,蜡太热则线条化开,花纹难以形成,蜡太冷则不易流动,花纹参差不齐。

第二步,是用蘸蜡液的纲制蜡刀在白布或绢上描绘出构思好的花纹图案。描绘花纹时也要具备熟练的技能,落刀轻重、行刀快慢,都有一定的讲究。只有处理得当,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蜂蜡凝固之后,将布绢浸入靛蓝缸内染色。蜡染的主要颜色是蓝色,也有染成紫、红等色的。

待浸染的颜色达到饱和程度后,将布取出,用沸水煮去蜡质,用净水冲洗。这时,蓝底布上便呈现出白色花纹,这种蜡染叫做素染。还有一类叫彩色蜡染,先将布底染成所需要的多种色彩,然后在染好的色块上用蜂蜡描绘花纹圈案,最后将彩色布放入靛蓝液中浸泡染色。在浸泡染色的过程中,不同的颜色互相浸润,即形成彩色蜡染。

(选自韦荣慧《云想衣裳:中国民族服饰的风神》,有删改)

4.下列对“蜡染”工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蜡染分单色染和复色染,复色染的难度更大,所以花头多比较大,适宜制作帷帐帘幕
B.蜡染技艺的成熟并不能仅归功于中原百姓,这一技术在传入西南后得到了更大发展。
C.蜡染常以蜂液为蜡,熬蜡时温度的掌握至关重要,过热则花纹难成,过冷则花纹参差。
D.蜡染的最后一步是在布底充分浸染后,将布取出,除去蜡质,此时花纹自然呈现出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染缬作为一种传统的印染工艺,成熟于唐代,失传于宋朝,而其流行或可推至六朝。
B.夹缬是用镂空花板把丝绸夹住,于漏空处染色的一种工艺,染缸浸染并非必不可少。
C.绞缬不受缬板限制,相对自由,个人可依爱好制出心仪的花样,因而应用较为普遍。
D.染缬多用青碧色,但唐人已惯用红色,红花作为红色染料的原材料,在唐代种植广泛。
6.材料一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染缬的?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加拿大〕里柯克

①母亲为我们成年累月地操劳,她吃足苦头和付出牺牲,全都是为了我们的缘故。因此,我们决定把母亲节这一天过得痛痛快快的,成为全家的一个节日,我们要做一切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母亲高兴。

②我们的计划是,把这一天过得像过圣诞节或别的盛大的节日一样隆重,我们决定用鲜花点缀房间,在壁炉上摆些格言,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我们请母亲安排格言和布置装饰品,因为在圣诞节她是经常干这些事情的。

③两个姑娘考虑到,逢到这样一个大场面,我们应该穿戴得最最漂亮才合适,于是她们俩都买了新帽子。父亲给他自己和我们兄弟俩买了几条带活结的丝领带,作为纪念母亲这个节日的纪念品。我们也准备给母亲买顶新帽子,不过,她倒是似乎更喜欢她那顶灰色的旧无檐帽,不喜欢新的,而且两个女孩子都说,那顶旧帽子,她戴了非常合适。

④早饭后,我们做了一个出乎母亲意料的安排,我们准备雇一辆汽车,把她载到乡下去美滋滋地兜游一番。母亲一向是难得有这样一种享受的,因为我们只雇得起一个女佣人,在家里母亲几乎就得整天忙个不停。但是,就在当天早晨,我们把计划稍微修改了一下,因为父亲想起了一个主意,与其让母亲坐在汽车里逛来逛去,倒不如带她去钓鱼更妙。父亲还说,如果你只是驱车出游而没有一个目标,那么你就会有一种漫无目的之感;可是如果你要去钓鱼,前面就有个明确的目标,能提高你的兴致。我们大伙儿都感觉到,对母亲来说,有个明确的目标会更好些;再说,不管怎样,父亲昨天刚好又买了一根新钓竿,这就更自然而然地使他想起钓鱼来了。

⑤这样,我们便为这次旅行做好了一切安排,母亲把所有的东西都给我们收拾齐全,放到一只篮子里,准备上车。唉,车子到了门口的时候,不料汽车里面看来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宽敞,因为我们没有把父亲的鱼篓、钓竿以及便餐估计在内,显然,我们没法儿都坐进车里去。父亲叫我们不必管他,他说他留在家里也很不错,他说那里有一大堆他可以干的粗活和脏活,比如挖个垃圾坑什么的。

⑥不过,当然我们全都觉得,让父亲留在家里可绝对不行;特别是,我们都知道,他果真留下来的话,准会闯祸。安娜和玛丽姐妹俩倒也都乐意留下来,帮着女佣做中饭,只是,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她们买了新帽子不戴一戴,未免太使人扫兴。不过,她们都表示,只要母亲说句话,她们就都乐意留在家里干活。维尔和我本来也愿意退出,但不幸的是,我们在准备饭菜上,却是一点忙也帮不上。

⑦因此,到最后,决定还是母亲留下来,就在家里痛痛快快地休息一天,同时准备午饭。反正母亲不喜欢钓鱼。而且尽管天气明媚,阳光灿烂,但室外还是有点儿凉,父亲有些担心,要是母亲出门,她没准会着凉的。他还说,他之所以想到出门去钓鱼,主要的是,这么一来就可以给母亲一点安静。他说年轻人很少能体会到,安静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关于他自己,他总算还够硬朗,不过他很高兴能让母亲避免这一场折腾。

⑧于是我们向母亲欢呼了三次之后就开车出发了。母亲站在阳台上,从那里瞅着我们,直到瞅不见为止。父亲每隔一会儿就转身向她挥手,后来他的手撞在车后座的边上,他才说,他认为母亲再看不见我们了。

⑨嗯,我们把汽车开到美妙无比的山冈中行驶,度过了最愉快的一天。父亲钓到了各式各样的大鱼。维尔和我也都钓了,不过我们钓的鱼都不及父亲钓的那么多。至于那两个姑娘呢,在我们乘车一路去的时候,她们碰到不少熟人,便在一块儿聊起来。这一回,我们大伙儿都玩得痛快极了。

⑩我们到家已经很晚,快到下午七点了,不过母亲猜到我们会回来得晚,于是她把开饭的时间推迟了,热腾腾的饭菜给我们准备着。可是首先她不得不给父亲拿来手巾和肥皂,还有干净的衣服,因为他钓鱼时总是弄得一身肮里肮脏的,这就叫母亲忙了好一阵子,接着,她又去帮女孩子们开饭。

(11)终于,一切都齐备了,我们便在最最豪华的筵席上坐下来,有烤火鸡和圣诞节吃的各种各样的好东西。吃饭的时候,母亲不得不屡次三番地站起来,去帮着上菜、收盘,再坐下来吃;这顿饭吃了好长的时间,真是有趣极了。吃完饭,我们大伙儿争着帮忙擦桌子,洗碗碟,可是母亲说她情愿亲自来做这些事,我们只好让她去做了,因为这一次我们也总得迁就她才行。

(12)一切收拾完毕,已经很晚了。睡觉之前我们全都去吻过母亲;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最快活的一天。我觉得她眼里含着泪水。总之,我们大家都感觉到,我们做的一切得到了最大的报偿。

(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标题“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主语是“我们”,隐含着“我们是怎么对待母亲的”的追问,该追问贯穿全文。
B.孩子们向留下的母亲“欢呼了三次”,不乏天真烂漫。他们自私而不自知,还没学会真正为母亲着想。
C.“钓鱼”在小说中可谓作用多多,能推进情节,能塑造父亲的形象,能间接揭示作品的主题。
D.文章有不少小的场景,像留下母亲后,大家外出游玩的场景;归家后,全家人就餐的热闹场景。这些场景前后照应,意在表现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8.小说第①—⑦小节出现了多次情节的逆转,请概述这些情节,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9.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结尾段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
2020-05-2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高邮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旧唐书》)


【注】①比部:刑部所属四司之一,设有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B.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C.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D.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11.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古文运动是指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B.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称号,即唐代的韩愈、欧阳修和宋代的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C.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D.孟郊和贾岛并称为“郊寒岛瘦”,二人以苦吟著称。
1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三岁时丧父,自认为是孤儿,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前任宰相郑余庆为他宣扬美名。
B.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对宫市弊端,韩愈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官。
C.元和年间,韩愈随裴度平定淮西,获升迁,还奉诏写了《平淮西碑文》。但李愬对碑文内容不满。
D.韩愈和张籍关系好,但豪门权贵对待张籍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留侯论》)
(3)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越州赵公救灾记》)
2020-05-22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高邮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各题。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

断云依水晚来收。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

一丘一壑也风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此词是辛弃疾罢官闲居上饶期间(四十三岁至五十三岁)的作品。①书咄咄:用殷浩事。《晋书殷浩传》载殷浩热衷富贵,罢官后终日以手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②且休休:用司空图事。《旧唐书司空图传》载司空图淡于名利,隐居中条山。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枕簟”句写气候变化:枕簟初凉,溪堂乍冷,虽未入秋,已袭来秋意。清冷的感觉,既是自然环境的反映,也是词人心绪的外射。
B.“断云”句写江上风光,景象迷蒙:漂浮水面的片断烟云在落日余晖中渐渐消散,眼前出现了水远天长、苍茫无际的画面。
C.“红莲”“白鸟”二句写近前景物:池塘里红莲盛开,互相偎倚,宛若喝醉酒的美人。堤岸上白鹭静静兀立,它一定正在发愁吧!红莲白鸟互相映衬,境界优美。
D.这首词以淡语写深情。含蕴的情感是异常深沉的,但词人使用的语言却又异常平淡。
15.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适中(0.65)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兵车行》的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将批评的矛头大胆地直指天子,表达了怒不可遏的激愤抗议。
(2)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运用意象叠加手法写出早行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
(3)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上片“______”句和下片的“______”句之间通过一个共同意象作为感情纽带,让作者由描写眼前之景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思乡之情。
2020-05-24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高邮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六、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一向被推为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他批评吴道子的画,曾经说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在分散于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这两句话也许可以现成地应用在他自己身上,表明他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散文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用一连串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本相毕现,在诗人的笔下。在中国散文家里,苏轼所喜欢的庄周和韩愈就都地用这个手法。在中国诗歌里,“诗经”每每有这种写法,像“国风”的《柏舟》,连用镜、石、席三个形象来跟心情参照。上古理论家早已重视诗歌语言的形象化,很注意比喻;在这一点上,( )。

17.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分散于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他自己身上也许可以现成地应用这两句话,表明他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
B.从分散于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这两句话也许可以现成地应用在他自己身上,概括他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
C.在分散于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他自己身上也许可以现成地应用这两句话,概括他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
D.从分散于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这两句话也许可以现成地应用在他自己身上,表明他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五花八门 目不暇接 降服 轻车熟路
B.五光十色 目不暇接 拜倒 得心应手
C.五光十色 应接不暇 拜倒 轻车熟路
D.五花八门 应接不暇 降服 得心应手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充分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B.苏轼完成了他们下达的任务
C.他们的愿望被苏轼实现了
D.巧用比喻成为苏轼的风格
2019-07-08更新 | 147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0. 阅读下面的文段,找出五处不得体的地方并改正。

桃花岛附近,郭靖把黄蓉送到她父亲黄药师的面前,说道:“老前辈,初次见面,久违久违。蓉儿今日惠顾我家,令堂觉得与她非常投缘,刚才留她在府上用餐,故而回来得迟了。晚辈知道桃花岛不许外人进入,晚辈在此留步。”黄药师盯着郭靖,心里想:“这个傻小子,他知道什么叫语言得体吗?”


郭靖的话里有哪些表述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改正。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1. 阅读下面文字,用三句话概括“沙面文物建筑”所面临的三个问题,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广州的沙面是广州近代文物建筑最多的地方,由于地处珠江边,被称为“广州的外滩”。但是,沙面要想真正成为“外滩”,却面临着考验。广州沙面的建筑大多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造的砖木、砖土混合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由于年代久远,导致材料老化,混凝土风化,天花板脱落,墙、楼板和瓦面破损,管网陈旧漏水。但保护沙面建筑群的手续繁琐,一砖一瓦的改变都必须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这导致了文物修缮审批手续繁琐,使沙面的保护利用工作非常被动,停滞不前。因此,做实做细整体批复沙面古建筑的规划设计方案,迫在眉睫。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所涉及的居民住户的搬迁,建筑群的维护、加固,内部装修等,需要的费用也是巨大的。而这些费用如果完全依靠沙面所在荔湾区文物部门负责,是不可能得到保证的。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允许文物建筑土地使用权的置换,都是有效的集资方式。

2019-11-22更新 | 207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易(0.85)
名校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能力还没达标,就嫌薪水少;明明没啥钱,打扮却大牌得不得了;稍微受点批评,玻璃心就碎了;父母尚在苟且,已在炫耀诗和远方……在你我身边,这样的年轻人并不鲜见。


对此,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03-23更新 | 502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古代诗歌阅读
2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作家作品
2
阅读与鉴赏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古代诗歌阅读
1-30.65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学术论文
14-150.65辛弃疾(1140-1207)  词  评价思想内容
二、现代文阅读
4-60.65理解重要概念含义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非连续性文本
7-90.65其他小说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文学类-单文本
三、文言文阅读
10-130.65《旧唐书》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史传文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6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简明、连贯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200.65简明、连贯语言表达
210.65压缩语段语言表达
六、作文
220.85生活体验  价值理念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