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陕西 高一 期末 2020-08-01 3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传统美德是指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存在过的、在今天仍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道德规范、行为等的总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方面内容。

“讲仁爱”。仁的核心是“爱人”。孟子提出“四端说”,认为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从恻隐之心推而广之,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剔除传统仁爱美德中的历史局限性,如差等之爱等,将之融入平等爱人等现代理念,必然能使之成为现代公民道德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文化资源。

“重民本”。“民本”既是一种执政理念,也是一种道德要求。“重民本”作为传统美德,主要是针对从政者而言的,但是,在现代社会,治理国家已经不单纯是从政者之事,而是大众及所有民众之事。在这一意义上,传统美德中“民本”的理念可以为现代社会公民道德中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等要求提供可借鉴的资源。

“守诚信”。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受到历代统治者和士人的推崇。《论语》中“信”字出现了38次,孔子从多个方面阐述“信”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并将“信”作为教育学生的四大科目之一。汉代以后,董仲舒将“信”看作是规范一切道德关系的纲常之一。今天,继承发扬传统诚信美德,将之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结合,对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崇正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正”与“义”联用,表示人的德行。“义”还与“仁”“礼”等相结合,构成人们处理人伦关系的重要规范。“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的义利观成为中华民族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今天仍然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尚和合”。尚和合,就是在正视事物之间差异和矛盾的基础上,尊重差异、协调矛盾,倡导多元共存、和谐合作。《左传》说:“让,礼之主也。”《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在今天,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处理好鼓励竞争与崇尚和合的关系,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弘扬谦敬礼让的中华传统美德,对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价值冲突具有重要意义。

“求大同”。《礼记·礼运》最早定义了“大同”的概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作为一种政治理念,就是要行“天下为公”之大道;作为一种政治策略,就是要“选贤与能”以配享天命。如此,整个社会就会呈现出“讲信修睦”的大同气象。

中华传统美德,历经数千年的社会发展、文化变迁,积淀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传统习惯和行为方式中。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挖掘传统美德中的精华,对之进行转化与诠释,发挥其积极作用。

(摘编自鄯爱红《公民道德与中华传统美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的“仁爱”美德中存在着诸如“差等之爱”等的历史局限性,今天,人们不能照单全收,而应剔除糟粕后再传承。
B.“信”是规范一切道德关系的纲常,备受历代统治者和土人推崇;孔子在《论语冲曾经38次提到了“信”字。
C.在古代道家文化中,“正义”代表了人的德行,而“仁义”“礼义”更是人们在处理人伦关系时所应遵循的重要规范。
D.要想使整个社会呈现出“讲信修睦”的大同气象,既要推行“天下为公”的政治策略,又要推行“选贤与能”的政治理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习近平总书记概括出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个方面内容是全文的总纲。
B.文章在分别介绍六方面内容时,基本是兼顾古今,由今及古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意义。
C.文章旁征博引,在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积淀与文化底蕴的同时,也使得文章庄重典雅,说服力增强。
D.文章写作目的是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古为今用,符合“汲取精华,剔除糟粕”的传承原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古往今来“民本”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执政理念变成了道德要求,是因为今天的治理不再单纯是为官者的事了。
B.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处理鼓励竞争与崇尚和合的矛盾关系时,要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弘扬谦敬礼让的美德。
C.“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必须得到大力传承与弘扬。
D.对于历经数千年积淀而来的中华传统美德,要挖掘其精华,并对之进行转化,才能发挥其公民道德建设作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计谋

余显斌

张裁缝的旗袍,是叠石镇一景,很红火。南边的客商,一叶帆船而来,干嘛?订购旗袍的。北方的客商也马车嗒嗒,来到小镇,定制旗袍。

张裁缝乐呵呵的,眯着眼睛,吱儿吱儿喝着茶,很高兴。

张裁缝的家纺店,属于百年老店,从有旗袍起,就有这个店铺,就有这么红火的生意,别处想抢生意,张裁缝一笑道:“做梦。”他一点儿也不担心,因为,好旗袍要好裁缝,这点,别的地方裁缝也可以。可是,有一样,打死对方也做不到,叠石镇的绣娘,那纤细的手指,拈着绣针,在旗袍上绣出的牡丹,能引来蜜蜂;绣出的蝶儿,仿佛翅膀一拍,就能拍出蝶粉,别的绣娘行吗?不行。

因此,张裁缝有恃无恐。

可是,不久,他的生意清淡了。

张裁缝再没心情品茶了,也不弥勒佛一般呵呵笑着了,四处一打听,原来,别的地方用起了一种日本绣花机,生意当然红火了。机器?机器能缝纫,张裁缝信。机器能绣花,不会是瞎话吧?张裁缝悄悄出去走了一趟,回家不说话了。

他对人说,自己的百年老店要完了。

他叹口气道:“叠石镇的家纺业要完了。”

可是,叠石镇的家纺业并没有完,相反,更兴旺了。张裁缝再次嘎嘎乐着,品着茶,逍遥成一尊弥勒佛。

叠石镇的家纺业能这样,得益于周山。

周山,是镇上的那个小木匠,平日就爱摆弄一些机械,并没看出有啥能耐啊。可是,他却拯救了镇上的家纺业。原来,当他听说日本绣花机绣花的事,就动了心思,不能让日本机器占了先,抢了叠石镇人的饭碗啊。他就和镇上一群小伙子嘀咕着,整日躲在家里捣鼓。别说,一年后,还真捣鼓出一台能绣花的机器。日本机器有十几根针。十几根针,相当于十几个绣娘在忙碌啊。周山的绣花机,有二十多根针,啥概念?相当于二十多个绣娘在同时挑花绣朵。

张裁缝一见,乐不可支,马上定制了一台。

他说:“小日本,看谁的厉害。”

张家旗袍再次红火起来,绿色的旗袍,上面是白色的栀子花,花梗斜着,一片香气缭绕;素色旗袍,上面有银丝盘扣,有粉色的牡丹,水润润的;还有蓝色旗袍,还有黄色的……总之,你喜欢啥样子的旗袍,这儿都有。

“只要你想得出的样式,我老张家就做得出来。”张裁缝夸口。

叠石镇上,其它家纺业也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周山的机器,更是如水一样销售着,有坐船来的,有坐车来的,还有老外,买就买吧,还翘着大拇指道:“good,verygood!”周山知道,老外在夸自己的东西好,于是高兴地连连点头道:“我们大家都good!”

这天,张裁缝来找周山,将嘴悄悄凑在他耳边嘀咕几句。周山没听清,问:“啥?”

张裁缝擦了一把脸上的汗道:“叠石镇的家纺业玄乎。”

“放心,有我的机器呢。”周山哼了一声道。

“你的机器不行了。”

“啥意思?”周山不高兴了,努着眼睛望着张裁缝。

张裁缝拿起周山的茶杯,咕嘟一声,润润嗓子,问周山,“知道我最近去哪儿了吗?”周山摇头,表示不知道。张裁缝说:“我去日本了,去谈一笔生意。”周山想,不就是日本吗?谁没去过,还显摆。张裁缝说:“我这次去,知道了一个天大的秘密。”看周山睁大眼睛,张裁缝问道:“那个生产绣花机的日本企业,知道吧”周山点点头道:“知道啊,咋啦?”张裁缝再次将嘴贴在周山耳边,嘀咕了几句。这次,周山坐不住了,跳起来问道:“真的?”

张裁缝不答,慢慢点点头。

“你看见的?”

张裁缝仍不答,使劲点点头。

周山脑门儿冒出汗珠,许久道:“想卷土重来打败我啊,没门。”

张裁缝叹口气:“别说大话啊,小心磕牙。”说完,唉声叹气地走了。

周山不再悠闲了,也不再和人闲磕牙了。他已经有了自己的企业,忙找来那些过去和自己一块儿研制绣花机的兄弟,这次不是躲在家里了,而是躲在一处厂房里,整天捣鼓着,忙碌着,仿佛屁股后面夹着火把。

有电话打来找他,他装出有气无力的样子道:“重病住院。”

有找他喝酒的,他回答,戒酒。

一年过去了。一天,周山厂房前鞭炮噼啪。镇上人都来看热闹,进了厂房,大家张大嘴,睁大眼睛,这个周山,竟然制造出一台很大的绣花机,不,是绗绣一体机,既缝纫又绣花,机上带着一百二十个针头,开动起来,等于一百二十个绣娘同时刺绣啊。

周山看见张裁缝,得意一笑道:“让那个什么日本的川岛企业拿他最近的发明来比比,看谁的厉害。”

张裁缝一笑,告诉他,那家企业还没准备开始制造新的绣花机呢,等制造出来了,自己一定带信去,让他来比赛。不过,自己敢保证,对方输定了。

周山一愣:“对方没制造啊?”

张裁缝笑着点点头,一脸得意。

“那你为啥编个谎话?”

裁缝指着周山新制造的机器,慢慢悠悠地说:“不这样,你能制造出这家伙吗?”

(摘编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9年第5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叙述了叠石镇以张裁缝的家纺店为代表的家纺业的发展变化,故事情节简单,,但却曲折有致。
B.小说中两次写张裁缝将嘴贴在周山耳边,嘀咕了几句,既增添了神秘色彩,也避免了重复叙述。
C.小说中两处描写张家旗袍上绣的花,第一处突出绣花机功效神奇,第二处突出叠石镇绣娘手巧。
D.小说刻画人物多从正面着笔,同时也借助侧面描写,如写老外夸赞绣花机,衬托了周山的能干。
5.小说中的张裁缝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小说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6.有人认为,小说题为“计谋”,但其前半部分与“计谋”无关,应该删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真卿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事亲以孝闻。四命为监察御史。五原有冤狱,久不决,真卿至,立辩之。天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之为“御史雨”。

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或谗于禄山,禄山亦密侦之,以为书生不足虞也。禄山移牒真卿,令以平原、博平军屯七千人防河津,以博平太守张献直为副。无几,禄山果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乃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之。玄宗得平来,大喜,顾左右曰:“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

为宰相所忌,出为同州刺史,转蒲州刺史。为御史唐旻所构,贬饶州刺史。旋拜升州刺史、浙江西道节度使,征为刑部尚书。李辅国矫诏迁玄宗居西宫,真卿乃首率百僚上表请问起居,辅国恶之,奏贬蓬州长史。

代宗嗣位拜利州刺史迁户部侍郎除荆南节度使未行而罢除尚书左丞宰相元载谓真卿日公所见虽美其如不合事宣何   真卿怒,前曰:“用舍在相公耳,言者何罪?然朝廷之事,岂堪相公再破除耶!”载深衔之。

卢杞专权,忌之,改太子太师,罢礼仪使,谕于真曰:“方面之任,何处为便”真卿候杞于中书曰:“真卿以褊性为小人所憎,窜逐非一。今已羸老,幸相公庇之。相公先中丞传首至平原,面上血真卿不敢衣拭,以舌舐之,相公忍不相容乎?”杞矍然下拜,而含怒心。会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上从之,朝廷失色。

初见希烈,欲宣诏旨,希烈乃拘真卿,令甲士十人守,遂送真卿于龙兴寺。真卿度必死,乃作遗表,自为墓志、祭文。兴元元年,缢杀之,年七十七。贞元元年,谥曰文忠。

(选自《旧唐书·列传七十八》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代宗嗣位/拜利州刺史/迁户部侍郎除荆南节度使/未行而罢除尚书左丞/宰相元载谓真卿曰/公所见虽美/其如不合事宜何/
B.代宗嗣位/拜利州刺史/迁户部侍郎/除荆南节度使/未行而罢/除尚书左丞/宰相元载谓真卿曰/公所见虽美/其如不合事宜何/
C.代宗嗣位/拜利州刺史迁户部侍郎/除荆南节度使/未行而/罢除尚书左丞/宰相元载谓真卿曰/公所见虽美其/如不合事宜何/
D.代宗嗣位/拜利州刺史/迁户部侍郎/除荆南节度使/未行而罢/除尚书左丞/宰相元载谓真卿曰/公所见虽美其/如不合事宜何/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元:玄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移牒:牒,公文;“移牒”即以正式公文通知平行机关或人。
C.中书:即“中书省”,掌管制令决策,是中央最高权力机关。
D.墓志:有志和铭两部分,志用韵文撰写,铭用散文概括全篇。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真卿学习勤奋,富有真才实学。他年轻时致力于学业,写文章辞采华美,并且擅长书法;参加进土科考试,荣登甲科。
B.颜真卿事亲孝顺,善断疑狱冤案。他侍奉父母,孝敬异常,远近闻名;在监察御史任上,五原久已不决的冤案,立马辨明。
C.颜真卿胸有城府,颇有远见卓识。他察觉安禄山有叛逆之心时,表面聚会饮酒,迷惑安禄山,暗中修筑城池,调查丁壮。
D.颜真卿忠于朝廷,却受小人排挤。安禄山反叛时,河朔仅他的守城完好;当权者都打击排挤他,后竟被李希烈腰斩而死。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谗于禄山,禄山亦密侦之,以为书生不足虞也。
(2)真卿以褊性为小人所憎,窜逐非一。今已羸老,幸相公庇之。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书端州郡斋壁

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有感而发,表明心志,语言质朴无华,掷地有声,充满正气。
B.首联议论指出,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刚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则。
C.颈联运用对比和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贪官污吏和追名逐利者的丑态。
D.尾联直抒胸臆,告诫属下要以史为鉴,不要做出使后人蒙羞的事情。
12.诗的颔联有什么含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性格?
2020-08-0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